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春節的上九日是什麼意思

春節的上九日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1-10 14:25:09

1、今年的春節是幾九第幾天

2021年春節是2021年2月12日,正好是六九的最後一天。

六九時間:2021年2月4日-2021年2月12日

第一天:2021年2月4日(小年)

第二天:2021年2月5日

第三天:2021年2月6日

第四天:2021年2月7日

第五天:2021年2月8日

第六天:2021年2月9日

第七天:2021年2月10日

第八天:2021年2月11日(除夕)

第九天:2021年2月12日(春節)



(1)春節的上九日是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數九計算方法

從冬天的冬至逢壬日算起(冬至後逢第一個壬日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一般「四九」時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時間;到了「九九」時,便寒氣盡消,春深日暖了。「數九」的正確演算法是從冬至後第一個壬日算起,故,「九」在每個年份中具體日期是不固定的,須視冬至後第一個壬日在哪一天而定。

2、春節的習俗

春節的習俗有拜歲、開門炮仗、齋日、聚財、開年(開齋日)、姑爺節、拜年、燒門神紙、赤口、小年朝、羊日、路頭神、開市、送窮鬼、挹肥、開市大吉、人日、撈魚生、踏磧、年例、順星、穀日、九皇會、天公生、開燈、燈酒宴、石不動、賀老鼠嫁女、子婿日、十二搭燈棚、做齋頭、做醮、標炮、舞獅、飄色、游神、廟會、試花燈、游神、廟會、送蠐蟆、賞燈、游神、游燈、押舟、放煙花、燈會、廟會、吃湯圓、演社火等。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底蘊。

拜歲
拜歲,是古老的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奉祀齋菜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為上古紀元星名,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凶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這一傳統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開門爆竹」一說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齋日
早晨拜神,放炮仗。初一的上午用齋菜拜祭太歲神,早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早吃完,往後便可以大魚大肉。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開年(開齋日)
照傳統說法,除夕辭舊,大年初一迎新,初一迎新要吃齋,初二解除齋解等禁忌,是嶄新的開始,俗稱「開年」。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一般備發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現代人也有將開年飯擺到酒樓吃。一些郊區農村還保留著「放生」的習俗,買活鯉魚,用紅紙蓋上魚眼,拜神之後到河塘放生。

姑爺節
正月初二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家 、岳母拜年。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利是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潮汕人將初二姑爺回岳父母家吃飯稱為「食日晝」,就是吃午飯的意思,姑爺和女兒必須在晚飯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區由於路途的原因可能會住下並吃晚飯)。

拜年
拜年,即是新年期間走訪親朋好友互賀新年的一種方式,拜年是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赤口
古時在中國南方民間,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古時在香港,人們普遍大年初三不拜年,因正月初三是「赤口」,又稱「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是古代讖緯家所謂五帝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俗以為是日赤熛怒下兄,遇之則不吉,故此,「小年朝」例應祀祖祭神。

小年朝
年初三又稱「小年朝」,有祀祖祭神的習俗。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親朋好友之間不可互相走動拜訪,還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小年朝:古載,初三日,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

羊日
《歲占》中說: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路頭神
五路神又稱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四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據說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接五路須主人帶上香燭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財神堂去請接,每接來一路財神,就在門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後,主人和伙計依次向財神禮拜,拜後將原供桌上的馬幛火化,表示恭送財神。儀式才算是結束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送窮鬼
農歷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漢代東方朔《歲占》收錄的古俗認為,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中國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挹肥
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污穢的廁所清掃干凈。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

開市大吉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正月初六,在舊時是大小商家「開市」的日子,門板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人日
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在文字記載上,漢朝開始便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撈魚生
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

踏磧
在西南地區,人們會結伴郊遊。《荊州圖經記》:(奉節)夔府人重諸葛武侯,以人日傾城出八陣磧上,謂之「踏磧游」,婦人拾小石之可穿者,系於釵頭,以為一歲之瑞。

年例
年例,古老傳統賀歲方式之一。年例文化源遠流長,有歷史,乏記載。所謂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是指每年定期(主要集中在新年期間)舉辦的群體大型祭祀活動。年例禮俗以敬神、游神、擺宗台(做醮亦稱擺醮)、祭禮為核心,並伴以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請親朋好友,而開展的群體性祭祀活動;主旨是酬謝天地神祖恩德,驅邪祛疫,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

順星、穀日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後方正中受祀。黃昏後,以北斗為目標祭祀。祭祀後,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陰則年歉,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年稻穀豐收。

九皇會
古時全國許多地方,如廣東、江蘇、浙江等省,均於農歷九月一日至九日連續九天盛行禮斗之俗,謂之九皇會。北斗九皇由北斗七星和左輔、右弼構成。《玉匣記》說:九月初一至初九日,北斗九星隆世之辰,世人齋戒,此日勝常日,有無量功德。九皇信仰的影響很大,這種崇拜在民間逐漸演變為禮斗之俗。據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載:廣東地區於九月九日,多建九皇會以禮斗;在雲南,禮斗已為滇俗,九月朔至九日舉辦,最為虔誠;浙江杭州的禮斗日期則在六月朔至初六,禮俗大抵一樣。

天公生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開燈、燈酒宴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區有開燈的習俗,設開燈酒宴。該日,男孩之父必購八角紙燈一盞,懸掛在祠堂或廟堂正中央,以求讓祖先認識自己的子孫而加以蔭佑,或請神明進行保護。燈酒會的習俗包括開燈、投燈、飲燈酒等一系列習俗活動。

石不動
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石頭生日:在這天是石頭的生日,所有石製品都不可使用。

賀老鼠嫁女
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面餅置牆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櫃,怕驚動老鼠。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子婿日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十二搭燈棚、做齋頭、做醮、標炮
正月十二,搭燈棚,做醮,做齋頭,標炮。「做齋頭」禮儀復雜,當天早上要從廟里請神回家,並安坐大堂之上,供奉糖果香火;「做齋頭」機會難得,是榮耀之事,因為人們普遍認「做齋頭」可得到神的厚愛,會帶來好運,來年會發財勝手,心想事成,因而都隆重而為之;「做齋頭」一般都擺齋頭酒。
從即日起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舞獅、飄色、游神、廟會
正月十三、十四,舞獅、飄色、游神、廟會。也有傳說正月十三是「燈頭生日」, 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

試花燈、游神、廟會、送蠐蟆
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農歷正月十四,四川蓬溪縣有「送蠐蟆」傳統民俗活動,參與活動的人員不僅能吃到正宗農家「壩壩宴」,還能手持竹製燈籠登山,燃放煙花並「送蠐蟆」,迎接農歷新年的好運和良好祝願。

賞燈、游神、游燈、押舟、放煙花
正月十五,又稱元宵節、燈節,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游燈、押舟、放煙花、鬧元宵等。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賞燈與放煙花也是元宵主要習俗之一。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

燈會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比如唐《兩京新記》雲:「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以看燈,光若晝日。

廟會
逛廟會是傳統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吃湯圓
正月十五吃湯圓,「湯圓」亦稱「元宵」。湯圓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湯圓也寓意團團圓圓。

演社火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還要幾個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蹺、跳鍾馗、花車等等。

3、春節的時間和習俗是什麼?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春節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吃團圓飯,一起看春節晚會。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3、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

習俗:掃墓、踏青。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4、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

5、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女紅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6、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吃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7、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傳統節日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