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春節有什麼習俗
1、貴陽風俗習慣
貴陽是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各地民族節日內容豐富,各具特色。苗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跳場」等民族節日,為少數民族青年男女尋找意中人提供了極佳的機會。 在民族節日、集會期間及農閑時節,農村要開展演地戲、跳蘆笙舞、賽歌、賽馬、鬥牛等饒有情趣、極富特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體育活動。而那鄉間寨上民族情趣極濃的婚俗、酒規、葬禮,也會使遊人大開眼界。
2、苗族過節的風俗
苗族節日一:苗年
苗年,苗語稱「能釀」,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各地過苗年的日期不甚統一,在融水苗族中以農歷十一月三十日為除夕,次日起為過年,過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廣。
苗年的民俗活動很豐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蘆笙踩堂,走寨結同年。蘆笙踩堂在本寨蘆笙堂舉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參加。先由小蘆笙手吹出一陣短促的笙曲,接著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們則穿著百鳥衣,戴著銀首飾,銀花冠翩翩起舞,銀佩的脆響和著笙歌,交織成節日動人的旋律。
走寨結同年也是苗年期間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到苗年。寨與寨之間便互為客主,互結同年。全村男女幾十人或上百人,帶上蘆笙,穿上節日盛裝,敲鑼打鼓到同年村進行聯歡活動。進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則帶領全村男女出村迎接。然後在蘆笙堂再次吹奏蘆笙及踩堂作為進村儀式,主人也以吹蘆笙踩堂還禮。禮畢邀客人至各家款待。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蘆笙踩堂,進行蘆笙比賽,晚上演苗戲,未婚青年男女在此期間進行「坐妹」對歌的社交活動,追尋自己的意中人,通宵達旦。
苗年期間,除上述活動外。苗族人民還舉行鬥牛、斗馬、斗鳥、射擊、爬竿等傳統體育比賽活動。其中以鬥牛、斗馬最有吸引力,常吸引成千上萬的群眾前往觀看。
苗族節日二:贈帶節
流行於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系。
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苗族有哪些傳統特色節日
苗族節日三:羊馬節
流行於秀山縣龍池、石堤一帶。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屆時,人們殺豬宰羊,請客送禮,隆重慶祝節日。
苗族節日四:趕秋節
流傳天秀山縣。每年立秋日舉行。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集會地點,參加和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關於趕伙節的起源,傳說是古時候一個聰明的小夥子,為民尋找心愛的姑娘,便將一人坐的鞦韆改製成八人坐的鞦韆,吸引遠近的人們都來盪鞦韆。在鞦韆場上,他終於找到了心愛的姑娘。從那以後,每年秋天人們都要聚到一起盪鞦韆。年復一年,便形成為趕秋。
苗族節日五:趕苗場
為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古藺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苗族節日六: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獲的季節里,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里歡慶「吃新節」。
3、貴州春節習俗有哪些?
1、熏臘肉:臘肉是貴州的特色美食,殺完年豬後便將鮮肉粘上鹽放進腌缸,腌制幾天後取出來,然後搭好架子,用柴火煙熏火燎。一段時間後,肉就會變得色澤油黃透亮、香味撲鼻。
2、掃揚塵:掃揚塵就是年終大掃除,以前每年春節前,貴州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按貴州民間的說法是,除了掃除灰塵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也是貴州人對辭舊迎新的表現。
3、打糍粑:打糍粑是貴州布依族人家過年的重要活動之一,和殺年豬一樣重要,都是春節即將到來的序幕。布依族喜歡吃糯食,用糯米做的食品就有糍粑、黃糕粑、清明粑、包穀粑、荷葉粑、二塊粑、米花、花米飯等等。但是最最常見的就是過年家家必備的糍粑。打糍粑的活動是和殺年豬一起進行的,一般都會選農歷臘月的奇數日期,布依族有句俗語「殺單不殺雙」,其來歷尚無考證,但是漸漸的都習慣了在臘月下旬的奇數日邀請親戚朋友到家中齊心協力的殺年豬、打糍粑。
4、趕場:雖然平時每隔一周都會趕一次場,但一年的最後「一場」,和往日的趕場意義完全不一樣,場景也不一樣。年前的最後一場,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去趕,購買各種年貨,有吃的,有玩的,一樣不落,尤其是雞、魚肉都要買上,雞預示著吉利,魚當然就是年年有餘了!
