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人現在都在過春節
1、廣東春節的習俗 廣東春節有什麼習俗
1、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舉辦迎春花市,數以百萬計的人參加逛花市活動。
2、送壓歲錢是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年,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遠的地方。
3、廣東人過年一定要買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是的,廣東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樹買回家的。桃花之於廣東人,猶如聖誕樹之於西方人。廣東人對花情有獨鍾,無論是高雅之士還是庸俗市井,過年都要買桃花等老幾樣,再配搭各種各樣的鮮花。
4、廣東的獅子與外省不同,稱為「醒獅」。在遠古時期,廣東南海一帶發生了瘟疫,死人無數,這時出現了一隻神獸,神獸走過的地方,瘟疫全部消失了。為了報答神獸的恩情,鄉民們便用竹篾和紙,紮成神獸的樣子,配合鼓樂舞動,以表示禮祀之心。
因為神獸的模樣酷似傳說中的獅子,因此又被鄉民們稱為「瑞獅」,而「瑞」在粵語中和「睡」是諧音,叫「睡獅」不吉利,為了避諱,加上「瑞獅」也暗喻著驅邪鎮妖的寓意,便將「瑞獅」改為了「醒獅」。
5、謝灶 :臘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爺上天,叫「謝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貢品有:一碗米,兩磚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
2、廣東春節的習俗
1、行花街,逛廟會。以前老人家常說:「行花街就是為了討個好運氣。鮮花象徵著花開富貴,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現在行花街除了可以買花、看花以外,更是廣州人過年希望「行運」的標志。
2、舞醒獅。廣東的獅子與外省不同,稱為「醒獅」。在遠古時期,廣東南海一帶發生了瘟疫,死人無數,這時出現了一隻神獸,神獸走過的地方,瘟疫全部消失了。為了報答神獸的恩情,鄉民們便用竹篾和紙,紮成神獸的樣子,配合鼓樂舞動,以表示禮祀之心。
3、買金桔。廣東人過年一定要買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為什麼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廣東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樹買回家的。桃花之於廣東人,猶如聖誕樹之於西方人。
4、謝灶。臘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爺上天,叫「謝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貢品有:一碗米,兩磚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
3、廣東人是怎樣過春節的 廣東人過春節有哪些風俗
1、逛花市,行花街這個是廣東的傳統習俗,春節逛花市的風俗,據說在中國唯廣州獨有,花市,老廣州叫「花街」,粵語說「唔行花街唔算過年」,就是說不逛花市不算過年。後來這個習俗逐步推及輻射到其他縣市,成為廣東人過春節的習俗。每年的春節前幾天(往往是春節前5-6天吧,有些地方是3天)花市就開始了,街道兩邊都擺滿了各種花,有水仙、北合、桃花、玫瑰、菊花、杜鵑、盤景、柑、桔……花市一直擺到除夕午夜。 廣州的花街最旺就是年三十晚。逛花市,行花街,然後買些花、柑(與金諧音)、桔(與吉諧音)回家過春節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把萬紫千紅帶回家中,寓意一年花開富貴,萬紫千紅,大吉大利。擺在家中的柑或桔都要掛上紅紅的利是封。
2、年廿八(農歷年二十八),洗邋遢(骯臟)春節將至,辭舊迎新,這段時間,家家戶戶都要把屋裡屋外打掃干凈,粉飾一新。春節前打掃衛生的習俗,在民間有些地方叫「撣塵」或者「采屋」,據稱意在洗去一年的纖塵和污垢,祈盼新的一年有新氣象。其實就是春節前要搞好個人和家庭的衛生。為了這個重要的節日,全家人一起動起來幹活,把家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打掃干凈。其實現在也不僅僅局限在年廿八這天,就是過年前搞好清潔。男人還要剪發,女人要洗頭。過年前的大掃除與往常不同,平時可以做表面工作,過年了,中國人的習俗是不能把舊的、臟的東西帶到新的一年裡,所以,平時打掃時顧不到的邊邊角角也要翻出來徹底清潔。
