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杭州春節前後有什麼變化

杭州春節前後有什麼變化

發布時間: 2022-12-28 15:59:58

1、杭州過年的風俗習慣 杭州過年可以做什麼

1、十碗頭,杭州人老底子過年時,很講究吃的菜,其中「十碗頭」要從年三十吃到元宵節,包括元寶魚、元寶肉、白斬雞、彩蛋、暖鍋兒、八寶菜、如意菜、長生果、藕富、豆沙春卷等。
2、貼春聯,春聯,俗稱門對子。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3、討口彩,大年三十夜,以前杭州人家裡一般都備有幾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鯗頭煮肉就是有想頭;春餅裹肉絲暗指銀包金絲;黃豆牙叫如意菜。

2、杭州的春節習俗

大年三十,除夕夜。貼對聯,放鞭炮、煙火,吃年夜飯,守歲,祭天地菩薩。有些地方在這一天開始給「壓歲錢」了。年夜飯是比較隆重的,家人要團聚,飯菜要豐盛,要有魚,取「年年有餘」之意;除夕飯不能全吃完,要留飯於初一吃,取「吃剩有餘」之意。守歲一直到晚上12點,新歲到來,煙花慶祝。
正月初一,過大年。首先是「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爭先恐後打「開門炮」,一般認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有講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災難,並表示接新年。三發鞭炮越是聲音宏亮清脆,越是吉祥。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紅花滿地,喜氣洋洋,此時,年味最濃。

3、2022年杭州過年溫度大概多少

隨著春節假期的到來很多人都制定了出行計劃,畢竟自國慶後因為疫情的關系很多人都在家裡憋壞了,而杭州因風景優美因此成了許多人出行的首選,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看看杭州過年期間天氣是冷還是熱。

2022年杭州過年溫度大概多少

杭州過年溫度大概在7-8度左右,具體的看地方,不過相比廣州、深圳肯定是寒冷,但是相比北方又肯定是暖和的,當下起小雪之後,陰冷的感覺也夠受的,可以說,基本上在北方穿什麼,來了杭州還要這么穿。杭州的冬日,尤其是1-2月春節前後,樹木凋零,可以算是一年之中相對最為蕭瑟的時光,不過冬天的杭州,也有冬天的味道。運氣好的時候,看看雪中的西湖也是一大美事兒,所謂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尤其是雪後初晴,陽光正好的時候,是非常美麗的。

杭州過年期間天氣是冷還是熱

因為春節期間的杭州還在深冬,所以冬天的杭州相對比北方是濕冷,雖然溫度在10度左右,所以感覺上會更冷一些,而且是冷在骨子裡的那種。如果可以適應低溫,冬天來杭州還是很不錯的,在杭州常說一句話 ,睛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雪西湖,假如來的時節和運氣好,能看到下雪的西湖,真是賺到了,西溪濕地嘛,暫不推薦,因為那時相對是比較蕭瑟的,不過如果有雪,還是能給景色加分。

過年適不適合去杭州

過年去杭州是可以的,不過小編不建議,因為從氣候角度來說,冬天自然不是最宜人的時候,肯定不如江南的春秋兩季來得舒服。尤其對北方旅遊者來說,對南方的濕冷會很不適應。雖然南方冬季的溫度不低,一般也就零下三到五度,但比較重的濕氣,依然會讓人覺得寒風刺骨。好在現在穿著條件好了,一般套一件羽絨衣,就足以抵抗杭州冬日之冷。

