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要以什麼方式過
1、中國過年春節習俗是什麼?習俗都做什麼
1、掃塵 2、貼春聯 3、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4、年畫 5、守歲 6、放鞭炮 7、拜年 壓歲錢 8 、蒸年糕 9、包餃子
1、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3、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4、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5、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6、放鞭炮 又稱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7、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8、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9、包餃子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2、春節習俗有哪些?
1、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春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 。
2、掃塵
新年前夕「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亦稱掃屋)的習俗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3、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4、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團年飯,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
5、壓歲錢
每年除夕夜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2)春節要以什麼方式過擴展資料
節日起源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動。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歲節(年節)的形成涵蓋了人文哲學與自然規律等方面內容。
3、怎樣過春節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游神、押舟、年例、逛廟會、逛花街、賞花燈、燒炮、燒煙花、摜春盛,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
4、春節要怎麼過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而且各地自有各地不同的過法,舞龍打鼓、燈展廟會、舉國上下歡騰一片,喜氣祥和過大年。那麼,中國人應該怎麼過春節呢?
一、及時打掃房屋
打掃房屋來「除舊迎新」。因為中國人相信過年前,要把今年的霉運統統掃掉,以讓家裡能容納新年的好運氣,所以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打掃房子。
有的地方風俗是把簸箕和掃帚扔掉,這樣除舊迎新更徹底一些。
除了屋裡干凈,保持自己形象清新也是很喜慶的,可以試一個新發型哦。
不要剛過了年才打掃,比如掃地或擦窗戶。這樣做會把你在新年裡剛剛收到的好運統統掃光掉。這段時間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都不要掃地擦窗。這樣可能會比平常臟一點,但是按照傳統中國人的說法,能為你家積累好運氣哦!!
二、裝飾自己家
最推薦用紅色的裝飾品,紅色是中國文化里的喜慶色,有福氣的寓意。數字「8」也代表幸運和財富,因為在漢語中「8」和「發」諧音,「發」意味著幸運、財富(發財)。但不要過度裝飾。求精不求量,色彩艷麗喜慶,裝飾品富有年味即可。在房子里種花,比如荷花。荷花象徵著新生命、新的一年。
三、祭祀灶王爺。
祭灶的時候要供點食物,比如水果。許多傳統的家庭在廚房裡都會貼張灶神的畫像。
四、在除夕吃頓傳統的年夜飯。
這是春節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這時吃的食物具有與中國新年相關的傳統意義。有的中國人在新年第一天不吃肉,因為每個新年都有一個動物的名字。其餘的日子裡就沒有這樣的限制了。傳統的菜餚包括魚、雞肉、年糕(粘米糕)、面條(長壽面)和各式甜點。
希望我們都能闔家歡樂、倖幸福福!!
5、慶祝春節方式
慶祝春節方式
掃塵
掃塵顧名思義就是打掃塵土,過年前都要把家裡里里外外都要打掃一遍,這樣才能以最新的面貌迎接春節的到來,表達除舊迎新的寓意,掃塵這個習俗自臘月二十七日開始,也有些地方早早就開始除塵了。
貼春聯
貼春聯一般是在除夕那天貼,春聯決不能夠等到過年的時候貼,不然沒任何寓意,也沒有達到喜慶的效果,春節貼春聯很是講究,春聯的順序,不同樣式的春聯等都要按著規則來,這樣才能家宅平安,來年闔家幸福、事事順心。
放鞭炮
放鞭炮是自古以來的習俗,一開始有個傳說是為了驅趕年獸,如今卻是增添吉利,讓鞭炮聲除舊迎新過新年。不過,現在大多數城市禁止居民隨意放鞭炮,所以人們想出了很多模擬鞭炮聲過年的方法,挺有一番意思。
守歲
守歲其實說來也很有意義,就是一家人齊聚一塊一起從除夕跨越到春節,迎接春節的到來,為新的一年許下美好的祝願。
拜年
拜年這個習俗小孩子可喜歡了。每到過年,他們就會穿上新衣裳,戴上新帽子,然後高高興興的去家人長輩面前說吉祥話,討要過年紅包,然後和朋友們一起去玩耍嬉鬧。風俗六:壓歲錢
壓歲錢想必大家都知道,過年添福添喜的一種方式,雖然現今社會變成紅包時代,但是古時候傳下來的「壓歲」和「壓祟」還是有的,壓歲錢給長輩是壓歲,希望老人長命百歲,歲歲平安;給孩子是壓祟,希望孩子無災無難,幸福安康。
6、怎樣度過春節?

