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為什麼一直到正月十五
1、春節 元宵節的由來
1、春節的由來:
相傳在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到了半夜,「年」獸闖進村。
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祝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元宵節的由來:
據說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入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
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用糯米磨成粉,包上糖,煮來食用,表示平安團圓、甜甜蜜蜜,以示慶祝不用再擔心戰爭會帶來災禍人亡。
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元宵節」,因有表演節目表示喜慶,又稱「鬧元宵」。
2、春節的來歷作文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春節的來歷作文,希望你們喜歡。
春節的來歷作文篇1春節的由來
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富有的特色傳統節日。
從農歷二十三送灶爺上天開始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結束,其間人們殺雞宰鵝,請菩薩祭祖宗,放鞭炮,穿新衣,互至新年問候。小孩在除夕這天還可以拿到長輩們給的壓歲錢,真是熱鬧極了!
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獸”的怪物,頭長觸角,十分兇猛。年獸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來,來找些東西吃看到什麼就吃什麼。因此每到除夕夜人們就跑到深山,以躲避年獸。
有一年村裡來了一個乞丐婆婆,到了除夕夜她看到村裡的人都慌慌張張的跑到了深山裡面去了。她看了很奇怪就問跑的人為什麼要跑,那人就告訴她年獸要來了,不走就要被它吃掉了。聽了跑路人的話,乞丐婆婆就對他說:“只要讓我在你家裡待一天我就可以把年獸趕走了。”跑路人答應了,但自己還是跑到了深山裡面。到了半夜年獸來到了村裡,發現村子裡有戶人家門前貼著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院子里還傳出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年獸嚇的渾身發抖,轉身就跑的無影無蹤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還有鞭炮聲了。
後來人們從山裡回來,看到自己的村莊和豬狗都在就問乞丐婆婆是怎麼回事,她就把所做的事情告訴了村民。後來每年人們都用相同的方法來對付年獸,久而久之年獸就再也不敢出來了,但人們把這種儀式保留了下來。
但這只是傳說,其實春節就是一個聚會,一個辭舊迎新的聚會,一個期盼來年紅紅火火的聚會,一個團團圓圓開開心心的聚會。
春節的來歷作文篇2春節的來歷
傳說春節有四種來歷,下面這個故事就是傳說之一。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種凶惡的怪獸,身子龐大,頭上長著像牛角一般的觸角;眼睛圓滾滾的。活似兩盞燈籠。一張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個人。這種怪獸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裡,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獅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嚇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聽到它的吼叫,便癱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動物,吃飽便呼嚕嚕地躺在洞里睡大覺。每當嚴寒將盡、新春快來的時候,年便跑下山來,進村吃人。因此,人類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媽媽說一聲“年來了”,孩子就嚇得不敢哭出聲了。
卻說那時候,有兩個放牛的孩子,一個叫阿山,個叫阿水,他倆是好夥伴,膽子都很大,常常趕著牛群上山吃草。家裡的人對他倆說:“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計,說:“我們背上弓和箭,年要是來了,就爬到樹上射死它!”
話雖這么說,他倆上山幾次,幸喜都沒有碰到年。轉眼到了臘月三十日,天色黃昏。阿山和阿水趕著牛群回家。真怪,牛兒驚慌得哞哞叫,擠成一團。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揮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幾下。忽然聽到“嘎哇”地一聲怪叫,一隻怪物嚇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隻年跑了!”
“真怪,年是凶獸,怎麼看到我們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覺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斷地說,“我們追過去看看。”
兩個小牧童真夠大膽,他倆不斷地揮動牛鞭催牛快走。牛鞭聲劈哩啪啦地響,年逃竄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過來,“原來年害怕牛鞭聲!”
