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有什麼樣子
1、春節是什麼樣子的?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2、過新年有些什麼樣的習俗啊
年是什麼?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獲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
年是什麼?年是一隻怪獸,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來。它一上岸,所到之處便是洪水泛濫。後來人們在家門口貼起紅紙,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把「年」嚇回逃回了海里。於是就有了除夕貼對聯,掛彩燈,穿新衣,還要剁餃餡包餃子,晚上還要攏旺火、燒柴禾,--這就是年了。
那麼古代人是怎樣過年的呢?我們先來聽聽這首「年節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寫聯對,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頭兒,
初三初四耍球兒,
初五初六跳猴兒,
…………「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霄,這年才是過完了。那麼我們追溯古人的「年步」,先來祭灶——
灶王爺可是年節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臉的一尊,祭灶的風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對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達。在傳說中,黃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後世流行的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長得象個美女。他有一個叫「卿忌」的夫人,有六個都叫「察洽」的女兒,還有好幾位兵將。他除職掌灶火之外,還要考察人間的所作所為,上告天帝。人們還用酒糟、飴糖、粘糕等「賄賂」灶神,同時還喃喃禱祝,求他上天講好話。這個風俗一直傳到了今天,不過時間是在臘月二十四,祭食也簡化成了「灶糖灶餅」,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話,一定還會聽到奶奶、媽媽在叮囑灶王:上天說好話,不好的可別說……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
爆竹最初是巫術的一種工具,作用是驅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並不是象現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燒竹子,發出噼叭之聲,驚嚇鬼怪。屠蘇即屠蘇酒,意為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於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後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酒」。
桃符又稱「桃版」,是春聯的前身。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從漢代起即有用桃作厭勝之具的風習,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說緣於五代後蜀之主孟昶。紙制的春聯則是明、清才興盛起來。今天的春聯意在於渲染年節氣氛,祝吉求祥,已經失去了舊時春聯的驅闢作用,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寫了聯對,接下來該准備過年的食物了,年節飲食很多,諸如年糕、年夜飯、更歲餃子等。另外還有巫術味很濃的飲食,如桃湯、柏酒、椒酒、五辛盤。桃湯是用桃煮的湯,柏酒是一種用柏樹葉浸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飲用,意為避邪祈福。五辛盤即以蔥、姜等五種辛辣食品置盤中,又稱春盤。俗謂可以辟惡、除瘟、通五臟,也有賀新的意思。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在歷史上甚至連監中的犯人也釋放回家團聚。全家人團坐桌前,開始了「團年」、「守歲」的進程。先是一餐「團年飯」飯後闔家團坐守歲。
此時小輩兒人向父祖家長行禮辭歲,老人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叫「押歲錢」「代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厭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藉此表示親情愛意。 團年飯後還要「消夜」,一家人吃著點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細雨,靜待天明,這便是守歲。另外除夕夜還有鏡聽、照田蠶、賣痴呆、打灰堆等習俗,以此來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願新的一年小孩聰慧,萬事如願。
「鄉村裡過年,從臘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個半月的鑼鼓聲,這聲音單調,
卻打動到咱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坎上。就在這時際,……發現迎春花開了。」
是的,迎春花開了,新的一年來到了!
古人將新正的前八天分別以六種動物和人、谷相稱。正月一日為雞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雞辟邪之舉,方法是殺雞著門或貼畫雞於門。從元旦開始,人們開始忙著拜年賀節。拜年在漢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這天進宮朝拜,君臣同樂。到了明清兩代,官場拜年則發展成虛文的禮節,往往是「望門投刺」,不管認不認識。有詩為證: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歡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復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這天的習俗活動是「送窮」,而對商家來說,初五這天商家開業。正月的活動一直到了十五,才漸漸平靜……
3、期待今年的春節嗎?
期待今年的春節。春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熱鬧的氣氛以及它的重要性讓我嚮往。
春節前家家戶戶都會准備好多東西,比如堅果,糖果,糕點,水果,鞭炮,魚肉,對聯等裝飾品,新衣服,牛奶飲品等,可謂樣樣俱全,應有盡有,不僅留在自己家裡用,還用來走親訪友送禮用。
1.春節最吸引我的應該就是美食了,在生活日益美好的今天,雖然不像以前那樣好東西只有到春節才能吃到,但是春節時美食之多,品種之豐富也是普通人家一年中最豪華的時間了。比如我們北方的花糕,這是一種麵食,由麵粉和紅棗做成,香甜美味。再或者說我們北方的「果子」,它其實是一種麵食甜品,深受小孩子們的喜愛。作為一個吃貨,我最喜歡的就是魚和豬肉了,清蒸魚,炸帶魚,糖醋鯉魚,燉排骨,燉大骨頭,紅燒肉,雞肉燉土豆等等,讓人垂涎欲滴。
2.春節時家家戶戶會准備對聯,窗花,財神爺等製品,在我老家,對聯一般在除夕晚上由家裡較為年長的男孩子一起貼,窗花則作為自己家的裝飾品,現在還有一些老人會買財神爺和門神的民間畫品貼在家裡,到了大年初一挨家挨戶拜年的時候,就會發現,每家每戶洋溢著春節的氣息,紅色的對聯在清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有寓意。
3.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盼望春節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春節的時候親戚家很多跟我年齡相仿的孩子們會相聚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收紅包,一起放鞭炮,現在由於環境原因,很多地區禁止放鞭炮,到了除夕夜不再有噼里啪啦的熱鬧,大年初一早晨也不再有擾我睡眠的鞭炮聲,現在的春節比以前安靜了許多,卻更環保了,希望我們與朋友之間的關系,與家人之間的關系不會隨著靜謐而漸漸變淡。
提前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新的一年財源滾滾。
4、今年春節怎麼樣過的?