5、貼春聯: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火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4、貴州過春節的習俗
貴州過年風俗:接送祖先 大過年即過春節,在過節前幾天,各家各戶釀制好黃、白米酒,准備好大米、小麥、鉺塊和燕麥炒麵等美味。過節前一天,在祖先牌位前插上兩只點燃的香條和兩根青松枝,在院子里栽一棵小松樹,謂之祭樹神,之後就殺雞做飯,接祖先和祭鍋庄,求他們保佑來年糧食豐收、全家平安。第二天要背純凈水和吃年飯,還要舉行賽馬、打靶、摔跤、跳高、踢毯子等活動,山歌唱不完,歡樂滿山寨。第四天祭過鍋樁後,又要把祖先送回去。 苗族在我國分布地區很廣,他們的年節,稱「冷釀廖」。
沒有統一的日期,一般在秋叫後。按當地的傳統習俗,選擇在農歷九月、十月或十一月份。 貴州省的苗族,在節日期間有舞獅子的活動。在鑼鼓聲中,一個手拿綉球的武士引出了一頭紋彩斑斕的「雄獅」,後過跟著一個笑咪咪的「大頭佛」。「大頭佛」一步一搖,滑稽可笑。苗族舞獅子最精彩的又要數爬桌子表演:聲地中央直疊起十二張高飯桌,總高度在十米以上。獅子在武士的逗引下,從下面的一張桌子鑽過去,再翻上一張張桌子......一直爬到最高點,武士一個斤頭翻落到地,獅子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鍾踩著翻黑心放在最上面那張桌子的四條腳,表演轉身,繞圈、前伸、後顧、站立、朝拜等動作,最後還要從最高處輕盈地跳下來。
5、貴州春節最具民族氣息的節日
黔東南名族節日簡介
苗年節
在收穀子進倉以後,即分別為農歷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過苗年的頭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把房子打掃干凈,積極准備年貨,如:打糯米粑、釀米酒、打豆腐、發豆芽,一般還要殺豬或買豬肉等等。富裕的人家,還要做香腸和血豆腐,為家人縫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飯,守歲到午夜才打開大門放鞭炮,表示迎接龍進家。在天剛拂曉時,每家都由長輩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後,中青年男子便上鄰居家拜年,苗語稱為「對仰」(donfniangx),表示祝賀新年快樂。在新年的頭兩天,家裡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掃地;婦女不做針線活;有的地區,婦女不做飯,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糞等等。苗鄉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選在過苗年的時間。從第四天開始。一些老年男女也紛紛挑著酒、肉、糯米粑等等走親訪友,或者在家忙於接待來賓;一些年輕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裡吹笙跳舞,或跳銅鼓舞、鬥牛;或者小夥子去別的村子遊方場「遊方」,男女丁互對歌,傾吐愛慕之情。前後活動,歷時9天左右才能結束。這是苗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
黔東南以雷山縣的苗年節最為隆重,多年來,雷山苗年變成了雷山一張燙金的名片,在貴州乃至全國形成了文化品牌,節日期間,雷山縣16萬人民身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無比熱鬧與歡騰。苗年主要集中在每年農歷十月上旬,遊客可以在凱里客運站乘坐客車抵達,時長40分鍾,可選擇在雷山縣城吃住,也可以回到凱里吃住。
春節
這是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傳統節日。在黔東南的苗族,把春節叫做「漢年 」(niangx diel)與傳統的「苗年」(niangx hmub)並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歡度,尤其是那些不過苗年的苗族地區,主要是過春節,但不及苗族過苗年隆重,識漢字的苗族也貼些對聯、門神之類,其餘與過苗年相同,即增加了鬥牛、賽馬、走親訪友以及男女青年「遊方」、對歌等民族特色的內容。有的人家的男婚女嫁也選在春節舉行。
黔東南春節活動時間從初一至十五,丹寨、雷山舉辦活動的時間、地點和活動內容都有所不同,雷山舉辦是時間是初一至初三,地點為永樂、公統、桃江、開屯,期間會有踩銅鼓、吹蘆笙、賽馬、鬥牛、遊方等活動內容,而丹寨舉辦的時間是初一至十七,活動舉辦地點為排調、五里鋪、長青、興仁,期間活動內容有跳蘆笙、踩銅鼓、鬥牛、耍龍燈、唱山歌、賽馬、舞獅子等。黎平的玩故事、台江的噓龍活動等都具有特色,遊客都可以從凱里客車站坐客車抵達相應縣後轉車抵達,期間所花時間為40分鍾。遊客都可以選擇在農家吃特色農家菜,住農家木房,也可以返回縣城吃住,在縣城可以品嘗苗族酸湯系列(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豬腳等)、辛辣系列、農家系列等特色菜餚。
吃新節
每年農歷六七月間,當田裡稻穀抽穗的時候,苗族村寨家家戶戶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歡度「吃新節」。到時,每家都煮好糯米飯、一碗魚,一碗肉等,都擺在地上(也有的擺在桌上),並在自己的稻田裡採摘7—9根稻苞來放在糯米飯碗邊上,然後燒香、紙,由長者掐一丁點魚肉和糯米飯拋在地上,並滴幾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禱豐收,然後把摘來的稻苞撕開,掛兩根在神龕上,其餘給小孩撕開來吃,全家人就高高興興地共進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紛紛穿著新衣來觀看蘆笙會,參加跳蘆笙會,參加跳蘆笙舞;有的拉馬來跑馬場賽馬,有的牽水牯牛來鬥牛場鬥牛,節期一般2天。
吃新節主要集中在凱里、雷山、施秉、台江、劍河等縣市,凱里地區舉辦時間從二卯後開始,舉辦地點為凱里九寨、地午、灣水、翁項、開懷、旁海等地,期間有吹蘆笙、鬥牛、賽馬、遊方等活動。雷山舉辦時間為上旬卯日,地點為雷山連花、橋港、高岩,期間有跳銅鼓、跳蘆笙、鬥牛、遊方等活動。施秉舉辦時間為中已(三天),舉辦地點為平新、新城,活動有鬥牛、賽馬、吹笙、賽歌、遊方等。遊客都可以從凱里轉車,乘相應縣市客車抵達即可,期間所花時間為凱里40分鍾、雷山1.5個小時、施秉2個小時,遊客都可以選擇在農家吃特色農家菜,住農家木房,也可以返回縣城吃住,在縣城可以品嘗苗族酸湯系列(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豬腳等)、辛辣系列、農家系列等特色菜餚。
