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回族怎麼過
1、回族人是怎樣過春節的?
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我們一般稱其信徒為穆斯林,意為歸順者。穆斯林的節日有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即大開齋和小開齋,小開齋也稱宰牲節。在我國這個大的文化背景下,我國穆斯林除保有自己特色的節日外,對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情有獨鍾的。最有代表意義的春節、元宵節和中秋節,他們大都以喜慶祥和的方式來對待,只是他們在過這些節日時純粹用改善飲食的方式,而不注入任何宗教色彩。比如漢族人大多在除夕午夜吃餃子,並且供奉祖先牌位。而穆斯林則不屑於這種做法,只在白天的一日三餐中改善一番,詮釋著九州同喜,普天同慶的真正內涵。在中秋節、元宵節亦是如此。
而到了伊斯蘭歷的10月1日——大開齋節,和伊斯蘭歷的12月10日——小開齋節,穆斯林便非常隆重地舉行一系列宗教活動,除了在清真寺做禮拜,有條件的穆斯林還要在古爾邦節宰羊宰牛向真主獻牲,甚至還有的在這一天遠赴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去朝覲天房。
2、除夕回族人民在干什麼?
回族人不過春節。
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每年教歷九月為齋月,男滿十二周歲、女滿九周歲以上的回民,都要封齋。齋戒期滿,逢開齋節,這一天從拂曉開始起來,洗大凈、沐浴凈身,換上新衣服,到清真寺會禮。
「古爾邦」一般在開齋節後70天舉行。節前家家打掃衛生,炸油香、饊子、花花等。節日當天拂曉,沐浴凈身、燃香,換上整潔的衣服赴清真寺參加會禮。結束後,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所宰的肉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3、回族過年有什麼習俗?
回族過年風俗有開齋節、掃塵、吃餃子、請阿訇、吃小米蒸飯和燉合菜、蒸包子等。
1、開齋節:回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其他民族稱其為「回民過年」,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
2、掃塵:掃塵是打掃家裡的塵土,選個晴好的天氣,把家裡的每個角落都打掃一遍。
3、吃餃子: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4、請阿訇:回民大年三十不貼春聯,除夕夜也不放鞭炮,請阿訇則是大多數家庭必做的事情,由於一個村裡只有一所清真寺和一個阿訇,很多人會選擇把請阿訇的事情放到年後。
5、吃小米蒸飯和燉合菜:回族人正月初一的早晨吃小米蒸飯米飯和燉合菜,所謂的燉合菜就是將前一日燉好的牛肉,再加上白菜、粉條、木耳等放入鍋中燉熟,有點類似於東北的酸菜燉粉條。
6、蒸包子:大年初一的中午蒸包子,一般有肉餡和素餡兩種,晚上要吃面條或合子,象徵新的一年和順、團圓、美滿。
4、回族是怎麼過年的???
回族服裝大體與漢族相近,但在頭飾上仍保留著古老的傳統,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無沿小帽,表示清潔不染;婦女一般戴「蓋頭」,遮住兩耳、脖子和頭發,只將面孔露出。青年婦女一般戴綠色的,蓋頭較短,只批到肩上;老年婦女一般戴白色的,蓋頭較長,直披到腰際。 在回族的聚居區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一般主要舉行宗教活動,也是進行宗教教育、傳播宗教知識的學校。清真寺的建築風格一般都是阿拉伯式的,也有中國古典式或兩種風格混合的,由禮拜殿、水房和經堂三大部分組成。伊斯蘭教也稱清真教,「清」字的含義是清凈、清潔、遠離穢物及不良思想行為和惡劣品行;「真」則指真實、真理、真知。「清真」一詞准確概括了伊斯蘭教的精髓,反映了回族的審美標准和價值取向。根據《古蘭經》規定:回族人只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動物,不吃馬、驢、騾、狗肉,不吃動物的血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油香是回族的傳統麵食。它是將發酵麵粉用鹼中和,摻進雞蛋,擀成小餅,然後在油鍋里炸熟,色澤金黃、香酥可口,是待客的佳品。傳說油香的來歷與先知穆罕默德有關。 回族喜愛喝茶: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鍋鍋茶等;但不論何種茶,都講究盛在蓋碗里喝,因而被統稱為「蓋碗茶」。 回族的三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是宗教節日。伊斯蘭教歷九月,所有成年的、身心健康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履行一個月的齋戒。齋月結束時舉行開齋節,屆時人們沐浴凈身,施散錢財,聽阿訇講經,互相道安,祈禱亡人……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十二月十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 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花兒」是西北民歌的一種,據說由元曲演變而來。其旋律高亢豪放、悠揚婉轉,富於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廣泛流行於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區的各民族群眾中。回族群眾也十分喜歡唱"花兒"。花兒會是「花兒」歌手們競賽與交流的聚會,更是喜愛"花兒"的各民族群眾的狂歡節。 回族聚集區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這里物產豐富,有紅、黃、藍、白、黑「寧夏五寶」:紅指枸杞,黃指甘草,藍指賀蘭石,白指灘羊皮,黑指煤炭。除此之外,寧夏的其他資源也很豐富。回族是個重視商業的民族,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當今,回族商人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5、有關回族過新年的習俗簡單
由於回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其風俗習慣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很深,除教義上規定的條款以及念經、禮拜、靜修等宗教儀式外,伊斯蘭教的許多禮儀都已轉化為回族的風俗習慣。同時,由於回族散居各地,與各兄弟民族交叉居住,在歷史上不斷有其他民族的成員加入回族行列,這些民族的某些風俗習慣也很自然的被帶進回族之中,年長日久,逐漸演變為回族風俗習慣的一部分。
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吃年夜飯,飯後吃瓜果等,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掃,叫「踩碎(歲)」。
春節這天,鞭炮聲響徹雲天,孩子們穿著嶄新的衣服,女孩子抹著紅臉蛋,眉間點個小紅點兒,人們互相道喜,祝福新年。初一中午年飯豐盛無比,但晚上要吃面條或是合子,象徵新的一年和順、團圓、美滿。
6、回族過年是什麼節日?
