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喜喜過春節怎麼辦
1、你會帶孩子怎麼過春節,有哪些有意義的活動安排?
虎年已經到來,在過去的一年中,千千萬萬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美好記憶,許多人難以忘懷。這一年難忘的記憶,成為很多人一生中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對於大人來說這些記憶尤為重要,而且對於正在成長期的孩子,總結過去的一年,對於成長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這些需要家長陪同孩子完成,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那麼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你會帶孩子怎麼過春節,有哪些有意義的活動安排?
1.和孩子一起置辦年貨
雖然現在可以在家買東西,但是一部手機就可以直接送貨上門,真的非常方便,滿足了人們快節奏的生活。但是,如果能和孩子一起買年貨,去超市、商場或者菜市場選擇准備年貨,那也是他人生中不一樣的體驗。在商場和超市,你可以看到許多人購買年貨,感受新年的氣氛。這個過程也讓孩子感受到了新年的味道。如果你只是簡單地在手機上購買,作為一項任務來完成,你會缺乏很多樂趣。
2.教孩子學著做家務
平時,孩子可能忙於學習或者很少有時間學習做家務。春節臨近,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打掃衛生。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也應該讓孩子們參與進來。建議在年底安排一個家庭清潔日,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家務。這種參與感非常重要,不僅讓孩子學會了勞動技能,也樹立了熱愛勞動的性格。父母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告訴孩子,新年的意義,我們為什麼掃灰塵等等。
3.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或美食
在家和孩子一起工作,開動腦筋激發孩子的思維興趣,比送他們去各種輔導班更有意義。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做幾個燈籠,既增強了動手動腦的能力,又帶來了樂趣和新的一年氛圍。一起做甜品,和家人分享不同的感受。例如,餃子是家庭團圓飯和舌尖上的春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孩子參與家庭包餃子的製作,增進親子關系,吃自己包的餃子,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2、你過過最有年味的春節是怎樣的?
我過過最有年味的春節是充滿喜悅和熱鬧的,是漫長而非短暫的。
它存在於我很小的時候,那時我還是個小學生。
十年前的春節比現在的年味更加的濃厚,我在小時候依然能夠感受到春節的喜悅。像吃年夜飯,貼春聯,放煙花,守歲,穿新衣,放鞭炮,拜年,吃糖果等等,這些事情能夠讓我開心半天。但是現在我再次歷經這些事情,卻沒有當年那些喜悅了。
那個時候的春節,沒有現在那麼短暫,春節是從大年三十一直持續到十五元宵節的,因此這里存在很多極具年味的瞬間。
一、除夕——年味的開始
1、貼春聯
除夕這天,在大早上,小孩們都起床了,因為我們要幫哥哥姐姐一起貼春聯。有的時候,我們反而幫倒忙,把春聯貼錯了,這時候哥哥姐姐就會笑話我們。雖然被笑話,但是我們貼完春聯後卻很開心,沉浸在貼春聯過程的喜悅中。貼春聯的年味就體現在和哥哥姐姐們的互動里。
2、包餃子
除夕的時候,奶奶會包一大盤餃子,全是肉餡,我們可高興了。在奶奶包餃子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旁邊看著,有時還躍躍欲試,想幫奶奶幹活。實在手癢的時候,我就拿著餃子皮模仿起來。但是我包的餃子總是那麼丑,最後還被我吃了。
