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榕江春節吃什麼

榕江春節吃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1-16 01:34:47

1、榕江特產

黔農小香雞
黔農小香雞是貴州特產珍禽,主產於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體型小,結構勻稱、緊湊、纖秀。公雞羽色以紅色為主,頸羽金紅或金黃色,尾羽黑色。母雞羽色為黃麻、褐麻及灰麻色,間有少量純黑色和白色。遺傳穩定,適應性和抗病力強,耐粗飼,外貌清秀,能飛善跑,其肉味香、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有較高的保健、經濟和食用價值。[17]
榕江香羊
榕江香羊為榕江縣特有的地方山羊品種,肉質細嫩,鮮香可口,為榕江縣特色美食羊癟的原料來源。
產於榕江縣塔石鄉、三江鄉、平陽鄉等偏遠鄉鎮。有小而香,易飼養。即個體矮小,膻味輕,肉質細嫩,鮮香可口,適應性強,耐粗飼,抗病力強的特點。[18]
美食
侗家燒魚
燒魚是榕江侗族人民最喜愛吃的美味佳餚之一。具體做法是:先把火燒旺(用炭火最好),用一根木棒削尖兩端,將一端插進魚嘴裡,把另一端挨近旺盛的火堆插入土中,置於火旁烘烤,並常翻轉,直至將魚皮燒到黃色或略帶焦色。當魚全部燒好後,就把魚肉剝下放在木盆或瓷盆中,取出魚的大刺,用筷子將魚肉插碎,把配料置於火上燒至七八成熟,切細,與生薑、大蒜、鹽、花椒面一同和魚肉拌勻,便成了香甜鮮美、味道奇特的侗家燒魚。

侗家燒魚
侗家腌魚
侗家腌魚,色鮮味美,集微酸、微咸、甜、辣香味於一身,具有營養豐富、開胃可口、增進食慾等特點。具體製作方法是把200克以上的鮮活鯉魚從背面剖開,使魚成一大整塊,並把魚洗凈,平擺在大木盆里,撒上粗粒食鹽,每放層魚都要均勻地撒上一層鹽,然後擱置兩三晚,讓鹽全浸到魚肉里;再把蒸熟的糯米飯、辣椒粉、生薑、花椒粉等佐料相拌,撒上少量米酒,拌勻成魚糟,敷在魚肚內,放進木桶里,用干凈的新鮮棕葉蓋上三四層,再用木桶蓋蓋嚴,並用幾個大石頭壓緊,最後倒上已放涼的鹽開水,擱在灶旁或房裡,3個月後即可食用。
酸湯魚
酸湯魚,顧名思義,即用酸湯煮魚吃。酸湯煮魚,久煮不爛,其肉嫩,酸中微甜。積魚之精華營養的魚湯,酸味醇,辣甜可口,開胃。

酸湯魚
烹制酸湯魚以肥鯉魚最佳,佐以適量的蔬菜和得料。
侗家腌肉
侗家人常製作腌肉,一是因為侗家人愛吃酸食,二是腌肉是久存豬肉的最好方法之一。過去,過年殺豬時,吃不完的鮮肉只好製成臘肉和腌肉,用這樣的方法保存肉品,保質期可達十數月。

2、貴州春節最具民族氣息的節日

黔東南名族節日簡介
苗年節
在收穀子進倉以後,即分別為農歷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過苗年的頭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把房子打掃干凈,積極准備年貨,如:打糯米粑、釀米酒、打豆腐、發豆芽,一般還要殺豬或買豬肉等等。富裕的人家,還要做香腸和血豆腐,為家人縫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飯,守歲到午夜才打開大門放鞭炮,表示迎接龍進家。在天剛拂曉時,每家都由長輩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後,中青年男子便上鄰居家拜年,苗語稱為「對仰」(donfniangx),表示祝賀新年快樂。在新年的頭兩天,家裡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掃地;婦女不做針線活;有的地區,婦女不做飯,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糞等等。苗鄉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選在過苗年的時間。從第四天開始。一些老年男女也紛紛挑著酒、肉、糯米粑等等走親訪友,或者在家忙於接待來賓;一些年輕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裡吹笙跳舞,或跳銅鼓舞、鬥牛;或者小夥子去別的村子遊方場「遊方」,男女丁互對歌,傾吐愛慕之情。前後活動,歷時9天左右才能結束。這是苗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
黔東南以雷山縣的苗年節最為隆重,多年來,雷山苗年變成了雷山一張燙金的名片,在貴州乃至全國形成了文化品牌,節日期間,雷山縣16萬人民身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無比熱鬧與歡騰。苗年主要集中在每年農歷十月上旬,遊客可以在凱里客運站乘坐客車抵達,時長40分鍾,可選擇在雷山縣城吃住,也可以回到凱里吃住。
春節
這是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傳統節日。在黔東南的苗族,把春節叫做「漢年 」(niangx diel)與傳統的「苗年」(niangx hmub)並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歡度,尤其是那些不過苗年的苗族地區,主要是過春節,但不及苗族過苗年隆重,識漢字的苗族也貼些對聯、門神之類,其餘與過苗年相同,即增加了鬥牛、賽馬、走親訪友以及男女青年「遊方」、對歌等民族特色的內容。有的人家的男婚女嫁也選在春節舉行。