阿山和阿水趕著牛群進村,遠遠看到年竄到吳公公家門。吳公公家門前曬了一件大紅衣裳,年嚇得扭轉頭,朝村後頭跑去。
那邊也有一個村子。此時,夜幕降臨了,年一見家家戶戶的窗口明亮亮地閃著燈光,刺得它頭昏眼花,又扭轉頭跑了。這時,阿山和阿水已經把牛群趕進棚里,又追過去。他倆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響,年驚恐地怪叫著,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裡,他們對鄉親們說;“原來年怕響、怕紅、怕火。咱們知道它的弱點,往後可以抵禦它了。”
鄉親們聽了,很快就想出一個好辦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發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幾只年跑下山。看到篝火,聽到響聲,果然又往回跑了。就這樣,一夜過去了,鄉親們平安無事。第二天正月初一,鄉親們拿出紅柑、花生米等好吃的東西一道吃,互相祝賀:“恭喜!”
從此,人們便把正月初一叫做“過年”。每當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鞭炮,點紅蠟燭,穿紅衣服,以“紅”為吉利的象徵。據說這些風俗都是當年抵禦“年”的辦法逐漸演化過來的。
春節的來歷作文篇3春節的由來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蠟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蠟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歷,才把陰歷年叫“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使這一沿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成為歷史。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這一點和西方的聖誕節很相似。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團年”。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掃除污穢。三十日要貼門神、對聯、掛旗、吃餃子、放鞭炮,除夕“守歲”等儀式;正月初一晚輩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互相祝賀。
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3天。春節——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3、過年的由來和傳說故事
過年的由來和傳說故事
過年,是我們一年裡最期待的事情,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是闔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的日子,我為大家整理好了過年的由來和傳說故事的相關資料,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過年的由來和傳說故事1一、春節的起源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說,春節源於鬼節說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二、春節名字的由來
在古時候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適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運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校園和集體中實施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陰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建立時刻,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陰歷正月初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陰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三、春節的傳說故事
1、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候新一年的到來的風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探求這個風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的故事:太古時代,有一種兇狠的怪獸,大家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橫,讓人談「年」色變。後來,大家漸漸把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在天黑後竄到很多人群的地方來吃人,等到雞鳴拂曉,它們便返回林中。
人們由此想出了一套過年的方法:每到這一天黑夜,每家每戶都提早做好晚飯,熄火凈灶,躲在屋裡吃「年夜飯」,因為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富,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同用餐表明友善團圓外,還須在就餐前先供祭先人,請求先人的神靈保佑,安全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同閑談壯膽。就逐步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氣。
2、過年放爆竹的傳說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的傳說。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也稱「爆仗」、「炮仗」、「鞭炮」。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人們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主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深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暴烈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它可讓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的吉利平安。
據說唐代時,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程串做成「編炮」(既鞭炮)。燃放爆竹以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過年的由來和傳說故事2過年,即是指過「年節」,百節年為首,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佳節。中國古代民間早有過年的傳統,古時新年曾專指干支歷的「立春」,節氣立春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後由於歷法變動,新年通常指農歷正月初一。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即現在所說的「春節期間」;如果從預備「年貨」開始計算,大約從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進入年關大忙。
過年的由來傳說故事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象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過年傳說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會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關於過年的其他傳說故事
貼春聯和門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後來就形成了春節貼門神的傳統習慣。
爭花治天下
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流傳著有關春節的傳說故事。傳說,玉皇大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幫忙探查。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為啥不讓我去呢?於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方兒。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為借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於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初一。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
過年的由來和傳說故事3春節的習俗
1、正月初一
大年初一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聚財等。在大年初一,人們會說些討喜的話來增加節日喜慶氣氛。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2、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主要的習俗是拜年,大部分是嫁出去的女兒帶老公回娘家拜年,而且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3、正月初三
在古代傳統習俗中認為,正月初三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到了晚上要早點休息,否則打擾老鼠嫁女兒會影響新年莊稼的豐收。
4、正月初四
在古代傳說故事中,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因此大年初四家家戶戶不宜出遠門,要准備豐富的供品並焚香以恭迎灶王爺等神仙,來祈求新年平安豐收。
5、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又被稱為「破五」,商家要在這一天放鞭炮開張,迎接財神回家,寓意財源滾滾。而「破五」一說,也是指前幾天的諸多禁忌到今天就結束了。
6、正月初六
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這一天里,人們要在家裡大掃除,扔掉破舊的衣服。這一習俗在唐代有古詩記載,「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7、正月初七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大年初七這一天的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寶羹。將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在古代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寶羹,來年大豐收。
4、中國春節習俗由來,歷史上各個朝代如何過年?
