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春節民俗之各地特色年俗有哪些

春節民俗之各地特色年俗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12-16 04:29:46

1、求各地的春節風俗

各地的春節習俗
黑龍江
黑龍江人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吉林
吉林人在新年全家都要換上新裝。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吃完家宴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待午夜鞭炮聲響之後,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然後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向晚輩發紅包,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遼寧
遼寧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
寧夏
西海固地區回漢人民群眾有表演社火習俗,表演隊將太平鼓、威風鑼鼓、安塞腰鼓敲得如響雷,滾過六盤山上空,當地老百姓夾道歡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慶的節日氣氛。
需要說明的是回族人民習慣於歡度一年一度的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傳統節日和阿舒拉節、法圖麥節、登霄節等節日,不過回歷年,也不過陰歷年。

2、想知道各個地方過年有什麼習俗?

各地區春節的習俗:

一、黑龍江: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但黑龍江人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了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吉林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裡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二、江蘇:處處聚財尋「元寶」

蘇州人除夕在年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有「恭喜發財」之意。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三、浙江:大年初一「慶田蠶」

浙江烏程縣在大年初一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寧波初一要吃豆粥。晚上要在關門前,再放一次「關門炮」。

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橘,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四、廣東:拜年是一場換橘運動

廣東潮汕地區人,出門拜年前,都會帶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戶親戚,就要送上大橘,無論多少,一定要是復數,然後說一些祝福的話。落座後,親戚會以潮汕功夫茶招待,臨走時,回送大橘。

五、老北京:吃法講究最多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尤其講究過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期間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這些都已經是人們的家常便飯,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卻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六、山西:年飯不說話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七、遼寧:難忘農村的血腸

在遼寧農村,一到農歷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還會殺豬請客,邀來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吃上一頓宴席,吃好喝好之後,熱情的主人還會把灌好的血腸分給客人帶回家。

3、中國各地過年的習俗

1.廣東

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汕地區春節會吃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寓意「生活甜美,源遠流長」。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准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2.廣西

按壯家獨特的春節習俗,要進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等活動。

3.甘肅

有新年舞社火的習俗,社火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

4.遼寧

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

5.黑龍江

大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吃餃子,還要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在初五這天也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

6.福建

鄉村農家的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

7.山西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合家互相拜年。

8.山東

東各地一般由家長首先起來「發紙」,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然後才能說話。男人在家長的帶領下祭拜天地神靈。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一年象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

參考資料:人民網--盤點全國各地過春節的特色習俗

4、我國各地春節都有什麼習俗呢?

我國各地春節每個地區的習俗都不同,以下介紹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省份春節的習俗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准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2.江蘇省: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3.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4.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5.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檯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6.台灣:

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台等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7.香港: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首選就是逛花市了,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大家一起歡度佳節。在春節拜年時,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8.澳門: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是允許公務員「博彩」的。

5、春節有哪些傳統文化風俗?

春節傳統文化風俗有:

1、掃塵: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每家每戶都要打掃干凈自己家裡,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2、貼春聯:春聯,每逢春節人們都會貼春貼,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其中寫成對聯的又叫春聯。傳統春貼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亦有機器印製的春貼。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但不是每幅春聯都有橫批。

3、辦年貨: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

4、祭祖: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由於每個地方存在文化上面的差別,每個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掃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這都是紀念祖先。

5、逛廟會: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

6、各地方過春節的風俗習慣特色

1、老北京的春節廟會

五顯財神廟的正式活動從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財神廟進香者,除巨富顯貴外,絕大多數是騎自行車。他們多身著各種綢緞的棉袍,外罩馬褂或坎肩,頭戴細氈禮帽。香客們從城裡出發出廣安門向南,當然基本順風,(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廣安門就須逆風而行了。

2、東北年俗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了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

3、陝西年俗

春節民俗,在全國各地大同小異。陝西民風古樸,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歲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臘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才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歷,才把陰歷的「年」叫作「春節」,因為春節?般都在「立春」後,因而稱其為春節。

4、雲南年俗

雲南過年時與漢族一樣也要貼對聯。但那「對聯」是紅紙剪成的各種圖案。不僅「書寫」方式不同,連貼的方式也別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著自製的春聯,合唱立腳點《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園和田邊地角為萬物張貼。因為邊貼邊唱,白族的春聯被稱為「歌聯」。

5、河南年俗

送神慌年忙祭灶,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6、重慶年俗

重慶在中國有山城和霧都的稱號,在那裡過春節,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臘梅花。

報道稱,當地人喜歡春節在家裡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其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重慶南山盛產臘梅花,從臘月開始,不論你到花市還是在普通街道,到處都能看到來自近郊的農民身背背籠,裡面裝滿含苞待放的蠟梅花。在街上,你經常能碰到手持蠟梅花的市民,它的價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幣兩元。

7、溫州年俗

過年是中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各地過年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溫州也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文化。

