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過春節時的風俗有哪些
1、西北地區過春節有那些風俗?
1、蘭州社火
蘭州社火可以說是西北地區所特有的風俗習慣,在過年的時候,西北地區的人常喜歡圍在一起載歌載舞歡度新年,這些人的手裡常常拿著鮮亮的火把來,代表著自己對於來年的期盼,以及對於過去一年的總結。人們歡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的時候,也代表著對於未來的期盼。
在這一天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去到街上來,跟隨大隊伍一起玩弄社火,如果在這一天少男少女互相看中了對方,可以直接表白,將會得到大眾的祝福。
2、清掃房屋
西北地區尤其是在甘肅的大部分地區都喜歡在過年的時候清掃房屋,在大年三十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會將自己的房子打掃得乾乾凈凈,來迎接新春的到來,甘肅人往往認為過年的那一天就是新春的起始,所以並不會將清掃工作留到大年初一來做。
如果在過年的這一天去別人家做做客,還會發現大部分的人都在做清掃工作,不把家裡搞得乾乾凈凈是不會來迎接新年的,其實部分甘肅人可能家庭條件並不好,但是還是會做一次全家大掃除。
3、送財神
在西北很多地方的農村,一直都有送財神的年俗。初一起床出門就要看財神方位,選擇走向,根據天乾地支,確定喜神、財神、貴神的所在方位。據說,初一一出門,就要朝財神、喜神方向走,就能發財,一年都會遇到喜事、吉利的事。
4、舟曲迎婆婆
舟曲迎婆婆「正月十九迎婆婆」(舟曲稱聖母娘娘為婆婆)是舟曲縣遺留下來的一種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動,是整個正月活動的高潮,猶如舟曲縣的狂歡節。
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在其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吸收了藏傳佛教、道教的精華,神職功能不斷膨脹,從以前單一的迎生送子、求兒求女擴展到今天保佑一方平安、祈福禳災的民俗活動。
5、 初五:破五——山西中部年文化[祁縣春節民俗]
今天是破五,意思過了今天過年中所忌諱都破了,生產開始正常,清晨鳴炮慶祝,但這一天也是忌諱最嚴的一天,呆家裡不作事更不能出門。今天也是過年敬香供神最後一天,晨、午、晚每次都要鳴炮。
破五不僅是祁縣和晉中一帶風俗,在山西大多地方都有相似風俗,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在中華文化是個亮點。
2、陝西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1、棗牌牌
在陝西,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里,還可以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2、秧歌拜年
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
3、吃餃子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為除掉一年的晦氣,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4、過年蒸花饃
蒸花饃是我國北方地區的民俗之一,按照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開始蒸花饃,讓再普通不過的麥面饅頭,搖身一變,成為工藝品。當地人以擁有為喜慶,陝西地區獨特的主食花饃。
5、祭把社火
民間社火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隨著社會的發展,使祭把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3、中國陝西的春節都有哪些習俗?
1、做麵食
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
2、做「頂針」
在這里,還可以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3、扭秧歌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
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3)定西過春節時的風俗有哪些擴展資料:
春節的起源:
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決條件,原始信仰與祭祀文化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於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
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的蛛絲馬跡。
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干支歷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的「立春」,立春反映著冬春季節的更替;當天象「斗柄指寅」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
節日的形成涵蓋了人文哲學與自然規律等方面內容。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春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4、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簡介
春節是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九,我國南方地區具體習俗有以下:1,祭灶,在廚房擺上香燭,供奉灶王爺。2,掃塵,將家裡徹底打掃一遍乾乾凈凈迎新年。3、祭祖,拜祭祖先。4、貼門神,門上貼一文一武倆門神保平安。5、貼春聯,這是最傳統的習俗之一,為節日增加氣氛。6、除夕守歲,大家終夜不眠,等待天明。7、拜年,向長輩們表示祝賀。8、壓歲錢,體現長輩對晚輩的關愛。9、團圓飯,一年一次的團圓飯體現了整個家庭的和睦, 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5、甘肅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甘肅春節的風俗有:
1、伏羲廟會
每逢農歷正月十六,相傳是伏羲誕辰,這一天,是天水有名的伏羲廟『人祖』廟會。對天水人來說,每年這一天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緬懷恩澤,弘揚伏羲文化,促進社會團結進步。
2、上九朝觀
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九,天水的市民都會傾城而出,去玉泉觀『朝觀』,朝觀是天水最大的群眾文化活動之一。而在正月初八晚上開始,市民便像潮水般湧向玉泉觀。到零點,人流幾乎水泄不通。
3、新年舞社火
社火,廣泛流行於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4、舟曲迎婆婆
"正月十九迎婆婆"(舟曲稱聖母娘娘為婆婆)是舟曲縣遺留下來的一種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動,是整個正月活動的高潮,猶如舟曲縣的狂歡節。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從以前單一的迎生送子、求兒求女擴展到今天保佑一方平安、祈福禳災的民俗活動。
5、打醋壇
春節前後打醋壇,不僅是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習俗,也蘊涵著先輩們經過無數歲月積累來的科學道理。按照傳統的說法,打醋壇這個活動帶有祈禱的意味,用醋壇熏過的房間比較潔凈,便於迎接神仙,還可以達到為人消毒殺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