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節早醒
1、春節過年還有哪些民間習俗
正好趕上過年,筆者藉此文先給各位讀者朋友們拜個年。今天咱們就聊聊清朝民間的年俗。
說實話,雖說聊的清朝年俗,但是筆者並不陌生,因為清朝的很多年俗一直流傳至今,尤其是在廣大東北地區,這清朝年俗規矩幾乎是無變化地被傳承下來。就以筆者自己家族為例,據宗譜記載,本人先祖早在乾隆年間就從山東闖關東而落腳東北,經過世代人的經營,最終在當地形成了一個大宗族。即使現今社會高速發展,在我們農村老家,族人們還是遵循著老規矩過大年,而這些老規矩都是形成於清朝。
那麼咱們就聊聊這些過年的老規矩吧。
臘月二十三,在我們東北這一天過小年,從此就正式拉開「年」的序幕了。臘月二十三晚上,有一個重要的活動——辭「灶王爺」,作為最受廣大群眾愛戴的天庭基層幹部,要在今晚返還天庭,匯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吃穿用度等狀況。關於灶王爺,民間傳說版本很多,但是可以說灶王爺是一位祥神,正所謂「上天言好事,下屆降吉祥」。因為灶王爺上天匯報工作多言好事,所以天庭又安排了一位監督民間百姓是否有褻瀆神靈等「不法」行徑之神,它就是熬神,此神位居西北,恰好與位居東南的灶神(即灶王爺)相對。因為熬神多言壞事,被民間百姓視為凶神,時間長了也就沒有人祭祀它了,所以也被大家遺忘了。
過了小年就來到大年也就是除夕年三十兒了,這除夕那講究就更多了。
一早醒來,早餐過後就進入忙碌狀態,上午主要的任務是「擺貢」和「封門」。「擺貢」其實就是民間供應神靈與祖先的祭祀活動,要將家族宗譜(大家大戶可能是歷代先祖牌位),放於正北面南之高堂上位,再將早已准備好的貢品擺放在案抬之上,漢族的貢品比較偏「素」,以糧食、油炸物品為主,滿族的貢品多以豬肉為主,生豬頭、排骨等乃必需品。「封門」就是貼春聯,東北人叫「貼對子」,貼春聯是全國各地的民俗活動,但由於我國地大物博,各地人文文化有一定差異,所以貼春聯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中午午飯以炒菜和燉菜為主,滿族人必吃豆腐,原本隸屬旗籍的漢人家族,也深受滿族文化影響,豆腐也是過年必吃食品。除此之外,還要喝上自家大黃米釀的黃酒,倘若你嘗上一口熱乎乎的自釀黃酒,你就會感受到這純糧醞釀之醇香,當然千萬不可貪杯,這種黃酒可謂後勁十足,飯桌上微醺的你,很快就會醉倒呼呼大睡。
過年的「重頭戲」都在除夕晚上「上演」。
項目一、請神東北的冬天,下午五點多的時候就開始進入黑夜,請神工作就在此時進行。老規矩是要家裡的男丁前往家裡的祖墳墳塋請神,過程很簡單,在列祖列宗墳塋前燃些紙錢,磕頭後燃放幾個炮仗,然後徑直走回家,這回家的路上忌諱回頭和交頭接耳,尤其不能說一些褻瀆神靈的話,如此祖宗神靈以及各路神仙都跟著你回家了。回家進入庭院大門之後,有一個重要的環節——放下攔馬檔,也就是一個兩米長左右的直木棍放躺在大門口內側,主要的目的是攔住跟隨主人而來蹭吃蹭喝的那些孤魂野鬼和凶神惡煞,這樣神仙和老祖宗們就算是請回家了。請回家的神靈們就位居供奉的高堂上位。
項目二、吃餃子為什麼要在傍晚時分,晚飯之前完成請神呢?因為年三十這第一頓餃子是要先給神仙和祖先們品嘗的,也就是在晚飯正式開始之前,先要給上位的神仙和祖先們貢上餃子,以示尊重。過一會等神靈和祖先們「用餐」之後,晚飯才能正式開始。
餃子是中國北方地區很流行的一種食品,在廣大東北地區,餃子那就是最為吉祥如意帶來好運的食物,東北流行這么一句話:「餃子就酒,越吃越有」,是東北地區最受歡迎的食物了。筆者有一位勤勞的母親,平時我們家基本上每個星期都要吃一回餃子,吃上一口老娘親手包的餃子,陪老爹喝點小酒,人生之愜意如此,真不敢再有過多奢求。
