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會吃什麼特產
1、快過年了,據說北方都吃這些,你家過年吃什麼?
春節作為華夏兒女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美食是肯定不能少的。中國被分為七大地理地區,每個區域的春節習俗也各有差異,但我們一般以北方、南方來區別。那你知道北方過年要吃什麼嗎?
北方過春節吃什麼?
1、餃子
對於北方人來說,餃子是每個重要節日必不可少的食物,春節當然也不例外。北方地區一般在年三十12點前把餃子包好,新年鍾聲敲響後煮餃子吃,這時正好是正月初一,取「更歲交子」之意。同時,餃子與元寶頗為相似,寓意進寶。
2、魚
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過年吃魚是必不可少的。魚與「余」諧音,寓意年年有餘、錢財有餘、生活富裕等。另外,有些地方年夜飯吃魚時要留頭留尾到正月初一,祈盼新一年「有頭有尾」。
3、豬前蹄
豬蹄也叫豬手,春節啃豬蹄是給來年有個撓頭,吃了豬蹄可以「撓一撓」,希望新的一年可以抓到更多的財富和幸福。而北方人過年吃豬蹄還有個講究,必需是豬前蹄,因為前蹄是往回撓,而後蹄是往後蹬。
4、柿餅
柿餅春節前後在北方市場比較常見。有些地方在年三十守歲的瓜果糕點中有柿餅,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討個好彩頭。
5、豬肉燉粉條
豬肉燉粉條是最具代表的東北菜,是「東北四大燉」的第一燉。將殺豬肉大塊大塊切下來與粉條一鍋燉,粉條是東北特產的土豆澱粉軋制而成的。
6、粘豆包
粘豆包也叫「年豆包」,是一種甜甜糯糯的糕點。剛過臘月二十三,人們就開始碾面篩面,互相幫襯著包粘豆包、蒸粘豆包。
7、殺豬菜
殺豬菜在北方比豬肉酸菜燉粉條還要出名,是北方人過年愛吃的一道菜。殺豬菜的做法是將秋天曬好的干白菜用開水煮過後撈起來放入冷水浸泡,然後瀝干水分切碎;把豬板油或肥肉放入鍋里炒出油,並撈出油渣;然後把切好的蔥段、姜塊與其他調料一起熗鍋,倒入切好的干白菜輕炒,再倒入煮肉的湯,加入切好的血腸、豬肉、豬骨頭一起燉煮。煮熟後就是一鍋誘人的殺豬菜。
8、棗花饃
「二十八,蒸棗花」,棗花饃是北方過年都會做的糕點,主要用料是麵粉、紅棗。棗花饃是用來祭祀的貢品。
9、豬皮凍
肉皮凍是滿族人發明的,是北方年夜飯桌上必備的一道菜。春節前,北方家家戶戶都會殺年豬,然後把豬皮割下來,煮熟後刮掉皮上的肥肉,切成絲放進鍋里慢慢熬制,一直到水變成白色,有點粘手的時候盛出來,待冷卻凝固就做好了。
10、小雞燉蘑菇
2、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1北方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我國北方人春節第一餐吃餃子,餃子頗似元寶,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里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新年裡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各地餃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餃,東北的老邊餃子,江南的水煎餃,玉潤玲瓏,餡鮮味美。
四川、重慶地區的人春節第一餐吃湯圓。用自製的湯圓粉或市場上出售的干湯圓粉製成各種餡心的湯圓,潤甜可口。
重慶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重慶人過年「扣肉」「灌海椒」不可少為了准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里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湖南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湖南大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居住在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湖北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湖北一些地方,過年要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寓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春節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沙市一帶,春節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上海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上海人年夜飯不喝湯,一般人家年夜飯席上,發芽豆和黃豆芽總是有的,因為這象徵著升和發,十分吉祥如意。至於上海舊俗說是除夕吃飯時不宜淘湯,傳為淘了湯吃飯的話,第二年外出辦事或旅行,會要遭到雨淋的。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了。
