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青島60歲春節有什麼講究

青島60歲春節有什麼講究

發布時間: 2022-12-23 21:24:12

1、本命年有什麼講究?

在我們這邊本命年要穿紅色的內衣內褲,系紅色的腰帶,寓意著這一年要紅紅火火,順順利利,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講究了。

本命年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12年才會重新經歷一次,所以很多人都特別重視。穿紅色的衣服是過去流傳下來的習俗,也是現在一直在用的習俗,所以說本命年從里到外都要穿紅色,包括腳上的鞋和襪子。穿上紅色意味著過去所有的不順利和所有的不開心都會煙消雲散,新的一年會有一個更好的開端。因為紅色很靚麗,紅色很顯眼,所以穿紅色會意味著這個人這一年都會很好,做生意會更加順利,與人交往也會收獲很多。

還有老人講,本命年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小心一些,因為本命年很有可能會遇到小人。但這只是過去流傳下來的東西,對於現在來說並沒有科學依據,而且也沒有真實的事例證明這句話。所以只要本命年,專心做自己的事情,相信事業一定會發展的更好。與人交往的時候一定要真誠,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踏踏實實的,不投機取巧,不貪小便宜,相信這一年會更好。12年一個本命年,所以本命年對於每個人來說都特別珍貴,無論怎麼樣,都要相信這是一個好的開端,只有堅信才能做成大事。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24歲的時候,那一年也是本命年,穿了紅色的衣服,紅色的鞋子。感覺那一年所有的運氣都特別好,遇到了自己愛的人,也遇到了很好的朋友,最重要的是事業也有了一個新的開端。但其實這些都和本命年沒有太大的關系,只是我一直堅信自己能過的更好,所以有時候希望自己過的好,才能過的更好。

2、山東人過春節的習俗

一、蒸壯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蒸壯"就出現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

二、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綵帶。午後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後去祖廟辭歲。

三、濟南初二回娘家

濟南年初二回娘家必須拿上禮品。按老規矩講,就是一刀肉(不能少於四五斤)、兩條魚(鮮鯉魚,每條魚須在一斤以上,也稱"對魚")、三瓶白酒外加四斤點心(雞蛋糕、長壽糕、桃酥、百子糕),這幾樣禮品統稱"四色禮"。寓含著一年四季平安、四季發財的美好祝願。

四、青島從正月初一開始走親戚

在青島,"親"與"戚"是嚴格分開的,大年初一這一天是給重要人物和長輩拜年的,但姑表姨表親戚是不可以在這一天走動的。初二那天給姥姥拜年,初三是女婿給丈母娘拜年,初四是未結婚但已訂婚的准媳婦給未來的公婆拜年,初五開始走動姑姨表親。

走親戚帶禮物,青島方言叫"打點個簍子",是因為以前走親戚用的都是用外面刷清油,用細竹條編就的竹簍子。裡面放什麼沒有特別的講究,家裡有什麼就隨便放什麼,一兩瓶即墨老酒,兩包青食餅干,幾個蘋果就成了。親戚家會拿出一兩樣,再壓回去一兩樣,換一下,不讓空著簍子回去。

五、萊蕪把除夕夜守歲叫做"熬五更"

通常是老人找老人,青年找青年,婦女找婦女,大家湊酒錢,一邊飲酒,一邊談笑,但不能喝醉,有的是一家子喝五更酒。

3、青島過年習俗?!

