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元宵節怎麼過圖片
1、元宵節北方風俗有哪些?
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的節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在中國很多的傳統節日中,南北方都表現出了非常大的差異,但是也是各有特色。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元宵節,元宵節北方風俗有很多,和大家介紹一下北方元宵節飲食風俗和地方風俗習慣。
一、北方元宵節飲食風俗:
1、吃元宵
北方元宵節吃的圓子,叫作「元宵」,多為甜餡,有豆沙、黑芝麻、山楂、巧克力等,其在製作上要比湯圓繁瑣一些,首先需將事先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上一層面,之後再過水,繼續放回笸籮內「滾」,這么反復「滾」上幾次,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一個小圓球,方才大功告成,這樣制出來的元宵,表面是乾的。
2、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3、面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志慶。」落燈時吃面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4、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二、北方部分地方風俗習慣介紹如下:
1、山西掛花燈
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必備的一種形式。每逢元宵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放焰火,為山西人民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文藝踩街,堪稱民間文化化妝大遊行。從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各縣區的都組織大大小小的各種文藝匯演到市裡來。
2、山東游藝活動
開展游藝活動是元宵節的重要內容。雜耍的形式各種各樣,獅子舞、龍燈舞、高蹺、旱船、花棍、秧歌、趕毛驢……應有盡有,內容以戲曲為主。曲阜城周圍村村玩龍燈,每個村的龍燈都要到孔府中表演。孔府耍龍燈的地方在二門里大堂前,平時不得入內的孔府,這時也准許外人入內看耍龍燈。耍龍燈時,孔府的當差和「花炮戶」在一旁燃放焰火。
3、在河南祖墳前點燈
長興河南人最獨特的習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紅紙紮上燈籠,點燃其間的蠟燭任其燃盡。元宵節一般的習俗是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舞獅,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見在祖宗墳前點燈的習俗。
4、陝西放天燈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除大鬧花燈外,還流傳一種「放天燈」的風俗。這種風俗由來已久,據史可查唐時已有此舉。「伴燈饃」流行於陝西銅川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期間,各家各戶在自己房屋裡,設香案點燭焚香,鳴放鞭炮。屋內處處點燈,燈旁放著各式各樣的花饃,稱為「伴燈饃」。
總之,在北方元宵節風俗也因為地方生活差異等問題而不同,但是在我們老家山西農村,元宵節一般會吃餃子,團團圓圓。回憶小時候,在老家過去的人們吃餃子是因為條件所限,那時候經濟貧困,一年都難得吃上一頓面,因為面少,不夠吃,所以就用菜做餡兒包餃子吃,一家人可以其樂融融地吃上一頓用面做的飯。元宵節吃餃子,團團圓圓才是一家人。
2、元宵節都有哪些好玩的活動/習俗?
元宵祈福是一貫的風俗,相信大家都很了解。那我來講一個比較「奇葩」的元宵習俗吧版,是前兩年過年的時候,權去雲南姨媽家玩時聽長輩們談起的。
以前的人稱元宵節為「鬧元宵」,重點就是一個「鬧」字。因為在元宵節期間,夜禁開放,大家活動都很自由,也比平時更為大膽開放。在老昆明有個習俗,未婚的青年男女在元宵節的晚上,要去別人家的田地里「偷」點青菜回家。
當時我就腦補了一出真人版的偷菜游戲……
長輩們解釋說,青菜的「青」和「情」同音,「偷」了青菜,就寓意著能在來年順利找到意中人。
當然,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除了偷菜,還有人會偷花燈之類的東西,據說有祈子的含義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