學期結束了,春節也到了,我心裡特別興奮,
年三十的清晨,我和媽媽興高采烈地去街上買東西准備做年夜飯。街道上處處張燈結綵,十分熱鬧,家家戶戶貼著「倒福」、掛著燈籠。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紛紛面帶微笑地走向大小商場,有的購物,有的遊玩。這樣熱烈祥和、繁華喜慶的節日氣氛,真是令人心潮澎湃拜啊阿!晚上,全家人團團圓圓地相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男女老少歡聚一堂,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共享新春之樂。當晚,煙花怒放,五光十色,美麗極了!等到半夜零時,爆竹齊鳴,歡慶新年的到來,那是多麼激動人心呀!我想此時此刻,全國各族人民一定都在歡慶新年的到來吧。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吃年糕和湯團,即希望「年年高、團團圓」的意思;大年初二開始,親朋好友們相邀做客,即是「拜年」,有的是吃「年酒」。拜年時,首先要到最親的長輩家裡拜年,然後是平輩間互相拜年。長輩們都給我們小孩子發紅包,我們可高興啦!哦!我差點忘了告訴你們,過春節時,家家戶戶的房子里都要放兩三根甘蔗,因為甘蔗代表「節節高」﹔年夜飯中也總有一道菜是魚,因為「魚」和「余」是諧音,表示「年年有餘」的意思。當然,在春節里,千萬不要說不吉利的話,否則會被長輩埋怨,說你不懂規矩的。
我早已計劃好了這個春節該怎麼過,現在日t夜夜盼望的春節終於要來首先,得提前買好對聯,把家裡的幾扇門好好裝點一番,讓家裡到處洋溢出節日的氣氛。當然煙礻爆竹也必不可少,我特別喜歡煙花飛上天空以後,雨點般的灑落下來的壯麗景觀。餃子是春節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媽媽親手做的餃子,鮮嫩無比,回味無窮,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吃上一頓,解解饞。哦,我一定要過其次還得去親戚朋友家拜年。一進門,我就要「叔叔長、阿姨短」地叫他們,然後把爸爸媽媽買女的禮物送給他們最喜歡的是看一年一度的春節晚會,裡面的節目豐富多彩,有滑稽的小品,動聽的歌曲,精彩的表演,給人美的享受。
5、二年級春節作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二年級春節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1終於放寒假了,意味著新的一年就要開始了。我想抓住馬年的尾巴,追尋羊年的新味。
家家戶戶的門口貼上了春聯,喜氣洋洋。商場里掛滿了燈籠,張燈結綵。大人們已經匆匆忙忙得在准備年貨了;媽媽已經給我准備好了新衣服,圖個新年新氣象;爸爸給我買好了煙花,鞭炮聲聲迎新春;我趕緊把作業做完,就可以輕輕鬆鬆地過個年了。
除夕之夜,一大家子的人團團圓圓坐在一起吃年夜飯,聊著家常。這時最開心的是孩子們了,我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在放煙花了,五彩繽紛的煙花在空中綻放著各種圖形,真好看!放完煙花以後就是看春晚了,春晚的節目真豐富!大人們今晚是要守歲了,而我在床上已經不知不覺得睡著了,期待著壓歲錢了。
在新年的鍾聲敲響之際,我期待2021年有更大的收獲,在我每一個前進的腳印里,都盛開著一朵小花!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2今天媽媽和爸爸要帶我回鄉下,我興奮得睡不著。 第二天,我很早就起來,刷牙洗臉去鄉下。到了鄉下,我看見一片片綠油油的草地,一朵朵紅彤彤的花,一棵棵高大的樹,樹上有許許多多的黑色松果,好像穿著黑色的衣服似的,讓我心情特別的開心。外婆家有隻肥肥的大公雞,他有紅紅的雞冠,一身黃黃的羽毛,長長的腿,尖尖的嘴巴,有趣極了。 但是它很調皮,天天跑到外面去,老害爺爺奶奶去抓。今天爸爸和媽媽就去抓它,可是抓了很久都沒有抓到,爸爸和媽媽一會兒撲到這里,一會兒撲到那裡,撲得一身灰,那隻公雞一會兒飛到這里,一會兒跳到那裡好難捉到。後來爸爸撲過去抓到那大公雞的羽毛,終於把大公雞捉住了,然後把它放進大籠子里。我們大家笑著,唱著,跳著,可高興了! 我祝大家新年快樂,恭喜發財。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3家鄉的春節我的家鄉過春節可好玩了。小年一到,人們都忙著置辦年貨,購買過春節需要的吃的、穿的、用的、玩的。
