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春節送神都做什麼
1、各地春節的風俗習慣
壯族
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僅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藏歷新年
據藏族學者說,在古老的年代,西藏並不是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夏天過年,"麥熟為歲首","雪山下,麥子黃了,快樂的新年來了。"現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人們穿古代服裝,騎著馬,沿豐收的青稞地轉圈祈禱,還要騎馬射箭,圍著篝火跳舞狂歡,既娛樂自己,又娛樂本地的保護神。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
還有在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的,"麥收為歲首"。拉薩東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環繞的工布(林芝)地區,到現在還是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稱為"工布洛薩"。藏史記載,工布地區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這里非常盛行。藏歷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
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歷正月過年了。但農民們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過年,稱"索朗洛薩"(農民新年)。因為到藏歷正月,春氣萌動,備耕繁忙,農民已沒有心思過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也有說法,神王辛者曲傑,要從銅鏡里觀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興,再給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爛爛,他心煩,降下災害和瘟疫。因此,過年穿新衣,有取悅於神王的意思。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走出喧嘩熱鬧的街市,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葯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歷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人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額頭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彩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系著五彩繽紛的綢帶,用"花枝招展"來形容,是毫不過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蒙古族過年的准備工作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備粑粑、米酒等節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後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朝鮮族
朝鮮族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達斡爾族
達斡爾語稱春節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後,輕煙繚繞,到處籠罩著節日的氣氛。老人們將大塊的肉、饃、餃子等食物拋進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穀豐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並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餃子,餃子里包有白線,意寓長命百歲。春節期間有曲棍球比賽、化裝舞會、聽書唱歌等游戲。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節是一年中最快樂的節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餚,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戀的娛樂活動。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
