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春節吃什麼菜
1、春節吃什麼菜有什麼寓意 春節吃的有寓意的菜簡介
1、過年吃雞寓意有計。除夕一桌豐盛的團年飯桌上,自然少不了雞。除夕晚上吃年夜飯,在許多地方開席時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雞,因為寓意吉利。年菜必須有一隻雞在餐桌上,因為「吃雞起家」。廣州本地客家人拜神還要用雞鵝做「頭生」,都會選「走地雞」,喻求生生猛猛。
2、過年吃年糕寓意一年更比一年好。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3、過年吃煎堆寓意金銀滿屋。對於廣東人來說,過年做煎堆,意味著「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早在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已有記載:「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祭祖先及饋贈親友者也。」在以前,做煎堆是件隆重的事,要把孩子們都趕出製作間,要一邊炸一邊說吉利話,以祈求來年好遠。
4、過年吃樟茶鴨寓意齊齊整整。四川人認為,過年最重要的就是一家子齊齊整整,所以菜式都是全鴨(樟茶鴨)、全魚(香烤桂魚)、全蹄膀的,體現「全」的概念;含豬耳、牛尾的菜(湯)則代表「有頭有尾」。
5、過年吃如意菜寓意「升」和「發」。上海人春節的菜餚講究好意頭,一定要吃的東西還真不少。除魚肉雞鴨外,還添上炒塌棵菜和糖醋銀絲牙兩樣菜底,另外必備如意菜(即黃豆芽)和發芽豆,象徵著「升」和「發」。
2、客家美食有哪些
客家美食是指東江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客家鹽焗雞、客家釀豆腐和紅燒肉。與潮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這又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
美食分布
惠州:東坡扣肉、惠州鹽焗雞、蔥油雞、橫瀝湯粉、燒鵝、碌鵝、港口海鮮等等。
河源:龍川車田豆腐、麻布崗豆腐、龍母魚生、萬綠湖河鮮、東江河鮮、客家白切雞、姜蔥雞、老鼠粉、紫金八刀湯、腐竹、鐵勺辣、忠信花生、麻布崗臍橙、牛筋糕等等。
梅江區:梅州鹽焗系列(雞、雞翅、雞爪、鴨爪等);肉丸系列(豬肉丸、牛肉丸);炸芋絲、炸南瓜絲、仙人粄、釀豆腐、梅州腌面
梅縣區:沙田柚(梅州金柚)及系列產品、菜乾、梅州客家娘酒、松源麥芽糖、丙村開鍋蒸丸
長汀:汀州酒娘、冬瓜甑、白斬河田雞、芋子餃、泡豬腰、汀州珍丸、汀州炸肉丸、煎薯粄、長汀米粉
平遠:柿餅、蘿卜苗茶
蕉嶺:綠茶、白渡思鄉牛肉乾
大埔:香豆乾、腐竹、筍粄、老鼠版、撈面
豐順:薑糖、捆粄、浮油豆乾
古竹:釀豆腐燜魚干
永定:芋子包、下洋牛肉丸、泡鴨爪
3、客家人,過年一定得吃什麼?
客家人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准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准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游樂活動: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
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4、客家人過年都吃些什麼?
客家對於飲食都是比較注重的,過年期間當然是吃比較有特色得菜,有釀豆腐,肉丸(包括魚肉丸,揮丸),東坡肉,釀香菇,釀春卷,白切雞,醬鴨等。
客家人的飲和食,與漢族其他地區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於本民系發展有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歷史背景等等,飲食文化也別具特色。
客家菜特點的形成,與客家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有很大關系。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區,地濕霧重,食物宜溫熱,忌寒涼,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為突出,菜餚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出門即須爬山,生產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強度大,需要較多脂肪和鹽分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飲食以烹調山珍野味見長,略偏「咸、油」。 長期的遷徙流離及聚居地區經濟發展滯後,客家人艱苦度日,就地取材,制備鹹菜、菜乾、蘿卜乾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飯並抑脹氣,出門可配野菜充飢,這便形成了「咸、熟、陳」的特點。從上述特點的形成,也可見客家人適應環境能力特強,並創造了有特色的飲食文化。
另方面,客家人既傳承祖居地傳統,又能吸取遷徙所經之地諸多飲食特色,更善於與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這便形成了客家飲食的豐富性。客家人的食譜,既有吳越地區的酸甜菜餚,也有巴蜀湖廣地區的辛辣食品,更有閩粵地區的醬腌味菜。又由於客家人雖則平日粗茶淡飯,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視節令喜慶飲食,因人、因事、因時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飲食習俗,飲食文化更形多姿多采。