蘆笙節
流行於貴州的凱里、麻江、丹寨各縣交界的舟溪一帶。各地的節期不統一,一般在農歷的正、二或三月;個別地區選在七月舉行。主要是祭祀祖先,慶祝豐收。一般在節日之前要舉行儀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與此同時,各家各戶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隨後各村各寨的姑娘穿著盛裝,佩戴銀花銀飾,小夥子們都各自帶著蘆笙,從四方八面向蘆笙場地涌來,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圍成圓圈,吹笙跳舞,持續四五天,氣氛十分熱烈,是一種融歌、舞、樂於一體的群眾性的文藝活動。
黔東南地區蘆笙節大致可分為苗族蘆笙節和侗族蘆笙節,其中苗族蘆笙節幾舉辦的地點有凱里、麻江、雷山、黃平,侗族蘆笙節以從江和黎平為代表,舉辦時間貫穿全年,苗族主要集中在正月,侗族為八月十五,活動內容苗族有跳蘆笙、鬥牛、賽馬、踩銅鼓、吹蘆笙,侗族有對歌、蘆笙、格鬥、賽蘆笙、唱侗戲。凱里、麻江、雷山、黃平都可以在凱里轉車即可抵達,時間分別為0.5小時、40分鍾、1小時、1.5小時,黃平還可從黃平機場進行轉車,遊客都可以選擇在農家吃特色農家菜,住農家木房,也可以返回縣城吃住,在縣城可以品嘗苗族酸湯系列(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豬腳等)、辛辣系列、農家系列等特色菜餚。
龍船節
這是苗族的一種水面劃船比賽的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的台江、施秉兩縣交界處的清水江兩岸,和注入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兩岸,黔東苗語稱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在這里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個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兩條劃船比賽用的龍船。每年的農歷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這五天,居住在河兩岸的苗族群眾輪流舉行盛大而隆重的龍舟競賽。在湖南湘西的鳳凰、瀘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劃龍船,而且分男隊、女隊、男女混合隊比賽,場面非常熱鬧。苗族的龍船節,雖是以賽龍船為主要內容的節日,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娛樂和青年男女進行社交活動,中老年人探親訪友、交談年景和生產經驗的節日,遊客可以選擇在凱里轉車,台江30分鍾,施秉1.5小時即可到達,可以參與和觀看賽龍船、搶鴨子、射擊、踩鼓、賽馬、遊方等活動,之後便可在當地品嘗特色美食,住特色酒店。
四月八
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的貴陽、黃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傳統節日。每逢節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飯,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
四月八在黔東南的黃平縣、天柱縣、三穗縣、榕江縣尤為盛行,農歷初八這天他們會舉辦各種活動,例如黃平賽馬、吹蘆笙、斗雀、祭祖,天柱集會對歌,三穗敬牛王菩薩,榕江做黑米飯等。便利的交通條件也為遊客提供了良好的出行環境,目前從州府所在地凱里出發,至黃平1.5小時(余凱高速2015年6月底開通,開通後20分鍾即可到達黃平)、天柱2小時、三穗1小時、榕江3個小時,晚上遊客可以在縣城吃住,可以品嘗苗族酸湯系列(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豬腳等)、辛辣系列、農家系列等特色菜餚,享住民族精品酒店。
踩鼓節
流傳於貴州的凱里、丹寨、雷山等縣的苗族地區。在每年農歷二月的第一個豬場天,苗族青年男女自動聚集於當地規定的歌場上踩鼓。這種鼓是用實心楠木挖空、兩端綳以牛皮作成的。屆時,由一個有威望的老人,將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齊搬進鼓場,並用力敲鼓,人們都聞聲前來翩翩起舞,年輕人趁機擇偶;老年人也穿著新衣,圍著楠木鼓唱古歌。舞畢,姑娘們便拿出親手編織的花帶,敬獻在楠木鼓上,表示對楠木鼓的感恩。人們盡情歡唱,直到天黑才離開鼓場。最後,由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家,端放於樓上。每逢節日還要用魚肉敬祭楠木鼓。
劍河舉辦的時間為正月初六,凱里舉辦時間為農歷二月首亥,丹寨舉辦時間為農歷二月第一個豬場起工三天,期間會有敲木鼓、踩銅鼓、吹蘆笙、踩木鼓、鬧沖、鬥牛、遊方等活動,場面熱鬧非凡,從凱里出發,走滬昆高速40分鍾時間可抵達劍河,走凱羊高速40分鍾時間可抵達丹寨,活動結束,遊客可以吃住農家,也可以返回凱里,或者在丹寨可以去丹寨丹寨石橋古法造紙文化旅遊景區、丹寨龍泉蚩尤文化園旅遊,在劍河可以去泡劍河溫泉。
爬坡節
農歷三月子、午日,主要活動在雷山、台江、丹寨、凱里等縣市,活動地點分別於凱里沖板溪寨、雷山新聯、牛角坡、五岔路、送扁寨、滿天星、東山平郎德舉行。農歷四月初八至初十在麻江隆昌雷打坡舉行,農歷六月底,香爐山爬坡節,更為熱鬧。登高一呼,四而呼應。期間會舉辦爬坡、對歌、鬥牛、賽馬、跳蘆笙、遊方、玩山、賽馬等活動。從凱里出發1個小時可抵達板溪寨,40分鍾抵達雷山,30分鍾抵達麻江,遊客參加完活動可以游凱里民族風情園、雲谷田園生態農業旅遊綜合體、凱里鬥牛城旅遊綜合體、下司古鎮旅遊景區、雷山西江千戶苗寨、雷公山原生態苗族文化旅遊區、麻將藍莓生態旅遊區,吃住農家,或者選擇縣城特色酒店及菜餚。
遊方節
