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回族家庭怎麼過春節

回族家庭怎麼過春節

發布時間: 2022-12-25 02:58:28

1、回族是怎麼過年的???

回族服裝大體與漢族相近,但在頭飾上仍保留著古老的傳統,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無沿小帽,表示清潔不染;婦女一般戴「蓋頭」,遮住兩耳、脖子和頭發,只將面孔露出。青年婦女一般戴綠色的,蓋頭較短,只批到肩上;老年婦女一般戴白色的,蓋頭較長,直披到腰際。 在回族的聚居區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一般主要舉行宗教活動,也是進行宗教教育、傳播宗教知識的學校。清真寺的建築風格一般都是阿拉伯式的,也有中國古典式或兩種風格混合的,由禮拜殿、水房和經堂三大部分組成。伊斯蘭教也稱清真教,「清」字的含義是清凈、清潔、遠離穢物及不良思想行為和惡劣品行;「真」則指真實、真理、真知。「清真」一詞准確概括了伊斯蘭教的精髓,反映了回族的審美標准和價值取向。根據《古蘭經》規定:回族人只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動物,不吃馬、驢、騾、狗肉,不吃動物的血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油香是回族的傳統麵食。它是將發酵麵粉用鹼中和,摻進雞蛋,擀成小餅,然後在油鍋里炸熟,色澤金黃、香酥可口,是待客的佳品。傳說油香的來歷與先知穆罕默德有關。 回族喜愛喝茶: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鍋鍋茶等;但不論何種茶,都講究盛在蓋碗里喝,因而被統稱為「蓋碗茶」。 回族的三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是宗教節日。伊斯蘭教歷九月,所有成年的、身心健康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履行一個月的齋戒。齋月結束時舉行開齋節,屆時人們沐浴凈身,施散錢財,聽阿訇講經,互相道安,祈禱亡人……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十二月十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 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花兒」是西北民歌的一種,據說由元曲演變而來。其旋律高亢豪放、悠揚婉轉,富於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廣泛流行於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區的各民族群眾中。回族群眾也十分喜歡唱"花兒"。花兒會是「花兒」歌手們競賽與交流的聚會,更是喜愛"花兒"的各民族群眾的狂歡節。 回族聚集區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這里物產豐富,有紅、黃、藍、白、黑「寧夏五寶」:紅指枸杞,黃指甘草,藍指賀蘭石,白指灘羊皮,黑指煤炭。除此之外,寧夏的其他資源也很豐富。回族是個重視商業的民族,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當今,回族商人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2、回族過什麼節相當於過春節呢?

在回族春節習俗中,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在其中與維吾爾等中華民族高度重視「古爾邦」節對比,回族春節習俗更高度重視開齋節,她是回族老百姓一年一度最盛大游戲的節日。別的中華民族稱其為「回民過春節」。此外,也有小的節日和留念日,如法圖麥節、登霄節、阿舒拉節等。這種節日和留念日全是以伊斯蘭的希吉由來測算的,也就是以伊斯蘭教歷測算的。回族信仰伊斯蘭,最莊重的節日當數「開齋節」。一到臘月,就代表著到年根。每家每戶逐漸為過年做准備。家家戶戶都把要做的事兒分配的秩序井然。

過春節就是在農村最有趣。最能感受濃濃年味。臘月初,村內的豆面製造廠就逐漸累成狗了,每日都是有很多人預定排長隊,寧夏鹽池縣大家要生產加工出最軟的麵粉用於做春節接待客人的點心,還需要加工許多做年糕的麵粉。從月初到月中旬,村內總是會傳出「啪,啪……」的響聲,那就是敲擊氈的響聲。「氈」是鄉村土炕鋪上的,用羊毛絨擀出去的。加工工藝非常復雜,我兒時以前見祖父家裡有個擀氈將,用許多奇才擀了一條備好的白羊毛氈。由於長時間鋪在土炕上,在所難免有灰塵,大家就在年末把它拿出來用木棍用勁的敲擊。一般全是兩人一人捉一個氈角,在其中一個人敲擊。

傳出的響聲在全部村莊里縈繞。真是便是爆竹聲的原曲,也是春節的原曲。「掃塵」也在這個時候拉開帷幕。掃塵便是清掃家中的灰塵。選個轉晴的氣溫,把家中的每一個角落裡都需要清掃一遍。每到這個時候,就需要起個大清早,把傢俱該搬得搬出去,該遮的遮上。把土炕的被子都拿出來。讓屋子裡空徒四壁,好拿著大掃帚在牆壁,房頂揮來揮去,把一年的灰塵都清掃整潔。回族春節習俗便是要走親訪友串盆友。因此,家中一定要准備好招待客人的物品,不缺少的便是自己做的點心。

家中做的點心我是怎樣也忘不掉它的香。所有手工製做,原材料都很純正很純天然。麵粉是自己備好的麵粉。植物油也是本地產的最香的油,有一種叫香油,用大麻子榨的油,也有一種胡麻油,都十分香。做的點心一般有煎炸的和烘烤的二種。常用到的醒面全是根據酵種發的。用時兩三天。一大盆面蓋著厚厚的的褥子在濕熱的土炕,漸漸地的傳出發酸發醇味。做點心也是幾個子合在一起,既繁華又節省時間。都就緒得話,一天出來能夠做三四家的點心。對回族春節習俗而言,齋戒滿期,便是回族等中華民族一年一度最莊重的節日之一棗開齋節。

3、回族的新年怎麼過?

