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有什麼新的發展
1、春節後都會迎來一波跳槽高峰,這是為何?
現在的人們的工作壓力,都比較的大。除了自己要養,還上有老,下有小,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易,當然那些富人除外。現在的工作都是比較的難找的,但是還是有人跳槽,尤其是春節後,其實春節後跳槽是因為放假了工資也結了,正好跳槽。
那麼首先為什麼會跳槽?通常而言最突出的三個方面就是:薪資福利待遇方面、工作內容技能成長方面、價值體現及文化制度方面。不知道馬雲是否真的簡單粗暴又直白的說過這句話:員工會離職,原因就是老子乾的不爽了,給的錢太少了。
如果你真的要跳槽的話,那我建議你考慮一下創業。你之所以會跳槽,其主要原因是不滿足於現狀,但公司大差不差,你不滿足於這家公司,並非就會滿足於下家公司,所以,與其跳槽去別家公司,不妨嘗試創業,但是創業也是有著很大風險的,所以還需謹慎。
如果不跳槽的話,那當然是好的,畢竟在一個穩定的地方,每件事情都是熟悉的,工作開展起來也會順利很多。而且,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哪怕眼下不得志,也早晚有一天,能成為元老,至少,領導是百分之百信任你的。所以在春節跳槽的人就是因為當月的工資結了,而且下月也還有一段時間才會到上班時間,也有了時間考慮。而且還在春節見面的時候各自暗中攀比,所以也會有跳槽的想法。
2、時代發展到今天過年形式發生了哪些變化?
過年民俗的傳承與現代化
任何民俗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民俗的傳承過程,同時也就是變異的過程,過年的民俗風習自然也不例外,而且無論中日,莫不如此。
日本在明治五年(1872)以前,和中國一樣,是過陰歷年的。但從明治五年起,卻改過公歷(陽歷)年,而將陰歷年廢止了。這不能不說是個很大的變化,從此與中國每年過兩次年有了區別。然而有意思的是,傳統的過年習俗,從除夕到元宵的種種行事,如祭祖、迎神、守歲、拜年、發紅包(壓歲錢)等等,在日本卻保存完好,只是把行事的時間移到了新歷元旦期間而已(當然,日本的新年習俗也包含著許多新的時代因素)。返觀中國,農歷(陰歷)新年始終比公歷元旦受到重視,雖屢有新派人士表示不滿,意欲取消陰歷年,但民間不予理睬,故至今未能改變。 近年來,政府尊重民意,把農歷新年(俗稱春節)的假期定得與五一、十一兩大政治節日一樣長,都是七天,並採取不少措施,保證物資供應,特別是保證交通,讓數千萬外出打工的農民能及時返鄉過年,還花大氣力組織春節文娛和旅遊活動,這樣,傳統意味濃重的陰歷年,比起只放假一天的公歷元旦,就更顯得隆重熱鬧,成為中國今日唯一能與五一、十一並列的民俗節日,三者構成了中國當代的「三大節」。可是仔細考察,又不難發現過年習俗在今天的中國,也發生著種種變化。正在從傳統社會快步走向現代的中國,過年習俗一方面有所傳承,一方面又不斷發展和增添著新的因子。下面試從送灶、守歲、拜年、迎財神和過元宵等幾個主要關目變與不變的各個側面,對過年習俗由傳統向現代的轉換,作一些分析。
1、 送灶
臘月二十四送灶,至今仍是中國南北許多城鎮鄉村居民過年的第一個大關目。不過,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卻很少或幾乎不再進行(郊區農村除外)。關鍵是現代生活中的灶與炊,已與古代的土灶炊煮根本不同,灶王爺的地位變了,重要性減弱了,不但灶君,就是整個神鬼系統,與人的關系也不像古代那麼密切了,城市人祭灶送灶以與天帝神鬼溝通的需要和熱情自然大減。
鄉鎮人們的送灶,其規模和虔誠程度,也有不小變化,總的趨勢是變小趨弱。比如以前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俗諺,是對送灶時間有早晚這一現象的反映,也成了某種不成文規定,即官府送灶在二十三,民家送灶在二十四,生活於水上的船民需到二十五才能送灶。這種排序明顯是標志著官府的霸權和社會的等級,也說明當時人對祭送灶神的重視——連賄賂鬼神,都要讓官府優先!在陸地無立足之地的船民沒有固定的灶,就被排在了最後。但是這種現象隨著官府乃至當官人家對送灶的淡漠,早已發生變化。到了今日,官府祭灶已成歷史,城市居民幾乎不再送灶,廣大鄉間農村的送灶只是一種傳統的、慣性的行為,又有什麼必要、什麼人來堅守此種秩序?當農村中更年輕的一代成長起來,祭送灶王爺將成為一種由祖輩傳下來的陳年故事,將只剩下一句老話、一個概念而已,他們會更加無意也無法去認真執行了。人和神的關系,在現代生活中呈疏離態勢,人更關心也更在乎的,是人自身,即使在傳統的春節,人也不像從前那樣把與神的關系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把與神溝通,求神「上天言好事」作為首要的、最重要的事來辦。