「遊方」又稱「友方」,是凱里、雷山、台江、劍河等縣市境內苗族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娛樂的一種形式。苗族小夥子和姑娘們往往通過這種活動結識朋友、物色對象或傾吐愛情。為了選擇一個稱心如意的終身伴侶,有的小夥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幾里、幾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遊方。遊方一般是在農閑季節(如:從秋收結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傳統節日(如:苗年、吃新節、蘆笙節、鬥牛節、爬坡節、翻鼓節、鬧春節、對歌節等)和趕場天進行。在苗寨遊方,一般都有固定的「遊方場」、「遊方坡」或「遊方評」。這些場所,或在寨子前後的橋邊樹下,或在村莊左右的平緩的草坡上。為了參加遊方,姑娘們穿著盛裝,頭戴銀飾,插上幾朵鮮花,頸上套著銀項圈,手上戴著銀手圈。她們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藝,表現自己美麗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夥子的愛慕。遊客參加完活動,可以在游凱里民族風情園、雲谷田園生態農業旅遊綜合體、凱里鬥牛城旅遊綜合體、下司古鎮旅遊景區,晚上遊客可以在市區吃住,可以品嘗苗族酸湯系列(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豬腳等)、辛辣系列、農家系列等特色菜餚,享住民族特色酒店。
姊妹節
苗族傳統節日 「姊妹節」又稱「姐妹節」,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節日集會,有的村寨在農歷的二月十五日過,有的村寨在農歷三月十五過,以台江施洞地區最有特色。過節的時節,家家都要准備不少由紅、黃、白、黑、綠五色糯米飯攪拌在一起的「姊妹飯」以餉賓朋。白天,江邊、路邊、沙灘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邊的沙灘上、草地上,高亢的飛歌聲、渾厚古樸的大歌聲和情歌聲交織在一起,在寧靜的夜裡傳到很遠很遠。每年春天,那裡的苗族婦女要過一次「姊妹節」,吃上一餐「姊妹飯」。節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們便去田裡捉魚,准備「姊妹飯」、不管她們到哪家田裡捕撈,都會受到歡迎。婦女們吃完「姊妹飯」後,便各自帶上事先准備好的彩色糯米飯,到遊方場找小夥子對歌。小夥子想要吃到糯米飯,必須在對歌中取勝。除對歌以外,婦女們可以隨意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過「姊妹節」。從凱里出發30分鍾可抵達台江。
鼓藏節
系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動,13年殺牛祭祀一次。每屆歷時三年。「牯藏節」是最具特色、最能體現苗族民族文化的節日,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是苗族人生價值觀的展現,懷念祖先、尊老愛幼、和睦相處、勤勞儉朴、富裕安康等是鼓藏節的禱告主題。苗族鼓藏節是研究苗族歷史與文化的百科全書,具有重要的價值。在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雷山鼓藏節已吸引了很多國內外遊客,節日期間雷山縣城熱鬧非凡,便利的交通和優美的環境,無不讓遊客流連忘返,從凱里出發40分鍾即可抵達,遊客可以選擇在農家體驗農家菜、品農家米酒、住農家小旅館、體驗農家生活,也可以在縣城感受苗族特色菜餚,民族特色酒店。
龍燈會
農歷正月晚上,客樓鄉街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紅紅的燈籠與舞龍燈隊伍交相輝映,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與祥和,數千村民參與、觀看民間傳統習俗舞龍燈活動,共享蛇年新春第一道「民族文化大餐」。「舞龍隊」走過大街小巷,一路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每家每戶都精心准備好了鞭炮、糖果等迎接舞龍隊的到來,預示著迎接新一年的幸福吉祥。岑鞏水尾、天馬、龍田的龍燈會別具一格,正月初四至十五晚上吸引著眾多遊客,期間遊客可以看到舞龍燈、迎新春等活動內容,從凱里出發1.2個小時可以抵達,岑鞏山清水秀,民族風情濃郁,文物古跡多如雲錦,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被譽為「人間天上」的省級風景名勝區的龍鰲河景區,有風光旖旎,民風濃郁的落箭塘土家族風情旅遊村,有著名的平庄萬佛長廊溶洞。還有龍田楊泗廟、徐家灣朱木林風光,大有中木召古庄園遺址,縣城關的觀音閣、禹王宮,注溪衙院田氏古建築等眾多著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蘆笙會
蘆笙節是苗族地區最普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以蘆笙踩堂、賽蘆笙為主要活動的節日。蘆笙節一般以坡會的名稱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龍坡)。各地蘆笙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原因是有的來源於古理古規的吉日,有的來源於慶豐收,有的來源於神話傳說。一般在節日之前要舉行儀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與此同時,各家各戶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隨後各村各寨的姑娘穿著盛裝,佩戴銀花銀飾,小夥子和蘆笙手們都各自帶著蘆笙,從四方八面向蘆笙場地涌來,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圍成圓圈,吹笙跳舞,持續四五天,氣氛十分熱烈,是一種融歌、舞、樂於一體的群眾性的文藝活動。正月期間,凱里、鎮遠、麻江、雷山的鄉鎮地區都會舉辦蘆笙會,期間會有跳蘆笙、踩銅鼓、賽馬、鬥牛、對歌、賽馬等活動,從凱里出發1.2小時可抵達鎮遠,30分鍾抵達麻江,40分鍾抵達雷山,活動結束遊客可以吃住農家,體驗農家生活,也可以游西江千戶苗寨、凱里民族風情園、雲谷田園生態農業旅遊綜合體、凱里鬥牛城旅遊綜合體、下司古鎮旅遊景區。
玩龍燈
主要流行於施秉縣境內的各鄉鎮,是施秉縣春節期間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之一。正月初九,是出龍燈日。所有的龍燈都統一在這一天出動,上街遊行,以示街道上人們所有的龍。到了正月十三、十四這兩天,最為隆重場面,整個縣城熱鬧非凡,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全城火炮齊鳴,鑼鼓喧天,火樹銀花,並有炸龍的習俗。除玩龍燈外,有高蹺隊、花環隊、彩旗隊、腰鼓隊、蘆笙隊、秧歌隊、歌舞隊,還有踩龍船、玩蚌殼、耍獅子、扎故事、抬牌坊、抬花魚等。施秉縣旅遊資源豐富,有國家級舞陽河風景名勝區十大景區之一杉木河景區、世界自然遺雲台山、黑沖景區,有太子參和苦丁茶等特產。從凱里出發1.5小時可抵達施秉。
千三歡聚節