青島人的過年習俗青島人的過年習俗青島人的過年習俗青島人的過年習俗
一、小年
農歷臘月23是小年,又叫「辭灶」,就是灶王爺上天「匯報」工作的日子,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拉開了過年的序幕。 按照青島的當地民俗,過了臘月22,出嫁的閨女就不能再進娘家的門,包括外甥在內,所有的外姓人都要各自回家忙年。 一般人家,這時候要在正堂掛上「拄子」,「拄子」分兩種,一種叫做「文拄」,供得多是自家先人,是一種紀念先祖的祭奠方式;另一種叫做「武拄」,供財神、供關老爺,求得是新年的吉祥如意招財進寶。掛上「拄子」就得擺上供台,上鋪紅紙,必須要擺供碗供碟,一般是三碗三碟,碗里有蔬菜、雞蛋和黃花魚,在所有的供碗當中,黃花魚是最重要的一個碗,必須要供於中間,大戶人家也有「武供」,供得是豬頭、公雞和黃花魚;三碟相對要簡單一些,糖果、點心和和白面饅頭。因為小年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家家戶戶都會擺上「糖瓜」,讓灶王爺上天的時候給自己家說幾句好話,求老天爺能夠保自家來年的平安。 供台上最重要的要屬燭台和香爐,看似簡單卻很有講究,燭台距離「拄子」的距離為三寸三,而香爐居中,與兩側的燭台距離是四寸半,這也顯出青島地區老人的心細,三寸三的距離,是一個照明效果最好的距離,也是一個絕對安全距離,既沒有火災的隱患,又能保證照明效果,兩側的四寸半,剛好使香爐的煙被燭火所吃到,過去說的香火,指的就是這。這是必須要講究的,如果擺供不按照這個要求的話,據說是擺了白擺。
晚上一般的是象徵性的吃一頓餃子,先上了供,也是三個碗,灶間,前院和正堂都要設台,都是各擺三個碗,碗里裝三個餃子。餃子盛碗里以後,要燒紙,這是給灶王爺路上的「盤纏」,一個擺台要燒三刀紙,總共九刀,所燒得紙里要包上香,是金條的意思,就是向灶王爺行賄,灶王爺見這家很心誠,上了天之後就不會亂說,會極力在老天爺面前說好話,以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健康。 窮人家也會在這個時候貼上對聯,有些還不上錢的交不上租的農民,就會提前在門上貼好對聯,意思是告訴債主,我現在已經過年了,過年就不能提債務的事,這也是一個規矩,一般的債主看到對聯之後就不再去逼債,等出了正月之後再說。
二、忙年
臘月24,各家各戶開始忙年。忙年的「總指揮」一般是由婆婆來擔當。從這一天開始,全體娘們兒就要全力以赴,把所有的碗櫃灶具,比如蓋甸、鍋蓋、芊筐、笊籬、笸籮等全部要洗刷涼干,晚上再加夜開始給孩子縫制新衣服,打好榷子准備納鞋。 臘月25,爺們開始整理院子,給牲口起圈,把庭院打掃干凈,各種不用之物歸置到位;孩子們也閑不著,要把谷秸抱到院子里拆捆、翻曬,只有浸透了日光的古秸才能做「趕草」鋪地;女人開始泡發面引子准備做饅頭;做饅頭要趕雙日子,通常都是臘月26。女人和大一點的女孩子就要動手做饅頭;過年的饅頭不是隨便人就可以做的,寡婦不能做,只能燒火;做的饅頭品類比較多,一般先做豆包和「棋溜」,「棋溜」是用地瓜干煮熟了以後摻上麵粉蒸出來的;然後還要做棗山、棗餑餑、魚花、刺蝟、盤蟲等;饅頭出鍋以後,還要再用紅顏色在中間點個紅點,圖個吉利。 臘月27,男人去趕年集,買回來茶餚,揭對子、買窗花、選門掛、請福字,臨了再去爆竹市買幾掛鞭,鞭不一定個頭大,但是要響,青島地區一般都鍾愛濰縣鞭——濰坊地區生產的一種鞭,個不大,卻個個很響很脆,200頭一掛,通常都是在年五更六掛或八掛接在一起。還有其它的煙花,像花子令、二起腳等。趕年集一般在上午10點左右結束,回到家裡之後,都收拾利索了,就要開始准備殺豬宰羊。習慣上說,臘月27的菜是最好的,吃血腸,喝肉湯,炒一鍋殺豬菜。一直忙到黑天。 臘月二十九,掃灰:屋裡就要全部掃一遍,這樣忙年就基本結束了。
