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我最喜歡什麼習俗
1、寫出3種你喜歡的有關春節的各種風俗習慣及理由
藏族春節習俗藏族人民過年,是按照自己的歷法過藏歷年。藏歷和漢族農歷相近。藏歷年一般是在漢族春節過後的幾天內來臨的。在除夕前一天,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臟水污物往西邊倒掉,讓那些臟東西跟著太陽落山而除掉,以示辭舊迎新,盼望人丁興旺,萬物生長。除夕這天,要舉行隆重、盛大的「跳神會」。人們穿著艷麗的服裝,戴上奇形怪狀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嗩吶等樂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舊迎新,驅邪降福。除夕晚上,藏民們喜歡吃的食物是油餅、奶餅、血腸、手抓肉等。大年初一早晨,婦女們僦先去河邊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徵全家吉祥,健康長壽。接著,家家戶戶都在醒目的紅桌上擺上象徵性的供品「竹素其瑪」。「竹素其瑪」即是元寶式的長形大彩盆(類似漢族地區的五穀斗),在一頭裝滿麥粒,另一頭裝滿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點,並在上面插上幾束染了顏色的麥穗和青稞穗,祝望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歡樂的人們在擺著「竹素其瑪」的屋子裡,圍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贈獻哈達,盡情唱歌跳舞,慶祝新春。春節期間,親友和鄰居之間,都互相拜年,互贈哈達,祝願愉快幸福。並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廣場上和原野中更是熱鬧非常,青年們聚在一起舉行賽驪和射擊比賽,歌聲和喝彩聲此起彼伏。比賽結束後,大家圍在一起,點起篝火,彈唱團結祝福歌,跳起「鍋庄」、弦子舞,狂歡入夜。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文化絢麗多姿,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其歌舞、音樂、戲劇、繪畫都有獨到的特色。《格薩爾亞傳》是舉世聞名的英雄史詩,也是全世界最長的詩篇,情節也很生動。
春節這天,人們會早早的醒來,在開口說話之前,一定會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點,吃上一兩口,我們稱之為「開口糕」。薄薄的糕點吃在嘴裡,軟軟的,甜甜的,讓人忍不住想多吃幾口,從嘴裡蹦出的話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與「高」同音,小孩吃了開口糕,預示著新年中個子長得高,成績節節高;大人們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運高、財運高」;老人們吃了則希望來年「福壽高升」。正是因為人們對新年的這些渴望,吃開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放完開門鞭,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洗漱完後,都圍在桌子旁吃團圓飯,也就是吃湯圓或餃子了,人們把餃子稱為「萬萬順」,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會順順當當。「順心」的心願也就寄託在這常見的餃子上了。吃湯圓則預示著新一年中全家人團團圓圓、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這喝茶也有講究,落座時,北面的位置必須空著,聽媽媽說這是為了給灶神爺留的,只有招待好他,才能在新一年裡灶台上總是滿滿當當的。喝茶快結束時,每個人的碗里須留下一些餃子或湯圓,預示「年年糧食皆有餘」。不管是吃開口糕也好,稱餃子為「萬萬順」也好,還是給灶神爺留位也罷,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它們雖沒有令人信服的科學依據,但這些飲食上的小風俗正是人們對新年中豐收、平安、健康、幸福的一種美好願望吧!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繼承和發揚呢?'
2、我還知道春節的其他習俗什麼什麼什麼我最喜歡什麼因為什麼?
我還知道春節的其他習俗,吃餃子,看春節晚會,放炮竹。我最喜歡放鞭炮,因為五顏六色的煙花使天空看起來絢爛多彩。
春節(Spring Festival),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歲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正月初一
從年初一開始便進入迎禧接福、拜祭神祖、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於高潮。炮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燒炮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
正月初一迎新歲,拜歲。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拜歲神。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新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3、你最欣賞春節哪些習俗,為什麼?
