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狗年春節有哪些習俗

狗年春節有哪些習俗

發布時間: 2023-01-19 14:01:20

1、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年前的習俗
忙年
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間稱為「小年」,從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了。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在清朝之前,民間傳統的小年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
掃塵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前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拌塵掃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
祭灶神
農歷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等。
拜神祭祖
除夕祭祖是過年重要習俗之一,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報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們會擺上菜餚、倒上美酒,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以此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並祈求祖先的庇佑,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
貼年紅
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福字、橫批、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貼年紅是中華傳統過年習俗,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增添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年夜飯
年夜飯,是年節習俗之一,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式,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
守歲
守歲,又稱照虛耗、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是中國民間的年俗活動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歲,民俗活動主要表現為點歲火、守歲火。
年中習俗
拜歲
拜歲,是古老的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奉祀齋菜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為上古紀元星名,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
壓歲錢
又名壓祟錢(祟"就是不吉利的東西。古人借這個習俗來表達來年不要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發生。)。壓歲錢是漢族的傳統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計時由長輩將錢裝在紅包內給晚輩。壓歲錢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認為可以辟邪區鬼,保佑平安。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開門爆竹"一說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嘩嘩叫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賞燈、游神、游燈、押舟、放煙花

2、大年是什麼意思有何區別差異 小年到大年有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民諺有雲:「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祭灶、掃塵、剪春花、寫春聯、理發洗澡……這些傳統習俗,你家還在堅持嗎?還有,有些南方地區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小年」也被稱為灶王節,意味著人們開始准備年貨,准備乾乾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在北方,有吃餃子的習俗,小年夜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吃了小年的餃子,狗年春節的序幕算是正式拉開了。
》》過小年吃什麼傳統食物有什麼習俗
》》南方小年是哪一天
什麼是小年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小年祭灶習俗有什麼講究]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漢族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什麼是大年
漢族過的春節,也叫"大年",年前要宰殺好牛羊,製做新衣服,備好各種精美的食品。年三十晚上,正式開始。全家圍坐吃年夜飯(餃子),同時要祭拜祖先,給長輩以及比自己年齡大上的人磕頭問好拜年。一夜不睡,謂之"守歲"。從初一到初五,有的帶上禮品,走親串戶,逐次位向親朋好友拜年。
小年大年有什麼區別差異
小年大年的日期、習俗均不相同
小年是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小年夜是什麼意思]
大年,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般認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節日期間主要的傳統民俗活動有祭祖,貼門神,放爆竹,給壓歲錢,吃年夜飯,送財神等。
小年到大年有哪些習俗
過了小年,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准備工作顯得更加忙活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每當這首過年謠唱起時,意味著傳統的「小年」到了,大家都會開始收拾屋子,置辦年貨了,以一個嶄新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不過,同樣都叫「小年」,但在不同地區,不僅風俗會略有差異,過節的日期也不一樣。其實不管哪天過「小年」,都代表著人們辭舊迎新的美好祈盼。
過年謠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貼道酉;三十,合家歡樂吃餃子;
初一初二拜新年;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往家轉。
二十三,糖瓜粘:糖瓜俗稱灶糖,相傳灶火的灶王爺在這天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年以來每家人的善行和惡行,玉皇大帝則會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將每家人下一年應得的吉凶禍福交給灶王爺,再由他帶回到千家萬戶,所以老百姓擔心灶王爺上天說壞話,想讓他嘴甜一點,多說些好話,就會在自家擺好供桌,端上糖瓜兒等供品,拜送灶王爺上天,祈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於是就有了流傳後世的一道小吃——糖瓜。
二十四,掃房子: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一直到除夕,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二十五,糊窗戶:過去的房子,沒有現在這么多的玻璃窗,窗欞上要貼上白紙。到了年底,前一年糊過的窗戶被弄得塵土飛揚,甚至破敗不堪。二十四掃完房,僅是沒有了蜘蛛網、塔灰和塵土而已,二十五該重新糊窗戶了。現在雖然不用再糊窗戶了,但這一民俗則隨著民諺流傳了下來。
二十六,燉大肉:相傳臘月二十六這天,家家都會籌備過年的肉食。過去物質不富足,大肉代表著富足,年關吃上一頓「大肉」是很多孩子的期盼,因此過年吃肉也叫「吃年肉」。「二十六,燉大肉」也是天津人過年的第一道大菜,肉香飄滿津門時,也是津門醞釀著滿滿年味之時。
二十七,宰公雞:臘月二十七,家家戶戶過去都要在這天宰殺公雞。因為封建社會男尊女卑,以雄為長,以公為大,公雞為大雞,與「大吉」諧音。按天津的「老例兒」,這天燉熟的雞要在年夜飯上吃,要整隻放在桌子中間,求個「大吉大利」的好彩頭。此外,二十七這天還要趕集把年貨、年菜備足。
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有「二十八,把面發」之說,顧名思義,要開始准備過年的主食了。春節期間忌做蒸、炒等炊事,皆因「蒸」「爭」諧音,「炒」「吵」諧音,均屬不吉,而人們選擇臘月廿八這天發面蒸制主食,「八」「發」諧音,體現了大家對發財的企盼。
二十九,貼道酉:「道酉」就是祭祀諸神的吊錢兒、春聯、福字等。年俗專家稱,吊錢是天津特有的民俗,按「老例兒」要在二十九下午貼,貼時要正面朝外,且一定得是雙數。