廣東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掏出或蒸出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意「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安徽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安徽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卜,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江西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道菜。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台灣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在台灣,除夕之夜,外出的親人除非特殊情況,都得回家「圍爐」。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團圓飯」)。這一餐當然要格外豐盛。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台灣有句俗語說:「年夜沒返沒某(妻),清明沒返沒祖」,說的便是年夜合家團聚的意義。如果在外親人無法趕回,就要空出一個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團聚。圍爐時要說吉利話,如「吃紅棗,年年好!」、「吃年飯,年年賺!」等。
江西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江西鄱陽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生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西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廣西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壯族人春節第一餐要吃白斬雞、釀豆腐、油堆等。
雲南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雲南的白族人,春節第一餐要喝泡米花糖水,祝願新的一年裡日子像糖一樣甜。苗族人家家戶戶喜歡吃奶餅、手抓肉、油餅等。
福建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面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浙一帶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新疆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新疆維吾爾族人春節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乾做成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麵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
蒙古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蒙古族人春節第一餐是全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旁,向長輩獻辭歲酒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對聯大全
1、黃山松鼠跳;綠野早春歸
2、子時春意鬧;鼠歲笑聲甜
3、黃鶯鳴翠柳;金鼠戀蒼松
4、鼠穎題春貼;鵲舌報福音
7、百年推甲子;福地在春申
8、碧野青蛙叫;黃山松鼠鳴
9、丙輝覘瑞應;子庶慶豐登
10、丙輝騰瑞氣;子庶樂豐年
11、蒼松隨歲古;子鼠與年新
12、春潮傳喜訊;鼠歲報佳音
13、春風拂綠柳靈鼠跳松青
14、春燕鳴暖樹金鼠跳青松
15、鵲語紅梅放鼠年喜氣濃
16、人歡為體健;鼠碩因年豐
17、豕去呈豐稔;鼠來報吉祥
18、豕去春無限;鼠來歲有餘
19、鼠來豕去遠;春到景更新
20、鼠為生肖首;春乃歲時先
21、鼠至調新律;雞鳴早報春
22、欣有鼠須筆;喜題燕尾書
23、新妝鼠嫁女;美景艷迎春
24、子年春到戶;鼠歲喜臨門
25、子時春意鬧;鼠歲笑聲甜
26、子時歲交替;鼠節春更新
27、子為地支首;鼠乃生肖先
28、子夜松濤勁;鼠年鵲語香
29、子夜歲交替;鼠年春更新
30、子夜鍾聲響;鼠年爆竹喧
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2春節傳統食物
一、餃子