全篇主題概括
全篇導引
春節,是中國人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春節始於臘月二十三,止於正月十五,是象徵著合家歡樂,團團圓圓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大年三十以前,遠在異國他鄉的遊子,紛紛趕往家中,意圖與家人度過一個團圓年。身在家中的人,在大年三十以前,紛紛開始各種籌備,為新年的到來籌劃著各種各樣的節目,為一家人准備著美味佳餚。新年降至,我們應該如何度過一個完美的春節呢?
第一,買年貨。買年貨是春節最重要的項目,新年也就此拉開帷幕。由於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會親戚,准備年夜飯,所以買年貨這一環節,作為迎新春的首要環節,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一般大家都是在臘月二十八以前,將自家所需的年貨都購買齊全。在臘月二十三到臘月二十八期間,如果你去超市,必然會看到,成群結對的人大包小包的拎著各種食物,在商場里挑選,商場外的交通更是擁堵到難尋一個車位。
這里給大家總結了一套購物清單,可供大家參考,以防止大家在購買過程中遺忘掉一些必需品。年貨清單:瓜子,花生,糖果等堅果類食品,是新年大家待客或者一家人聊天解悶時必不可少的小零食。雞,鴨,魚肉等各種肉製品,作為春節期間的主要食物,也待客以及一家人享用,必不可少的食品。沙糖桔,蘋果,生菜等果蔬品,防止春節期間大魚大肉過於油膩,作為餐品的調節物。飲料,牛奶,酸奶,酒等飲品,用來待客以及一家人吃飯時必不可少的飲品。春聯,「福」字,車貼,彩燈,燈籠等裝飾品,春節期間,大家會選擇裝飾自己的家中環境,為自己的家填上新年的色彩,這些都是新春裝扮必不可少的用品。最後,大家可根據自身的家庭需求,購買一些生活用品,因為春節期間,商場的促銷折扣要比平時大,所以大家可以按需購買。
第二,貼春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貼春聯也是我國從古至今對在沿襲的傳統節日習俗,有著喜慶,福到家中來的意思。大部分地區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期間就開始貼春聯,大家往往都會早早的起來,一家人忙忙碌碌的將春節對聯貼好。這時候新春的氣息也就越來越濃了。其實我國很早以前,在膠帶還不普及的時候,老一輩的人,會早早起來做「漿糊」,由麵粉或澱粉加水熬制而成,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可用於對聯的粘合。那是最健康,無化學添加的安全做法,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項技藝也就被時代淘汰了。在我小時候,還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可能現在我國農村地區依然存在這種用法,城裡人很少出現這種技藝了已經。
第三,准備年夜飯。新年的鍾聲即將敲響,家家戶戶在一年的尾聲中,籌備著年夜飯。一家人一起吃新年的第一頓飯,意味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諧安康。這里我們說說新年必不可少的美食,也是最有意思的環節——包餃子。為了增加年夜飯吃餃子的趣味性,也為了新年的美好寓意,家家戶戶在包餃子期間,都會在餃子中放一些硬幣,也就是所謂的「咬錢」,年夜飯中誰咬到了錢,就寓意著新的一年會財源廣進;也有在餃子中放糖的,意味著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更有在餃子中包一顆棗,寓意著新婚夫婦早生貴子,一家人紅紅火火,團團圓圓。在年夜飯的飯桌上,大家都會埋頭尋找帶有「隱藏福利」的餃子,想著為自己的新年討一個好兆頭。
第四,走親戚,拜大年。新年開始之際,大家會在年初走親戚,為了親戚之間能夠常來往,也是親戚之間聯絡感情的一種方式。大家都會在這期間享受著串門帶來的樂趣,以及濃濃的親情。作為孩子,在走親戚期間,你會認識到許多七大姑八大姨之類的親戚,向這些親戚問好之後,他們便會掏出紅包給這些小孩子。在新年期間,孩子們會攢一大筆壓歲錢,在年後便會買一些自己期盼已久的東西,滿足自己的新年願望。
