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春節有什麼活動
1、春節文化活動有哪些?
春節的傳統風俗活動:
1、貼春聯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2、拜年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一般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願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後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
3、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
4、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5、觀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娛樂活動。社火源於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2、遵義節日風俗、急啊~!
仡佬年(農歷三月初三)
農歷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節,屆時要准備雞、酒、肉、飯等敬奉山神或土地,認為敬了這些神就會保佑平安。供品用過以後,就在山上或寨門前聚食。當地仡佬族人民叫做過年。
小知識:仡佬族是貴州歷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居住在本省,自稱為貴州「本地人」。人口約5萬多,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很多人都會說漢語、苗語、布依語等。但沒有文字,通用漢文。服飾與漢族及鄰近的少數民族大體相同。
牛王節(農歷十月初一)
農歷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每到這一天,當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放響鞭炮,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同時,還要給牛披紅掛彩,打糍粑掛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壽。
供粑(除夕夜)
即用精米敬獻祖先。在鄉間,每當除夕的晚上,家家都要做好米飯和菜餚舉行祭祀。同吃一餐飯後,整個寨子都會在堂屋正中祭祀祖先,同時還要進行叩頭、唱歌、敬獻等儀式。
3、貴州春節習俗有哪些?
貴州春節習俗:
1.殺年豬
在過年前一個月、半個月左右的時候,咱們貴州人都會把自家養了一年的肥豬牽來宰殺,一起分享豐盛豬肉大餐和即將過年的喜悅!這不僅僅寓意著熱火朝天過年的開始,也寓意著來年大豐收!
2.「秋」臘肉
殺完年豬後便將鮮肉粘上鹽放進腌缸,腌制幾天後取出來,然後搭好架子,用柴火煙熏火燎。一段時間後,肉就會變得色澤油黃透亮、香味撲鼻。
3.掃揚塵
按貴州民間的說法是,除了掃除灰塵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也是貴州人對辭舊迎新的表現。
4.打糍粑
在貴州很多地方,尤其是少數民族,每逢春節臘月二十八,幾乎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
5.趕場
年前的最後一場,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去趕,購買各種年貨,有吃的,有玩的,一樣不落。
4、春節節日活動有哪些?
春節節日活動有:
1、春節期間貼春聯、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在很多地方都有這些活動,控制室因風土人情不同,很多細微處各有不同。
2、春節都會祭祀神靈、拜祭祖先,這種活動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比較盛行,是承襲古時的習俗,在春節期間很多地方都有舉行游神活動。
3、從小年開始,大家都會開始掃房屋、購置年節年貨、貼春聯、洗頭沐浴等等,這些活動的主題就是「辭舊迎新」。
4、春節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通常在除夕的時候,全家就會歡聚一堂,吃「團年飯」,並且長輩會給孩子們發「壓歲錢」。
5、在中國,典型的傳統娛樂項目主要集中在燃放爆竹、舞獅子。春節禮俗的典型表現形式為「拜年」,在新年的那一天,晚輩需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發壓歲錢給晚輩。
5、春節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春節的民俗活動有辦年貨、守歲、掃塵、貼對聯、放鞭炮、壓歲錢等等。其中辦年貨指的是在春節前夕置辦好節日期間所需的吃穿用度,而守歲則是在除夕當晚,在所有房子點火,寓意辭舊迎新,壓歲錢則是長輩給小輩的禮金,寓意壓住邪祟,一年順意。
春節的民俗活動有什麼
1、辦年貨
辦年貨是春節必備,一般在春節前10天左右進行,指的是在春節前夕置辦好節日期間所需的吃、穿、用、度,其中包括對聯、福字,以及走親訪友所需要的伴手禮等,而這些過年時需要采買的應時物品就被統稱為年貨。
2、守歲
守歲指的是在春節前夜,即除夕晚上不能睡覺,而需要在各個房間中點燃炭火,並保證炭火不滅,有招錢財、祛疾病的寓意。當天,一家人吃過團圓飯之後可以聚在一起閑聊談心,增進感情,在午夜十二點准時點燃鞭炮,寓意嚇跑年獸,來年平平安安。
3、壓歲錢
壓歲錢是春節的民俗活動之一。傳說上古有凶惡年獸,會在春節時擾亂家裡,帶來不幸。人們為了鎮壓邪祟,逐漸演變為家裡的長輩在傍晚時,在家中小輩的枕頭下面放下壓歲錢的習俗。
6、遵義正安縣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