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不平常是怎麼回事
1、現在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淡了,這是為什麼呢?
記得小時候,我們每個人最為期待的,應該就是過年了。
每一次過年,父母都會給我們買來新的衣服,准備好大魚大肉,以此來迎接新年的到來。
對於新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記憶。
而對於大多人來時候,過年就象徵了放假,能夠讓人暫時擺脫工作或者學業上的煩惱,收獲到短暫的時光。
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在過年中感受到一種溫暖。這種溫暖,便是家的溫馨和幸福。
一家人圍繞在餐桌上,一同聊著家常,暢談著一年中的經歷,讓冰冷的冬天也變得暖和下來。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能發現,當下生活的「年味」是越來越淡了。
為何會出現和以往截然相反的現象呢?
曾有社會學家說過,春節的發展便是以宗族和血緣為基礎的。而當這些基礎被改變後,春節的本身也會發生改變。
春節的「年味」變淡,也許跟這6個令人心酸的真相有關。
小時候,我們對春節有著極大的興趣,是因為那時候的我們還重視感情,對身邊的人有著極大的期望和善意。
可是,當人逐漸長大之後,這樣的感情也就變了。
尤其是當人經歷過生活的不易後,看透過人心人性的本質後,他們就會感覺,這所謂的親情或者友情也不過如此。
這樣的感情轉變,會讓人產生一種對人的抵觸感。這種抵觸感,終究會影響我們對於節日的態度。
要知道,節日就是由人的感情和群居行為所構成的。
倘若連人的感情都發生了轉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都出現了問題,那麼就根本沒有「年味」可言。
如今的社會,就是一個「快節奏」的社會。
說起快節奏的社會,其實它有一個明顯的優點和一個明顯的缺點。
優點,就是快節奏的社會能帶給人一定的發展機遇,讓人的物質得到極大的滿足。
而缺點就是,就是快節奏的社會給人帶來無盡的虛偽和欺騙,讓人情關系變得冷漠下來。
要知道,我們和親朋好友在春節期間的相互往來,就是基於人情關系而言的。
而當人情關系遭受到了破壞,那麼我們內心就會出現一根刺,就會對節日無感。
如此,年味就會越來越淡。
為何以往的年味特別濃,而當下的年味特別淡呢?
在以往,人們要想穿到新衣服,或者說吃到豬肉或者其餘的美食,就必須等到春節的到來。
而如今呢?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現在的很多人,他們隨時都能買新衣,吃到美食。
那麼,我們對於過年的期待感就在逐漸地減少。
曾有人調侃道:「現在的日子,就像每天都在過年一般。」
其實,這並非是一種吹噓,而是一種現實。
在當下的生活,我們每天都能吃飽喝足,就像以往過年一般。如此,我們對過年就沒有了期待。
過年,在中國文化之中,就是象徵了「團圓」。
留在家鄉的父母希望能見到孩子一面,而遠在外地漂泊的遊子,也想和家人相見團聚。
直到現在,這樣的感情和希望都是相同的。
可唯一的不同就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我們隨時都能進行視頻聊天,也能隨時隨地回家。
科技發達了,帶給人的,既是便捷,更是感情寄託的逐漸減少。
想想看,以往一年才能見一面,現在在手機上每天都能見面。
那麼,新年團圓的氣氛就會受到影響,年味也將變得淡漠下來。
有人曾評論道:「網路化時代帶給人的,就是虛擬世界的逐漸生活化。」
智能手機的普及,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網路世界的一員。而網路世界,它帶個人們的資訊和資源,那是比現實世界還要豐富的。
在以往,人人過春節都是面對面,一同談天說地來度過的。可如今呢?大多人都把時間花費在網路空間中。
尤其是網路活動的愈發豐富,網路「集福」活動的有趣化,讓人們都無視了現實中的年味,而更在乎手機中的活動了。
如此,網路化的發展,它帶給人的,就是許多有趣的事兒。而另一方面,它也削弱了現實的年味。
古人有言,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為何我們總是會感慨物是人非?就是因為每一年都在發生著改變,讓人產生經歷滄海桑田的感覺。
可是,我們能發現,每一年的春節,彷彿都只是一個樣。
在除夕夜那一晚,全家人整整齊齊地坐在一起看著每年都一個調的電視晚會。
在新年的期間,除了吃年飯,就是去探望早已熟悉的親戚。
而還有其他什麼活動呢?貌似已經沒有了。
如此,現實中的傳統活動終究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以至於網路化的活動才會在某些方面替代現實活動。
那麼,年味的逐漸變淡,這就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了。
2、現在過年的感覺越來越平淡了,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
為什麼現在的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淡了?首先筆者的觀點過年的氣氛越淡越好,因為深知年味越濃,生活越苦,一年累到頭就昐三十晚那餐年夜飯,現在365天有記不清的年夜飯餐數,而且比過去的年夜飯豐盛的多,因為親身經歷嘗到了過年氣氛越來越淡甜頭,這就是筆者觀點的理由!那麼說說為什現在過年氣氛越來越淡的原因!