第五,正月十五吃湯圓。正月十五作為春節的收官日子,大家也會非常重視這一天,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煮元宵,吃湯圓。圓圓糯糯的小湯圓,象徵著一家人能夠團團圓圓。煮湯圓時,當一顆顆圓圓的湯圓煮熟漂浮在鍋中,就像一輪明月在空中懸掛。甜甜蜜蜜的湯圓吃在嘴中,一家人的歡樂就此點亮,團圓的寓意在甜蜜中拉滿。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跨過五千年的歷史,得以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很大一部分都是靠著我們百姓的支撐,我相信大家對春節的這一傳統節日的重視,永遠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伴隨著傳統的習俗,春節也就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步入尾聲,春節期間大家和睦歡樂的景象卻永遠映入一家人的腦海中,最為一家人的美好回憶,伴隨我們一輩子。
春節期間還有很多民俗需要我們去遵守,是上古時期人們的傳統信仰,雖然並沒有很多習俗並沒有科學依據,但是大家為了新的一年能夠取得好的寓意,都會去遵守。一家人都會規規矩矩的,不會去觸碰新年的禁忌。下面我們來說說新年都有哪些禁忌。
大年初一,忌動剪刀針線,意味著破財破運;忌打碎傢具(盤子,碗,杯子等一切玻璃製品),打碎傢具意味著打碎一年的好運氣;忌說一些不吉利的話,防止一年內觸犯這些霉運的事情;忌催促他人起床,意思是會讓他人一年工作或者學習都會被催促著做完,一年內都會忙忙碌碌;忌吵鬧,大年初一吵鬧意味著一家人今年都會吵吵鬧鬧,不得安寧,所以初一期間大家都會和和氣氣的避免吵鬧的現象出現。
大年初三,最大的忌諱就是洗頭,洗澡。相傳,初一到初三期間是水神的生日,在此期間洗頭,洗澡,會沖撞了水神,將自己的財運和運氣都會因此沖洗掉。
大年初五,忌做事,勤快的人不能在今天做事,會讓自己一年都處於忙碌中;忌走親戚,主要是避免在路上碰見「窮神」,沖撞了自己的財運。初五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在包餃子的時候,將餃子口狠狠捏住,象徵著今年不會犯小人。
在初五之後,這些禁忌也就隨著春節即將步入尾聲越來越淡了,大家也就不需要遵守那麼多規矩了。其實這些禁忌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去決定自己是否要遵守。畢竟這種東西屬於唯心主義范疇,信則有,不信則無。不過為了給自己的新年圖個吉利,很多人其實願意遵守這些規矩。
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反映一個現象——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大家越來越感受不到春節帶來的歡樂,甚至覺得一年一度的春節,過程繁瑣,忙碌的度過春節給自己帶來非常疲憊的感覺。我們來分析一下,出於什麼原因大家覺得年味越來越淡了呢?
首先,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我們進入信息化時代,高新技術產業高速發展,這一現象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就是我們越來越沉迷高科技所帶來的快樂,「低頭族」在我們生活中層出不窮,電子設備給人們造成的危害也愈發嚴重。那麼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給我們的春節造成什麼影響呢?在從前,我們科技水平不高時期,大家對於外界的信息收集大多是通過電視機,也是通過電視機來消磨時間,人們對電視的使用率居高不下,現如今很多戶人家購買電視,可能一年打開電視的次數不超過三次。以前,大年三十,一家人都會圍在電視機前等待著春節聯歡晚會的到來,一家人邊做年夜飯,邊看著電視節目,歡聲笑語的迎接新年的到來,反觀現在,幾乎不會有這種現象,孩子大人都不會在從春晚中尋找快樂了,都是抱著手機,等待著大家的紅包或者新年的祝福。
其次,煙花爆竹,篝火的禁令。「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曾經我們都會在春節期間,點燃漂亮的煙花,一家人圍著篝火,慶祝著新年的到來。帶式隨著時代的發展,研究表明,大量的燃放煙花爆竹,會給空氣帶來嚴重的影響,破壞我們地球的臭氧層,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了。我們現在很難在看到,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熱鬧場面了,因為不能放鞭炮,過年的儀式感沒有了,大家的樂趣也就因此減少,年三十就只剩下年夜飯這唯一的項目慶祝新年了。
這里給大家提一點建議,因為不能燃放煙花爆竹,但是大家可以提前購買孔明燈,在新年那天一家人一起在孔明燈上寫下新年願望,一起點亮新年的孔明燈,也非常有儀式感,傳達出新年的美好寓意。但是一定要注意在空曠的地方燃放哦!