餃子是春節時期的傳統食物,對於北方人來說,春節食物怎能少了餃子呢,餃子不僅吃起來美味,寓意也很深刻,它有著「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所以在過年時吃餃子就寓意著新的一年能走財運。而且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的聯系,比如說韭菜餡的餃子有著久財的意思,白菜餡餃子有著百財的意思,香菇餡的餃子有著鼓財的意思,酸菜餡的餃子有著算財的意思等等,所以說水餃是春節期間少不了的美食。
二、雞
春節期間雞肉是不能少的一道美食,雞和吉同音,吃雞肉寓意著百事大吉,而且吃雞肉也很講究,雞翅給年輕的人吃,有著大展宏圖的意思,雞腿給長輩吃,有一家的頂樑柱意思。在過年期間我們吃的食物熱量比較高,所以很多地區的人都會在烹飪後將雞肉去皮,來減少脂肪的攝入,也能保證雞肉的鮮美。
三、魚
年年有餘(魚)是中國比較傳統的說法,所以在春節這個吉祥的日子裡,魚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不少家庭為了吃出連年有餘的好兆頭,會在除夕夜吃一條,大年初一吃一條,這樣就是連年有餘了。不過呢,我們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在除夕夜吃魚尾,大年初一吃魚頭,這樣也是連年有餘,有頭有尾。
四、年糕
春節吃什麼傳統食品,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全國各地幾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節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節前准備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饅頭。南方是頭幾天淘米,名叫萬年糧米,意思是年年有餘糧。年糕也是漢族過新年的必備食物。做年糕的穀物有多種,各地作法不盡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為著名。北方則吃白糕或黃米黏糕,西南少數民族習慣吃糯米粑粑。
五、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元宵在宋代時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原料為餡,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團圓圓、生活美滿之意。
六、年夜飯
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吃一口。有幾道菜餚,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首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雞]與[家]諧音);吃[蚶]與[胖]諧音,取其發福之意;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之意。
春節的傳說
有一年,世上大亂。玉帝得知後,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間的衣食住行。可是,沒有神仙肯接旨。
這時候,南天門外傳來一聲吆喝:「這差事我干啦!」抬頭看時,是光頭頂、胖乎乎、笑哈哈的彌勒佛。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他還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准備齊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蒙蒙亮,忽然傳來一陣吵鬧聲。吵鬧者是姜太公的老婆(專管茅房、糞土的臟神),正在跟彌勒佛吵架呢。原來,人們請神仙時把她給忘了。彌勒佛只好說:「這樣吧!今兒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響傳到天宮,玉帝以為人間又出了什麼事,便派財神去察看。財神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財神還是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他一看,人們啥活都不幹,非常生氣,召來彌勒佛喝道:「你怎麼盡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
彌勒佛笑嘻嘻地說:「你要我管人們的衣食住行,可並沒有叫我讓人們幹活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么辦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後就要下地幹活。
從那以後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3、春節吃什麼?各地過年美食盤點