那麼說說為什現在過年氣氛越來越淡的原因!
1,由於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國家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國民生活水準普遍提高,而且衣食住行全方位的得到改善,由於許多領域己是現代化機械化操作不管城市國民過年的勞動強度由機械化替代,大家無須為過年去奔波,無須為過年去操心,缺錢缺糧商品買不到,無須為過年去忙碌,不僅是機械化生產,而且許多商品都是專業生產。這是過年氣氛越來越淡的總根源。
2,那麼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1),穿衣穿鞋!
過去在農村一年一人難添一件新衣,一雙新鞋。而且沒有成衣買,抽布叫裁縫在家做,進了臘裁縫難叫到一般加夜班,甚至三十晚上吃了年夜飯把沒完工衣服完工。
家裡的女人不僅為家人做鞋,還要縫縫補補等初一穿上過大年。這樣氣氛當然很濃。
(2),吃飯!
過去過年還有部分家庭過年口糧不足,外出去借,借錢借糧過年家庭不是稀奇事。
過去吃飯的米,包括過年的豆腐,團子都是自己加工,現在隨時買到。
過去過年拜年的年貨要提前辦好放在家,現在有錢隨時買到,而且走到那裡到那裡去買,而且有的不送禮品,直接給錢,辦年貨的人少了,氣氛不就淡了。
(3),網路發達,看電視玩手機打電腦是家常便飯,豐富了每個人的娛樂生活,過去一進臘月學打鑼鼓,吹洋拉,玩各種燈,頌春,還有各種變相要飯的,如搖搖蓮樹,貼財神菩薩等這樣年味就濃了。這種濃被淡替代了。
(4)當然還有許多原因,總之現在生活條件太好,對過年感到無所謂了,因此過年氣氛越來越淡也不難理解了。
過年氣氛越來越淡不是壞事是好事,不要用老眼光看新問題,更不要被傳統思想去綁架,世界上沒有一層不變和永久不變的先例。
(3),網路發達,看電視玩手機打電腦是家常便飯,豐富了每個人的娛樂生活,過去一進臘月學打鑼鼓,吹洋拉,玩各種燈,頌春,還有各種變相要飯的,如搖搖蓮樹,貼財神菩薩等這樣年味就濃了。這種濃被淡替代了。
(4)當然還有許多原因,總之現在生活條件太好,對過年感到無所謂了,因此過年氣氛越來越淡也不難理解了。
過年氣氛越來越淡不是壞事是好事,不要用老眼光看新問題,更不要被傳統思想去綁架,世界上沒有一層不變和永久不變的先例。
3、為什麼感覺現在過年缺少年的氛圍了?