晚飯過後,通常是一家人聊天說笑,那時候沒有春晚,所以主要是打牌聊天作為消遣。
項目三、磕頭拜年在辭舊歲之前,由家中最長者帶領家中男子,依照輩分和家中長幼之序排好隊,依次給高堂之上的列祖列宗和神靈們以及家中每一位長輩磕頭拜年,每一位長輩磕一個頭,同時問說一句過年好。筆者小時候回老家過年的時候,要磕上十幾個頭給每一位長輩拜年,可想而知,老輩人得磕多少個頭。
拜年之後,就是到每位長輩那「領取」壓歲錢,過去年代,老百姓家裡普遍生活困難,尤其是在廣大農村,生活水平就更差一些了,所以能從每位長輩那得到一點點壓歲錢就很高興了,哪像現在,沒兩張大紅票都拿不出手。
項目四、放鞭炮一提放鞭炮,最高興的還是孩子們,孩子們不懂什麼「爆竹聲聲辭舊歲的下」,更多是被煙火的美麗和爆竹的巨響所吸引。庭院里高高掛起長長的大掛鞭炮,燃放起來噼里啪啦特別帶勁,直沖雲霄的禮炮,伴隨一聲聲巨響而綻放的美麗煙花,承載著人們辭去舊歲所有不快和對新歲的美好期盼。這一刻真的是華夏大地普天同慶的大時刻。
放完煙花爆竹時間應該是過了子夜,也就是說辭舊歲迎新春了。這時候,還是要吃上一頓餃子來辭舊迎新。
除夕之夜燈火不能斷,院落要大紅燈籠高高掛,貢桌上的燈火更不能斷,在過去只有燃燒蠟燭保證燈火。現而今都以電力LED燈泡代替了蠟燭,即省了半夜還要更換蠟燭的麻煩,又環保了許多。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正所謂「大年初一頭一天」,幹啥啊?拜年唄!與城裡見面拜年不同,在我們老家,晚輩是要親自到長輩家中登門拜年的,這也是世代老輩們留下的規矩,甭管血緣關系出沒出五伏,只要輩分比自己高,作為晚輩就要登門拜年,問長輩一聲「過年好」!當年我爺爺在世之時,在族中輩分較高,初一上午前來拜年的本家人真是絡繹不絕,好生熱鬧。
對了,還要說一下初一早上這頓餃子,這頓餃子不同之處在於以素餡為主且有一兩個餃子中包上鋼鏰錢,誰要是能吃到錢,預示著這一年將會行好運,不缺錢。往往為了吃錢,尤其是孩子們,吃得都特別飽。
大年初二,有一個重要的儀式,那就是送神。送神的具體時間,由於各地規矩不同,多有差異,一般是在初二子時與初三交替之時,或是初三入夜時分,我們老家的規矩是前者。年三十請來做客的列祖列宗和各路神仙,此時是要回去的時候了。有句話「請神容易送神難」,所以送神這個儀式要比請神復雜的多:首先是熬夜到深夜,其次要在貢桌前焚燒大量准備好的紙錢,再次全家老少在神靈和先祖牌位前磕頭謝恩,祈求保佑一家人這一年遠離病災,最後燃放大量煙花爆竹,恭送各位升天離開。
至此,這個年總算是告一段落了。
送走了祖先和神靈,就開始串門拜年了,尤其是女婿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拜年,所以初三、四車馬上道,往來大多是回門拜年的人。現在,家裡孩子也少了,也沒有了男尊女卑,嫁娶之分,所以女婿「回門」時間也沒有那麼硬性規定了,甚至就在岳父母家過年也屬於正常,這在過去封建思想極深的舊社會是絕不能被允許的。
東北的年俗還沒有結束,還有正月十五鬧花燈,二月二龍抬頭等等都有不少講究的活動。過了二月二(農歷二月初二),這個年就算徹底結束了。
通過年俗活動,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對於中國最為重要之節日的重視。人們通過這一系列的年關活動,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和家人幸福安康,我們更會從這些年俗活動中,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和祖國的繁榮昌盛。
最後,祝願每一位讀者朋友,新春愉快,闔家歡樂!