3、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除夕夜歡聚在一起吃飯。團年飯,飽含和凝聚著濃濃的親情,特別受中國人的注重。吃團年飯要一家人齊齊整整,團團圓圓,還特別講究菜式。團年飯特別看重「好意頭」,菜式就代表著深深的寓意。如魚(象徵「年年有餘」)、蚝獅(音取「好事」、「好市」)、發菜、生菜(音取「發財」、「生財」),鳳爪扒金錢(即雞腳冬菇,意寓「招財進寶」)、慈菇(寓意以後添男丁)、芹菜(勤力)、蔥蒜(代表聰、算)、豬手(粵語與就手音近,通常與發菜一起弄,寓意發財就收,但現在不能非法採摘發菜,多用生菜代替,寓意生財就手)。
4、壓歲錢新年逗利是各地皆有,「恭喜發財,利是逗來。」也成了廣東人新年用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句。
5、貼春聯、年畫,放煙花、鞭炮春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喜歡貼春聯、年畫,給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息。這個也比較普遍,不多說了。不過現在廣東人,貼年畫的已經越來越少。現在普遍都禁止私自燃放煙花鞭炮,過年已經沒有鞭炮放了,煙花往往政府組織一次煙花晚會。現在一般只有在鄉村才可以燃放煙花和鞭炮。
6、拜年親戚朋友間的相互拜年一般都是新年後的。不過現在在過年前都有人提前拜年了。
7、做酥角,做煎堆,包粽仔,做誓在過年前幾天,就要做酥角、煎堆、誓(類似糕點)及一些各種名堂的糕點,還有包粽仔等,相對於一些地方過年要做年糕的習俗。不過近10年,酥角已經很少做了。煎堆超市、商店有得買也比較少人做了,而且煎堆多是珠三角一帶特色。粽子和誓還是繼續做的。城市裡的就基本很少人做了,多用其他商場市場買到的代替了。
8、食湯圓年三十晚,一家人在一起食湯圓,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現在湯圓在超市和商場都有得賣,而且品種也多,更是方便了人們。
9、舞獅,舞龍廣東過年也又舞獅和舞龍給人拜年。舞獅和舞龍,動作性強,極富觀賞性。舞獅大約始於漢代後,也是我國民間喜慶節日的傳統表演項目,春節、元宵最為多見。中國原不產獅子,《後漢書》載漢章帝時月氏國(西域的一個小國)貢獅子,當時名為「狻猊」。從那時起人們就把雄健、威武的獅子視為吉祥、勇敢的象徵,又模仿獅子的形象和動作,逐漸形成獅舞,慶典喜日以此為樂,並期望驅魔辟邪,故有「辟邪獅子」之稱。舞龍,它的前身是漢代的「魚龍漫衍」之戲。舞龍現在流行於我國許多地區。龍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紙、布等紮成,每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燃燭的稱「布龍」,節數不等,多為單數,一般每條長龍由11人,或13人組成,最長的達百人之多。舞者各持棍撐起一節,由一人持綉球在前面戲龍,引誘龍去搶撲、戲耍,盡力模仿龍戲寶珠的各種姿勢,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搖頭忽擺尾,或騰躍,或翻滾,或直立,或盤旋。在不同大小的場地表演出不同規格的動作。表演時有鑼、鼓伴奏,龍隨樂舞,舞狂樂沸。
4、為什麼廣東人冬至大過年
「冬大過年」、「肥冬瘦年」,大概是很多廣州人自小聽到大的諺語。相比北方,冬至在廣東一帶是個十分重要的節日,似乎比春節還重要,「陣仗「比春節還要大。
其實,廣東人說」冬至大過年」是有根據的。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過新年是相差無幾的。
歷史上確實是這樣的,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在商朝、周朝、秦朝,曾把冬至這天設為「歲首」,漢朝開始定為節日「冬節」。
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已經長了一歲。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古代「冬至」其實就相當於現代的「春節」,只不過隨著歷法的變化,人們將一年中最重大的紀念日從「冬至」移到了「元旦」,最終定格「除夕」。廣州人重視傳統,從言語到習俗,都古風尚存。舊時的廣州人過冬至,敬神明、拜祖先、飼耗、食湯圓、做臘味糯米飯、劏雞殺鴨燉八珍。