我們現在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的一點就是過春節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年味了,缺少了過年的氛圍,春節的味道越來越淡,那麼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就是因為我們當下很多人都是處在忙碌的生活當中。大多數都要去忙於工作和生活,春節休息的假期是比較短的,讓人們沒有很多的時間去准備過年,並不像之前一樣,有很多的時間去為過年准備年貨。大多數的上班族們,只是過年會有三天的假期,也不需要去准備各種年貨,為春節准備的時間和機會少了很多,自然也會覺得這個節日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就和平時是一樣的,只不過多了幾天的假期。這主要是與大家很快的生活節奏有關系。
第二個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都變高了,不需要等到過年的時候,才能夠去吃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去穿新衣服,或者是難得的放鬆一下,現在生活質量普遍都很高,買衣服隨時都可以買。而食物則更不短缺,想吃什麼平時就可以吃,不需要等到過年的時候才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按照這樣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春節的特殊之處就淡了很多。大家可能更多的尤其是年輕人,會把春節這個節目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自然年味兒就少了很多。
而且我們春節的儀式感也少了很多。在之前,我們會在過年的時候放鞭炮,但是目前放鞭炮這件事情在城市內是不太允許的,為了環保,可能很多人也就少了放爆竹的這個習俗。而春節聯歡晚會則也顯得沒有那麼的有年味兒了。以前的春晚是家家戶戶必看的,但現在的娛樂方式多了起來。春晚似乎也不再是那麼的吸引人了。綜合來看,年味兒確實是淡了很多。
4、春節將至,為何年味越來越淡呢?
距離過年越來越近,很多人都在計劃返鄉過年。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農村的年味越來越淡。小時候,一到冬天就開始盼望過年,而現在好像過年跟平時也沒有太多的區別。而且現在在農村裡面,春節跟過去也不一樣了,有幾個變化非常的明顯。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其中三個最典型的變化。
第一,農村過年走親戚的現象越來越少
農村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穩定的小社會,過去親情血緣關系濃厚,過年期間相互串門走親戚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哪怕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很窮,到親戚家去串門,也拿不出什麼特別像樣的禮物,只是拿著一斤糖一條糕,也要親自到場。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在農村走親戚的現象越來越少。尤其是很多年輕人,即使過年回到農村老家,也寧可待在家裡玩手機,就是不願意出門。至於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農民要外出打工,過年回家時間太匆忙,根本來不及走親戚。另一方面,很多親戚都已經搬到外地生活,平時沒什麼交集,來往的也少,慢慢的親情關系就變淡了,最後不再走動。當然對於年輕人來說,思想有了很大的變化,壓根就懶得出門。
第二,父母返鄉進城陪子女過年
以前農民外出打工,不管有沒有掙到錢,等到過年的時候都要回到老家,因為父母在老家,因為親戚朋友在老家。但是現在這種情況也正在發生變化。這些年來農民進城買房定居生活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年輕一代農民。當他們在城市紮下根之後,很多人可能過年都不會回老家。但是留父母在農村老家過年也不太合適,於是他們選擇將父母從農村老家接到城裡來,跟他們一起生活,一起過年。這就是社會發展到今天農村最大的變化之一。現在有很多人已經完全脫離農業生產,成為了新城市。以後他們也很難再回到農村去過春播秋收的生活,城市成了他們新的生活地以及最後的歸宿。作為父母,雖然他們希望子女都回老家過年,但是為了考慮到子女的實際情況,可能也不得不選擇精神和子女一起生活。
第三,農村春節變得十分冷清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過年的記憶就是熱鬧。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農村過年其實也已經變得非常冷清,跟城裡差不多。這是因為很多農村人開始向城市流動,群體之間來往也越來越少。我記得小時候要去親戚家拜年,整個正月都拜不完。但是現在如果走親戚,一般兩三天就能搞定。再加上有些地區的農村現在也不允許放鞭炮了。雖然鞭炮有一定的污染,但是過年如果不放鞭炮就感覺沒有年味,感覺就變得更加冷清。現在農村過年的情況是年輕人不愛跑,而老年人年紀大了也跑不動。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待在家中,等到正月初六初七一過,紛紛回到城裡面去上班。真的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父母在農村,老家守著一棟空房子。這樣的春節哪有什麼熱鬧可言。
寫在最後
這樣的情況可能在今年會變得十分明顯,因為大家都知道,現在處於冬季寒冷時刻,新冠疫情病毒非常活躍,所以很多地區都採取了相應的防控措施,要求大家盡可能在春節期間少出門少聚餐,農村紅白喜事也要簡辦或不辦。在這種情況下,春節期間可能就會變得更加冷清了。以上這三種情況,只會越來越突出。對此你怎麼看呢?