黔東南春節活動時間從初一至十五,丹寨、雷山舉辦活動的時間、地點和活動內容都有所不同,雷山舉辦是時間是初一至初三,地點為永樂、公統、桃江、開屯,期間會有踩銅鼓、吹蘆笙、賽馬、鬥牛、遊方等活動內容,而丹寨舉辦的時間是初一至十七,活動舉辦地點為排調、五里鋪、長青、興仁,期間活動內容有跳蘆笙、踩銅鼓、鬥牛、耍龍燈、唱山歌、賽馬、舞獅子等。黎平的玩故事、台江的噓龍活動等都具有特色,遊客都可以從凱里客車站坐客車抵達相應縣後轉車抵達,期間所花時間為40分鍾。遊客都可以選擇在農家吃特色農家菜,住農家木房,也可以返回縣城吃住,在縣城可以品嘗苗族酸湯系列(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豬腳等)、辛辣系列、農家系列等特色菜餚。
吃新節
每年農歷六七月間,當田裡稻穀抽穗的時候,苗族村寨家家戶戶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歡度「吃新節」。到時,每家都煮好糯米飯、一碗魚,一碗肉等,都擺在地上(也有的擺在桌上),並在自己的稻田裡採摘7—9根稻苞來放在糯米飯碗邊上,然後燒香、紙,由長者掐一丁點魚肉和糯米飯拋在地上,並滴幾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禱豐收,然後把摘來的稻苞撕開,掛兩根在神龕上,其餘給小孩撕開來吃,全家人就高高興興地共進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紛紛穿著新衣來觀看蘆笙會,參加跳蘆笙會,參加跳蘆笙舞;有的拉馬來跑馬場賽馬,有的牽水牯牛來鬥牛場鬥牛,節期一般2天。
吃新節主要集中在凱里、雷山、施秉、台江、劍河等縣市,凱里地區舉辦時間從二卯後開始,舉辦地點為凱里九寨、地午、灣水、翁項、開懷、旁海等地,期間有吹蘆笙、鬥牛、賽馬、遊方等活動。雷山舉辦時間為上旬卯日,地點為雷山連花、橋港、高岩,期間有跳銅鼓、跳蘆笙、鬥牛、遊方等活動。施秉舉辦時間為中已(三天),舉辦地點為平新、新城,活動有鬥牛、賽馬、吹笙、賽歌、遊方等。遊客都可以從凱里轉車,乘相應縣市客車抵達即可,期間所花時間為凱里40分鍾、雷山1.5個小時、施秉2個小時,遊客都可以選擇在農家吃特色農家菜,住農家木房,也可以返回縣城吃住,在縣城可以品嘗苗族酸湯系列(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豬腳等)、辛辣系列、農家系列等特色菜餚。
蘆笙節
流行於貴州的凱里、麻江、丹寨各縣交界的舟溪一帶。各地的節期不統一,一般在農歷的正、二或三月;個別地區選在七月舉行。主要是祭祀祖先,慶祝豐收。一般在節日之前要舉行儀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與此同時,各家各戶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隨後各村各寨的姑娘穿著盛裝,佩戴銀花銀飾,小夥子們都各自帶著蘆笙,從四方八面向蘆笙場地涌來,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圍成圓圈,吹笙跳舞,持續四五天,氣氛十分熱烈,是一種融歌、舞、樂於一體的群眾性的文藝活動。
黔東南地區蘆笙節大致可分為苗族蘆笙節和侗族蘆笙節,其中苗族蘆笙節幾舉辦的地點有凱里、麻江、雷山、黃平,侗族蘆笙節以從江和黎平為代表,舉辦時間貫穿全年,苗族主要集中在正月,侗族為八月十五,活動內容苗族有跳蘆笙、鬥牛、賽馬、踩銅鼓、吹蘆笙,侗族有對歌、蘆笙、格鬥、賽蘆笙、唱侗戲。凱里、麻江、雷山、黃平都可以在凱里轉車即可抵達,時間分別為0.5小時、40分鍾、1小時、1.5小時,黃平還可從黃平機場進行轉車,遊客都可以選擇在農家吃特色農家菜,住農家木房,也可以返回縣城吃住,在縣城可以品嘗苗族酸湯系列(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豬腳等)、辛辣系列、農家系列等特色菜餚。
龍船節
這是苗族的一種水面劃船比賽的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的台江、施秉兩縣交界處的清水江兩岸,和注入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兩岸,黔東苗語稱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在這里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個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兩條劃船比賽用的龍船。每年的農歷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這五天,居住在河兩岸的苗族群眾輪流舉行盛大而隆重的龍舟競賽。在湖南湘西的鳳凰、瀘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劃龍船,而且分男隊、女隊、男女混合隊比賽,場面非常熱鬧。苗族的龍船節,雖是以賽龍船為主要內容的節日,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娛樂和青年男女進行社交活動,中老年人探親訪友、交談年景和生產經驗的節日,遊客可以選擇在凱里轉車,台江30分鍾,施秉1.5小時即可到達,可以參與和觀看賽龍船、搶鴨子、射擊、踩鼓、賽馬、遊方等活動,之後便可在當地品嘗特色美食,住特色酒店。
四月八
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的貴陽、黃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傳統節日。每逢節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飯,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
