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平湖什麼時候春節

平湖什麼時候春節

發布時間: 2023-01-17 21:38:18

1、平湖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求雨 舊時天旱無雨,各地都有求雨之舉。古時嘉興一帶求雨,以「龍」為對象,反映了原始信仰對傳說中的龍的祟拜。其儀式有請龍、曬龍(如祈求無效就把龍王塑像抬出來曝曬)、還龍(如下雨則舉行龍會送其還廟)等。嘉興城郊多在三塔的順濟龍王廟舉行求雨活動,後來偶像轉換,有些地方也向「劉猛將」、「關公」等求雨。解放前平湖全塘一帶抬劉猛將出巡,沿海灘至乍浦陳山龍揪泉邊,以魚蝦投泉祭神;烏鎮一帶抬關羽部將周倉的塑像,插柳枝,穿蓑戴箬曝於烈日中;嘉善大雲、惠民等則曬龍王神牌;海寧斜橋等地則由僧尼捧觀音木像,敲木魚磬鈸沿街求雨。舊時民眾求雨反映了對自然的依賴和無奈,官府及迷信職業者則用以愚弄群眾,擴大迷信,甚至藉機斂財,成為惡俗。

掃晴 舊時逢積雨,農家婦女剪紙為女形手持掃帚,懸於屋檐下求晴,稱為掃晴娘。元代已有此俗。

做社 社為傳說中的土地之神,祭社為對土地的自然崇拜,自夏代即已流傳,為中華民族的古老習俗,至春秋時,各地都於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戌日舉行祭祀,載於《詩經》、《禮記》等古籍。據西漢《淮南子》等書記載,每逢社日,四鄰結社祭祀社神,占卜來歲豐歉,伴以歌舞,並一起聚餐。此俗近現代各地多已消失,平湖、海鹽一帶仍保留遺俗,稱做社,亦名結社。清《平湖縣志》載,「春分社,田家醵錢為會,牲醪祭神,以祈豐稔 。秋分社,田家又醵錢為會……以祈豐年」。其大致格局較古時相似,所祀神靈則由社神變成龐雜神靈體系。現代平湖做社日期,春社在農歷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舉行,稱「元宵社」、「牛社」、「春苗社」等;秋社在七月初七起至七月二十,也稱「秋苗社」、「太平社」,其日期似仍用周朝歷法,其儀式特點是以古老的宗教職業者「太保先生」為贊禮人。結社一般以自然村為單位,七、八戶至二、三十戶結合,各戶輪值為社主,亦 稱當社,負責置祭品、酒禮、 ?l幛(即神像,有36尊之多,混雜孔子、玉帝、觀音、關公、財神等,唯無佛像)、香箔等,社日抬著奏樂至附近社廟祭拜,次日分享酒肉齋品。在此日,以社主家為聚會所進行活動,以太保先生為贊神人。致祭中,太保領路,領眾行禮,唱「請符官」請神,中間由太保(在社主家)「唱鑼鼓書」娛眾,稱「說因果」,「封神榜」、「說唐」、「說岳」及才子佳人書目皆有,已非遠古內容。復次太保唱「送神歌」、焚化紙錠、神媽,太保致詞,結束儀式。做社風俗中,太保處於突出地位,太保當系古太卜的傳訛。我國自殷商時即有太卜,歷代專管卜巫之事,太保』也即巫師的變形,即所謂溝通鬼神者。做社與卜巫結合,其時必在上古,遺傳至今。至現代平湖仍有以太保為職業者,而且出了著名的「天下第一軍」首領太保阿書,全國屬罕見。平湖現代多已只做春社,四鄉出產生薑,秋天姜熟時亦做社,稱「青姜社」,不供「神媽」。解放以後,廟宇多廢毀,做社儀式改在社主家舉行。1962年前後,此俗終於消失。 養豬羊祭祀 舊時嘉善等地於除夕夜,在豬舍置方凳擺香燭致祭,名「齋豬欄」;桐鄉百桃等地初養羊或養羊中遇羊病弱時,備蛋魚肉等請棚頭神,均表現了小農祈禱養畜平安的願望。

