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春節有什麼活動
1、雲南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雲南過年時與漢族一樣也要貼對聯。但那"對聯"是紅紙剪成的各種圖案。不僅"書寫"方式不同,連貼的方式也別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著自製的春聯,合唱立腳點《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園和田邊地角為萬物張貼。因為邊貼邊唱,白族的春聯被稱為"歌聯"。大門上貼的是春樹和大象的圖案,由家中年紀最大的老人製作,最小的娃娃粘貼。一邊貼一邊唱"春回大地百福生,萬物更新千祥臨;戶對青山六畜旺,門含田疇五穀增;豐衣足食家和順,國泰民安享太平"這樣的民歌。貼好大門的"歌聯",接著貼堂屋門、樓門、房門、廚房門,再貼犁、耙、鞍等生產工具,最後貼花草樹木……"歌聯"貼到什麼東西上面,就以那種東西為"主題",唱首聯歌"表達"聯意"。如貼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紙,人們唱的"聯歌"是"竹報平安值千金,清白傳家振家聲;東風得意花千里,紅日高照萬木春。"這種剪紙、唱歌融為一體的"歌聯",堪稱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過節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那天晚上,當畜群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著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裡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歷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初一在家裡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徵富富有餘,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後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製成。男女多於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節日期間喜愛舉行拋花包活動。男女青年各分一隊,雙方相距約50米,劃出界線,互相拋接,凡拋出界線或沒有接著便為輸者。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初一這一天,舉行傳統的「打土塊」活動。他們以土塊做「武器」,互擲對方,這一天,年過花甲的老者也要興沖沖跑到山野的「戰場」上去大顯身手。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餘(魚)、五穀豐登、余錢余糧。春節時,盛行爬山比賽。誰先爬到頂,誰就得到姑娘或小夥子的禮物。姑娘贈送自己刺綉的侗錦,小夥子獻出精緻的竹盒、斗笠,這項活動往往持續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節。因他們居住在氣溫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開始發芽,春天才開始。在這即將春耕大忙之際,大家團聚在一起過年,共同祈禱祖宗、山神保佑,諸事如意,五穀豐登。又因清明節常在三月初左右,這樣兩個節一起過,所以將這一天定為仡佬年,也就是春節。年輕人在節日期間,連村接寨舉行打雞毛、打毽子、打花龍、打雞蛋等活動,還伴之以歌舞,盡情歡樂。
哈薩克族——春節期間喜愛開展「姑娘追」活動。這種活動風趣動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愛情的一種別致方式。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綉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哪個小夥子獲勝,姑娘就會把水酒作為獎品送到他的嘴邊。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春節時,人們身著盛裝,一對對興高采烈地玩蹺蹺板,彼此一起一落,誰在空中做的動作優美,彈得高,誰就領先獲勝。