由於冬大過年,注重意頭的老人會加多兩條菱魚(諧音:年年有餘)。冬至有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還會圍坐在一起用糯米粉做「冬至圓」,冬至所食湯圓要是鹹的,叫「咸湯圓」,以沙葛、豬肉、蝦米做餡,配雞湯,味道「冇得彈」。
5、廣東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廣東過年的特色風俗有:逛花市,派利是,醒獅,舞龍,行通濟,廣府廟會。
風俗以及寓意:
逛花市:逛花市這個是廣東的傳統風俗,據說在中國唯廣州獨有,後來這個風俗逐步推及輻射到其他縣市,成為廣東人過年的風俗。
派利是:這是廣東春節的習慣,代表的是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
醒獅:廣東的獅子與外省不同,稱為醒獅,在製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廣東的特色,春節期間很多商場都會請來醒獅隊,除在廣場表演之外,還逐戶去拜賀,以示醒獅臨門,安好吉祥。
廣東過年的其他風俗:
行通濟:是廣東省佛山市一帶的傳統民俗活動。作為在元宵節期間舉行的遊玩祈福活動。
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扶老攜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盪盪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廣府廟會:是廣東"一城一特"春節活動之一,是廣東省地方傳統民俗文化,廣州市越秀區在傳統元宵節期間,即農歷正月十五至廿一舉辦的傳統廟會。
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廣府廟會開幕式設在元宵節當天,為期七天,是一項廣府文化嘉年華活動。
潮州大鑼鼓:是廣東潮汕地區傳統音樂中的一種,是一種由鑼鼓樂與管弦樂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歷代相沿的鼓吹樂類演變而成,是潮汕地區最具群眾性的樂種之一。
6、廣東的春節風俗特色有哪些?
廣東的春節風俗特色具體如下。
一、年廿四,送灶君
北方有臘八節,廣東沒有,卻有送灶君。傳說這一天灶君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過去一年的種種,所以要供奉美食,尤其是放甜的食品賄賂他,如糖、甘蔗、柑、紅棗,讓灶君多講好話。
二、年廿五,辦年貨
送灶君後家家戶戶開始辦年貨。以前都是家庭主婦製作賀年糕點食品,例如油角、煎堆、年糕,在製作的過程很謹慎,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所以一般不讓小孩參與。但現在越來越多都是采買年貨了。
三、年廿八,洗邋遢
春節將至,辭舊迎新,這一天會將家裡一切進行徹底大掃除。
四、年廿九,責年
責年是指買耐放的食物准備在過年期間享用,通常選擇好聽吉利的.食品,如蔥、芹、蒜、鯪魚。蔥,芹,蒜都要留根,象徵有頭有尾。這三種蔬菜都諧音聰明,勤力,精打細算,魚則取其年年有餘的意思。
五、年三十,慶團年
這天是除夕夜,一家人吃團年飯。飯後不睡覺,一起守歲。對廣東人來說,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家人一定要穿得齊齊整整,菜要有好彩頭的菜。以前的廣東小孩還會在飯後上街賣懶,一手拿著小紅燈籠,一手捧著盛蒸熟雞蛋和茨菇的碗,然後連群結隊邊走邊喊:賣懶,賣懶,買到年卅晚,人懶我唔懶。意思是賣掉懶來年變勤快。
六、大年初一,拜年
年初一,廣東人有吃齋的習俗,這一天不吃葷、忌打破物品、忌水土出門(直至年初四都不掃地)、忌使用利器等。親友來拜年要拿出各種小吃招待。拜過年後,已婚的長輩會給後輩派利是。
七、年初二,開年
在這一天的早上,長輩負責切年糕,分配給家中各人吃,象徵開年。而出嫁的女兒也可以返娘家吃開年飯,而開年飯上的各種菜餚都有好彩頭的食材。
八、年初三,赤口
大年初三赤口,也稱為赤狗日,大家在這一天會足不出戶留在家。
九、年初四,求文昌
是祈求小孩讀書聰明將來有前途。拜文昌時,小孩記得帶蔥、芹、和蒜;而且僅記這些都要有頭,才代表頭腦聰明,勤力,好算術。
十、年初七,人日
這一天叫做人日,傳統上都會吃粥,寓意「豐衣足食」。廣東人有吃「及第粥」的,取其好彩頭,寓意狀元及第。
7、廣東傳統節慶
廣東本土傳統節慶,以歷史悠久、文化多元、形式多樣而著稱,一年之中貫穿多個節日,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廣東大多數節慶來源於中原地區,但是又不乏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有自己一套規范、整理的過節傳統,迥然於其他地方。那麼,廣東民間都有哪些傳統節慶呢?廣東人又是怎樣過這些節慶的呢?
