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的春節有什麼特色
1、無錫有哪些民俗風情啊?
無錫除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鍾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鍾馗善於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於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面,取長壽、長春之意。無錫風俗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無錫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元旦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無錫也是這樣。認為一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歲朝風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動刀剪,又禁止傾倒污水、糞便。元旦臨睡時,又要放二聲或三聲關門爆仗。無錫這一天晚上睡得都較早,如有孩童貪玩不肯睡時,父母常哄孩子說:"早些睡,今晚聽老蟲做親"。無錫舊俗對元旦這一天的氣候十分重視,常以這天的天氣占卜今後一年的收成。
特色活動
無錫一年四季節慶不斷,皆宜旅遊,尤以4月-10月為旅遊的黃金季節。 主要旅遊節慶有: 泰伯廟會:2月4日-6日, 錫山區梅村鎮 無錫國際梅文化節:3月,梅園 無錫陽山桃花節:3月-4月,陽山鎮 西高山廟會:4月19日-21日,吳文化公園 櫻花之旅:4月-5月,黿頭渚 宜興陶瓷藝術節:5月,宜興市各景區 太湖旅遊節:9月-10月,無錫太湖各景區 此外還有:太湖中秋賞月、馬山國際釣魚節、吳地蟋蟀節、國際門球邀請賽、徐霞客文化旅遊節。
無錫過年
春節是無錫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祝。
2、無錫有哪些古老的風俗
春節
年的歲首稱春節。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春節是無錫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3天。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壽。建國後,健康的民間習俗依然保留。
元宵節
正月十五稱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元宵意即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又稱元夕、元夜。元宵節早晨吃薺菜蒸糕或湯圓(又名元宵),中午吃春卷,晚上園家在一起吃團圓飯。這天茶館里泡茶,慣例加進青橄攬,俗稱"吃橄攬茶",又稱"吃元寶茶"。橄攬象徵元寶,寓意發財得福。夏歷正月十五又是燈節。這天晚上,無錫民間所掛花燈名目很多,有龍燈、風燈、魚燈、兔子燈、走馬燈以及各種神話燈、歷代人物燈,有的用燈紮成燈樹、燈樓、鱉山、牌坊等,還有踩高院、扭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耍龍舞、耍獅子舞等活動。花燈上還寫有燈謎,吸引人們觀燈、猜謎。在城裡,最熱鬧的是崇安寺,明清時期,這里的燈市極盛,整條街上懸燈結綵。晚飯後,人們紛紛點起各種彩燈,敲著鑼鼓,聚集崇安寺鬧元宵。有的還跳大頭娃娃舞,有的賽花燈、放爆仗。花燈比精巧和數量,爆仗比放得高與響。還有翻筋斗、豁虎跳、三角倒立、跳百索等雜耍比賽。有的設步障、扎高台,選嬌男美女,身穿綾羅衣衫,扮演新戲。每年從正月十五一直鬧到正月二十才結束。在農村,人們在晚飯後,點著各種彩燈,青壯年組成龍燈隊.敲著鑼鼓,到各村去耍龍燈。龍燈內點燃許多蠟燭,在夜空中翻滾,宛如火龍飛舞。觀者如雲,故無錫有"正月半,龍燈看"的民謠。元宵節前後的幾天晚上,錫山龍光塔的每隻角和每一窗口都掛彩燈,恍如火樹。元宵節晚上,還有人攜帶酒、菜登錫山、惠山,一面觀賞市內夜景,一面飲酒賞月。建國後,元宵節仍有早晨吃元宵、晚上吃團圓飯的習俗。
上巳節