奶奶有點看不下去後就會驅趕我們,叫我們不要搗亂。和奶奶一起包餃子,是那麼有意思,可是現在卻無法體會到那種感覺了。
3、吃年夜飯
小時候吃年夜飯,一家團團圓圓,還能吃到那麼多好吃的東西。往常很少吃的雞鴨魚肉,在這一天全部搬上了桌,「吃」對於小孩來說總是那麼吸引,所以吃年夜飯是我那時感覺年味比較濃厚的一個環節了。
在飯桌上,爸爸媽媽還會給我們紅包,會說好聽的話,會誇誇我們,叫我們多吃點。爺爺奶奶也會給我們紅包,開心地笑著。
4、穿新衣
吃完年夜飯,就是洗澡穿上新衣服。那時候穿新衣服是那麼開心的一件事,小孩們總是穿完衣服就跑出門去,和一般大的小孩炫耀自己的衣服鞋子。
5、放煙花
除夕夜的煙花非常的美麗,我們小孩也總是喜歡跑出門去看煙花。煙花發射上空的聲音那麼響亮,然後呈現出五顏六色的光彩,非常好看。和小朋友一起看煙花,一起享受這份快樂,天真爛漫的感覺,這就是當時看煙花的時候純粹的年味。
二、大年初一——年味的高潮
1、拜年
大年初一這天,鄉下拜年的小孩們都是帶著袋子出門的,因為拜年的糖果太多裝不完,所以要拿著袋子。那個時候拜年不是只走朋友家,親戚家,而是所有村子的住戶都走一遍,這樣可以得到很多糖果。
拜年的喜悅,就是看著那一袋袋糖果滿滿的 ,就是和小夥伴串門走遍村子。大年初一,可謂是當時年味最盛的一天。
2、丟鞭炮
拜完年,小孩們有了自己玩樂的時間。大家就都出門了,吃著糖,去小賣部買幾盒鞭炮,回來炸水坑。這個事大多數小孩都干過,把鞭炮丟進水裡,茅坑裡,甚至牛糞里,現在想想是那麼有意思。屬於小孩的年味,就是這個了。
三、大年初二到十四——年味的持續
1、走親戚拜年
初二到十四,我們都流行走親戚,去各個親戚家吃飯拜年。那個時候,去親戚家吃飯拜年沒有任何顧慮,因為我們是小孩,只顧吃喝玩樂,別的都不用管。不像現在長大了,去親戚家吃飯都會被親戚支配,對於社恐人而言很不友好,好好的年味,愣是一點味都沒有了。
2、吃百家飯
所謂吃百家飯還是走親戚,就是親戚家會在新年固定的日子辦酒席,各個地方輪流做莊,一家一家吃,有親戚辦酒席就可以去吃,一直吃到十五,甚至十七。
因為百家飯的存在,我們這里的年味一直持續到很久很久,好像只要不開學,我們的新年就沒有結束。
四、元宵——年味的尾聲
元宵節到了,新年差不多也要接近尾聲。
小時候,我只知道如果有一天晚上我點了花燈,吃了湯圓,新年就算是結束。那個時候我不知道元宵意味著什麼,但是我卻能感覺到這一天過後年味的逐漸消失。
元宵這天,做湯圓,吃湯圓,點花燈等步驟結束後,平常小孩在第二天也就開學了,新年在我們開學後宣告著徹底結束。
3、春節都干什麼
2009年1月25號除夕,1月26號是春節(大年初一)。春節:1月25日至31日放假,共7天。其中,1月25日(星期日、農歷除夕)、1月26日(星期一、農歷正月初一)、1月27日(星期二、農歷正月初二)為法定節假日,1月31日(星期六)照常公休;1月25日(星期日)公休日調至1月28日(星期三),1月24日(星期六)、2月1日(星期日)兩個公休日調至1月29日(星期四)、1月30日(星期五)。1月24日(星期六)、2月1日(星期日)上班。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春節?為了渡過金融危機,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增加合理消費(Oh
ye)
---1.合理的安排你的飲食
春節期間當然免不了「胡吃海喝」的宴會了,其中的山珍海味,大魚大肉更是少不了的,合理安排飲食應當放在首位,尤其是對女孩子們來說,畢竟大家都想有個好身材嘛~~~[PS:冬季是最容易長胖的季節,同時也是最適合減肥的時候。]
2.合理的安排你的飲食
像上面說的,春節期間的飲食對於我們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我們一定要控制飲食的攝入量,盡量做到少、好、飽。[飽,主要指七、八分飽。]
3.合理的安排你的睡眠
不僅是在春節期間,就是在平時,充足的睡眠對於我們也是相當重要的,成年人每天最好睡7.5小時以上,16歲以下少年兒童則最好保持在9.5小時左右。
4.合理安排你的外出活動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的當然屬於常事,但是這裡面也是有講究的。初一一般是去親戚們的長輩家,同齡或朋友家裡;初二,要去拜訪老師,或是打電話問候,還有問候一下年高長輩與年長同事;初三不用說,當然是『回娘家』。
5.切記切記——注意安全!