地捫是個好地方,只要勤勞,不愁吃穿,生活在這里的侗族 地捫侗寨先民,伐木建房,開荒種地,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不久就發展到1300戶人家。人多寨大,幹活要到很遠的地方,諸多不便。寨老們經過商議,決定分寨而居。這樣,分到茅貢去700戶,到臘洞200戶,到羅大100戶,地捫留住300戶。分出去的各支思念故土,常回地捫祭祀祖先,但時間不統一,只能和地捫的人見面團聚,很難遇到其它村寨的人,經商議又決定每年農歷正月十一至十五,為各寨回地捫團聚的日子。天長日久,就形成了這個節日。從凱里出發3個小時可抵達黎平縣城,從縣城轉車1.5小時可抵達地捫村,千三歡聚節期間還會舉辦祭薩、踩歌堂、鬥牛等活動,遊客可選擇在農家吃住,第二天可返回縣城,游黎平肇興侗寨、黎平會議會址、天生橋等景區。
元宵節
元宵節是苗族的傳統節日,但這個節日不是一個獨立的節日,而是和除夕節一樣,屬於傳統苗年節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年的正月十五,融水山區苗族村寨都要歡度元宵節,當地苗族群眾把這個節日稱為「努舊主追」,「努」的吃、過節的意思,「舊」是糍粑,「主追」是專指五月十五,合起來就是苗家人在一起吃正月十五糍粑。每年苗年節,苗族群眾要吃兩次糍粑,一次是除夕之夜,稱為「努舊拜主」,「拜主」專指大年三十。大年三十吃糍粑,象徵團團圓圓和和美美;而正月十五吃糍粑,卻是象徵一年開工之始,是全家人在一起歡度苗年節以後,即將分手奔赴新的征程。如果說,「努舊拜主」是團圓糍粑,那麼,「努舊主追」卻是離別糍粑,它是苗家人對新一年的寄託和期盼。苗族地區台江、劍河元宵節尤為龍隆重,活動期間還會舉辦玩龍燈、鬥牛、跳蘆笙等活動,從凱里出發30分鍾可抵達台江,40分鍾可抵達劍河,遊客可以在台江游施洞苗文化旅遊綜合體,劍河泡溫泉,吃住都可以選擇當地特色酒店和餐館。
祭「祖母」
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古州鎮寨頭村和口寨村聯合舉行儀式,祭奠侗族共同的祖先神靈「薩瑪」,歡度侗族傳統「薩瑪節」。「薩瑪節」是侗族現存古老的傳統節日。「薩瑪」是侗語的音譯,「薩」是祖母,「瑪」為大,「薩瑪」即大祖母。相傳在母系氏族社會,侗族一位英勇善戰的女首領在抵禦外敵的入侵中,屢立戰功,卻不幸在一次與數倍於自己的敵人戰斗中壯烈犧牲。侗族人民對她無比崇敬,將她視為能帶來平安吉祥的神靈,尊稱她為「薩瑪」。
侗族村寨每年農歷正月至二月或秋後擇吉日祭祀薩瑪,有的一個村寨單獨祭祀,有的幾個村寨聯合祭祀。今年,口寨村邀約寨頭村一起祭薩,當天,兩村侗族同胞身著盛裝,頭插預示萬古長青的艾草,到薩瑪祠給薩瑪敬香敬茶,並在開路寨老和象徵薩瑪的手持半開黑傘的老人的帶領下繞寨串寨,然後在耶坪手牽手圍成圓圈,唱耶歌,贊頌薩瑪,祈求薩瑪保佑村寨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活動期間還舉辦祭祀、吹蘆笙、唱「耶歌」、贊頌「祖母」等活動,遊客從凱里出發2.5小時可抵達榕江,感受完侗族節日習俗,遊客還可以游榕江三寶侗寨、矛人河景區。
鬥牛節
苗族鬥牛節:苗族人民愛鬥牛,以水牛相鬥,並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鬥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愛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對壯碩、威武、雄悍的鬥牛的喜愛中,體驗優勝的美感,而且在這種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斷的飼養中,得以實現優選的鬥牛的優養進化。基本上每個集會節日都有鬥牛活動,每年秋收後,還有特有的鬥牛節。鬥牛有幾種,一種是耕牛兼鬥牛,這種牛比較雄健、耕作時節耕田犁地,節日拉去鬥打;一種是專業鬥牛,這種牛是根據各種條件精選出來的,平常不耕作,為一個寨子或一個家族共有,由一個選定的具有豐富養牛經驗的能手飼養,節日期間拉去參賽。苗族地區鬥牛以凱里、劍河、天柱尤為盛行,凱里舉辦時間為農歷七月十四至十六,凱棠、凱哨為二十三,天柱水洞和石洞舉辦時間分別為農歷九月初十和十月初十,劍河為農歷二月初二。鬥牛期間還會舉辦鬥牛、賽歌等活動,遊客從凱里出發1.5個小時可抵達天柱,40分鍾抵達劍河,活動結束都可以感受當地苗族文化和餐飲。
侗族鬥牛節:侗族人喜歡鬥牛為樂,多在春秋之季進行。雖然同是兩牛相鬥,但南北侗鄉禮儀各異,這些不同的儀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戰的遺跡。侗族鬥牛節是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侗家喜歡鬥牛,村村寨寨都飼養著善斗的「水牛王」。「鬥牛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裡舉行。節前,各自約好對手,作好鬥牛的准備。節日這天清晨,鐵炮三響,「牛王」在鑼鼓和蘆笙的樂器聲中進入鬥牛場。這時一支支隊伍,手持金瓜、月斧,舉著各種旗幟,前呼後擁,繞場三周,算是「入場式」,也叫「踩場」。接著,各隊牽著自己的「牛王」,舉著火把,嚴陣以待。鐵炮一響,他們便將火把往前一拋,參斗的兩頭牛從兩端四蹄騰空,沖了上去,斗作一團,難解難分。場外人群吶喊助威,氣氛緊張熱烈,十分壯觀。侗族鬥牛節已從江和黎平尤為盛行,時間為每年九月至臘月亥日,活動期間還會舉辦鬥牛和唱大歌等活動。從凱里出發3個小時可抵達從江,4個小時抵達黎平,活動結束遊客還可以游從江小黃、欒里等侗寨、岜沙原生態苗族文化旅遊景區、黎平肇興侗寨等景區。
摔跤節
侗族摔跤是流傳於黎平縣的雙江鄉的四寨、坑洞、寨高、黃崗以及從江谷平、往洞、增沖,榕江的宰麻等地區,是一種集武術與娛樂為一體的傳統體育競技活動,每年農歷的二月十五日在坑洞,三月十五日在四寨先後舉行隆重的摔跤節,方圓上百里的侗族男女老少歡聚一堂,除白天開展的隆重摔跤比賽外,還有熱鬧非凡的集市貿易,男女青年交流的「行歌坐月」等活動,有時往往還伴有斗鳥、賽蘆笙、鬥牛等其他娛樂活動,讓整個山寨沸騰激揚。從凱里出發4小時可抵達黎平,伴有斗鳥、賽蘆笙、鬥牛等其他娛樂活動。
四十八寨歌節
四十八寨歌節系以貴州省天柱縣為主,貴州省錦屏縣、湖南省靖州縣為次的侗族、苗族人民群眾聚眾集會玩山、唱歌、交友、戀愛的民族節日,該項節日因最初流傳於貴州與湖南交界的四十八個侗族、苗族村寨(貴州天柱佔70%)而得名。四十八寨是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能同時講苗語、侗語、酸湯語、漢語的民族和村寨,歌節的內容豐富,在長期的民族民歌交流活動中,四十八寨歌節形成了根據活動地點,進行不同唱腔的特徵,唱腔有河邊調、高坡調、青山調、阿哩調等,主要分布在天柱縣竹林鄉、坌處鎮、遠口鎮、社學鄉,錦屏縣三江鎮、茅坪鎮,湖南省靖州縣大堡子鎮、三秋鄉的大部分村寨。時間跨度為每年農歷的5月15日至八月中旬。從凱里出發1.5小時可以抵達天柱,歌節結束遊客可以吃住當地農家,也可以游天柱三星岩,金鳳山寺,三門塘侗寨,金山溶洞等景觀。
6、貴州有哪些風俗?