導讀 :說到吃什麼,相信大家有的答案。今天我就吃什麼這個話題,為你各地過年特色。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看看這些春節特色食物有哪些吧!
春節吃什麼?各地過年
1、北京:春餅
大年初七這一天北京人講究吃春餅,俗稱「咬春」。吃春餅講究將和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
2、:粘豆包
「粘豆包」也叫「年豆包」,顧名思義,就是過年時包的年餑餑。粘豆包是人春節期間喜歡吃的一種粘食,用黃米面和小豆餡自製而成。粘豆包最早是供祖先用的祭品,也是出門打獵時的食物。這要全家人一起在年前包完,並在過年一起吃,預示著全家幸福、美滿、和諧。
3、廣州:臘味
里「吃臘」是廣州人的傳統。很多鄉下人家一到過年必備臘味食品,親朋好友相聚,餐桌上經常少不了自家的臘肉。從口感上來說,廣東臘味中最重要的口感是甜,原因是裡面放了糖。
4、廣西:粽子
廣西人過年家家戶戶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在廣西,粽子不僅僅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屈原,粽子也不僅是逢年過節的送禮佳品,廣西人賦予了粽子新的意義,廣西人更把粽子當作是一種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廣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圖的是一種吉利了。
5、河南:
河南人過春節,無餃不成年。不過這里的可是規矩多多。每到年三十上午,家家戶戶砰砰咚咚地便開始剁餡,這天包的餃子要足夠四頓飯用,即年三十中午、除夕、初一五更以及中午。
6、江蘇:過年饅
「廿八,把面發;廿九,蒸饅頭」,在除夕之前的這兩天,按照傳統習俗每家每戶一定要蒸上幾鍋麵食,發面和蒸饅頭的習俗就取來年發大財、日子過得蒸蒸日上的好彩頭。
7、陝西:臊子面
臊子面是陝西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關中農村地區,新年第一天的早晨基本都是臊子面。吃飯前,先端一碗湯去門前撒一些以祭奠先人和土地爺、倉神、灶神等,後才家人享用。有的也在先人像前獻上在碗臊子面以示懷念。
8、上海:豆芽
上海年夜飯不喝湯,一般人家年夜飯席上,發芽豆和黃豆芽總是有的,因為這象徵著升和發,十分吉祥如意。至於上海舊俗說是除夕吃飯時不宜淘湯,傳為淘了湯吃飯的話,第二年外出辦事或旅行,會要遭到雨淋的。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了。
9、南京:元宵
南京人有吃元宵圖個團團圓圓的說法,所以從大年初一開始當地的市民都會吃元宵一直到元宵節。「疊元宵」是南京飲食文化的傳統品種,它用手工揉粉包餡搓圓,經過多次沾上生糯米粉在器皿中篩滾而成,使口感有韌勁。
10、湖北:「三全」「三糕」「三丸」
湖北人吃年夜飯講究「三全」、「三糕」、「三丸」。「三全」就是全雞、全鴨、全魚,「三糕」就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就是魚丸、肉丸、藕丸,有無丸不成席、無魚不成席、無湯不成席一說。
11、山東日照:花饃
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至今還流傳著這么一種風俗:每年從農歷臘月開始,家家戶戶蒸花饃。花饃品種繁多,有「花」,有「鳥」,有「魚」。不管是哪種式樣,都寓意著美滿幸福。比如過年時蒸的「魚」,寓示著來年「年年有餘」;兒女結婚時蒸的「魚」,不僅預祝小兩口日子過得寬綽,而且還包含美好的祝福。
12、山東陽谷:花糕
在魯西一帶,每年春節都有蒸花糕的習俗。這種花糕的製作原料以白面為主,製作者把面擀成一個個小餅,用長條形的麵包起紅棗,形成一個棗塔,寄託了人們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願望。
13、山西臨汾:春卷
北方的年俗,在正月二十吃春卷,春卷就是將在春節其間吃不完剩下的菜,用面卷在一起,油煎著吃,非常可口。當地人說:「吃了春卷,就算過完了年,明天就可出門幹活掙錢了。」
14、新疆:散子
古爾邦節將至,新疆哈密地區的穆斯林紛紛製作散子,以備在節日期間款待客人、饋贈親朋。散子是用紅糖、蜂蜜、花椒、紅蔥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適量的雞蛋、清油和面,然後反復揉壓,搓成粗條,捻成面團,搓成或抻成由粗細勻稱、盤連有序的圓條構成環壯物放入油鍋炸至棕黃色即成。
15、福建:面條
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面條,寓意「年年長久」,新年吃長壽面是預祝壽長百年,有「長命富貴」、「福長祿深」的吉祥寓意。同時,還寄寓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16、浙江台州:長壽面
每年春節前夕,當地居民就利用山村特產蕃薯,採用傳統製作方法,以蕃薯澱粉製成粗面,俗名叫綠豆面,也稱「長壽面」,其色有點綠,不易折斷,尤為人們喜愛。
17、鄭州:灶糖