冬至吃湯圓

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糍。湯圓的餡為甜糖或芝麻,也有鹹肉湯圓。而麻糍則要先把糯米炊熟,搗韌做成塊形,然後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即為麻糍,麻糍為冬至的點心,俗稱「擂麻糍」。吃麻糍、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喜慶,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說法。

8、潮汕地區春節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

「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

9、湛江的春節

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春節是民間最隆重、內容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但湛江的春節也有本地的特色。農村春節,一般從准備到結束約一個月時間,農歷十二月中旬開始作準備,內容包括整修房子、購置傢具、添換新衣裳。

10、福建年俗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


(6)春節民俗之各地特色年俗有哪些擴展資料: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拜祭神靈、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歷法:

1、春節時間

春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初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游動。「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根據歷法計算,如果農歷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歷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2、閏春節

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裡,農歷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11] 

3、閏春節的過法

如果一年有閏正月,原則上春節是過第一個正月的,到了閏正月的時候則不過節。當然,也有少數地區過完第一個正月的春節以後,到了閏正月的時候也過閏正月的春節,因為閏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閏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節來過。

參考資料:網路-春節




7、各地區的春節習俗

北京年俗——踩歲:

踩歲有「節節高升」的美好寓意。年三十將芝麻秸鋪於院內,踩踏出入,噼啪作響,稱為踩歲。此舉最早是為了防盜,後來演變成「踩祟」習俗。

東北年俗——龍燈會:

龍燈會意在祈求風調雨順,四季豐收。龍是五瑞獸之首,龍燈會是東北正月十五節慶活動的高潮。扎龍燈、畫彩磷、描龍須、銜龍珠、插彩旗、內燃燭,拿著龍燈跳龍舞,滿城遊行,希望得到神龍保佑。

山東年俗——照虛耗:

照虛耗意在為全家祛除邪惡。虛耗是古代民間傳說中的惡鬼,需要用光照驅散。在山東的龍口、黃縣一帶,女主人在大年初一早晨手持紅燭,先照照炕席,再把家裡角落照一遍,用光明驅逐黑暗和邪氣惡鬼。

浙江年俗——運河燈會:

運河燈會為水鄉增添了許多新年喜氣。運河燈會起源於唐末宋初,浙江一地最為著名,不僅有陸上彩燈,還有水上船燈、船上花燈、河面水燈。每逢燈會,貼心願、看錶演、猜燈謎、品小吃,街上商賈雲集、人頭攢動,河裡流光溢彩、交相輝映。

安徽年俗——嬉與燈:

嬉與燈有「年年有餘」之意。以竹架糊上錦紙,油彩繪上魚鱗,魚頭書「王」,內置花燈,搖頭擺尾,遊走出行。百姓隨其兩側,歡歌笑語,氣氛歡騰。

山西年俗——壘(lěi)旺火:

壘旺火寓意年年興旺。將煤炭壘成寶瓶狀,里添柴火,外披彩花,上貼紅字:旺氣沖天。在除夕夜鞭炮齊鳴之時點燃,火舌興旺,既禦寒,又壯觀,寄託了人們對來年日子紅紅火火的願望。

湖北年俗——采蓮船:

采蓮船是湖北洪湖人民模仿駕船采蓮而創作的歌舞,船用細竹竿和彩紙裱糊而成,行船時樂隊齊奏、綵船緊跟,撐篙大漢、坐船姑娘一唱一和,把船艄婆婆滑稽配合,邊舞邊唱,好不熱鬧。

河南年俗——祭灶:

「二十三,祭灶官」。這天在外的人要趕回家,由男人主祭,做祭灶湯,供芝麻酥,烙火燒,夾在公雞兩翼,供於灶神前,燃香表,放鞭炮,送灶爺騎馬上天,自此神煞上天,百無禁忌,安心過年。

陝西年俗——蒸面花:

蒸面花是家家戶戶過年的大事。通常由家中最年長的婦女製作,是祭拜祖先、走親訪友不可或缺的禮俗食物。棗山饃饃,下托回雲紋,中加大紅棗,祝願家中糧食堆積如山,五穀豐登。

甘肅年俗——社火:

場面震天動地,好不熱鬧。社火源自花燈戲和高山劇,有千百年歷史。傳統社火隊由一個村或幾戶人家推出龍燈、掌燈、鑼鼓、高蹺、小蹺、旱船、獅子、秧歌等。就地或串村、串戶表演,如今規模越來越大,成為整個年節的高潮。

四川年俗——初七游草堂:

秉承傳統,雅俗共賞。相傳早年杜甫與友人於正月初七在草堂故居作詩,互表思念之情。因而每逢此日,四川成都市民便扶老攜幼至草堂弔唁「詩聖」杜甫,吟唱杜詩,賞梅祈福。

雲南年俗——汲薪水:

汲薪水是來自女兒的祝福。在雲南大年初一凌晨,各家的新媳婦或大姑娘都會擔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著歌,到河邊,插上香,將包著紅紙的錢幣投向水裡,挑回新年的頭一擔水讓全家人飲用,祈求全家人健康、吉利。

