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老祖宗留下了什麼習俗
1、古人過春節的風俗
春節現在是中國最熱鬧、最隆重以及活動最豐富的節日,在古代也一樣很重要。春節就是我們俗稱的「過年」,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年」的記載。熱衷於崇拜祖先和信奉自然神靈的商朝人認為豐收是神的恩賜,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不僅是商朝,西周時期,上至王宮的天子下至民間的百姓,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要祭祀祖先和祈求神靈的賜福,並且舉行儀式來驅邪逐疫,慶祝豐收,祈禱來年的平平安安。現代的春節活動中仍保留了一些相關的古老習俗和信仰。
到了漢武帝時期,以正月初一為「年」,春節被固定為每年的正月初一,守歲、換桃符、燃爆竹等民俗也開始興起,圍繞春節的各項活動越來越活躍,儀式越來越完整。經過兩千多年的不斷演化,最終成為中國的第一大節日。
春節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全國參與的最重要佳節是從唐代開始的。大唐盛世氣象,經濟繁榮、百業興旺、思想開明、文化璀璨。這個時代春節的習俗與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慢慢地從驅邪祈願的神秘氣氛中走了出來,將重點由祭祀神轉向了娛樂人。
2、春節的習俗有什麼?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放鞭炮、放煙花、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拜祭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3、關於春節的民間習俗
春節民俗文化一、春節的來歷: 傳說,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冬將至,出來食人,使人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這種凶惡的猛獸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在"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燃起熊熊大火,"年"聽到爆竹的響聲,便逃走了。以後,人們開始以"掛紅燈、放爆竹、吃年飯"來慶祝新年。 二、春節前的准備(臘月初八以後,各種年事活動便逐漸展開)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稱"灶神",俗稱"灶王爺"。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宮,向玉皇大帝匯報情況。除夕時分再返回人間。人們擔心向玉皇大帝進讒言,所以再他去天宮的時候為他進行祭祀活動,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備活動:寫春聯,准備肉食,准備麵食以及理發、沐浴,打掃衛生。 三、民俗活動--靜態民俗 3.春聯:(1)春聯的來源:古代稱"桃符"。據說,東漢王充《論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壘二神住在大桃樹上,處理鬼魂。他們把為非作歹的惡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們認為鬼害怕神荼、郁壘,也害怕桃樹。於是每到過年的時候人們總在門口懸掛桃符或桃木人來趨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聯:公元965年,後蜀皇帝孟昶在皇宮內門的桃符上寫了:新春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春聯。此後春聯成了春節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一。也有人家喜歡貼"福" 字,而且倒著貼。因為"倒"諧音"到",所以倒貼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畫:(1)門神畫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源於神荼、郁壘的神話傳說,古人把二神像掛在門口驅鬼。一源於唐太宗命令秦瓊、尉遲恭看門驅鬼,並把二將畫在宮門上。一源於唐玄宗夢見鍾馗為自己捉鬼,醒後命令畫工把鍾馗畫在門上。(2)灶神畫的來源:民間傳說灶神在除夕從天宮返回人間,所以人們總在這時候買新的灶神畫貼在門上,希望他能帶來吉祥與幸福。(3)其他常見的年畫。 5.福字:最早?"福"字--傳說史於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當年姜太公封神時,封妻子為窮神,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過年貼"福"字,史於慈禧,每至年,太後有給大臣賜福之習。一年賜福,恭王福晉把賜給的福拿倒了,犯殺頭之罪,李連英為其解圍:"老佛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今年賜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聽極高興,連說:"福到了……"傳至民間,"福"也貼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貼在窗戶上慶賀新年的剪紙作品。窗花有兩種製作方法。第一種是剪刀剪,巧手的婦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紙剪出許多花樣。