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春節晚會吃什麼
1、春節都吃什麼呀?
春季吃的東西很多,主菜就是雞肉、魚肉、牛肉、羊肉、鴨肉、各種肉類,還有小吃類,我們過年准備各種丸子,蘿卜丸子、豆腐丸子、肉丸子,還有饅頭、各類包子、米糕、餃子,小時候都是現炒花生、瓜子,現在不多了。過年小時候特別豐富多彩,現在人越來越懶,做的也就少了。
2、紐約人的日常食物一般吃什麼東西
一般而言,美國人的三餐既隨便又簡單。早餐,往往是果汁、雞蛋、牛奶和麵包。雞蛋用熱水沖熟或用電灶煮熟,牛奶從冰箱里直接取用。午餐,多用半小時在工作場所匆匆食用。進餐時,人們從自帶的小紙袋裡取出幾片三明治、一根香蕉,再沖上一杯咖啡,便是一頓午餐。晚餐,常常是一兩個菜,另有一些點心、水果之類。
3、普通的美國【加州或紐約】人一日三餐吃什麼,有在美國生活過的人回答【具體有哪些菜色】
普通的美國人一日三餐
早餐:一頓簡單的早餐,可能為果汁(fruit juice)、麥片、烤麵包(baked bread)及咖啡(coffee)。豐盛些的早餐(Breakfast)也可有薄煎餅(pancake)、玉蜀黍片、香腸(sausage)、火腿(ham)和各種做法的雞蛋(eggs)。美國人常喝的燕麥粥是用燕麥煮成濃粥,兌上牛奶、白糖。玉蜀黍片是玉蜀黍粉制的焦黃小薄脆片,用白糖牛奶泡軟後吃。
我的雄壯的早餐
美國人的早餐通常在家裡吃。不過有時也借早餐之機討論業務或籌款,稱為"工作早餐"。商界及政界人物有時也與同事一起用早餐,從而開始一天的工作。總統常和國會領導一起進早餐,他可在就餐時了解他所提出的法案完成立法手續的前景。教團和社團常常舉行募捐早餐,由志願工作人員為交一定費用的客人准備一頓豐盛的早餐。
午餐:午餐因為時間短,再加上很多人的工作地點離家遠,所以上班或上學的人很少回家吃午飯,而是從家裡帶飯。美國人的午餐是三餐中最簡單的,常常是吃些蔬菜(vegetable)和三明治(sandwich)、漢堡包(hamberger)或者義大利餡餅 (pizza)、熱拘(hotdog),再加一杯飲料(beverage)。
晚餐:美國人很重視晚餐,很多朋友聚會,商務宴請,都會安排在晚上,所以晚餐一般比較豐盛。
通常先上一份果汁(fruit juice)或濃湯(soup),然後上主萊(entree)。常吃的主菜有牛排(beef)、豬排(pork beff)、烤牛肉(roasted beef)、炸雞(roasted chicken)、 炸蝦(roasted shrimp)、火腿(ham)及烤羊排等。隨主菜吃的有蔬菜(vegetable)、麵包(bread)、黃油(butter)、米飯(rice)、面條(noodle)等。歐洲人習慣最後吃一道水果(fruit)或乳酪(cheese),這在美國不時興。多數美國人喜歡飯店吃一道甜食(dessert),如蛋糕(cake)、家常小餡餅(cookie)或冰激凌(ice-cream)等:最後再喝一杯咖啡(coffee)。
4、春節吃什麼食物
春節吃雞肉,無雞不成宴。吃魚,年年有餘。吃年糕,年年高升,吃香蕉,招財進寶,吃湯圓,闔家團圓
5、美國的過年習俗
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慶祝的主要節日之一。但在美國,新年遠不如感恩節或聖誕節那樣熱鬧。
美國人過新年。最熱鬧的是除夕晚上。是夜,各地教堂都舉行隆重的禮拜活動。人們聚集在教堂、街頭或廣場,唱詩、祈禱、祝福、仟悔,並一同迎候那除舊更新的一瞬。午夜12點整,全國教堂鍾聲齊鳴。樂隊高奏有名的懷舊歌曲《一路平安》。在音樂聲中,激動的人們擁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互相親吻。人們就這樣懷著惜別的感傷和對新生活的嚮往共同迎來新的一年。
北美的印第安人,還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到除夕之夜,他們就舉行富有特色的「簧火晚會」,一家入圍在篝火旁邊,載歌載舞,談笑風生。待至晨曦微露,他們再把破舊衣物付諸一炬,作為除舊迎新的象徵。
除夕活動,常常持續到次日凌晨兩三點鍾。到元旦這一天,通常比較安寧、閑散。許多入很晚才起床,然後同家人、朋友一起看看電視、吃頓新年飯。
雖然元旦並不是最熱鬧的一天,但仍有不少州舉行極富地方色彩的慶祝活動。加利福尼亞州有玫瑰花會,這是美國規模最大的新年慶典。七八十年前,加利福尼亞農村的一些俱樂部成員,每逢柑桔成熟季節,使用鮮花裝飾自己的馬車,在村裡搞一些小型慶祝活動。時至今日,它已發展成十里長街布滿鮮花的盛大慶典。五六十輛完全用鮮花、特別是用玫瑰花紮成的彩車徐徐而行,長達數英里,車上還有用鮮花做的各種模型。這不儀吸引了加州的男女老少簇擁街頭,而且還吸引上百萬的電視觀眾。
在費城,有長達10小時之久的化裝遊行。這種活動的起源要追溯到17世紀中葉定居於特拉華河沿岸的瑞典與英國移民的習俗。當年他們總是身著盛裝在鄉村舉行新年慶祝遊行。今日費城的化裝遊行固然比當年更有組織,但仍然保留著昔日的特色。參加遊行的人們,有的裝扮成小丑,有的化裝成婦女(按照古老習俗,這個遊行不允許婦女參加),隨著彩車,載歌載舞,人流如水,熱鬧非凡。每年參加的入數總在一兩萬左右。