實際上,祭灶行事的變化並非從今日始,也非此一端。比如,上古祭灶,乃老婦之事。《禮記•禮器》篇的鄭玄注曾說到灶乃老婦之祭。 老婦料理一家人的飲食,整天圍著灶台轉,年終由她們主祭灶神,倒也合情合理。可是,後來變了。因為灶神是一家之主,老婦的地位與之便不匹配,故改由男性家長來主祭。發展到後來,祭祀灶神時,婦女竟連看都不許看了。清《畿輔通志》及《光緒順天府志》均引《帝京景物略》說北京人的祭灶:「今男子祭,不令婦女見之,祀餘糖果,禁幼女不令得啖,曰啖灶餘,則食肥膩時口圈黑也。」 女子不但不能看祭灶,女孩子連祭餘的糖果也不能吃,大人們編出令她們害怕的禁忌,嚇唬她們絕不要有吃祭餘糖果的非份之想,也可謂用心良苦矣。然而這未免太不合情理了,所以在實際生活中又有些微調整,如同是北京,特別是鄉下,便採用男子主祭,負責敬香上供,女子在一旁陪祭的形式,主次依然分明,但闔家共祭,就似乎少了些刻板氣,多了些人情味。 這種小的調整原因很多,而積累多了久了,量變便會導致質變。事實上,今日的祭送灶君,恐怕已絕無限制婦女參與的情況,無形中推翻了「女子不得祭灶」的定律。
在新年祭灶的日子裡,中國不少地區近代以來仍保留著「跳灶王」的習俗。臘月二十
四「丐者儺於市,二人扮男女為灶公、灶姥,持竹葉、冬青奔舞東西,謂之跳灶王。又有一人扮鍾馗持劍,一人扮小鬼對舞,沿門而乞。」 這種風俗的淵源應與古老的驅儺巫術有關,而又有所發展。如從未聞灶王曾成家,為與驅儺有儺公儺母的習俗相合,乃為他配上一位灶姥;又結合過年期間的跳加官、唱喜歌等活動,遂形成一種新的樣式。至今日,各地鄉鎮還有不少會作此種表演的人,在新年或平時喜慶的日子裡(如店鋪開張、人家生子之類)即興演出,既為節日增歡,亦為自己謀取生資。
祭灶習俗漸趨淡化,但在時間概念上,從臘月下旬進入過年階段的意識,在現代還是普遍存在著。農村中,此時已非農忙,可以較多精力用於籌備過年;城市中,除學校外,雖尚未放假,但人們從市場的變化、廣告的渲染,從各單位的工作安排,也感到快要過年了。以往在除夕之前需要進行的撣塵清掃、美化環境、沐浴凈身等事,從這時起也就會被抓緊進行起來。
2、守歲
除夕雖在新年的前一天,但卻算得上是過年的第一個高潮,而今依然如此。一切的節日准備在此夜必須完成,明天將另有一系列活動,家庭主婦們也要好好休息暫不忙碌,於是,年三十往往成了最忙亂的一天,對於上班族來說,尤其如此。
現代人仍習慣地稱除夕為「大年三十」,在外工作和旅行的人,至遲必須在這天下午趕到家中,多數人是早於這天回來,沒趕上年夜飯,會感到極大遺憾。當代中國的城鄉正在發生巨變,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者們跑得離家多遠都不怕,但回家過年卻總是他們內心熱烈的盼望。數千萬(一說近億)打工者回家過年,過年後重返工作地,這給每年臘月中下旬至正月中下旬這段時間的交通運輸帶來巨大壓力,加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往往也選在此時探親,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春運」高潮。中國政府,特別是交通部門每年都需對「春運」作出特殊安排,傾全力予以保障。然而,近十幾年來,盡管情況漸有改善,屆時各火車站、汽車站、航空港購票之困難,票販子(俗稱「黃牛」)的囂張,候車現場的擁擠混亂,仍然是沒有親身經歷者所難以想像的。這已成為中國過年的一大新特色,其形成的表層原因很多,而深層原因則與傳統的習俗與觀念分不開。
為了尊重傳統習俗,為了安撫實在回不了家的打工者,各地很重視他們在過年期間的生活,有時特地為他們組織文娛活動。自古以來,在外飄泊的文人寫過許多除夜思家的哀苦詩篇。直到今日,過年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依然是一件讓人同情的事。在中國不論南北,不論民族,幾乎人同此心,這就是過年民俗擁有數千年不衰的力量的真正源泉。
