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春節吃什麼
1、誰知道春節飲食文化
過年吃年糕是中國人的風俗之一,年糕的諧音是年高,是我國南北許多地區過春節的應節食品,有祈祝五穀登豐、年高長壽、一年勝似一年之意。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幫助闔閭奪了王位,並幫助他整年經武、強盛國勢。闔閭又命令伍子胥築「闔閭大城」以示自己的功德。城垣建成後,吳王整天歡宴,不問國事。也不聽伍子胥勸諫。這時伍子心決心以死相諫,臨上朝前他對家人說,如我有什麼不測,以後你們遇上兵荒馬亂時可在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即可得食。後來伍子胥力諫遭棄並被賜以自刎。伍子胥自刎後,吳國為越國所滅,從此戰事不斷,闔閭大城內飢餓斷食。伍子胥家人想起了他的遺囑,就與眾人前往相門拆牆挖地,發現砌牆的城磚竟是用糯米粉做的。而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從此以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粉做年糕來供奉伍子胥。
年糕式樣:方塊狀黃、白年糕,象徵黃金和白銀;也有條狀的寧波及福州年糕,造型模仿銀條;都是以形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分類:北方年糕以甜為主。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內蒙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南方年糕甜咸兼備;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梗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片炒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則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再加上玫瑰、桂花、薄荷和素蓉等配料。其中廣東的蘿卜糕、芋頭糕,製作與眾不同:先將蘿卜或芋頭切碎,混合炒香的臘肉、蝦米、冬菇等作料,再加入米團後蒸成。年糕不僅便於儲存和食用,在吃法上亦可多種多樣。蒸、煮、炒、煨、煎、炸、烤、燴,風味迥異,各具特色。
注意:年糕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黍子面,熱量高,是增加體力和耐力的食物。但由於年糕中澱粉糊化後,粘度較大,過量食之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幫年老幼小與體弱者不宜多吃
饊子與麻花
饊子與麻花起源:春秋戰國時期介子推有恩於晉文公,但又不願接受晉文公的恩典,便和其母親躲藏在山中,最後被只想逼其現身的晉文公火焚而亡。悲痛的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把介之推殉難日定為食天,這一天不許動煙火做飯。這就是寒食節,於是饊子、麻花這種日久不失美味,易儲好吃的食品就應運而生了。最後竟演變成了春節食品了。
饊子(茶饊)
1、高筋麵粉、溫水、鹽、豬油(「牧洋牌」香豬油可以使饊子製品酥脆)調製成面團。
2、松馳後將面團先搓成大條,再搓成細條,浸在麻油里約半小時,拉成細條繞在手上。
3、燒好的細條用兩根長筷穿上,放入油鍋內擺動幾個,然後將兩只筷子交錯置在一起使面條錯成扇形,抽出筷子,炸至金黃色時起鍋即成。
麻花
1、將老面用清水攪溶,放入麵粉內攪拌均勻,製成發面、酥面(麵粉與「永勝牌」精製牛油攪拌成酥面)鹵糖水(鹵粉、白砂糖和清水煮溶成鹵糖水,冷卻後待用)調製成光滑面團。
2、稍稍松馳,將每份面團整形成六條,再加三條夾心面團(青梅、核桃仁、青絲、紅絲糖、桂花和鹵水攪拌成團),用手摺、擰成長扁圓形麻花生坯。
3、入鍋油炸至呈棕紅色 ,撈放瀝油。
糖脆麻花
主料:麵粉500
畏料
白礬8 鹼面4 飴
萬家團圓吃餃子
餃子起源:據說醫聖張仲景做官告老還鄉時,正值酷寒嚴冬,當他看見鄉親們耳朵都凍爛,於是舍葯為鄉親們冶凍傷,他的葯方是「祛寒嬌耳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葯材放在鍋里煮熟後,將羊肉及葯材撈起發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再下鍋煮熟,乞葯的人每人可得一大碗湯、兩個妖耳。大家吃了祛寒嬌耳湯後,覺得渾身溫暖,兩耳發熱,鄉親們的凍耳被治好了。後來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慢慢流傳民間,為了紀念他的恩德,人們每到冬至,人們都要包嬌耳吃,嬌耳又稱餃兒,也就是我們今天吃的水餃,因為傳說冬至吃水餃耳朵不會凍傷,所以餃子成為冬至的食品,隨著歷史的變遷,餃子的角色也在歷史般的轉化,成為春節的主要食品,這時吃餃子已是合家團圓、美滿幸福的向征了。
鮮蝦金魚餃
主料:精粉500克 輔料:鮮蝦仁350克,肥肉膘100克,清香豬油50克 南薺50克 白醬油50克 熟火腿25克 蔥花、薑末各適量,胡椒粉、精鹽、味精、香油、料酒各少許。
製法:
1、將蝦仁、肥肉膘、南薺分別切成豆粒丁,用食鹽、白醬油、蔥花、薑末、胡椒粉、料酒、香油、味精拌勻成餡。
2、鍋上火加入清水750克和少許精鹽及永勝牌「餐飲牛油」燒開,再將過篩的麵粉倒入鍋內,攪均勻倒在案板上揉光,即成皮面。
