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家裡有什麼習俗
1、家鄉的春節有哪些習俗?
家鄉的春節習俗:
1、飯前先祭拜祖先
祭祀是中國傳統民俗,自古以來,中國社會講究的是「孝道」,百善孝為先,祭祀我們的先人就是表達孝道的一種方式。春節作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當然會煮一些豐盛的吃食,這個時候,用豐盛的吃食祭拜祖先,祈禱祖先庇佑後人平安順利。
2、出嫁的女兒不能在娘家過年
民間有一句話說道,「出嫁的女兒不能看娘家的燈」,意思就是說已經出嫁的女兒不能在娘家過年了。因為從傳統上來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如果出嫁的女兒在娘家過年,也暗示著女兒在婆家過得不好,從情理上說不過去。
3、年夜飯的剩飯剩菜要留到初一吃
除夕到初一是跨年的時段,是從去年走到今年的標志,那麼去年的飯菜留到今年,就預示著「年年有餘」。二是大年初一是很隆重的日子,不殺生,如果做飯做菜的話,會有肉食,有可能會傷害無辜的生靈,所以年夜剩飯要初一吃。
4、初一不打掃,不洗衣服,不倒垃圾
大年初一不打掃,因為初一是納福的日子,如果在這一天把東西掃出家門,也預示著把家裡的福氣都掃出門了。喜歡干凈的朋友們,不妨在除夕這一天就把衛生搞干凈,讓自己干凈清爽迎接大年初一。
5、大年初一不幹活
過年有一句話說得好,「初一要幹活,一年白忙活」。大年初一是接待親友的日子,如果在這一年這么重要的一天里選擇幹活,相當於如老牛拉磨一般,只懂幹活不知道抬頭看路。
本來平日里辛勤努力地幹活,就為了能在過節的時間里讓自己過得好一些,還選擇大年初一幹活,那相當於自己一整年的時間里白忙活,討不到好。
2、春節有哪些風俗和內容?
過年風俗和內容有如下:
1、掃塵: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每家每戶都要打掃干凈自己家裡,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2、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對聯,慶祝新年的到來。
3、辦年貨: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
4、祭祖: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由於每個地方存在文化上面的差別,每個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掃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這都是紀念祖先。
5、游神:又稱營神、游老爺,即是將神像從廟里請出來在社區里巡視,具有凈土驅邪、保境平安、祈求豐登的民俗意義。每年春節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輪流舉行民間游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祈禱來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壓邪攘災,萬事吉祥。
3、過年的習俗有哪些
1、過年的習俗有:掃塵、辦年貨、團圓飯、守歲、壓歲錢、貼春聯、放鞭炮、拜年等。
2、過年不是一天,除了除夕夜,還包括年前的准備。比如臘月二十四就要掃塵,就是對家裡進行大掃除。「塵」與「陳」諧音,掃塵就是把舊的東西都清理了,晦氣掃出門,迎接新年新氣象。
3、臘月二十六左右就要置辦年貨,這可是個大工程,基本上年前的年貨准備都要好幾次才能完成。雞鴨魚肉,瓜果蔬菜,點心小吃,一樣都不能少,還有孩子大人的新衣,都是需要置辦的。
4、臘月三十,除夕團圓。這一天在天黑之前就要把春聯貼好,大紅的紙張,吉祥的話語充斥著人們對來年的美好期盼。除了春聯有些地方也流行貼門神或者窗花。熱烈的色彩馬上就能把過年熱鬧的氣氛烘托出來。
5、大家在這一天要一起准備豐盛的團圓飯,闔家團圓,一家齊聚。年夜飯要慢慢吃,從天黑入席,一直吃到深夜。大家守歲到十二點,一起放鞭炮喜迎新年。這一夜燈火通宵不滅,代表「燃燈照歲」,寓意著照歲之後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過年習俗完整版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過年習俗完整版
過年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綉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過年習俗完整版
過年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准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4、關於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1、掃塵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前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2、祭灶神
農歷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等。
3、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閑暇娛樂好時機。
4、拜神祭祖
除夕祭祖是過年重要習俗之一,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報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們會擺上菜餚、倒上美酒,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以此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並祈求祖先的庇佑,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祭祀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5、貼年紅
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福字、橫批、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貼年紅是中華傳統過年習俗,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增添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5、過年了家鄉有哪些風俗?
過年了家鄉的風俗有:
1、祭灶:農歷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2、掃塵: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作「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3、貼年紅: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4、守歲: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
5、壓歲錢:壓歲錢,年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6、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派發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7、游神:是傳統賀歲習俗之一。游神,又稱聖駕巡遊、游老爺、營老爺、游菩薩、游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薩行鄉、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他喜慶節日里,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
8、拜歲:拜歲,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這一傳統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
9、廟會: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6、家鄉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家鄉春節的風俗有:
1、溫州的春節
曬醬油肉和鰻鯗溫州人習慣大約在農歷十一月份就開始曬醬油肉和鰻魚鯗。用生瘦豬肉、生雞鴨放在醬油中泡浸,然後曬干食用,別有風味。
搗年糕也叫「搗糖糕」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後做成長方形,瑞安叫「慢食」。
祭灶農歷十二月廿四,家家戶戶還要「拜鑊灶佛」。
撣新每年農歷十二月廿四前後,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溫州全城家家戶戶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曬物,每戶人家趁此機會洗去家裡一年堆積下來的污垢,准備乾乾凈凈迎春。
分歲酒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請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
2、重慶的春節
當地人喜歡春節在家裡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其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
中國北方年夜晚最後一道一定吃餃子,重慶人則必須吃湯圓,象徵團團圓圓。他們在湯圓的數量上有許多講究。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點以後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點,一家人會將提前准備好的小氣球踩破,發出類似鞭炮的響聲,以示辭舊迎新。
3、潮汕的春節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
7、家鄉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1、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2、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

3、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還有的人家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兒,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就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4、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

5、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