滿族
滿族過春節時要貼窗花、貼對聯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餃子,餃子講究有褶的,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恐日子過"禿"了。餃子要碼得橫豎成行,象徵新的一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不能擺成圈,恐日子過得沒有門路。
畲族
畲族過春節要舂糍粑,取其諧音,祝願在新的一年裡有好糍(時)運,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盤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盤古祖圖"(根據盤瓠傳說繪成的畫像),講述祖先創業的艱辛。
土家族
土家族過春節要跳"擺手"。過去跳擺手舞時,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的頭、蹄等,然後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帶關搖擺吶喊,男女老少都參加,拜了神後再跳舞。現在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要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等。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賀,特別要向寨子里的長者拜年。拜年時,雙方互贈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徵團結和睦。滄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節日晚上聚在廣場跳圓圈舞,老年婦女則穿長裙,幾十個人為一隊,手搭前人雙肩,邊唱古老的歌曲邊輕移舞步。
2、誰又關於膠東年俗的資料?
膠東年俗•事歷(1)——蒸年糕,年年高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以往,主婦們大約自臘月初八後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北方的年糕或蒸或炸,多用小黃米磨粉製成,是以往人們慶豐收的美食。但即使在北方,年糕的口味仍舊因地而異。山東人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而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說最早的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膠東年俗•事歷(2)——貼年畫討彩頭
春節貼年畫的習俗,如今依然存在。
進入臘月臨近春節的市場,俗稱花花集。我頗有興致地前去遊逛了幾趟,偌大的春聯、福貼攤位上,賣年畫的只有一家,而且畫的種類很單調,與過去花花集上一望無際、琳琅滿目的年畫種類,可就大相徑庭了。
在我上小學之前,《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空城計以及《水滸傳》、《封神演義》中的很多情節都已記得滾瓜爛熟,這都是得利於年畫的熏陶。記得,小時候過春節時,除了穿新衣戴新帽放放鞭炮之外,就是盼著看新年畫了。那時除夕晚上吃了餃子之後,就圍坐在張貼一新的年畫前,聽老人一幅一幅地講故事。什麼狸貓換太子啊,梁山伯與祝英台啊,牛郎與織女啊等等,一出一出,像看幻燈片似的,特別有味。可別小看這些年畫,很多歷史和民間文學知識,都能令少年終生難忘。站在花花集上,我想念著過往那些蘊含著傳統文化的連環畫式的年畫。
膠東年俗•事歷(3)——燒芝麻秸聚金銀財寶
平常我們習慣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來形容生活蒸蒸日上的景象,但在膠東一些地方,還有過年燒芝麻秸聚集財寶的習俗。
農家在播種莊稼時,特地在田邊地角耬上幾壟芝麻,芝麻成熟了,曬爆出子粒,過年時炒熟了搗成細末拌好冷盤灑上一些,調劑菜的香味(尤喜拌海蜇),剩下的秸稈帶著一串串的皮殼,捆成一捆捆,留著過年好燒,但芝麻秸不是一般的燃料,傍年做什麼吃的都很上講究,過了臘月二十三,就要忙年了:發面、做粘高粱米干飯(年年高)、隔夜飯、包餃子,三十晚上煮芋頭炒花生,芋頭母象徵聚寶盆滿鍋,花生象徵長生不老。做這些過年吃的時候,都需燒芝麻秸,有多的多燒,沒多的燒上一把。燒火也有講究,老人在灶下燒火,若有人進來,把芝麻秸丟進熊熊的火苗上,口裡念叨著:「芝麻秸大張口」,來人馬上要回答上:「金銀財寶往裡走。」來的若是生人(貴人),說出的話更難得,更靈驗。這就是所謂的,借貴人的口氣,圖未來的吉利。