(一)春節
俗話說得好:「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為四季之首,而春季之首則是一年之元旦,廣東人對這天非常看重,每到這天必熱烈慶賀,俗稱「過年」。
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即為春節,但實際上,春節並非獨指正月初一,而是指從正月初一開始的賀春節慶,一直延續至正月十五才算結束。廣東人過春江,形式多樣,一般從除夕便開始張羅,吃過團圓飯後,便進行娛樂活動,一直到正月初一零時到來,便家家戶戶燃放鞭炮,按照傳統說法,這是「接財神進家」,希望財神爺能在新的一年裡給自己家賜財賜福,保佑自己闔家福壽康寧。到了正月初一早上,各家各戶又要燃放鞭炮,俗稱「報曉」,民間說法是哪家放得越早就得到財神贈賜越多。這天早上,小孩子要向大人拜年,大人則要給小孩子發紅包,並互相贈以吉祥祝福語。接著,各家各戶的婦女都要到村中的宗祠、祖屋、社壇、廟宇處拜神,以清香清茶供上,日夜如復,一直延至正月初七「人日」結束。婦女拜神完畢後,就要回家煮湯圓,然後全家人都要吃,象徵全家團團圓圓。正月初二一早,各家各戶都要殺雞拜神,俗稱「開年」,寓意這天開始就可以殺生了,也可以去探親了。殺雞開年一般在早上進行,吃過午飯後,大部分外嫁女都會選擇在這天回娘家探親,作為走親戚活動的開頭戲。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人們都可以來往走親戚,這也是人們最忙活的時間段。正月初七,俗稱「人日」,相傳是人的生日,既然這天是人的生日,所以人們這天都要在家中休息,禁忌探親,不宜進行勞作及娛樂活動。這一天,各家各戶同樣要殺雞拜神,拜過神,就不需要再每天上香了,而神位前的油燈可無需再添油了。正月十五,民間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也是春節期間最後的高潮部分,過了這天,春節就算結束。元宵節這天,按照習俗仍然要殺雞拜神,晚上要吃團圓飯,寓意闔家團圓。在前一年得子的人家,要在前年除夕這天在宗祠或祖屋、社壇處掛上燈籠,俗稱「上燈」,過完元宵節,就要把燈籠取下來,俗稱「除燈」,除燈之日,必聚親友為宴,以賀獲麟。
春節期間,廣東民間都有醒獅拜年的傳統風俗,在舞獅進村前,醒獅隊要給該村人家派帖說明,醒獅隊進村後,先到該村宗祠、社壇、廟宇、渡頭處參拜,然後才走訪人家拜年。另外,在粵西地區也流行春節「燒炮」的風俗,各地炮會不定期舉辦,大多在正月初二、正月初九、正月十三、正月十五、正月十八舉辦,人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為親友們帶來幸福、美滿、安康的一年。
(二)清明
清明節,是廣東地區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因為在這天,廣東人都要掃墓祭祖,以表達慎終追遠的孝道。
中國人歷來提倡孝道,因而設定清明節作為每年掃墓祭祖、對先祖表達敬意和追思的節日,以此來體現子孫對先祖的一種報恩思想。清明節屬於陽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農歷中沒有固定的時間,換算西歷則是每年的四月四或五、六日。在清明節這天,廣東人都會舉族集會,然後帶上貢品到達開祭祖墓前,掃墓、祭祖。掃墓的過程,由清理祖墓周圍的雜草開始,這個過程謂之「修山」;清理雜草完畢後,就要在祖墳周圍掛山紙,即在墳垣貼上一張紙白色紙條,寓意這座墳墓是有後人祭拜的,防止他人侵墓或毀墓;掛山紙畢,就要在祖墓明堂處擺上祭祖貢品,然後點燃香、蠟燭,焚燒紙錢,再集體向祖墓作拜;有的祖墓會有一座或兩座後土,即是奉祀當地土神的地方,後人祭祖前必須先祭後土,否則按照民間說法,再多的貢品祖先都領不到;有的地方風俗喜舞獅祭祖,更甚者則在祖墓前煮飯用餐,寓意和祖先同慶節日。祭祖完畢後,即燃放鞭炮而去,不過這是在當地法規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的。清明節當天祭祖,謂之「拜正清」,人們一般都在這天拜祭開族始祖,其他的分房祖墓,即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由各房自行拜祭,一直延續到農歷四月八日才算正式結束祭祖時間。在頻繁的祭祖活動中,人們多數聚集在宗祠用餐,這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團結宗族情誼的契機。
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並沒有因為時代的進步而斷絕,反而越來越受到重視、規范,成為廣東人每年必過節日之一,這當然有賴於中國傳統社會根深蒂固的宣揚,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來自人們本身的感恩、報恩的孝思,這種精神上的美德是薪火相傳、繼之不輟的!