息夏 舊時農歷六月初六,農事稍閑,農民於是日休息,食餛飩、南瓜等,出嫁姑娘於是日回娘家探望。現時耕作制度改變,農村多於「雙搶」結束後才休息。是日舊俗「浴貓狗」,現時有的地方仍說是日為「貓狗玀玀生日」。 社會風俗習慣是傳統的載體,是歷史文化的積累和沉澱,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嘉興的風俗習慣,有些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有些是官方推行、約定俗成的,有些在承傳過程中變形失真,因此有精華亦有糟粕。通過考察,可以從中看出歷史文化積累和變遷的痕跡。 嘉興市境農業發達,民間習俗圍繞稻作、水利者較多,蠶桑生產習俗尤具特色,手工業方面也留下一些遺俗。

春牛會 亦稱打春、鞭春、打春牛。此俗各地流傳久遠普遍,打春已成為立春的代名詞。嘉興舊時舉行此儀式甚為隆重,延續至清末。據清代《古禾雜識》等書記載:官府先於冬季用桑木扎骨架,塑成泥牛,按新年的天乾地支,用不同顏色彩繪牛身。至立春前一日,知縣率士紳乘轎列隊、鳴炮奏樂至東塔寺,祭拜「芒神」迎春牛遊行返署。在東塔寺,先遣乞丐扮成春官,穿袍服跪道旁迎接,又找男女農民攜農具到場,覓少年兒童作搖船采菱表演。泥牛由青壯年抬之,百餘人列隊疾駛過街,沿街居民以果品米豆拋牛,以擲中者為吉利,名曰「打春」。

次日立春日,在府堂由官府人員持彩杖將牛打碎,名曰「鞭春」,鄉民競拾土塊用以圍桑樹根,說是可使桑葉茂盛。嘉善的春牛會與嘉興不同,立春日由官府舉行儀式,鳴炮奏樂至校場,迎事先准備好的一頭健壯活牛回府,並在場中向牛祭拜。這一風俗反映了封建社會對農業的重視,以牛作為農業的象徵,用打春牛寓「迎春天,祝豐收」之意。

甩火把 又稱「燒田蠶」、「放宵火」、「照田蠶」、「田柴之會」,一般均在農歷元宵節(正月十五)黃昏時舉行。農民用稻草紮成小把,由青少年高舉,點燃成火把,在田中奔跑,甩上搖下;也有在田中燒茅草、英白草、荸薺葉的;有的持著火把在田中邊跑邊喊:「我家田裡三石六,你家田裡三蚌殼,我家田裡白米堆,你家田裡礱糠堆」俚歌,反映了小農經濟的自私心理。 甩火把是古代社會刀耕火種的遺風,流傳至後代含有祈求豐收兼有娛樂之意,同時認為燃火把火堆可殺滅越冬害蟲。此俗最晚在宋、元即已流行。明崇禎《嘉興縣志》載:元宵前後「鄉人束芻木杪,揚以緋帛,高樹田間,至夜鳴金鼓焚之,以祈年,曰燒田蠶」。解放以來,此俗仍未廢,公社化時期,有些生產隊的青少年也燒火把,娛樂之意已為主。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才漸廢,然海鹽等地冬春仍在田中集雜草堆子夜間燒之,已不限於元宵夜。

2、平湖的民風民俗

平湖農村造房子,有一個拋梁的風俗,拋梁是造房子最喜的喜日。
拔牙要丟屋頂或床下
煎中葯時旁邊放把剪刀
小孩不能吃魚籽。魚籽營養豐富,但是小孩子消化功能差,太小的孩子不宜吃魚籽
二月二吃蜜長糕」是平湖民俗中的一個傳統的歲時習俗。過了春節後的正月,天氣漸暖,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節氣已接近「春分」之日。「二月二,瓜果蔬菜儕(註:讀作chái,意為「都,全」)落地。」舊時百業勞動者准備開始一年的勞作,繁重的生產需要健強的身體;所以要在開春前進行「撐撐腰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月二」這個平湖獨特的歲時習俗。「蜜長糕」又名「撐腰糕」,也就成為民間深受大家喜愛的歲時食品。

3、廣州春節的習俗 農歷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期間有什麼重要事情。 最好有文章!!! 謝謝!!