膠東年俗•事歷(4)——立春吃春餅
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
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葉夾。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
膠東年俗•事歷(5)——素窗綻紅花
過去春節,家家都在窗口上下功夫,把窗口布置得鮮艷如新,很有喜慶的味道。
老式的窗都是白紙封的,過年圖吉利,人們便在窗口貼上大紅的福壽字,在窗頂上掛一排紙剪的過窗錢,來辟邪、求吉利。後來又出現了十二生肖、五子登科、娃娃喜慶圖等名目繁多的窗花樣式,並有了專門的剪紙手藝人。
窗心位置,人們一般喜歡貼上五子登科窗花,也有的貼上梅花等,四角貼上福、壽字,然後均勻地布置上這一年的吉祥物,狗年貼狗,虎年貼虎。
有的婦女更巧,剪兩個大公雞或者兩只虎,用線繩拴住尾巴,固定在窗兩邊,再用兩條線繩,各拴住動物的頭部,兩條線通過一個銅錢的中間,拉到窗外,窗外有一根一米長的伸出去的固定木棍,木棍頂端下垂一根線,線上綁著玉米皮或者樹葉子,從雞頭拉出的線繩拴在葉子上。風一刮,葉子活動,拉動線繩帶動雞頭抖動,風越大,雞頭越活躍,兩兩相湊相鬥,非常逼真,彷彿在演木偶戲。有時斗得激烈,纏在一起,還得用手掰開它們。
窗口上邊還得貼上一溜紙剪的過窗錢,綠的紅的搭配起來,從外面透過白紙看,朦朦朧朧的,讓人生出無限的遐想。
膠東年俗•事歷(6)——除陳布新迎大年
臘月二十三日是辭灶節,又叫掃塵節。
掃塵節,也叫掃塵日。據說此節源於堯舜時代的「掃年」習俗。原本是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到了唐代,「掃年」之風盛行,成了祈求新歲平安吉祥的一種活動,以後才發展成為掃塵節。由於是一種清潔衛生和除害滅病的文明習俗,所以便流傳下來,久而不衰。
掃塵節,北方叫「掃房」或「掃屋」,南方叫「撣塵」或叫「打洋塵」,東北叫「大洗(喜)日」。這天,家家戶戶都要進行大掃除,洗刷傢俱,粉刷牆壁,糊窗戶,貼窗花,掛年畫,除陳布新,迎接新春佳節。掃塵節又叫小除夕、過小年。
掃塵節為什麼會和辭灶節在同一天呢?傳說,古人認為每個人身上都附有三個屍神,如影隨行。這三個屍神喜歡搬弄是非,經常在玉皇大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一團漆黑。一次,他們密報玉帝說,人間在詛咒天帝,欲謀反。玉帝大怒,降旨三屍下界查勘,將欲謀反人家的屋檐下,以蜘蛛織網為記號,又命王靈官務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蛛網記號的人家,一律滿門斬殺。三屍的行徑被灶王爺發現,大為震驚,急忙與灶王奶奶商量了一個解脫辦法。他叮囑人們,在他辭灶上天庭之後,家家戶戶都要進行大掃除,撣去蛛網,除去污跡,擦凈門窗,把宅院內外收拾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下界察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人們無比歡樂,根本找不到劣跡之記號,心中十分驚奇,急忙奏明玉帝。玉帝聽後大為震怒,將三屍神永拘天牢,不得再到人間作惡。玉帝還決定,每年臘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視察民間。為了感激灶王爺為百姓除難免災,也為了迎接玉皇大帝下界視察,所以民間一年一度的大掃除總在辭灶節期間進行。
實際上,民間春節的掃塵,倒不一定拘泥在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譬如萊州習俗,進了臘月門就可以掃屋,但必須選擇一個吉日。如果是日不方便掃塵的話,也可以象徵性地先掃一下樑頭,以後隨便哪天都可以掃了。有的人家連掃帚都不用綁,就用一棵干高粱秸的根子,除掃一下屋內的大梁,也算是掃過了。老百姓認為,過了掃塵節,天天都是好日子,哪天都可以掃屋。有諺語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殺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快打酒;三十日,包餃子。」在這個臘月「日程表」上,有兩天與掃屋有關,足見人們對掃塵節的重視。
膠東年俗•事歷(7)——年根兒忙年忙
來到年根兒,家家戶戶都在「忙年」。
咱膠東這兒的風俗,一般過了小年,就要開始蒸年糕,寓意年年高。接下來,就要做花餑餑,大棗餑餑了。在農家,做餑餑是一件很累的活,首先和面就很有講究。面要調得筋道,還要稍微硬一些;然後放到溫暖的鍋里或炕頭上醒面。這樣要經過一宿的時間,面才能醒好。再就是揉面。這可是個力氣活,一般要讓家裡的老爺兒們幫著干。在過去,做花餑餑的花是很細心的,紅花綠葉,都要搭配得當。另外還要做大棗餑餑,農家又叫它「棗眼餑餑」。上鍋蒸的時候也有講究,先燒開鍋里的水,然後將醒好的餑餑放進去,再燒25分鍾到半個小時。臨出鍋的時候,要放放氣,從老輩兒傳下來的風俗,意思是閨女出嫁後不受氣。