除夕的傳統過法,有較多的儀式,如掛像祭祖、供奉神饗,乃至跪拜磕頭、鞠躬行禮等等,這一套直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還很流行,特別是在一些鄉紳之家。如魯迅小說《祝福》所描寫的紹興魯鎮的魯四老爺家,就極典型。
現代的趨勢則是這一套由簡化而漸趨消亡,但變化的速度並不平衡,有的地方,有的人家,變得慢一些,還能看到舊儀的片段留存。至於傳統帶有驅鬼避邪巫術意味的掛青松,懸桃符,貼門神,放爆竹等等,則有變形的保存。現代人仍喜歡在新年期間置門松,掛青蒲,在室內插鮮花,在門上貼春聯春畫(內容如招財進寶、福祿壽三星、關帝、觀音)或倒過來的「福」字;仍喜歡放鞭炮或煙花,近年來煙花的花樣和大小,都有很大發展。但現代人做這些,多數只是為了美化環境,為了增添喜氣,為了自己愉悅,很少或幾乎不再關注傳統的祈求禳祝和驅逐鬼祟的含意。在民俗傳承中,形式留存而內涵變異,老傳統與時代因子巧妙結合,可以說是一種規律性的現象。
由於現代傳媒的發達,也由於對民眾熱烈反響作出回應和刻意鍛造,一種新的過年習俗正在形成之中,那就是每年除夕晚上闔家團聚同看「春節晚會」。在日本則是共看「紅白歌唱大賽」。除夕闔家團聚本是傳統節俗,以前多是饗祭祖先,家人圍坐,閑話家常,聚餐守歲,大人喜歡打麻將或撲克,孩子們則拿壓歲錢,放煙花爆竹,等待著新年鍾響。現在除一切照舊外,還可收看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除夕守歲變得更有意思了。1983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一次組織並播出春節晚會,大受歡迎,以後每年都搞,至今已有二十年,成為一個極受演藝界和民眾關注的保留節目。在電視機尚屬稀罕之物的時代,這檔節目不但把闔家人團聚起來,甚至把幾家鄰居乃至全村百姓團聚在一起。隨著電視機的普及,團聚的規模小了,但全家圍坐共看這檔節目,仍是除夕夜的突出現象。上文講到各地為留城過年的民工安排文娛活動,讓他們看上春節晚會,便是主要內容。曾有人質疑春節晚會的種種問題,特別是它的組織過程和藝術質量。誠然,這里需要改進之處很多,而可以施展的天地也極廣闊,但它必須繼續下去,唯一而根本的理由是全國人民需要它。如果由於長期堅持,不斷改進,新年春節晚會的播出和觀賞成為一種健康的新民俗,那無論如何是一件好事。
3、 拜年
傳統的拜年是加強和潤滑人際關系的有效手段。現代人對此認識更深,行事亦更為自
覺,故此風至今不衰,且有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除原本親戚朋友、同事師生之間的過年走訪基本照舊外,也繼承了「團拜」的形式,即在某個范圍或團體圈子之內,選擇一個地點,約定一個時間,作有組織的集體互拜。這既是一項有意義的活動,又可簡化和減少個別走訪的程序和時間。而且這樣做,在非常親密的人之間也並不形成約束,團拜之外,仍不妨單獨走訪。行之既久,團拜形式也稍有變化,大抵是改成正式放年假之前,在各單位或團體舉行聯歡,此日,凡能出席者都會出席,甚至可攜帶家屬(主要是未成年的孩子),聯歡會上,單位首長講話,同事聊天,表演一些節目,吃些糖果花生,既是年終的告別,也算新年的團拜,此種做法日漸盛行,有形成風俗之勢。有的較大單位,為避免下屬給上司拜年的繁冗,還實行一定領導層的團拜。往往是在年前擇定一日,各級官員皆到,進行簡單儀式,互致年終慰問和新年祝賀。而由國務院、人民政協主持的春節招待會,雖是一次政治性活動(溯源也許可追至古代朝廷的元日朝會,但性質和形式已有根本不同),同時也有藉會見各界代表而向全國各界拜年之意——主持者的講話中,往往直接點出這層涵義——至今也已形成習慣,向新民俗演變著了。
年假時間有限,而需要拜年的對象又多,有的還不在一地,怎麼辦?中國古人早就採取送達名刺(上書本人名字、籍貫、官職及敬賀語)以代親臨拜謁的辦法。最初的名刺用途只是為通報姓名,與拜年尚無關聯,這在秦漢時代就已出現,隋唐時,謁見長者貴人,也往往先是投刺,得到允許才正式拜會。至宋代,開始將名刺用於年節的拜賀,但並不限於過年。周密《癸辛雜識》雲:「節序交賀之禮,不能親至者,每以束刺,簽名於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為常。」 這里說的是「節序交賀之禮」,可見用得頗廣。同書又說:「今時風俗轉薄之甚,昔日投門狀有大狀、小狀。大狀則全紙,小狀則半紙。今時之刺,大不盈掌,足見禮之薄矣。」看來,宋人的名刺發展到後來,其大小已頗像今日的名片了。送名刺對完成禮節而又節省時間,自有很大好處,但用濫了卻也蛻變為冷漠的客套虛禮,為人所詬病。