水族—— 按照水族的水歷,正月的第十二日為「端節」,即「過年」的意思。節日的夜晚,寨子里舉行聯歡,在鑼鼓和嗩吶聲中,男女青年盡情唱歌跳舞。聯歡會上使用的鑼鼓類型很多,最大的直徑一米以上,鑼重一二百公斤。鼓面畫有花紋圖案,鼓身刻著浮雕,既是民間樂囂,又是工藝品。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將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振奮、擊鼓不停,誰的動作優美、鼓聲好即獲獎。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獨龍族——年,一般在每年農歷十二月下旬舉行,具體日期由各個家族自己卜卦決定,節期長短也視准備的食物多寡而定。由於獨龍族沒有文字,過去邀請客人過年節,就只好用刻木或結繩作"請柬"。一個家族決定哪一天過節後,計算出離過節還有幾天,如果以刻木記日,就在特製的木板上刻上幾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後剖為兩半,一半自己留著,一半送給客人。以後雙方每過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後一格時,就知道第二天要過節了。如果用結繩記日,離過節還有多少天,就結多少個結,然後將結繩送給要邀請的親友,自己留一條,每過一天解一個結,解到最後一個"結"的時候,就知道是過年了。
哈尼族——每年要過兩次年。一是十月節,二是六月節。哈尼族歷法以十月為歲首,即「大年」。過年這天,人們走親訪友,求親訂婚。「六月年節」期間殺牲祭祖,開展盪鞦韆、摔跤、唱山歌等文體活動。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里都喜歡盪鞦韆。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雲南新平縣境內的卡多人,過年時間在農歷正月初六。傳說古時勇敢的卡多青年為了抵抗外來的侵略,出征應戰,臨行時留下話,他們哪天還鄉,新的生活就從哪天開始。戰爭結束後,因征途遙遠,直到新年初六日他們才回家。家鄉人就把這一天定為新的一年開始。過年時,他們殺豬宰羊,跳大鼓舞,以此慶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眾多以臘月初六為歲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響,並吹海螺。然後家人團聚吃糯米飯。
勒墨人(白族的稱謂)——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碧江縣,他們有自己的推算節令的方法,春節日期也有差異。如桃花發苞時稱三月,漆樹發葉到五寸左右稱五月,這樣的推算結果,一年是十三個月,三月稱三月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基諾族——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群眾把公歷六月稱作過年月,歌手們輪番互相對歌,輸了則留下一塊包頭布,到第二年再去對。過年時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婦女們一邊品嘗酒餚,一邊跳大鼓舞,男女青年們乘此時機談情說愛,尋找自己的情侶。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徵吉慶有餘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綉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春節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藉以祈願生活年年提高。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准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瑤族——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每年農歷七月的月半節是瑤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春節,月半節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外到處是牛角聲和歡笑聲。
拉祜族——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雲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為春節)。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徵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後跑到泉邊,迎接象徵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高山族——台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里,象徵著長生不老。