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國春節習俗由來以及歷史上各個朝代如何過年?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由來】: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習俗】:
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祭灶
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如《釋名》中說:「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割年肉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貼年紅(揮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聯: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文學作品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窗花與「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蚝豉(寓意好市)、發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這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習慣。由於地理氣候方面原因,春節期間北方還處於萬物閉藏的寒冬,冬天的北方地區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沒辦法種植作物,資源匱乏,可選用的食材不多。而南方地區,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綠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佔有極大的優勢,所以在飲食的選擇上具有更多的選擇性;在地利方面,又得益於水資源充沛分布廣所以各類漁獲充足食材多樣;所以在一些重要的節日上,南方的飲食會豐富多樣一些。
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一些地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壓歲錢
壓歲錢,年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派發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文字記載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游神
游神,是傳統賀歲習俗之一。游神,又稱聖駕巡遊、游老爺、營老爺、游菩薩、游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薩行鄉、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里,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里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里,然後抬出廟宇游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災、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隨有鑼鼓、嗩吶、神偶、舞獅、舞龍、飄色、標旗、游燈、八音、雜技及樂隊演奏等豐富多彩藝陣表演。是集拜神、祈禱、歡慶、宴客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活動。
游神在潮汕地區又稱為「游神賽會」、「營老爺」,是潮汕地區的傳統民間民俗活動;每年春節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輪流舉行民間游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在粵西地區又稱為「游老爺」、「游菩薩」,或稱「年例」;所謂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帶亦是稱為「年例」。在珠三角地區又稱為「菩薩行鄉」,眾人抬神像巡遊,繞村一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稱為「迎神」,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的重要活動之一;游神常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拜歲
拜歲,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上古紀元星名。太歲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凶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
廟會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傳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利市」一詞古已有之,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說法,由此可見,利市亦有好運的意義。根據《易雜注》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燒炮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燒炮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各個朝代如何過年】:
春節據相關記載,大約起源於4000多年前的虞舜時期,據說舜即位天子,祭拜天地,當日稱歲首,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春節。自此春節便傳承了下來,雖然春節其意義都大致相同,就是歲首祈年祭祀,祭奠祖先,祭祀神佛,迎接新年祈求豐收,除舊布新登,但各朝各代的春節還是稍微有點不太一樣。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春節定期在秋末,時間是在每月十月初一,稱為元旦,主要意義和活動是為了慶祝當年的豐收。
西漢時期,漢武帝將十月初一的元旦定在了正月初一(也就是現在春節農歷時間,一直延續至今),稱為歲首,主要意義和活動是祭祖。
東漢時期,春節與西漢無差別,關於祭祖的考察據崔提的《四民月令》中有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 」
晉朝時期 ,在原來的元旦和歲首基礎上出現了守歲一說,據《風土記》記載,晉朝有出席之夜大家終歲不眠,以待天明,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酒食相邀,稱「別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此習俗,經唐宋相襲,並沿襲至今。