到了現代,由於書寫載體的進步,再結合外來的經驗,便發展出賀年片和賀年卡來。這樣,不但一國之內可以通過郵政方便地賀年,而且給世界各地的朋友賀年也不再是難事。前幾年,中國電訊事業發展很快,電話開始普及,費用逐步降低,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人們,便又轉而採用既快捷又省事的電話拜年手段。近年隨著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電腦進入千家萬戶,於是,從網上發賀卡拜年已極為尋常,拜年的民俗行事遂進入無所不能的虛擬空間。這也非常符合節約紙張、節約可貴的木材資源的理念。
科學技術還在繼續發展,人類的通訊工具還會長足進步,未來的賀年方式將產生怎樣的新變?現在還難以具體預測。但即從手機功能不斷增長的事實,就足以讓人相信,年輕的一代將獲得更多更有趣的新型聯絡方式,包括拜年的方式。需要指出的只是,不管形式怎麼變,拜年總是一種民俗遺存,其實質也總是為了增進或潤滑人際關系。形式的不斷變化與本質的相對穩定,就這樣辯證和諧地統一著,只要本質不變,形式應是愈多樣愈現代愈好。
當然,任何事物發展過分難免會向負面轉化,宋代以名刺拜年變為士大夫虛文浮禮的教訓,在虛擬的電子世界無限膨脹起來的時候,值得及時認真的注意。試想,倘若故弊重現,人們以科技手段表達的並不是發自肺腑的真實感情,而不過是一種現代的虛禮,那實際上豈不是對拜年民俗淳樸本質的取消和否定嗎?
4、 迎財神
迎財神是過年行事的重要一項。這項活動以往就有,一直延續到近現代。許多地方誌
上有年初五迎財神的記載。迎接的方式很多,可以到寺廟磕頭獻金、行禮祝禱,也可在家中燃燭掛像,焚香膜拜。清同治《上海縣志》載:「(正月)五日,接財神,用鮮鯉擔魚呼賣,曰『送元寶魚』。至暮轟飲,曰『財神酒』」。 這是帶有祈求巫術意味的舉動。北方在這天則有「過破五」和「送窮」習俗, 前者規定年初五有不能打破器皿和說不吉語,後者以一定儀式恭送「窮鬼」,應屬禁忌與禳祝性質的活動。無論祈求、禁忌、禳祝,動機都在於驅逐窮困,企望財富。因為迎財神是個吉利的日子,許多商家對此均極重視。往往前一日即為財神設祭,長桌上供以魚肉果品,點上香燭,由老闆率領店員逐一叩拜禱祝,然後燃放爆竹。次日店鋪開門,可望能發利市。而跳加官、舞財神和唱喜歌者,即以此日在店門前表演、乞討,店家不得哄趕拒絕,要給表演者年糕吃,或給一些錢。
這類民俗行事在新中國,因種種原因有相當長一段時間處於消歇狀態,近年則不但恢復,且有變本加厲、日益熾烈之勢。本來各地民眾在民俗節日所祭之神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如筆者2000年參加河北趙縣二月二龍抬頭節俗活動,在廣場搭建的大棚內,親見四鄉民眾所供奉的各色神靈菩薩牌位不下百位,諸神挨挨擠擠列於一個棚下。唯獨財神,竟另外享受獨居一棚不與諸神混雜的待遇,鄉民叩拜供奉,亦均給予單獨特殊更為豐厚之香燭物品。由此一事,足可推想財神在今日民眾心目中地位之崇。
平常節日尚且如此,過年迎財神,當然更為隆重。各地的具體日子和做法不盡相同,或在初一,或在初二,以初五最普遍。但不管是哪一天,過年必有迎財神之舉,則全國從南到北幾無例外。如東北一帶是初二祭財神,初五迎財神。據雲初五是財神生日,又稱「接五路財神日」,所謂五路財神,有種種說法,或雲五神是一家兄弟,生前劫富濟貧,仗義疏財,死後不改本性,求之甚靈;或雲乃東路招財,西路進寶,南路利市,北路納珍,中路玄壇之謂。其中玄壇即趙公明元帥,是最受尊崇的一位財神。此外還有文、武財神多人,比較熟知的如比干、范蠡、關帝和財帛星君等等。人們對財神供之唯謹,從初一到初五焚香不斷,初五更要燃燈放鞭,增設祭品,對之虔誠行禮,恭迎其降臨。
前引《上海縣志》說其地迎財神要用活鯉魚,此風在長江口一帶至今頗盛。過年時,大小人家愛用活鯉魚掛於紙印的龍門上,直觀地喻示「鯉魚跳龍門」之意。民間以為鯉魚跳過龍門就變成了龍,「魚化龍」意味著命運的徹底改變,地位的巨大飛躍,從此就要交好運了,讀書人就會當官,商人就會發財,等等。據說此風北方也有。東北供財神,也用活鯉魚,挑紅色的,兩條,還要用紅絲線拴上,繞在正中央。這叫「一魚兩水」,也叫「吉慶有餘」。