4、杭州民俗

杭州風俗
春節的習俗
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浙江各地的風俗與全國一樣,新春佳節也特別隆重、熱鬧、慶祝活動以吉祥為核心,豐富多彩;主要有放爆仗、拜年、吃年糕等吉祥風俗。
1、初一必講吉利話:
《西湖瀏覽志》載,明代杭州等地春節每家每戶在廳堂上把柏樹的枝桿插在柿餅上,下面以大桔子托住,應「百事大吉」之句;因為柏、柿、桔即「百事吉」諧音。
2、小年夜的習俗:
蘇杭一帶把正月初三作為「小年夜「的習俗,這一天不能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這天每戶接灶神,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備香火,素菜供奉於井欄旁,並將除夕在井欄上新貼的紅紙封條揭去,名曰:「開井」。
新年初五,杭州的一般居民家家戶戶購買「寸金糠」供祖宗,討個「日進寸金」的吉利。
元宵節
唐宋時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觀燈習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記錄了杭州元宵燈夜的盛況,把杭州的元宵節與京都燈會相比美:
「燈火家家市,簫笙處處樓。無妨思帝里,不合厭杭州。」
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燈節又延為五天,以應「五穀豐」的吉兆。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述:「南至龍山,北至北新橋,四十里燈火不絕」。從官巷口到眾安橋懸賣各式花燈稱為「燈市」。當時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保康巷的著名女詩人朱淑貞曾寫下《元夜》詞說:「花市如燈晝。」府衙門前扎大型彩燈時稱「山棚」。燈口千變萬化,琳琅滿目。其中以蘇州、福州產的燈為富麗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結成網的「珠子燈」,鏃鏤精巧的五色染成的「皮燈」,五色蠟紙糊與的旋轉如飛的「戲馬燈」,還有引人注目新安產的無骨燈。此燈製作特殊,《武林舊事》說:其法用絹囊貯粟為胎,因之燒綴,及成,去粟,則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奪,前無其比。
元宵之夜,居民傾城而出,上街觀燈。約至二鼓時分,知府乘小橋上街游嘗,並東市西坊搭台,上,坐觀,台上。成為觀燈的高潮。
皇宮之內,為了表示與民同樂,在復古、膺福、清燕、明華等殿縣燈持彩,氣氛熱烈。同時又在麗正門搭起五大高的彩燈樓,稱為玻璃燈山,上千隻各式精製的彩燈,怪怪奇奇,無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柵燈排成「皇帝萬歲」四個大字。二鼓時分,樂聲四起,燭燈彩旗縱橫,皇帝乘著輦,一路觀賞游覽,直登上麗正門城樓,宴請文武百官,形成宮中觀光之高潮。著名的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兩次觀看杭州的元宵燈節,一次是血氣方剛的十九歲,一次是六十年後再入朝庭修實錄史書,他感嘆地賦詩一首:
「承計當進入帝城,笙歌燈火連夜明。寧知六十餘年後,老眼重來看太平。」
元宵夜燈市以南宋為最盛,明清沿襲。直至民國時期,杭州元宵節仍很興盛。元宵燈市一般在十二日開始,至十八日落燈。十二日將新做龍的龍燈抬至城隍山龍廟,拜供後,以墨汁點其睛,稱為「開光」,俗叫「龍燈上山」。
清代杭州,據《江鄉節物詩》載「十三日上燈節,家家戶戶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團,煮以供祖先,稱為「上燈圓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圓子,其中餡有切得細細的胡桃、花生、芝麻、棗子、雞油、豆沙之類,名曰:「燈圓」。
端午節的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古代「午」與「五」同音,故又稱端午為「端五」、「重午」、「重五」等名。
端午節起源的說法不一,浙江一帶在魏時期已開始成為紀念伍子胥、曹娥等名人志士的活動。明清時期,杭州西湖龍舟競渡尤盛。據《杭俗遺風》載:西湖龍舟四五隻,其船長約四五丈,頭尾均高,彩畫如龍形。中艙上下兩層,首有龍頭太子及鞦韆架,均為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鞦韆上下推移,旁到十八般武藝各式旗幟,門列各槍。中央高低五色彩傘,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若做勝會,大船停泊湖中,龍舟四周圍轉,魚貫而行。如拋物件,各龍舟水手爭搶。最難搶的是錢和鴨子二物。錢下水則沉,鴨子下水則游,各舟你爭我逐,大為可觀。「據康熙《杭州府志》載:龍舟在祀神享先之後,各至河於湖上以觀競渡,龍舟多至數十艘,崖上人如蟻,近日半山龍舟爭,俱於朔日奔赴,遊人雜沓,不減西湖中。
