立冬過節有什麼講究
1、立冬的傳統風俗及講究 立冬的傳統風俗及講究有哪些
1、傳統風俗
(1)吃餃子
在風俗方面,北方人大多在立冬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還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2)吃倭瓜
古代立冬則有吃樓瓜餃子的風俗,樓瓜即南瓜。立冬時,到市場買fA瓜,已很少見。這種樓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裡或窗檯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樓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2、講究
(1)想禦寒,要先進補
天冷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增加肌體的禦寒能力,同時也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所以,立冬後要適當進補對禦寒很有好處。
(2)寒傷腎,注意養腎
冬天天氣寒冷,寒與腎相應,最易傷害腎的陽氣。這對身體造成了兩個傷害,一是容易發生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陽痿遺精等疾病;另外,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腎陰不足,則咽干口燥,頭暈耳鳴疾病也隨之而生。所以說冬天對腎的保養十分重要。
(3)睡懶覺,利陽氣生發
俗語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立冬過後,早睡晚起更有利於養生,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早晨最好等太陽升起後再起床,保證充足睡眠,有利於人體陽氣的生發,使頭腦更清醒、靈敏,早睡晚起更適合老年人。
(4)多運動,強身健體
運動時應注意保暖,預防感冒,但不要穿著過厚,避免大汗淋漓,以微微汗出為宜。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不要做劇烈運動;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哮喘等患者,應選日照充足的時間段外出鍛煉,避免寒冷的刺激,以免誘發舊疾。
2、立冬有啥講究
立冬的講究有:祭祀、補冬、吃餃子、釀黃酒、吃生蔥等。
1、祭祀
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我國部分地區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
2、補冬
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古時農民勞動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這天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
3、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地區,有立冬節氣吃餃子的習俗。一是立冬這天改善一下生活;二是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應該吃餃子。
4、釀黃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5、吃生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到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
3、立冬有什麼講究?
1、立冬吃餃子: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2、補冬不可盲目「進補」: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 「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
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這里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與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
3、冬泳: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4、立冬的民間風俗是什麼 立冬傳統風俗有哪些
1、以前,普通家庭勞累一年,到立冬這天,什麼活都放下了,包上點餃子,炒上幾個可口的飯菜,湯一壺老酒,一家人歡歡喜喜的坐在一起,預示著一年獲得大豐收,收獲滿滿。另外,置辦酒菜,主要犒勞家庭主要勞力,勤苦一年,身體比較疲憊,這天做一些美食,給主要勞作者補補身子。
2、以前,普通家庭與大戶人家有差異。普通家庭主要以麵食為主,再炒上幾個可口的炒菜。而大戶人家特別講究,吃羊肉火鍋,抵禦寒冷。所以,建議大家立冬後經常吃些牛、羊肉比較好。
3、立冬這天不只是吃餃子這一風俗,還吃其它一些美食的風俗,如立冬吃栗子、大黃米炸糕、白薯、薩其馬、芙蓉糕、冰糖葫蘆等物。
4、立冬這天還有祭祀的傳統。這一天,古代的皇帝帶領文武權臣警醒祭拜。普通老百姓這一天,也到土地廟、龍王廟等廟宇進行祭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
5、立冬有什麼講究?立冬有什麼風俗?
立冬是我們24節氣之一日子,也是進入冬天的開始。那麼不少困惑,立冬有什麼講究和風俗嗎?關於,立冬有什麼講究?立冬有什麼風俗?我來為您一一解答!
立冬有什麼講究
每年公歷的11月7日、8日前後,太陽黃經為225度,斗指西北,是為立冬節氣,習慣上,我國民間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立冬這天的當令食品是餃子。因為餃子源於「交子之時」。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立冬有什麼風俗 習俗:立冬補冬補嘴空
每年公歷11月7日或8日節令叫「立冬」。「立」是「開始」的意思,我國古代有「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的說法。也就是說,從立冬這天開始,冬天就開始了。立冬這天有哪些風俗習慣呢?記者采訪了我市民俗方面的專家,宿遷學院中文系教授程芳銀後了解到,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這一天休息一下,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
「立冬以後天氣會逐漸轉涼,按照傳統來說,這個時候人們的毛孔閉塞,是進補的好時候。宿遷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在立冬食補的習俗上,對南北習俗都有保留。」程芳銀回憶道:「以前一到立冬,家裡就會包頓餃子,條件好的家庭還會吃點羊肉。」
「每年立冬,也是腌蘿卜最好的時候!」據程芳銀介紹,經過霜打的蘿卜最好吃,把新鮮的蘿卜洗凈後切條,晾上一星期,等水分跑掉一部分就可以正式開始腌制了。
養生:多水多粥多睡眠
「立冬以後要注意多喝水了。一般每日補水應達2000-3000毫升。」從事養生保健行業已有十多年的朱紅梅解釋道,立冬以後,天氣更加乾燥,人體極易缺水,常喝白開水,不但能保證機體的需要,還可起到利尿排毒。此外,據朱紅梅介紹,天冷時還要多喝粥,清早起床喝上一碗熱粥,可以幫助保暖、增加身體禦寒能力。
俗語說:春困秋乏夏打盹兒,睡不醒的冬仨月。說到多睡,很多老人甚至年輕人和孩子都喜歡頭捂在被子里睡覺,覺得可以暖和些。對此,記者咨詢了一位呼吸科醫生後了解到,雖然這樣感覺上暫時可能會暖和些,但會使正常的呼吸受到影響,睡醒後,經常會感到全身疲乏無力,甚至造成窒息,或因缺氧誘發心腦血管病。
立冬謹防3種病傷身
健康養生專家提醒,「立冬」後,應提防中風、心梗和流感等三種疾病「傷身」。
中風中風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在寒冷的冬季更易發生。老年人多有高血壓,一遇上寒冷天氣,身體就適應不了,血壓便隨之增高,就有發生中風的危險。因此,需要及早預防,切勿掉以輕心。
心梗心肌梗塞也是老年人冬季的高發病。當人體受冷刺激後,由於血管收縮,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誘發心絞痛,若措施不力,會發生心肌梗塞死亡,這不是沒有先例的,不可不防。
流感老人冬季感冒,說起來不算什麼大毛病,但若治療不及時,就容易誘發多種危及生命的並發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等。故在寒冬季節,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耐寒鍛煉,調理好飲食,最好每天用冷水洗臉,熱水洗腳,以提高免疫力,防止流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