另外,傳統習俗的淡出。從古至今,我國在春節期間,都流傳著各式各樣的民族文化風俗,家家戶戶根據自己的習俗,定製屬於自己的新年。曾經,習俗的流傳非常廣泛,大家也會認真遵守,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普遍都接受過高等教育,越來越多人覺得一些習俗並沒有科學依據,隨著年輕人的時代到來,習俗的傳承也就越來越淡出這個社會。年輕人會覺得這些習俗太過約束自己,並不能讓自己安逸的度過春節,越來越不在意這些,春節的氣息也就因此越來越淡,人們自然也就越來越感受不到年味。
最後,平時的忙碌讓自己沒有精力去籌劃春節。當代年輕人一般都是在朝五晚九的忙碌著工作,「996」的生活,嚴重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疲憊感。一年到頭,唯有年關之際才能得以放鬆,所以很多年輕人會在此時選擇安逸度過新年,根本顧不上為春節去忙前忙後,去浪費自己難得的假期。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去繁從簡,甚至有的年輕人會選擇旅遊度過春節,在旅遊的途中,就將這個節日過了,緩解壓力的同時,又不會讓自己忙碌,唯一的不足自然就是感受不到年味了。
其實我們應該珍惜一年一度的春節,很多異國他鄉的孩子因為特殊時期,甚至都不能回家與家人度過一個團團圓圓的節日。自己一個人過節,就會深深體會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念之情。春節作為一個團圓的節日,從古至今能夠得以沿襲下來不難排除,這是可以讓一家人團圓的節日這一原因,在惋惜年味越來越淡的同時,我們應該反思自己在春節期間是否沉迷於網路世界給自己帶來的快樂,而沒有去認真在這一期間陪陪家人。我們更應該為這一現象擔憂,是不是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春節的習俗會被當代人更改的面目全非,屬於我們的年味再也找不回來了?
春節的歷史源遠流長
所以我們應該把握好當下,珍惜這個時代給予我們的節日,用這個節日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將自己置身於家庭帶來的快樂中,而不是陷入電子產品所營造的短暫快樂之中。一家人一起製造的美好回憶是我們這輩子都不會遺忘的,一家人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一個節日的機會是多麼來之不易啊!當我們自己步入生活之後,就會越發的覺得春節,給大家帶來的快樂是不可用任何金錢以及時間所衡量的。
歲歲皆歡愉,年年皆勝意,希望大家都能度過一個美好,快樂,幸福美滿,團團圓圓的春節。祝大家家庭和睦,工作順利,心想事成,萬事勝意,新年快樂!
7、人們怎樣過春節
一年結束了,在除夕夜是團圓夜,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的,慶祝一年平安結束,新的一年好的開始。
在除夕這天,家家都忙著貼春聯,我們家也不例外,而且每年家裡的對聯還是由我來貼的。其實這貼對聯的學問也蠻大的,你去年時只要一看這對聯你就會知道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裡的希望和打算,也會知道在過去一年裡這家人家裡發生了什麼喜事,你看這對聯神不神呀。
在這一天最高興的還是小朋友們,他們早早地就叫著讓大人接年了,因為接完年之後就可以放煙花了。放煙花時,幾個小孩子在旁邊叫著,跳著,那高興勁就甭提了,就連大人也都被他們感染了跟著叫起來。放完煙花一家人圍在桌前吃團圓飯,最有趣的就是吃餃子了,而且這吃餃子還能吃到錢,誰吃到錢了那誰在新的一年裡的運氣將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爭著吃,看誰也搶到那個有錢的餃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沒吃到的也好,這種搶著吃餃子的氣氛是最難忘的……
除夕夜是最難忘的一夜!