我的家鄉在江蘇南京。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隆重的節日,也是歷時最久的。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爺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地讓人熱鬧了一個月。 人們都說「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燉燉肉); 二十七,宰公雞(殺灶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在南京,農歷二十三,傳說灶王爺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間善惡,玉帝依此降福禍,家家忙著祭灶。這天晚上,供上關東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爺的口)等,由家長主祭上香行禮,而後連將灶神連龕帶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點火焚化,謂之送祭。這天晚上,鞭炮齊鳴,南京人說是過小年。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還有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南京板鴨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
上述這些習俗大都保留,只是一些年輕人不講究這些罷了。
當然還有一些舊的習俗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人們所淘汰,例如:以前給長輩拜年得磕頭,現在都改鞠躬或是點頭、握手;還有的舊習俗是:「正月里不能剃頭」,說是正月剃頭死舅舅,「正月里不買鞋」意思是不買「邪」。現在很多年青人都不相信這個老習俗了,
4、春節里我最喜歡什麼為什麼喜歡 至少三條
春節到了。最喜歡串門,因為可以收到壓歲錢。
春節里我最喜歡吃團圓飯,因為家人都聚在一起,感覺很溫暖。
春節里我最喜歡放鞭炮,因為很熱鬧。
春節里我最喜歡春晚的倒計時,因為可以和家人一起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團圓
現在過年往往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團圓時節。一般來說,中秋節等節日也很適合團聚,但是現實是因為假期工作的總總原因,大家對沒有時間在其他的節日和親人團聚在一起,而只有春節過年的時候,可以放下束縛和家人在一起過年。
而春節的習俗里又有走親戚,發壓歲錢等等活動,這樣的活動更加促進了親戚朋友之間的交流來往,使得團圓團聚這一概念更加的立體生動。
傳統
我們喜歡春節,不僅喜歡它帶給我們的福利,更喜歡它的文化底蘊,他是中國人的傳統。已經傳承了幾千年。
我們一直是遵循傳統的民族,不會忘本,而是會發揚光大。那些習俗讓我們樂在其中,那些底蘊讓我們充滿自信,我們愛春節,愛過年,就僅僅是因為春節過年蘊含的安逸的氛圍嘛,絕不僅僅是這樣!
休假
上班時候一年的假期其實也沒有多少,如果說哪個假期最長的話,那麼就是國慶和春節了。國慶這種在年終的節日,其實都比較繁忙,你要考慮是去旅遊還是在家裡面宅一整天。說實在的,如果國慶什麼事都沒有做,又會覺得很空虛,感覺自己這個假期什麼都沒有得到。
5、春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春節比較流行的習俗:
1,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2,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用麥芽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讓灶王爺上天別說壞話。
3,貼門神。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早先的門神是傳說中專門管鬼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後來改成其它人物。以保家庭平安。
貼春聯、窗花、「福」字、年畫。大門的「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4,吃年飯:過去多為農歷除夕晚餐,桌上必有肉丸全魚,寓意團團圓圓及年年有餘。有的地方魚是「看魚」只擺不吃。
5,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或守通宵,最少至初一子時。燃爆竹:從新舊年交替時開始燃放。目的是為了驅趕叫「年」的怪獸,以免它傷害人畜。
6,拜年:從正月初一開始給長輩拜年,相互拜年。當然都說吉利話。
7,正月初一不能掃地,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以免破財。有的地方說是這天是掃帚生日。
8,給壓歲錢。有的地方是吃完年夜飯後,由長輩發給晚輩;或者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當然是希望走財運的意思。
各地或不同行業還有些不同習俗,不一 一列舉了。
6、春節的習俗真多呀!你最喜歡哪個習俗?為什麼?
最喜歡舞龍舞獅和放煙花,因為這些東西如今很難見到了,已經成為了我心底最為寶貴的財富。
7、我最喜歡的傳統節日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數千年來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歡與期盼:
1.作為一大傳統節日,它是中國兒女的精神寄託,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和莊重的文化禮儀;
2.家人團聚,舉國歡慶,承載與蘊藏著仁義禮智信的文化基因;
3.親戚朋友借機相逢,增加親情,加深友誼,交流信息,共促發展。
8、你最喜歡春節自己家鄉的什麼習俗?