四月八在黔東南的黃平縣、天柱縣、三穗縣、榕江縣尤為盛行,農歷初八這天他們會舉辦各種活動,例如黃平賽馬、吹蘆笙、斗雀、祭祖,天柱集會對歌,三穗敬牛王菩薩,榕江做黑米飯等。便利的交通條件也為遊客提供了良好的出行環境,目前從州府所在地凱里出發,至黃平1.5小時(余凱高速2015年6月底開通,開通後20分鍾即可到達黃平)、天柱2小時、三穗1小時、榕江3個小時,晚上遊客可以在縣城吃住,可以品嘗苗族酸湯系列(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豬腳等)、辛辣系列、農家系列等特色菜餚,享住民族精品酒店。
踩鼓節
流傳於貴州的凱里、丹寨、雷山等縣的苗族地區。在每年農歷二月的第一個豬場天,苗族青年男女自動聚集於當地規定的歌場上踩鼓。這種鼓是用實心楠木挖空、兩端綳以牛皮作成的。屆時,由一個有威望的老人,將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齊搬進鼓場,並用力敲鼓,人們都聞聲前來翩翩起舞,年輕人趁機擇偶;老年人也穿著新衣,圍著楠木鼓唱古歌。舞畢,姑娘們便拿出親手編織的花帶,敬獻在楠木鼓上,表示對楠木鼓的感恩。人們盡情歡唱,直到天黑才離開鼓場。最後,由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家,端放於樓上。每逢節日還要用魚肉敬祭楠木鼓。
劍河舉辦的時間為正月初六,凱里舉辦時間為農歷二月首亥,丹寨舉辦時間為農歷二月第一個豬場起工三天,期間會有敲木鼓、踩銅鼓、吹蘆笙、踩木鼓、鬧沖、鬥牛、遊方等活動,場面熱鬧非凡,從凱里出發,走滬昆高速40分鍾時間可抵達劍河,走凱羊高速40分鍾時間可抵達丹寨,活動結束,遊客可以吃住農家,也可以返回凱里,或者在丹寨可以去丹寨丹寨石橋古法造紙文化旅遊景區、丹寨龍泉蚩尤文化園旅遊,在劍河可以去泡劍河溫泉。

爬坡節
農歷三月子、午日,主要活動在雷山、台江、丹寨、凱里等縣市,活動地點分別於凱里沖板溪寨、雷山新聯、牛角坡、五岔路、送扁寨、滿天星、東山平郎德舉行。農歷四月初八至初十在麻江隆昌雷打坡舉行,農歷六月底,香爐山爬坡節,更為熱鬧。登高一呼,四而呼應。期間會舉辦爬坡、對歌、鬥牛、賽馬、跳蘆笙、遊方、玩山、賽馬等活動。從凱里出發1個小時可抵達板溪寨,40分鍾抵達雷山,30分鍾抵達麻江,遊客參加完活動可以游凱里民族風情園、雲谷田園生態農業旅遊綜合體、凱里鬥牛城旅遊綜合體、下司古鎮旅遊景區、雷山西江千戶苗寨、雷公山原生態苗族文化旅遊區、麻將藍莓生態旅遊區,吃住農家,或者選擇縣城特色酒店及菜餚。
遊方節
「遊方」又稱「友方」,是凱里、雷山、台江、劍河等縣市境內苗族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娛樂的一種形式。苗族小夥子和姑娘們往往通過這種活動結識朋友、物色對象或傾吐愛情。為了選擇一個稱心如意的終身伴侶,有的小夥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幾里、幾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遊方。遊方一般是在農閑季節(如:從秋收結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傳統節日(如:苗年、吃新節、蘆笙節、鬥牛節、爬坡節、翻鼓節、鬧春節、對歌節等)和趕場天進行。在苗寨遊方,一般都有固定的「遊方場」、「遊方坡」或「遊方評」。這些場所,或在寨子前後的橋邊樹下,或在村莊左右的平緩的草坡上。為了參加遊方,姑娘們穿著盛裝,頭戴銀飾,插上幾朵鮮花,頸上套著銀項圈,手上戴著銀手圈。她們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藝,表現自己美麗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夥子的愛慕。遊客參加完活動,可以在游凱里民族風情園、雲谷田園生態農業旅遊綜合體、凱里鬥牛城旅遊綜合體、下司古鎮旅遊景區,晚上遊客可以在市區吃住,可以品嘗苗族酸湯系列(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豬腳等)、辛辣系列、農家系列等特色菜餚,享住民族特色酒店。
姊妹節
苗族傳統節日 「姊妹節」又稱「姐妹節」,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節日集會,有的村寨在農歷的二月十五日過,有的村寨在農歷三月十五過,以台江施洞地區最有特色。過節的時節,家家都要准備不少由紅、黃、白、黑、綠五色糯米飯攪拌在一起的「姊妹飯」以餉賓朋。白天,江邊、路邊、沙灘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邊的沙灘上、草地上,高亢的飛歌聲、渾厚古樸的大歌聲和情歌聲交織在一起,在寧靜的夜裡傳到很遠很遠。每年春天,那裡的苗族婦女要過一次「姊妹節」,吃上一餐「姊妹飯」。節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們便去田裡捉魚,准備「姊妹飯」、不管她們到哪家田裡捕撈,都會受到歡迎。婦女們吃完「姊妹飯」後,便各自帶上事先准備好的彩色糯米飯,到遊方場找小夥子對歌。小夥子想要吃到糯米飯,必須在對歌中取勝。除對歌以外,婦女們可以隨意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過「姊妹節」。從凱里出發30分鍾可抵達台江。
鼓藏節
