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春節民俗故事是為了什麼
1、春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關於春節的來歷: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春節。因為當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由於春節過後不久,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載歌載舞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聯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
春節的習俗:
1、掃塵
掃塵,又稱掃屋、掃房、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是中國民間春節傳統習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南方稱「掃屋」,北方稱「掃房」。
2、貼年紅
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稱為貼年紅。貼年紅是中華傳統春節習俗,增添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1)講春節民俗故事是為了什麼擴展資料: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游神、押舟、年例、逛廟會、逛花街、賞花燈、燒煙花,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祭祀神靈、祖先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隆重盛大的報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
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2、春節習俗的意義是什麼?
春節習俗的意義是團圓,集祈福禳災、歡慶娛樂。春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天。從年尾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祭灶、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洗頭沐浴、張燈結綵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合家團圓的節日,也是人們抒發對幸福和自由嚮往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過節前,別井離鄉的人們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
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派發「壓歲錢」,然後「守歲」,迎接新年到來。年節期間,親朋好友之間相互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春節習俗
1、忙年
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間稱為「小年」,從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了。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在清朝之前,民間傳統的小年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
2、掃塵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前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
3、關於春節的傳說和習俗
春節的傳說是因為相傳年獸「夕」十分兇殘,半夜走家串戶吃人,炎黃先祖為了躲避年,那舉家團圓在一起,圍坐在一起抵抗年獸。
由於年獸每年出沒一次,炎黃先祖在於其無數次斗爭中,摸索出了斗爭訣竅,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了貼紅色紙類製品(貼紅春聯、紅窗花)、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春節的習俗有:
1、年夜飯: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2、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
(3)講春節民俗故事是為了什麼擴展資料
在春節期間,每個地區還都有不同的歌謠:
1、山東:臘八粥,熬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推煤鼠(應該是糜黍,見北京篇「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著弟弟扭一扭。
2、北京:「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