5、過春節人為什麼越來越不熱鬧
原因一:很多人都成了「低頭族」,親情變淡了。以前過年的時候,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著年夜飯,聊著家常,吃完飯大家幫忙一起收拾,然後男人們就會聚在一起打牌熱鬧熱鬧,女人們就會在一旁聊聊八卦或者出去逛街。現在手機普及了,很多人成了「低頭族」,哪怕是過年吃年夜飯都還在抱著手機玩。親朋好友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變少了,親情也變淡了,因為大家都在忙著玩自己的手機。
原因二:功利心重。現在過年已經不像以前親朋好友一起聚聚,加深聯絡和親情。現在人與人之間更現實了,利益關系也變多了。串串門、送送禮都變味了,都是有目的性的。趁著串門拜年的時候,尋找來年合作的機會,或者送禮是為了托親戚朋友幫忙辦事。現在過年串門聊天都不像以前那麼純粹了。
原因三:春節不再特殊。春節現在物質條件好了,只要有錢天天都像過年。過去的時候物質匱乏,缺少食物,缺少新衣服,最關鍵的是缺錢。吃頓肉、買件新衣服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大家都盼著過年,因為過年的時候可以吃大餐,穿好看的新衣服。現在祖國強大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高了。大家錢包鼓了,頓頓吃肉都可以,有錢人半個月就能買一件新衣服。因此他們感覺過年和平時沒什麼不同,所以年味淡了。
原因四:新思潮的沖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很多西方思想和思潮進入我們中國,很多年輕人更喜歡過西方的節日。比如說2.14情人節、12.25聖誕節,大家都把這些當作很特殊的節日來過,隆重程度一點也不輸春節。他們覺得春節有什麼嘛,無非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吃飯,然後放個鞭炮而已。春節在很多年輕人心中的地位下降了。
原因五:很多人把春節的傳統習俗都忘光了。過年不止是一家人吃飯、放鞭炮、看春晚而已。過年有很多傳統習俗。首先要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大年三十要守歲。過年還要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這樣才喜慶。另外還要串門挨家挨戶地拜年,不但可以加深感情,也有美好的寓意,期盼來年大吉大利發大財。
6、現在為什麼過春節這么冷清?一丁點年味都沒有?
過年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很莊重很熱鬧的事情。近年人多數人抱怨沒有年節味,沒有意思。這是普遍現象。早些年生活匱乏,物質精神都需要有一種東西來支撐,巴望著過年,有好吃的有好穿的,親戚來來去去,熱鬧非凡。有一種無形的盼頭,有個頭兒,有個尾兒。隨著社會的變革,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步好轉,甚至小康,大康,精神需求也得到極大的滿足,平常雞鴨魚肉蛋奶大補營養品吃不完,不想吃,天天像過年一樣,電視電腦網路齊頭並進,充斥著人們的每時每刻,高鐵飛機朝發夕止,電話一拔,微信一聯,天天見面。常常聽人抱怨,見做飯都愁,不知道該怎麼做,不知道該吃什麼,不知道吃什麼香。但是,人們空虛了,太物質了,人情淡了,人性沒了,精神太空虛了,導致人們有一種厭倦情緒,具體體現就是年沒味了。很現實。
7、為什麼感覺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為什麼感覺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主要原因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原來過年,整個 社會 經濟發展不高,人們雖然能吃飽肚子,但肉類食物吃得少,新衣服也不多,穿得還是帶補丁的衣服,只有到了過年,穿身好衣服,吃得上肉食。我記得我九歲的時候,那年冬天,我沒有套棉襖的褂子,母親就提前給我做了一個新上衣褂子,並告訴我說,在意著穿,過年就不做新的了。我當時很高興,比姐姐哥哥早穿上新褂子啦。可是過新年的時候,看到哥哥姐姐妹妹都穿著新褂子,而我是洗過的舊褂子,還是有點不高興,所以記憶尤甚。父母孩子多,能每年給孩子做上身新衣服,就是不錯的家庭了,還有很多家庭都是洗洗舊衣服穿,只給孩子做身新衣服!我太小,沒有觀察父親母親穿沒穿新衣服,這也是一種遺憾了。而現在都只有一個孩子,什麼好穿什麼,平常穿得就很好,吃得也好,過年和平常沒有區別。
再一個原因,生活水平提高, 科技 也提高了,電子產品電腦、手機的普及,占據了人們的一部分時間,人與人沒有過去的親切交談,而是不出家門,知道全世界!