5、春節要吃什麼 一定不可錯過的春節傳統美食
春節是我國古老而隆重的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民間一般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為重要。春節有很多特定的習俗,飲食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准備好各種各樣的美食,但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過年吃什麼也各有不同。下面就帶大家一起看看各地春節要吃什麼吧。
餃子
餃子是北方年夜飯餐桌必不可少的食物,餃與交諧音,取「更歲交子」之意。另外就是餃子外形如元寶,春節吃餃子意為「招財進寶」,人們還會將硬幣包在餃子里,吃到該餃子的人在新的一年裡會有好的財運。
餃子煮麵
河南很多地方大年初一早上會吃餃子煮麵,名為「金絲穿元寶」。除夕晚上餃子煮熟了撈著吃,稱為「撈元寶」。
年糕
早期蘇州百姓為紀念伍子胥,過年的時候都要做年糕,後來逐漸在全國各地盛行,比如山東的紅棗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及紅/白糖年糕、寧波的水磨年糕、蘇州的桂花糖年糕等。年糕諧音「年高」,是春節必備的應景食品,寄託了人們「年年高」的期望。
面條
福建部分地區年初一早上要吃面條(多為線面),寓意「長長久久」。
魚
春節飲食講究好寓意,當然少不了魚,一般為餐桌上最後一道菜,有些地方這道菜基本留下來不吃的,意為「年年有餘」。並且有些地方對挑選年夜飯里的魚也是有講究的,鰱魚為連年有餘,鯽魚和鯉魚為大吉大利,鮭魚則為富貴有餘。
餛飩
在江蘇靖江,不管是招待客人還是逢年過節或者辦喜事,都一定要吃餛飩。除夕早上,家家戶戶就開始剁菜餡包餛飩,從年三十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餛飩就酒,越吃越有」,寄託了靖江人對新一年的美好願望。
湯圓
四川地區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湯圓,這天的湯圓叫「元寶」,吃湯圓叫「得元寶」,取其團圓、圓滿、甜美之意。揚州人新年第一天要吃四喜湯圓,寓意事事如意、合家團圓;上海人年初一早飯也是吃湯圓,寓意圓圓滿滿、有財有勢。
雞
「無雞不成宴」是廣東人的口頭禪,廣東、香港一帶過年一定要吃雞,雞與吉發音相似,代表生活吉祥如意。湖北人過年則是要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雞翅寓意展翅高飛,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吃雞骨頭則表示「出人頭地」。
糍粑
湖南湘西土家族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臘月二十,土家族人都要打糯米糍粑,客家人過節也有吃糍粑的習慣。
粽子
廣西壯族人過年有吃年粽的習俗,每年春節前幾天壯家人都要包粽子或買粽子,初一、初二有客人來一定要吃粽子。
生菜
廣東人過年還要吃生菜,生菜與生財諧音,寓意來年興旺發財。
荷包蛋
在春節習俗里,有些地方有吃蛋、送蛋的傳統,年夜飯餐桌上也必不可少,名為「團圓蛋」。大年初一的早上要吃荷包蛋,而且要先吃蛋黃,寓意新的一年日子會圓滿紅火。
福橘
福橘是福建的特產,部分地區過年要擺福橘、吃福橘,橘與「吉」諧音,意為「福」、「吉」,寓意吉祥如意、招福納吉。
八寶飯
八寶飯是上海人傳統年夜飯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徵團團圓圓、吉祥平安。
太平燕
福州人年夜飯里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太平燕,也稱扁肉燕。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都一定要吃太平燕,所以有「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的說法。
隔夜飯
福建閩南地區除夕的晚上都要做一鍋米飯擺在餐桌上,一直要放到正月初一,也叫「過年飯」,寓意「年年有餘」。
6、過年一定會吃的年夜飯菜是什麼?
過年年夜飯一般吃什麼
年夜飯又我們又稱它為團圓飯、因為春節是個團聚的日子、一家人和和睦睦在一起吃飯是最愉快的時候、按照我國的民間習俗、年夜飯的吃法有很多的講究、這個時候的你們想好要吃什麼了嗎?
除 夕的年夜飯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 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 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 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我們再來看看上海年夜飯吃什麼,上海年夜飯 做 的菜有很多講究。有錢人家吃魚吃肉,「年年有餘」;還吃那種讀來和「發財」諧音的發萊。一般人家年夜飯席上,發芽豆和黃豆芽總是有的,因為這象徵著升和 發,十分吉祥如意。果類中的柑子,是除夕不可缺少的食物,俗語說:「除夕吃紅柑,一年四季保平安。」還要吃些芋頭即芋艿,上海人有諺語說是:「除夕吃芋 頭;一年四季不犯愁。」另外,吃豌豆,因為豌豆又名安樂菜,和長生果之類,同樣都是很吉利的名稱。至於上海舊俗說是除夕吃飯時不宜淘湯,傳為淘了湯吃飯的 話,第二年外出辦事或旅行,會要遭到雨淋的,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了。
7、客家地區過年有什麼習俗呢?