上海一帶從來商業氣氛濃厚,人們對財運至為關心,春節迎財神自然格外受到重視。近年由於經濟政策開放,生產與商業均較繁榮,商人們覺得生意好做,錢好賺,源源出現的商機激發了他們無窮的慾望,使他們對發財抱著更大的期待。即使普通人家,也希望明年收入狀況有所改善,如提高級別,增加工資或買獎劵得中之類。於是,從初四夜至初五凌晨,全城除嚴禁放爆竹的地方外,必定鞭炮聲大作,四野響成一片,連綿不斷,其聲勢與除夕夜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本來上海人有年初一清晨去寺廟燒頭香以祈福的習慣,現在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又特別是生意人,更喜歡選擇年初五趕早去燒頭香,覺得這更有利於迎接財神,故滬上幾大名寺,如靜安、玉佛、龍華、老城隍廟等,此日必定人滿為患。以龍華寺為例,初五趕燒頭香的人逐年增多,到去年,幾乎出現「人軋坍」 現象,連出高價買了初五入寺燒香的人,都未必能進得去。初五入廟的票子越來越貴,固然給寺廟帶來可觀的收入,但也給腐敗創造了新形式。有人就將這種票子當成賄賂佳品。有的生意人除自己爭取燒上頭香外,也會買此票送給有關官員,其性質與用蜜糖塗抹灶王爺的嘴相似。
迎財神習俗的復熾,很能見出中國部分民眾今日的心理和生活狀態。他們不願繼續貧窮,而已有望致富,或已相當富有,但尚嫌不足,故雖明知財神保佑實屬虛妄,也寧可信其有,不想怠慢,更不想得罪。現代人之迎財神,在形式上是對古代祭祀禱祝神鬼儀典的傳承,但在內涵上,卻有不小的變化,簡言之,是敬畏神明的成份大為減弱,而為人自己的動機格外突顯了。在民俗傳承中,形式與內涵的關系是非常復雜而微妙的。
5、 過元宵
元宵節是個節中之節,從正月十五到十七,它本身有三天時間,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行
事規范,同時,它也是春節的一部分,元宵過去,春節才算正式結束。元宵節的產生本與祭神祭祖有關,例如古代鄉間祭紫姑神,即定於此日。但如前所述,元宵節又是古代一年一度的全民狂歡節,在由古至今兩千多年的時間里,這兩層涵義都得到了傳承,只是傳承的程度有別。如今各地元宵節情形大致是,祭神祭祖的行事雖仍存在,但已較前簡單省略,有些內容,如祭祀紫姑神,已經消失;過節的重點更加偏向於商業的銷售、民間的飲食與娛樂,「為人」的色彩日益濃厚。然而,像唐宋時期那樣皇家、貴戚、官員與民眾傾城參與的情景,卻也不復重現。之所以如此,原因甚多,主要是春節長假(七日)的法定化和內容的不斷豐富(包括某些活動時間的遷移,如各地廟會多選在春節長假中舉行),而元宵節則並無假期,大部分人已需上班在崗,唯農村尚有餘暇,故其熱鬧程度,至少在城市,已呈減弱之勢,而古代元宵節的狂歡主要是在城市。與古代相比,今日的元宵節已難稱狂歡節了。目前中國有假期均為七天的三大法定節日,即五一、十一、春節,其中是否有一個可能演變為新的狂歡節?這還需看節俗的發展。
古代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關目是觀燈,燈彩的名目花樣極多,散見於《東京夢華錄》之類古籍的記載之中。製作燈彩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一直傳到近現代,其演變趨勢是手工紙帛製作技藝日漸衰微,有的絕技甚至因民間藝人過世而消亡,而現代科技手段的介入,卻使元宵燈彩獲得新的生命,一方面是新式巨型燈彩呈現爭奇斗艷,一方面傳統的觀燈猜謎之類活動有增無已,物質生產條件的進步,直接導致了元宵燈彩從傳統到現代的變化,也促進著元宵節俗傳統與現代生活的結合。
元宵節的特殊食物,在北方叫「元宵」,在南方叫「圓子」或「湯團」。盡管這一天街上的小吃應有盡有,但元宵或湯團卻是每家必不可少的食物。北方的元宵與南方的湯團除大小有別外,重要的區別在做法。一個是用切成塊的餡料放在微濕的米粉中反復轉滾而成(元宵,較大),一個是用水磨糯米粉做外皮,裹餡而成(湯團,較小);而且餡料也因南北口味不同而頗有差異。元宵餡料多用芝麻花生小豆紅果之類;湯團種類較多,分寧式(寧波)、蘇式(蘇州)、揚式(揚州)、廣式(廣州)、川式(成都)等等。以寧式論,其餡除用芝麻拌豬油丁捏成外,也用鮮豬肉剁成的,廣式與之接近,而揚式還有以青菜香乾為餡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南方湯團頗有入侵北方之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還買不到南方湯圓,到八九十年代,南方的湯團在北京的食品店已隨時隨處可見。南方食品習俗向北方流動,這是一例。