貴州少數民族節日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千差萬別。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1000多個,集會地點1000多個。
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節」、「四月八」、「龍舟節」、「蘆笙節」;布依族的「查白歌節」;侗族的「歌酒節」;彝族的「賽馬節」、「火把節」;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節」、水族的「端節」、「卯節」等。
貴州是一個歌舞的海洋,民族歌舞絢麗多姿。
苗族群眾有高亢激昂、熱情奔放的「飛歌」,有低回委婉、優美抒情的「遊方歌」和質朴莊重的「古歌」、「酒歌」;有蘆笙舞、木鼓舞、踩鼓舞等。侗族「大歌」的歌聲宏亮,氣勢磅礴,曲調庄嚴,音域寬闊,反映了侗族人民堅強、豪邁的性格。
黔南、黔西南的布依族舞蹈有幾十種,歌有大調、小調、大歌、小歌等,且注意押韻,有「有歌都有韻,無韻不成歌」之說。水族的銅鼓舞、鬥牛舞、獅子舞、龍舞等亦頗有特色。黔東北的土家族酷愛唱歌,有哭嫁歌、伴嫁歌、酒歌、情歌、勞動歌、祝福歌等。
民族戲曲是民族風情的精華,主要有苗族高台戲、侗戲、布依戲、儺戲等。地戲和儺戲被譽為「古代戲劇的活化石」。以蘆笙音樂舞蹈為代表的「笙文化」,特別是無音樂伴奏的侗族大歌,在國際音樂舞蹈台上深受贊譽。
以雷山郎德寨為代表的銅鼓文化,既是青銅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苗族文化的主要內容,在那裡可欣賞「銅鼓坪」、「莽銅蘆笙銅鼓舞」,將苗族文化中的「魚文化」、「鼓文化」、「笙文化」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融為一體。少數民族獨具風格的歌舞,是中國民族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
7、貴陽有什麼風俗
貴陽的美食民俗、風土人情貴陽是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各地民族節日內容豐富,各具特色。苗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跳場」等民族節日,為少數民族青年男女尋找意中人提供了極佳的機會。 在民族節日、集會期間及農閑時節,農村要開展演地戲、跳蘆笙舞、賽歌、賽馬、鬥牛等饒有情趣、極富特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體育活動。而那鄉間寨上民族情趣極濃的婚俗、酒規、葬禮,也會使遊人大開眼界。如果你有幸參加這些民族節日的話,一定會感受到少數民族的濃郁風情。 六月六 六月六」是貴陽布依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貴陽市及鄰縣成千上萬的布依族群眾便要集於風景秀麗的花溪河畔,穿密林,繞花間,乘遊船,吹木葉,唱山歌,盡情歡度佳節。男女借機向意中人表達愛慕之情。 六月六」的緣起,有這么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麗的布依族姑娘綉了一幅花開錦綉、香飄長天的青山秀水圖。魔王見此寶圖,頓起賊心,前來搶奪。姑娘和眾鄉親苦戰七天七夜,終因力量懸殊,六月初六這天,眼看寶圖就要落入魔王手中,姑娘急中生智,將圖拋向空中,寶圖即化為花溪的青山秀水,魔王被氣死化為一堆亂石,沉入花溪河底。此後,為了紀念這位造就花溪秀美山川的布依姑娘,每年六月初六,人們匯集於花溪河畔,載歌載舞,以表敬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名揚省內外的「六月六」歌節。 四月八 「四月八」是貴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瑤、壯、彝、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日內容不盡相同,其中,規模最為宏大、場面最為隆重、影響最為深遠者,當首推貴陽市苗族的「四月八」慶祝活動。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這天,貴陽市及鄰縣的苗族群眾都要身著民族盛裝,雲集貴陽市中心噴水池一帶。他們吹響蘆笙、簫笛,唱著山歌,跳著苗家舞蹈,歡度自己的傳統節日。「四月八」的由來傳說甚多,主要是為憑吊「四月八」葬於今噴水池一帶的古代苗族英雄,輩輩相傳,而成習俗。 如今,貴陽的「四月八」已成為貴陽及其附近苗、布依、侗、壯、水、仡佬、漢等民族共同狂歡的節日,成為展示民族傳統文化的盛典。少數民族男女青年還藉此機會,通過自己飽含深情的舞姿與歌聲尋找意中人。 蘆笙舞 蘆笙,是一種古老的竹木製簧管樂器,大的有一丈多,小的不及一尺,管的數目多的有10管,少則單 蘆笙舞管、雙管,最常用的是6管,其音調可雄渾低沉,亦可清脆高亢。