(三)牛王誕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是廣東地區流行的一年一度的牛王誕,過去在這一天,廣東人都會盛情過節。
我國是農業大國,傳統社會是農耕社會,農耕就離不開耕牛,所以牛這種動物在民間的地位是很高的,過去除非遇到耕牛自然死亡可以煮其肉,否則是不可以隨便宰殺耕牛的,而有偷盜耕牛者其罪則與殺人罪無異。廣東人為了表示對土地、耕牛的敬重、感恩,所以設定二月初二土地誕、四月初八牛王誕,每年必過節慶。實際上,耕牛並沒有因為牛王誕而受到額外禮遇,人們在這天過節,一來是寓意自清明以來掃墓祭祖的活動到這天正式結束,二來是殺雞還神以向神明表達訴求。在傳統風俗中,人們還有為無嗣者掃墓的習慣,即家族中有一些已經絕後的堂上宗親,他們的墓葬無人祭拜,而近親族人出於好心,可在這天去祭拜這些人的墓葬,這其實也是一種孝道的體現;因此,四月八掃墓又寓意著為絕後的人掃墓,因此在這天以前,但凡有後的墓葬,必須去祭拜完畢。過了牛王誕,一般就沒有人再去掃墓。
牛王誕是廣東人的傳統節慶,在農耕社會尤為隆重,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農耕文化逐漸失去影響,人們對於這個節慶也是逐漸淡化,至於今日,已很少人在這天過節。
(四)端午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慶端午節,每年這天,中國人都會以自己本土的風俗習慣過節,而在廣東地區,最著名的風俗活動就莫過於端午賽龍舟了。
廣東河流縱橫的地理特點,造就了廣東人端午賽龍舟的傳統。在先秦時期,越人已有制木成舟的技術,受楚國文化的影響,越人也逐漸形成端午賽龍舟的習慣,經過千百年的沉澱,成為廣東人重要的節日傳統活動之一。廣東人賽龍舟一般有以下進程:首先,是起龍舟,就是河畔淤灘中升起往年藏下的龍舟,然後清洗干凈;其次,是祭神,即到本地廟宇或宗祠中拜祭神靈、祖先,祈求得到神靈、祖先的庇佑,使這次賽龍舟活動進行得順順利利;再次,就是龍舟下水,所有參加賽龍舟的人員都抬著自己隊伍的龍舟來到河岸,然後經過德高望重的老人為龍舟「點睛」、除晦之後,就將龍舟抬到河面上,但是這個行為必須稱為「升龍舟」;最後,就是正式賽龍舟了,各位參賽人員就位完畢,接著聽到裁判一聲令下,就努力扒槳前進,在敲鼓手的激勵下力爭上游,直到最先沖鋒到目的地者即為勝利。在賽龍舟過程中,沿途會有不少民眾參觀,歡呼聲、加油聲、吶喊聲,聲聲雲集,現場十分噓憾。賽龍舟活動結束後,人們就會合力將龍舟藏於河岸淤泥中,待到來年賽龍舟時再用。端午當晚,人們都會在家中吃團圓飯,以度節慶。
如今,龍舟競渡已成為廣東人端午節必辦活動,在粵中各式均是流行,這是廣東人流傳千年的重要傳統,也是端午節河道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它必將永遠流傳下去!