小年夜包餛飩。因為餛飩形似元寶,所以大家叫它"堆財":初一吃團圓。象徵著全家團團圓圓;初一燒頭香。佛的信眾爭先恐後地到廟里、庵堂燒香拜佛,祈禱平安幸福;十五鬧花燈。每年的這天,都會有大型燈會,賞燈活動內容豐富,猜迷語,續對聯,評燈藝,熱烈而有序。其實,過年的重頭戲,是除夕夜的那頓年夜飯。江陰人把除舊迎新的寄望濃縮在這頓飯里,過年菜中寓意深刻,例如,年夜飯桌上的那道"春菜",雖然很平常,芹菜、胡蘿卜、豆芽,卻分別含有"勤奮"、"紅紅火火"、"如意吉祥"的寓意,再有,年夜飯桌上那條必備的紅燒鯿魚,象徵著生活"年年有餘"。除了"春菜"和紅燒鯿魚,還有象徵團圓和美的油麵筋塞肉,喻意幸福美滿的大拼盤"全家福",等等,無不寄託著人們希望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的美好願望。
9、春節的風俗有什麼
春節的風俗有新春掃塵、貼對聯、祭祖祭神、吃水餃、守歲、給壓歲錢、燃放爆竹、拜年、逛廟會、舞龍舞獅、踩高蹺。
新春掃塵:
據《呂氏春秋》記載,早在堯舜時代,我國就已經有春節掃塵的習俗。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就賦予了新的含義,有「除陳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據《呂氏春秋》記載,早在堯舜時代,我國就已經有春節掃塵的習俗。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就賦予了新的含義,有「除陳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
貼對聯:
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們會踩著凳子,拿著糨糊和刷子,往門上貼對聯,然後讓下面的大人看看貼的黃批,貼於門楣的橫頭上,兩邊。還有的在屋門、牆壁、門楣上貼福字,登寄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還有人會把繪有門神的畫帖貼在門板上,祈求一年平安無事,增添節日喜樂氣氛。
祭祖祭神:
春節祭神,是一種遍及我國東西南北的習俗。全國各地祭神習俗大同小異,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大吉大利等等。祭祖一般情況下都是在祭神之後,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在我們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飯之前,各家各戶派個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祠堂才會關門。
吃水餃:
北方大部分地區,春節都有早晨吃水餃的習俗,還經常在水餃裡面放一枚硬幣,誰要是吃到硬幣,大家就說他是全家當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蘇淮安,早上有吃湯團的習俗,河南開封一帶,春節這天既吃餃子又吃湯圓。春節期間還有吃年糕的習慣,年糕口味因地而異。
守歲:
除夕守歲,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一,鄰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節晚會,大家終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來。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小孩子和晚輩最喜歡的習俗。除夕吃過年夜飯後,長輩會向晚輩分別贈送錢幣,並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孩胸前,說是能夠壓邪驅鬼。這個習俗自漢朝開始就已經流行,當然,現在已經沒有銅錢了,一般都是拿個紅包裝現金了。
燃放爆竹:
新春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辭舊迎新,以示吉慶。當然,現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還是應該遵守國家規定,以安全為主。
拜年:
拜年是春節最重要的活動和習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問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從自家開始,小輩給長輩拜完年後,人們再笑容滿面地互相恭賀新年。
逛廟會:
春節期間,一般在農村裡都會有廟會。早期的廟會,僅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又逐漸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動,還有一些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舞龍、舞獅:
龍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據說能夠在天上呼風喚雨,也能為人間祈福消災。早在漢代時期,就有舞龍求雨的活動。除了舞龍,還有舞獅子,也是春節期間比較普遍的習俗,在我們北方,也叫耍獅子,小時候經常見,現在也少了。
踩高蹺:
踩高蹺,也是春節期間的一項娛樂活動,歷史悠久,在《列子.說符篇》就有記載:「宋有蘭子者,以雙肢長倍其身,屬其脛,並驅並馳。」踩高蹺也叫「扎高腳」、「踏高蹺」,表演的人在兩只腳上綁上兩三尺高的木質蹺棍,表演各種古怪滑稽的動作,小時候基本村村都有這項活動,後來就越來越少了。
什麼是春節?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
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准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
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
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年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所以,我們一定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等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