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後的春節是怎麼過的
1、虎年春節,過年習俗有哪些講究?各地都是怎麼過的?
虎年春節,過年習俗有這幾個方面的講究。
第一個方面的講究,別的地方不知道,山東濟南農村,年三十這天要煮一大鍋煮肉,先上供燒紙,然後就把豬肉放在大盆里,小孩啃骨頭,大人把沒骨頭的肉切成肉絲給老人吃,倒上醋,拿出臘八蒜,然後放鞭炮,貼對聯。
第二個方面的講究,東北地區過年,最大的特色,也是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殺年豬,燉酸菜,灌血腸。熱氣騰騰一大鍋,呼朋喚友,舉杯暢飲。酸菜湯里撈出一片白白的片肉,半透明狀,微微的顫動著,蘸著蒜醬一口下肚,那是人間至極的美味。再來一塊鮮紅的血腸,那是至極的鮮。酸菜的作用是化解油膩,大鍋的好處是集中的營養。外面白雪皚皚,鞭炮聲聲,屋內一家團聚,其樂融融。這就是東北的過大年。
第三個方面的講究,我們老家的風俗是在過年的時候請去世的老人回家一起過年,用紅紙寫上什麼宗親之神位之類的,在除夕夜的時候請回來,到正月初二晚上的時候送走,燃放各種煙花爆竹,家家戶戶都會來,人也多好熱鬧。而且到春節的時候還會炸各種蔬菜比如藕盒,丸子,肉,蘑菇 花生等等。
第四個方面的講究,置辦年貨了 ,各大年貨市場人滿為患,為了過年吃上好吃的,用上好用的,買門畫,福字對聯新衣新帽,讓自己在新的一年煥然一新。臘月二十幾去給故去親人墳頭邊上雜草樹木砍去,再澆上點土。
第五個方面的講究,臘月二十九,早起貼春聯,婦女們忙一大桌菜,到了十二點開始放炮敬祖宗,燒紙錢祈福一家老小健康平安。忙完開始上桌吃飯,叫團圓飯。到了下午5點多在提上紙錢,鞭炮蠟燭去給老輩燒上祈福後輩平安,要連續燒3次。
2、春節的習俗和時間?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春節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吃團圓飯,一起看春節晚會。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3、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
習俗:掃墓、踏青。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4、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
5、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女紅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6、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吃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7、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傳統節日
3、求90後,70後,50後三代人的過年方式,要具體,要詳細,要真實,要嚴肅。O(∩_∩)O謝謝
過年方式調查報告
農村的過年最為朴實和熱鬧,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傳統習慣相對於城市保持的時間要長。但隨著我國社會變化的加快,從90年代開始,農村傳統的過年活動在慢慢地變化,有些持續了幾百年的活動慢慢地消失了,傳統意義中的「年」所具有的價值正在被淡化,人們逐漸用新的方式來度過新年。過年越來越被其它因素諸如經濟狀況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
生活好了,吃穿自然不再講究了。家人團聚這一意義仍是十分重要的,無論多忙,外出打工或上學的人總要趕回來吃年夜飯。但最熱鬧的這幾天一過,很多人就早早回去了,氣氛馬上冷清了許多。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熱鬧的民族傳統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但由於社會發展,過年方式也並不再單一,而開始向多元化發展,學生我也對現今人們的過年方式通過網路投票展開了調查,調查數據如下
通過網上統計顯示
A. 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過; 18 (90%)
B.回不了家不能和家人一起過; 2 (10%)
C.除夕會看央視春晚; 9 (75%)
D.除夕不會看央視春晚,可能玩兒些別的或睡覺; 3 (25%)
E.年飯自己家人做,在家吃; 11 (91.67%)
F.年飯找人做或出去吃或訂餐送到家裡; 1 (8.33%)
G.春節不外出了,就在家附近會會親友什麼的; 10 (90.89%)
H.計劃旅遊、爬山……等外出活動。 1 (9.11%)
數據表現及其分析
縱觀整體,大部分春節活動仍然並無多大變化,與家人團聚,看春晚,在家吃年飯,走親訪友的去拜年仍為多數,但多元化的活動也逐漸萌芽,一些習慣也將逐漸被取代,人們春節期間的活動也將更為豐富,過年方式也出現了向多元化發展的勢頭。總而言之,人們的過年方式將更為豐富多彩。