乞巧節的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你「七」,是傳說中天上的牛朗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在民間婦女有乞巧的習俗,故又名「乞巧節」或「少女節」。
朗讀織女的神話故事經千年的流傳,日益完整而美麗動人,引人入勝。就是到現在浙江各地也流傳甚廣在紹興等農村,這一夜許多少女一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夜深人靜如能聽到牛朗織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這一夜據《荊楚歲時記》載:「婦女結綵樓
七孔針或以金銀五石為針、陳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有符應。」這些一千五百年前的乞巧活動,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紹興、杭州則盛水一碗在露天中過夜,次日,把碗水端在陽光下,如看到碗面上結了一層薄衣,投入一枚小針浮其上,看倒影,若像剪刀、尺等形狀則婦女能得巧。或出現書影,則認為讀書有出息,如遇見帽影認為會嫁給做官的人。
中元節的習俗
夏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傳上元節為人節,中元為鬼節,又稱七月為鬼節。
「中元節」又稱「蘭盆節」,這是道教和佛教在同一天舉行的不同節日。道教以上中下三元合天地水三宮。天宮賜福、地宮赦罪、水宮解厄。蘭盆(即盂蘭盆會)是佛教真誠為追薦祖生而舉行的儀式。「盂蘭盆」三字是梵文的譯音,意即「救倒懸」,這與佛教故事目連救母有關。在浙江,「中元節」祭祀儀式各地大同小異。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備蓮蓬、藕、老菱等時鮮食品,以供祖先,說是七月地獄之門開放,祖宗進出自已,故每家須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喪事的人家,靈前持白燈,結白彩,供上好的點心,拜佛念經稱為「拜中元節」。七月十五日,以雞冠花供祖宗,這日祭祖,須有素餛飩一碗,以麵粉皮裹雪裡薺菜及豆腐乾為餡子。
杭州各縣還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習俗。先做好白紙封筒,內裝錫箔折疊的銀錠、元寶,封口後,上寫某代祖宗字樣,上首書「敬奉」二字,下首書祭禮者輩份名字,背後書封口的日期。祭祀在晚上舉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擺好菜餚、酒壺、酒盞和盛好的飯,然後燃燭點香,由家長領著小孩拜祭祭畢,在門外地上燃燒封筒。燒過封筒後,再從每碗菜里挾出一點菜和酒,灑在地上,好告結束。
中秋節的習俗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或稱「仲秋節」。
中秋之夜的月亮最亮,最圓,故把它看成團圓的象徵,又稱為「團圓節」。浙江各地,中秋節看得很重,各地的風俗大同小異又因這季節正是江南秋高爽的大好時光,所以中秋之夜顯得既活潑又隆重,並十分美麗。
在杭州,這天晚上家家祭月,祀品為月餅、方柿、栗子等類時令食品。祀月是在天井中搭台、設案、點起香。有伴唱文書的,說唱古今書籍,編成七字句,一人彈弦而唱之。不過此各儀式,今已失傳。中秋賞月的勝地,在西湖「三潭月」。所謂三潭,實際上是三個建在湖中的三個石塔,中空,每座石塔的壁上有五個等園孔,如在中秋明月之夜,在中點上蠟燭,五個孔用紙封好,這樣在湖中就有15個似月亮的倒影,連天空中的月亮共有十六個月亮在水中。西湖的夜景此時美不勝收,妙不可言了。合家團坐,喝酒賞月,出門在外的都盡力設法回家團聚,俗稱「團圓節」。家家戶戶吃月餅,月餅是圓的象徵合家團圓。
重陽節的習俗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因為九是陽教,所以重和就是重陽。這是中國的傳統節目。
傳說東漢年間,汝南人桓景從費長房學道,一天費長房告訴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大災難,你馬上回家,做些綵衣袋,內裝,每人一袋,掛在肩上,登高,在山上飲菊花酒,就可以免禍。」桓景聽了,便照著辦。第二天回家一看,雞犬都死了。以後,「重九」登高可以免災得福在民間傳開並成風俗。
「重九」在浙江省正處於深秋之季,金風送爽,天高雲淡,登高望遠別有一番情趣。在杭州,這一天早上許多賣小吃及賣糕餅的店均有「重陽」出售,糕為方形、菱形,上面嵌一些栗子,插上紅綠紙剪成的小旗。家家都買此當早餐,以應節日。
這一天登高爬山,如登城隍山、玉皇山、寶石山、葛嶺初陽台等。認為登高之後運氣好,萬事如意,節節升高。此俗一直到現在盛行。
冬至的習俗
冬至,這是一年24個氣節中較重要的氣節,一般在12月的22日,也有21日、23日的。這一天太陽經過冬至點,我省都處在北半球,因此,白天最短,夜間最長。浙江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在杭州,吃年糕習俗從古到今還是未變,有吃湯年糕的,有韭芽肉絲炒年糕的。也有買紅色的嵌有豬油的「玫瑰油年糕」,及白色上粘有糖桂花的「桂花年糕」在鍋中蒸著吃。吃年糕在早餐較多,取萬事開始吉利之。