年三十一大早,家家戶戶都忙著貼春聯、掛彩燈、放鞭炮。說起這些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呢!我想很多人都能猜到是除夕的故事。因為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過春節時,有很多的秧歌隊,穿著色彩鮮艷的衣服,在大街上扭著秧歌,給看秧歌的人帶來了很多歡樂。
以上這些還不是最好玩的。要說這最好玩的那還要數正月十五晚上的看花燈和放禮花了。去看的人多級了,簡直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而且還有很多賣糖葫蘆的、棉花糖的、玩具的熱鬧非凡。
整個一條街,花燈從這頭一直排到了那頭。遠遠的看去,就好像是用各式各樣的花燈組成的一條巨龍,漂亮極了。花燈樣子也是多種多樣。有大船的、有汽車的、有火箭的、有仙女的還有孫猴子的等等。而我最喜歡的卻是用冰做成的這一年所代表的屬相的冰燈。看燈時,爺爺奶奶還會給我買很多的小彩燈和好多好吃的,我還能盡情的玩耍。我年年都盼著春節早點來到。
我非常喜歡家鄉的春節!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4每到春節,是我最快樂也是最喜歡的日子。
家長會發錢,燒了好多美味的東西。比如烤鴨、烤雞、烤鵝、紅燒排骨、魚湯……
爸爸、媽媽會帶我去拜訪親人朋友,在這一天里我可以穿自己喜歡的衣服或是鞋,高高興興地玩耍,不受任何拘束,晚上還可以放煙火棒,看很久電視,隨便看什麼節目,不過爸爸和媽媽說了最好看春節晚會,因為過年嘛,當然看關於過年的節目。
我們小孩子都喜歡春節又可以吃,又可以喝,誰不喜歡?就連大人也喜歡。因為可以放假呀!
春節,每個人都喜歡,無論是小孩子還是大人,我愛你!春節。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5過新年了,過新年了,除夕前的第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爺爺家,准備在爺爺家歡歡喜喜地過個年。
我和爸爸媽媽來到爺爺家的第二天就過年了。吃年夜飯之前,爺爺奶奶在一隻黑漆漆的籃子里放上了許多各式各樣的食物來祭拜祖宗,還給他們上香。給祖宗上完香,我們就開始吃年夜飯,我數了數,一共有十六盤菜,我們一家人都津津有味地品嘗著這頓美味佳餚。
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焰火,到處都能聽見噼哩啪啦的聲音,焰火的顏色五彩繽紛,美麗極了。我最喜歡的鞭炮是旋轉鞭炮,如果把它點上火,它就會在地上快速地旋轉,然後飛到空中,並吐出絢爛的火舌。最後,我們在熱鬧的鞭炮聲中送走了2020年,迎來了2021年。
我十分喜歡過新年。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6快要過年了,這時候我算是最興奮的啦!因為我在過年是時候可以做很多事,比如放煙花、拜年……好啦不跟你們說了。今年大年三十很與眾不同,我要去花樣年華過這個大年夜。我知道不該去,可大家都要去,我不想自己玩。
我一來到那裡就聞一股濃煙味,我走進去靜靜的坐在那兒。等人到齊了就開始熱鬧起來了。有唱歌的、有吸煙的,還有喝酒的。真瘋狂。他們唱的有些歌我都聽過有點會唱,就是我不敢唱,生怕唱錯鬧笑話。
過了一會兒才知道,原來這次是我家和大伯幾一起包的。聽到這個消息我就大膽的唱了一首歌,可是很緊張,一直盯著一個地方,唱完後我不知怎麼的,特別熱。
過了一會兒,我覺得自己疲憊不堪,媽媽就先帶我回家了。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7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們全家最盼望的一件事情就是吃餃子,因為媽媽包的餃子味道特別鮮美。但去年吃餃子的經歷卻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去年過年,媽媽包的餃子有兩種味道:一種是芹菜餡的,一種是肉餡的。媽媽包完之後就開始煮了,她把餃子一個一個放進鍋里,大概煮了十五分鍾餃子熟了,媽媽把鍋端到桌子上,味道香噴噴的,我和爸爸都忍不住留下了口水。
我們一家人開始吃了,我先夾了一個芹菜味的,特別好吃,接著媽媽給我夾了一個肉餡的,我說:「媽媽,我不喜歡是這個味道!」媽媽非讓我吃,還笑著說:「孩子,這個肉餡的餃子是甜的餓,不信你嘗嘗!」我咬了一口,一塊硬硬的東西碰到了我的牙齒,我吐出來仔細一看是一塊水果糖,於是,我又放回口中,酸甜可口,果然好吃!這時候,媽媽笑眯眯地說:「如果吃到了帶糖的餃子,這一年都會幸福甜蜜的!」接著,我們全家人歡呼起來,他們一起為我祝福。我這才知道剛才媽媽的良苦用心,眼裡閃動起感動的淚花!