系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動,13年殺牛祭祀一次。每屆歷時三年。「牯藏節」是最具特色、最能體現苗族民族文化的節日,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是苗族人生價值觀的展現,懷念祖先、尊老愛幼、和睦相處、勤勞儉朴、富裕安康等是鼓藏節的禱告主題。苗族鼓藏節是研究苗族歷史與文化的百科全書,具有重要的價值。在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雷山鼓藏節已吸引了很多國內外遊客,節日期間雷山縣城熱鬧非凡,便利的交通和優美的環境,無不讓遊客流連忘返,從凱里出發40分鍾即可抵達,遊客可以選擇在農家體驗農家菜、品農家米酒、住農家小旅館、體驗農家生活,也可以在縣城感受苗族特色菜餚,民族特色酒店。
龍燈會
農歷正月晚上,客樓鄉街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紅紅的燈籠與舞龍燈隊伍交相輝映,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與祥和,數千村民參與、觀看民間傳統習俗舞龍燈活動,共享蛇年新春第一道「民族文化大餐」。「舞龍隊」走過大街小巷,一路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每家每戶都精心准備好了鞭炮、糖果等迎接舞龍隊的到來,預示著迎接新一年的幸福吉祥。岑鞏水尾、天馬、龍田的龍燈會別具一格,正月初四至十五晚上吸引著眾多遊客,期間遊客可以看到舞龍燈、迎新春等活動內容,從凱里出發1.2個小時可以抵達,岑鞏山清水秀,民族風情濃郁,文物古跡多如雲錦,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被譽為「人間天上」的省級風景名勝區的龍鰲河景區,有風光旖旎,民風濃郁的落箭塘土家族風情旅遊村,有著名的平庄萬佛長廊溶洞。還有龍田楊泗廟、徐家灣朱木林風光,大有中木召古庄園遺址,縣城關的觀音閣、禹王宮,注溪衙院田氏古建築等眾多著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蘆笙會
蘆笙節是苗族地區最普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以蘆笙踩堂、賽蘆笙為主要活動的節日。蘆笙節一般以坡會的名稱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龍坡)。各地蘆笙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原因是有的來源於古理古規的吉日,有的來源於慶豐收,有的來源於神話傳說。一般在節日之前要舉行儀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與此同時,各家各戶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隨後各村各寨的姑娘穿著盛裝,佩戴銀花銀飾,小夥子和蘆笙手們都各自帶著蘆笙,從四方八面向蘆笙場地涌來,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圍成圓圈,吹笙跳舞,持續四五天,氣氛十分熱烈,是一種融歌、舞、樂於一體的群眾性的文藝活動。正月期間,凱里、鎮遠、麻江、雷山的鄉鎮地區都會舉辦蘆笙會,期間會有跳蘆笙、踩銅鼓、賽馬、鬥牛、對歌、賽馬等活動,從凱里出發1.2小時可抵達鎮遠,30分鍾抵達麻江,40分鍾抵達雷山,活動結束遊客可以吃住農家,體驗農家生活,也可以游西江千戶苗寨、凱里民族風情園、雲谷田園生態農業旅遊綜合體、凱里鬥牛城旅遊綜合體、下司古鎮旅遊景區。
玩龍燈
主要流行於施秉縣境內的各鄉鎮,是施秉縣春節期間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之一。正月初九,是出龍燈日。所有的龍燈都統一在這一天出動,上街遊行,以示街道上人們所有的龍。到了正月十三、十四這兩天,最為隆重場面,整個縣城熱鬧非凡,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全城火炮齊鳴,鑼鼓喧天,火樹銀花,並有炸龍的習俗。除玩龍燈外,有高蹺隊、花環隊、彩旗隊、腰鼓隊、蘆笙隊、秧歌隊、歌舞隊,還有踩龍船、玩蚌殼、耍獅子、扎故事、抬牌坊、抬花魚等。施秉縣旅遊資源豐富,有國家級舞陽河風景名勝區十大景區之一杉木河景區、世界自然遺雲台山、黑沖景區,有太子參和苦丁茶等特產。從凱里出發1.5小時可抵達施秉。
千三歡聚節
地捫是個好地方,只要勤勞,不愁吃穿,生活在這里的侗族 地捫侗寨先民,伐木建房,開荒種地,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不久就發展到1300戶人家。人多寨大,幹活要到很遠的地方,諸多不便。寨老們經過商議,決定分寨而居。這樣,分到茅貢去700戶,到臘洞200戶,到羅大100戶,地捫留住300戶。分出去的各支思念故土,常回地捫祭祀祖先,但時間不統一,只能和地捫的人見面團聚,很難遇到其它村寨的人,經商議又決定每年農歷正月十一至十五,為各寨回地捫團聚的日子。天長日久,就形成了這個節日。從凱里出發3個小時可抵達黎平縣城,從縣城轉車1.5小時可抵達地捫村,千三歡聚節期間還會舉辦祭薩、踩歌堂、鬥牛等活動,遊客可選擇在農家吃住,第二天可返回縣城,游黎平肇興侗寨、黎平會議會址、天生橋等景區。
元宵節
元宵節是苗族的傳統節日,但這個節日不是一個獨立的節日,而是和除夕節一樣,屬於傳統苗年節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年的正月十五,融水山區苗族村寨都要歡度元宵節,當地苗族群眾把這個節日稱為「努舊主追」,「努」的吃、過節的意思,「舊」是糍粑,「主追」是專指五月十五,合起來就是苗家人在一起吃正月十五糍粑。每年苗年節,苗族群眾要吃兩次糍粑,一次是除夕之夜,稱為「努舊拜主」,「拜主」專指大年三十。大年三十吃糍粑,象徵團團圓圓和和美美;而正月十五吃糍粑,卻是象徵一年開工之始,是全家人在一起歡度苗年節以後,即將分手奔赴新的征程。如果說,「努舊拜主」是團圓糍粑,那麼,「努舊主追」卻是離別糍粑,它是苗家人對新一年的寄託和期盼。苗族地區台江、劍河元宵節尤為龍隆重,活動期間還會舉辦玩龍燈、鬥牛、跳蘆笙等活動,從凱里出發30分鍾可抵達台江,40分鍾可抵達劍河,遊客可以在台江游施洞苗文化旅遊綜合體,劍河泡溫泉,吃住都可以選擇當地特色酒店和餐館。