不是沒有年味了,而是生活水平高了,平時都勝過以前過年,到過年時也沒啥新意,自然就感覺年味淡了。但我們可以這樣想,若把我們近幾年中的任何一年春節,回歸到過去生活拮據的仼何一年中過,那還不要幸福得上了天,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對比是感覺不到的。
真是的,特別懷念小時的歲月,大人孩子圍坐在一塊談天說地,大年初一大人孩子一批批挨家挨戶拜年,初三之後扭大秧歌,扭到十三接下來燈會。整個正月真是不易樂乎。而現今隨著高 科技 的發展人們的交流、拜年都變成了手機,真是一機走遍天下。生活水平上來了人情味沒了,親情變得相當寡淡。真懷念過去啊!
我認為:不是沒有年味了,而是生活水平提高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生活蒸蒸日上,日子紅紅火火。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物質生活豐富多彩……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處處可見年的味道……日日都是年的影響……時時都是年的風味啊……!!!
年味依然,無論在哪,回家過年,一家人還是要團聚,吃點飯,喝點酒的程序沒有變!給孩子們點壓歲錢,買件新衣裳的習氣也沒有變!唯一變的是,喝點酒,吃點肉的期盼沒那麼熱烈了,孩子們穿新衣甚至要被壓歲錢所取代了!現在過年,不愁吃,不愁穿,就盼過年休息幾天,家人朋友見個面,敘敘舊唄!啥變了,啥也沒變,就是天天都像過去在過年一樣的生活,感到過年沒有新意了,和平時生活都一樣,就無所謂過不過年了,過年還能有什麼年味了呢!
小學生感覺年味濃了,至少兩天沒有學習任務,壓歲錢一年比一年多。老年人難得家人團聚一次,作威一次。中年人擔兩頭,當然希望一年比一年味更濃。
現在過年,年味越來越淡,這跟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關系。
以前盼望著過年,其實心裡是有這樣一個目的:想到在過年的時候,可以吃上大魚大肉,還可以吃到一些好吃的糖餅,或者水果,可以穿新的衣服。這些願望,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實現。
我記得以前小的時候,生活不富裕,平時一日三餐都吃不到肉,甚至有時一個月都吃不到幾次肉。這樣的日子很常見。只有到過節的時候,家裡才殺鴨,才上街買一些豬肉回來煮。這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
而一般過節,能吃到好吃的,大都只有一天的時間。過年就不一樣,過年從除夕就開始有魚有肉吃了,一直吃到大年初二,連續可以吃好幾天。除此之外,在正月的時候,有很多節日要過,自己家裡過節了,自然也有魚有肉吃。自家的節日過完了,還可以去親戚家過節,到親戚家裡過節,也能吃上大魚大肉。
在過年的時候,是能吃到肉次數最多的時段,所以令人嚮往。
過去過年是為了物質享受,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象過年了,故所以年味沒那麼濃厚了啊!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過年的味道淡了但是這是個傳統節日每年還是盼望著這一天早點到了!家人好團聚一次!遠方的遊子不管多遠也要回家和父母親兄弟姐妹團聚一次!這年才算是過完了!過了初五他們又要遠離家鄉去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祝福他們在新的一年裡心想事成萬事勝意!
類似這個問題本人已作過回答,這里不作重復。總之,感覺現在過年越來越沒年味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據本人切身感受,綜合來看主要有以下現實原因::一、改革開放以來,得益於 科技 、文化、 體育 、 娛樂 、休閑等各項事業的飛速發展,人們的興趣與愛好變得更加豐富、多元,無形之中沖淡了人們對年味的偏愛;二、工業化實體經濟、城鎮化的快速崛起,吸引了農村大量中青壯年人口向發達地區、城鎮中心轉移流動,使得廣大農村地區滯留人口異常稀少、且以老弱病殘為主,過年年味自然濃烈不起來;三、絕大多數人生活、生存壓力大,工作任務繁重,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充分享受過年的樂趣。基於以上,久而久之,年味就顯得越來越淡了。
8、為什麼過年越來越無趣
現在過年總是感覺越來越無趣了,沒有了什麼新鮮感 了,這是因為過年時代給我們的享受感與我們平時生活條件的享受沒有了太大的差距造成的。
以前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較低,能解決溫飽就已經很不錯了,平時除了看個電視或電影外也沒有什麼娛樂的項目。由於距離問題好多物質上的生活品也沒法滿足人們的需求。
只有在年節期間,好多新鮮東西才會出現,中國人又特別注重過年,平時舍不買的東西,過年了多少也會買一些,這些平時很吃到的東西,自然成為我過年的期盼。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 了平時吃穿的都不停的變著花樣,只要想吃隨時就可以吃到,而且娛樂項目到處都是,就算過年新增添的東西,也不過就是平時都見到的東西,沒有什麼新鮮東西出現。人們從內心中就產生了,對物質和娛樂的無趣感。
9、春節漸漸失去年味歸根結底的原因是什麼呢?