西藏年俗——掛經幡:

掛經幡意在向天求福。新年清晨,藏族人民把印有佛經的經幡掛在樹上或山頂,隨風飄舞,猶如誦讀經文,不停向神傳達人的願望。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全家平安。

廣東年俗——摜(guàn)春盛:

摜春盛表達了娘家對女兒的祝福。所謂春盛,其實是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年初一由出嫁女兒的娘家兄弟送到婆家,內裝桔子和甘蔗等物,意在祝願女兒日子節節高。

8、過年有哪些特色傳統風俗

過年有哪些特色傳統風俗

過年有哪些特色傳統風俗,新年的鍾聲悠然響起,迎來新的一年,春節是中國的一個重大傳統節日,也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以下是過年有哪些特色傳統風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過年有哪些特色傳統風俗1

1、貼對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對聯,慶祝新年的到來。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2、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掃塵的意義在於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希望來年的生活過得更加的美好。

4、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5、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6、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7、給壓歲錢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8、祭祖

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9、燃爆竹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過年有哪些特色傳統風俗2

全國各地過年風俗

老北京的春節廟會,春節,俗稱過年。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岳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甘肅——新年舞社火,社火,廣泛流行於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福建,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 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

浙江省,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點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江蘇,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陝西,吃「五豆「,在春節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樣豆子,如大豆、黃豆、綠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這是幾千年來流傳的風俗。

東北: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廣東:年廿四,送灶君;年廿五,辦年貨;年廿八,洗邋遢;年廿九,責年;年三十,慶團年;大年初一,拜年;年初二,開年;年初三,赤口;年初四,求文昌;年初七,人日;你的家鄉有哪些春節風俗?

過年有哪些特色傳統風俗3

中國各民族過年的風俗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裏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闔家團圓。初一淩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綉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9、關於春節各地的風俗有哪些

1.老北京年俗

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岳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五顯財神廟的正式活動從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財神廟進香者。除巨富顯貴外,絕大多數是騎自行車。他們多身著各種綢緞的棉袍,外罩馬褂或坎肩,頭戴細氈禮帽。香客們從城裡出發出廣安門向南,當然基本順風(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廣安門就須逆風而行了。

2.東北年俗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此外,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3.陝西特色過年習俗:打醋炭

陝西歷史悠久,過年也有很多不同的習俗,「打醋炭」是其中一種,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保佑來年順利平安。

「打醋碳」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相傳代天封神的姜子牙,封神時忘了自已,只好做醋炭神,但諸神敬畏,在未打醋炭前皆站立。打了醋炭後姜子牙光臨,諸神才敢落座受供奉。

4.雲南年俗

雲南過年時也要貼對聯,但那「對聯」是紅紙剪成的各種圖案。不僅「書寫」方式不同,連貼的方式也別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著自製的春聯,合唱立腳點《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園和田邊地角為萬物張貼。因為邊貼邊唱,白族的春聯被稱為「歌聯」。「歌聯」貼到什麼東西上面,就以那種東西為「主題」,唱首聯歌「表達」聯意。如貼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紙,人們唱的「聯歌」是竹報平安值千金,清白傳家振家聲;東風得意花千里,紅日高照萬木春。這種剪紙、唱歌融為一體的「歌聯」,堪稱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5.上海年俗

舊時,一到春節乞丐就多起來了。有一種乞丐,他們不是因為家中貧困而去行乞,而是為行孝道。據傳,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歲有一道鬼門關,只有吃了「百家飯」才可安然無恙度過這一關,於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們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門去討飯給自己的父母吃。

有的用紙和竹絲做成牛狀,到家門前說吉利話,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樹的樹枝,在樹枝上掛些小鈴後古錢,表示在新的一年裡家人會象搖錢樹一樣,財源滾滾而來,這叫」搖錢樹「。有的身穿佛衫,頭戴神像面具,化裝成財神菩薩的模樣到各家的宅院內狂奔亂跳,以示財神菩薩來了,這叫「跳財神」。

6.河南年俗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裡。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裡,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後,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重慶在中國有山城和霧都的稱號,在那裡過春節,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臘梅花。

當地人喜歡春節在家裡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其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重慶南山盛產臘梅花,從臘月開始,不論你到花市還是在普通街道,到處都能看到來自近郊的農民身背背籠,裡面裝滿含苞待放的蠟梅花。


廣西特色的過年習俗:舞雞舞春牛

過年期間,很多地方都有舞龍舞獅高蹺隊,但是在廣西有一種特別的方式來慶祝過年,那就是舞雞舞春牛。大年初一,由舞雞的青年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門雞,打著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唱起吉慶的幽默舞雞歌,使主顧家喜笑顏開。

內蒙古特色過年習俗:吃「手把肉」除舊歲

蒙古族人喜食羊肉,春節盛宴更是如此。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傳統習俗,以示合家團圓。年夜飯時,把煮好的整羊擺到案頭,羊頭放在整羊上面,羊頭面朝年紀最長、輩分最高的長者。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