到了年底,一天忙似一天。蒸完了餑餑,還要包包子,而且要多做,到了正月,就專門吃現成的。臘月二十八九,家家戶戶要炸面魚,俗稱「炸鍋」也有同時炸一些麻花,酥條等。這兩天,大街小巷到處充溢著炸面魚的油香味兒。到了晚上,還要烀豬頭,烀豬下貨,打豬皮凍,雞凍等;往年生活條件差,正月里來了客人,豬皮凍也拿上桌,招待客人。大年三十的上午要貼年畫,封門對兒,又叫封門。在封門之前,要把缸里挑滿水,因為封門之後,就不能再往家裡搬東西了。
膠東年俗•事歷(8)—過年要說吉利話
臘月二十七八,家家戶戶正忙著迎大年。迎年期間,人們不僅要精心准備吃的、穿的、用的等各種物品,就連說話用辭也都要格外用心。
為了過一個安樂祥和的春節,以求得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千百年來,膠東民間產生了許多約定俗成的禁忌語。譬如,農家蒸大餑餑時,忌說「裂了口」,要說「笑了」;過年(過小年)煮餃子時忌說「破了」,要說「掙了」;物件不慎掉落在地,忌說「碎了」,要說「歲(碎)歲(碎)平安」; 農家蒸大餑餑時通常要燒炕,炕席因過熱而自燃,忌諱「炕燒糊了」,要說「炕燒得旺」。年關臨近,賣鞭炮的多了起來,鞭炮市上會發生意外,這時要說鞭「升了」,忌諱說鞭「炸了」或「響了」。
另外,小年過後直至正月,「死」、「壞」、「不好」等不吉利的字眼深為民間所忌諱。
關於這,還有個故事。很久以前,有個財主非常講究過年期間都要說吉利話,他總叮囑同村一個叫發財的傻子說:你正月初一早早來我家敲門,我一說「誰啊?」你就說「發財來啦」。頭幾年,發財早早來敲門報上「發財來啦 」財主開門給賞錢,財主家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這一年,由於下雪,發財趕路時不小心摔了一跤,一瘸一拐地來到財主家。財主照常在院里問發財來了嗎?發財正疼得難受呢,就沒好氣地說:還發財呢,倒霉吧!從此,財主家日漸衰敗了……
膠東年俗•事歷(9)—餑餑高巔巔日子甜上甜
「二十八,把面發,蒸餑餑,過年啦!」臘月二十八日,是民間蒸過年餑餑的日子。過去,蒸年餑餑有許多說道,講究個吉利喜慶。餑餑要蒸得白凈、起發、高巔、造型好,象徵日子興旺。民謠曰:
過了小年過大年,蒸鍋餑餑供祖先。
餑餑蒸得白又白,明年是個豐收年。
餑餑蒸得高巔巔,日子過得甜上甜。
餑餑蒸得開口笑,全家幸福又平安。
做年餑餑還有一些禁忌。除了發好面以外,還要多用紅棗和紅糖,寓意紅紅火火早發家。蒸餑餑的燒材最好用農作物的秸稈,如高粱秸、芝麻秸、大豆秸等,燃燒時能發出「噼里啪啦」的響聲,表示火爆、吉利。蒸餑餑時,最怕外人進屋來「踩」,「踩」了的餑餑就不起發了。
年餑餑的形狀和用途也有說道。供神靈和祖先的有:發紙大餑餑、棗餑餑和元寶。民謠曰:
發紙大餑餑,就做這一個。
頂上一個「鼻」,塞上棗一個。
內包一銅元,越聚錢越多。
伴隨紙錢燒,留在「發紙窩」。
發紙,是正月初一早晨煮好餃子後,由家長帶領全家在天井裡祭拜的儀式,要對天地眾神供上棗餑餑、餃子,燒香,燒紙,祈求神靈賜福降祥。發紙窩子是用土坯事前壘好的,用來燒紙錢時防火、防雨的。發紙大餑餑就放在這個窩里同紙錢一起燒,燒完後仍留在窩里,到初三早晨才收起來。
棗餑餑比發紙餑餑小,用以供奉祖先、財神、菩薩和天地眾神,每組五個,其擺法為:底層三個頂朝上,二層一個頂朝下,三層一個頂朝上。另一類年餑餑是「壓鍋」用的面魚、面富貴。「壓鍋」,就是除夕夜不空鍋。吃完年夜飯,鍋里放上新箅子,再放上表示吉利的面元寶、面魚、面富貴、豆腐和年糕,意為年年有餘糧。
如今,講迷信和供奉神仙那一套舊習俗早就消失了。祭祀祖先的習俗雖有保留,但也淡化了許多。年餑餑還是要蒸的,只不過花樣少了一些。
膠東年俗•事歷(10)—濃濃年味煙台情
除夕夜「望春、盼春」。除夕這一天,家中要做供養(即祭祖)的准備。在請家堂之前,先在正房的中間擺好八仙桌子,牆上掛上的「家堂軸子」,是一幅祭祀專用的中堂畫。桌子上擺上九樣貢品,每樣上面點綴一些芹菜葉子。然後擺上酒盅、茶具、筷子等,在中間擺一個香爐,一切就算是收拾停當了。
在鍋台上擺上貢品香爐,灶王爺被稱為「掌鍋老爺」。香是一小扎為「一管」,整齊碼放在香爐旁,把紙錢、香連同家堂摺子,用簸箕端著,再拿一掛鞭炮,就開始「請家堂」了。先是點燃三柱香,插在地上,嘴裡要念叨著先人們的名字:「過年了,都回家過年吧。」磕頭、放鞭炮,家堂算是請了。收拾好摺子,舉著幾根點燃的香在大門和院子里各插一根,寓意是順著香火回家。第一道程序完成後,還要上香、上茶、上酒,供桌兩邊的椅子不能坐,院子里不能隨便灑水、掃地,這些都要特別叮囑孩子們注意的,以免冒犯神靈。
除夕夜守歲,被稱為「熬年五更」,希望「平安到年底」。婆婆一早就准備「蒸米飯」,公公去准備紙錢和香,「發紙馬」是除夕晚上的隆重儀式。每間屋子的大門口、水井、禽畜的欄圈,都要燒紙錢,感謝祖先一年的庇佑。燒紙用的燒火棍,要拿到雞窩里攪一下,據說是可以保證來年六畜興旺。餃子包好了,先煮幾個去供奉,剩下的每個人象徵性地吃點,沒有煮的水餃留著年初一吃,意在新一年有吃不盡的東西。