1. 廣州美稱花城,以種花為業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更成為廣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紮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湧動,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廣州新春風俗,在人際交往中,必備利是。當然,所謂利是,即為紅包,親朋相見,大人要給小孩利是。廣州市民中,市民階層十分講究,要給雙封,而內包多少紙幣則不拘,但沒有利是即為無禮,所以春節期間到廣州人家裡做客,要多帶幾個紅包為好,免得麻煩。甚至商場門口,也會在金桔樹上掛滿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拜年,送大桔
拜年,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廣州春節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廣州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1.在年初一前三日:廿七,廿八,廿九(有三十的話就從廿八開始,無就從廿七開始)就有花市了!這幾天都可以去逛.
2.每年年廿八都要"洗邋遢",將家裡的衛生都搞好.
3.到年初一大家都在家裡呆著,年初二就回娘家拜年.年初三就可以到各個親戚家拜年.
4.凡是未結婚的人都可以得到已經結婚了的長輩的利市(紅包),多少不等.
5.年三十晚(無年三十就在年廿九)吃團年飯,年初二吃開年飯.
2. 6.年初一不能搞衛生,屋裡有多臟都好,都要等到年初二開年(拜神)之後才可以搞.
新春喜慶日程-了廣州人過年忙碌又熱鬧。

廣州自臘月廿三「謝灶」那天開始,便進入了年關,每天活動都有嚴密的安排。即廿三謝灶、廿四開炸、廿五蒸糕、廿六掃尾、廿七洗嘢(嘢,廣州方言,即東西),廿八包粽、廿九貼春聯、卅團年。這是節前的安排。

謝灶 :臘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爺上天,叫「謝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貢品有:一碗米,兩磚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說到貢品,想起小時候奶奶說過的一句話:「冬柑,年橙,謝灶桔」。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時候要用柑桔,過年用橙,而謝灶就要桔)。並寫好一張「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請罪,請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從謝灶那天起,就開始進入年關了,人們忙碌起來。廿四開炸,我想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樣的習俗了。《粵東筆記》所雲:「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饋親友,又以糯飯盤結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雜白糖沙入豬油煎之,名沙壅。」開炸的東西大概會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廣州市除蒸年糕外,還喜歡做蘿卜糕、倫敦糕、馬蹄糕、九層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掃屋,以便乾乾凈凈迎新春。還有「迎春掃塵歌」:臘年二十三,曬被洗衣衫;臘月二十四,清潔房邊地;臘月二十五,掃房撣塵土;臘月二十六,洗凈禽畜屋;臘月二十七,里外洗歸一;臘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臘月二十九,臟物都搬走。

至於廿八包粽,我從來沒有聽過,問了家裡的老人,他們都說廣州現在沒有這樣的習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後來看了一些資料,這樣的習俗在粵西地區還有保留。我們家廿八會去買魷魚、發菜、冬菇、蝦米、粉絲等年貨。廿九貼春聯包括貼門對、橫額、單語等。單語多寫著:「天官賜福」,「新春大吉」,「萬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發財」。這些單語都是要按照神位來張貼的。三十團年,劏雞殺鴨,拜祭天地、祖宗、接財神等,這一天,家庭主婦們都會很忙。晚上全家吃團年飯,然後就正式進入新的一年。