三、年三十(白天) 到了年三十,大人先對孩子說:今天不許說廢話,不許大聲說話,然後發幾個零爆竹到街上去玩。過年應該說是從下午就開始,在外的人都要趕在這個點回家,先拜拄子,再拜父母,開始打糨糊貼對子掛福字。 這掛福字是個講究的事兒,不能隨便亂掛,什麼地方該掛什麼樣的福字,都必須要講究,否則就是貼了白貼,還不如不貼。福字一般分「到福」,取一個諧音叫做福「到」了;正福,大福字小福字,該貼哪兒的就得貼哪兒,千萬不可不懂裝懂胡貼亂貼,套句話說,叫把吉利搞得不吉利。 「到福」一般是斗方,一個福字倒過來貼,這不不能搞錯了位置,我曾經看過在自家的照壁上貼倒福的,那可真叫青島人說話——混逡!「到福」的位置必須要坐北向南貼在室內,過去一般都是中堂的位置,意思是福到了屋內,而如果是坐南朝北呢?意思就完全反了;其次,「到福」不可貼於門外,只能在室內而且一家只能貼一個「到福」,切不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到福」,切忌隨便亂貼。 斗方正福要坐西面東,講究的是福如東海。斗方正福也是僅限一個,不可多貼。起他的福字,一般二號福字要掛糧倉和廚房(灶間),出門要掛抬頭福,門側要掛招財福,牲口圈興旺福,都非常講究。 對聯貼在大門外,什麼樣的家庭要貼什麼樣的對聯,不能先生家貼幅生意對聯,這讓人恥笑沒有文化。 女人們從下午開始准備年夜飯,剁餡子、醒面,綁「趕草」,准備過年。
四、年三十(夜)
年三十的下午飯一般吃的比較早,通常在4點到5點左右就要吃,不論貧賤,基本上都是豬肉白菜豆腐燉粉條,敞開吃,主食是新饅頭、「棋溜」。富裕人家再加上兩個菜。菜不是用盤子盛,而是用一個大盆。有點經驗的人都不會在這個時候吃飽,因為收拾下去之後,從8點左右就要開始吃年夜飯了。 吃完了下午飯,大人就會攆孩子們去睡覺,准備晚上守歲。大人就開始忙活准備晚上的年飯了。 吃年夜飯前,家裡的次子就要開始把已經梳理好的「趕草」鋪到地上,從灶間一直到正廳,長子要帶著長孫去請神回來過年,帶著紙錢和水,到土地廟去燒,要先在地上劃一個圈,在正北的位置上留出門,把紙錢放在圈裡店著,嘴裡還得叫著先人的名字,回家過年。紙錢燒完了,在紙灰上灑上點水,然後就往家走,路上不能說話,要一直把先人的「靈魂」帶到「拄子」前,叫做先人到位了。西鎮的土地廟在老八院那裡,東鎮的在今天的延安路上,過去叫天門路。 這一切准備停當,就要准備接年。由次子挑鞭,長子點火,在自家的院子或門前放一掛鞭,然後男爺們就坐在炕上開始喝酒,年過16歲的長孫也在其行列,女人不能上桌,婆婆帶著幾個媳婦和孩子在灶間開伙。 到11點左右,年夜飯吃完,桌子不能撤,開始下餃子。下餃子的活是由婆婆或者是由婆婆選定的兒媳婦來下鍋掌勺,哪個媳婦被婆婆選定為掌勺,哪個媳婦的獎賞肯定就多,所以過去在這個時候,所有的媳婦都會拚命的去巴結婆婆。 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後,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台,按照天地神的次序來依次擺放,天井的是供天,灶間供得是地,正堂供得是先人,每台三個碗,每碗三個餃子,每台少9刀紙。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 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後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說話,不許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經吃完了也不能隨便站起來離開。餃子裡面一般都包著錢、年糕和棗。