此外還有不少州舉行元旦足球賽。鮮花盛開的加利福尼亞州,有玫瑰杯足球賽;盛產棉花的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城,有棉花杯足球賽;甘蔗產地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有糖杯足球賽;後來又新出現佛羅里達州傑克森維爾城的鱷魚杯賽,以及得克薩斯州埃爾帕索城的太陽杯賽等等。
美國入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習慣,就是在新年許願立志,他們稱之為「新年決心」。這決心通常不是什麼宏圖大志,而是一些朴實而實際的打算。例如:「我一定戒煙」,或者「我要好好對待鄰居」等等。他們總是坦率地講給大家聽,以期得到監督和鼓勵。
====
感恩節的由來:
感恩節是美國人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美國家庭都要舉行豐盛的感恩宴。最常見的傳統食品有火雞、南瓜餡餅和玉米面做的印第安布丁。一些美國人在這一天或舉家出遊,或探親訪友,盡情享受天倫之樂。感恩節期間,美國城鄉都要舉行化裝遊行、戲劇表演和射擊、打靶等體育比賽。一些美國家庭、宗教組織及慈善機構還為窮人、孤兒及流浪者們提供免費的火雞宴,讓那些不幸的人們在感恩節里也得到一份人間的溫暖。
感恩節起源於馬薩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這些移民在英國本土時被稱為清教徒,因為他們對英國教會的宗教改革不徹底感到不滿,以及英王及英國教會對他們的政治鎮壓和宗教迫害,所以這些清教徒脫離英國教會,遠走荷蘭,後來決定遷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無人煙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信教自由地生活。
1620年9月,「五月花號」輪船載著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屬離開英國駛向北美大陸,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航行,在馬薩諸塞的普利茅斯登陸上岸,從此定居下來。第一個冬天,由於食物不足、天氣寒冷、傳染病肆虐和過度勞累,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當地印第安部落酋長馬薩索德帶領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了清教徒穀物種子,並教他們打獵、種植莊稼、捕魚等。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清教徒們當年獲得了大豐收。首任總督威廉·布萊德福為此建議設立一個節日,慶祝豐收,感謝上帝的恩賜。同時,還想藉此節日加強白人與印第安人的和睦關系。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們和馬薩索德帶來的90名印第安人歡聚一堂,慶祝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感恩節。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獵、捕捉火雞,女人們則在家裡用玉米、南瓜、紅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餚。就這樣,白人和印第安人圍著篝火,邊吃邊聊,還載歌載舞,整個慶祝活動持續了三天。
從此以後,移居美國的歐洲人基本上沿襲了北美大陸上的第一次感恩節慶祝活動的形式。1789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正式規定,11月26日為第一個全國統一慶祝的感恩節。但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各州都視自己的情況規定節日日期。1941年,美國國會經羅斯福總統批准通過一項法案,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全國的感恩節。
====
「上帝」的賜予
每逢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美國人民便迎來了自己最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感恩節。這個節日始於1621年。那年秋天,遠涉重洋來到美洲的英國移民,為了感謝上帝賜予的豐收,舉行了3天的狂歡活動。從此,這一習俗就沿續下來,並逐漸風行各地。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正式宣布感恩節為國定假日。屆時,家家團聚,舉國同慶,其盛大、熱烈的情形,不亞於中國人過春節。
感恩節,記得吃烤火雞!