第二種是刻刀刻,一般由專業的民間藝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張窗花,供應市場。 四、春節民俗--動態民俗 1.除夕守歲:1)什麼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個夜晚。由於農歷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臘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臘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歲:除夕重要的活動是守歲。因為秦漢以後,我國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時當作一天的開始時刻,相當於現代計時方法的23點到1點。除夕夜的子時,正是辭舊歲,迎新年的關鍵時刻。為此,人們不得不徹夜不眠,守候著這一時刻的到來。全家人團聚一堂,一邊包餃子,一邊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麼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鍾聲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齊鳴,迎接新年到來。2)爆竹的來歷:據南朝梁代示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當時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後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爆裂發出巨大的聲響,就能嚇跑怪獸與惡鬼,保護全家平安。大約到了唐朝,人們把竹筒里裝上火葯,點燃火葯,發生爆響。後來,人們又用紙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樣的鞭炮了。3)鞭炮的種類:鞭炮有各種花樣。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進,又發明了煙花。煙花:又稱"禮花","焰火"。它在爆炸時能發出極為絢麗的光芒。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用煙花裝點自己的節日夜空。 3.舞獅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鏡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舞獅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 4.其他民間活動:扭秧歌,踩高蹺,敲鑼鼓。 5.祭神祭祖:在傳統的春節活動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設有專門的神龕,供奉各位神靈,同時還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畫像。正月初一早上,人們恭敬地在神龕與祖宗牌位前獻上供品,(其中包括剛剛煮好的第一碗餃子),點上香火。十分虔誠地感謝神明與祖宗在天之靈在過去一年對自己的保護並祈求他們保佑來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後,兒孫們開始向長輩親人拜年。傳統的拜年禮是向長輩親人三叩首,現在大多已經改為三鞠躬。一邊行禮,一邊祝願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長輩端坐,接受兒孫們的拜年以後,把一個紅包送給兒孫們。這就是"壓歲錢"。一般作為孩子們春節期間的零花錢。其他親戚之間則互相拜年,陸陸續續,可以持續很多天。朋友之間見面,則互道"恭喜發財"或"春節好",以示慶賀。拜年活動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孝敬孝順;長輩對兒孫的慈愛關懷。親戚朋友之間的拜年,也極大的促進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拜年活動。宋代詩人戴復古《歲旦族黨會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對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門喬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將消歇,風光又一新。"把當時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動寫得有聲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詩人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正月七日為什麼稱為"人曰"呢?這和中國古代神話有關。神話中說,神在初一創造了雞,初二創造了狗,初三創造了羊,初四創造了豬,初五創造了牛,初六創造了馬,初七創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類誕生的日子。於是,古人把這一天稱?"人日"。為了紀念人類的誕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時候,人們就剪出彩色的紙人,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上。用來象徵人們在新的一年裡,面貌煥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紙的內容又有發展變化。