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的春節是怎麼回事
1、大唐盛世的時候,人們過春節都會怎麼慶祝?
春節自古以來便是中國最為重要的節日之一,新春萬物復甦,三陽開泰,是新的一年的開始,而春節歷經數代王朝,其習俗在歷代也各有其異同,有些習俗至今已經消失。唐朝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高峰之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唐朝人是怎麼過春節的。
一、唐代的社會發展狀況唐承隋制,混亂的南北朝時代被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所取代,中國古代文明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在唐代達到前無古人的發展高度。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兩個盛世的到來更是將大唐文明推向時代頂峰,成為在世界上都盛極一時的強大帝國。都長安匯集各方商賈與奇人異士,盛唐文明海納百川,集各種民族文化於一身,絢麗多彩。在這種時代之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表的春節,也迎來了其發展的新高度,習俗豐富多彩。
電影《妖貓傳》中的長安城場景
二:唐代春節習俗習俗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折射出文明的發展狀況。唐代是中國文明的盛世時期,其春節習俗亦帶有其自身社會發展的烙印。窺豹一斑,透過唐代的春節習俗,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唐代社會的發展特徵。
唐代人們慶祝春節的場景
唐代春節最為重要的一項活動便是除夕當天的儺戲。儺戲自上古先秦時期便是中國人民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先秦直至漢魏時期,儺的宗教意味濃厚,反映了人們在生產力不發達時期的對宗教鬼神的崇拜。但在唐朝,雖然儺的儀式仍然是繼承北魏時期,但其宗教意味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而淡薄起來。民俗性娛樂性逐漸占據上風,原先庄嚴神秘的儀式中摻雜進了許多輕松愉快的元素。帶有巫術意味的行動被美麗動人的舞蹈動作所取代,原先枯燥無味的宗教吟唱被富有激情的唱誦所取代,儺成為了官民同樂的重要娛樂活動。
流傳至今的儺戲,還保留著幾分古韻
在《新唐書·禮樂志》中便記載了儺戲的情景,要先挑選一些十二歲以上、十六歲以下的少年帶上面具,穿上特製的衣服,以二十四人為一組、六人一列的排開,由一位被稱為「方相氏」的人主持,安排「唱帥」負責領唱,還有數十人以十人為一組負責擊鼓,此外還有「太卜令」、「巫師」等人負責驅鬼。整個過程場面十分雄偉壯觀,反映了人們對春節的重視程度以及社會文明發展的高峰狀態。
儺戲一直被傳承至今
除卻儺戲之外,唐代春節的另一項重要習俗為守夜,這一項習俗也一直傳承至今。據史料記載,唐代宮廷守夜時,要整夜燃燒檀香篝火,皇帝一般大擺宴席,邀請皇親國戚與朝中重臣參加,文人要賦詩唱和,十分歡快。李商隱在《隋宮守歲》一詩中寫道:「沈香甲煎為庭燎,玉液瓊漿作壽杯。遙望露盤疑是月,遠聞鼉鼓驚欲雷。」雖寫隋代,但唐代也是如此,宮中守歲時的歌舞昇平景象反映了大唐盛世的狀況。
唐代宮廷氣象
而在尋常百姓家中,守歲也是一項重要活動。除夕之夜,家人團聚,歡歌笑語,共迎新春,唐代詩歌文化繁榮昌盛,詩歌中的記載為我們後人提供了眾多反映唐代社會的史料資源,孟浩然便在《歲除夜有懷》一詩中寫道「守歲家家應末卧」,反映了平民百姓家的守歲習俗。到了子夜時刻,人們要放鞭炮,以祛除惡鬼,此外儲光羲的《秦中守歲》:「闔門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則描繪了當時人們在除夕之夜要在家中點燭燃火的習俗。此外例如立門神、貼春聯、壓歲錢、掛年畫等習俗亦是唐代春節的重要習俗並一直持續到今日,而朝正等習俗則因為封建社會的滅亡而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唐宋時期人們燃放鞭炮的情景
文史君說凡傳承數千年而至今薪火未絕者,唯我中華文明舉世無雙。唐代的春節習俗中有很多一直持續到了現在。例如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等,反映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正如前文提到的習俗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折射出文明的發展狀況。唐代社會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在世界范圍都首屈一指,其春節習俗豐富多彩,既有宗教意味亦有娛樂民俗趣味且前者愈發淡薄,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已經使習俗中的崇拜鬼神的宗教色彩逐漸消退,而這一點在之後的宋代文明中體現的更加明顯。在倡導民族文化復興的今天,大唐盛世折射出的中華文明的海納百川的氣魄值得我們學習,更反映了我們對未來的期待。
2、春節的發展是什麼?