3、揪成30個劑子製成餃皮,把餡包上,捏成三角形(其中一棱邊較長)將兩條短邊卷回成魚形,另一邊按扁捏推成花邊,呈金魚尾巴形狀,再把火腿剁成末,撒在兩個金魚眼孔上。上籠蒸7-8分鍾。
成品特點:形似金魚,蝦仁味濃,鮮香可口。
2、戰國時期秦國春節習俗
春秋戰國時期,對後世民俗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華夏民族的傳統節日多起源於這一時代,亦或有著這樣那樣的淵源。
秦代以十月初一為元旦(春節),從十月開始就歸入下一年,秦朝皇帝每年十月都會去祭天,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秦朝紀念死人的節日是農歷正月初三。
和春節有關的習俗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據呂不韋編寫的《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
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壘像,在除夕前頁那天懸掛在門前,用來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擾。到後來,人們嫌刻木人麻煩,就直接在桃木上畫兩個神像,提上神荼、郁壘的名字,於除夕下午掛在門兩旁,以壓邪驅鬼,這就是最初的桃符。關於桃木有辟邪作用的記載,最早源自《左傳》,裡面記載了古人用桃木做得弓進行除災儀式。《莊子》載:「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由此可見古人對桃木的特殊信仰源自於春秋戰國時期。如《戰國策.齊策三》說孟嘗君打算入秦時,蘇秦對他講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勸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語桃梗:「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可知戰國時代已有削桃木為人的做法。
先秦認為春節是不吉利的日子,這天還會舉行儺舞,驅鬼辟邪。掃塵聚宴,祭祀先祖。
3、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年糕。
中國漢族的傳統食物,屬於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是用大米或糯米,煮成飯用打制或水磨成粉後壓制而成的糕,在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高。
據說年糕是從春秋戰國時期吳國都城(現江蘇省蘇州市)傳遞到四面八方。寧波一帶民間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諺。
人們還用年糕印板壓成「五福」、「六寶」、「金錢」、「如意」等等形狀外觀,象徵「吉祥如意」、「大吉大利」。
有的則做成「玉兔」、「白鵝」等小動物,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相傳春秋末期伍子胥自刎後,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姑蘇城團團圍住,吳軍困守城中,炊斷糧絕,街巷內婦孺哭聲慘不忍聞。
他臨死前對部下說:「如果國家有苦難,百姓斷糧,你們到城牆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糧食。」伍子胥死後,他的部下被越軍包圍,城中斷糧已餓死不少人,這時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話,就去挖城牆,挖了三尺多深,果然挖到了許多可吃的「城磚」即年糕,結果打了勝仗。
原來是當年伍子胥在姑蘇城督造城牆時,已做好了屯糧防飢的准備。從此以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做年糕,年夜飯就吃年糕湯來紀念伍子胥。
4、戰國時期老百姓吃什麼
戰國時期的人們主要是吃一些農產品,比如五穀,小麥、小米之類的東西,這應該是最早選擇的一些農作物,由於當時社會經濟的限制,肉類應該是很少見,一般主要是靠自己的農業生產活動獲得足夠多的食物,畢竟古代是農業社會。
5、春秋戰國時,我國都有哪些菜和主食?
主食有:
1、稷:是小米,又稱穀子,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
2、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
3、麥:大麥。
4、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
5、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
6、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
菜有:
1、肉類食品:當時的「六畜」是指馬牛羊雞犬豬。牛馬主要作為農耕和交通的動力,肉食主要靠豬羊雞狗等小牲畜。
肉類食品中除了家養的畜禽之外,還有一部分是狩獵而來的野生動物,種類與商周時期的獵物差不多。
2、水產品:魚、鱉是人們喜愛的副食品之一。魚是日常易得之食品,相對而言,鱉的飼養和捕撈較為不易,故鱉類比魚類更為珍貴些。
3、五菜:即葵、韭、藿、薤、蔥等五種蔬菜。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