我盼望的新年來了。我們這里的新年可真熱鬧 ,我們一個個喜氣洋洋的,有些人扎了彩龍有些人扎了彩獅,還有的扎了狗......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了紅艷艷的對聯,掛上了五彩繽紛的燈籠,真是美麗極了。
吃過年飯,大院里開始熱鬧起來了,大家都開始放煙花了,我也跑回家拿煙花出來了,我那幾個夥伴們也回去拿煙花了,我小心翼翼的拿出一個「大地開花」點燃引線,過了一會兒冒起了火星,眨眼工夫就在天空中開出了一朵鮮艷的花朵。這朵花到處亂跑,一會兒變紅,一會兒變綠,把我們看得眼花撩亂,好像片地開滿了鮮花。「真好看!真好看!」鄰居的小妹妹也高興地跳了起來。
我又點起「百話爭艷」。引線越燒越短 不一會兒,躥起一人多高的火星。著火星像煉爐里飛濺的火花,又像公園里美麗的噴泉,向四處飛濺。這時,遠處半空里躥起一顆顆「魔術彈」,就像戰場上的信號一樣,一會兒噴出紅色的,一會兒噴出綠色的,把天空照得如同白晝。
8、最正宗的過年方式是什麼?
臘月廿九、三十(除夕)
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農歷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日子。由於農歷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這一天常常不論是二十九還是三十,習慣上都被稱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歷本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置天地桌
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接神習俗。天地桌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主要為接神使用。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要對神佛大酬勞一次。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算盤聲和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6],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接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表示歡迎財神降臨,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要說些吉利話,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之類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鬍子,身上背黃布袋,裝扮財神爺的模樣,後面跟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散發財神爺像,以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等一堆討吉利的話,直到主人歡歡喜喜地接過財神爺像給他們分些錢,這些人才連聲道謝,更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的戶家。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葯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回娘家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北方地區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祭財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貼「赤口」
在中國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內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歲次甲戌正月初三日當對神前香火前門釘斷四方男女赤口賊盜火星一切禍災歸天大吉大利」),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於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舉行送年儀式,是送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預兆招財進寶。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兩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古時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熏天」
吃七寶羹
七寶羹是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台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
送火神
在山東半島,正月初七這天還要「送火神」,孩子們選一根兩米左右的木棒,用麥秸將其綁住,這就是所說的「火神」。黃昏時分,在家門口點著「火神」的一端,孩子們抱著「火神」的另一端跑向離家較遠的地方,直到燃燒殆盡為止。這個活動寓意於將「火神」送出家門,一年之內家裡沒有火災,平平安安。
正月初八
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順星
順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們無論是否去廟里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時,要在案頭、灶台、門檻、鍋台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並點燃,叫「散燈花兒」,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結束後,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裡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
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說:「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籠禽雀、盆魚蝦、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語,數千相向,縱羽空飛,孽著落屋上,移時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網罟筍餌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
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
「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9、我國人民過春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1、祭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 [25] 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祭灶在中國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都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2、掃塵
新年前夕「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亦稱掃屋)的習俗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團年飯,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們十分注重除夕的「團年飯」,除合家團圓、聚天倫之樂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趕回來過新年。團年飯是過春節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
4、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5、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春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9)春節要以什麼方式過擴展資料:
關於春節的歷史起源,由於缺少上古時期文獻(秦始皇焚書),現存的文獻沒有明確記述春節的來歷,導致春節的起源有諸多傳說。其中有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春節源於上古「臘祭說」、源於「天皇氏定歲說」、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源於「古代豐收祭祀說」、源於「舜繼部落聯盟首領位說」
有說舜繼天子位,但「天子」之稱謂最早始於春秋戰國,於漢代才流行、源於「萬年青年創萬年歷說」、源於「年」獸的傳說等等。
10、過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眾所周知,春節的習俗有很多,不同地區的話也會有不同的習俗特色,用30個字來總結一下:
掃塵
貼門神
貼春聯
貼福字
守歲
給壓歲錢
開門炮仗
拜年
占歲
貼畫雞
聚財
拓展資料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拜祭神靈、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人們在春節這期間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在這節日里親朋好友之間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