唐代詩人余延壽《人日剪綵》:"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貼燕留妝戶,黏雞待餉人。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所剪內容包括紅花綠葉,飛燕家禽。個個栩栩如生。這已經於現代民間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節民俗--飲食民俗 年糕與餃子是春節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稱"年年糕"。它諧音"年年高",包含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採用黏性較強的穀物製成,北方多用小黃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過,好吃不過餃子。北方人更喜歡的春節食品是餃子。2)餃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經發現過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餃子保存下來。北方人過年,一定要吃餃子。而且春節這一天吃的餃子必須在除夕12點以前包好。餃子好吃,關鍵在於餃子餡,純肉的,純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樣無窮,口味可異。可以根據自己口味任意變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歡吃餃子。在春節所吃的餃子中,有一個包著豆腐餡的,還有一個包著一枚硬幣。誰吃到豆腐餡的餃子,誰在新的一年裡就會發財,人們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餃子里。 六、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為"元宵"。漢文帝曾於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亂,所以規定這一天為"上元節"。東漢明帝為了表示對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點燈。此後,元宵就逐步演化為觀賞花燈的民俗節日。故名"燈節"。元宵的應時食品是湯圓,北方也叫元宵,象徵著團團圓圓。 唐代,元宵賞燈活動盛況空前,舉國同慶。《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盞百枝燈樹?"高八十尺,樹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寬數十丈的燈樓,供遊人觀賞。宋代又有過之,無不及。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以草把縛成戲龍狀,用青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皇帝還親自率領盛大的儀仗參加賞燈活動。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儂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見娛樂活動通宵達量,熱鬧非凡。 可以說: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狂歡,為整個春節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七、總結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對回族、達斡爾族、蒙古族、鄂溫克族、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進行了采訪和研究,同時還對東北,西北,西南,東南等地區進行調查,得出以下結論: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各民族的春節民俗趨於漢化,各地區的春節民俗也趨於一致,標志著民族大團結和祖國的繁榮發展。另外,春節民俗充分體現出了我國五千年來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春節民俗更是文化遺產的精華部分。作為祖國的新一代接班人,我們要把這些優良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4、春節過年還有哪些民間習俗
正好趕上過年,筆者藉此文先給各位讀者朋友們拜個年。今天咱們就聊聊清朝民間的年俗。
說實話,雖說聊的清朝年俗,但是筆者並不陌生,因為清朝的很多年俗一直流傳至今,尤其是在廣大東北地區,這清朝年俗規矩幾乎是無變化地被傳承下來。就以筆者自己家族為例,據宗譜記載,本人先祖早在乾隆年間就從山東闖關東而落腳東北,經過世代人的經營,最終在當地形成了一個大宗族。即使現今社會高速發展,在我們農村老家,族人們還是遵循著老規矩過大年,而這些老規矩都是形成於清朝。
那麼咱們就聊聊這些過年的老規矩吧。
臘月二十三,在我們東北這一天過小年,從此就正式拉開「年」的序幕了。臘月二十三晚上,有一個重要的活動——辭「灶王爺」,作為最受廣大群眾愛戴的天庭基層幹部,要在今晚返還天庭,匯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吃穿用度等狀況。關於灶王爺,民間傳說版本很多,但是可以說灶王爺是一位祥神,正所謂「上天言好事,下屆降吉祥」。因為灶王爺上天匯報工作多言好事,所以天庭又安排了一位監督民間百姓是否有褻瀆神靈等「不法」行徑之神,它就是熬神,此神位居西北,恰好與位居東南的灶神(即灶王爺)相對。因為熬神多言壞事,被民間百姓視為凶神,時間長了也就沒有人祭祀它了,所以也被大家遺忘了。
