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開始之前有什麼特點
1、春節有什麼特點?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2、春節前的習俗有哪些?
春節前的習俗有
1、掃塵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節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
2、祭灶神
農歷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等。祭灶這一民俗活動可追溯到先秦時期,但在最開始的時候祭灶的日子並不是在小年日。
3、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4、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閑暇娛樂好時機。
5、年夜飯
年夜飯,是年節習俗之一,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式,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團年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
3、春節的特點有哪些?
春節的特點是歷史悠久,風俗繁多,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
春節的特色有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春節的地位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春節的風俗特點有哪些?
春節的習俗特點為:
主要以人熱鬧,增進親友感情為主而傳承下來的一套習俗、節日期間均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慶賀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而節日期間的活動也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
春節習俗:
春節,老百姓叫過年,要貼紅對聯,掛紅燈,放鞭炮,敲鑼打鼓,初夕夜燈火齊明,守歲,吃餃子等。節日活動有掃塵、守歲、拜年、貼春聯、爆竹、發壓歲錢等,節日飲食有臘八粥、年糕、餃子、春卷、元宵(湯圓)等。
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隆重盛大的報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動。而年末的除夕,祭祖、吃年飯、守歲和逛花市是老廣辭舊迎新的幾件大事。
春節習俗: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即在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產都要清洗傢具,拆洗被褥,乾乾凈凈迎新春。這一習俗,由來已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
周書《秘奧造宅經》有「溝渠通浚,屋宇潔凈,無穢氣,不生瘟疫」的記載,說明古代的人們早就知道污穢、塵沫與疾病傳播有關。
《呂氏春秋》載:「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亦曰木難。」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大掃除,謂之「掃年」。到了唐代,「掃年」之風盛行。
5、春節前的習俗
忙年(小年)
年尾十二月廿三或廿四開始忙年,又稱「小年」。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在清朝之前,民間傳統的小年祭灶日是十二月廿四,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十二月廿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上行下效,北方地區民間百姓相效仿,多在十二月廿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十二月廿四過小年的傳統。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塵和祭灶。
傳統習俗:祭灶、蒸花饃、買年紅、吃灶糖、掃塵。
年廿八
年廿八除舊布新,清除舊的年紅,有的地方年廿八開始貼年紅。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歷十二月廿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裡打掃衛生,貼年紅,迎接新年。北方一些地方有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
除夕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除夕,祭祖、吃團年飯,年夜飯後有派發壓歲錢和守歲的習俗。
6、春節的特色
春節的特色是歷史悠久、流傳面廣,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春節一般從年尾十二月廿三或廿四開始忙年,又稱「小年」。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在清朝之前,民間傳統的小年祭灶日是十二月廿四,從清朝中後期開始,皇家就於十二月廿三舉行祭天大典,北方地區民間百姓相效仿,多在十二月廿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十二月廿四過小年的傳統。小年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塵和祭灶。
年廿八除舊布新,清除舊的年紅,有的地方年廿八開始貼年紅。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歷十二月廿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裡打掃衛生,貼年紅,迎接新年。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
從年初一開始便進入迎禧接福、拜祭神祖、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於高潮。炮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正月十五,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游燈、押舟、燒炮、燒煙花、采青、鬧元宵等。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節期與節俗活動,也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鬧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7、春節的特點
紅包
春節期間,長輩會給予晚輩一些禮金,以紅色信封包著,稱「壓歲錢」,通稱為「紅包」(粵語作「利是」或「利市」)。