2、各地節日風俗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廣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以種花為業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更成為廣州的一大民俗。
每年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紮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湧動,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廣州新年派發"利是" 廣州新春風俗,在人際交往中,必備"利是"。
(2)為什麼過節早醒擴展資料: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後基本定型,有一定增減,民國以後,由於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數。直至文革,政府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即使對於春節,也被宣傳成「過革命化的春節」。
改革開放以後,民間開始慶祝一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占傳統節日的三分之一。傳統節日里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里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團。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志。活動有撒灰引龍、熏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3、現在的節日氛圍越過越淡,這是為什麼?
因為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是比較快的,工作壓力也比較大,一年到頭都很忙,所以在節假日的時候大家都只想在家裡休息,根本就不想串門。而且現在電子產品越來越多了,小孩子聚在一起的時候也不會一起玩游戲了,反而是各玩各的手機,所以大家之間的交流也少了。在過去的時候大家並沒有那麼多的電子產品,有些人甚至一年只能見一次。
所以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大家見面都會非常的激動,非常的興奮。但是現在電子產品的功能比較多,大家可以隨時視頻通話也可以語音通話,想什麼時候見就什麼時候見,所以過年過節的時候,大家在見面的時候就沒有那麼驚喜了。我們小的時候因為玩具不是很多,所以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大家都可以吃好吃的,聚在一起放鞭炮,春節的時候大家會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嗑瓜子,看春晚。
但是大家現在的生活都好了,因為手機的功能比較強大,所以大家在看春晚的時候也沒有那麼集中了,大家都會選擇在手機上搶紅包,網購,或者是選擇自己喜歡的視頻看。而且現在外賣行業也比較發達了,大家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大家想吃什麼隨時都可以點外賣,也不再期待過年的時候那一頓團圓飯了。
我們小的時候之所以感到年味比較重,是因為大家可以在一起放鞭炮。很多小孩子在早上的時候都不是自然醒的,而是被鞭炮吵醒的,雖然睡不好,但是卻非常有過年的感覺。但是現在已經不讓放鞭炮了,所以過年的儀式感就減少了很多。社交上現在很多年輕人總是面臨著被催婚催生的現象,所以很多年輕人在過年過節的時候都不願意串門,這就導致節日氛圍越來越淡。
4、為什麼過節,?過節的意思是什麼?
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近幾年又引入了許多西方的節日,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但隨著現代商業社會發展,金錢至上、個人主義等錯誤觀念的沖擊,傳統節日也正面臨危機。
「節味淡了」,人們似乎已經鮮明地感受到傳統節日漸行漸遠,日趨淡薄。但也有人說,節日相當於一本約定俗成的「凡人生活說明書」,在簡化生活的同時賦予平凡的生活以意義。有了它們,即使是六神無主的人,也知道下個月該怎麼安排,渾渾噩噩的人,也覺得生活有了奔頭。
我們為什麼而過節:
過節的意義就在於它不斷的提醒人們要永遠的記住這生命的意義:愛!節日讓人們不斷的去體會和感受愛的含義,也時刻提醒著人們要去珍惜所擁有的愛,包括愛情、友情、親情...
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許許多多的節日,之所以經久不衰,不是因為每個節日後面的美麗的傳說,也不是因為它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形式,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愛! 這也是所有節日的意義和靈魂所在。
不同的形式只是對這個主題不同的襯托和寄思罷了。國慶節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和愛國家,重陽節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和愛老人,兒童節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和愛孩子,母親節和父親節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和愛父母,情人節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和愛伴侶,過年則讓我們更深刻的去體會親情。
因此,只要心中有愛,無論我們過節的形式如何,我們的節日都會因此而過的富含意義和美好。
如何找尋傳統節日的意義?