3、春節有哪些習俗?

南北文化差異大,春節的習俗也不盡相同,南北方春節習俗如下:

一、南方

1.1.飲食

1.1.1.吃年糕

時間:2023年1月22日(正月初一)。

南方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

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記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1.1.2.吃火鍋

時間: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正月初一)等。

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

春節不少人喜歡吃火鍋,一來無論葷素,各種美味都可以在火鍋中吃到;二來春節吃火鍋寓意紅紅火火,討了個好彩頭。很多火鍋餐廳特意在春節期間推出春節套餐,全家人圍在一起吃個特色火鍋,暖意融融,氣氛也不錯。

1.1.3.吃魚

時間: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正月初一)等。

春節食魚的習俗,主要是在大江以南的不少區域。魚是宴席上最後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為吉祥物,意味著「年年有餘」。有的地方,年飯時吃魚,要留頭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達新年「有頭有尾」的祈願。

擺魚也有講究:魚頭要對著貴賓或長輩,體現尊敬;來客是文人,將魚肚對著他,贊他肚裡有墨水,滿腹文章;來客是武將,將魚脊對著他,誇他剛武豪放,可作脊樑。

還有魚端上桌時的擺放,魚頭對著誰、尾對誰,擺下後不可再端動。魚頭所對的人「剪綵」,魚尾所對的人「贊助」;先由二位對飲一杯酒,再由魚頭的人首動筷夾魚吃(所謂「剪綵」),隨後大家才可以動筷,熱鬧氣氛,歡語一片。

侗族人大年初一,從魚塘里撈數條鮮魚,煎、炸、燒、燉擺滿一桌,香氣四溢,預祝新年吉慶有餘。

苗族人過年吃五香魚,把魚去腸臟後切成小塊,用醬油、鹽浸泡,晾乾入鍋油炸;趁熱又浸泡在白糖、米酒、生薑汁的湯水裡,晾乾入鍋不放水,再放白糖、芥末、火燎鍋生眼,魚出焦香味,食之口齒生津。這道魚菜,甜、咸、焦、香五味俱全。

1.1.4.吃湯圓

時間:2023年1月22日(正月初一)。

元宵在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

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

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1.2.活動

1.2.1.除塵

時間:2023年1月16日(農歷二十五)開始。

一般從農歷二十五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屋裡屋外進行相當徹底的大掃除,家家戶戶定要大幹一場,弄個里外一新,用最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別有一番過年氣象。