有經濟能力的子孫,也會給予長輩紅包。紅包的金額不等,在中國,人民幣一百元到一萬多元不等;在台灣,新台幣六百元至六千元,都相當普遍。有些人講究紅包的金額,必須為偶數,有別於在葬禮期間給予的奇數金額的「帛金」。
數字「八」取其諧音「發」,常有幸運的意思,因此在美國,8美元的紅包很常見。數字「六」取其諧音「溜」,也有在來年順順利利的幸運意味。數字「四」因其諧音「死」,所以包含著霉運。有些紅包會裝著巧克力硬幣[21]。
索討紅包的行為通常被稱為「討紅包」,粵語稱為「逗利是」。已婚人士也不會拒絕這樣的要求,因為這將意味著發紅包的人來年會有好運。紅包通常由已婚夫婦給予家庭中未婚的年輕子女。
出於禮貌和習俗,晚輩會祝願長輩在來年幸福、健康和好運。有些地區的人,會存放紅包在枕頭底下,直至七日過後才會開封。枕著紅包睡七日,象徵著好運和財富。
在如今的香港、台灣,有時一些僱主也會給東南亞籍幫佣發紅包作為獎勵,但這樣做是否適合仍存在爭議。
禮物交換
全盒
除了紅包,朋友和親戚間也會交換一些小禮物(一般為食物或甜食)。探親訪友時通常會帶上禮物。常見的禮物包括水果(橘子等)、糕點、餅干、巧克力和糖果。
但有些認為是禁忌的東西不能給,如時鍾(諧音「送終」)、綠帽子(象徵妻子不貞)、鞋(諧音「邪」、「唉」)、梨(諧音「離」)、手帕(有分離之意)、傘(諧音「散」)以及任何尖銳的物體(如象徵著關系破裂的剪刀和小刀)[23]。
集市
新年來臨之際的集市或市場會販售跟新年有關的商品,如鮮花、玩具、服裝甚至煙花,方便人們買禮物用來走親訪友或居家裝飾。在一些地方,購買年花跟西方購買聖誕樹的傳統沒什麼不同。
賀年歌
最為廣泛流傳的兒童賀年歌是《新年好》[24] ,旋律類似於美國民歌《親愛的克蕾孟汀》(Oh My Darling, Clementine)。
服裝
農歷新年期間穿的服裝主要是紅色或是其他鮮艷的顏色,因為人們認為紅色能辟邪。此外,人們穿的衣服從頭到腳都是新的,象徵著新的開始。
全家福
親族聚集在一起照全家福是重要的儀式。照片會在房子的大廳或是房前拍攝,家族裡地位最高的長者會坐在中央。
飲食
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廣東地區和松滬地區的有所不同。
團圓飯 ,年三十晚一家人聚首的飯局。
包餃子:中國北方省份的過年風俗,餃子形狀像元寶,而且宋朝銀票叫交子,所以人們認為過年包餃子會帶來財氣。
春卷,為了迎新春而捲起食材做成的食物,象徵喜氣的到來。
湯圓,取團圓之意,江淮、江浙及華南等地方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以及元宵節必備的食品。
臘八粥、臘八醋、臘八蒜。
撈起魚生:南洋風俗,流行於星馬一帶,取「風生水起」之意。
魚:取「年年有餘」之意。
春餅:又名咬春。
蘿卜:是黑龍江地區立春習俗之一,代表吉祥、祥和之意。
年粽:是四川、江蘇等中國南方地區的粽子,俗稱年粽。
火鍋、薑母鴨、燒酒雞:是台灣地方習俗之一,象徵團圓。
8、春節有什麼特點?
這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個節日。它也是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盛大的一個節日。
春節為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這種叫法大概起源於周代。因為對於「年」,堯稱「載」,夏曰「歲」,商曰「祀」,到了周代才稱「年」。「過年」是農業收獲後的一個大慶祝日。古書載:「年,谷熟也;從禾、干聲。春秋傳曰:大有年。」又說:「五穀皆熟曰有年,大熟曰大有年。」五穀豐登,俗稱「好年冬」或「好年景」。
我國民間慣用農歷,代代相傳,未易轉移。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形式。因為歷時久遠,深入人心,所以形成為固定的習俗。其中主要有:
(1)春聯
春聯究竟始於何時,雖傳說不一,文獻難證,但其歷史久遠,卻是毫無疑問的。直至到今天,每逢春節,張貼春聯,仍為一項歷久不衰的慶祝形式。
(2)春酒
新春飲春酒,由來已久。遠在我國戰國時代,就有此風。如《莊子》中說:「春月毗巷,飲酒茹蔥,以通五臟。」《詩經》中也說:「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張衡賦中還說:「致飲芹於春酒。」由此可見,春節期間飲春酒,不但是歡慶中一大樂事,且有益於身體。
古時所飲的春酒是一種延年祛病的「屠蘇酒」或「椒柏酒」,多用中葯調制。據說,屠蘇酒系華陀所配葯方,飲之可以「辟疲癘一切不正之氣」。早年我國醫學多「寓醫葯於飲食,以收預防之效」。
(3)迎春接福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廣大農村特別重視。《禮記·月令》說:「先立春三日,太史謁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傳在木,天子乃齋。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至今有些農村仍有「迎春」之俗。就是在紅紙上寫「迎春接福」四字,貼於中堂,並陳設果品、五穀,以祀勾芒之神;敲鑼打鼓以迎「春牛」。當然這都是古俗了。
燈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燈節,又稱.「元宵節」,俗稱「十三點燈起,十五上元冥」。燈節前幾日為「放燈」,最後一天為「謝燈」。此日家家懸燈結綵,競放花火;夜間舉行燈會,鼓樂齊鳴,龍獅並舞,一派喜樂景象。
關於燈節的起源,北史上有這樣記載:「隋柳或見都邑百姓正月十五日作觚戲,上奏曰:『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階塞陌,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帶獸面,男為女服,竭資破產,競此一時,請並禁斷』。上可其奏。」這里所說的觚戲,就是一種摔跤游戲。
《漢書·武帝紀》中說:「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內皆來觀。」
隋朝也同漢代一樣,在春節期間舉行摔跤游戲,只是隋人選在元宵之夜舉行,並且擴大范圍,將摔跤游戲演變為「人帶獸面,男為女服」,好像現代的化裝遊行。照柳或奏摺所述,「竭資破產,競此一時」,可謂十分熱鬧。但「禁斷」並未能遏止民間習尚。到了唐代,元宵晚會更發展為盛大的燈節。
另據《明皇雜錄》載:「上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陳燈彩,設庭燎,自禁中至於殿庭,皆設燭炬,連屬不絕。時有京都匠毛順、巧思結創,繪成燈樓十二間,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珍金銀,微風一至,鏗然成能。其燈為龍鳳虎豹之狀。」
到宋代,改為放燈五夜。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描述元宵情景,至今讀來仍耐人尋味:「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從上述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元宵放燈始於漢,興於唐、宋。古代農業社會在歲首閑暇之時,官府與百姓同度佳節,張燈結綵,通宵達旦,歡樂之情可以想見。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各族人民仍把元宵放燈作為喜慶豐收和抒發歡樂的象徵。全國各地多在公園游藝場所舉辦花燈展覽,燈型製作逞奇鬥巧,更有電動花燈,人物栩栩如生,尤為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