我喜歡吃餃子,更喜歡吃媽媽親手包的甜餃子,因為吃餃子的時候,我能感到媽媽那份濃濃的愛!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8今天是大年初二,一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姥姥家拜年。
到了姥姥家後,大姨一家和小姨一家都到了,我先給姥姥和姥爺拜年,姥姥姥爺笑著給了我壓歲錢,我又給舅舅妗妗拜年,他們也給了我壓歲錢,我領著四個妹妹和兩個弟弟在院子里玩。
中午舅舅已經在門口的酒樓定好了位子,吃完飯後,我和妹妹下了一會兒跳跳棋,大約四點多,我和爸爸媽媽就和大家告別回家了。這個年過得真好。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9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也是我們中華的一種風俗節日,每到一定的時間,人們都會放煙花炮竹,貼對聯,可熱鬧了。人們都說春節有個來歷,你們想不想知道?如果想知道,就請往下看看吧!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魔鬼想害死人們,霸佔天下,人們很有智慧,發現了魔鬼怕紅顏色,所以人們就每到魔鬼來之前定了一個日子,在這個日子裡,人們都會掛上紅紅的燈籠,貼上紅對聯,放紅炮。因此12月30被人們定為——春節。這個來歷只不過是個傳說,實際上人們掛那些紅燈籠啊,貼紅對聯啊,放炮啊等都是為了春節過得喜慶。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10除夕夜晚12:00,一陣陣鞭炮聲迎來了新的一年。我和爸爸回到家就開始放炮,先是放「天上人間」,就是一個小包裝上面有個導火線,點燃後扔出去,會發出連環的爆炸聲,但小心炸到手!第二個是「旋花」,是個圓柱體的東西,只要點了火後扔出去,「旋花」外殼就掉了變成了美麗的陀螺,直到最後爆炸。非常好玩。第三個是「火箭」,先把火箭的桿子插入雪裡再點火火箭便「嗖」飛上天,但不爆炸,爸爸非常膽大直接拿著「火箭」點上火就扔了出去真好玩。
放完後就1:00了,我們就回家睡覺了,今天真開心。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11春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喜氣洋洋。今年的春節,我過得特別有意思。直到今天,我還記憶猶新。
早晨,我們一家人忙開了。媽媽在大門上貼春聯。映入我眼簾的是「日麗春常駐,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則幫媽媽貼「福」字,正要貼在門上。媽媽連忙阻止我,說道:「『福』字應該倒貼,就是『福』到的諧音,福光臨我們家了。春節帖春聯有喜慶、財氣、吉祥之意。」我一聽,趕緊把「福」字倒貼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備,掛起了一盞盞紅燈籠。我想:這紅燈籠難道不就代表著我們祖國的面貌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嗎?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12盼望以久的春節終於到了,家家戶戶都掛上春聯,紅紅的紙上寫著祝願的話,比如雙喜臨門。出入平安…都是祝願的話。
外婆准備了豐盛的晚餐,姐姐哥哥都來到了我的家裡,熱鬧得很,餐桌上都是好吃的,有香噴噴烤鴨,甜甜的八寶飯,還有幾個大大的螃蟹……大家有說有笑。新年好!大家舉起手中的杯子,向大家問好。
吃完年夜飯,我和哥哥姐姐一起下樓放鞭炮砰砰!砰砰!五顏六色的鞭炮飛向藍天,變成奇形怪狀的圖形。我又拿了幾根焰火去放了,啊!真漂亮。
我真喜歡春節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13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稱為「過年,」聽說以前古代的時候,人們都不敢出門,因為每年都會有「年獸」出沒,後來,人們知道了「年獸」最怕紅色的東西和響聲,所以人們天天春節都貼紅色的春聯、放鞭炮。
有一天,我和爸爸媽媽貼春聯、放鞭炮、看舞獅子表演,其中,我高興的是和爸爸媽媽逛花市,我們見到了杜鵑花、牡丹花、鬱金香······五彩繽紛,美麗極了,我們還見到了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燈籠,我買了幾個燈籠裝扮我的家。我的所有親戚都來我外婆家吃團年飯,外婆家的餐桌上有各種各樣的食品,有油角、糖果、瓜子,我們吃完團年飯,我和我的哥哥去買煙花,和大家一起去廣場放煙花。
春節真好玩啊!我愛春節!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14在這一天,我們已經放寒假了,馬上要迎來春節了,好開心吶!這一天人們都會貼春聯,喝屠蘇酒,就像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一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而且我們又長了一歲,那時候就更要懂事了,幫助他人,給親戚拜年,他們都誇我懂事乖巧的女孩,當時心情是多麼的好。放爆竹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可是爆竹有時候很危險,要在家長的陪護下才能玩噢!小朋友千萬不要獨自放爆竹哦!