唐朝時期,春節基本已經有了節日的雛形,春節除了登門拜年外,還出現了「拜年貼」和現在的賀年卡一樣,只不過,現在大多用電子卡了。春節已經有過大節的濃郁氣息了。
宋朝時期,春節過年要吃餃子,目前北方吃餃子的習俗基本源於此,還有就是宋代有爆竹,當今春節放爆竹的習俗都源於宋代。
明朝時期,春節到來明朝時期,已經和現在的春節沒什麼倆樣了,明朝過年十分熱鬧,出來以上的一些習俗,還有就是誕生了接灶神、貼門神、賞燈會等春節習俗,沿用至今。
清朝時期,這個時候的過年,在清朝都正式稱為春節,據記載,清朝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
民國時期,春節的拜年方式是發掛紅名片,就是名片上必須有紅色,代表著喜慶,另外,把名片塞別人家裡,就代表了拜年過節了。
新中國,也就是當今時代的春節,1949年9月2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也就是現在我們過的春節。
【寓意象徵】:
春節象徵著辭舊迎新、祝福。寓意:家家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在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盡可能的和家人團圓,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相關典故】:
傳說一:「年」是稔的初文,早在古代的字書上,民間把「年」放在禾部里,寓指谷禾豐稔之意。
傳說二:民間百姓把年稱為春節是近代以來的事情。數千年以來,中國歷法進行過多次變革,但是一直採用農歷,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後才開始採用公歷。為了區別公歷和農歷,又因農歷新年在立春前後,所以才把農歷新年叫做春節。
傳說三:古人把歲首安排在寒冷的日子裡,正是秋收冬藏與春耕夏耘之間,農閑時光,養精蓄銳,以待來年投入旺盛體力勞動。
傳說四:傳說「年」是一個生性兇殘的龐然怪物,俗話講:年怕聲響,以爆驅之。」所謂過年,就是要驅趕這個怪物,祈求平安吉祥。
傳說五:早在神農氏的時候已經有了所謂「索鬼神而祭祀」。年是一個有形的鬼,過年就是驅鬼保平安。這就是雛形的春節文化,也是年文化的一種,更是鬼文化的初型。《民俗博物館學刊》1996年第一期里記載:春節是一個人節,同時也是一個鬼節。
5、春節為什麼叫春節?
01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農歷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通常都在立春前後,當天象“斗柄指寅”時,萬物蘇萌,天下皆春,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使春節具有新的時代氣息。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
6、春節為什麼會有狹義、廣義之分?你知道為什麼嗎?
引言:在古代,正月初一並不叫做春節,而是叫做元旦,後來在辛亥革命之後,根據公歷紀年才將春節定為農歷的正月初一,而公歷的1月1日是元旦。而且在古代春節也並不是指一個節日,而是指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立春後,來到了南北朝時期,才將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之後春節就有了狹義和廣義上的分別,狹義春節是指中國農歷的正月初一,而廣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二十三或者臘月二十四就是小年那一天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春節雖然是一個整體性的起訴,但是每一天慶祝的內容卻有所不同,像初五的話就是迎財神。而且春節也不只有中國才有,現在有非常多的國家都將農歷新年列定為法定假期,其中朝鮮,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緬甸等國家也過春節。
春節的含義。
春節雖然定在農歷的正月初一,但是在中國人的眼裡,春節的活動是不止這一天的,是從小年夜起,一直到正月15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的結束。在春節期間,每家每戶都需要開始備年貨,送年禮,置辦東西,置辦一些干貨,比如瓜子花生買新衣服,打掃家裡衛生,開始送新年的禮物,去別人家拜年。這也是對於新的一年新的祈求。
壓歲錢。
到了春節之後,對於小朋友來說是非常開心的,就是可以拿壓歲錢,壓歲錢在古時後主要是為了壓住邪祟,晚輩在得到長輩的壓歲錢之後,就可以平安的度過新的一年,來保佑小輩的平安。壓歲錢在民俗文化當中就是為了避邪的這也,是因為人們認為孩子是最容易受到邪氣的侵害,所以就用壓歲錢來保佑孩子們。
總結
最後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非常特別的日子。
7、春節一般持續多長時間
春節民俗過年持續的時間長短不一,一般是從年三十到初五,也有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的,我見過最長的是到二月二龍抬頭。
8、春節的來歷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1]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8)春節為什麼一直到正月十五擴展資料: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初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游動。「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根據歷法計算,如果農歷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歷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9、中國人為什麼過農歷春節而 不是陽歷?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表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將春節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10、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春節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
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人們增深感情的重要節日,是個歡樂祥和、親朋好友歡聚的傳統佳節。
(10)春節為什麼一直到正月十五擴展資料:
傳統習俗:
1、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2、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