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吃湯團元宵,盛況至今依舊。這圓圓的糯米甜食,在古代本為祭祖敬神而制,而今已成大眾美食。吃過元宵湯團,年就算是真正過完了,元宵節為傳統的過年劃上了完美句號。
3、春節後,旅遊市場也進入了傳統的淡季,機票的價格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動?
春節後,旅遊市場也進入了傳統的淡季,機票的價格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動?
春節過後旅遊市場也進入了傳統的淡季。未來30天的機票,北京到南昌最低打0.7折,100元;北京到三亞打0.9折,276元。而同一天北京到南昌的火車票硬座173.5元,北京到三亞的火車票硬座436元,一張機票比火車票硬座還要便宜幾十甚至上百元。不止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出發,前往銀川、沈陽、南昌的春運返程反向航線機票價格均低至2折甚至1折以下。
業內人士表示,票價大幅下降,是因為春運期間,航空公司增加運力,部分熱門航線的反向航線出現了供大於求。另外,春節後到3月份是傳統的旅遊淡季,票價都會比較便宜。
CAPSE發布的《2021年春節後旅客出行意願分析》,超半數春節未返鄉旅客節後有返鄉計劃,預計清明和五一假期將再次迎來返鄉小高峰。
據攜程旅行APP顯示,3月份,北京到昆明的機票還保持在360元的低位,臨近清明節的3月底4月初已上漲到750元,漲了一倍還多,而五一小長假前也上漲到700元。
航空旅遊交通是一種現代化的先進的運輸方式,在20世紀迅速崛起和發展,在長距離國際、國內旅遊中處於絕對壟斷地位。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其最大的特點是快捷、舒適、安全,並且具有一定的機動性。在當今時代,高速性具有無可替代的特殊價值。
低迷了近1年的中國出入境旅遊市場,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按下啟動鍵。這一令旅遊業振奮的消息出自剛剛出爐的《2020年旅遊經濟運行分析與2021年發展預測》研究報告。
報告認為,2021年,中國旅遊業將從全面復甦走向高質量發展,全年預期相對樂觀。預計2021年國內旅遊人次41億,國內旅遊收入3.3萬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2%和48%。在新冠疫苗普及較為順利、疫苗有效性相對樂觀的情況下,入出境旅遊市場有望在下半年有序啟動,全年恢復至疫前三成左右,其中接待入境遊客同比增長超五成,實現國際旅遊收入同比增長超六成五,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人次有望同比增長達七成。
2021年下半年後,國際旅遊有望在全球范圍內有序重啟。中國經濟受疫情沖擊相對較小,特別是居民收入沒有在疫情防控期間出現顯著下滑,居民‘找回失去的旅行’意願強烈,2020年一至四季度居民出遊意願並未因疫情發生顯著下滑。隨著疫苗接種范圍不斷擴大,2021年居民出遊意願將保持在85%以上,旅遊市場復甦步伐勢必更快。疫情發生以來,住宿、機票價格降幅明顯,景區門票降價甚至免費、旅遊消費券發放等優惠政策仍可能在一些地方延續。2021年將是近年來旅遊性價比的高點,旅遊需求將沿著需求曲線向‘價低量升’方向移動,為疫後旅遊市場復甦注入強勁動力。
旅遊消費升級趨勢明顯
相比國際旅遊,國內旅遊的回暖更早一步。報告認為,2021年,中國旅遊經濟將從全面復工復業走向消費、投資全面復甦。
在大眾旅遊新階段、小康旅遊新時代,智慧旅遊將持續推進產業迭代和服務升級,為構建現代旅遊業體系奠定穩定的發展基礎。應統籌發展與安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旅遊經濟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全力推進產業升級,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一批文化底蘊深厚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閑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完善旅遊發展環境、增加優質產品供給等,將成為2021年旅遊工作的新格局和主旋律。