我們還會吃團圓飯,穿新衣服,媽媽嬸嬸阿姨都忙活著炒菜,我們卻在旁邊一邊玩著,那時候的情景多麼忙活啊!就是這樣的一個春節,讓我們充滿了多少快樂!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15「二十三,糖瓜粘」我念著從網上搜羅來的春節民謠,一臉的大惑不解。大伯對我說「這你就不懂了吧,這指的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打掃衛生還好,為什麼要祭灶?」我繼續疑惑。這時奶奶接過了話茬,「傳說每年這個時候都是灶王爺回天庭稟報的日子,人們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就擺上糖瓜來祭奠他。至於供品糖瓜,因為又甜又粘,用來糊住他的嘴。當他嘗到糖瓜的甜味時,就要多說點好話,如果他想打小報告說壞話時,就讓糖瓜的粘性粘住他的嘴,讓他想說也張不開口。」「哈哈,你們這是『賄賂』灶王爺。」我打趣地說,一家人都笑了起來。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16一進門,就看見一個大桌子擺在屋內。「這是什麼,擺在這里多佔地方啊。」「這叫天地桌,是用來接神的。今天你要拿這些神當『偶像』對待,保佑你一年平平安安。」大姑半開玩笑地說。「那我可要好好對待他們了。」我也開起了玩笑,轉身走到了廚房。「哇,這么豐盛!」只見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更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
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年年有餘」。還有龍蝦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還有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怎麼樣,我的春節知識掌握的不賴吧。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17二月十九日(大年初二),我和爸爸。媽媽去一位叔叔家拜年。一進叔叔家就看見一隻長著土黃色長毛的小狗沖著我們又蹦又跳。又吼又叫,好想它不歡迎我們到來。我想摸摸它,它卻「吱溜」一聲躲到桌子底下去了,並監視我的一舉一動。後來,叔叔家的阿姨說:「我家狗狗不認識你,讓它舔舔你的手,你擼擼它的毛,它就認識你了」我照阿姨說的去做,果然它喜歡我了。我和它玩了很久,我要走了它也要跟我走,好玩極了。
這是我春節遇到的最有趣的一件事。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18我盼了很久的春節終於到了。早晨,我還在睡夢中, 一股肉味撲鼻而來,我腳忙手亂地穿著睡衣,又跑到廚房。我看見香噴噴的一鍋肉,我迫不及待地想下手撈一塊肉吃,媽媽和奶奶說「:傻孩子,不忙,我們一塊兒吃個團圓飯。」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奶奶把魚、雞、蝦,都擺上桌子,我們全家邊吃邊說好,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吃完飯,我和爸爸貼著紅通通的對聯,花花綠綠的年畫,家家戶戶過新年,歡歡喜喜迎新春。
我和姐姐放煙花,一串串煙花升上天空,劃破夜空,五顏六色的煙花滿天飛舞,美麗極了。
今年的春節多麼令人難忘啊!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19一年一度的春節到了。早上起來,我穿上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看著爸爸給我買的各種各樣的花炮,心想:快點到晚上,就能看到煙花的美景了。
上午我幫爸爸貼對聯,貼福字,對聯有橫聯,有豎聯,都代表著吉祥如意。
不知不覺就到了晚上,我們吃過餃子,我還看了春節晚會,新年的鍾聲敲響,我們就下樓發旺火,放花炮,先放了一串大鞭炮,噼哩啪啦,響徹雲霄。然後,我和姐姐放了很多好看的煙花,有禮花、小飛機、大扇子等,這些煙花五顏六色,好看極了。
新的一年可真熱鬧呀!我又長大了一歲,我還盼著明年過得更好呢!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20今天是春節,就是過年,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姐姐我們一起過團圓年,媽媽給我們做了魚、蝦、雞珍、鴨肉、羊肉、花菜炒肉、芹菜,這些菜都是我最愛吃的,奶奶還做了我做了我喜歡吃的南瓜餅, 香甜可口,美味極了。
下午我和姐貼窗花,我們一起吃了年夜飯,爸爸給我們發壓歲錢。
晚上, 我和媽媽坐在窗口看放煙花,晚上我們全家一起看春晚,節目五花八門,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生怕誤掉一個節目。
今年過年,我非常開心 。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21西方有西方的年,東方有東方的年,中國的年便的春節了,所謂,春節無非就是辭舊迎新,對舊的一年的收獲總結,對新的一年的展望迎接。當然勞累了一年,也是應該歇歇了。
往常的春節都是親人團聚在一起,大人忙在廚房裡,孩子們坐在一起看電視,吃東西。再就是等著品嘗美味佳餚了,那種沐浴在親情。喜悅。和睦之中的感覺,真是美極了。如今,旅遊也更是成了春節的新時尚,但對於收入平凡的家庭來說,也只是可望而不可及。其實只要在原來的基礎上搞一點新式花樣,便會使這個春節多姿多彩了,所以在我的提議下,今年春節這樣過!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22在大年三十那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一大早就去街上買過年要用的東西。來到大街上,我們首先買了一些鞭炮,然後又去菜市場買了一些蔬菜和肉。買完東西後我們就高高興興的回家放鞭炮、貼對聯、沾倒福來期待節日的到來。
晚上媽媽和奶奶包餃子,媽媽還會往餃子里包上硬幣,還說如果誰吃到這個硬幣來年就會有好運。餃子煮好了我們一家人坐在電視機前一邊吃著餃子,一邊看春節晚會。吃完餃子我就和哥哥弟弟們一起去院子里放鞭炮,那些火花五彩繽紛好看極了,就像一個個小星星在天空閃爍。