黎族——過春節,家家宰豬殺雞、備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的來先分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願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維吾爾族——年節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乾等做成的「普羅」,用麵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圓盤饊子)、「亞依瑪扎」(花邊饊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布朗族——春節期間開展托球活動,活潑有趣。參加者圍成圓圈,先由一人將一隻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上空中,然後按順序接球,並用手心將球托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罰唱一首歌。
新年的禁忌
俗話說「新年頭、舊年尾」,意思是說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日子就是「除夕」與「春節」,所以過年時言行要特別謹慎,中國人希望一年的開始能夠事事順利,有個好預兆。
在春節時期有諸多禁忌,主要為了保平安,在來年事事順利,春節這天婦女不許出門拜年,俗語叫「忌門」,女兒嫁出去的更是不能回家,如果在新年回娘家會吃窮娘家。小孩子不許哭鬧,不許說不吉利的話,也不可以和別人吵架起爭執,犯了會使一年都不順利。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無論有什麼病痛,都不許請醫生,請醫生會一年到尾都生病。初一到初四不可動刀(主兇殺)、針(主長針眼)、剪(主口舌之爭),也不可以掃地,掃地會把財運全掃光了。春節這天不可吃稀飯,否則這一年當中,出外旅行時一定會碰到下雨。
由初一至初十的一些禁忌:初一:雞日——舊時在元旦貼畫雞辟邪祈福(雞諧音吉「ji」)。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日」,「穀子生日」,祭田。
初四:豬日——祭財神,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就不請他來拜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諸多禁忌,「送窮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財氣」,初五的垃圾視為「窮土」,倒掉就「送窮出門」。
五路財神生日,有「接財神」的習俗。
初六: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來的財神紙馬燒掉,店鋪開始復業。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煙花,啟煙火的習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穀日——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廟往往在這天設壇祭星,接受布施。
初九:天爺生日——玉皇大帝誕辰,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
初十:石頭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動用,叫「十(石)不動」,甚至燒香祭拜石具。
2、昆明民間習俗其他方面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世居26個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傈僳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匯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生活在昆明地區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風純朴,無論是其待人接物的禮儀、風味獨特的飲食、絢麗多彩的服飾,還是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築、妙趣橫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
1、方言方面