在苗族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苗族人民不僅把蘆笙作為本民族的代表物,還把它融於舞蹈、音樂中、水、布依、瑤、彝等民族舞中,蘆笙舞也甚為流行。 蘆笙舞現有曲百首,舞步百餘種,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種。這些舞步節奏明快、粗獷熱烈。蘆笙舞男吹女跳,或男女自吹自舞,有的舞步吸收了苗族武術動作及高難度雜技動作,為人所喜聞樂見。蘆笙舞成了貴州喜慶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 鬥牛賽 貴陽市郊農村的鬥牛,不像西班牙是人與牛斗,而是牛與牛斗的一項農閑娛樂活動。 鬥牛的時間是在插秧之後,收獲之前的農歷六月至八月之間,地點主要是高坡、孟關兩個鄉。當地稱即將上場參賽的大公牛為「巴郎」,為預祝巴郎勝利,本寨及外寨的親朋好友均要請巴郎的主人喝酒,叫「喝巴郎酒」,意在壯行。 開場那天的「踩場」是群牛激戰的精彩序幕。鐵炮聲響過,巴郎牛頭系紅布,背披親友贈送給主人的一床床被單,在眾人的簇擁下繞場一周。由於同去踩場的有許多寨子的人和牛,嗩吶昂揚,爆竹震天,使得氣氛極為熱烈,場面極為壯觀。隨後一位寨老致詞,再取下牛背上的禮品,踩場結束。 鬥牛正式開始前,要先經兩位牛主人同意,然後才蹄飛角撞,各使絕招,若二牛實力相差大,不久即可見弱者轟然倒地,或落荒而逃;若二牛旗鼓相當,則勝負難分,直至氣喘吁吁,口吐白沫。這時自有管牛老手上場,以繩索竹竿等物拉開二牛,防止傷亡。 鬥牛場一般選在四周為緩坡中間是平地的地方,便於人海觀望。 花燈展 花燈是貴州民間舉辦的一種載歌載舞的文娛活動。正月十五晚上,懸掛彩燈,並進行這種活動。 民間稱為「玩花燈」、「唱花燈」、「跳花燈」或「花燈」。民間過年風習的民諺稱為「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燈」。 花燈大約是在明朝初年,由來自江南及中原、留在貴州駐守和屯耕的軍士們傳入貴州。到清朝時期,花燈在貴州已經十分流行。民國年間,花燈普及到貴州絕大部分的鄉村集鎮。 貴州花燈包含花燈歌舞和花燈劇(戲)兩種藝術形式。花燈歌舞(俗稱「地燈」、「鑼鼓燈」或「鑼鼓轉」等)較簡單、短小,無整戲劇情節,主要是抒發某種感情或說明某件事理。表演時,演員一肌要手執扇和手帕,載歌載舞、歌舞結合。有時,還要插進韻白(俗稱「拉白」)、對唱、輪唱、齊唱、合唱等。 貴陽名菜 辣子雞 辣子雞 以本地土雞作為主料,選用貴陽花溪辣椒舂制的糍粑辣椒作為輔料烹制而成,香辣味濃、色澤紅亮、粑糯爽口,是貴陽人逢年過節必備團圓菜之一。 糟辣脆皮魚 糟辣脆皮魚 貴州糟辣椒是黔味菜餚的重要調味品之一,此菜選用貴州獨有的槽辣椒作為主要調料製成,清香脆嫩,其味鮮咸,經久不易變味,能促進食慾開胃,頗具獨特地方風味。是我市傳統名菜之一。 青岩豆腐 青岩豆腐 此菜為貴陽名菜,是以地方特產青岩豆腐為主料,配以青椒等輔料製成。具有綿滑清香等特點。 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 選用凈仔公雞肉為主料,糍粑辣椒等輔料烹制而成。此菜為黔味傳統名菜,紅而不辣、辣而不猛、香辣味濃、肉質滑脆。據傳,此菜創始人丁寶楨,貴州織金人,咸豐進士,授宮保銜,歷任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美食家,自幼聰穎,偏愛辣雞,常以家鄉此菜宴請賓客,流傳至今。1918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原貴陽市政協秘書長趙惠民曾將宮保雞傳到日本,深得日本人士贊揚。 狀元蹄 狀元蹄 又稱「青岩鹵豬腳」。據記載,1886年4月2日,在光緒丙戍年科殿試大考中榮獲狀元的青岩貢士趙以炯年青時常去青岩北門街夜市吃鹵豬蹄。故鄉人們為懷念為這位歷史名人,稱鹵豬蹄為狀元蹄。如今「游青岩古鎮,品青岩美蹄」已成為當地的一種旅遊文化現象。該道菜色澤紅褐、皮充盈澤潤、肥而不膩、味道醇厚。 泡椒板筋 泡椒板筋 選用大豬通脊肉內筋(當地又稱背柳肉)為主料,配以泡椒製成。色澤紅亮,酸辣爽口,滑脆鮮嫩。此為貴陽獨有選料方法烹制的特色菜餚。 八寶甲魚 八寶甲魚 此菜由原有的貴州名菜八寶娃娃魚演變而來,以甲魚為主料,配以金鉤、瑤柱等輔料而製成。湯鮮味濃、營養豐富。 酸湯魚 酸湯魚 傳說,很久以前在黔東南苗嶺有一山寨,寨老(公推的首領)年邁體胖,爬坡下坎十分吃力。一次,兒媳煮飯時,不慎多放了些水,於是就把多餘的熱米湯舀在一個土缸里。四五天後,米湯經發酵後變得清徹透明,並略帶酸味,用來煮魚,其味鮮美異常,寨老一家吃得津津有味,從此兒媳便常用這種酸米湯煮魚,長此以往,寨老漸覺身輕體健,上山下坡不再費力。這事很快傳遍苗嶺山寨,家家競相效仿,「酸湯魚」由此傳開。此菜由黔東南傳入貴陽,在貴陽迅速發展並發揚光大,名揚海內外。其製作方法為:選用鮮魚為主料,配以黔東南苗嶺特色酸湯煨制而成。民間通常採用邊煮邊食的火鍋形式,配以其他新鮮蔬菜,使其營養更為豐富。其特點:魚鮮肉嫩,色澤靚麗,酸辣爽口,湯清味美,有開胃消暑,提神養顏等特殊功效。 民族工藝 刺綉與挑花是貴陽民族傳統工藝百花園中盛開的兩朵奇葩。