祭「祖母」
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古州鎮寨頭村和口寨村聯合舉行儀式,祭奠侗族共同的祖先神靈「薩瑪」,歡度侗族傳統「薩瑪節」。「薩瑪節」是侗族現存古老的傳統節日。「薩瑪」是侗語的音譯,「薩」是祖母,「瑪」為大,「薩瑪」即大祖母。相傳在母系氏族社會,侗族一位英勇善戰的女首領在抵禦外敵的入侵中,屢立戰功,卻不幸在一次與數倍於自己的敵人戰斗中壯烈犧牲。侗族人民對她無比崇敬,將她視為能帶來平安吉祥的神靈,尊稱她為「薩瑪」。
侗族村寨每年農歷正月至二月或秋後擇吉日祭祀薩瑪,有的一個村寨單獨祭祀,有的幾個村寨聯合祭祀。今年,口寨村邀約寨頭村一起祭薩,當天,兩村侗族同胞身著盛裝,頭插預示萬古長青的艾草,到薩瑪祠給薩瑪敬香敬茶,並在開路寨老和象徵薩瑪的手持半開黑傘的老人的帶領下繞寨串寨,然後在耶坪手牽手圍成圓圈,唱耶歌,贊頌薩瑪,祈求薩瑪保佑村寨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活動期間還舉辦祭祀、吹蘆笙、唱「耶歌」、贊頌「祖母」等活動,遊客從凱里出發2.5小時可抵達榕江,感受完侗族節日習俗,遊客還可以游榕江三寶侗寨、矛人河景區。
鬥牛節
苗族鬥牛節:苗族人民愛鬥牛,以水牛相鬥,並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鬥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愛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對壯碩、威武、雄悍的鬥牛的喜愛中,體驗優勝的美感,而且在這種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斷的飼養中,得以實現優選的鬥牛的優養進化。基本上每個集會節日都有鬥牛活動,每年秋收後,還有特有的鬥牛節。鬥牛有幾種,一種是耕牛兼鬥牛,這種牛比較雄健、耕作時節耕田犁地,節日拉去鬥打;一種是專業鬥牛,這種牛是根據各種條件精選出來的,平常不耕作,為一個寨子或一個家族共有,由一個選定的具有豐富養牛經驗的能手飼養,節日期間拉去參賽。苗族地區鬥牛以凱里、劍河、天柱尤為盛行,凱里舉辦時間為農歷七月十四至十六,凱棠、凱哨為二十三,天柱水洞和石洞舉辦時間分別為農歷九月初十和十月初十,劍河為農歷二月初二。鬥牛期間還會舉辦鬥牛、賽歌等活動,遊客從凱里出發1.5個小時可抵達天柱,40分鍾抵達劍河,活動結束都可以感受當地苗族文化和餐飲。
侗族鬥牛節:侗族人喜歡鬥牛為樂,多在春秋之季進行。雖然同是兩牛相鬥,但南北侗鄉禮儀各異,這些不同的儀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戰的遺跡。侗族鬥牛節是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侗家喜歡鬥牛,村村寨寨都飼養著善斗的「水牛王」。「鬥牛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裡舉行。節前,各自約好對手,作好鬥牛的准備。節日這天清晨,鐵炮三響,「牛王」在鑼鼓和蘆笙的樂器聲中進入鬥牛場。這時一支支隊伍,手持金瓜、月斧,舉著各種旗幟,前呼後擁,繞場三周,算是「入場式」,也叫「踩場」。接著,各隊牽著自己的「牛王」,舉著火把,嚴陣以待。鐵炮一響,他們便將火把往前一拋,參斗的兩頭牛從兩端四蹄騰空,沖了上去,斗作一團,難解難分。場外人群吶喊助威,氣氛緊張熱烈,十分壯觀。侗族鬥牛節已從江和黎平尤為盛行,時間為每年九月至臘月亥日,活動期間還會舉辦鬥牛和唱大歌等活動。從凱里出發3個小時可抵達從江,4個小時抵達黎平,活動結束遊客還可以游從江小黃、欒里等侗寨、岜沙原生態苗族文化旅遊景區、黎平肇興侗寨等景區。
摔跤節
侗族摔跤是流傳於黎平縣的雙江鄉的四寨、坑洞、寨高、黃崗以及從江谷平、往洞、增沖,榕江的宰麻等地區,是一種集武術與娛樂為一體的傳統體育競技活動,每年農歷的二月十五日在坑洞,三月十五日在四寨先後舉行隆重的摔跤節,方圓上百里的侗族男女老少歡聚一堂,除白天開展的隆重摔跤比賽外,還有熱鬧非凡的集市貿易,男女青年交流的「行歌坐月」等活動,有時往往還伴有斗鳥、賽蘆笙、鬥牛等其他娛樂活動,讓整個山寨沸騰激揚。從凱里出發4小時可抵達黎平,伴有斗鳥、賽蘆笙、鬥牛等其他娛樂活動。
四十八寨歌節
四十八寨歌節系以貴州省天柱縣為主,貴州省錦屏縣、湖南省靖州縣為次的侗族、苗族人民群眾聚眾集會玩山、唱歌、交友、戀愛的民族節日,該項節日因最初流傳於貴州與湖南交界的四十八個侗族、苗族村寨(貴州天柱佔70%)而得名。四十八寨是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能同時講苗語、侗語、酸湯語、漢語的民族和村寨,歌節的內容豐富,在長期的民族民歌交流活動中,四十八寨歌節形成了根據活動地點,進行不同唱腔的特徵,唱腔有河邊調、高坡調、青山調、阿哩調等,主要分布在天柱縣竹林鄉、坌處鎮、遠口鎮、社學鄉,錦屏縣三江鎮、茅坪鎮,湖南省靖州縣大堡子鎮、三秋鄉的大部分村寨。時間跨度為每年農歷的5月15日至八月中旬。從凱里出發1.5小時可以抵達天柱,歌節結束遊客可以吃住當地農家,也可以游天柱三星岩,金鳳山寺,三門塘侗寨,金山溶洞等景觀。

3、揭西人怎樣過春節

揭西位於廣東省東部,蓮花山南麓,潮汕平原西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