昆明方言屬於西南官話區,因此和普通話比較接近。關於昆明方言的來由,按照《大觀樓長聯》的說法「宋揮玉斧,元跨革囊」意思是:宋朝沒有能夠征服雲南,只好揮動玉斧,把雲南從版圖上割去;元世祖揮師南下,乘皮筏渡過金沙江統一了雲南。元朝統治者征服雲南後,從南京輸送了大批的移民過來,他們夠成了最早的昆明人,所以昆明也講官話。
昆明話既然屬於官話方言,就有官話方言的特點,但同時也包含了許多的傳統語言成分。昆明話中的古音、古文成分很難有確切地論證,因為並未有很翔實地記錄考證昆明話發音和語法的著作,也沒有一本很全面記錄昆明話的著作,對於昆明話中的古音、古文法成份很多還只能靠推測。
昆明話的語氣生硬,但昆明人說起話來是極其生動的。這其實和昆明人的市民生活有很大的關系,昆明人的日常生活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閑適,二是幽默。昆明人的這兩個特點,隨著日月的變遷,已經基本上成了昆明人的性格特徵,因而在方言里,這些閑適和幽默也是被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
2、飲食方面
昆明飲食滇味風格獨特,風味小吃眾多,有鮮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對於那些飲食味道偏淡的省份來說,昆明飲食稍微顯辣,而對於四川、湖南等省份來說,昆明飲食又辣味不夠。昆明市內可謂每種小吃都有一個典型地點。昆明的飲食頗為豐富,每種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味道。不過到了昆明,過橋米線、野生菌、汽鍋雞則是非嘗不可的。
3、衣著方面
老昆明的成年婦女服飾很特別,頭上帶深藍色棉布頭巾,寬大的淺藍色棉布上衣黑色綉花的圍裙,或者穿黑色坎肩扎綉花腰帶,穿黑色褲子,塞到白色的襪子里,看起來像燈籠褲一樣,穿有搭扣的圓頭的或者鞋尖上翹的各色有復雜綉花的鞋子。昆明傳統婦女的上裝是採用了漢族傳統的面襟盤扣的系扣方法,而坎肩、綉花腰帶和圍裙則是吸取了白族和彝族民族服飾的元素,頭巾的系法是陝北女性勞動時的樣式,褲和襪子的穿法也是取自北方的勞動人民,而尖頭鞋完全脫離了漢族的綉花鞋,吸收了少數民族服飾的元素。前些年這樣穿著的老奶奶很常見,但這些年城裡漸漸的見不到了,但在農村還有這樣的漢族婦女。而少數民族婦女反倒在平常日子裡不穿著民族服裝,除了穆斯林戴頭巾之外。
4、婚慶方面
賀婚是人之常情,俗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所以「湊份子」是理所應當的。主家需准備記賬本,記好「份子錢」等到將來人家辦喜事的時候也要「湊份子」且數額要多於對方當初送來的禮額。當新娘步入男家時,翁姑二人以及孕婦和守孝之人要做迴避,以防相沖。同時孤寡、再婚婦女、穿白衣服者忌進入洞房,屬不詳之兆。結婚當天,若是碰到悶熱天氣,所有參加婚禮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會有拆散的意思。
5、喪事方面
由於昆明外來移民眾多,所以大部分的家庭沒有祖墳,也沒有祭祖之類的事情要忙。家中有人去世的時候兒童是不參加葬禮的,有說法是孩子禁不住,葬禮上陰氣太重之類。長壽老人過世要擺宴席,當喜事辦。
6、生活方面
男性對家族以外的人提起自己妻子的父母時要稱呼「老岳父、老岳母」,女性對家族以外的人提起丈夫的父母時要稱呼「老婆婆、老公公」。第二代稱呼兄弟姐妹的父母叫「親爹、親媽」,第三代則稱呼其為「親老爹、親奶」。人們稱呼自己的曾祖父母統統叫做「祖祖」或「老祖」。
昆明的孩子出生後出門都是大人背在背上,背孩子用的東西叫做背被。用黑色的布縫成,往往有里子,就是幾層布縫在一起,像一個給孩子蓋的小杯子,還要在上面綉上圖案,大多數都是鮮艷的花草植物。四個角要用深藍色的布縫上帶子,背的時候用來固定在背上還有把背被裹緊。背被很多都是由祖輩的婦女縫成,有的人家一個背被可能背過家族裡的幾代人。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天氣溫暖所以孩子不用裹在棉被襁褓里,不用時常抱在懷里,所以就產生了背被這一獨特事物。
7、節慶方面
大多數的昆明人過春節是不包餃子的,而是吃餌塊和乳扇。古代中原將稻米製作的糕餅稱作「餌」,最早進入雲南的漢族大概是在明朝,而雲南盛產稻穀,為了便於外出攜帶干糧,雲南人將蒸出來的米飯團舂揉成餅,成為餌塊。餌塊可以放在炭火上燒,抹上甜醬或者鹵腐,也可以炒、煮、煎、炸。乳扇是用羊奶做成的,一片一片,可以燒烤煎炸。春節的時候原來家家戶戶還要在地上鋪上松毛,現在城裡沒有那麼多可以採集松毛的松樹,所以這個習慣逐漸的消失了。和北方一樣元宵節也有燈會,元宵節過完年才算過完。由於民族混居,所以昆明的節日多。四月間是傣歷的新年,也就是潑水節到來,雖然沒有像西雙版納一樣有全城大規模的慶祝活動,但還是有小范圍的,有的人也會相互潑水表示祝願。每到這時學校的孩子也會用潑水的形式嬉戲。到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吃粽子,吃芽豆,門口掛菖蒲,喝菖蒲酒,但是沒有賽龍舟。到六月底有彝族的火把節,昆明人往往會去遠郊的石林慶祝,大家圍著火堆跳舞對歌,拿著火把繞著田埂走。到九月中秋節,也吃月餅,但月餅的餡是白糖和火腿,叫做雲腿月餅,還有蕎串、蛋清餅等等。