蠟染製品 民族工藝——貴州蠟染則蘊含著民族文化的藝術魅力,它們與粗獷、古樸的儺面具等民族文化的精品一樣,備受國內外友人的青睞。 貴陽小吃 貴陽的風味小吃,著實令人垂涎。僅地方傳統的風味小吃就達100多種。無論白天黑夜,貴陽街頭巷尾的小吃攤點星羅棋布,一些飯店酒店將有特色的部分小吃列入筵席中,還有專門的小吃筵可供品嘗。貴陽最有名的風味小吃有:戀愛豆腐果、雷家豆腐圓子、糕粑稀飯、「絲娃娃」、荷葉糍粑、吳家湯圓 、胡味烤肉 、花溪王記牛肉粉、 程腸旺腸旺面 、清鎮劉姨媽黃粑 、清鎮熱湯絲娃娃 清鎮涼水井臘肉、小吃廣場臭名遠揚臭豆腐 、小吃湯系列 、人劇鹵味第一家、小吃廣場白吃串串碳燒生耗 、河濱公園素春卷 、洋芋粑 、中曹野菜館野菜系列 、青岩豆腐 、青岩黃家玫瑰糖等。==============================貴陽結婚風俗習慣1、提親。男方要請個中間人,或者說是媒人,到女方家提親。2、合八字。如果雙方家長同意,就會由中間人互相交換兒女的八字。然後,各自找先生來合八字,看二人命理是否相合。(這一步因人而異,也有的不信的,可直接跳過)3、燒香。即再次由中間人出面傳話,商量一些如給彩禮要給多少,賠嫁要給多少及結婚雙方家長要負擔的東西。一般一次就可商量妥當,也有的雙方家長意見不合的,那就要麻煩中間人多跑幾趟了。4、家長見面。中間人把大家的意見統一了,雙方家長就可以見面了。這時見面一可以認識認識,二可以就一些細節統一或交換下意見,比如在哪請客,估計要請多少客人等等。5、定時間。傳統一點的會找個黃道吉日,現代一點周末就好了。6、請客。開始遍撒請貼。親戚的歸父母,你們的朋友同事歸你們自己請。這可是個力氣活。要是誰誰誰和你關系一般你覺得太麻煩不用請了,可得小心,貴州人死愛面子,你請了他,他心痛錢;你不請他,他又覺得你看不起他。然後你就等著人前人後嘴碎碎的念叨死你吧。一般來說,只要是吹過牛聊過天記得名字的都請。你請了來不來是他的事,你不請就是你的不對。所以賓客名單要仔細考慮。定下名單請客時最好拿張清單去,誰請了就鉤一下。沒請到的記得回頭再來。7、登記。這簡單,記得帶上二人的身份證去民政局照相填表領證就好,一分錢不花,人不多的話還很快。一定記得帶上男孩本人去,代辦的不行。民政局裡專門有個結婚登記處,忒好找,一般就在離婚登記處隔壁。離婚得交點錢,意思是隨便結婚,但得慎重離婚!8、好了,都到這了基本沒什麼事了,就穿好新人裝演好喜酒那天的激情演出吧。祝幸福。小心鬧新房的死黨們,都是些吃人不吐骨頭的傢伙
8、貴州春節習俗是什麼?
貴州春節習俗如下:
1、掃揚塵
掃揚塵就是年終大掃除,以前每年春節前,貴州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
按貴州民間的說法是,除了掃除灰塵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也是貴州人對辭舊迎新的表現。
2、打糍粑
貴州很多地方都有「二十八,打糍粑」的說法,年近三十的時候,外面冰天雪地,屋裡糍粑打得熱火朝天!
在貴州很多地方,尤其是少數民族,每逢春節臘月二十八,幾乎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
3、趕場
雖然平時每隔幾天都會趕場,但一年的最後「一場」,和往日的趕場意義完全不一樣,場景也不一樣。
年前的最後一場,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去趕,購買各種年貨,有吃的,有玩的,一樣不落,尤其是雞、魚肉都要買上,雞預示著吉利,魚當然就是年年有餘了!
4、貼春聯
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火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而且如果你家買了「福」字,一定要知道福字的正確貼法,民間有把福字倒貼的說法,「福倒」寓意著「福到」。但如果你是貼在大門上的,一定要正貼,大門的「福」字的倒著貼話,可就把福氣倒在門外了,不過裡屋的「福」字適合倒著貼,寓意把「福」倒在自己家裡。
5、除夕守歲
在貴州,除夕之夜,吃完年夜飯之後,全家團聚在一起閑聊、看春晚,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不過現在好像大家守歲的方式,都變成了集體「打麻將」通宵!
9、正月十六是什麼日子貴陽風俗
貴陽地區有「正月十六跑百病」的傳說和傳統習慣,形式大抵和走百靈差不多,只是叫法不同。也就是說正月十六這一天,吃過早飯,幾乎是家家戶戶都大門掛鎖,全家出動,到四處去「跑百病」。
在過去,老年人愛去逛廟會,參禪拜佛,祈佑福祥;年輕人也多會去盡情享受各種愉悅身心的游藝活動。即便是那些平時不太愛遊逛,喜好清靜的老人,凡是能走動的,這一天也都不會呆在家裡,大多都會穿得暖暖和和,拄上拐杖去田地里轉轉。
據人們講:經過正月十六這一游,就會使「百病」在舒心暢快的短距離旅遊過程中,全部「遺」在路上,「遺」在野外,使得「百病」全消;沒病沒災的會好上加好,更加健康;有病有災的正好「遺」掉,逢凶化吉,時來運轉!如此良好祝願,你能說它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