(五)中元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日,是廣東地區盛行的中元節,因是相傳中給陰間鬼魂過的節日,因而又俗稱「鬼節」或「鬼仔節」。
中元節,原本源於中原地區的「七月半」祭祖節,即定於每年的七月十五日祭祖,但是傳入南方地區後,融入了古越人好祭鬼的風俗,並且提前一日過節,就逐漸形成了今天廣東地區的七月十四日「鬼節」,也有部分地區在七月十三日過節。廣東民間相傳,在七月十四日零時之際,地府鬼門關大開,那些無主的孤魂野鬼就會走到陽間到處游盪,為了避免鬼魂會給自己家帶來晦氣,所以這天晚上廣東人就會出門到路邊、渡口或者橋頭,點燃蠟燭、香,焚燒紙錢,奉上貢品,以祭祀過往的鬼魂,使其享受完祭祀後就有力遠走他方,不要再在本地逗留,以免時運低的人碰到就招惹晦氣,這個祭祀過程俗稱「燒幽」。。中元節之後,廣東人一般很少在深夜出門,因為傳說中這段期間都會有鬼魂在路上游盪,直到過完七月之後,傳說中的鬼門關才會關閉,「鬼節」才算正式結束。
廣東地區的中元節,充分體現了廣東人對待世間萬物的人性化,該節體現的是惠濟生人、澤及亡靈的思想,也體現了廣東人對於大自然一切未知事物的敬畏心理,是一種地域文化的呈現。
(六)中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人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也是廣東地區最重要的節慶之一,該節也被視為最浪漫的節日。
每年中秋節這天,無論到多遠發展的廣東人,都會回到家鄉,與家人吃上一頓團圓飯,因為中秋節本身就是團圓的象徵。中秋節最盛行的風俗,當然就是吃月餅和拜月,每到中秋之夜,廣東人各家各戶就會在自家門前或者樓頂擺上香案,燃燒蠟燭、香,進貢柚子、月餅、糖果等食物,以此拜月,祈求闔家幸福美滿,拜月完畢,就會分吃拜過月的月餅,閑聊家常,不亦樂乎。另外,廣東人還流行在中秋節期間給親戚送月餅的習俗,一般都是晚輩給長輩送,也有姐妹間互送;這個習俗雖然口頭稱送月餅,但實際上所送禮品遠不止月餅那麼簡單,除了月餅之外,還有水果、公雞、豬肉等禮品,送到親戚家後,親戚也要按照來禮數量進行回禮,並殺雞祭拜祖先。
在廣東,中秋節因其美好寓意而被視為一年中最浪漫的節日,在金秋豐收的季節里,那些長年奮斗於異鄉的遊子能在這天回到家鄉、與家人同品家鄉的味道,也是一種快樂、愜意的享受。
(七)重陽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該節也是廣東地區流行的重要節慶之一,在過去有著諸多習俗活動。
中國古人認為,「九」是最大的陽數,因而九月初九是雙陽重合之日,古人謂之「重陽」。在廣東地區,重陽節被視為尊老、感恩的節日,所以廣東人在過重陽節慶時大多會融入這方面的文化元素。在粵中某些地區,流行有重陽節祭祖的活動,則如清明節一樣,給先人掃墓、祭拜,表達對先人的緬懷和感恩之情;不過,人們在重陽節拜祭的一般是開基始祖,其餘分房祖一般都是在清明節祭拜。另外,廣東人也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即在重陽節這天,結隊登臨高山,在山上載歌載舞,慶賀重陽到來,不過這些風俗活動到近年已經逐漸減少。既然重陽節被廣東人視為尊老、感恩的節日,那麼這天就註定老人們特別「受寵」;在廣東地區,每個地方都流行重陽節舉辦敬老宴的活動,即在重陽節這天,各村舉辦宴席,專門招待村中上了一定年紀的老人,以敬祝這些老人節日快樂、健康長壽,舉辦宴席一般都是年輕人出勞動力而老人享受,體現出人們的尊老情懷。隨著時代的發展,某些地區又陸續興起重陽節舉辦「金花回娘家」的活動,即在重陽節期間迎接村中所有外嫁女回到娘家,同聚鄉情、親情、友情,這種活動風氣覆蓋面甚廣,展望未來,或許又會成為廣東人的節日傳統之一。
如今,重陽節已被融入多方文化元素,這個節慶早已擺脫封建色彩,以其精彩的內涵呈現於世人眼前!