春節萌芽於先秦時期,形成於漢武帝時代。年節習俗隨歲月的變遷,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發展、變化、日臻豐滿的歷史過程。
春節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比如先秦時期稱「元日」、「上日」,漢朝稱「正日」,魏晉南北朝時期春節的名稱是「元辰」、「元正」,唐宋時期主要把「元日」稱為年節。另外,歷史上把「元旦」稱作春節的情況也很普遍。
社會效應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內涵的節日,更是推動產業經濟和內需消費的重要內驅力。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春節消費也由傳統的置辦年貨發展為具有時代特色的賀歲作品、產品工藝、休閑娛樂等節日產品和服務。
春節期間,人群、金融、物資、信息、藝術的大規模流動,帶動了文化、商業、交通、旅遊、電信、金融、餐飲各行各業全面繁榮,形成了獨特的「春節經濟」。
3、古代人都是怎麼過新年的?
古代人過新年很有趣的,和現在「一樣」,有「春晚」,只不過不是電視直播,而是遊行表演;有「春運」,李白當年回趟家花了一個月時間;也要「貼春聯」,只是那時候是「掛桃符」...
古人的「春晚」
最早在漢代就已經有"春晚"了,那時在大街上會出現遊行的隊伍,有雜技表演,舞龍舞獅,唐朝以後還有表演西洋魔術的。
古人的「春運」
雖然古時候人口流動數量不大,但由於路途遙遠、交通條件受限,「春運難」也十分普遍。
舉個例子,李白當年回家過年,單程路費摺合成現代人民幣花了3萬元!一次就花掉大半年的工資,還不說路途的辛勞!你說難不難!
古人的「壓歲錢」
在古代,壓歲錢其實叫「壓祟錢」。
祟是一個會在除夕夜出來害小孩的妖怪,後來人們紅紙包著銅錢放在孩子枕邊,「祟」就會被枕邊迸出的金光嚇跑。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
古人的「春聯」
最早的春聯叫「桃符」,相傳後蜀主孟昶在桃木上寫下:「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之一。
古人的「春節祭祖」
古人過年很重視祭祖,他們會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古老習俗。
讓我們學學古人,放下手機,好好享受我們的春節文化。
4、中國春節習俗由來,歷史上各個朝代如何過年?