這里要另外說一個傳統的習俗,廣州人叫「開門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時,到了交子之際,便打開大門說「開門大吉」,或者貼上紅底燙金的「開門大吉」單語,燒開門炮。此時各家各戶,點燃鞭炮。有些人為了「搶炮頭」,提起幾分鍾把炮燒響。其他人聞聲接引,一時鞭炮齊鳴,,震耳欲聾,持續幾個時辰。兩三點後才逐漸安靜下來。四點多鍾,鞭炮又一次響起來,到天亮方止。開門出去,家家門口,大街小巷,都鋪滿了一層星碎的炮竹紅紙,增添了不少節日氣氛。但是現在的廣州,由於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經沒有這樣的新年習慣了。雖然還是會有些「不怕死」的人會「開門炮」但是熱鬧的程度真是不及過去。少了這一活動,總是覺得,現在的過年與小時候相比,氣氛沒有這么的濃厚。

不僅是「開門炮」,現在的廣州人保留這些節前風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舉例,我自己覺得,相對其他家庭,我們家算是春節的習俗還是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廿三謝灶、、廿七洗嘢、廿九貼春聯、卅團年,這些活動還是有進行的,母親在年關有空的時候還是會蒸一些糕品。但是現在絕大多數廣州家庭都怕麻煩,或者是沒有時間,糕品都是用買的,三十的團年飯不再在家裡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團年。

正月初一開始過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禮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窮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尋春去,初八八不歸,初九九頭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火明,十五祈完燈,采青走百病。」春節的活動,一直鬧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行大運」 大年初一。據說是以前的廣東人,初一早上就會到野外去郊遊。有的繞著村邊,有的圍著田園,有的循著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稱「行大運」,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來,萬事勝意。正月初二謂之「開年」,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糍粑煎堆等禮品,攜兒帶女去串親訪友。繼續拿我家的情況舉例子,早上媽媽會殺雞拜祖宗,拜完之後就開始做開年飯(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頭牙」,吃「開年飯」)。吃完開年飯,就帶齊東西回到外婆家,開始拜年。走的時候,外婆或者外公就會把用紅紙捆紮的生菜,芹菜,蔥給媽媽,當回禮。表示:全家生機勃勃,大人勤勤懇懇,小孩聰明伶俐。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為人日,廣州人日游花地的風俗。

新春期間,廣州人有很多禁忌和習慣:按照「老廣們」的舊習俗,農歷大年初一不能洗頭,怕洗走財氣;年初二是開年,自除夕年夜飯後,到今天才能動葷;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著車公誕、人日等等有說不完的講究。還有,過年時不能買鞋,因粵語發音「鞋」同「唉」;買書更不行了,書發音同「輸」,怕這一年都「輸、輸」聲,更是大忌。在大時大節,喜筵壽宴上,習慣於談吉利語,不說喪氣話。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聲「歲歲(諧碎)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在春節期間,親故見面,總是說些甘露醇語,相互祝福。如恭喜發財、龍馬精神、萬事勝意等。過年期間,長輩會給小孩一些錢,稱為「利是」,寓吉祥之意。過年的菜餚除雞外,商店還必備燒肉(取紅燒赤壯之意)、魚(年年有餘)、發菜蚝豉(發財好市)、粉絲(聯綿不斷)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舊時女人洗頭也要挑個吉日,初一、十五不能洗頭,據說會褻瀆神明。不過隨著科學普及、時代進步,一些迷信的風俗也逐漸消失,為新的社會風尚所取代。

行過花街才過年是縈繞在廣州人心間千年難易的情結:

「廣州人不喜愛斷枝摘下的花,習慣於連根盆栽,一盆盆地運。許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車駕駛室的頂都遮蓋了,遠遠看去,只見一群群繁花在天際飛奔,神奇極了。這些繁花將奔入各家各戶,人們在花叢中斟酒祝福。我覺得,比之於全國其他地方,廣州人更有權利說一句:春節來了!」

「我想,內地的人們過春節,大多用紅紙與鞭炮來裝點,那裡的春意和吉祥氣,是人工鋪設起來的。唯有廣州,硬是讓運花車運來一個季節,把實實在在的春天生命引進家門,因此慶祝得最為誠實、最為透徹。」