燃放煙花爆竹的安全,乘車外出的安全,家人共處的安全,使用工具的安全,合理用火用電的安全,這些統統都要注意,而且,春節時火災的高發期,社區最好有民用滅火器,還有,不妨在鍛煉身體的同時,打掃一下你的樓道!6.
去河南白雲山,四川九寨溝、北京故宮、安徽黃山、貴州黃果樹瀑布、雲南麗江、江蘇蘇州園林、新疆喀納斯、西藏珠峰、上海外灘、湖北三峽、江西廬山、廣東丹霞山玩!7.體現東方文化的魅力,圍繞春節主題:向娛樂致敬!參加豐富多彩的大眾娛樂活動。祝您新年愉快!牛勁十足!牛年大發!!
4、怎麼過一個有意義 的春節?
好運氣,吉利,亨通,趨福避禍,都不是靠乞求而來的,也不是靠蒙來的。一個正氣足的人,福利多,是可能性比較大的。一個正氣不足的人,禍端多,則是可能性比較大的。這就是我們文化的特點,因為地球繞著太陽轉,這個天文和歷法的事實,亘古不變,那麼從這個確定性的基礎出發,後面很多事,也是可以推知出確定性結果的。
我們的文化,是從天文和歷法這個亘古不變的確定性事實出發,用來指導人們的現實生活。其他文化,則不然,他們是從生活出發,去尋找確定性。那麼必然的,他們就要從無錨無緒的生活中,推導出來一個假設的神,來作為他們文化的錨定,所以他們的節日,都是和神有關,而不是和天地運動的節律相關聯。
為什麼大多數中國人對怪力亂神的東西毫無興趣,因為我們的第一步,就是站了確定性之上開始出發的。我們有天,不需要再自己給自己發明一堆擬人的神。只有天厭之人,喪失了天地這個確定性的人,才需要一個想像中的神把自己從無錨的紛亂中打撈出來。
過年,從文化層面上來說,是兩重意義。一方面是為了敬天事天,一方面是為了治人治事。這裡面,又有很多的民俗,比如放鞭炮,比如貼春聯,很久以前,還要點紅燈籠和紅蠟燭,全是大紅的顏色,紅色為陽,這都是為了升振天地陽氣用的。因為這時候,陽氣剛萌發,還很弱,人為的提振一下,就可以起到扶陽扶正的效果。
至於過年是為了趕跑年獸一說,那個是民間杜撰的民俗小故事,並不是過年的真正內涵所在。認真的說,只是一種無稽之談。
舊的一個周期結束了,如果過去的這個周期,生活不順利,那麼希望下一個周期,生活會變得更美好一些。如果上一個周期,生活的很順利,那麼希望下一個周期,生活可以變得更上一層樓。這才是中國人過年,最大的意義。它代表著希望和夢想。當然,更代表著家庭的和睦與圓滿。
5、福清過春節有哪些習俗
筅堂——辭舊迎新大掃除
年前的大掃除,福清人稱為「筅xian雪堂」,在福清是家家戶戶都少不了的。每年農歷臘月中,選個天氣晴朗的日子,全家總動員把天花板、廳堂、雜物間等打掃干凈,還要特別認真地擦洗門窗和傢具。一天干不完可以分成幾天,但是一定要不留一處衛生死角。
據說,舊式福清家庭每年的清掃工作,洗的工具不是一般的掃帚,而是採集新鮮竹葉做成的掃帚,用紅紙綁住頭,諧音「富足」「滿足」。
在筅堂的時候,還要搓米時吃。哪戶人家開始做衛生了,小孩子就盼著吃搓米時了,因為做完衛生之後,這戶人家就會給各個鄰居送一盆搓米時。等你家做衛生了,又回送給別人,你一盆我一盆,鄰里之間的關系就這樣被拉近了。
置辦年貨、祭灶