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國春節習俗由來以及歷史上各個朝代如何過年?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由來】: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習俗】:
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祭灶
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如《釋名》中說:「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割年肉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貼年紅(揮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聯: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文學作品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窗花與「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蚝豉(寓意好市)、發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這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習慣。由於地理氣候方面原因,春節期間北方還處於萬物閉藏的寒冬,冬天的北方地區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沒辦法種植作物,資源匱乏,可選用的食材不多。而南方地區,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綠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佔有極大的優勢,所以在飲食的選擇上具有更多的選擇性;在地利方面,又得益於水資源充沛分布廣所以各類漁獲充足食材多樣;所以在一些重要的節日上,南方的飲食會豐富多樣一些。
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一些地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壓歲錢
壓歲錢,年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派發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文字記載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游神
游神,是傳統賀歲習俗之一。游神,又稱聖駕巡遊、游老爺、營老爺、游菩薩、游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薩行鄉、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里,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里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里,然後抬出廟宇游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災、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隨有鑼鼓、嗩吶、神偶、舞獅、舞龍、飄色、標旗、游燈、八音、雜技及樂隊演奏等豐富多彩藝陣表演。是集拜神、祈禱、歡慶、宴客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活動。
游神在潮汕地區又稱為「游神賽會」、「營老爺」,是潮汕地區的傳統民間民俗活動;每年春節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輪流舉行民間游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在粵西地區又稱為「游老爺」、「游菩薩」,或稱「年例」;所謂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帶亦是稱為「年例」。在珠三角地區又稱為「菩薩行鄉」,眾人抬神像巡遊,繞村一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稱為「迎神」,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的重要活動之一;游神常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拜歲
拜歲,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上古紀元星名。太歲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凶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
廟會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傳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利市」一詞古已有之,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說法,由此可見,利市亦有好運的意義。根據《易雜注》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燒炮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燒炮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各個朝代如何過年】:
春節據相關記載,大約起源於4000多年前的虞舜時期,據說舜即位天子,祭拜天地,當日稱歲首,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春節。自此春節便傳承了下來,雖然春節其意義都大致相同,就是歲首祈年祭祀,祭奠祖先,祭祀神佛,迎接新年祈求豐收,除舊布新登,但各朝各代的春節還是稍微有點不太一樣。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春節定期在秋末,時間是在每月十月初一,稱為元旦,主要意義和活動是為了慶祝當年的豐收。
西漢時期,漢武帝將十月初一的元旦定在了正月初一(也就是現在春節農歷時間,一直延續至今),稱為歲首,主要意義和活動是祭祖。
東漢時期,春節與西漢無差別,關於祭祖的考察據崔提的《四民月令》中有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 」
晉朝時期 ,在原來的元旦和歲首基礎上出現了守歲一說,據《風土記》記載,晉朝有出席之夜大家終歲不眠,以待天明,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酒食相邀,稱「別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此習俗,經唐宋相襲,並沿襲至今。
唐朝時期,春節基本已經有了節日的雛形,春節除了登門拜年外,還出現了「拜年貼」和現在的賀年卡一樣,只不過,現在大多用電子卡了。春節已經有過大節的濃郁氣息了。
宋朝時期,春節過年要吃餃子,目前北方吃餃子的習俗基本源於此,還有就是宋代有爆竹,當今春節放爆竹的習俗都源於宋代。
明朝時期,春節到來明朝時期,已經和現在的春節沒什麼倆樣了,明朝過年十分熱鬧,出來以上的一些習俗,還有就是誕生了接灶神、貼門神、賞燈會等春節習俗,沿用至今。
清朝時期,這個時候的過年,在清朝都正式稱為春節,據記載,清朝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
民國時期,春節的拜年方式是發掛紅名片,就是名片上必須有紅色,代表著喜慶,另外,把名片塞別人家裡,就代表了拜年過節了。
新中國,也就是當今時代的春節,1949年9月2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也就是現在我們過的春節。
【寓意象徵】:
春節象徵著辭舊迎新、祝福。寓意:家家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在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盡可能的和家人團圓,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相關典故】:
傳說一:「年」是稔的初文,早在古代的字書上,民間把「年」放在禾部里,寓指谷禾豐稔之意。
傳說二:民間百姓把年稱為春節是近代以來的事情。數千年以來,中國歷法進行過多次變革,但是一直採用農歷,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後才開始採用公歷。為了區別公歷和農歷,又因農歷新年在立春前後,所以才把農歷新年叫做春節。
傳說三:古人把歲首安排在寒冷的日子裡,正是秋收冬藏與春耕夏耘之間,農閑時光,養精蓄銳,以待來年投入旺盛體力勞動。
傳說四:傳說「年」是一個生性兇殘的龐然怪物,俗話講:年怕聲響,以爆驅之。」所謂過年,就是要驅趕這個怪物,祈求平安吉祥。
傳說五:早在神農氏的時候已經有了所謂「索鬼神而祭祀」。年是一個有形的鬼,過年就是驅鬼保平安。這就是雛形的春節文化,也是年文化的一種,更是鬼文化的初型。《民俗博物館學刊》1996年第一期里記載:春節是一個人節,同時也是一個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