在潮汕,春節這個節日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是特指正月初一,故府縣志也謂之為元旦、元日;廣義是指從正月初一延續到初四這段時間。潮人所說的春節通常指的是廣義的春節。因一地之風俗是由其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環境影響而成的,故潮汕地區便有著很多既同於中原地區又異於中原地區的民俗活動。
一、放鞭炮
潮俗正月初一大早,家家戶戶都要於門前或陽台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所祀奉的神靈,企盼新年平安,行好運。
祭拜神明之後,便要燃放鞭炮。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通俗編俳優》:「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傳說它源於「庭燎」。《詩經•小雅》有「庭燎晰」之句。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點燃用以照明。竹節燃燒時發出爆裂聲,此乃早期「爆竹」。進而,人們便以此驅除鬼邪,企盼吉祥。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潮人沿襲此俗,目的也在於驅除邪氣,祈求新年身體安康,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世事順心。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潮人過春節燃放鞭炮更為普遍,除少數人殘存的「祛晦」的傳統觀念外,再無以往的迷信色彩,只成為人們除舊迎新、歡欣慶賀、預祝吉祥的感情表達。近幾年來,由於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出於安全考慮,潮汕很多城市都禁止節日燃放爆竹(不過,傳統的習俗總是那麼根深蒂固,近來,又有一些城市開始解禁了),但鄉間爆竹之聲仍不絕於耳。
二、祭祖
漢族元旦祭祀祖先的習俗,在漢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後,全國普及。明陳天資《東里志》雲:「正月元旦履端節,內外夙興,設香燭酒果,盛服拜天地神明祖宗。」可見明代以前潮汕就有正月初一祭祖之俗。此後歷代文獻對此多有詳細記載,如清嘉慶《澄海縣志》雲:「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燭焚香,具茶果酒饌」。解放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兩種。族祭是祭遠祖,在祠堂公廳,家祭在本屋。族祭多請紙影班、戲班演出,較為隆重。
春節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齋品:便當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餅等物,以及除夕自製的各樣齋菜。」(民國沈敏《潮州年節風俗談》)因為據說此日彌勒佛坐位,故用齋餐。到初二還要再次祭祖,這一次才用葷菜,如魚、豬肉、鵝、雞、鴨等,故清乾隆《普寧縣志》雲:「元日,祀祖先用素,初二祀祖先用葷。」舊時,元旦也要在祠堂祭祖。這是宗族祭祀重典,通常用葷菜,但有些地方還要再加上五種齋菜。
其他「時年八節」都有祭祖活動,形式大同小異,祭品略有區別,增加一些時令果蔬和有特色糕點。以下各節就不再一一闡述。
三、拜年
拜年,亦稱走春、探春。相傳遠古有一種怪獸,頭頂獨角,口似血盆,人稱為「年」。每到除夕,它便挨家挨戶地覓食吃人。人們只好把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緊閉,躲在家裡,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開門相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綿延相傳。
拜年跟祭祖一樣,同為潮人最注重的禮俗。潮人拜年主要有三種類型,所行禮俗互不相同。第一種為家人之間的拜年。在潮汕,早晨祭祖後,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新春如意」、「健康長壽」。舊社會講究的人家,晚輩要穿新衣服,向長輩行跪拜大禮。然後長輩再給晚輩寄以期望,願小孩子「新年�大」、「學習進步」。
第二種為親友之間的拜年。吃過早飯後,家人或一起或分散向親朋好友拜年。親友之間的拜年活動常在初一、二的上午,故潮汕有句俗諺曰:「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講的是拜年越早越好,越見有誠意。潮人到親友家拜年,總要帶上檳榔(今用橄欖代)和潮州柑作為禮物。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數,不能奇數。而主人家的茶幾也總要放著一盤紅綠相間的潮州柑和檳榔,另加糖果,迎賓敬客。
因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與吉同音,用諧音會意法,就成了「大吉」。「大吉」的來歷是頗有情趣的。據傳:很久以前,有一年將過新春,在潮州某村,鄉人都患有口乾渴症。村裡一位美麗聰明的少女夜裡夢見一仙人托夢於她:「吃了柑,保大吉。」少女醒後即告訴其母,母女半信半疑吃了柑,果然病好。從此,潮州柑便成了帶來吉祥的象徵。而檳榔和賓郎同音,含有賓客的意思,所以「檳榔大桔」諧音便成為「賓臨大吉」。潮人拜年用檳榔待客歷史悠久,府縣志都有所記載。明萬曆《普寧縣志》雲:「元旦……相拜亦各備檳榔蔞葉,以供茶具。」清乾隆《潮州府志》說:「不設檳榔,便稱簡慢。」清末以後,潮汕食檳榔之俗逐漸由衰而熄。這是因為食俗隨時代發展而變化,且食檳榔過程繁瑣,潮汕又不是檳榔產地。後又因潮汕盛產橄欖,它與檳榔無論形狀還是味感都十分相似,潮人便用橄欖代替檳榔。由於風俗的轉變具有滯後性,因此潮人對橄欖也別稱為檳榔。