在怎樣豐富的過年方式,團聚永遠是其中最為關鍵,最為核心的一部分。活動也必以團聚作為基礎。但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在以團聚為主旋律的春節期間,雖然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過的佔有90%,但仍有10%的參與者因工作各種原因無法與父母家人團聚。團聚的傳統開始有些崩裂。相信因無法回家的人們也會以其他活動(如聚餐)來實現「團聚」,共度春節。
央視春晚即豐富了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了我們過年的活動,自1983年開始,除夕看春晚也逐漸成為了習慣,甚至成為傳統。雖然現在人們對央視春晚褒貶不一,春晚也越來越無法去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仍有75%的參與者堅持收看春晚,除夕不會看央視春晚,可能玩兒些別的或睡覺的人佔有比例25%。雖然看春晚這一新興而傳統的過年方式開始逐漸被其他活動所取代,但仍占很高比例,可以看出人們對春晚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除夕期間,一大家子人圍在一起吃年飯是再愜意,溫馨不過的事了,人們到是也沒有打破共吃年飯的傳統,但是場所方式卻有所改變,在外吃或訂餐的佔8.33%。91.67%的人仍然在家裡吃年飯,在以後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以後不再自己做飯而外出或訂餐的比例會整體增加。
在春節期間的活動中,計劃爬山,旅遊等外出活動的人開始萌生,春節活動逐漸多樣化,9.11%的參與者有豐富的春節活動,而90.89%的參與者只僅在家附近會會親友。但走親訪友也不是春節期間的唯一活動了,豐富的外出娛樂活動也必定將成為新的春節亮點。
對未來過年方式的預測
預測未來幾年來的春節,隨著經濟發展,雖然管理方式將更為人性化,但加班忙於工作的人也將更多,無法與家人團聚的比例也許將會增加。央視春晚雖受挑戰,但製作之用心,底蘊之深厚,自是其他電視節目無法相抗衡,向比之下,仍為央視春晚更有滋味,所以收看央視春晚的人數將會減少,然後再回增。在如今思想開放,節奏漸快的社會當中,人們對於飲食也更為隨便,年飯是不是一大家人一起做並不甚為重要了,而且飯後的繁復家務也自會另人厭煩,所以以後在外吃或定餐的比例會逐漸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資料所佔比例的增加,人們戶外活動也將豐富起來,使得春節期間旅遊外出的人也會驟增,以後在過年期間僅走親訪友的比例也將減少。總的來說,過年方式不是單一的停留或單一的向旅遊爬山發展,而是各有千秋,過年方式也在向多元化發展。
過年方式多元化的原因
①在大環境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改革開放不僅鼓了人們的腰包,也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文化的發展也提高了人們的口味。
②經過改革開放的人們也成為了社會中的主體。思想解放的人們也逐漸打破一些舊俗,為春節活動的多元化創造了條件。
③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資料所佔份額減少,使得人們對吃喝也就不甚在意,所以人們對於製作年飯的方式,途徑有所改變,繁復的家務也抑制了人們在家吃年飯的想法。使在家中自己做年飯也就不是唯一的選擇了。反而在外吃或訂做所佔比例卻逐漸升高。
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資料所佔比例增加。對於春晚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春晚的高要求也是人們對高文化生活追求的反應。旅遊爬山等活動中所含的精神上的享受也逐漸為人們所追捧。使外出旅遊爬山等活動的風氣漸盛
⑤經濟上的發展,政治上的穩定,文化上的繁榮,都對春節活動的多元化提供了條件,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百姓的安居樂業,那過年豐富多彩的活動又從何談起?過年方式多元化其實也就是國家穩定發展的表現,也只有國家的穩定發展才有現在以及將來豐富多彩的過年方式。
余嘗統計於市,無奈風雪冰天,人心不古,擬於公交車站統計之,本趁眾侯車時無聊,可供資料,比之求問路人,大為方便,未料二三小時已過,配合者僅六,大多中年婦女,男性配合者僅為一,不屑者,挖苦者,推脫者甚眾,感慨人世,天薄地冷,更擬打車問司機以求資料,既用七元,亦無悔矣,後未從之。苦悶陰郁,遂歸以求他法。
最近,我們在家在農村的50位在杭大學生中進行了一次關於農村過年方式變化的調查,他們切身感受著農村過年方式的變化,同樣,他們的想法,也預示著未來農村過年方式的變化,透視出農村社會正在發生著的變遷。
傳統方式漸行漸遠
年夜飯小家吃
在人們的印象中,在農村吃年夜飯,總是一大家人圍坐在大圓桌前,上首坐著祖父母,一家子人輪流向二老敬酒、祝壽。但現在這種情況可能有所改變。