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城鄉人民還登惠山、鴻山、斗山、西高山踏青。三月初三為南鄉峻嶂山的廟會節場,香船游肪停滿燒香濱。嬸嬸山麓雪浪鄉的農民,有快船比賽風俗。上午,各村青年搖著快船,滿載村民,趕至輝躥山看廟會,游節場。午後,快船集中到葛埭橋附近的長廣溪參賽,看過迎神賽會和游節場的男女老少也到此觀看快船比賽。參賽的快船先作自由表演,各顯神通。接著由表演中涌現出來的佼使者自由結合,以兩船為一組進行比賽。小組優勝者再自由結合,依次比賽,直至決出冠軍為止。比賽時,岸上人聲鼎沸,鑼鼓喧天;河中船如飛箭,急流勇進,甚為壯觀。
清明節
無錫民間開始種植蔬菜、果樹。蠶農在清明夜把蠶種裹在棉衣里進行孵化。這天,人們紛紛上惠山踏青。不上惠山的,上城牆繞城而走,叫登高踏青。東門東林庵一帶,為士女聚集處,故有"東林庵里看桃花"的說法。這天,也是東鄉膠山和北鄉斗山的節場,附近還有賽會,故斗山別名清明山。人們都上山踏青,趕節場,觀看賽會。從元宵節至清明節,大人孩子,三五成群,至野外放風箏,別有情趣。清明時節祭掃祖墳(俗稱"上墳"),為無錫傳統民俗。掃墓時挑些新土壅墳瑩。凡新墳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掃;舊墳可以過清明,但不能過立夏。新媳婦一定要去祭掃祖墳,俗稱"上花墳"。掃墓時用葷、素菜看和酒、飯等祭奠。後用於果糕點等替代。
立夏
一、立夏
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苑菜、黃瓜(一說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說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即櫻桃、批把、杏子(一說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說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說是鰣魚、銀魚、子鱭魚)。其中以嘗地三鮮最為普遍。有的地方還有立夏吃霉豆腐的習俗,說吃了霉豆腐就不會倒露。
二、夏至
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混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混鈍,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本名端五,又稱端陽,還有午日、地臘、蒲節、重午節、天中節等別稱。這天,無錫人早晨吃粽子。對午飯十分重視。其時新鵝上市,常殺鵝宰雞。人們在這天還喝雄黃酒,或將雄黃酒灑在地上,或蘸徐身上,或在孩子額上寫一"王"字,以示驅毒怯病。也有人家在門上掛艾葉、葛蒲,稱為艾旗、艾劍,用以辟邪。有的用艾葉熏蒸室內,用以滅菌消毒。端午節,城鄉龍舟比賽很盛,其中蓉湖龍舟競渡最為壯觀。每年夏歷四月下旬,參賽者就進行操演。從五月初一起,龍舟集中在江尖至黃埠墩一帶繼續操演。五月初五那天,參賽龍舟齊集蓉湖。狹長的龍舟,首尾及船身裝飾成龍形,頂用青布、白布作縵,舟上樹綠旗,兩旁置16-20支快槳,人執l槳,舟尾有1人擊鼓指揮。一聲令下,競賽開始,眾人高聲陷喝,齊心劃漿,群舟如飛。人們為了觀看競賽,在京杭運河兩岸搭滿高台,上設屏風。有的高台有四五層。還有許多裝載觀眾的畫肪、燈船停泊在競賽線路兩側,船船相接,人們以一睹為快。
七夕
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七夕風俗中流傳最久、最廣的是"乞巧"。這天晚上,少女紛紛結綵線,穿七孔針。穿得快,就意昧著乞到的巧多。白天,有些少女在庭院中放茶幾,上置一碗用井水和河水混合而成的鴛鴦水,挨次把綉花針平放到碗中,視陽光下的各種投影,判斷乞巧的情況。有些婦女,採集各種鮮花,放在盛著水的銅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來搽面,據說可使皮膚嬌嫩自凈。有些婦女搗風仙花,取汁,染無名指和小指指甲,稱"紅指甲"。有些婦女還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姐妹千萬年。"乞巧風俗今已不存,僅留牛郎織女的傳說。
中秋節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無錫人過中秋節.早晨吃紅燒糖芋頭,晚上賞月、吃月餅。這一風俗延續至今.並多有群眾團體舉行的中秋賞月晚會,以增進友誼。