8、民間游藝方面
雲南花燈劇
花燈是雲南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小戲。它的一部分曲調,來自明清小曲。這些小曲傳人雲南後,與雲南的方音、風土人情結合,後來演變成花燈曲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百年前就有一些與花燈演出有關的蹤跡。如「管弦春社早,燈火夜街遲」,(《滇南即事》)寫的是景泰年間(1450一1456年)昆明街頭燈社的情況。楊升庵的《觀鞦韆》詩中有「滇歌棘曲齊聲和,社鼓漁燈夜未央」之句,寫嘉靖年問滇池附近漢族民歌「滇歌」與少數民族的「棘曲」,同時演唱,而「社鼓漁燈」與花燈節目《秧老鼓》可能有關。
昆明調子
昆明調子是民間演唱藝術。民間小調、山歌、民歌、小曲等形式不拘,主要在昆明郊區農村流行。它不需要化妝,也不需要選擇場所,適應范圍廣泛。昆明是一個多民族的地方,各民族又有各自不同的演唱方式。漢族小調的演唱形式不拘,大體上有:在田間地頭勞動時的獨唱、對唱以及男女間的對調子等。
彝族火把節
彝族傳統的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在石林縣舉行,另外,在文山州境內的眾多彝族人民,雖然他們居住的地方不同,但一年一度最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火把節是一定會舉行的。節日期間,村村寨寨殺雞宰羊,備辦佳餚,這天,男女老少穿上盛裝,聚集到指定的場地,白天舉行鬥牛、摔跤等活動,入夜則點燃火把,人們成群結隊地會聚在廣場,將許多火把堆成火塔,圍坐在篝火旁,載歌載舞,一片歡騰。
潑水節
潑水節具體日期每年都要按傣歷計算,大致在公歷4月14日、15日、16日這3天。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這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重新出發。
秧佬鼓
秧佬鼓在滇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明代從中原流傳到滇中,與滇中彝族文化相融合、滲透,逐步形成的一種民族民間廣場舞蹈。在每年「開秧門」的時候,民間都要組織挑秧苗的青壯年男子(即秧佬),跳鼓祈求神保佑稻穀豐收,秧佬鼓由此而得名。秧佬鼓的外形與中原的腰鼓基本相同,表演套路較為復雜,舞蹈的動作,幾乎都發自於腰胯和腿部有力而巧妙的運動。
白族烤茶
客來獻茶,這是我國人民交友客的傳統禮節。但是,白族人的飲卻很有特色。他們敬獻給客人的則是用小砂罐焙烤出來的沖茶,色濃味醇,別具一格。如果你來到白族人家作客,主人就熱情地讓你到堂屋裡就坐,然後立刻在火盆上架火煨水準備烤茶。白族住宅主房長三間之一的堂屋就是廳,每家堂屋內一般都備有木架鑄鐵火盆,上面支著三腳鐵架。這個火盆就是用來待客烤茶的。
彝族獵神節
每年農歷正月的第一個屬狗日(戍日)是彝家人一年一度的獵神祭祀節,彝語稱為「昵世嘎捏底」。遠古時代,彝族先民農耕少,獵事多,人們都靠狩獵維持生活,他們的衣著取自獸皮,食物來源於獸肉。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彝家人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並積累了一整套狩獵經驗,為人類走向文明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現在,彝族打獵為生的時代已成為過去,但每年的獵神祭祀節這一天,眾鄉親還會帶上各種獵具,到指定地點進行獵捕射擊的比賽活動。
鞦韆節
鞦韆節是縣文化部門為了進一步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的蓬勃發展,號召全民積極參與健身活動的一種引領方式。時間是每年3月。節日里,全縣各鄉鎮盪鞦韆的業余運動員匯集在一起,你來我往、你高我低,相互角逐,為提高全民健身運動的群眾性、廣泛性提供了有效的工作載體。
宜良「正月初八」大香會
正月初八大香會是北古城鎮展現民間民俗文化的傳統節日。多年來,歷屆黨委、政府和勤勞、善良的古城人民繼承和發揚了當地的民間傳統文化,把正月初八「樹大香、趕廟會」的習俗進一步演變發展成為今天的一大民風民俗展示盛會,形成了政府主辦、各方支持、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活動格局。
嵩明龍頭節
頭龍節是人們祈求一年中五穀豐登、風調雨順、萬事順意,於農歷三月份第一個屬龍的日子舉行的一種廟會活動。活動中各路遊客雲集,各類小吃薈萃,並配有花燈、山歌、舞龍等活動。
普米族「大過年」
"大過年",普米語叫"吾時高",是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的普米族人民的年節,節期三至四天。過節的具體時間各地不一。寧菠縣以農歷十二月初五為除夕,初六為歲首;蘭坪、維西等縣以十二月三十日為除夕,正月初一為歲首。除夕,家家都要砍育松樹枝,將其插在自家的屋裡、大門前和屋頂,用以表示四季長青,興旺發達。