按照人口來計算,家裡有幾個人,就在餃子里包幾個錢和年糕、棗。誰吃出了錢,說明新年有財運,年糕是步步高升,棗是甜甜蜜蜜。餃子破了不能說破了,要說「掙了」,反正要揀好聽的說。 和前面一樣,女人孩子不能上桌,在灶間單獨吃。餃子吃完了,女人就要進來把剩下的餃子在架上籠屜倒回到鍋里,這叫做「壓鍋」,同時壓鍋的,還要有豆腐、魚花、盤蟲。這個時候不能掃地和洗碗。 把桌子收拾完畢以後,家裡年齡最長者要去放置「攔門棍」,攔門棍必須要用柳木做成,放到大門的門檻下面,以防窮神餓鬼趁黑進來爭奪「財氣」。收拾停當,回屋裡坐下,上茶加水餚,開始發壓歲錢,先由當家人也就是長輩來發,每人一份,不準說少。最後由婆婆來做一年的「總結」,每個媳婦一份,互相不許打聽誰多誰少。從這一點來看,在國外看似比較先進的「薪籌獎勵制度」,實際上還是借鑒了我們青島老祖宗的管理方式。 這樣就過了年三十。
五、拜年
拜年從正月初一開始。青島地區最早開始拜年的,是從五更鼓之後,大人孩子就要依次給老人磕頭拜年,平輩的要見面作揖,互相問候一聲過年好,一示祥和。過去都是大家庭,多有兄弟不睦,婆媳不和,妯娌間隙等等家庭矛盾,但是在拜年的時候,要一律忘記前嫌。 從時間上來說,分春節7天,叫做一雞,二狗,三貓,四鼠,五馬,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一棉花,十二瓜,十三十四收芝麻。就是按照每一天的天氣來排,比如初一天氣好,意味著今年的雞長勢很好,初二的天氣好,為鴨的長勢好馬燈等,一此類推。 家裡拜年之後,小孩子就要睡覺,等第二天早晨出門穿上新衣服,出門去給鄰居街坊拜年,大人要守歲,守歲一般要到雞叫頭遍的時候,才能合衣躺一會,老人叫小眠,也是不脫衣服。 從年三十到正月初二送年之前,不能掃地和洗碗,不論這個地上有多臟,都不能掃,以免掃走了材氣。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管這一套,一看地上臟了,拿起笤帚就掃,這是不對的。老祖宗留下來的,我們該遵守的就一定要遵守,起碼沒有壞處。 鄰里之間的拜年一般的要在天亮以後,簡單地吃過了早飯之後,開始走動鄰里街坊,進門之後要先問過年好,商人作揖,互祝恭喜發財,市民道一聲平安,這就是早先青島的拜年,初一先拜得一般都是重要人物,但是不能走親戚,再近的親戚也不能走動。這里所講的親戚一般的是指姑表姨表親戚,都不能走動。 初一初二兩天是拜年的日子,要集中在這兩天里,把自己的朋友同學先生都要拜一遍,從正月初三開始,就要走親戚了,這叫做走年,又叫走春。
六、走年1
從初三開始就要走年了,初三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到現在還在施行。從臘月二十二晚上,閨女就不能再進娘家門,有什麼大事也只能讓人捎個話回去。為什麼不能進娘家門?這就叫做規矩,一切都得按規矩來。 閨女一直要等到正月初三,才能和女婿孩子一起,從新回娘家,這個時候回來的閨女和女婿是家裡的客人,不能幹活,誰干呢?要那些沒結婚的弟弟妹妹們在家裡伺候客。 進門以後,閨女和女婿先得吃上六個荷包雞蛋,過去窮,能拿出雞蛋來伺候客就是最高的待遇了,青島有一句當地話說,丈母娘疼女婿,進門抱出個大母雞,說得就是這個意思。 閨女回家很有說道,要趕在中午之前回家,買的禮品有六斤肉,六斤魚,六個頭面饅頭,六盒點心等總共六個六,湊起一個六六大順。 中午這頓酒是丈人管的,沒結婚的弟弟當陪客,這也就是青島當地「舅子灌姐夫」的說法,在酒桌上,小舅子不管用什麼辦法,一定要讓姐夫(妹夫)喝高興,當然能把他灌醉了為最好,這就成了故事,誰誰在丈母娘家被小舅子灌醉了,也能當做笑料流傳一陣子。 閨女離開家的時候,必須要頂著日頭,太陽落山之前就必須要走。
以上摘自「百度文庫」,望對你有所幫助。