老福清的年貨花樣很多,比如芋泥、春卷、肉燕、佛跳牆等等,但最看重的有三樣,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會准備,那就是灶糖灶餅、米齊(讀zie)和年糕。
舊時,老福清在備好以上三大樣年貨以後,所有家庭都要添置年貨。
「祭灶祭糊塗,灶前一個銅香爐,元寶是儂褙,金褲是儂糊,灶君上天講好話,灶媽落地保佑儂,保佑儂爹有錢賺,保佑儂奶有錢長,保佑儂哥討兄嫂,保佑儂讀書變聰明。」
傳說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間監督每家每戶的行為善惡,每年農歷正月初四到任,年前十二月廿四任滿上天稟報,祭灶就是為灶神餞行。
在福清祭灶神有個講究,要祭兩次,分「祭素灶」和「祭葷灶」。農歷十二月廿三,人們會拿好酒好菜招待灶王爺,叫做『祭葷灶』。但是又怕他上天的時候,一身的酒氣惹玉皇大帝不高興,還醉醺醺得胡亂匯報,所以等到農歷十二月廿四送他上天的時候只拿水果、蔬菜等素食招待他,叫做「祭素灶」。
祭灶就是過年的前奏啦!祭灶完,就可以吃灶糖灶餅。老鼠兒(學名叫寸棗)、灶婆餅、麻生糕、金錢餅、紅紙包、炒米糕等等,小時候可喜歡吃了。祭灶那天,大人們忙得團團轉,一家人早早地吃完晚飯,就開始忙活著清洗鍋蓋和灶台的邊邊角角,然後才拿出准備好的精緻菜餚十道,擺在灶台上,點上香燭,倒上米酒,擺上代表「甜甜蜜蜜」含義的馬蹄和甘蔗。天黑了,開始祭灶了。焚香祭拜灶神爺爺,虔誠地許個心願,然後放鞭炮。一切程序結束,小夥伴們就開始歡呼雀躍地享受灶糖灶餅了。
在古代,身份不同的家庭祭灶的時間不一樣,可以從福清老話裡面看出來。「官三民四曲蹄五,祭菜祭葷有先後。裁得蔗鞭焚紙馬,送君騎去上青天。」也就是說,縉紳(有官職的人)之家為臘月二十三,編氓(平民)為臘月二十四,疍民(水上居民)為臘月二十五。
按照老福清的習慣,外公、外婆要在祭灶這一天向外孫、外孫女送灶糖灶餅以及花花面殼(面具),表達濃濃的慈愛之情。
現在很少有人家會自己動手做米齊,都是買現成的。以前家家戶戶會做米齊、炊糖粿(年糕)。磨漿、洗甑、揉粿葉,每個環節都能聞到濃濃的年味。小孩通常會圍在家長身邊,觀摩做米齊的全過程:浸泡糯米,用石磨碾磨出米漿後,裝入一個大大的白色米袋;用石頭或椅子將水分壓出,讓裡面的糯米成團;揪一塊壓扁,包入適量紅糖糯米餡,收口搓成圓形按在正方形的艷山姜葉墊上,入蒸籠蒸熟;出籠後,再用筷子逐個點上紅點,有見喜太平的寓意。
做米齊的本意是供奉祖先,大年三十供過祖先以後可以吃到正月,可以煮也可煎炸。老福清還有相互討米齊的風俗,為了討個吉利。小編只記得清明節會吃這個咯!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春節食品。
已經出嫁的女兒,每年春節還要給娘家送年糕,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當然這還不夠,還要給父母送上草魚、豬蹄、線面、鴨蛋、福橘等。這些年貨都有著美好的寓意:送年糕,希望娘家生活年年高;送草魚,希望父母年年有餘;送豬蹄,希望父母腿腳健實;送線面,希望父母健康長壽;送鴨蛋,希望父母平平安安;送福橘,希望父母福氣多多。