接受調查的人中,在回答「最近幾年您家年夜飯在哪裡吃」這個問題時,只有13.3%的人回答「在祖父家吃」,6.7%的人回答「未分家,大家庭裡面吃」,加起來也只有20%左右,但是有70%的人回答「在自己家裡和父母一起吃」,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選擇小家過年。傳統的大家庭思想、四世五世同堂的觀念已經逐漸在農村淡化,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使人們更加註重小家年的質量,而不是「大家」的形式。
這同時也反映出老人們的孤寂處境,分家以後,老人們平時和子女的見面機會就少了,要是吃年夜飯時也不能聚在一起的話,那麼老人心中會作何感想?對那些喪偶的老人來說,他們心中的孤獨尤甚。
過去農村普遍存在著逢年過節全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吃飯這樣的風俗,但現在只有36.7%的人表示還有這樣的習慣。傳統的農村社會,血緣是維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條重要紐帶,現在隨著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分散為一個個小家庭,人們之間的血緣關系也不那麼緊密了,各家都有各家過年的打算,所以也就很難像過去一樣聚到一起吃飯了。
灶神還在送
送灶神、請祖宗、送紅包等活動過去在農村中總是很常見,現在仍有40%的人表示村裡還有「送灶神」的習俗,「請祖宗」有60%,「送紅包」有50%。這些習俗還是比較多地保留了下來。
過去很多農村都有「殺年豬」的習俗。小時候每當年關臨近,一些養豬的人家就把養肥的豬殺掉,小孩子是不準看的,被大人派去通知親戚鄉鄰們。殺好了豬,一半請親戚鄉鄰們吃,一半留給自己,過去人們的生活條件不如現在,平時很少吃豬肉,所以殺一次「年豬」相當改善了一次生活。
但調查顯示這一年俗現在已經在逐漸減少,只有36.7%的人表示村裡過年還能見到殺豬。的確,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豬肉平時就可以經常吃,所以殺年豬就失去了改善生活的意義。只是這一習俗還有另一種意義,就是增進親戚相鄰的感情,現在不殺了,各家只顧自己吃買來的豬肉,濃濃的人情味也沒了。
與「殺年豬」一樣,「舂年糕」的風俗也已經衰退了,只有近1/3的人表示村裡還有這風俗,筆者老家現在也很難找到門前放著做年糕用的石臼和木柄石槌的人家了。
年貨腌得少
自己製作年貨的風俗也在改變,過去在為新年做的准備中,自己腌制或風干點年貨是必不可少的。年關將近,家家就會撐起一條竹竿,上面晾滿了處理好的魚、雞鴨、豬腿、臘腸等;此外家裡的鹽缽裡面,揭開蓋子你會發現白花花的鹽上面,也放上了一些肉或者魚之類的。但自從買來了電冰箱以後,雞鴨魚肉等都可以吃新鮮的了,臘腸等也可以買現成的,家裡嫌麻煩便都不做了。
調查也顯示,56.7%的家庭過年還在腌制年貨,風干年貨則只有近1/3的家庭在做了。過去雞鴨魚肉沒現在豐富,等到過年買太貴了,而且還可能買不到好的,因此每戶家庭都要提前准備;那時又沒有冰箱,只好風干起來或腌起來,這樣才能保證過年吃到豐盛的大餐。現在東西也豐富了,冰箱也有了,但是感覺怎麼也找不回那些東西特有的風味了。
送禮依然風行
像殺年豬、舂年糕、全家族一起吃飯、風干腌制年貨這樣的習俗,是與過去的生活環境緊密相聯的,時過境遷,這些風俗慢慢消失也是沒有辦法的。但有些風俗卻不容易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比如說送禮。
90%的受調查者表示近幾年過年期間送過禮。至於他們送禮的目的,77.8%的人認為是「農村的習俗」,也有近3/4的人認為「維系親戚間的感情」,可見傳統、人情在人們眼中還是很重的。
40.7%表示「對幫助過我們家的人表示感謝」。在農村,人們之間互相幫助是常有的事,現在更是如此,比如某家的孩子放完暑假要回杭州上學,另一家剛好有人要開車去杭州辦事,就可以搭一下便車;作為回報,這家在過年的時候可以帶點禮物拜訪那家,兩家的感情就拉近了。
隨著農村與外界的聯系日漸增多,這樣的事情肯定會越來越多的。人們基本上都是相互認識的,想外出辦點事情,可以先託人打聽打聽;要是有力不能及的事,村裡能人不少,可以請他們幫忙。所以人們之間的幫助只會越來越多,作為答謝的送禮也會越來越多的。
現在過年向城裡學
娛樂打牌看電視
調查涉及農村居民過年期間的娛樂方式,90%的受調查者選擇「看電視」,其次是打牌(73.3%)和打麻將(40%),超過30%的就這三項,說明農村居民空閑時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依然有待提高。此外有益於身心的「體育鍛煉」雖然只佔10%,但是說明居民們注重健康,注意提高生活質量的觀念已經在形成。
旅遊不是新鮮事
調查還涉及農村居民是否選擇過年時外出旅遊,結果表明有26.7%的家庭出去旅遊過,看來最近幾年的「旅遊熱」也影響到了農村。在出去旅遊過的人中,去過省內景點(除本地外)的最多,佔62.5%,其次是去過本地名勝(37.5%),去過省外的也佔到了12.5%。由此看出,居民大多選擇方便的短途出遊為主。
在傳統的意義上,過年主要就是待在家中,享受家人團聚的時光,要外出也是走親訪友,「旅遊過年」說明這種傳統觀念已經在改變了。