4、春節期間有什麼講究

春節的常見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除夕
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關於除夕的由來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我們的祖先曾遭受這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它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發現,夕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夕"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於是以後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
朱仙鎮木板年畫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 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5、青島過年的 習俗有哪些

青島過年從小年開始到送年,經過小年、忙年、辦年貨、年除日、大年、接年、守年、迎年、拜年、送年。它串起春節一個個符號,串起青島一段歷史,串起青島民間傳統文化習俗。

小年 青島農村也叫「辭灶」,是臘月二十三。該節舊俗是送「灶君」上天,傍晚在鍋灶上方貼「灶馬」,以代「灶王」。晚飯時供奉「糖瓜」,據說能粘住灶王爺的嘴,使「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青島過小年,包餃子、放鞭炮、燒紙之俗尚存。

忙年 一進臘月門到小年前後,多在忙年,主要分為收拾衛生、洗漿晾曬、購置新衣、置辦年貨、單位分年貨。

掃牆灰、擦玻璃、刷房子、煎魚、炸麻花、蒸棗餑、灌肉腸、炒花生瓜子、洗澡理發、窗戶用粉紅色紙糊上,家家忙年。島城「每逢年,必灌腸」習俗尤在。

如今,不少市民春節買一兩盆鮮花擺設,如水仙、杜鵑、仙客來、蝴蝶蘭等,門上貼「福」字,有的張燈結綵,陽台懸掛一對夜間帶閃光的紅燈籠。青島農村忙年,較有特色的如《嶗山縣志》所記:蒸豆包、做豆腐、蒸年糕、蒸米面、割肉、買魚、購置筷子。

年貨 置辦年貨,分為早期年貨、分發年貨、自選年貨。

早期年貨,青島以前過年憑票供應年貨,每家每戶,半個豬頭、五瓶啤酒、五盒前門(香煙)。孩子們最喜歡的年貨即 20世紀 70年代前後青島最流行的幾種老式煙花爆竹:滴答紙、二踢腳、刺花子、剛鞭。20世紀 90年代更加講究煙花爆竹的色彩性、玩具性、美觀造型性、多功能性,出現大批新品種,像魔術彈、躥天猴、坦克車……近年,街頭出現大型禮炮焰火。

分發年貨,單位分發給職工成箱的新鮮蔬菜和彩盒包裝的熟肉等食品。青島老字型大小「萬香齋」的五香扒雞、醬豬頭肉、五香包肚、熏魚,馳名島城,曾為青島百姓必備的年貨。

自選年貨,有的人願到超市、農貿市場、水產品市場、李村大集選購一些年貨。

年除日 即大年除夕年三十。青島農村有的上午糊對聯、貼窗花、掛燈籠、炕上貼年畫,在正屋掛宗譜,擺好供品,炒花生、煎魚、煮肉。青島市區和農村,下午做餃子餡、包餃子,餃子裡麵包上硬幣或紅棗。

接年 青島農村除夕晚 6時,人們習慣帶著燈籠、香、燒紙到祖墳焚燒,寓意請先輩故人回家過年,叫「接年」。除夕之夜,青島市區不少人家在十字路口畫個圓圈燒紙,是市內祭祖緬懷老人的傳統習俗,有的在圈內放些供品焚燒,為故人「接年」、「過年」。

守年 除夕之夜,合家團聚通宵不眠,稱「守年」或「守歲」。如今,青島市區仍有不少家庭保留除夕徹夜不眠的風俗,但多在下半夜少許睡眠,以便清早出門拜年。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至今,青島市區除夕晚大多六點至八點全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晚八點至午夜零點(也有到次日凌晨一兩點的),全家圍坐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團圓和春節晚會是過年中最精彩的時刻。

青島農村守歲要守到大年五更,這時要祭天地、敬祖先、吃餃子、放鞭炮,表示辭舊歲迎新春;有的除夕午夜零點過年,將家譜前的供桌上香燒起來、蠟燭點起來,有的牆上掛著財神,桌上擺點心、糖果,也有的桌上擺著老一輩牌位,燒香祭祖給他們過年。

迎年 新、舊歲交替之時迎接新年的到來,叫迎年。由於青島市民來自四面八方,所以下餃子過年的時間也不一致。晚上八點、十點、午夜、凌晨兩點和清晨,都能聽到下餃子的鞭炮聲。夜零點新年一到、春節文藝晚會撞鍾開始,大人領著孩子挑著幾串鞭炮,有一百頭、二百頭、五百頭、上千頭的,有的還接起來幾米長成掛地燃放:啪……啪……啪啪啪……霎時間,千花齊放,萬鞭競響,此起彼伏,聲聲不斷,一浪高過一浪,整個島成一片火樹銀花,聲聲灌耳辭舊歲。