納西族搶婚
搶婚是專屬於男方的一種行為。搶只是一種形式,實際上男女雙方早有愛情基礎,但因貧窮,送不起禮錢,不能明媒正娶;或因為女方家中不同意,另許人家。於是,雙方約定,以「搶」掩人耳目。納西語稱搶婚為「命實」,意為「牽姑娘」或「拉姑娘」,沒有強迫的含義。筆者幼時曾聽地這樣一個故事:男方組織人去搶婚,女方尚蒙在鼓裡,大叫大喊:「我是某村某某人的媳婦。」而男方卻在後面大叫:「我正跟在後邊哪」。女方虛驚一場,原來是自己的如意郎君做的惡作劇。一般來說,敢於搶婚的男人是一些敢愛敢恨,敢作敢為,敢於負責的男子漢,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強盜、流氓。
苗族花山節
農歷正月初二至初七,是雲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花桿」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志,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桿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桿豎好。
道人山苤菜會
道人山,海拔3566米,闊野如坪,密不透風地瘋長著已經瘋長了萬千年的野苤菜。道人山的苤菜為保山馳名野蔬。「小苤」——葉、苞可涼拌、入湯;「大苤」——花骨朵腌制後酸中含香,誘人垂涎。故盡管採收時要翻山越嶺,兩頭摸黑,但人們還是不辭勞苦地去采。腳勤手快的人家不僅可自飽口福,還可讓更多的人品嘗到「仙家菜園」的風味,並賺回一筆可觀的收入。
哈尼戀情
長期繁衍生息在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的豪尼、白宏、卡多、碧約等哈尼族支系有很多婚俗趣聞,展現了這些支系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龍」與「鳳」對歌「龍」與「鳳」對歌是白宏男女未婚青年的一種婚戀形式。每當哈尼族十月年或其它節日的晚上,男女青年分別列為兩排,間隔一至二丈相對站立或席地而坐,各找對象分別對歌。
水族對歌
水族人民喜歡對歌。當你漫步在富源縣的古敢水族鄉,在山坡小路能聽到歌聲,田間地頭能聽到歌聲,甚至在房前屋後或火塘邊也能聽到歌聲———無論男女老少都能隨口唱出幾首。有一首流傳了很久的水族山歌這樣唱道:「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給後人解憂愁。一天不把歌來唱,少年英雄白了頭。」
3、春節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春節的民俗活動有辦年貨、守歲、掃塵、貼對聯、放鞭炮、壓歲錢等等。其中辦年貨指的是在春節前夕置辦好節日期間所需的吃穿用度,而守歲則是在除夕當晚,在所有房子點火,寓意辭舊迎新,壓歲錢則是長輩給小輩的禮金,寓意壓住邪祟,一年順意。
春節的民俗活動有什麼
1、辦年貨
辦年貨是春節必備,一般在春節前10天左右進行,指的是在春節前夕置辦好節日期間所需的吃、穿、用、度,其中包括對聯、福字,以及走親訪友所需要的伴手禮等,而這些過年時需要采買的應時物品就被統稱為年貨。
2、守歲
守歲指的是在春節前夜,即除夕晚上不能睡覺,而需要在各個房間中點燃炭火,並保證炭火不滅,有招錢財、祛疾病的寓意。當天,一家人吃過團圓飯之後可以聚在一起閑聊談心,增進感情,在午夜十二點准時點燃鞭炮,寓意嚇跑年獸,來年平平安安。
3、壓歲錢
壓歲錢是春節的民俗活動之一。傳說上古有凶惡年獸,會在春節時擾亂家裡,帶來不幸。人們為了鎮壓邪祟,逐漸演變為家裡的長輩在傍晚時,在家中小輩的枕頭下面放下壓歲錢的習俗。
4、春節民俗活動有哪些?
春節的民俗活動有辦年貨、守歲、掃塵、貼對聯、放鞭炮、壓歲錢等等。其中辦年貨指的是在春節前夕置辦好節日期間所需的吃穿用度,而守歲則是在除夕當晚,在所有房子點火,寓意辭舊迎新,壓歲錢則是長輩給小輩的禮金,寓意壓住邪祟,一年順意。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游神、廟會、逛花街、賞花燈、游鑼鼓、游標旗、燒煙花、祈福、摜春,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年獸傳說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人們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後來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老人告知了人們驅趕「年」獸的辦法。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春節。
5、春節節日活動有哪些?