西方的感恩節為什麼吃烤禽呢?我們就要看聖經了。聖經舊約出埃及紀中,有這么一段:摩西帶著以色列人走到西奈沙漠中,沒吃的也沒喝的。以色列人大為不滿。開始抱怨。摩西就說,上帝聽見了他們的抱怨。會給他們吃的。結果第二天就有大批的鵪鶉飛來,落在他們的營地上。摩西說,這就是上帝給你們吃的肉。於是他們歡快地大吃了一頓。這可能是猶太教最早的一次感恩節。以色列人用什麼烹調方式吃掉了這些鵪鶉,聖經沒有記載。但是我們一想就知道:一定是烤著吃的。因為他們當時正在沙漠,很缺水,不可能煮。也不可能蒸。而且他們也不會蒸。只有烤不要任何炊具。他們從埃及逃出來,一定沒有帶笨重昂貴的鍋。那時候根本就沒有鋁和鐵。一般人用的陶罐很容易打碎,也不能帶著上路,所以他們一定是把鵪鶉烤了。這也是最好吃的一種作法。於是西方文化中有了這么一個內容:禽類是上帝給人的救援和禮物。人們應該把它烤了吃。而且是在感恩節吃它們最為合適。
美國人過「春節」了
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令,把感恩節定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美國人過感恩節主要是家人團聚,然後是大家一起享受一頓豐盛的節日晚餐。家人不住在一個城市的都要在感恩節前回家團圓。跟中國人過春節差不多。
新聞媒體報道說,感恩節假期也是美國航空公司最緊張的時候,飛機幾乎班班客滿,還常常會出現班機誤點等的情形。可是,為了和家人團聚,共度節日,人們大概也是心甘情願的。
每逢感恩節,美國人家家戶戶都要吃火雞。火雞都已經成為感恩節的像征了。另外他們通常還吃一些傳統的菜餚,例如西葫蘆、奶油洋蔥、土豆泥、番瓜派等等。
紐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活動,那就是梅西百貨公司每年感恩節都要舉行節日遊行。
戲說「感恩節吃火雞」
美國人過感恩節,有點像中國人過春節,是全家人團聚的日子。平時美國人不講究吃,但在感恩節卻是個例外,而且在習俗上還一定要大嚼火雞。這與感恩節來歷的另一種傳說有關:那時北美人的祖先移居到新大陸,初登陸就遇到農業歉收,又受到當地土著印第安人的仇視。正值寒冬來臨,移民們以為在劫難逃,就聽天由命;不料在這絕望之際,從遠處飛來了一大群火雞,這才使他們絕處逢生。人們一直以為是上帝給他們恩施火雞渡過難關,因而為「感」此「恩」,形成吃火雞以紀念的習俗。
火雞即「吐綬雞」(MeleagrisGallopavo),又稱「七面鳥」,體高大,公雞體重12至18公斤,母雞8至9公斤,年產蛋60至70個,蛋重75至80克。今北美洲尚有野生者,但已不多矣。
值得一提的是,對感恩節的大嚼火雞,美國偉大作家馬克·吐溫曾大發幽默,他寫道:「讓所有人捐贈出恭順的、真誠的、衷心的謝意」,而不是對火雞的「大屠殺」。感恩節吃火雞豈非是對火雞的「恩將仇報」?