重陽節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古時以奇數為陽,九月初九兩個陽重疊,故稱重陽,亦稱重九。無錫人重陽節一般吃重陽糕,有的還吃"九品糕"(用荸薺、栗子、蓮心等9種果品煮成的羹),意取甜蜜、和順。這天的主要活動是上山登高。現在,重陽節被定為敬老節,以弘揚我國敬老傳統。
冬至
無錫人對冬至很重視,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的前一天稱"冬至夜",一家老少團聚在一起吃冬至夜飯。如家裡有人外出未歸,要留個座位,擺副碗筷,象徵性地盛些飯菜,以示思念。吃夜飯前,先祭祖宗。祭畢,把菜回鍋燒一燒。如不燒就吃,說是記憶力要衰退。飯里要放黃豆,叫"元寶飯",飯碗里預先放兩只熟荸薺,吃飯時把荸薺夾出來,叫"鉗元寶"。冬至夜飯,有錢人家吃得很豐盛。"有錢的吃一夜,無錢的凍一夜"。冬至那天的早晨稱"冬至朝",吃隔夜做好的糯米團子,故有詩雲:"家家搗米作團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史傳,冬至這天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故今無錫地區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除夕
十二月的最後一夜稱大除夕,俗稱大年夜;其前一夜稱小除夕,俗稱小年夜。除夕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撣灰塵,乾乾凈凈迎新年。用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粳米磨成粉,做成年糕,象徵年年高、節節高。刷掉門上舊春聯,貼上新春聯,以示除舊更新。除夕之夜,家家祭祖,焚香,點燭,燒紙錢,祭品豐盛,反映人們對祖宗的崇敬。祭畢,全家男女老少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合家歡")。晚上,有的在灶神龕內換上新的灶神像,兩邊貼"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紅紙對聯,上供品,俗稱"接灶",把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奏事的灶神接回來。有的掛鍾馗像,以避鬼祟。農家還在屋前空地上用石灰畫糧囤,企求五穀豐登。入睡前,放3聲"關門爆仗"。有人還在大除夕守歲,做圓子,切糕絲,在燈光中達旦不眠。
龍舟競渡
每年端午時節,我國江南水鄉有龍舟競渡的習俗,俗稱賽龍船。無錫地區,自明清至抗戰前夕,龍舟競渡曾經盛行,北塘黃埠墩和盪口的鵝湖均為競渡勝地。
黃埠墩競渡,於清代初期最盛。每當農歷四月下旬即作準備,參賽的龍舟分別在各水路操演,至端午節才會集北塘。龍舟頂部均張起青白色的布幕,插上一面面彩旗,五色繽紛,乘風燁燁。比賽時,銅鼓喧天,每艘船上有16或18、20名劃手,列坐左右船舷,各執一槳,奮力擊水。數舟齊發,劃槳齊起齊落,真如游龍破浪前進,鱗爪飛動,蔚為壯觀。前往觀看競渡的有城鄉男女老少,觀眾沿塘排列如堵,多達四五層;水上則遊船麇集,互相擊撞,其中有出城的少年子弟和仕女,乘坐畫船,簫聲鼓鳴。龍舟賽後,好事者往往投放鵝鴨於河中,看龍舟往來搶奪,這成了競渡的一種插曲。民國三年(1914),黃埠墩競渡曾在6月暑天舉行,亦一時稱盛。
盪口鵝湖,於光緒初年,每逢端午節有龍舟大會。屆時,數十里外遊客爭趨觀看。湖中舟滿,夜則燈火通明,管弦聲沸,甚為熱鬧。鵝湖水面開闊,民國時期端午競渡,有5艘大龍船,分成五色,名為紅龍、黃龍、青龍、白龍、烏龍。比賽時,鼓聲咚咚,槳聲嘩嘩,五舟競發,湖畔人山人海,爭睹為快。
調馬燈
舊時,調馬燈是江南一帶元宵佳節的一大奇觀。在元宵節夜,每聞三聲銃響,即是馬燈出陣的信號,男女老幼都會簇擁在街巷道口,神情格外的專注。
打先鋒的是一桿丈八大旗,上書九個大字"大將軍出陣八面威風"。在寒風中獵獵生響。後面是太平鑼鼓喧天,號角嘹亮。接著是八大流星錘打前站,夜幕中燃燒的木炭火星四濺,閃著整齊劃一的弧張。八盞排燈上書"迴避"、"肅靜"字樣分立左右,人流自覺讓道。馬隊前領隊的旗督,手持紅綠信號令旗。旗督後面是馬前流黃羅傘蓋,頭馬緩轡而行。二馬是匹紅鬃烈馬,俗稱"騷馬",丑角裝扮,馬前卒青衣凈練。馬有八匹,公馬為清朝將領,項戴花翎,團龍馬褂,高挽蹄袖。整個燈會陣容龐大,兩班鑼鼓長短嗩吶吹吹打打,興師動眾,動輒百十號人馬,浩浩盪盪經過。後陣鼓樂一緊,旗督得令,手中紅綠令旗一揮,立馬人增精神馬撒歡,前隊轉後隊,腳踩鼓點開始串鎖鏈環進場子。場子內有流星錘開道壓陣,把潮水似的人流壓向場外,中間騰出一塊廣場。馬隊開始擺陣:八卦陣、星羅陣、龍門陣、迷魂陣……馬首咬馬尾,陣陣相應,環環相扣,令觀者目不暇接。