歷史民情風俗
杭州的民情風俗,是隨著杭州歷史經濟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發展,不斷地由廣大人民所創造、所豐富而逐步衍變而成的。它為杭州增添獨特的江南風情。
從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豐富文物說明,杭州最早人類活動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徵的民情風俗。他們有的在山上構建半穴居式的房屋,有的已在地面上架設適應地勢低窪的干欄式屋舍。他們利用石頭打磨石犁、石錛,從事稻穀、芝麻等農耕生產;利用弓箭、石刀,從事狩獵活動;鑿刻獨木舟,編織漁網,進行捕魚作業,形成了原始農業生產上的一整套習俗。他們還能用石輪紡織麻布,用石針縫制衣服,雕琢精美的玉器和燒制陶器,來改善、裝飾自己的生活。
春秋戰國時,杭州地屬越國或吳國,後並於楚。秦漢時杭州地開始建縣,當時的錢唐縣是武林山麓一個小縣,臨江濱海,以水為鄰。《漢志》載:「吳粵之君皆尚勇,故其氏好用劍,輕死易發,文身斷發,以避蛟龍之害。數與楚接戰,互相兼並,故吳越風俗,略與楚同。」
隋朝置杭州,興建州城,開鑿江南大運河,對杭州城市發展起到奠基作用。《隋志》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魚稻富饒,不憂飢餒,信鬼神,喜淫祀。」又載:「吳郡餘杭,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商賈並輳。其人君子尚禮,庸庶敦龐,故風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風氣所尚也。」
自唐以後,杭州進入全國著名城市的行列。杭州的城區從城南的江干擴大到城北的武林門。城市人口從原來的1.5萬戶猛增到10萬余家。經濟繁榮,還與日本、朝鮮等國建立通商貿易關系,杭州已成為「東南形勝,江吳都會。」隨著杭州城市的發展,社會風俗也漸趨都市化,生產、居住、飲食、服飾、婚喪、歲時、慶典、禮儀等民情風俗,都有了相應變化。詩人白居易曾在他的詩中,謳歌唐代杭州「魚鹽聚為市,煙火起成村」的社會風俗,「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的歲時風俗,「歲熟人心樂,朝游復夜遊」的西湖夜遊風俗。
杭州的民情風俗自北宋以後,變化較大。首先,杭州曾經歷我國歷史上兩次人口南遷的影響,形成南北風俗的大融合。西晉時,北方屢遭戰亂,晉室南遷,北方的士大夫甚至平民也隨之紛紛渡江,雲集富庶的三吳(吳興郡、吳郡、會稽郡)地區,南方大片土地都成為東晉貴族的田莊。因此,北方風俗也影響杭州。特別是北宋末年,北方女真貴族入侵中原,趙宋政權南遷,建都杭州,大批士庶渡江南下。南渡的北人將原有的家法禮俗一並帶到南方,使杭州原有的民情風俗起了很大變化。
杭州,作為南宋的都城後,經濟日益繁華,社會風俗更加多樣。當時,杭州已成為北方商賈集中的地方,尤其從汴京遷來的軍器製造、土木營造、紡織、印刷等工業和手工業作坊,紛紛在杭州重新建立基地,商賈也紛紛開店設肆。雲集的商品,豐富的民物,使杭州出現許多著名的街市,如米市、菜市、羊市、魚市、肉市、柴市以及花市、燈市、珠寶市、猴市等等,至今在杭州仍保留著許多相關的街巷地名。《武林舊事》等書記載當時杭州有四百四十行,一條橫貫南北的御街,或稱「天街」,從北首的斜橋向南,一直通到鳳山門,路面均鋪石板,兩旁商肆林立,「無一家不買賣者」。南宋《夢粱錄》載:「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不但白天營業,夜市也與日間無異。「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後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趁早市者,復起開張」。
當時杭州最多的是飲食行業,市民宴飲、品茗成風。據《都城紀勝》記載:「京城食店,多是舊京師人開設。」這些店鋪都還保持北方飲食習慣,以適應南渡北人的口味食俗,連南宋皇帝趙構也懷念鄉情,要去品嘗一下宋五嫂親手烹制的北方魚羹美味,因此,「宋嫂魚羹」這道名菜一直流傳下來。
「南人吃米,北人吃面」。杭州人本以米飯為主食,後因北方流寓人多,麵食驟然增加。北宋京師上層社會婦女的衣飾,南渡後也傳到杭州。連最時髦的「瘦金蓮」、「方瑩面丸」、「遍體香」等化妝品,也在杭州逐漸流行起來。《夢粱錄》「民俗」條曾記載這樣一件事:「自淳祜年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後生,不體舊規,裹奇巾異服,三五成群,斗美誇麗,殊令人厭見,非復舊時淳樸矣。」