6、外國國家過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新加坡
柑橘是必購年貨。新加坡華人在拜年時,一定用一個精緻的小紙袋裝上兩個柑橘作為賀年禮,以表達「大吉大利」、「兩粒黃金」和「好事成雙」的多重祝福。「紅包」本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今年「紅包」將被「金包」代替。因為金、藍、黑和白被認為是今年新加坡的吉利色,而華人不喜歡在春節用素色,所以多選金色。
馬來西亞
華人中有20%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徒,而他們也過春節。為此,教堂大年初一開放,供這些教徒做彌撒,教堂還允許華人的舞獅隊到教堂舞獅,象徵興旺發達。在正月十五,未婚男孩向未婚女孩拋蘋果,而女向男拋柑橘,希望未來找一個如意郎君或溫柔女孩。
伊拉克
為數不多的華人們喜歡吃從底格里斯河裡打撈上來的螃蟹,可伊拉克本國人因為不知如何下嘴,不吃螃蟹。哈尼店的伊拉克老闆一般只進少量的螃蟹,如果趕上哪家中國公司來人多,或是使館舉辦活動采購,這家小店的東西就會被搶購一空。所以,要想在節日里能保證吃上螃蟹,就要隔三差五到這家店逛逛。然而,美國的部分華人卻在春節忌吃螃蟹,因其有橫行霸道或不行正路之名,可見同宗、異地文化的差異。
美國
每逢春節,紐約標志性建築帝國大廈上的1327隻彩燈就會一改往日美國星條旗的紅、白、藍三色,亮起華裔喜愛的紅色和金色,表示對中國農歷新年的祝賀。這一形式至今已延續了6年。
加拿大
由於當地中餐文化的興盛,許多華人都選擇在餐館吃年夜飯,然而在飯桌上,有兩種習慣是吸收了當地的文化演變而來的:一個是人們交談大都輕聲細語,少有高談闊論,另一個是個人飲酒隨意適量,少有酩酊大醉。
澳大利亞
春節正逢盛夏,民間便以龍舟賽作為春節慶典活動的壓軸戲,往往能吸引數十萬觀眾。此外,墨爾本有世界最長的巨龍,長150米,有100多年的歷史。每年春節,200多名健壯的澳洲人和華人扛著這條巨龍走街串巷,喜慶至極。
北極
2002年2月16日,我國第一支純粹民間性質的北極探險隊飛向北極,並於除夕在挪威斯瓦爾巴德群島的朗伊爾城舉辦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中國人極地春節聯歡晚會,在極地燃起了紅紅的中國火焰。
印度:餓肚子
印度人在新年這天實行禁食,從凌晨直到午夜。過了午夜,各家才品嘗准備好的飯菜,互相祝賀新年。
法國:存酒喝光
法國人有一種迷信,認為除夕家中有剩酒,來年會交厄運。只有乾乾凈凈,才能迎來一年的好日子。因此,他們寧可喝得酩酊大醉,也要將家中的酒喝個精光。
波蘭:吃青菜
波蘭少女在過新年時,要穿上特色的兔行衣服吃青菜,據說吃了青菜會事事順心如意。
巴拉圭:不食煙火
南美洲的巴拉圭人將年終的最後5天定為「冷食日」。這5天,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不動煙火,只吃冷食。新年零時鍾聲敲響後,才能開始點火烹煮佳餚,大擺宴席歡度新年。
馬達加斯加:忌吃肉
在馬達加斯加,新年以前7天時間內不準吃肉,要到除夕晚餐,方可吃些禽類。元旦這天,夫婦要向雙方父母贈雞尾,表示尊敬;向兄弟姐妹贈送雞腿,表示關心和友誼。
越南:禁止喝湯
越南北方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日取水的地方燒香、磕頭,並打一桶水煮年夜飯。煮好後,先祭奠祖宗,然後全家吃年夜飯。吃這頓飯的時候,絕對禁止喝湯。他們認為,喝了湯,種下的莊稼就會受澇。
匈牙利:忌食飛禽
匈牙利人除夕夜不吃禽類,因為他們認為吃雞、鴨、鴿等飛禽,來年的幸運便會飛走。他們在新年送親友的禮物,大都喜歡禮物上有打掃煙囪工人和小肥豬的圖形,打掃煙囪當然是除舊的象徵,胖乎乎的小肥豬,令人喜歡,含意也喜歡。人們在形象上尊重小肥豬,但實際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為他們新年的傳統食品是油炸小乳豬,那是要拿小肥豬開刀的!