場中最精彩的片段是觀"騷馬"跑場。八匹馬馬首相擠。紅鬃烈馬作驚馬狀,撒蹄狂歡,馬夫平地幾個後空翻,勒韁收馬,馬脫韁而奔。馬夫一個"倒栽蔥",行"蜻蜓"路,繞場一圈。"騷馬"停驂遙望,被勒住轡口跑馬圈地放"煙火","煙火"是特別的"金標火花",光芒四射能繞場三匝。此時,便有專程瞄住煙火的後生仔蠢蠢欲動,多半是新婚的郎君,相傳搶回煙火就能生個兒子,這煙火無形中也就身價百倍了。
最後的壓軸戲是聽馬隊中戴氈帽執蒲扇的一位"書生"來"打叉",也就相似於一般的快板書,不同處是以打扇壓拍。說詞皆押韻,琅琅上口。唱詞中多半是勸世行善,也不乏插科打諢,常常是葷素參半。此刻成千上萬的人鴉雀無聲。鄉土俚語,聽來分外親切。唱詞是現炒現賣,皆是出自地方上幾位土秀才的手筆,唱詞編得實在叫絕。翌日,學舌的孩童就能在街頭巷尾把整段的唱詞傳唱開去。此情此景會使我油然憶起陸龜蒙的一首舞馬詞來:"月窟龍孫四百蹄,驕驤輕步應金鼙。曲終似要君王寵,回望紅樓不敢嘶。
3、江蘇春節習俗,江蘇過年有什麼習俗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無錫
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祝。
無錫除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鍾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鍾馗善於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於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面,取長壽、長春之意。無錫風俗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無錫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元旦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無錫也是這樣。認為一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歲朝風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動刀剪,又禁止傾倒污水、糞便。元旦臨睡時,又要放二聲或三聲關門爆仗。無錫這一天晚上睡得都較早,如有孩童貪玩不肯睡時,父母常哄孩子說:「早些睡,今晚聽老蟲做親」。無錫舊俗對元旦這一天的氣候十分重視,常以這天的天氣占卜今後一年的收成。
江寧縣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4、江蘇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1、徐州:
春節期間要專門准備傳統風味食品。如用油炸麻葉子、炸油炸果)、炸丸子等。另外,過年時蒸「年饃」,稱之為饅頭「發笑」,預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慶有餘。春節家家要「掃塵」(俗稱「打塵」、「掃屋」),春節見面的問候只能說:「年忙的怎麼樣?忙齊了吧!」忌說「完」,年忙齊後,要祭神拜祖,磕辭歲頭。
2、南京:
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3、揚州:
春節有「過五天年」之說,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都算在過年的日子裡。大年初一的清早,揚州人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放三通「開門爆杖」。
4、無錫:
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
5、泰州:
各地的人都會穿戴一新,在家中擺放好煙好糖以款待上門拜年的人。客人到主家拜年都要吃紅棗茶和一些點心。放鞭炮,正月初五日為「財神菩薩」生日,各地店鋪一定要開張接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