浮山所過春節的習俗是獨特的,天下的春節皆為「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而浮山所當地居民過年是「一夜連雙歲,三更分二年」。自古至今浮山所明朝軍戶後裔只擺豆腐、果品等素菜,而不擺魚和肉等葷菜,有的至今保留著過年不吃肉餡餃子的習慣,只吃白菜豆腐粉條餡餃子,這些習俗已延襲600年了。

拜年 舊時代,晚輩過年要給長輩磕頭跪拜,平輩互相對揖。正月初一,天剛亮,島城人大都穿著嶄新衣服,女孩擦著胭脂,出門拜年。先從自己家裡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拜起,叫「家拜」,現在一般只問聲「過年好」,長輩接著回應下輩說聲:「吃糖,抓瓜子!」或說聲「恭喜」來年的好話或祝福,還要給小孩「壓歲錢」。再出門給本家中的長者拜年,叫「近拜」。給家族中長輩拜年稱「元拜」。有時,還由本族長者率領到外姓家族或互相集體拜年,以加深感情,叫「團拜」。樓上樓下、院里院外、街坊鄰居互相拜年叫「鄰拜」。同學或好友互相拜年稱「友拜」。即墨、嶗山和青島市區多在初三到岳父母家拜年,叫「走丈人家」,又稱「丈拜」。

青島過年單位集體「團拜」,也有開茶話會的,初一上午九十點鍾同事們聚在一起互祝新春快樂,然後圍坐一起嗑瓜子、掰橘子、喝茶水、吃糖果,有的還致「新春賀辭」。

如今,電話拜年,簡訊拜年,E— m ail拜年,形式多樣。有的初五、初六親朋好友聚在一起「請客吃飯」,相互暢談一年的生活和工作,也是一種過年團聚拜年的形式。

送年 舊俗初二送年。《膠南縣志》記載:「初二晚上雞叫送年,再度放鞭炮、吃水餃」。初二天黑,青島農村點燃蠟燭、香紙、鞭炮,叩拜祖墳,「初二凌晨,再次燒香紙、放鞭炮,送祖先回歸」,農村祭祖結束表示大年已過。

6、春節拜年有哪些禮儀 春節拜年給紅包有什麼技巧

在過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到親戚家裡面拜年送祝福,這是春節的習俗。春節拜年的時間以及方式都是有講究的,那麼春節拜年的禮儀常識有哪些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春節拜年的禮儀常識 餐桌禮儀

參加主人新年招待宴席,要以長者為主,謙讓主座給長者,酒店裡的主座一般是離門最遠的,或是背對主持台的為主座。在家多是面對廚房門的為主,也 可因居家擺設看出主座位置,以左為大。中國的餐桌文化是一個交流的平台,不要悶頭吃不說話,但也不要高談闊論。讓菜不夾菜、祝酒不勸酒,春節的飯菜講究年 年有餘,所以不要吃光桌上的菜餚。

拜年的時間選擇

一般向長輩拜年多選擇上午,節日期間不要過早,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如果被拜 年者有年飯的招待,可根據飯局的時間來確定拜年的時間,要提前到達,不要等開飯的時間再到,應該留有寒暄問候聊天的時間。

拜年的禮品

要根據拜年主要對象來選擇得體的禮品,如果對拜年對象很了解,可選擇對方喜歡的禮品,也算投其所好。如不太了解可選擇鮮花、水果、食品……也不會出 錯。煙酒類要根據對象來確定,比如給奶奶拜年,送的卻是奶奶不受用的煙酒,這個就沒有意義了。如果主人家裡有小朋友也可適當選擇孩子喜歡的禮品。

拜年時的聊天要領

新年裡要多說贊美的話,贊美老人的氣色、健康、多給老人講話的機會,對中青年要多 贊美事業、健康、家庭關系,對孩子要多贊美聰慧、學業、禮貌懂事,多談快樂的事情,少談抱怨牢騷的話題,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以談對方為主, 不要變成自己的表功會或是演講場,玩笑調侃也應適可而止,要掌握好度。如果對主人的家人不是太熟,也不要忽略,要主動問候打招呼。