(八)冬至
冬至,是廣東地區流行的重要節日之一,陽歷中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大雪半個月之後即為該節。
中國古籍《漢書》雲:「
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意思說,過了冬至,陽氣就會逐漸變長,所以人們在冬至這天會互相祝賀。而在廣東地區,就有「冬大過年」的說法,意思是冬至比春節更重要,可見冬至在廣東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每年冬至日,廣東外出遊子都要回到家中,與家人團圓,並吃湯圓,寓意一家幸福美滿。在這天,廣東人都要殺雞宰鴨,做上一頓豐盛美味的飯菜,在祭拜神祇之後,便闔家吃團圓飯;這個習俗,在廣東有個說法,即「肥冬瘦年」,意思是在冬至這天要吃得豐盛,在春節這天要吃得清淡,這個說法也是有其根據的。
冬至,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是幸福美滿的象徵,這個節慶凝聚了人間的絲絲親情,值得人們愉快度過!
(九)除夕
除夕,即春節前一天,是每年農歷的最後一天,這天可能是臘月廿九,也可能是臘月三十。除夕至於廣東人的重要性,自然是無需多講的,下面我將介紹廣東人過除夕的習俗。
按照傳統習俗,廣東人在除夕是分外忙碌的。除夕早上,家家戶戶都要把在家中貼了一年的春聯、年畫都撕去,然後把新買的春聯、年畫貼上,寓意除舊迎新,抒發對未來一年的美好嚮往。除夕中午,在用過午餐後,人們又開始忙活起晚餐來,因為次日春節是不能殺生的,所以這天晚餐必須做得豐盛一些,以剩餘春節吃用,這也寓意著「年年有餘」。到了除夕傍晚,各家各戶的婦女都要帶上供品去拜神,祈求神靈賜福全家,特別是流行祭灶習俗的地方,這天還要迎接灶神回家;拜神過程中,還要在各處神位前擺上「意頭」、油燈,油燈點燃期間不能熄滅,一直到次年正月初七那天方不用添油。除夕晚上,就是一家老小吃團圓飯的時候,也是除夕節慶的高潮部分,大家在忙碌一年之後,終於能夠和家人團聚在一起愉快地吃上一頓團圓飯,大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以暢和的心態准備迎接春節到來。晚飯後,大家會坐在一起,看著電視,聊著家常,直至春節零時到來,大家便燃放煙花炮竹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如今,新的一年又將到來,值此喜慶時刻,我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闔家幸福、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平安吉祥!
8、廣東人的春節習俗
「派利是」(廣東方言,意為封紅包),這是廣東春節的習慣,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不過,最早的「利是」是跟錢無關的,它始於漢代,是拿來辟邪的吉祥物。後來老人家就用紅線把它串起來,在年三十晚,壓在小孩的枕頭下,給他辟邪,叫壓祟。如今,大家是封一個紅包,表示利是,也是壓歲。
「行花街」(廣東方言,意為逛花街)是最為人熟知的廣州過年傳統,「行過花街才過年」是縈繞在廣州人心裡的情結。以前老人家常說:「行花街就是為了討個好運氣。鮮花象徵著花開富貴,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現在行花街除了可以買花、看花以外,更是廣州人過年希望「行運」的標志。
廣東的獅子與外省不同,稱為「醒獅」。在製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廣東的特色。春節期間很多商場都會請來醒獅隊,除在廣場表演之外,還逐戶去拜賀,以示醒獅臨門,安好吉祥,主人家則懸賞於門,包紅掛青,讓瑞獅去摘取,名曰「采青」。藉此活動希望獅子能把好運帶到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