春節是多麼快樂難忘啊!我多麼希望今天就是春節呀!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23春節春節到了,家家戶戶吃餃子,還互訪去拜年。春節還要放爆竹,貼春聯,看春節聯歡晚會。從臉上喜氣洋洋,大街上人山人海,小孩子還能美美地拿壓歲錢呢。我讓幾個朋友一起放煙花,煙花真美啊,有的像菊花,有的像紫羅蘭,還有的像孔雀開屏。放好了煙花,我們拿出了彩色泥一起玩,比比誰做得好看,有的做了一個餃子,有的做了一朵煙花,我做的是一對春聯上面寫著:「春回大地,福滿人間」。我喜歡春節,因為春節很快樂,我又長大了一歲。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24馬上就要過春節前,我們一家就先做過春節前的准備,首先,我們先去鞭炮店裡買鞭炮,了,然後,再買對聯,到了那時候,我的哥哥他就放假回家,全家就都來到家裡了,還有親人們也來了,他們准備了水果、餃子。
這一天,就像趕集一樣,上午沒有人放鞭炮,一吃完中午飯,家裡的鞭炮就都放了起來,有的放小跑;有的放大炮;還有的放煙花,屋裡還有的吃著冷盤,晚上就非常非常的漂亮了,煙花裙裙,有的像蛇;有的像龍;有的像狗;還有的像甜甜圈。
今天玩得可真開心,我忘不了今天。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25過年嘍!盼望已久的新年終於來到了,家家戶戶都在貼春聯、放鞭炮、掛燈籠,一片熱鬧的景象。
貼春聯、貼福字、迎新年。在貼福字的時候,媽媽說:「倒著貼。」我很奇怪地問:「為什麼呢?」媽媽說:「福到了!」我恍然大悟,新年到,福氣到。
這時,院子里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我趕緊加入到他們的隊伍中。五顏六色的煙花沖上天空,好看極了。小朋友們一個個興高采烈,穿著漂亮的新衣服,我的在放鞭炮,有的在打燈籠,還有的在捂著耳朵看煙花。
多麼開心,多麼熱鬧的一天,我盼望下一個新年快快來到。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26今天我和媽媽在炕上聊天。我們談論鞭炮。
我媽媽說放鞭炮是一種習俗,很有趣,但也很危險。讓我遠離它,但我只是喜歡玩。每次我爺爺出去放鞭炮,我都會跟著,看鞭炮,聽爆炸聲。我的心非常溫暖和快樂。
鞭炮仍然是一個壞傢伙。如果你不小心,人們會受傷的。我父母經常告訴我要注意安全。
鞭炮是好事,也是壞事。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在與母親的聊天中了解到了鞭炮的危害,但是每次他看著爺爺燃放鞭炮,聽著爆竹聲,他都非常開心。因此,鞭炮是好事也是壞事。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27新年又來了。每個家庭都燃放鞭炮來迎接新年的到來。門上貼著紅對聯,街巷裡裝飾著燈,每個人臉上都掛著幸福的笑容,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節日到處都是。
一些親戚朋友聚在一起,品嘗美酒佳餚,談論一些快樂的話。最開心的事情是我們可以存很多壓歲錢,然後開心地上街買很多好玩的東西,說更多的祝福,然後我們可以賺很多錢!之後,我可以上網,和我的朋友聊天,互相祝福。嘿,友誼更好。
人們一直玩到深夜,嘴裡吃著美味的水果,手裡放著鞭炮和煙花,大人小孩唱歌跳舞,開心地玩耍。
中國新年真的很快樂!我又長大了一年!在新的一年裡,我必須更加理智,努力學習。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28在我們國家,有許多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是春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為什麼?因為神話有一個關於春節的精彩故事,我現在就告訴你。
傳說有一個叫「年」的怪物,它有兩顆鋒利的牙齒和鋒利的角,非常兇猛。每個新年,他們都會襲擊一個小村莊,傷害他們的生命。一天,一個仙翁走過來,告訴村民年害怕紅色和噪音。人們一聽,趕緊准備好紅對聯貼在門上。到了晚上,這一年真的到來了。它一看見紅色,就聽到鑼鼓聲,嚇得跑開了。從那以後,村子裡和平了。所以有一年。
慶祝春節有許多習俗,如掃灰塵、貼烤架、吃餃子和貼春聯。
一年的起源很有趣!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29今天是一年的第一天大年初一。昨天我睡得很晚,所以今天起得比較晚。穿上衣服來到廚房,看見姥姥和媽媽在包餃子,姥爺在擀皮。我看見媽媽往餃子里放了一枚一角錢的硬幣,我問媽媽為什麼往餃子里放錢呢? 媽媽說;那是為圖個吉利,誰要是吃到包錢的餃子,誰在這一年裡的運氣就最好,這一年裡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
餃子包好了,媽媽開始煮餃子,我連忙坐到桌子前等著,餃子煮好了,我搶著吃了起來。嗨,真有意思,不管吃到也好,沒吃到也好,這都是令人難忘的一頓飯。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30「恭喜發財!」陣陣的問候聲不時傳來,在春節期間,那四個字都變成了大家的口頭禪了。
夥伴們跑東家串西家,「跟你拜個年!」手中的鈔票也多了起來,甚至手中還會賺得一大把香煙。而這大多是送給自己的老爸,有時也會試著抽一下,可咳嗽幾聲只好把它扔掉了。
小姑娘們則在一起咬著嘴皮子悄聲細語地說著什麼。大人們在一起談談家常,老人們則在兒女們的陪伴下觀看著TV節目,精彩的節目時而惹得老人們會心地笑個不停。
過新年,每個人都春風滿面,喜氣洋洋。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31大年三十的晚上天空飄起了小雪,瑞雪兆豐年,來年一定是豐收年。我們迎著小雪到了奶奶家。爸爸帶著我下樓放鞭炮。放完鞭炮我和爸爸一起上樓,奶奶已經把飯菜端上了桌。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們穿上了新衣服,我到了奶奶的房間給爺爺奶奶拜年。吃完飯我們就到了婆婆家,我又給婆婆和公公拜年,不一會我的姨媽們也來了,我給姨媽她們拜年,她們還給了我許多紅包。我和哥哥姐姐下樓放鞭炮,我們玩的真開心呀!