南方尤其是廣東海南一帶,過年的時候,人們會給家裡擺上橘子,謂之「供橘」,因為「橘」與「吉」諧音。所以家家戶戶都會買盆橘,或是紮好的一束束的橘子,盆橘一般擺在客廳,有些人家還會在盆上貼上紅紙黑字的「吉」字。

1.2.2.貼春聯

時間:2023年1月21日(大年三十)開始。

大年三十,家家戶戶拿出早就買好的春聯,或有雅興者,自備紙墨,當場揮毫寫下自創或選好的對聯,等墨跡一干就拿去貼。春聯的內容常以發家致富和吉祥喜慶為主。

除此,人們還會貼上各式的年畫,家裡被這些春聯、年畫裝點一新。當然,門神更是鄉下人必不可少的寶物,用意是驅除惡鬼,鎮壓凶邪,保佑平安,常請的門神一般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

1.2.3.舞獅

時間:2023年1月22日(正月初一)。

春節期間,舞獅也是人們慶祝的方式之一。南方獅舞一般在廣東流行,所以又稱為廣東獅。廣東獅是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有一人或戴大頭佛面具作引獅、戲獅、單舞等。舞獅者穿各色燈籠褲,上身穿密紐扣的唐燈籠袖衫或背心。

除夕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比如海南和潮汕地區,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1.2.4.祭祖

時間:2023年1月21日(大年三十)、1月22日(正月初一)、1月23日(正月初二)、1月24日(正月初三)都要拜。

南方很多地區,在吃年夜飯前,要先拜祭祖先,人們會先去祖宗堂拜過祖宗,或是在自己家中,點上燈,燒好香,擺上豐盛的菜餚,由家中主事的家長帶頭,向列祖列宗跪拜磕頭燒香。恭請祖宗降臨享用,並祈保合家大小平安,興旺發達。

有些地方還會給列祖列宗燒金箔紙錢。之後,打響早已准備好的爆竹,就開始吃年夜飯了。

二、北方

1.1.飲食

1.1.1.吃餃子

時間:2023年1月21日(大年三十)、1月22日(正月初一)、1月24日(正月初三)等。

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過年吃餃子,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1.1.2.磨豆腐

時間:2023年1月16日(臘月二十五)。

臘月二十五,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豆腐是春節加工菜的重要原材料。炸豆腐、豆腐盒子、製作豆腐繭等菜餚均需要豆腐。「二十五,磨豆腐」,「豆腐」是「都福」的諧音,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祈福。

古月豆腐歷史悠久,是河北省平山縣的經典美食。平山縣古月鎮自古就有做豆腐的習俗,豆腐製作技藝在平山已有約2000多年的歷史,顆粒飽滿的黃豆和優質的水源,再加上幾代人傳承下來的豆腐製作技藝,成就了古月豆腐滑嫩、細膩、清香等特點。每年這個時候,平山縣百姓紛紛開始磨豆腐,為過年做准備。

1.1.3.把面發

時間:2023年1月19日(臘月二十八)。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北方人吃麵食,主要是饅頭,所以平日里每三五天就要發一次面、蒸一次饅頭。但過年期間則不然,要一次性蒸出十幾天吃的饅頭、包子、糖角來,所以這一次的發面特別關鍵。

發面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先將「面子」用水泡開,摻上麵粉,然後放在大盆里慢慢發酵。因為量大,所以一般要發一整夜。發到一定的程度之後,要加入適量的純鹼,再摻入一些麵粉,揉到軟硬合適,然後繼續發酵一段時間。

這發面是個技術活兒,各家主婦們都特別重視,因為過年親戚來了是要吃的,誰蒸的饅頭酸了、不起了,難免落人笑柄。

1.1.4.蒸饅頭

時間:2023年1月19日(臘月二十八)、1月20日(臘月二十九)等。

過年主食就是白面饃饃,也是所有人期盼吃到的美食。如果說發面是個技術活的話,那麼蒸饅頭則是個體力活兒。饅頭要反復地揉,才會有勁、好吃。所以蒸饅頭的時候家的男人們往往也會上場助陣。