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三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小年,這一天的俗習是「送灶爺」,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家家戶戶會敬獻糖瓜(也有用芝麻糖的),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4、春節的傳統食物是什麼
春節的傳統食物是什麼
春節的傳統食物是什麼,過年是我們非常隆重盛大的節日,是我們一年的收獲和總結,新的一年每一個人都有美好的祝願,孩子們也能開開心心。下面分享春節的傳統食物是什麼。
春節的傳統食物是什麼11、餃子
在北方的年夜飯桌上,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都無法替代的一道大宴美食。餃子,又名嬌耳、交子,是新舊交替之意。除夕守歲吃餃子,意為「更歲交子」。此外,餃子外形似元寶,過年吃餃子,也有「招財進寶」之意。
2、餛飩
餛飩,諧音「混沌」、「渾囤」,過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也有糧食滿倉的意思。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餛飩形狀像元寶,而且過年包餛飩還有講究,必須捏住餛飩皮的兩角往裡包,意為「兜財」。
3、年糕
春節吃年糕是很多地方都有的風俗,福建的紅/白年糕、寧波的水磨年糕、蘇州的桂花糖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北方的粘粘糕等。因為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吃年糕寓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高。
4、八寶飯
八寶飯的用才講究,工藝相當繁復,分量足,甜度高,適合全家人分食享用,象徵團團圓圓。據民俗專家介紹,八寶飯中的蓮子象徵婚姻和諧,桂圓象徵團圓,金桔象徵吉利,紅棗象徵早生貴子,蜜冬瓜、蜜櫻桃象徵生活甜蜜,薏仁象徵長壽,瓜子仁則寓意平安無災。由此看來,八寶飯好像一隻聚寶盆,寓意新的一年能夠財源滾滾。
5、魚
春節餐桌上最少不了的就是魚,因為魚同「余」,代表著「盈餘」,意味著「年年有餘」。過年吃魚還有很多講究,魚應該是年夜飯上的最後一道菜,而且不能吃完,這象徵著年年有「余」。另有一些地方要把魚頭和魚尾留到大年初一吃,代表一年從頭到尾都有富「余」。
6、雞
雞與「吉」諧音,在廣東有「無雞不成席」的說法,雞更是廣東人過年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人們通過吃雞來祈福吉祥,期盼來年能飛黃騰達。
7、湯圓
在我國南方有春節吃湯圓的習俗。湯圓的「圓」寓意「團圓」、「圓滿」,象徵家庭和諧,生活甜美。
8、糍粑
「打糍粑,過新年」在湘西地區尤為盛行。糍粑是用糯米製作的,粘性很大,過年吃糍粑可以把家人們用於「黏」在一起,寓意人們對新年的團圓之意。
9、春卷
春卷流行於全國各地,江南一代尤為盛行。春卷是將韭菜、豆芽、肉絲、芹菜、豆腐絲、雞絲、香菇等食材合炒,然後用薄餅將合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代表「有頭有尾」。有些地方則是吃炸春卷,油炸後的春卷看起來像是一塊塊金條,有「黃金萬兩」的吉慶寓意。
10、面條
福建一些地區有過年吃面條的習俗。面條,素有長壽之意,新年吃它,還有「長長久久」的意思。
11、臘味
在以前,臘味是秋冬季節特別受歡迎的風味食物。過了臘八節,基本家家戶戶就開始做臘腸、臘肉、臘魚等,等到過年就成了很好的下酒菜。
12、粘豆包
粘豆包,又叫「年豆包」,是東北人春節期間才做的一種年餑餑。粘豆包是用黃小米和小豆餡製作而成的。蒸粘豆包和蒸饅頭一樣要發面,發面的「發」寓意「發財」、「發家」,蒸粘豆包則象徵「蒸蒸日上」。
13、粽子
過年包粽子吃粽子是廣西、浙江等一些農村才有的習俗,寓意「包中」。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大都會包一些,用來預祝自家的孩子將來能「高中」。
14、黃豆芽
黃豆芽,蘇州人還給它取了個好名,叫「如意菜」。上海、蘇州人的年夜飯席上一定少不了「如意菜」,祝願新的一年「稱心如意」。另外,黃豆芽是發芽菜,象徵升和發,十分吉祥如意。
春節的傳統食物是什麼21、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
2、餛飩: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 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3、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4、餃子:除夕夜,十二點鍾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 ,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除了主外,咱們春節大多都吃什麼菜呢?