當客人進門,相互道些「新年如意」、「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後,主人就要請客人吃橄欖、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還有敬以「擂茶、米�」之俗)。客人拜過年臨走前,還要互換大桔,互送小孩「利市」(紅包),寄寓著「互換吉祥,互相致意」的美好祝願。而對一些至親好友,主人還會殷勤挽留其共用午餐,故清嘉慶《澄海縣志》雲:「各設酒餚相邀飲。諺雲『正月酒,家家有』」。
第三種為同僚同行之間的拜年。這大多是禮節性的行為,見面之後,以「發財」、「陞官」之類的吉祥語互為應酬。昔時士大夫家還出現投賀名帖拜年,如清光緒《海陽縣志》載:「投以名帖,謂之『拜年』,又曰『拜正』」。第三種拜年包含的親情友誼的溫馨氛圍程度不及前兩種類型。
近幾年來,由於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人們時尚賀年卡、賀年電話、賀年手機信息、賀年「伊妹兒」進行拜年。而各工作單位多在初一舉行「團拜」,人們歡聚一堂,互相道賀,既省時間又多方兼顧,實是一件好事。
四、送春�
春�(「�」原義盛)是潮汕一種民俗用品,是一種分成三四層,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為成對使用。年初一,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家送禮。禮物包括大桔、甘蔗、香蕉等十幾種,裝在一對大春�里,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俗稱「送春�」。當舅子到來,親家就要大宰三鳥,熱情款待,故有民諺說:「阿舅來,掠雞�」。女兒家收到舅子帶來的禮物後,就由婆婆提著花籃,托著紅盤,把禮物分給左鄰右舍,俗稱「下物食」。因各鄉里都有媳婦,故此日互送禮物甚為熱鬧。這種潮汕特有的民俗活動,體現了潮人重視鄰里情誼,和睦相處,團結向上的優秀品質。
五、舞獅和游大鑼鼓
春節期間潮汕的文娛活動甚為活躍,有舞龍、舞蜈蚣、猜謎等,其中舞獅和游大鑼鼓是較為普及,最為引人矚目的。
春節期間,舞獅是較受人們歡迎的。潮汕獅舞有兩種:一種是「文獅」,一種是「武獅」。「文獅」由兩個人分別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執葵扇,引大獅邊舞邊走路,獅子也不斷抖鬃、打滾。每遇有人在門前燃放鞭炮,舞獅隊就得停止行進,向主人拜年。「武獅」拜年對象是當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當獅隊一到,主人便點燃鞭炮,此時鑼鼓齊鳴,獅隊表演翻滾、騰轉、跌撲等動作。最精採的要算主人給獅子賞紅包。舞至高潮處,主人便從二三層樓的樓口懸空掛下紅包。舞獅隊便在主人協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疊到紅包底下。獅子在鑼鼓聲中,從容沉著爬上一隻只桌子,攀上最高層,再縱身張開嘴巴把紅包取下來。圍觀者終於爆發了掌聲和喝彩聲。獅子頷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們祝福。
廣場舞獅表演程式是由舞獅者舉起獅頭作搖頭擺腦之態,快步繞圈走動,邊走邊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勢。當舞至場中心時立即俯坐於地上,時而用腳搔腹背,時而轉頭咬尾巴,稱為「搔癢咬虱」。忽而又卧地滾動,稱為「翻身反肚」;接著伏地打瞌睡。這是表現雄獅在坐養其神,動作維妙維肖。此時還有一戴假面具的對著雄獅任意戲弄,給人們增添不少情趣。舞獅表演之後便是武術表演。拳術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體都是相同的。最後再次舞起獅來,演畢即得到人們賞給的「紅包」。
春節期間另有潮州大鑼鼓隊,演奏潮州音樂,走街串巷,巡迴遊行,潮俗稱之為「游大鑼鼓」。潮州大鑼鼓是以打擊樂為主,大鼓為中心,嗩吶為領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樂隊主奏,又是樂隊指揮。鼓手槌擊鼓心、鼓邊、鼓沿,採取響擊、悶擊、重擊、輕擊以及節奏變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揮著樂隊的演奏。
潮州大鑼鼓的游藝隊伍常以旌旗開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標」,用帶尾的青竹做旗桿,桿首掛著吉祥物,扛標的多為女青年。扛標姑娘盛裝飾扮,婀娜多姿。隨後是細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擔、八寶吉祥擔,給人們帶來了祥瑞。還有娃娃們扮戲人,表演一些傳統潮劇片斷。龐大的先導過後,是連綿不絕的鑼鼓樂隊。潮州大鑼鼓的表演形式十分靈活,在行進中演奏的叫「長行套」,曲目多以進行曲為主。如果在固定場地擺架演奏,便叫「牌子套」。大型演出,樂隊往往有千人之眾,氣勢磅礴。
有名望的人家和商行鋪戶在鑼鼓隊到來之時,便燃放鞭炮迎接。此時,鑼鼓隊會停下來,獻技賀年。演畢即得主人紅包獎賞。
這種舞獅和游大鑼鼓的演技活動,雖隱約含有儺舞驅鬼遺風,其目的也在於博得賞錢,但它們確實給春節帶來了生機、歡樂、喜慶,增添節日熱鬧氣氛。
六、家庭賭博