以上兩段話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記》裡面的話。的確,廣州的春節是用花砌成的。廣州人過年不吃餃子,廣州人過年要逛花街。

廣州傳統迎春花市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則在二十七日)開始,歷時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結束。一般在除夕前一個星期,這些花街就已禁止車馬通行,有關部門開始為花農搭售花的棚架和攤檔。花街伸展,擺成幾條長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幾天就開始運來,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市,那時十里花街上張燈結綵,喇叭里播放著輕快的廣東音樂,人們看花、買花、「賣懶」,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農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進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還有著名書法家應眾揮毫,更加熱鬧。直到午夜兩點鍾,人們才慢慢散去,花農們也把賣剩的鮮花,降價拍賣,不留一點剩餘。游花街的人們,往往就在這個時候,揀到了很好的便宜貨。於是乎人人皆大歡喜,高高興興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游藝民俗

老深圳住民尤其是原寶安縣住民春節期間,會舉辦各種民間舞蹈,主要有獅舞、麒麟舞、龍舞、魚燈舞等,分布在各個鄉鎮。其中以獅舞、麒麟舞和龍舞較為普遍,也最具地方特色。獅舞和麒麟舞是以語屬而分布的。粵語屬的新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等地多興獅舞;客語屬的觀瀾、龍華、龍崗、橫崗、坪山、坪地、石岩、葵涌等地則以麒麟舞為多。

獅舞、麒麟舞寄託著帶來吉祥如意,驅除妖魔邪惡的願望。表演隊伍龐大,配以大鑼大鼓,又兼有刀、槍、劍、戟武術場面,聲勢浩大。每逢過年過節,喜慶吉日,醒獅、麒麟隊穿村過戶,或在空曠場地表演,或在村中逐家挨戶相邀上門舞拜。獅舞在表演上分「文獅」和「武獅」兩種。「文獅」主要表現獅子的溫馴神態,有酣睡、舔毛、抖毛、搔癢、打滾等穩靜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躍、跌撲、走梅花樁、采青、踩球等高難動作,形神酷似、惟妙惟肖。

麒麟舞的表演動作與獅舞極為相似。按傳統舞法的下山、采青、嬲花園過程中,均採用酣睡、蘇醒、搔癢、抖毛、舔毛、騰躍、跌撲、上竿、戲耍等動作,其神態生動逼真。

龍舞分「布龍」和「火龍」兩種。「布龍」流行於布吉、平湖、觀瀾、石岩、公明、龍華等鎮。「布龍」身長4丈余,全身用布和鐵絲製作而成,身腹設有持杖,一般由8人至12人持杖,表演龍的各種騰躍、翻滾、俯拜等舞蹈動作,活靈活現。這種龍舞,人們視為能帶來吉祥佳兆,所以多在春節期間表演。「火龍」(又叫草龍)只流行於寶安東部南澳鎮的漁民區。清末民國之初,由於地方上發生霍亂病,無法醫治,不少漁民喪生,因迷信思想所致,認為沖撞了邪魔,要請龍王驅邪除魔。故用稻草製成龍形,長約4丈,分成十數節,每節有一持杖為表演者使用,龍眼置以發光電燈泡,龍身遍插香火。每年正月初二晚進行表演。火龍活動時,各家各戶點燃炮竹、煙花,火龍凡經各戶大門前則三大拜,然後往一開闊場地表演各種龍舞姿態及武術,火龍翩翩起舞、處處火樹銀花,十分熱鬧壯觀。隨著「巨龍」游動,樂隊敲鑼打鼓,穿街過巷。龍身舞動之時,上下閃閃發光,猶似一條火龍在翻騰動盪。舞草龍是南澳漁民極為喜愛的一種活動,舞龍者的豪氣、觀舞者的熱烈,構成了一幅宏大、歡騰的畫面。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