1、湯羹:合家團圓羹(芝麻湯圓)
2、冷盤:五香牛肉、童子雞、紅油帶魚、蒜泥黃瓜、薑汁拌西芹、十香如意菜等
3、熱菜:竹報平安(白勺竹節蝦)、五穀豐登(腰果雞丁)、年年有餘(糖醋鯉魚)、節節登高(醬燒炸排骨)、錦上添花(蟹黃西蘭花)、洪福齊天(阿五豆腐)等
4、水果:什錦果盤。以上就是咱們中國人大部分地區的傳統習俗,那麼還有少數地區有什麼不一樣的春節吃法了?像內蒙、寧夏、甘肅這些地方,由於地域的特殊性,物產不一樣,吃的自然也有差別,其中尤其以你牛羊肉著稱。
春節的傳統食物是什麼3
小時候過年常吃的8種糕點糖果
第一種:桃酥
推薦理由:小時候,過年的時候,家裡總會買個兩卷桃酥,以前都是用油紙包著,每一卷都是10個左右。桃酥,酥香可口,酥得掉渣;吃的話一定要用手放在嘴下面兜著,否則容易掉得到處都是。每次桃酥吃完,將手中所有的渣渣一起倒入嘴中,啊嗚一口,太香了回味無窮。如今偶爾也會吃桃酥,更多是一種回味,回味記憶中最美好的味道和那份童年的純真。
第二種:黑芝麻花生糖
推薦理由:過年要吃糖,象徵著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日子和和美美。黑芝麻花生糖也是小時候 我最愛的傳統糖果,加入黑芝麻、花生酥香可口,甜而不膩。它以傳統熬糖工藝製作而成,外觀說起來就和現在mini版的「堅果能量棒」有點類似。
第三種:花生牛軋糖
推薦理由:小時候最愛的糖果,雖然現在牛軋糖口味非常多,比如抹茶味、黑芝麻味、草莓味等,食材也很豐富,但是還是最喜歡經典的'花生牛軋糖的口味,入口略有點硬,咀嚼一下慢慢會變軟,奶香十足,花生的脆香融入其中,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第四種:炸麻團
推薦理由:過年吃炸的美食,有紅紅火火之意。圓圓的麻團,更有團圓美好的寓意。炸好的麻團外酥內嫩,香糯可口,美味極了。小時候家人煎的時候,就非常香,我總是纏著媽媽先給我一個吃,吃貨本性無疑。
第五種:脆餅
推薦理由:西亭脆餅是我們南通西亭地區的特產,在2009年被評為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西亭脆餅製作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以用料考究、做工精細、酥香甜脆、美味可口味特色,民謠有雲曰「西亭脆餅十八層,層層分明能照人」。
第六種:油饊子
推薦理由:油饊子也是小時候特別喜歡的面點小吃,是以麵粉加少許食鹽用水揉成面胚,經過餳面、切條、搓成條狀,將面條來回抻開成均勻一致的饊子條,在油鍋炸至金黃。油饊子口感脆香,不僅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開水、放入紅糖沖泡,值得一說的是油饊子用於燒湯也是自然鮮美。
第七種:炒米糖
推薦理由:小時候總能在集市上看到現場製作炒米糖的攤位,攤販會支起一口大鍋,將洗干凈的米在鍋內不停翻炒至金黃,盛出,將糖熬好後,放入炒米,混合均勻,倒入方方正正的模具中,用擀麵杖壓平、壓實,切塊即可。每次路過的時候,我都會央求媽媽買上幾塊,解解饞。
第八種:雲片糕
推薦理由:雲片糕現在超市還有賣,但是漸漸無人問津,過年吃「糕」,有步步高升,興旺富貴的寓意。雲片糕軟糯香甜,做法傳統,小時候媽媽掰一段給我,一邊看春晚一邊吃,一片一片能吃很久,美味可口。
5、春節傳統特色美食有哪些
1、春節傳統特色美食有哪些:餃子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在北方人的血脈里,「餃子」是奔騰的「大動脈」,缺之不可。餃子有許多吉利的寓意,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同時又表示辭舊迎新之意;此外,餃子形似中國古代用金、銀鑄造的「元寶」,吃餃子便有了「招財進寶」的寓意。一家人圍坐一起一邊包餃子一邊又有說不完的話,那種溫馨的家庭氣氛才是人們至今仍然珍視餃子的最重要原因。
2、春節傳統特色美食有哪些:油角
油角是廣州家常小吃的一種,各個地方口味不同,所用原料也不盡相同,有的是甜的,再有就是菜的,方法基本相同,就是所用陷料不同,甜的包糖,鹹的換成蔬菜即可。在廣東過年,油角少不了。以前,離春節還有十天廿日,家家戶戶就要開油鑊,炸煎堆油角了。開開油鑊炸些煎堆油角,是為求來年的日子也像那隻油鑊似的—油油潤潤、富富足足。
3、春節傳統特色美食有哪些:糍粑
糍粑同樣也是春節里一道可口的點心,尤其是在南方的武夷山一代最為盛行,全家人高高興興的一起打糍粑為春節做准備,其樂融融。糍粑是以糯米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4、春節傳統特色美食有哪些: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團團圓圓。湯圓是中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5、春節傳統特色美食有哪些:春卷
春卷是過年時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食,春卷又名又名春餅、薄餅,是福州民間流行的傳統小吃,歷史悠久有迎春喜慶之吉兆。春卷是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的。據古書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記載:「在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可見春日做春餅,食春餅的民俗風情由來已久。