賭博源於博戲。《史記•殷本紀》載:「辛乙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可見早在殷商時期就有博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便出現了以錢財為賭注。
春節期間,潮人勞累了一年,難得有這悠閑歡樂時間,便在小巷裡、祠堂內等地方聚眾賭博,以卜今年運氣。但這只是少部分人而已,更多人是在家庭里進行賭博。這種家庭賭博活動,往往是由家長做莊,其他人押注。即使是管教嚴格的人家,孩子們這時也可與長輩輕松一博。它沒有真正賭博的緊張和擔心,有的是輕松和歡樂,反正輸贏的錢都是自家人的,俗稱「肥水不流外田」也。
近幾年來,由於政府倡導文明新風,這種春節賭博陋習已日見冷淡。
七、攪泔缸
泔缸是潮人對盛放泔水(洗米水),以作喂豬用的陶缸的俗稱。春節期間,潮汕農村,家裡主婦要用手或持竹桿伸進泔缸里,一邊攪拌泔水,一邊口念:「泔缸攪浮浮,今年飼豬大過牛」或「泔缸攪圓圓,飼豬多賣錢。」企盼新年飼豬順利,生長快,多掙錢。
八、開井
解放前,除汕頭市1914年自來水廠建成後有自來水供應外,其它城鎮鄉村居民,食用水要從水井或溝河中汲取。有鄉必有井,既有院外公用井,也有院內自用井。
潮人對水井十分崇拜,民間有井公井婆的神話傳說。除夕要封住井口,春節要拜祭井公井婆後才能開井。通常鄉里公用的水井,初一、二要禁用,初三才始用,有的地方初二起便可用。開井時要由村中老婦帶頭,用大桔、清茶、紅糖、素果等禮品到井台祭拜。之後,主祭的老婦要揭開井蓋,把一半紅糖和3杯清茶倒入井裡。最後再從井裡打出12桶水倒於地上。每倒一桶水,要隨口念4句吉祥詩。這個儀式活動就是「開井」。自家用的水井,開井時也要由家中的婆婆祭拜,儀式與公用水井相似。
當今,潮汕各地鄉村基本食用自來水,祭井活動漸漸消失。
九、回娘家
正月初一、二(特別是初二較為普及),已出嫁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給父母拜年。這是出嫁女兒孝敬養父母的一種表現。民間有俗諺雲:「行孝『走仔』(女兒)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初四),無貼無兌元宵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女兒回娘家,要備辦一大袋餅干、糖果,由其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以表達姑娘不忘鄉親的思念之情。當家中有侄兒時,還要分發紅包給侄兒。女兒吃過中午飯後,與父母小敘一番,在晚飯前便要趕回婆家。故民間俗稱為「食日晝」。
十、「送窮鬼」
昔時,潮人把正月初三稱為「窮鬼日」(清光緒《饒平縣志》則載饒平正月初五為窮鬼日)。是日,人們把屋內污穢雜物打掃干凈,送到田野上焚燒,同時點香為供,叩頭作揖,連說「窮鬼去,福星來」。此活動俗稱為「送窮鬼」。當天,民間最忌探親訪友。
此習俗有一段傳說。顓頊帝時,宮中生下一子,好穿破衣,給他新衣就撕破,並用火燒後才肯穿。宮中人都叫他「窮子」。「窮子」死於正月晦日,為他送葬時,人們說:「今日送窮子也」。「送窮」的說法就此相沿下來。後來送窮由晦日變成初五,廣東大部分地區則把正月初三視為窮鬼日。
隨著社會發展,潮人的送窮活動已銷煙滅跡。潮汕人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勤勞勇敢真正送窮,迎來富裕。窮鬼日人們也出門探親訪友,相互道賀,而不象古人所說的是日禁出門了。
十一、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落天」,家家戶戶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諸神降臨人間。祭品有紅桃粿,取「開門紅」的好兆頭;一盤紅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盤大米,意謂五穀豐登,另外還有大桔、烏豆、燈芯、紙馬等。除在家中祀拜外,還要到鄉中的神廟燒香祝福,有些人還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寫在紅貼上,縛於神轎上,向神許願,感謝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十二、節日禁忌
正月初一是聖日,潮俗禁忌甚多,人人都要說吉利語。這一天,大人忌打罵小孩,以免他啼哭不休。否則,啼哭意味著「沒頭彩」,是新年疾病、凶禍等的徵兆。如果小孩不慎打破盤、碗等器物,大人要立即說些:「缶開嘴,大富貴」或「勿過勿是,大吉利市」等吉利話來彌補過失。如果是燒了燈籠、布料時,大人要說聲「火旺丁旺」或「財丁興旺」之類的吉祥語。這一天忌債主上門討債,如果出現此情況,主人必會說:「順順說好話,今後發財免多說」。債主一聽知道主人日後必還,也就起身告辭。
這一天不能掃地,要把掃帚藏起來,要讓滿地爆竹紙堆積,意謂「瑞雪兆豐年」;非掃地不可時,只用扇爐子的雞毛扇從外邊掃入,意謂防家財外流。此日也不要洗衣服,怕錢銀失去。也忌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也忌殺牲,認為殺了無財氣,當年飼養牲畜不吉利。
飲食方面,這一天不要在用膳時使用長短筷,否則過渡時就會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飯湯,否則出門會遇上天下雨;不要吃葯,否則會被認為全年疾病纏身,吃葯不斷。如果是病人非吃不可時,家人必說「破財抵運」等吉利話來慰藉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復。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