為了讓年糕更好吃,老福清人喜歡做「金包銀」。就是把年糕切成塊,放在打好的蛋液里沾一下,然後放到油鍋里炸,等到年糕表面顏色變得金燦燦時就可以出鍋了。
做小歲:祭拜至少一整天
除夕的前一天晚上,北方人叫「過小年」,福清人叫「做小歲」,就是祭祖宗拜天地的時候。依伯依姆們說,祭祖宗,擺祭品是件很繁瑣的事,要一整天的時間,做小歲為的就是一家人能在年三十的晚上好好團聚。
「做小歲」這天一項重要的活動是祭拜,早上到祠堂的大廳祭、中午到家裡的大堂祭,下午還要到房間里祭……在厚厚的蒲團上,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拜拜」沒完沒了,屁顛屁顛跟在大人後面的小孩童卻樂此不疲。
除夕:年夜飯有講究
福清有句老話:「好囝不賺卅暝晡(意思是:好孩子不賺大年三十晚上的錢)」。在外地經商、打工的福清人,在除夕前一定會回家過年吃頓團圓飯,「人不齊不開飯」。在老福清人的眼裡,過年的高潮就體現在年夜飯上。
福清人的年夜飯很講究,切片油煎的年糕是必備的。還有紅糟雞、春卷、煎糟鰻魚、芥菜、蟹炒白粿、番鴨湯、雞湯、九節蝦、南煎肝、芋泥、太平燕等等。太平燕是用肉燕加鴨蛋煮湯,福清話「蛋」叫「卵」,鴨卵的諧音是「壓亂」,有平安的意思。
另外,老福清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年夜飯不吃「蒜」和「海蠣」。因為在福清話里「蒜」和「海蠣」的發音與「孫」和「弟」一樣,為避免爺爺奶奶吃「孫」,哥哥吃「弟」,所以蒜和海蠣在老福清年夜飯中不可以單獨上桌。
年夜飯的順序也有講究,菜餚中則第一筷要吃俗稱為「皇帝菜」的菠菜,以表示「青嘴平安」,第二筷喝「豆腐湯」,因為豆腐越吃越有,表示一家生產收入越吃越增多。第三筷要夾魚,表示年年有餘。
小孩子眼裡最期盼的還是拿紅包。吃完年夜飯,長輩會給小孩子包紅包和分橘子,現在長大了只能分紅包不能拿紅包,好桑感。
此外,福清人以前還有一個有趣的風俗,吃完年夜飯,父母都要替小孩擦嘴,意思是童言無忌,如果小孩說錯了什麼話,希望神明不會怪罪。
現在,保留下來的習俗越來越少了,很多人嫌做飯麻煩,都提前在飯店訂好年夜飯。
正月里的福清習俗
大年初一這天要吃一碗太平面。是用紅糟雞雞湯泡的面線,面里還要加兩個雞蛋。顧名思義,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到了正月十五前,娘家必送花燈到女兒夫家。因為福清話里「燈」與「丁」諧音,意思是希望女兒早生貴子,所以就有了「親家舅送燈」的習俗。「送燈」很有講究。姑娘出嫁頭一年,送的是「觀音送子」燈,第二年送「孩兒坐盆」燈,第三年送「狀元騎馬」燈。如果第二年還沒有生養,就加一盞桔燈,這是因為福清話「桔」與「急」諧音。如果已有子女,一個孩子就加送一盞,燈的盞數要超過子女數量,如關刀燈、走馬燈、綿羊燈等。送燈時,將燈掛在兩根甘蔗兩頭,由親家舅扛著到親家母家裡去,燈送到時,親家母或姐夫要煮太平面給親家舅吃,還要給壓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