1、家庭基礎。面對傳統節俗價值消損,傳統節俗價值重塑應從家庭教育入手,以家庭教育作為振興傳統節俗的基礎。通過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德育水平,為傳統節俗的延續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父母應從小向孩子灌輸中華優秀傳統價值理念,比如勤儉持家、以孝為先等,讓孩子從小牢記傳統節俗的核心價值,並根植於內心。
2、高校教育。高校教育是學生德育養成的關鍵期,更是傳統節俗價值重塑的重要階段。高校應提高傳統節俗教育活動的重視程度,在思政課中融入傳統節俗內容,在體育課程中也可以適當融入傳統節俗活動,比如賽龍舟、轉陀螺、民族舞等,通過這些課程強化學生對傳統節俗的認識。
此外,學校也應積極開展傳統節俗活動,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文化勝地,探尋「文化部落」,讓學生實地感受傳統文化,成為繼承和傳播傳統文化的主力軍。
3、社會支持。傳統節俗價值重塑並非固守傳統,也需要結合現代化通訊工具,更好地實現傳播效果,但在傳播中要防止過於商業化,防止摒棄傳統節俗價值本源的現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把網路文化融入傳統節俗里,利用圖文、視頻等方式,增強文化的吸引力,激發青年一代關注傳統節俗,領略傳統節俗魅力。
此外,隨著傳統節俗旅遊活動日益火爆,可以充分藉助旅遊途徑宣揚傳統節俗,但要避免旅遊活動中過重的商業色彩,堅守傳統節俗本質,既要做到吸引遊客,又不能將傳統節俗的文化價值遺棄。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從生活的願望出發,為每一個節日都創造出許許多多美麗又動人的習俗。願望是美好的,所以節日習俗是美的。
人們用煙花爆竹,驚駭邪惡,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為手中甜甜的月餅,來象徵人間的團圓;在嚴寒剛剛消退、萬物復甦的早春,趕到野外去打掃墓地,告慰亡靈,表達心中的緬懷,同時戴花插柳,踏青春遊,親切地擁抱大地山川……這些詩意化的節日習俗,使我們一代代人的心靈獲得了多麼美好的安慰與寧靜。
誰說傳統的習俗全過時了?如果我們不曾知道這些習俗,就不妨去重溫一下傳統。重溫不是模仿古人的形式,而是用心去體驗傳統的精神與情感。
當然,習俗是在不斷變化的,但我們民族的傳統精神是不變的。這傳統就是對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對家庭團圓與世間和諧永恆的企望。
這便是我們節日的主題。我們為此而過節。
5、為什麼要過節?
過節的意義就在於它不斷的提醒人們要永遠的記住這生命的意義:愛!節日讓人們不斷的去體會和感受愛的含義,也時刻提醒著人們要去珍惜所擁有的愛,包括愛情、友情、親情。
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許許多多的節日,之所以經久不衰,不是因為每個節日後面的美麗的傳說,也不是因為它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形式,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愛! 這也是所有節日的意義和靈魂所在。
中國歲時節日,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和農作物安排的需要,逐漸形成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節俗活動,表現了鮮明的農業文化特色,這從以下節俗活動中可見一斑。元旦前後的立春節,看風雲,占天候,預測年歲豐欠,二月驚蟄節令到來時,民間有預防蟲害,預占收成的習俗。
三月清明、穀雨前後是春耕播種的大好季節,不少節日如蠶月(小清明)、踏青節、禹生日、麥王生日、龍王節、清明等節日活動都與祈求豐收有關。四月立夏的節俗活動大都是圍繞各地生產特點進行的。五月盛夏之初,各種災害較多,俗稱為「惡月」,其節俗活動多與防病、除害有關。
夏至許多地方有「祭田婆」、摘新谷薦祖習俗。六月正值三伏酷熱季節,易染疾病,因此,許多習俗偏重於消夏抗暑活動,包含有愛護生產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