初一的早晨,先放一掛鞭炮,在院門口橫放一根「攔門棍」。吃過新年的第一頓飯,就可以挨家挨戶去拜年了。拜年一直要持續到初五之前,「破五」之後就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去了。
膠東年俗•事歷(11)—守歲壓腰保平安
過年給壓歲錢,也叫守歲錢,是膠東乃至全國流行最廣的習俗。不過今天給守歲錢,和當初的本意已大不一樣了。
有關守歲錢的來歷,傳說古時有一種小妖怪叫「祟」,專等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偷偷去摸熟睡的孩子的頭,被摸過的孩子往往嚇得大哭,頭疼發熱,甚至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對夫婦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夫妻倆守在旁邊不敢合眼。半夜裡,忽然一陣陰風吹來,門開燈滅,「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出道道金光,嚇得「祟」一溜煙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跑「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保護了孩子。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紙包的錢逐漸演變為「守歲錢」,簡稱就是「守歲」了。到了明清,人們以彩繩穿錢,編成一條龍的形狀,用來驅邪壓怪,謂之「壓歲(祟)錢」。長輩對小孩拜年時給的錢,亦稱壓歲錢,或壓腰錢(主一年不缺錢花)。這一習俗延續至民國時期,大戶人家用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新中國建立後,銅錢停用,則改用紙幣,雖然也叫壓歲錢,但已沒有驅邪壓怪的含義,只取其壓腰的意義了
膠東年俗•事歷(12)—壓灶壓囤壓水缸
百姓過年,家家戶戶都希冀生活過得富足有餘。這一美好的精神訴求就深深地蘊含在過年壓鍋灶、壓糧缸、放壓(水)缸錢這一古老習俗當中。
過年壓鍋灶、壓糧缸,要用麵塑的魚和聖蟲。早在臘月二十八日,家家戶戶都要蒸上幾鍋大餑餑,還要蒸些面魚、瑞餅、團圓餅、豬頭、聖蟲之類的麵塑。面魚和瑞餅是用面模(音mú,俗稱「榼子」)磕出來的。蒸好的大餑餑、面魚、瑞餅等涼透以後,女主人掐一截麥秸莛,蘸著紅顏色往上著色。這樣,描出來的大餑餑、面魚、瑞餅愈發顯得鮮亮光彩。
年夜飯過後,家家忙著壓鍋灶。龍口境內壓鍋灶多用面魚和花魚。所謂「花魚」,就是將買回來的咸廷巴魚浸泡、切塊、勾芡,爾後放在油里烹炸而成。無論是面魚和炸花魚,都寓意連年有餘。按照龍口坊間的說法,鍋里既然有了余頭,灶口裡也就不能空著。於是,家家忘不了在灶口裡添塊大木頭,用來「壓灶口」。
在壓鍋灶的同時,龍口農家喜好用聖蟲壓糧囤(或麵缸)。聖蟲用面捏制而成,眼睛用花椒粒填充,背上盡是小刺,口裡還銜著一枚硬幣,活潑可愛。因聖蟲的「聖」與「剩」諧音,農家用它來壓糧囤,寓意吃陳糧,即糧食年年有剩餘。
除夕夜,家家進間屋裡水缸盈滿。主人把一些硬幣扔進水缸,據說放了壓缸錢,可保農田一年不會乾旱,農家五穀豐登有餘錢。
總之,大年夜裡壓鍋灶、壓糧缸、放壓(水)缸錢等種種民俗事象,充分反映出千百年來龍口百姓對幸福美好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
膠東年俗•事歷(13)—龍口過年撒馬草
舊時過年,龍口百姓家沿襲除夕夜裡撒馬草的習俗。筆者認為這一習俗是源於民間對馬的尊崇。舊時,馬享有「義畜」的美譽,無論是拉大車運貨,還是拉水車澆地,都離不了馬。而且,一旦將其和英雄人物相提並論時,馬還是會被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為民間敬若神明(實際上,項羽與烏騅馬之間、關羽與赤兔馬之間、秦瓊與黃驃馬之間,無不演繹出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這一點,《龍口市志》所載「舊時黃縣城中有馬神廟」,即是很好的例證。
大年三十黃昏時,家家上墳把老祖請回家過年。晚飯過後,趁著夜色將財神、喜神、福神、貴神、平安神諸神請回家。據說,神仙們都是騎著神馬而來,既然諸神已經請進了家門,那麼神馬自然也不能怠慢,正應了老百姓的那句話,「有神吃的,也得有馬吃的」。
這時,各家男人開始忙著撒馬草了,那些秋收時留下的成捆的稈草(即谷的秸稈),從廂房裡搬了出來,沒預備稈草的人家盡可以用豆秸充當馬草,但撒馬草的順序一律從進間門開始往外撒,一直撒到大門口,馬草撒好後,有的人家會把轆轤架子置於街門過道處,也有的人家將磨棍或扁擔等擱在院子里,當作「攬馬樁」。
有趣的是,農家在撒馬草之前,提早將雞趕進窩棚,在窩里備足飼料,一直關到大年初三清晨才放出,以免它們玷污了馬草。初一、初二兩天,家中長者會將笤帚藏起來,誰也不能動笤帚掃馬草,也不能掃地。大年初三一大早,家家送神後,方能掃馬草,要一邊嘟囔著「一掃金,二掃銀,三掃掃出個聚寶盆」之類的吉利話,一邊將馬草從街門口往進間門的方向掃,據說這是往家裡「掃元寶」。