做客的禮儀

進門要根據親朋好友家的環境請求換鞋;對親朋好友家人一一打招呼(可提前了解親朋好友的家庭成員情況及稱呼);禮貌送上禮品;到親朋家做客, 以客廳為主要活動場所,未經主人允許,不要主動到各個房間參觀;到親朋家要以主人家的生活習慣為主,不要象自己家的一樣隨意。與主人之間的聊天內容多以問 候、寒暄,增進彼此感情為主。

春節拜年給紅包須知 送紅包的時機要恰當

記得小時候走人戶,親戚給壓歲錢的時候,經常是悄悄的放在你的口袋裡,等你回家時,往往要大吃一驚。當然,這可能是與當時民風比較純朴存在一定的關系吧。國外聖誕節時,小孩的禮物悄悄的放在襪子里,與這有點類似,但可能更恰當的解釋是原因是對象是小朋友吧,小朋友的心理更為純朴吧。送紅包時,最好是開開始的時候,就送出去,避免主人懷疑你是來吃白?車模鬩膊灰歡ㄌな擔苑箍贍芏薊岵蛔栽?;二是不要太過於直接,一把塞在別人的手上,太直白了,你可以在握手時,塞在對方的手上。三是要送給管事的長輩,注意寒暄幾句以免尷尬。

包的金額大小有講究

關系深交情好的鐵哥們鋼姐們送的要實在,既要表達本身的衷心祝福也要不失本身的身份和這份友情。最好不要跟風,不要搞一刀切,班長或者誰統一口徑都是六百八百的,其實不符合送禮人的心意,每個人心裡都有桿秤,你兩感情深,在他認為就不一定,所以包大包小量體裁衣本身把握。

此外,不同地方包的數字不一樣,北方喜歡整數,100、200的;而南方多喜歡帶6帶8帶7的吉利數,舉個實例68、66、88、66.6、88.8,表示的是心意,就像「利市」一樣,廣東福建10塊、20也包,主管拉長給下屬員工,傳達的是一種祝福和感謝。

紅包可以包幾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了避免本身送的不到位,比方說有時候本身拿不定注意到底送多少為好,就可以採用多個包法,分幾個檔次,比方說一個十幾年沒見面也沒聯絡的過去也不怎麼親密的同學突然發來請帖,既要回應他的邀請,同時也要在眾多同學中不失顏面,就可以包吉祥數字的如68的一個放西裝左邊口袋;包個整數如100放到右邊口袋裡;包個大整數放到褲子口袋裡,這樣就可以多手准備了,到現場後根據具體情況游刃有餘地處理了。

過年包紅包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量力而行,千萬不能因為愛面子就大手大腳花錢。過年就是一場錢包的考驗,走親訪友就要大出血,是時候提前算算自己過年的賬單了,准備存筆錢過年吧。

包裝要講究

一般婚宴都是有專門接待,農村的有「知客」記帳,一是一二是二花花的票子當場點後記上,以便以後還禮。而城裡的多在酒店辦,專門招待擺個大盤子,來客簽名後把紅包放進去,多是沒名的,所以多少都可以,不會因寒酸而沒面子。倘若你要表達特別的意思,可以寫上祝福和落款,主人也會領悟你的意思。

給小孩時一定要讓大人看到

主要是兩個目的,一是由於小孩不懂事,防止其收了紅包不交給大人,錢多了對小孩並一定是好事,而且容易丟失;讓大人看到,是為了讓大人呆會來「沒收」收歸家庭財產使用;第二個目的,當然也是不要送得不明不白呀。

古時春節拜年方法 萬福

古代婦女禮儀的一種,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於右側腰肋間,上下微晃數下,雙膝微微下蹲,有時,邊行禮邊口稱萬福。當代已經鮮有襲用。

叩拜

即跪拜磕頭,現在在一些農村地區,晚輩給長輩,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還行這種禮儀。

鞠躬

現代通用禮儀,用於拜年,多在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亦可用於平輩間,男女皆行。

抱拳拱手

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見於平輩間的拜年。

躬身作揖

作揖的姿勢是先雙手抱拳前舉。這抱拳可不能亂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凶拜」。大過年的,來上一個右手握左手,就是觸人霉頭了。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這種禮儀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或下級向上級拜年時所用。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