到了元宵節的那一天,晚上爸爸媽媽帶我去看花燈,我看見一個大龍燈盤旋在城門上,進去我看到十二生肖燈、大龍蝦燈和孔雀燈等……。還有很多各種各樣的燈,真的是豐富多彩啊!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32要過春節了,城市裡處處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的。馬路上掛滿了燈籠、彩旗和綵帶。上面寫著福字,有的橫幅上寫著「龍年吉祥、新年快樂」掛在馬路的上方,還有的用龍來裝飾,看兩條龍在空中飛奔,還頂著一顆又大又紅的龍珠,非常逼真,托出濃濃的新年氣氛。馬路兩旁的樹枝上掛滿了節日燈,節日燈一閃一閃的,好像一顆顆正在眨眼的小星星,把我們的城市打扮的漂漂亮亮,紅紅火火的,非常壯觀。
瞧,好多小朋友正在放煙花,朵朵煙花有的像蜜蜂飛舞,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孔雀開屏……真是美麗極了。
二年級春節作文 篇33春節到了,從街口,從道路,從家家戶戶,傳來了喜慶的鞭炮聲,那是人們在歡度春節。春節的時候要吃年糕,吃完還要發壓歲錢,就在吃年糕時侯我們還要吃紅燒肉,餃子,田魚,雞腿等食物......
吃好了,大家就休息了一會,就吃柚子,水晶梨,蘋果,橘子等水果。然後去外面放鞭炮,那鞭炮打出好多顏色,十分美麗!有深紅的,有淡青的,有淺綠的,有紫紅的,有杏黃的,有雪白的,還有好多好多顏色!
啊,過春節的時候我最喜歡吃年糕!你呢?
6、春節的樣子
春節,我們國家一年一度的重要日子,是每個家庭團聚的重要日子。每年春節,對於我們來說,應該都是不一樣的,那每個階段的春節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我眼中春節的樣子。
「快過年了,真開心呀,有新衣服新鞋子,還有紅包……」滿臉洋溢著幸福快樂的笑容,這就是小時候春節的樣子--歡樂!
小時候的春節,總是喜慶歡樂的,那時的我們,過年的年味濃,小孩子特別有過年的儀式感。過年前,跟著媽媽去辦年貨,幫著媽媽大掃除,和媽媽一起買過年衣服,紅紅火火的感覺,雖然忙碌但是開心,關鍵是還有寒假呢,可以各種玩;過年了,跟著父母走親訪友,收著紅包,數著錢,真開心,終於有錢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了,還計劃著開學前買各種書籍和學慣用品呢。
所以,小時候過年的儀式感真的濃,對於小孩子而言,真的是歡呼雀躍!
上大學時,每次回家過春節,春節的樣子--珍惜!
回家過寒假等著過年真的是很珍惜的時光,畢竟大學時就背井離鄉到外讀書,回家的時間很少,每次回家,總能看到父母頭上又多了一撮白發,我們在慢慢長大,父母在慢慢變老。所以總是會珍惜這一段時光,而春節,似乎沒有以前那麼濃烈了,不一定要買新衣;沒有那麼多小夥伴在一起玩;雖然還有紅包拿,但是似乎沒有那麼開心;春節一切美好的樣子,怎麼就變樣了呢?
結束了自己的上學時光,踏入社會,回家過年的時間更少,也更身不由己。一眨眼,才想到剛回家的樣子,馬上就要去上班了。更多的是惋惜和不舍。而春節的樣子--寧靜,似乎和平時沒有什麼兩樣了。除了聚會多一點,其他都一樣,少了小時候過年的濃烈氣氛,沒有新衣服,沒有紅包,沒有過年的熱鬧,一如既往的只有煙花炮竹,但似乎也事不關己。這段時間,更多的是在家休養,除去工作的緊張和壓力,只有家人的陪伴,還有家裡的寧靜,靜靜地在家放鬆放鬆。
春節的樣子……是呀,在每個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於春節都有不同的看法和過法。但只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對大家的祝福,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我們的祝福都是:新年快樂,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福氣多多……
大家忙活了一年,也就是在這么幾天春節中可以放鬆放鬆,所以趁現在春節假期還沒結束,趕緊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祝福你:2019豬年大吉,豬事順利!讓我們永遠保留著小時候春節的熱鬧開心的畫面吧!