膠東年俗•事歷(14)—五更拜年
春節最熱鬧的,當屬初一五更拜年。
子夜時分,家家忙著准備五更飯。放過鞭,吃了飯,大人孩子穿上新衣服,出去拜年。黑燈瞎火的,打個手電筒或者提個燈籠,先去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家裡問好磕頭,再去同族長輩家裡。走著走著,就自然有了領頭的老大哥,自覺排起了隊,一家家拜年。孩子每進一家,問了好,就得到三兩塊糖,或者一兩毛錢。領頭的大哥們大聲喊著好,在主人的盛情邀請下,坐在炕沿上,喝上一杯白酒,搛幾口菜,尤其嘗嘗肉凍的味道。我們棲霞人過年,家家都會打一盆肉凍,就著喝酒,那是一絕。到誰家都會讓你嘗嘗這個菜。
有一年,村裡有一家五更時分死了個小毛驢,主人守著死驢,哭喪著臉,心疼得不行。拜年的進了院子,連聲喊著「過年好、過年好!」主人也連連喊著:「好、好、好!大家同好。」打那兒以後,我們村有了條歇後語:「過年五更死了驢——不好也得說好。」
如今,村裡有了電燈,生活富足,每天都跟過年一樣。五更拜年的少了,都起得晚了,千年沿襲的風俗習慣也漸漸淡化了。
膠東年俗•事歷(15)—大年初一看新婦
龍口一帶有大年初一看新媳婦的舊俗。過去,不少農家選擇在臘月辦喜事。因為時隔不久,即是新春。新年新開端,新人新生活。大年初一看新媳婦,喜上加喜,雙喜臨門,老百姓就圖個吉利。
早在年前,新人的房間就被裝扮一新。牆壁粉刷得光彩耀人;牆上貼一大紅「囍」字;屋內貼一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賀聯;窗上貼的是紅窗花。屋頂是新紮的仰棚,粉紅色的花紙飾以蝴蝶戲牡丹圖案,為新居平添幾分喜慶。炕上鋪的是由紅、黃二色高粱篾編織而成的高粱席。因高粱的「梁」與「良」諧音,「席」與「媳」諧音,「梁席」寓意「良媳」即好媳婦。居室門框上垂掛一幅新門簾。殷實人家選用華麗的緞面做門簾,上面或綉一大紅「囍」字,或綉一對栩栩如生的蝴蝶。
緣何新人居室的仰棚及門簾要採用蝴蝶圖案?這得從成語「瓜瓞綿綿」說起。《詩•大雅•綿》曰:「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它講述的是葫蘆創世說,即人類出生於葫蘆瓜。傳說遠古時,洪水泛濫,伏羲、女媧兄妹躲入葫蘆避水,倖存於世,並相婚孕育成人類。「綿綿瓜瓞」的「綿綿」是延續不斷的樣子;「瓜」指大瓜,「瓞」指小瓜。「瓜瓞綿綿」涵義為瓜始生時小,但其蔓不絕,會逐漸長大,綿延滋生。後引用為祝頌子孫昌盛。因「蝶」、「瓞」諧音,人們常借蝴蝶圖案來表述祈福求子的祝頌之意。
大年初一早上,村裡的老婆婆們爭著看新媳婦,一來要好好端量她長得啥模樣,二來要瞅瞅她的針線手藝。按龍口當地的婚俗,過去,閨女出門子(方言,即出嫁)時,娘家一般要陪送八床褥子、八床被。陪送的被褥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炕尾的被擱子(一種條桌,下面帶抽屜,上面擱被)上。
初一早上,新媳婦端坐炕上,跟進屋的三嬸子二大娘們相互拜年問候。在看媳婦的老婆婆心裡,能拿得起針線活兒的媳婦,才是持家的好媳婦。於是,新娘身上的穿戴、被擱子上陪嫁的被褥、新人居室的門簾,無不成為她們議論的話題。孩子們跟在老婆婆身後趕熱鬧,新媳婦屋內壓窗檯的吃食,如花生、地瓜糖、瓜子之類,總是被小孩子們搶個精光。
大年初一看新媳婦這一民俗事象,承載著人們對新婚夫婦的美好祝願和殷殷關切,饒有趣味。
3、膠東的過年習俗
膠東地區的過年習俗
一、午夜飯
過年了,一家人團團圓圓,除了交流情感,吃便是很重要的事了。午夜飯,也就是「年飯」,是指大年三十半夜時分的那頓餃子。人們辛辛苦苦了一年可以說就是奔著這頓餃子來的。因此,無論窮富,都要吃這頓餃子的。
除夕夜的餃子與平時不同,有子夜新舊交替的「交子」之意,那時,無人入眠,都在等候著新一年的到來,是為「守歲」,俗稱「熬年」。等12點的鍾聲響過,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桌,便長了一歲,故此這頓餃子也叫「增歲飯」。家裡人都守著電視看春節晚會,11點過後,就開始包餃子,在12點以前把餃子煮熟。煮餃子的水一定要比平時多放許多,取來年日子「綽綽有餘」之意。還不能說下餃子,要稱「清水煮白銀」。餃子煮碎了,不能說「碎」和「破」,要說「掙」,就是掙錢、發財的意思。為了圖吉利,人們還在十來個餃子里包上銅錢或者紅棗,成為「大錢餃子」,吃著了的就標志著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大發財。
吃餃子前,是要先放鞭炮和發紙的。發紙就是燒紙,意味著來年財源廣進。漁民們則要到海邊的海神廟前發紙、放鞭炮,祈求海神護佑來年海上平安,魚蝦滿倉。
二、廣義的「年飯」
廣義的年飯是指正月十五以前的吃喝。每年進入臘月二十六七,家家戶戶要蒸餑餑,做年糕,包包子,蒸「元寶」和「盛蟲」。餑餑多用大棗蒸成,大棗餑餑有九顆棗,小的只有五顆棗。年糕則以糯米為主蒸成,既粘又甜,取「年年高」的意思。元寶就是用面做成元寶的模樣,大年三十把它放在箱櫃里,取發財之意。「盛蟲」則狀如小龍,大年三十把它放在糧屯、麵缸里,寄寓來年五穀豐登、糧食滿倉。