回族信奉伊斯蘭教,最隆重的節日當數「開齋節」。但是,回族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特有的習俗歡度春節,具有濃郁的民族風采。

1、回族愛清潔,特別看重水,以水為凈(清真寺里最著名的藍色就是光明和水的象徵),回族喜歡戴潔白的小帽,春節前夕。

2、先要把房間打掃干凈,把各類衣物、帳、單、簾都要過一遍水,自身則或「沖頭」,或沐浴,七竅都要過水;臨街的大門既不貼對子,也不粘福字,而是把門楣上的「讀哇」牌子擦拭一新。


3、回族喜愛油炸食品,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先得炸「油香」,街坊鄰居、親戚朋友挨家送,圖個吉利,但凡送給漢族朋友就得把「油香」裂個小口。

4、回族只吃反芻的動物,又必是阿訇屠宰才算「活的」(只有魚之類是由真主事先宰好的)。因此,春節前夕就忙壞了阿訇,家家戶戶宰雞宰羊。

5、村子裡還要宰牛分給各戶。肉要保存在背陰處的大缸里,家家都煮一大鍋羊雜、羊骨頭,處處洋溢著過節的氣氛。

6、春節油炸的種類就更多了:油香、饊子、麻花、盤餷、薩麻撒(一種帶餡的油炸食品)應有盡有,烘托著濃烈的民族喜慶氛圍。

7、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掃,叫「踩碎(歲)」。

8、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

9、春節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徹雲天,孩子們穿著嶄新的衣服,女孩子抹著紅臉蛋,眉間點個小紅點兒,頭上扎著紅發結,穿來跑去,好不熱鬧,大人們喜上眉梢,互相道喜,祝福新年。初一中午年飯豐盛無比,但晚上要吃面條或是合子,象徵新的一年和順、團圓、美滿。

回族的春節習俗

1、對於回族春節習俗來說,齋戒期滿,就是回族等民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一棗開齋節。

2、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土爾」的意譯,開齋節在各地盡管稱謂不同,但實際上就是一個規模盛大,禮儀隆重的節日,在開齋節前夕,首先要做好掃塵、理發等清潔工作。

3、凡在外面工作的,做買賣的,出差的回族,都要提前趕回家中,開齋節要過三天,回族從第一天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內院外和巷道廁所,給人一個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

4、成年回族個個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小孩子也都個個把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梳得光光亮亮的,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棗清真寺,節日里也被打掃得乾乾凈凈,有的地方還專門布置一番,懸掛「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橫標和彩燈。

5、大約到了早晨八點以後(有的地方以敲響會禮鍾聲為准),回族群眾個個腋下夾個毯子和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匯集到清真寺。

6、在回族春節習俗中,有的地方因參加會禮的回民達萬人之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就另選擇一個地勢平坦,寬敞干凈的場地。

7、當阿訇宣布會禮開始,回族群眾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老老少少自動向西方跪成很整齊的行列。立即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

4、回族過年吃什麼

回族過年的習俗,—年三十晚上包餃子,在回族過年的習俗中,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掃,在回族過年的習俗里,回族人管它叫「踩碎(歲)」。
族過年的習俗中,他們的飲食事以米、面為

主,吃牛、羊、雞、魚肉等。逢年過節炸「油香」、「饊子」等食品。回民很愛喝茶,招待客人時,還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紅棗等。清真風味小吃享有盛譽。回族過年的習俗(及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禁食豬、血液、自死動物等不潔之物和酒,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即非經阿訇屠宰的動物、禽類)。其中禁食豬為最嚴格。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在吃饅頭、烙餅時,忌囫圇吃,一定要掰作兩瓣或更多的小塊吃;禁用食物開玩笑;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顏色象血一樣紅等。

5、回族過年是什麼節日?

回民不過年,但回族的開齋節堪比漢族過年。

其實,回民也有一年一度的類似春節的節日,就是開齋節。在開齋節,穆斯林們也是和我們傳統春節差不多,需要走親訪友,祭祀祈福,還有做各種各樣民族特色美食來慶祝節日。

成年男女穆斯林在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俗稱「齋月」)封齋1個月,每日自黎明前至日落,禁絕飲食、房事和一切非禮行為,以省察己躬,洗滌罪過。

回族的春節習俗

回族春節習俗就是要走親戚串朋友。所以家裡一定要准備好招待客人的東西,必不可少的就是自家做的 點心。家裡做的點心我是如何也忘不了它的香。全部手工製作,原料都很正宗很天然。麵粉是自家上好的面 粉。食用油也是本地產的最香的油,有一種叫麻油,用大麻子榨的油,還有一種胡麻油,都非常香。做的點 心一般有油炸的和烤制的兩種。

6、不同民族的春節習俗(簡短)急呀!

春節將至,讓我們看看各民族都有哪些傳統的春節習俗吧。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綉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採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准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哈尼族——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里都喜歡盪鞦韆。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

瑤族——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綉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雲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為春節)。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徵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後跑到泉邊,迎接象徵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