6、春節傳統特色美食有哪些:煎堆
煎堆華北地區稱麻團,東北地區稱麻圓,海南又稱珍袋,是中國油炸麵食的一種,由於流行於廣東地區,因此也是廣東油器的一種。以糯米粉團炸起,加上芝麻而製成,有些包在麻茸、豆沙等餡料,有些沒有。也是廣東及港澳地區常見的賀年食品,有「煎堆轆轆,金銀滿屋」之意。
7、春節傳統特色美食有哪些:年糕
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年糕。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另有老北京傳統老字型大小以「年糕錢」為名。
6、春節一般吃什麼食物
1、餃子:我國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了,正月初一吃餃子,在我國北方,幾乎家家如此。這一頓餃子與一年中的其他餃子不一樣。這頓餃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點開始吃。吃餃子就是為了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地方會在餃子里放上硬幣、花生等東西,誰吃到了就代表著新的一年裡運氣會很好,是一個好兆頭。
2、年糕:春節吃什麼傳統食品,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年糕有年年高的寓意,年糕的做法有許多種,每個地方的年糕都有自己獨特的做法。
3、元宵: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吃元宵在我國已經有著很悠久的歷史了,明朝的時候,元宵已經成為一種很常見的食物了,並且做法也和現在的元宵沒有什麼兩樣。
4、魚:春節飲食講究好寓意,當然少不了魚。魚一般為餐桌上最後一道菜,有些地方這道菜基本留下來不吃的,意為「年年有餘」。魚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吃到的一種食物,春節時候的魚,對魚的種類選擇也是有講究的,不同種類的魚,代表著不同的寓意。
5、餛飩:在江蘇靖江,不管是招待客人還是逢年過節或者辦喜事,都一定要吃餛飩。在除夕的早上,各家各戶就開始包餛飩了,包好的餛飩可以放在冰箱里,留著慢慢吃。在靖江,春節的時候人們吃餛飩要吃很長一段時間,從年三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6、面:傳統習慣要吃面條,這樣可以保佑老年人健康長壽。也有一種說法,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要吃面條,正月初七吃面條「絆小孩腿」保小孩平安;正月十七吃面條保中年人平安;正月二十七吃面條保老人平安。
7、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春節的傳統食物有:餃子、年糕、元宵、春卷等。除此之外,人們在春節還會吃許多其他的食物,不同的地區會有一些不同的差別,比如北京: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東北:粘豆包;湖南:雞、肉、魚三樣。
1、餃子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是古老的漢族傳統麵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東漢時期南陽鄧州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作為葯用。
2、年糕
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屬於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
3、元宵
元宵是中國漢族傳統小吃之一,屬於節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先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曬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粉,「篩」起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江米沾到餡料表面變成球狀,就成了元宵。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均為不同的食品。
4、春卷
春卷,又稱春餅、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流行於中國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國南方,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卷和芝麻湯圓。並且在漳州一帶清明時節也吃春卷,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