過年為了圖個吉利,吃的喝的用的不少都有另一種叫法,「蒜」因為與「散」諧音,就稱為「頤和菜」,吃「醋」不吉利,就稱吃「忌諱」。
三、祭祖敬天地
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會敬請先人「回家」過年,儀式是「擺碗」,碗底用籮卜絲什麼的先墊起來,在碗頂上鋪上一方一方的大肥肉、菠菜等鮮艷的東西,再插上一雙大紅的筷子。大餑餑、盛著各種食物的碗兒、香爐都擺在一張桌子上,敬完天地,祭完祖宗,家人才可以吃飯。
四、放鞭炮 貼春聯
放鞭炮是從年三十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其中有兩次響鞭是不可少的,一是年三十半夜發(燒)紙的時候,二是初三送年走的時候。放的鞭炮越響越多,就預示著來年掙得越多,所以,講究的人家都爭著與鄰居比誰放得更向更多。威海禁放鞭炮9年,去年開始開禁,今年的鞭炮就越發的響越發得多。
年三十 貼春聯是每家每戶必做的一件事。以前是自己寫或請人寫。現在多數人是買現成的對聯,大紅紙,亮金字,招財進寶吉祥如意的對聯洋溢著喜慶,到處了大家對生活的企盼。
五、扮耍
扮耍是一種近似與文化*******的娛樂活動。初一這天一大早,男女老少走上街頭,演活報,耍大戲,不亦樂乎。
扮耍內容很雜,包括耍獅子,過去有南竹島的海帶獅子、北竹島的縵麻獅子,耍的亂紛紛的一地海帶草和縵麻,不少稍上點年紀的人仍記憶猶新。扮耍還包括必不可少的跑旱船、跑毛驢、踩高蹺、扭秧歌、打花鼓等等,一波一波的,類似一個個方隊。
這些方隊的前面有一個領頭的。這打頭的手執一根木桿,用花紙包著,忽手上忽腳下忽腰間忽背後的耍,稱為「磕花棍」。磕花棍的先開開場子,有的開場詞詼諧幽默,幾成經典,讓不少威海人記憶猶新:「說我謅,我就謅/房子頂上撩(方言:挖)水溝/水溝幫我栽柳樹/柳樹梢上結葫蘆/結個葫蘆破兩半/拿到東庄去要飯/東庄給了碗冷麵湯/西庄給了碗冷干飯/走到門口磕撒了/公狗子吃,母狗子看/巴狗子氣的亂打轉。」
六、正月十五捏面燈
正月十五家家戶戶要忙著蒸面燈和屬相。不是蒸所有的十二屬相,而是家裡人屬什麼屬相就蒸什麼屬相,一般老少三代都要蒸 。面燈一般用豆面作原料,因此也叫豆面燈。面燈製作簡單,形狀像只倒扣的碗,頂部捏個燈碗,下面捏個囤底。十五晚上,在燈碗里倒上豆油,用棉花捻成燈捻兒,孩子們都爭著佔一個燈碗,看誰的面燈亮得長久,來年誰就最興旺。
七、過年禁忌
過年到人家家裡做客,有些規矩必須遵守,否則會讓主人很反感。如吃飯時嚴禁把筷子直著插在碗里,因為這是祭死人的方式。走親戚朋友,禮物嚴禁帶五件或十件,「五」和「十」被視為大不吉。大年三十、初一放過鞭炮後,無論院子里有多厚的紙屑,也不能清掃,因為紙屑被看成滿院的錢財,輕掃掉,會被認為是將錢財掃地出門。
-----過年,各地的風俗都不盡相同,我紀錄的是威海、也可以說是膠東一帶過年的風俗,體現了這一帶人民的風土人情。
4、福建閩南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福建閩南春節的風俗包括送神、清囤掃厝宅、祭拜天神、炸油酥、做炸棗、守歲等等。
1、過年前的准備
在傳統社會中,過年從臘月十六的尾牙便告開啟,也有人稱此為「入年假」。石奕龍說,過去尾牙宴有決定員工去向的功能。在宴席上,要上一隻全雞,老闆把雞頭對准了誰,誰來年就得卷鋪蓋走人。現在的尾牙宴基本沒有了失業的那份緊張感,改成發獎金,讓職工准備回家過年。
閩南民間一般都在臘月廿三、廿四送神(包括「灶王」等在內的神明),表示神明在人間忙碌了一年,也要放一放假,回到天上。
等送走家裡供奉的「灶王」等神明後,人們開始「清囤掃厝宅」,這無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大掃除。清囤時,先要做一把上面加有「春花」(用金紙、紅紙、綠紙做成的帶葉的紙花)、綠枝、貼有紅紙圈的掃塵帚。
臘月廿五,俗謂「天神下降」,閩南人需要設案於神前進行祭拜。這是因為駐扎在家中的神明暫時回到天庭後,玉皇大帝派天神下凡來鑒察人間善惡。因此每家每戶都要設香案,迎接天神。
在這個階段,人們會開始陸續准備春節要吃的幾種美食,如紅龜粿、油酥炸、炸棗等。石奕龍說,過去的年收入多是實物,因此過年的食品多由自己做,現在大多數人為了圖省事都選擇在外面購買。
2、閩南的除夕夜
閩南人把除夕稱為「二九暝」「年兜」。除夕當天,除了貼春聯,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這叫「門蔗」。當天,長輩會早早敦促晚輩沐浴更衣,並在入夜前把衣服洗晾起來,不能濕漉漉地過年。
閩南人對年夜飯歷來十分重視,因舊時一家人圍著一個小紅爐而坐,故將除夕夜的團圓飯稱作「圍爐」。
如何讓這頓年夜飯吃得有意義,是一件事關一年彩頭的大事。老廈門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有丸子(寓意團團圓圓)、白蘿卜(表示好彩頭)、血蚶(閩南話說「蚶殼錢大賺錢」,因為古時以貝殼為貨幣,吃血蚶代表來年賺大錢)等,家裡還要蒸年糕(表示步步高升)、發糕(表示發財)。
圍爐後,長輩會給晚輩發壓歲錢,之後有些人會通宵不眠直到天明,稱為「守歲」。