春節節日活動有:
1、春節期間貼春聯、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在很多地方都有這些活動,控制室因風土人情不同,很多細微處各有不同。
2、春節都會祭祀神靈、拜祭祖先,這種活動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比較盛行,是承襲古時的習俗,在春節期間很多地方都有舉行游神活動。
3、從小年開始,大家都會開始掃房屋、購置年節年貨、貼春聯、洗頭沐浴等等,這些活動的主題就是「辭舊迎新」。
4、春節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通常在除夕的時候,全家就會歡聚一堂,吃「團年飯」,並且長輩會給孩子們發「壓歲錢」。
5、在中國,典型的傳統娛樂項目主要集中在燃放爆竹、舞獅子。春節禮俗的典型表現形式為「拜年」,在新年的那一天,晚輩需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發壓歲錢給晚輩。
6、雲南過春節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雲南過春節的民風民俗:
1、阿細跳月
彝族春節期間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表達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2、放高升
雲南白族人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
3、拜年
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從除夕開始互相拜年、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白族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
4、摔跤
哈尼族在過年期間,通常舉行殺牲祭祖,開展盪鞦韆、摔跤、唱山歌等文體活動。除夕當天,哈尼族婦女忙著做糍粑,而哈尼小伙則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
5、象腳鼓比賽
春節期間,雲南的傣族村寨,在初二、初三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振奮、擊鼓不停,誰的動作優美、鼓聲好即獲獎。
雲南文化資源:
一、是民族歌舞資源。雲南人已經在民族民間歌舞的市場化運作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嘗試,《雲南映象》就是把展示、保護和開發雲南民族歌舞資源融為一體的成功例證。
二、是民族民間工藝品資源。如鶴慶縣新華村的金屬手工藝品,劍川的木雕,大理、巍山彝族、白族的扎染,會澤生斑銅工藝,香格里拉尼西制陶,建水紫砂陶,鎮沅黑陶,大理石製品等等。
三、是民族服飾文化資源。雲南各民族在服飾上造型異彩紛呈,色彩繽紛艷麗,製作工藝多種多樣。鄉土性和個性化給民族服飾提供了生存拓展的空間和土壤。
四、是民族節慶文化資源。傣族的「潑水節」, 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節」,傈僳族的「刀桿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等。這些都是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巨大的文化精神財富和審美需求的載體。
五、是民族飲食文化資源。雲南各民族的美食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這也體現了雲南民族傳統餐飲文化和特色。 雲南獨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再加上雲南氣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樣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風光,使雲南成為一片世界少有的令人嚮往的神奇樂土。
7、雲南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1、掛甘蔗:
春節前夕,農貿市場或年貨街上都會有很多賣甘蔗的老闆,攤位上甘蔗堆成小山,任由顧客們挑選,挑甘蔗很有講究,甘蔗的尾部要有根須,頂上的綠葉不能去掉。到除夕12點時,把甘蔗根沖上葉朝下放在門背後,預計一年比一年好,一年從頭甜到尾。
2、鋪松毛:
從山上挖一棵松樹回來栽在門前,並用松毛做一個包插上香,跪在地上給松樹磕頭上香,祈求新的一年身體健康、財源滾滾,全家幸福。家裡客廳的地上要鋪滿松毛,綠茵茵的,滿屋子都是清新的氣息。吃年夜飯時,將菜飯放在松毛上,全家人一起坐在松毛上品嘗佳餚。
3、吃長菜:
長菜也稱雜熬菜,將大年三十吃不完的菜一鍋燜,由於很多家庭都會聚會,所以剩菜特別多,一般能夠吃到正月十五過後。長菜裡面有蒜苗、青菜、豬大腸、豬小腸等,這些食材都是完整的,不能用刀切,代表著常吃常有,長長久久。
(7)嵩明春節有什麼活動擴展資料:
雲南的節日:
1、火把節
火把節是雲南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2、插花節
插花節是頗具特色的彝族傳統節日,以雲南省大姚縣政府舉辦的節慶活動尤為隆重盛大,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當地彝族群眾把從山中採回馬櫻花等鮮花,插在房門、農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
3、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也叫浴佛節,它有數百年的歷史,節日期間,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而婦女們則各挑一擔清水為佛像洗塵,求佛靈保佑,之後,人們就開蛤相互潑水,表示祝福,希望用聖潔的水沖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
8、春節民俗活動有哪些?
1、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
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2、祭灶
農歷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3、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4、貼年紅(揮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5、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
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蚝豉(寓意好市)、發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9、春節文化活動有哪些?
春節的傳統風俗活動:
1、貼春聯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2、拜年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一般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願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後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
3、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
4、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5、觀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娛樂活動。社火源於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