回民不過年,但回族的開齋節堪比漢族過年。
其實,回民也有一年一度的類似春節的節日,就是開齋節。在開齋節,穆斯林們也是和我們傳統春節差不多,需要走親訪友,祭祀祈福,還有做各種各樣民族特色美食來慶祝節日。
成年男女穆斯林在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俗稱「齋月」)封齋1個月,每日自黎明前至日落,禁絕飲食、房事和一切非禮行為,以省察己躬,洗滌罪過。
回族的春節習俗
回族春節習俗就是要走親戚串朋友。所以家裡一定要准備好招待客人的東西,必不可少的就是自家做的 點心。家裡做的點心我是如何也忘不了它的香。全部手工製作,原料都很正宗很天然。麵粉是自家上好的面 粉。食用油也是本地產的最香的油,有一種叫麻油,用大麻子榨的油,還有一種胡麻油,都非常香。做的點 心一般有油炸的和烤制的兩種。
7、回族的新年怎麼過?
回族信奉伊斯蘭教,最隆重的節日當數「開齋節」。但是,回族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特有的習俗歡度春節,具有濃郁的民族風采。
1、回族愛清潔,特別看重水,以水為凈(清真寺里最著名的藍色就是光明和水的象徵),回族喜歡戴潔白的小帽,春節前夕。
2、先要把房間打掃干凈,把各類衣物、帳、單、簾都要過一遍水,自身則或「沖頭」,或沐浴,七竅都要過水;臨街的大門既不貼對子,也不粘福字,而是把門楣上的「讀哇」牌子擦拭一新。
3、回族喜愛油炸食品,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先得炸「油香」,街坊鄰居、親戚朋友挨家送,圖個吉利,但凡送給漢族朋友就得把「油香」裂個小口。
4、回族只吃反芻的動物,又必是阿訇屠宰才算「活的」(只有魚之類是由真主事先宰好的)。因此,春節前夕就忙壞了阿訇,家家戶戶宰雞宰羊。
5、村子裡還要宰牛分給各戶。肉要保存在背陰處的大缸里,家家都煮一大鍋羊雜、羊骨頭,處處洋溢著過節的氣氛。
6、春節油炸的種類就更多了:油香、饊子、麻花、盤餷、薩麻撒(一種帶餡的油炸食品)應有盡有,烘托著濃烈的民族喜慶氛圍。
7、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掃,叫「踩碎(歲)」。
8、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
9、春節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徹雲天,孩子們穿著嶄新的衣服,女孩子抹著紅臉蛋,眉間點個小紅點兒,頭上扎著紅發結,穿來跑去,好不熱鬧,大人們喜上眉梢,互相道喜,祝福新年。初一中午年飯豐盛無比,但晚上要吃面條或是合子,象徵新的一年和順、團圓、美滿。
回族的春節習俗
1、對於回族春節習俗來說,齋戒期滿,就是回族等民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一棗開齋節。
2、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土爾」的意譯,開齋節在各地盡管稱謂不同,但實際上就是一個規模盛大,禮儀隆重的節日,在開齋節前夕,首先要做好掃塵、理發等清潔工作。
3、凡在外面工作的,做買賣的,出差的回族,都要提前趕回家中,開齋節要過三天,回族從第一天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內院外和巷道廁所,給人一個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
4、成年回族個個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小孩子也都個個把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梳得光光亮亮的,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棗清真寺,節日里也被打掃得乾乾凈凈,有的地方還專門布置一番,懸掛「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橫標和彩燈。
5、大約到了早晨八點以後(有的地方以敲響會禮鍾聲為准),回族群眾個個腋下夾個毯子和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匯集到清真寺。
6、在回族春節習俗中,有的地方因參加會禮的回民達萬人之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就另選擇一個地勢平坦,寬敞干凈的場地。
7、當阿訇宣布會禮開始,回族群眾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老老少少自動向西方跪成很整齊的行列。立即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
8、回族過年吃什麼
回族過年的習俗,—年三十晚上包餃子,在回族過年的習俗中,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掃,在回族過年的習俗里,回族人管它叫「踩碎(歲)」。
族過年的習俗中,他們的飲食事以米、面為
主,吃牛、羊、雞、魚肉等。逢年過節炸「油香」、「饊子」等食品。回民很愛喝茶,招待客人時,還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紅棗等。清真風味小吃享有盛譽。回族過年的習俗(及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禁食豬、血液、自死動物等不潔之物和酒,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即非經阿訇屠宰的動物、禽類)。其中禁食豬為最嚴格。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在吃饅頭、烙餅時,忌囫圇吃,一定要掰作兩瓣或更多的小塊吃;禁用食物開玩笑;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顏色象血一樣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