閩南正月習俗
轉入新年的第一天,廈門人叫「開正」。這一天,忌諱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因為這樣會讓對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垃圾糞土也不傾戶外,寓意存貯財富,新年興旺;出門拜年也有講究,先是廟里的神明,再是祠堂的祖先,最後才是親戚朋友。
正月初二,被稱為「女婿日」,女兒要偕丈夫回娘家。正月初三,廈門一帶的閩南人一般不登門拜年,因為這天家裡如有過世尚未一周年親人的,要在家裡舉行祭奠儀式。到了正月初四,則是迎接神祇從天庭回到家中的日子,又難免要一番犒賞。
正月初五俗稱「開假」「破五」,過了初五,新年的各種禁忌解除,各行業開始勞動。民間有「送窮」習俗,主要是祭送窮鬼或窮神——人們黎明即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將鞭炮從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表示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出去。
5、大年初一燒香有什麼講究?什麼禁忌?
一:燒香的時間和地點
首先就是燒香的時間,我們一般都是在吃了晚飯之前會燒香。而在我們的房間燒3炷香則是代表著平平安安。燒9柱香則是為子孫三代祝福。而燒香的地方不同,也是有著不同寓意的。如果我們在我們的廚房燒香,那寓意保佑我們的廚房不要著火;在家裡的大門口燒香,則表示一切牛鬼蛇神在這里吃飽,以免受到牛鬼蛇神的搗亂,因此,在大年初一,我們老百姓都會在自己家的大門口和廚房燒香。
二:燒香前須洗干凈手
很多人在上香的時候,拿起來就燒,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們在上香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手洗干凈,沒有洗干凈手之前,那是絕對不能用手碰香的。而點著的香我們必須搖晃將其熄滅,千萬不能用嘴去吹來。
三:上香時該怎麼拿香
上香時我們手裡應該怎麼拿香,這也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點,最正規的拿香手勢是用我們的大拇指和食指把香拿好,其他的手指要擾起來,然後雙手把香舉起來,也不能太高,要與我們眼睛的眉毛相平就可以了。
四:上香時須注意這幾點
其次,在我們點著香的時候,我們手裡點著香的香頭是不能朝向地面的,應該對著我們的菩薩和財神,這也表示我們對菩薩和財神的尊重。此時我們內心的想法千萬不要說出來,更不能嬉皮笑臉,我們要表情正式,此時我們只需心裡默念自己新年的願望,這樣菩薩和財神就能得知我們內心的願望,如果說出聲來那就不靈了。
五:上完香再行禮
當我們把心中的願望默念完以後,我們必須先上香,再行禮,在這行禮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內心虔誠,心中不能胡思亂想。
6、山東的春節習俗 (列表)
山東春節習俗:
1、臘八
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
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
2、三十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蒸壯」就出現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這時「燒火戶」又來燒火,蒸各式各樣的饅頭。
3、除夕
除夕夜晚衍聖公還要親自到安懷堂擺供,祭拜白鬍子老神仙,據說孔府中所有的精靈鬼怪都歸這個白鬍子老神仙管。
(6)膠東春節送神都做什麼擴展資料:
山東春節禁忌:
1、初一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掃地,忌打人罵人。
2、臨沂則忌動針錢,忌包餃子,忌吃葷,忌搗蒜。沂源初一晚上忌點燈,據說點了燈,老鼠就會泛濫成災。膠東各地最忌初一打破東西,萬一打破東西,要手持碎片,不回頭,不說話,直走到井邊,將碎片拋擲井中,否則「主凶」。
3、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後,念吉語「歲歲(碎碎)平安」來破解。初一煮餃子,破了不可說「破了」,要改說「掙(賺)了」。過年吃餃子同時吃蒜時,因「蒜」與「散」音同,改稱蒜為「義和菜」。
7、民間習俗大年初幾送祖宗?
不同地方習俗不同,河南濮陽地區是除夕前一天傍晚請回家或宗祠,講究貼對聯前請回,正月16吃過晚飯,送到地里,點蠟燭,放煙花。在家期間,除夕,初一,初五,十五,都要上供。
山東萊蕪不知道什麼時候請,正月初二下午送,送到村口,也放煙花,濰坊是除夕下午請回家,擺上供品,初一下午送走。萊州是年前請,15上墳放煙花,16送,招遠是15以後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