記得以前村子裡外出闖盪的人少,去過外面的人都被認為是「見過世面」的,村裡人往往會對他們投以羨慕的目光;村裡人對外面的了解少,對出門在外總是隱隱約約有著一種恐懼的心態。但現在隨著交通、通訊的發達,居民的眼界越來越開闊,與外界的接觸也越來越多,膽子也越來越大,外出也不那麼希奇了。隨著出去的人越來越多,居民外出也有了照應,想到某個地方去,總可以在那裡找到親戚熟人。以前出去,還擔心語言不通,但現在家家戶戶在看電視,普通話越來越為人們所熟悉,這個問題也不存在了。有了這些條件,在外旅遊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氣氛年輕人在鬧
「現在過年,都是年輕人在鬧了,同學聚會、朋友見面,你來我往添了不少熱鬧的氣氛。」一位受調查者這樣感嘆。
「臨近過年,我的簡訊、電話,以及QQ上的消息也多了起來,很多朋友、同學都問我什麼時候回家,讓我到他們家裡玩。上初中、高中時有很多農村的同學,去年春節期間,七八個要好的同學結成隊,輪流到各自的家裡面去玩,那幾天可真是過癮。要招待這么多客人,各家的父母忙得不可開交,但臉上總是笑眯眯的。」
調查問卷中顯示有26.7%的人表示過年是「與老友、老同學聚會的好時機」,這部分人多是年輕人,現在是他們在帶動這個過年的氣氛了,這與過去不同。
過去過年,老人是受關注的焦點。很多傳統的儀式,像祭祀祖宗、全族的人在一起吃飯,主角都是老人。現在隨著傳統大家庭的分解,全族的人吃飯也不大聚得起來了;祭祀祖宗的風俗仍在,但是這一傳統也隱隱有了「斷代」的危險。
老家的祠堂里,現在過年時仍然比較熱鬧,但在祝福祈願的都是老一輩的人,稍微年輕一點的很少,而且都沒有老人們那樣的虔誠。
一位被調查者說:「年輕人很少會想到主動去祠堂,我雖然每年都去那邊,但都是祖母提醒我去的。去了以後祈願詞我也不會說,是奶奶在一旁替我說,然後我跪下來向祖宗磕頭。去祠堂的年輕人少,而且多半是像我這樣外出讀書的,由老一輩陪同去,希望得到祖宗蔭庇,學業有成。很多年輕人都乾脆不去那邊了,嫌儀式太繁瑣,又沒什麼意思,祭祀的那幾天都早早地出去玩了。」
很多地方過去有過年時給老人磕頭的習俗,小孩子和年輕人在村子裡碰見老人都要磕頭,老人是備受尊敬的。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改變了,已經由向村裡所有老人磕頭發展到向自家的老一輩磕頭,也有人已經不在乎這種習慣了。
春節的「神聖」不會改變
團圓成第一要素
在接受調查的人中,73.3%的人表示過年是「與家人團聚的重要節日」,而當問及年初一最願意干什麼時,63.3%的人選擇「呆家裡」,這些說明在人們心目中,過年所代表的「團圓」、與親人團聚的傳統意義仍沒有改變。雖然農村的變化很大,但是受調查的農村大學生們都表示,春節在他們心裡的重要作用和神聖的價值不會改變。
只是在人們回憶中,過去的年是多麼的紅火熱鬧,它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它的重要性和全國范圍的喜慶環境使人們對年抱有一種期望——今年能像過去一樣的紅火、熱鬧。然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人們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過年了。人們的期望得不到滿足,便很容易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回到老家,經常會聽到很多人皺著眉頭說過年越來越沒有意思了。
年味變淡是事實
調查中也反映了這一點,近2/3的調查對象認為「年味」越來越淡了。當問及年味變淡的原因時,42.1%的人認為是「傳統的過年方式過時了」。社會變化的速度在加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加快,傳統的吃團圓飯、貼春聯、放鞭炮等人們已司空見慣的過年方式難以推陳出新,跟上變化的潮流。
有1/3的人認為是外出打工、上學的增多,人聚不齊。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員的流動越來越容易,人們的生活不再限於農村這個小圈子了。
最後,祝願我們的國家繁榮富強。
4、<急求!!>中國各地、各民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
滿族
滿族過春節時要貼窗花、貼對聯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餃子,餃子講究有褶的,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恐日子過"禿"了。餃子要碼得橫豎成行,象徵新的一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不能擺成圈,恐日子過得沒有門路。
白族
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蒙古族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蒙古族過年的准備工作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5、春節要怎麼過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而且各地自有各地不同的過法,舞龍打鼓、燈展廟會、舉國上下歡騰一片,喜氣祥和過大年。那麼,中國人應該怎麼過春節呢?