保加利亞:打噴嚏得牛羊
你若在保加利亞人家吃年夜飯,一定要打噴嚏,這樣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當地習俗認為,第一個打噴嚏的人會給全家帶來一年的幸福。於是主任走向自己的農場,將自己首先看到的第一隻羊,第一頭小牛,或第一匹馬駒牽過來,送給第一個打噴嚏的客人,這個噴嚏打的多麼值得啊!
英國:元旦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去打水,認為第一個打水人為幸福之人,打來的水是吉祥之水。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屋裡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在英國中部的一些地區,新年早上出門時,不管熟識還是陌生,都會互送銅錢,他們認為這樣做,不但對方一年有財氣,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幸運。
印度: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們在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他們認為,元旦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感嘆。有些地區的人們則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
蒙古: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著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
巴西:巴西人在元旦這天,高舉火把,蜂擁登山。人們爭先恐後地尋找那象徵幸福的金樺果。只有不畏艱險的人,才能找到這種罕見的果子。他們稱之為「尋福」。巴西農村有一個獨特的風俗習慣——便是互相揪耳,人們在元旦見面時,一定要相互使勁揪住對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巴基斯坦:在元旦這一天,巴基斯坦人們個個手拿紅粉跑出門,見了親友,道過新喜,便互相將紅粉塗在額上,以示慶祝新年吉祥如意。
阿富汗:在阿富汗北部地區的居民,每逢元旦都要舉行激烈的搶山羊比賽,以示慶祝。兩隊騎手爭搶獵物,比賽既緊張激烈,又喜慶歡樂。
阿根廷:阿根廷人認為水是最聖潔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結隊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穢。
7、過年看春節晚會時吃什麼零食最好
春節晚會一般都要到很晚所以零食可以選擇干貨類,然後小麵包也可以准備點,這樣半夜就不會餓了
8、春節應該吃什麼?做什麼?
南北方有差異,地域有差異,生還習慣的不同,飲食喜好當然也不同,我是北方的.說出來的不一定適合你.不過說說我家的年夜飯共享哈.
我家的年夜飯首先是每個人說一道自己最想吃到的菜,無論是多難做的都會滿足每個人的要求,這11道菜都要上桌,然後是必須有的菜,比如澆汁鯉魚,紅燒豬肘,紅燒豬腳,四喜丸子,一道涼拌菜,在下來是甜食,就是大家都比較喜歡吃的一些小點心,滿滿的兩大桌,其實吃不了多少的,就是要豐盛啦
大年初一吃什麼?許多人對這農歷新年第一餐非常重視講究,雖然吃法都不一樣,但是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湯圓
湯圓的種類非常繁多,可以在家自己做,也可以上超市買速凍的,在超市湯圓的種類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大的、小的,甜的、鹹的應有盡有,不過春節的湯圓基本上以中間包糖為多。在自己家做湯圓也是不錯的選擇,湯圓的做法很多,也比較簡單,買上糯米粉、芝麻餡和糖就可以在家做了。大年初一的早餐湯圓一定更具特殊意義,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
年糕
農歷新年必吃年糕,這也是紹興人的一個習俗,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年糕的吃法很多,糖年糕、湯年糕、炒年糕等,但不外乎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
粽子
紹興人習慣在春節包裹粽子,紹興人一般用箬竹葉片(也叫粽葉),此葉片燒煮後亦具有清香之味。用粽葉包成的粽子,有濃濃的清香之味,食之宜人。除了以純糯米包成的米粽、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豆的豆粽外,現在還有不少味道好的鮮肉蛋黃粽、栗子粽等。在大年初一吃粽子,意為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餃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過現在不少紹興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面條
長面,也叫長壽面,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長壽面,預祝著壽長百年,不少老年人還保持著這樣的風俗。
糖茶
在紹興城鄉,春節期間走親訪友,一進門主人總會給你泡上一杯糖茶,同時也不忘在糖茶中放上兩顆蜜棗,意為甜甜蜜蜜。
中國各地大年初一吃什麼?
湖北:湖北團風人大年初一喝雞湯,象徵「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江西:鄱陽地區大年初一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東:部分地區大年初一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廣西:壯族人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閩南人,大年初一吃面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安徽: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卜,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關中、河南:部分地方大年初一要吃餃子與面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台灣:大年初一吃「長年菜」。這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菜。有的還在菜里添加細長的粉絲,寓意「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9、世界各地的春節文化習俗有哪些?