今年,旅遊消費升級趨勢將愈發明顯。未來,中國旅遊市場將呈現客源地由中大型城市向中小型城鎮的梯度下沉,更多的人有條件和閑暇時間加入到旅遊行列中。
從供給側看,城市和鄉村的旅遊發展規劃和項目建設也從旅遊景區、星級酒店、機場高鐵的旅遊目的地,走向從菜市場到戲劇場的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新空間。相較於以旅行社為中心的觀光旅遊時代,散客化和自由行主導的休閑旅遊時代的市場基礎更加雄厚,產業空間更加廣闊並要求旅遊發展動能、產業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創新隨之變革。
國內航空市場新機遇
2020年的中國航空業受益於中國宏觀經濟預期好轉、政府多項支持舉措以及行業創新經營思路,已率先走出低谷。
國家統計局不久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經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0159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中國成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同時,世界銀行此前預測,中國的經濟增速在2021年將攀升至7.9%。
中國宏觀經濟的觸底反彈,為前期飽受疫情重創的部分行業,尤其是航空業恢復生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盡管受2020年末二次疫情的影響,民航旅客運輸量再次下滑,但據中國航協預測,隨著政府部門對疫情的有力管控,從2月開始,民航業將再次觸底反彈。在穩步復甦的過程中,中國航空業的市場格局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低成本模式與貨機市場或將迎來新機遇。
4、現代春節的變化是怎麼樣的?
春節的變化如下所示:
1、互通電話拜年的人數大幅度減少,人們越來越喜歡在社交平台上互道新年好。
2、群發的拜年簡訊不受重視,人們看重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交往。
3、春晚收視率逐年下降,人們更喜歡用守歲的方式來跨年。
4、飲食更講究綠色養生之道,餐桌上的佳餚以綠色蔬菜為主。
5、鞭炮數量減少,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更注重人與環境和諧相處,過年放鞭炮的人家逐年減少。
相關介紹: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
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底蘊。
5、為什麼過年後跳槽和找工作的人會特別多?
為什麼過年後跳槽和找工作的人會特別多?
過完春節是新的一年開始,每個行業崗位需求也比較多,找工作相對容易;另外很多職場人也想從新的一年開始好好乾工作,一年之計在於春。因此從企業和求職者的需求來說,過完年很多人都會找工作,尋求跳槽的機會。
我覺得是因為下面這幾個原因。
生活千難萬難,不如過年難,而過年恰恰就是見證公司對於員工是否真誠和用心的時候了,因為要發年終獎,勤勤懇懇幹了一年的工作,作為員工最期盼的就是能發多少年終獎,有些單位的年終獎就比較豐厚,而有些單位一毛錢都沒有,如果沒有年終獎的話,那麼公司留人就沒有一點的優勢,員工肯定就不想繼續待在這家公司了,就有換工作的想法。
因為勤勤懇懇圍繞公司創造了那麼多的效益,那麼多的利潤,到最後利潤全部都是公司的,讓老闆獨吞了,給員工一點都不分,說明公司很自私,就像鐵公雞一樣,准備一毛不拔,員工心裡肯定不舒服了,心的就不在公司了。
還有一種就是公司經營的不行,營業額,利潤,公司發展前景,公司戰略都不行,讓員工看不到希望的,員工肯定是要跳槽的,確實有些小單位去了之後感覺隨時都有破產倒閉的可能性,員工肯定是不考慮長待下來的。第三種年後跳槽的情況就是個人能力比較強,在年前已經被其他單位挖了牆角,預定走了的,挖人方肯定開了很棒的待遇標准,才挖走的,所以年後也會離職。
現在做企業也確實挺難的,要為公司戰略考慮,也要處處為員工考慮,否則人才都流失了,公司經營也就難了,招人容易,招個人才難上加難啊。感謝閱讀,歡迎添加我的關注!