南宋杭州的歲時風俗,在南渡初年,與北方風俗還有很大差異。但到南宋末年,經一百五址多年長期的揉雜以後,南北風俗已漸趨於融合。如將吳自牧《夢粱錄》中所記南宋末年杭州歲時風俗,與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記北宋汴京歲時習尚作一比較,幾乎兩者之間,沒有很大差別。明人沈士龍為《東京夢華錄》作序中說:「余嘗過汴,見士庶家門屏及坊肆闔扇,一如武林,心竊怪之。比讀《東京夢華錄》所載:『南京士女小轎不垂簾幕,端陽賣葵蒲艾葉,七夕食油麵糖蜜煎果,重九插糕上以剪綵小旗,季冬二十四日祀社,及貧人妝鬼神逐祟』,悉與今武林同俗,乃悟皆南渡風尚所漸也。」
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滿月、百日、周歲的儀式禮節,也滲入了中原的習俗,娛樂風習也有不少是繼承北方遺留下來的習俗。北宋汴京有「瓦舍」,南渡後的杭州也出現了游樂場所「瓦舍」,而且為數眾多。影戲的初時只以素紙雕形,南渡後用羊皮加上彩色裝飾。說唱諸宮調的,汴京有孔三傳編傳奇靈怪,人曲說唱,後杭城有女藝人熊保保及後輩女童仿效學唱。隨著北人的南來,連奉祀的神廟,也遷建杭州。
北宋士大夫崇尚園林,也成為南宋官僚階層的一種習尚。當時,西湖四周都建起園苑。《夢粱錄》中說:「杭州苑囿,俯瞰西湖,高挹兩峰,亭館台榭,藏歌貯舞,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矣。」元朝李果《風俗通義》題辭中說:「上行下效謂之風,眾心安定謂之俗。」宋室南渡,君臣耽樂湖山,過著花天酒地的奢糜生活,上行下效,也形成市民階層「四時幽賞」、行樂西湖的風氣。
杭州都市風俗經過南北融合,已基本上在生產、生活、婚喪、歲時、娛樂等方面逐漸形成一套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風俗習尚。
元、明、清三代都繼承、發展了這些風俗。同時,元、清兩代因少數民族掌握中央政權,影響所及,杭州民情風俗還滲透、融合了蒙、滿族的部分風俗。清時還有因對清廷統治不滿,專敲穿黃馬褂的清貴族的竹杠,出現了「刨黃瓜(褂)兒」等杭州俗語。
杭州的民情風俗,在長期封建統治下,具有濃重的封建色彩。但自鴉片戰爭以後,杭州的近代風俗受到西俗的影響,經常出現舊俗中有新的因素。新俗中又有舊的形式等新舊交錯的復雜現象。辛亥革命後,杭州舊的封建倫理道德和婚姻禮教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社會、禮儀習俗,相應起了變化,但是,由於民間風俗的傳承性,有的習俗仍在延續。而且,在接受外來西方文明的同時,有些壞風陋習也傳人進來。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的民情風俗起了除舊布新、移風易俗的巨大變化。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歪風邪氣、陋俗惡習有的被清除,有的被取締,新的社會風氣正在逐步形成。
新的社會體制的建立,使舊的家庭體制起了相應的變化。原來杭州幾世同堂的大家庭牆門結構已基本解體。隨著《婚姻法》實施,男女婚姻自由,封建包辦、強迫和買賣婚姻制度已經廢除,晚婚和計劃生育,以及尊老愛幼,正成為新的社會風尚。喪葬方面,也作了改革。春節、端午、重陽、冬至等傳統的古老歲時節令,大部分都保持原來的習俗,並增添一些新內容,如春節前後的「擁軍愛民」、「擁政愛民」,向離退休老幹部、職工慰問拜年;清明時節青少年祭掃革命烈士墓,等等。此外,還新增「三八」婦女節、「三一二」植樹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五一四」母親節、「六一」兒童節、「八一」建軍節、「九九」老人節、「九十」教師節、「十一」國慶節等新的節日。
但是,在出現大量新風的同時,還有許多舊俗,甚至陋俗,不時沉渣泛起。為把杭州建設成為美麗、清潔、文明、繁榮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杭州市正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繼承優良傳統,改革陳規陋俗,塑造杭州新形象,樹立一代新風尚。