做好的饅頭劑子要大小均勻,然後才上屜蒸。有的人家還會饅頭上做一些圖案,或者塞個紅棗在饅頭頂上。

1.1.5.殺年豬

時間:2023年1月17日(臘月二十六)。

東北殺年豬是在年關之前各地農村進行的約定俗成的民俗,是在春節前犒勞一年辛苦作業的農民,也是為了春節款待親朋的大菜。

臘月二十六,殺了年豬,除了腌制咸臘肉,剩下的都掛在倉房裡。快過年時拿回屋子裡,「緩」一宿。烀肉時用一口大鍋,底下燒柴火,慢火烀上半天,這樣烀出來的肉入味、好吃。

但小孩往往都等不及,不時地催大人給撈出一塊來嘗嘗。於是,這一天往往一點主食都不吃,光吃肉,啃骨頭就飽了。當然,還要留出一些生肉用來炒菜,還要一些瘦肉剁成餡,留著包餃子、炸丸子。

1.2.活動

1.2.1.掃房子

時間:2023年1月14日(臘月二十三)。

北方臘月二十三,是家家戶戶的掃除日。把家裡里里外外收拾得乾乾凈凈的,即是迎接新春佳節有掃除晦氣之意。人們通過大掃除,表達了對新年的除舊迎新的思想。在大掃除的同時,有些還會扔掉一些舊的東西,譬如衣服、鞋子等,並購置更多的東西,也代表了除舊迎新。

1.2.2.送灶神

時間:2023年1月14日(臘月二十三)。

臘月二十三,北方過小年,人們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

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讓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塗抹灶門,這「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軟」,當然就不好說壞話了。

1.2.3.趕年集

時間:2023年1月18日(臘月二十七)。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過年好招待親戚。趕大集,置辦春節所需物品,尤其是北方的農村,年關了,如果不親自到集市上走一遭、轉一圈、瞧一瞧、看一看、講一講、聽一聽,即使家辦下了大魚大肉,山珍海味,過年都是沒有年味的。

1.2.4.貼春聯、守歲

時間:2023年1月21日(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北方在春節的時候家家戶都會在自己家的門兩旁貼上寓意吉祥的春聯,給節日帶來喜慶之氣。北方人有守歲的習俗,就是家人不睡覺等待新年的到來,然後一家人吃年夜飯,有辭舊迎新之意。

1.2.5.放鞭炮、拜年、穿新衣

時間:2023年1月22日(正月初一)。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過年放鞭炮是古老的習俗有喜慶的寓意。過年,家家戶戶的大人孩子,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圖個喜慶,也就是破舊的意思。

1.2.6.回娘家

時間:2023年1月23日(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包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姑爺陪著媳婦回娘家,初三,一般也是回娘家,但意義不同,這個日子,大都是沒了爹沒了娘的走親戚。

4、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的習俗有: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全國春節習俗活動甚多,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春節民俗的形成與定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5、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春節的習俗有以下:

1、貼年紅。

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福字、橫批、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貼年紅是中華傳統過年習俗,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增添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2、年夜飯。

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式,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團年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

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年年有餘)、蚝豉(寓好市)、發菜(寓發財)、腐竹(寓富足)、蓮藕(寓聰明)、生菜(寓生財)、生蒜(寓會計算)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3、早晨拜神,放炮仗。

初一的上午用齋菜拜祭太歲神,早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早吃完,往後便可以大魚大肉。

6、春節的習俗都有哪些

春節有什麼風俗

春節的風俗主要有買年貨、貼春聯、剪窗花、掛年畫、年夜飯、壓歲錢、守歲、吃餃子、吃湯圓、放鞭炮、看春晚、拜年、貼福字、扭秧歌、逛廟會、踩高蹺、舞獅子、換桃符等。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春節有什麼風俗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祭祖、祈福攘災、放鞭炮、放煙花、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

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拜祭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春節有什麼風俗

春節又稱過年,在歷史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春節期間均以除舊布新、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為主要賀歲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