6、春節的發展變化是什麼?
1、拜年的方式變化:
智能手機普及之前,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功能機大行其道的時候,過春節講究的是打電話。聽著朋友的聲音,道一句春節快樂。再之後,就進化到了發簡訊的時代,各種「值此新春佳節之際,XXX祝您闔家歡樂」之類的吉祥話,甚至在書店還能看到簡訊拜年大全一類的圖書。
緊接著就來到了微信時代,關系好的會發條語音,特意祝福一下,其他人或者群發拜年祝福,或者在群里吼一聲「新年快樂」。關系更親密一點,就會語音或者視頻了。
2、春晚的變化:
科技的發展也讓春晚悄悄發生了變化。往年的春晚,都是排好一大堆的歌舞節目,中間穿插著各個贊助商的廣告。但是從幾年前,支付寶「咻一咻」,微信「搖一搖」突然穿插在了春晚的環節中,讓人感嘆「春晚也趕上時代的節奏了」。
3、新習俗的加入:
近些年,每到春節,參與感強烈的變成了支付寶和微信。這種帶有紅包色彩的社交活動,也在全國范圍內興起。
每到春節前夕,支付寶都會開啟「集五福」活動,每年的敬業福都是大家問候的一句話。集五福儼然變成了過年的一個新習俗,就連日本的商家也特意為了中國春節的集五福活動在自己門口貼福字。
4、慶祝方式變化:
往年過春節,人們都是往老家走,提著各種行李,為了回家吃一頓團圓飯。但是隨著攜程、飛豬等等旅行APP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春節時候全家旅行,出境遊玩。正好春節是一個比較長的假期,又難得可以和家人團聚,便選擇這樣一種方式度過春節。
各國的春節:
周邊國家一直受我國文化的影響。在韓國、朝鮮和越南,農歷新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在朝鮮半島,農歷新年被稱為「年節」或「舊正」,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全民族的法定假日。越南農歷新年假期從除夕至正月初三,加上周六日換休,共6天。
一些華人聚居的東南亞國家也將農歷新年定為法定假日。在新加坡,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公共假期。馬來西亞華人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政府將正月初一和初二定為法定假日。華人眾多的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2003年和2004年分別將農歷新年定為全國公共節日,但菲律賓不放假。
日本曾按舊歷(類似農歷)過年。從1873年起改用新歷後,雖然日本大部分地區不過舊歷新年,但是沖繩縣、鹿兒島縣的奄美群島等地區還保留著完整的舊歷年俗。
7、為什麼在春節之後會有大批人選擇換工作?
一、新年是一個新起點。這和中國的傳統有關系。年在中國人的印象中,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很多事都是要等到:過了年再說。年是一個完整的時間單位,所以很多人都會在新的一年中,作出新的選擇。新起點,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開始。二、年後會出現更多的新崗位。對企業來說也是這樣,很多項目等過了年再開工,有了新的崗位出現,就業者有了更多的選擇,就會從原來的單位跳槽。
三、年終獎到手了。很多人在原來的單位乾的不順心了,但又覺得年底了,快要發年終獎了,中途放棄,挺可惜的。年終獎一到手,立刻就換工作的事也是屢見不鮮了。
四、很多人想把過年當成一個空窗期。工作總是有壓力的,有些人不想帶著這種壓力過年。如果年前跳槽,會在過年期間考慮到是否適應新的工作環境等種種因素,影響這個難得的假期,避免這種焦慮感,會選擇在年後跳槽。
五、民工返鄉潮的影響。現在農村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也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老家,親戚鄰居見面,難免會交流工作上的事,大家會各自談論優劣,互相一比較,高下自現,覺得不如意的人自然會選擇跳槽。也有很多民工在返鄉的時候,老闆交待的有任務,帶幾個來,發多少的紅包。這樣自然就會形成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