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為什麼不在1月1日過年
1、1月1號是不是過年了?
1月1日不是春節是元旦。
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歷新一年的第一天,所以1月1日是新年。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起為農歷1月1日,1912年中華民國起為公歷1月1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亦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歷年」。
「元旦」的發展歷程
在中國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現在的農歷春節,還有「端日」、「元正」等稱呼。而「春節」、「新年」以及「元旦」等名稱和日期的確定,也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演變過程。
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現代中國的元旦,根據中國政府將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後常常將當日前或後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
2、為什麼每年過年的時間都不同啊!!!!
因為春節是按照農歷來計算的,它與公歷是兩種不同的歷法,所以每年春節的公歷日期總是變化不定。
農歷(陰陽歷)
陰歷每年354天,總日數比陽歷少11天,經過若干年之後,就會出現六月飛雪,十二月酷暑的怪現象。這種日期與季節不對應,不利於農業生產。
為了協調這兩種歷法的矛盾,陰陽歷,每月日數與陰歷相同,但在年的總日數上,以設閏月來與陽歷中的年日數相接近。我國現在使用的農歷就是陰陽歷。
我國在春秋時代就創造了「十九年七閏法」,即十九年裡面的七年算是閏年,閏年多出一個月來,為十三個月,這樣安排和調節的結果就是陰陽歷。
因此,中國農歷兼顧了太陽與月亮的運行規律,在年的時間計算上,盡量接近於回歸年,能完整准確地反映四季變化;在月的時間計算上,盡量接近朔望月,能准確地反映月相盈虧。
對人們農業生產,生活習慣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1、如果上一年沒有閏月,本年春節要比上一年提前十一天。
如1999年沒有閏月,故2000年的農歷春節(2月5日),比1999年的提前了11天(2月16日)。這是因為農歷沒有閏月時,一年的總日數為354天比公歷少11天。
2、如果上一年有閏月,本年春節要比上一年推遲十九天。
如1982年農歷有閏月(閏4月),1983年春節在2月13日,比1982年春節(1月25日)推遲了19天。這是因為農歷有閏月時,一年的總日數比公歷多19天。
3、春節所在公歷日期為十九年重復一次。
如1981年的春節是在2月5日,19年後的2000年,春節也在2月5日。
3、為什麼每一年的春節的日期都不一樣?
春節時間
春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初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游動。「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根據歷法計算,如果農歷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歷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閏春節
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裡,農歷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閏春節的過法
如果一年有閏正月,原則上春節是過第一個正月的,到了閏正月的時候則不過節。當然,也有少數地區過完第一個正月的春節以後,到了閏正月的時候也過閏正月的春節,因為閏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閏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節來過。
天維建元
天維建元,從寅開始。如《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斗柄回寅,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立春乃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代表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從立春起進入了寅月,陰陽轉發,陽氣初生,萬物復甦。在傳統觀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義。人們將有「雙立春」的農歷年視為大吉年份。
現通常用「歲首」來稱呼歷法的首月首日。其實嚴格來講,「歲」是干支歷特有的概念,歲即「攝提」,又名太歲,「歲首」原始含義是攝提(太歲)的首月首日,即立春。陰歷是以月相朔望變化為一個月,陰歷的首月首日多稱為「元朔」。「歲」和「年」,在古時是有嚴格區別的:從立春到下一個立春,謂之一歲;從一月一日到下一個一月一日,謂之「一年」。
「雙立春」與「無春年」
「雙立春」與「無春年」是夏歷(農歷)中的概念,是指農歷全年都沒有「立春」或有「雙立春」的年份,這是由於農歷年長度有的年份短於回歸年、有的年份長於回歸年的緣故。公歷年平均長度是365.2425天,與回歸年相差無幾,所以立春在公歷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絕大多數年份為2月4日,個別年份為2月3日或2月5日。而農歷年情況就不一樣了,農歷採用的方法是「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歷年中加上7個閏月。農歷無閏月的年份為353至355天,比回歸年少11天左右;有閏月的年份為383天至385天,比回歸年多19天左右。故閏年有25個節氣,平年有23個或24個節氣。於是立春在農歷年中的位置呈現出4種情況:在年初;在年末;年初年末兩頭春;全年無立春日。因經常出現「立春」節氣跑到了農歷年的上一年尾或跨到了下一年頭,這樣就出現了「無春」或「兩頭春」的現象。「雙立春」與「無春年」是由於陰陽歷轉換造成的。不管兩個立春日還是沒有立春日,都只是正常的歷法變化,與吉凶禍福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