7、春節有什麼民俗活動
春節民俗活動有很多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
過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備,要買很多東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等。統名之曰「年貨」。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8、現代春節的變化是怎麼樣的?
春節的變化如下所示:
1、互通電話拜年的人數大幅度減少,人們越來越喜歡在社交平台上互道新年好。
2、群發的拜年簡訊不受重視,人們看重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交往。
3、春晚收視率逐年下降,人們更喜歡用守歲的方式來跨年。
4、飲食更講究綠色養生之道,餐桌上的佳餚以綠色蔬菜為主。
5、鞭炮數量減少,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更注重人與環境和諧相處,過年放鞭炮的人家逐年減少。
相關介紹: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
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底蘊。
9、春節有什麼特點?
這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個節日。它也是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盛大的一個節日。
春節為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這種叫法大概起源於周代。因為對於「年」,堯稱「載」,夏曰「歲」,商曰「祀」,到了周代才稱「年」。「過年」是農業收獲後的一個大慶祝日。古書載:「年,谷熟也;從禾、干聲。春秋傳曰:大有年。」又說:「五穀皆熟曰有年,大熟曰大有年。」五穀豐登,俗稱「好年冬」或「好年景」。
我國民間慣用農歷,代代相傳,未易轉移。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形式。因為歷時久遠,深入人心,所以形成為固定的習俗。其中主要有:
(1)春聯
春聯究竟始於何時,雖傳說不一,文獻難證,但其歷史久遠,卻是毫無疑問的。直至到今天,每逢春節,張貼春聯,仍為一項歷久不衰的慶祝形式。
(2)春酒
新春飲春酒,由來已久。遠在我國戰國時代,就有此風。如《莊子》中說:「春月毗巷,飲酒茹蔥,以通五臟。」《詩經》中也說:「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張衡賦中還說:「致飲芹於春酒。」由此可見,春節期間飲春酒,不但是歡慶中一大樂事,且有益於身體。
古時所飲的春酒是一種延年祛病的「屠蘇酒」或「椒柏酒」,多用中葯調制。據說,屠蘇酒系華陀所配葯方,飲之可以「辟疲癘一切不正之氣」。早年我國醫學多「寓醫葯於飲食,以收預防之效」。
(3)迎春接福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廣大農村特別重視。《禮記·月令》說:「先立春三日,太史謁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傳在木,天子乃齋。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至今有些農村仍有「迎春」之俗。就是在紅紙上寫「迎春接福」四字,貼於中堂,並陳設果品、五穀,以祀勾芒之神;敲鑼打鼓以迎「春牛」。當然這都是古俗了。
燈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燈節,又稱.「元宵節」,俗稱「十三點燈起,十五上元冥」。燈節前幾日為「放燈」,最後一天為「謝燈」。此日家家懸燈結綵,競放花火;夜間舉行燈會,鼓樂齊鳴,龍獅並舞,一派喜樂景象。
關於燈節的起源,北史上有這樣記載:「隋柳或見都邑百姓正月十五日作觚戲,上奏曰:『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階塞陌,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帶獸面,男為女服,竭資破產,競此一時,請並禁斷』。上可其奏。」這里所說的觚戲,就是一種摔跤游戲。
《漢書·武帝紀》中說:「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內皆來觀。」
隋朝也同漢代一樣,在春節期間舉行摔跤游戲,只是隋人選在元宵之夜舉行,並且擴大范圍,將摔跤游戲演變為「人帶獸面,男為女服」,好像現代的化裝遊行。照柳或奏摺所述,「竭資破產,競此一時」,可謂十分熱鬧。但「禁斷」並未能遏止民間習尚。到了唐代,元宵晚會更發展為盛大的燈節。
另據《明皇雜錄》載:「上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陳燈彩,設庭燎,自禁中至於殿庭,皆設燭炬,連屬不絕。時有京都匠毛順、巧思結創,繪成燈樓十二間,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珍金銀,微風一至,鏗然成能。其燈為龍鳳虎豹之狀。」
到宋代,改為放燈五夜。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描述元宵情景,至今讀來仍耐人尋味:「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從上述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元宵放燈始於漢,興於唐、宋。古代農業社會在歲首閑暇之時,官府與百姓同度佳節,張燈結綵,通宵達旦,歡樂之情可以想見。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各族人民仍把元宵放燈作為喜慶豐收和抒發歡樂的象徵。全國各地多在公園游藝場所舉辦花燈展覽,燈型製作逞奇鬥巧,更有電動花燈,人物栩栩如生,尤為奇觀。
10、中國的春節?
中國的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今年春節是2020年1月25日農歷 正月初一,星期六,今天是2020年1月19日了,距離春節 6 天。
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臘月三十——除夕:貼門神 貼春聯 守歲 吃年夜飯 壓歲錢 祭祖 送財神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有童謠雲: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葯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丑,以農歷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周歷建成子,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歷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歷,唐武後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歷,並以中華民國紀年。但陰歷相沿已久,且有利於安排農事,因此,民間仍偏重陰歷。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