過了小年就來到大年也就是除夕年三十兒了,這除夕那講究就更多了。
一早醒來,早餐過後就進入忙碌狀態,上午主要的任務是「擺貢」和「封門」。「擺貢」其實就是民間供應神靈與祖先的祭祀活動,要將家族宗譜(大家大戶可能是歷代先祖牌位),放於正北面南之高堂上位,再將早已准備好的貢品擺放在案抬之上,漢族的貢品比較偏「素」,以糧食、油炸物品為主,滿族的貢品多以豬肉為主,生豬頭、排骨等乃必需品。「封門」就是貼春聯,東北人叫「貼對子」,貼春聯是全國各地的民俗活動,但由於我國地大物博,各地人文文化有一定差異,所以貼春聯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中午午飯以炒菜和燉菜為主,滿族人必吃豆腐,原本隸屬旗籍的漢人家族,也深受滿族文化影響,豆腐也是過年必吃食品。除此之外,還要喝上自家大黃米釀的黃酒,倘若你嘗上一口熱乎乎的自釀黃酒,你就會感受到這純糧醞釀之醇香,當然千萬不可貪杯,這種黃酒可謂後勁十足,飯桌上微醺的你,很快就會醉倒呼呼大睡。
過年的「重頭戲」都在除夕晚上「上演」。
項目一、請神東北的冬天,下午五點多的時候就開始進入黑夜,請神工作就在此時進行。老規矩是要家裡的男丁前往家裡的祖墳墳塋請神,過程很簡單,在列祖列宗墳塋前燃些紙錢,磕頭後燃放幾個炮仗,然後徑直走回家,這回家的路上忌諱回頭和交頭接耳,尤其不能說一些褻瀆神靈的話,如此祖宗神靈以及各路神仙都跟著你回家了。回家進入庭院大門之後,有一個重要的環節——放下攔馬檔,也就是一個兩米長左右的直木棍放躺在大門口內側,主要的目的是攔住跟隨主人而來蹭吃蹭喝的那些孤魂野鬼和凶神惡煞,這樣神仙和老祖宗們就算是請回家了。請回家的神靈們就位居供奉的高堂上位。
項目二、吃餃子為什麼要在傍晚時分,晚飯之前完成請神呢?因為年三十這第一頓餃子是要先給神仙和祖先們品嘗的,也就是在晚飯正式開始之前,先要給上位的神仙和祖先們貢上餃子,以示尊重。過一會等神靈和祖先們「用餐」之後,晚飯才能正式開始。
餃子是中國北方地區很流行的一種食品,在廣大東北地區,餃子那就是最為吉祥如意帶來好運的食物,東北流行這么一句話:「餃子就酒,越吃越有」,是東北地區最受歡迎的食物了。筆者有一位勤勞的母親,平時我們家基本上每個星期都要吃一回餃子,吃上一口老娘親手包的餃子,陪老爹喝點小酒,人生之愜意如此,真不敢再有過多奢求。
晚飯過後,通常是一家人聊天說笑,那時候沒有春晚,所以主要是打牌聊天作為消遣。
項目三、磕頭拜年在辭舊歲之前,由家中最長者帶領家中男子,依照輩分和家中長幼之序排好隊,依次給高堂之上的列祖列宗和神靈們以及家中每一位長輩磕頭拜年,每一位長輩磕一個頭,同時問說一句過年好。筆者小時候回老家過年的時候,要磕上十幾個頭給每一位長輩拜年,可想而知,老輩人得磕多少個頭。
拜年之後,就是到每位長輩那「領取」壓歲錢,過去年代,老百姓家裡普遍生活困難,尤其是在廣大農村,生活水平就更差一些了,所以能從每位長輩那得到一點點壓歲錢就很高興了,哪像現在,沒兩張大紅票都拿不出手。
項目四、放鞭炮一提放鞭炮,最高興的還是孩子們,孩子們不懂什麼「爆竹聲聲辭舊歲的下」,更多是被煙火的美麗和爆竹的巨響所吸引。庭院里高高掛起長長的大掛鞭炮,燃放起來噼里啪啦特別帶勁,直沖雲霄的禮炮,伴隨一聲聲巨響而綻放的美麗煙花,承載著人們辭去舊歲所有不快和對新歲的美好期盼。這一刻真的是華夏大地普天同慶的大時刻。
放完煙花爆竹時間應該是過了子夜,也就是說辭舊歲迎新春了。這時候,還是要吃上一頓餃子來辭舊迎新。
除夕之夜燈火不能斷,院落要大紅燈籠高高掛,貢桌上的燈火更不能斷,在過去只有燃燒蠟燭保證燈火。現而今都以電力LED燈泡代替了蠟燭,即省了半夜還要更換蠟燭的麻煩,又環保了許多。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正所謂「大年初一頭一天」,幹啥啊?拜年唄!與城裡見面拜年不同,在我們老家,晚輩是要親自到長輩家中登門拜年的,這也是世代老輩們留下的規矩,甭管血緣關系出沒出五伏,只要輩分比自己高,作為晚輩就要登門拜年,問長輩一聲「過年好」!當年我爺爺在世之時,在族中輩分較高,初一上午前來拜年的本家人真是絡繹不絕,好生熱鬧。
對了,還要說一下初一早上這頓餃子,這頓餃子不同之處在於以素餡為主且有一兩個餃子中包上鋼鏰錢,誰要是能吃到錢,預示著這一年將會行好運,不缺錢。往往為了吃錢,尤其是孩子們,吃得都特別飽。
大年初二,有一個重要的儀式,那就是送神。送神的具體時間,由於各地規矩不同,多有差異,一般是在初二子時與初三交替之時,或是初三入夜時分,我們老家的規矩是前者。年三十請來做客的列祖列宗和各路神仙,此時是要回去的時候了。有句話「請神容易送神難」,所以送神這個儀式要比請神復雜的多:首先是熬夜到深夜,其次要在貢桌前焚燒大量准備好的紙錢,再次全家老少在神靈和先祖牌位前磕頭謝恩,祈求保佑一家人這一年遠離病災,最後燃放大量煙花爆竹,恭送各位升天離開。
至此,這個年總算是告一段落了。
送走了祖先和神靈,就開始串門拜年了,尤其是女婿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拜年,所以初三、四車馬上道,往來大多是回門拜年的人。現在,家裡孩子也少了,也沒有了男尊女卑,嫁娶之分,所以女婿「回門」時間也沒有那麼硬性規定了,甚至就在岳父母家過年也屬於正常,這在過去封建思想極深的舊社會是絕不能被允許的。
東北的年俗還沒有結束,還有正月十五鬧花燈,二月二龍抬頭等等都有不少講究的活動。過了二月二(農歷二月初二),這個年就算徹底結束了。
通過年俗活動,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對於中國最為重要之節日的重視。人們通過這一系列的年關活動,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和家人幸福安康,我們更會從這些年俗活動中,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和祖國的繁榮昌盛。
最後,祝願每一位讀者朋友,新春愉快,闔家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