客家人過年的習俗:
隔年飯
在除夕前一天,都會用大木甑蒸「年飯」,亦稱「隔年飯」,供奉祖先神祗時,「隔年飯」要插上12雙筷子和12根大蒜。還要燒紙錢,供桔子、柚子等,有的還要擺上幾枚銀元,取意「有食有財」,「隔年飯」要供奉數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飯」要重新蒸過,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歲歲有餘糧」,到初五「隔年飯」吃完後,才開始放新米下鍋煮新飯。
磨豆腐,干魚壙,殺豬、雞、鴨
農歷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戶戶開始磨豆腐。農家多數家門口有小魚壙,到農歷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後全部魚壙放水捉魚,一方面要用壙魚製作菜餚,另一方面方便春節後挖取壙坭做肥料肥田。與此同時,開始陸續殺豬。一般人家過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豬肉,有的人家過年一戶殺一頭大豬,主要用途是:一、饋贈親戚、朋友,每一戶親戚要饋贈二至三斤豬肉,特別是岳父家饋贈的肉就更多,新結婚姻親饋贈的豬肉數目更為可觀,否則會被人恥笑為「孤寒鬼」。
貼對聯
年節這一天,家家都會貼上寫有吉祥語的紅對聯和橫幅,大廳里貼上大紅的「福」字,豬牛圈裡貼上「六畜興旺」的紅條幅,除外還會在許多用具上貼上紅紙條,稱之為「封歲」、「上紅」。
點歲火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歲的習俗,家家通宵達旦燈火明亮,稱之為「點歲火」,火籠加炭稱之為「漚火桶」。大家團聚一起,辭舊歲迎新春,共享天倫之樂。除夕之夜,大人還有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敬祖先
臘月三十日早餐後,凡是當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掃衛生,將祖祠牆壁粉刷一新。午後,陸續有人攜禮盒、三牲、炮竹、元寶香燭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進香。行禮之後,放炮竹,有的放銃。每到大年三十午後,祖祠香火繚繞不斷,炮竹聲不絕於耳,一直延續到黃昏。
拜年
初一早餐,客家人習慣要吃「長壽面」,因為面條長象徵長壽。接著小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孩子糖果桔子,有的還會給「紅包」,舊稱「掛頸」。到親戚家拜年,一般要帶桔餅、糖等禮物,主人備茶果接待,有的還要留飲「拜年酒」吃雞腿,拜年活動一般會延至元宵後,甚至正月底。
吃素齋
客家人自古以來就有「勤儉持家」的風氣、和戒殺生的慈悲觀念,所以在年初一,一年頭一日第一餐不吃酒肉,也就是吃「素齋」。吃了早齋以後,一般的習慣老人家是要到寺廟燒香,因之寺廟香火鼎盛,大家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平安納福。
8、春節吃什麼菜 春節吃哪些菜
1、過年吃餃子寓意招財進寶: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系,最常見的韭菜餡寓意著久財之意,因為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冬季典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最後還有南京人愛吃的酸菜,據說有算財之意。
2、過年吃雞寓意有計:除夕一桌豐盛的團年飯桌上,自然少不了雞。除夕晚上吃年夜飯,在許多地方開席時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雞,因為寓意吉利。年菜必須有一隻雞在餐桌上,因為「吃雞起家」。廣州本地客家人拜神還要用雞鵝做「頭生」,都會選「走地雞」,喻求生生猛猛。
3、過年吃年糕寓意年更比一年好: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4、過年吃煎堆寓意金銀滿屋:對於老廣來說,過年做煎堆,意味著「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早在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已有記載:「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祭祖先及饋贈親友者也。」在以前,做煎堆是件隆重的事,要把孩子們都趕出製作間,要一邊炸一邊說吉利話,以祈求來年好遠。
5、過年吃樟茶鴨寓意齊齊整整:四川人認為,過年最重要的就是一家子齊齊整整,所以菜式都是全鴨(樟茶鴨)、全魚(香烤桂魚)、全蹄膀的,體現「全」的概念;含豬耳、牛尾的菜(湯)則代表「有頭有尾」。
6、過年吃如意菜寓意「升」和「發」:上海人春節的菜餚講究好意頭,一定要吃的東西還真不少。除魚肉雞鴨外,還添上炒塌棵菜和糖醋銀絲牙兩樣菜底,另外必備如意菜(即黃豆芽)和發芽豆,象徵著「升」和「發」。
9、客家菜有哪些
客家菜榜上有名的系指東江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
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河源市區的客家菜除有傳統的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這些「老三篇」外,比較具特色的有:
水蒸雞:選用家養或在山上用蟲草穀物群養的雞,整隻放在鍋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切成六大塊趁熱吃,十分鮮甜滑嫩。另據資料介紹,這種用土法飼養的雞比用精飼料養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餘倍,可見基營養價值極高。
全豬套餐:主要有選用豬最」精華「的八個部位的肉堡成全豬湯,蒸豬紅、豬雜,紅燒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這種吃法類似往時,客家人一年到頭在春節釘殺豬時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則是吃牛肚崗、牛柏葉、牛心頂和牛栓肉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這里吃的牛柏葉沒有去掉上面的黑膜,主要是為了健胃。
豆腐套餐:客家人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鮮:萬綠湖野生的桂花魚、鱔魚和石鯰魚仔,肉堅滑、味清甜,不帶泥腥,或蒸或燉或煎都很可口。在萬綠湖旅遊碼頭新港鎮的飲食店裡幾乎都能品嘗到這些風味各異的湖鮮。
五指毛桃湯 是用山上野生的一種葉似五指的樹根與豬排骨熬成的湯,有誘人的椰奶香味、具平肝明目、滋陰降火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