中國年漸漸失去年味歸根結底是什麼?看見這個問題,內心瞬間產生了強烈共鳴,作為一個農村出身的八零後,我正好經歷了這段由「歡天喜地過大年」到「僅僅是過個年而已」的心理轉變,作為親歷者,覺得有必要在這里說點什麼。
春節,就是中國的農歷新年,頭一年的臘月三十是除夕,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也是新的一年的開始。作為中國老百姓最重大的節日,春節向來被賦予了一些特殊的意義!作為新舊兩年交接的日子,人們進行熱烈慶祝,寄託著人們除舊迎新,迎喜接福,求神佛、祖先保佑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萬事如意的美好願望。
人們到了這個節日,就會停下勞作,積極准備,家家戶戶都會高高興興地穿上新衣服,采買年貨,樂此不疲地貼對聯,看春晚,放鞭炮,拜大年。
小時候過春節,那是真的高興,完全發自內心。但是,現在長大成人了,來到了城市居住,對過春節卻慢慢地不太在意了,只是象徵性地買點年貨,草草了事,近幾年政府大力號召保護環境,禁放鞭炮,我家連放鞭炮這個春節區別於其他節日的關鍵特徵也放棄了,現在感覺中國的春節漸漸失去了年味,不光我有此感覺,身邊的人普遍有這個感覺,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種感覺變化呢?我就結合自身的經歷為大家剖析一下。
經濟條件的改善,造成人們對春節的渴望下降了:在那個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物資相對匱乏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衣食住行的條件都很差,一個農村的邊遠鄉村尤其如此。平日里伙食一般,主糧還以粗糧為主,什麼玉米面啊,高粱米啊等等,玉米面通常都貼「大餅子」吃,為了改善口感,還特意往裡面加點叫糖精的添加劑,增加點甜味,提高一下口感。
什麼是幸福?小時候吃頓好的,就是最大的幸福。平時穿的衣服也不像現在這樣,想買新的就買一件,顏色款式都如此養眼。小時候我穿的衣服大多是撿親戚家的哥哥的舊衣服,或者大人穿舊的,改一下大小,我也就湊合著穿。顏色都是灰色,藍色等深色調,款式就別提了,根本不好看,就是湊合穿而已。
而這種情況到一個特殊的日子,全部都變了。那就是春節,一到春節前夕,家裡人的態度像變了個人似的,好像把蟄伏一年的能量一下子爆發了出來。去集市購置年貨,什麼雞鴨魚肉統統買,大米白面樣樣來,平時吃不到的蔬菜各種上,平時不放的鞭炮隨便挑。
此外,家裡人人都要做一套新衣服,出去走親訪友也覺得格外精神,這一切在一個孩子心裡就像做夢一樣,好像那些東西都不要錢似的。反差如此的強烈,效果如此的震撼。在一個幼小的心靈里,這翻天覆地的轉變都與一個日子相關聯,那就是春節。
只有過春節,才能穿新衣服,吃好的,可勁兒地放鞭炮,才會各種慶祝,人們是那樣渴望春節,盼望春節,因為春節已經是一切美好的代名詞了。
那麼現在呢?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濟飛速發展,這種發展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收入增加,物資豐富,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穿什麼、穿什麼,家家戶戶財富的區別只是積攢的錢多少,房子大小,車好壞,但是在吃穿方面,家家都不差,餐餐有魚,頓頓有肉,困擾人們的不是想吃什麼,而是要減肥,保持健康。你說這種天天像過節的日子,人們還能有過去對春節的那種期待么?那也只是一個節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