世界各地的春節文化習俗: 新加坡華人:新年吃魚意味著吉利。據說,此舉象徵著在未來的事業中發財和幸運。春節的第一天是小輩給長輩拜年的一天,也是孩子們的紅包日,他們將從父母和長輩那裡得到一包用紅紙包著的鈔票。 馬來西亞華人:歡慶春節的氣氛就日漸濃厚。從首都吉隆坡到全國各地華人聚居區或中國城紛紛掛起大紅的燈籠,貼起春聯,商場里擺滿了年貨。一般從冬至到正月十五都算過年。大年三十,全家在一起吃團圓飯,守歲,大年初一不能掃地。信神的人家在大年初一要吃素。舊金山:每個春節,舞獅的隊伍都會從這里出現,沿著唐人街,伴著喧天的鑼鼓一直舞下去,除了華人,各種膚色的外國人也會被吸引專程來這里過中國年。春節時,餐館里餃子、年糕等過年食品更是一應俱全。悉尼:悉尼唐人街的牌樓上寫著四個大字「四海一家」,過春節時,舞獅的人多停在商店或餐館的門前,這時店主人會很高興的出來,為舞獅的人派發「利市」。溫哥華:溫哥華唐人街的牌樓工藝精美,上書「中華門」三個繁體大字。過春節時中華門上掛滿大紅燈籠,小朋友舉著五顏六色的氣球,臉上寫滿好奇和快活。倫敦:每到春節,唐人街上就要張燈結綵,家家貼春聯迎財神。鞭炮煙花伴隨著舞龍舞獅和歌舞雜技表演。鑼鼓喧天之中,人們擠在唐人街上,看英國白人扮演的洋財神穿著長袍馬褂給兒童挨家挨戶恭喜發財討要紅包。紐約:紐約唐人街有15萬華裔移民,這里的春節無與倫比的熱鬧!大街上有傳統的龍船遊行,放鞭炮驅魔,武術雜技表演等。
10、紐約有哪些又便宜又好吃的美食
中國菜
紐約除了曼哈頓的唐人街外,在皇後區還有個新興的中國城-法拉盛(Flushing),和唐人街的廣東香港福建移民不同,法拉盛的移民多來自內地城市,天津、西安、四川、湖南、浙江、上海等,要吃地道的內地菜系,法拉盛自然是首選。曼哈頓的唐人街是適合吃廣式早茶點心地方,還有一些東南亞菜系如泰國菜,馬來西亞菜,越南菜也集中在這里。美式中餐店要避開,盡管其遍布紐約的大街小巷。奇怪的菜式組合,所有菜都用一種又甜又鹹的醬炒,根本不是中國菜,但美國人很愛吃。
街頭小食
紐約街頭有很多賣小吃的小商販,紐約的小吃主要有:熱狗(HotDog)、椒鹽卷餅(Pretzel)、肉串(shishkabob)、花生等糖衣堅果(Nuts)、蓋澆飯(Chicken/lambOverRice)和比薩(Pizza)。Pretzel:是一種脆麵包,抹上黃芥末吃的,很受紐約人歡迎。肉串:一般是土耳其風味的,也比較常見。花生堅果:冬天較多見,熱熱的裹著糖衣的花生,在天氣冷的時候是很不錯的小吃。蓋澆飯:不少人中午休息時間買一份當午餐,又快捷又便宜。
早午餐
紐約人周末喜歡吃早午餐,睡個懶覺,到餐廳點個早午餐邊吃邊享受近午陽光,好愜意。
越南菜
紐約的越南菜大多在唐人街,平價好吃。
墨西哥菜
紐約的墨西哥菜也很常見。價格實惠,口味重、偏辣,在中下城不那麼繁華的地方要是看到舊舊的墨西哥小飯店,花5美元點兩個Tacos(包餡玉米餅),管飽又正宗。辣豬肉陷的(SpicyPork)很好吃。BarrioChino是網評很好的墨西哥酒吧,墨西哥margarita很有名,這家吃的據說也不錯。
義大利菜
紐約的義大利餐廳非常多,得益於早期大量的義大利移民,唐人街旁邊就是小義大利(LittleItaly),好吃的義大利餐廳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