5、關於杭州節日的民風民俗

老杭州過年的娛樂活動大致有鑼鼓、紙鳶、龍燈和走馬燈。

1、所謂鑼鼓又稱年鑼鼓,在大鑼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鑼和竹板。年鑼鼓在正月初五之內,多為商家所用,另外,年鑼鼓還有為其它娛樂活動喧染助興的功能。

杭州人對各式年鑼鼓有自己的說法:只聞其聲不聞其詞的取名為元宵鼓、招財鼓、雨夾雪和七五三;既聞其聲又聽其詞的叫做十番、風雲會和絲弦鑼鼓;既無節奏又無言詞的杭州人統稱為亂劈柴。

2、所謂紙鳶就是「鷂兒」。鷂兒用細竹為骨,製成飛禽形狀,用紙或絹粘在上面,穿上線迎風放飛。杭州人向來心靈手巧,鷂兒的形狀多彩多姿,有蜈蚣形、蝴蝶形、美人形、月亮形、星形等等。

還有以竹為笛,把它綁在鷂兒的頭上,使風聲入笛,其聲如箏,這種類型的鷂兒才是風箏。另外,過去杭州人還別出新裁地用很長的紙條,粘在小竹圈上,套在線中,等到鷂兒放到高處,將竹圈和紙條附線迎風而上,被杭州人稱作燈鷂。

3、龍燈的涵義比較寬泛,說小了它是用紙或絹蒙成各種形狀,能夠為燃燭避風的燈罩;說大了它就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燈會的統稱。老底子杭州的船燈,一般以細木為骨,紮成船的形狀,再蒙上皮紙或嵌上玻璃。

還有馬兒燈,用細竹紮成馬的形狀,但沒有四條腿,用紙糊上,分為前後兩截,每截當中點燃一支蠟燭,分別系在兒童前後身上,象騎馬的樣子。

4、再有走馬燈,燈中豎以麥秸,秸下插在細釘當中,燈的上面是紙制的風車,四邊掛著紙剪的人和馬,用燭煙驅動風車,旋轉燈上的人馬。走馬燈和船燈,只能懸掛不能行動,而其他形狀的燈則可以隨龍燈大隊一起喧鬧於大街小巷之間。

5、立夏食俗在杭州主要有吃「三燒」、「五臘」、「九時新」的習俗。三燒,即燒夏餅、燒雞、燒酒。五臘,即黃魚、鹽鴨蛋、海螄、臘肉、清明狗。九時新,即櫻桃、梅子、鰣魚、蠶豆、莧菜、筍、黃豆、玫瑰花、烏飯糕、萵苣筍。

立夏,石筍剛露尖,家家戶戶都要去挖幾根,帶殼放在炭火中煨,煨熟後剝去筍殼,蘸些鹽、醬油和胡椒粉吃,謂之「吃健腳筍」。據說吃了健腳筍,可使腳骨健。在建德,山裡人還上山拔野筍,整條放入鹽水裡泡著吃。在臨安等地,家家燒筍燜肉,燒好後,全家男女老幼,每人食筍兩根,兒童還加雞蛋一隻,認為立夏吃只蛋,力氣多一萬。此俗至今猶存。

(5)杭州春節前後有什麼變化擴展資料

杭州,簡稱「杭」,浙江省省會,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副省級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環杭州灣大灣區城市、杭州都市圈城市、中國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之一。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

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北部,浙江省北部,東臨杭州灣,與紹興市相接,西南與衢州市相接,北與湖州市、嘉興市毗鄰,西南與安徽省黃山市交界,西北與安徽省宣城市交接。

杭州有著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環境。全市丘陵山地佔總面積的65.6%,平原佔26.4%,江、河、湖、水庫佔8%,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和以大涌潮聞名的錢塘江穿過。

杭州處於亞熱帶季風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氣溫17.8℃,平均相對濕度70.3%,年降水量1454毫米,年日照時數1765小時。夏季氣候炎熱,濕潤,是新四大火爐之一。 相反,冬季寒冷,乾燥。春秋兩季氣候宜人,是觀光旅遊的黃金季節。