一、及時打掃房屋
打掃房屋來「除舊迎新」。因為中國人相信過年前,要把今年的霉運統統掃掉,以讓家裡能容納新年的好運氣,所以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打掃房子。
有的地方風俗是把簸箕和掃帚扔掉,這樣除舊迎新更徹底一些。
除了屋裡干凈,保持自己形象清新也是很喜慶的,可以試一個新發型哦。
不要剛過了年才打掃,比如掃地或擦窗戶。這樣做會把你在新年裡剛剛收到的好運統統掃光掉。這段時間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都不要掃地擦窗。這樣可能會比平常臟一點,但是按照傳統中國人的說法,能為你家積累好運氣哦!!
二、裝飾自己家
最推薦用紅色的裝飾品,紅色是中國文化里的喜慶色,有福氣的寓意。數字「8」也代表幸運和財富,因為在漢語中「8」和「發」諧音,「發」意味著幸運、財富(發財)。但不要過度裝飾。求精不求量,色彩艷麗喜慶,裝飾品富有年味即可。在房子里種花,比如荷花。荷花象徵著新生命、新的一年。
三、祭祀灶王爺。
祭灶的時候要供點食物,比如水果。許多傳統的家庭在廚房裡都會貼張灶神的畫像。
四、在除夕吃頓傳統的年夜飯。
這是春節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這時吃的食物具有與中國新年相關的傳統意義。有的中國人在新年第一天不吃肉,因為每個新年都有一個動物的名字。其餘的日子裡就沒有這樣的限制了。傳統的菜餚包括魚、雞肉、年糕(粘米糕)、面條(長壽面)和各式甜點。
希望我們都能闔家歡樂、倖幸福福!!
6、過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事情,老北京人都怎麼過?
過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事情,老北京人都怎麼過? 在我國春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在這一天很多家庭都團聚了,一家人熱熱鬧鬧的吃著團圓飯,看著春節聯歡晚會,聊著天烤著火,想想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而對於老北京人,過春節的時候也是非常講究的。從臘月初八開始,老北京人便開始張羅著過節了,這天很多家庭都要泡臘八蒜和煮臘八粥,小編現在還保留著過臘八要泡臘八蒜的習慣。
一、從臘月初八開始忙活
從臘月初八開始就有年味了,一直到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要開始准備新年所需要的東西了,在過小年這一天要買芝麻糖吃,還要送灶王爺,芝麻糖味道一般,但是有些上年紀的老人會買幾塊含在嘴裡,圖的就是個吉利。接下來家家戶戶要開始大掃除,蒸饅頭,貼窗花,貼春聯,置辦年貨忙忙碌碌一直到除夕,都是在准備過年。
二、除夕團圓飯。
除夕轉眼就到,每家每戶都會做很多好吃的,雞,鴨,魚,肉應有盡有,在一大桌子的美食佳餚中有一道開胃的冷盤---“芥末墩兒”,過年期間人們吃的比較油膩,這個菜可以很好的緩解。除夕和正月初一就是春節的高潮,這個時候有很多習俗,比如不能說一些不吉利的話。
三、結語
在除夕晚上,家家戶戶不睡覺,這個也叫“守歲”,一家人圍著火爐邊吃邊聊,地上無論有什麼東西都不可以打掃,打掃衛生意味著將財運掃走了,到了凌晨,一家人還要一起吃上接歲的餃子,寓意新的一年開始了。在春節期間,還有很多廟會和花會,全家一起相約逛廟會,為新的一年祈福,逛廟會的人非常多,可以稱得上是人山人海,大家都走在出來為自己新的一年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