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壇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1、金壇有什麼特色小吃
【金壇的特色小吃】
1、【加蟹小籠饅頭】
首創於清道光年間,用精白麵粉、熟板油、蟹粉、豬肉配以調料加工製成。
加蟹小籠包是江蘇省常州地區特色傳統小吃,是常州小河沿浮橋南堍的萬華茶樓於清道光年間首創,每年中秋節前後,桂花盛開之際上市供應。
加蟹小籠包,原來叫加蟹小籠饅頭。(饅頭誕生時本無包子這一稱呼。宋朝開始北方人把有陷的饅頭叫做包子,而南方仍然一律稱為饅頭。
如今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南方也開始稱包子了。小籠饅頭誕生時,常州人仍無包子一說,故名為小籠饅頭;如今因為語言環境的變化,一般都稱為小籠包。
2、【蟹殼黃】
俗稱小麻糕,常與大麻糕相配作為禮品。餡心有薺菜、蔥油、白糖、豆沙等4種,用精白麵粉、脫殼白芝麻配以調料烘製而成。
蟹殼黃是江蘇常州傳統風味小吃,俗稱小麻糕,常與大麻糕相配作禮品用。其餡心有薺菜、蔥油、白糖、明油豆沙等4種。其
特點:形似蟹殼,色呈金黃,油多不膩,香脆酥鬆,糖餡甜醇,咸餡味鮮。蟹殼黃做法主要由三種,海派的作法有甜有咸:甜的主要以白糖豬油做餡,也有放玫瑰、棗泥、豆沙什麼的;鹹的以豬肉丁為主,考究的則要加進蟹粉、蝦仁一類了。
3、【蝦餅】
有近200多年歷史。清代文學家袁枚《隨園食單》有載:「蝦餅,生蝦肉、蔥、鹽、花椒、甜酒腳少許,加水和面,香油灼透」。
蝦餅是一道美食,主要材料有生蝦肉、麵粉等。最早流行於江南地區,目前蝦餅作為江蘇省常州市的特色傳統小吃,最為有名。在常州,由於蝦餅的形狀類似腰鼓一樣打著皺又被稱為「銅鼓餅」。
蝦餅距今已有近200多年的歷史。清代文學家袁枚在《隨園食單》有載:「蝦餅,生蝦肉、蔥、鹽、花椒、甜酒腳少許,加水和面,香油灼透」。色呈金黃,外脆里軟,香鮮可口。
4、【馬蹄酥】
馬蹄酥是由麵粉揉合各種材料烘烤而成的酥餅,原為唐代的宮廷食品,後流傳入民間,隨著歲月流轉,各個地方的馬蹄酥也演變出不同的餡料,形狀和名稱。
馬蹄酥選用精白麵粉、綿白糖、豆油等原料製作,延用傳統烘爐烘製。已收入《中國名點菜譜》。
5、【酒釀元宵】
酒釀元宵是江蘇常州地區傳統特色小吃之一,民間過春節,元宵節時有吃圓子的風俗。100多年前,裴玉高在傳統圓子中加上酒釀,始創酒釀圓子。其特點是團如玉粒,酒香四溢,風味獨特,清甜爽口。
酒釀元宵選用上白元米和甜酒葯,經蒸熟、發酵等工序製成,如加糖桂花則為桂花酒釀。
6、【三鮮餛飩】
餡心用蝦仁、鮮青魚肉、鮮豬肉製作,故稱「三鮮」。餛飩皮以精白麵粉拌入雞蛋清軋制而成,餛飩湯用新鮮母雞煨成雞湯。
7、【銀絲面】
常州銀絲面是江蘇常州著名的小吃,十大名點之一,為百年老店常州味香齋面館於1912年所創制,已有百年的歷史。
1985年江蘇省飲食服務公司編輯出版的《中國小吃(江蘇風味卷)》一書第93頁載明:「常州銀絲面由味香齋面館創制,又在麵粉中直接加入雞蛋清,再用細齒面刀軋製成面條。因面條潔白如銀,纖細如絲,故而得名。
銀絲面選用精白麵粉加雞蛋白,用特製細齒面刀軋制。為《中國小吃譜》收輯品種之一。
2、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簡介
春節的風俗有:
1、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福字、橫批、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貼年紅是中華傳統過年習俗,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增添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2、年夜飯,是年節習俗之一,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式,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團年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
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年年有餘)、蚝豉(寓好市)、發菜(寓發財)、腐竹(寓富足)、蓮藕(寓聰明)、生菜(寓生財)、生蒜(寓會計算)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3、齋日:早晨拜神,放炮仗。初一的上午用齋菜拜祭太歲神,早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早吃完,往後便可以大魚大肉。
4、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5、送窮鬼:農歷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