龍燈又稱龍舞,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舞蹈。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對龍的崇拜。身長20米左右,直徑60---70公分,內用鐵絲做成圓形,安上燈泡或蠟燭,外用紗布包裹塗色而成。舞龍者由數十人組成。

1人在前用綉球斗龍,其餘全部舉龍,表演「二龍戲珠」、「雙龍出水」、「火龍騰飛」、「蟠龍鬧海」等動作。龍燈是漢族和部分少數民族節日傳統燈彩。相傳龍是吉祥的傾向,因此民間每逢春節、元宵節、燈會、廟會及豐收年,都舉行舞龍燈的活動。

一般用竹、木、紙、布紮成,節數不等,均為單數。其形象按顏色不同,可分為「火龍」、「青龍」。「白龍」、「黃龍」,每節內能燃燒燭的稱「龍燈」。

6、杭州春節習俗有哪些

俗話說百歲「年」為首,從錢王定都臨安算起,杭州人過年少說也有千把年的歷史了。至於杭州過年習俗,在特定的地域環境和文化背景下,濃郁的古都遺風和淳厚的文化氛圍滄桑般地溶入喜慶、歡快、團聚、祥和的氣氛當中,杭州過年習俗也不盡相同。

1、臘八粥

農歷臘月初八,也稱臘八日,杭州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蓮子、棗子、芡實、桂圓和荔枝做成臘八粥,並饋贈親友,這是杭州人過年的前奏。這碗粥起源於南宋寺廟,原本為僧家齋供用品,稱之為「七寶五味粥」。

2、十碗頭

杭州人老底子過年時,很講究吃的菜,其中「十碗頭」要從年三十吃到元宵節,包括元寶魚、元寶肉、白斬雞、彩蛋、暖鍋兒、八寶菜、如意菜、長生果、藕富、豆沙春卷等。

3、貼春聯

春聯,俗稱門對子。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4、討口彩

大年三十夜,以前杭州人家裡一般都備有幾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鯗頭煮肉就是有想頭;春餅裹肉絲暗指銀包金絲;黃豆牙叫如意菜;

落花生叫長生果;黃菱肉、藕、荸薺、紅棗四物並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話藕的諧音為有,黃菱肉形似元寶,音形相加等於有富。

7、杭州春節習俗

羅神竹舞、趕十八、元宵燈會、年夜飯、守歲、打年糕等。
1、羅神竹舞:「羅神竹舞」是以一根完整、新鮮的毛竹為主要道具的民間文化藝術表演,因與民間傳說中開金口的羅隱秀才有關,故稱這種竹為「羅神竹」。這一活動便叫「羅神竹舞」,俗名為「撐羅神竹」,又叫「撐羅神娘姆」。
2、趕十八:「趕十八」是為了紀念嚴州知府余炳,他為百姓求雨,跪在炎炎烈日下三天三夜,不幸被活活曬死。他的虔誠,最終使得大雨連降三天三夜。農歷正月十八恰是余知府誕辰,儒洪村祖輩便把正月十五元宵節,改至正月十八鬧元宵。此後正月十八這天,儒洪村的村民們便自發地舞龍燈、耍獅子、抬台杠、演大戲以示慶賀余知府誕辰,懷思他對黎民百姓所做的貢獻。此外,各路親朋好友均蜂擁趕至儒洪村相聚,連續唱大戲、舞龍燈、吃流水席百家宴。
3、元宵燈會:新春元宵期間,在城隍閣景區、河坊街景區、南宋御街,還將有巡遊送「福」,舞龍舞獅,讓您度過一個最有「年味的春節!現場還准備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大宋皇帝巡遊」、「金豬拜年」、「福祿壽禧祈福大典」、「DIY彩燈」、「元宵漢服游園會」等,讓市民遊客在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體驗不一樣的樂趣。
4、年夜飯:大年三十的年夜飯,老底子杭州人家裡一般都會備幾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鯗頭煮肉就是有想頭,春餅裹肉絲暗指銀包金絲,黃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長生果,黃菱肉、藕、荸薺、紅棗四物並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話藕的諧音為有,黃菱肉形似元寶,音形相加等於「有富」)。
5、守歲:除夕夜是杭州的不眠夜,吃完年夜飯之後,全家老少團聚在一起閑聊、看春晚,點燈熬夜達旦不眠,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稱為「守歲」。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