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吳川春節燈籠在哪裡

吳川春節燈籠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12-15 13:57:46

1、吳川的春節有什麼習俗

吳川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和全國各地一樣,吳川春節這天也一樣家家戶張燈結綵,貼「年紅」(春聯、橫批、門神、年畫),掛年桔,擺年糕,穿新衣,派砸(壓)歲錢,室內外煥然一新,充滿喜慶氣氛。
改革開放以來,舊歷年廿九、三十晚,吳川人還喜歡逛花市,買年桔鮮花回家擺放,還買帶葉的整條甘蔗、各種水果、新鮮蔬菜過年,其中甘蔗有「節節高升節節甜」的意思,生菜寓意「生財」,大蒜表示「合想合算」,薯類暗示「好仕途」,生蔥寓意「聰明」,芹菜表示「勤懇」。
除傳統的炸煎堆、炊年糕砸(壓)年外,由於受省港風氣影響,二十多年前,吳川還流行炸油角過年,三、五個親友圍在一起一邊捏制和炸油角,一邊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既增進親情,又可分享自己親手炮製的美味點心,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可惜此景不再,現在人們講究健康,很少炸制和食用油膩熱氣的油角了,但炸煎堆現在農村仍有。
新年初一從零時起直至天明,各家都燃放炮仗迎春賀年。大家燒炮暗中斗長短、斗聲音大小,門口燒炮留下的紙屑看誰家的又多又紅。
春節早上一起床,父母除為小孩穿戴好又長又闊全新的衣褲鞋帽外(小孩長得快,衣服又長又闊可多穿一年半載),自己也穿上整潔的衣裝。春節早上年輕的要向長輩恭喜拜年,年長的要向小孩派「利是」。有人吃湯圓、糖水包,寓全家團圓、生活甜蜜之意。有人早餐或整天吃素,不殺生,不倒水,不掃地,以示修心積福和免使財氣外流。
從初二至初十都很熱鬧,人們互相賀年,互送煎堆、年糕、狀元糕,給親友的小孩派紅包、送「利是」,因而春節是小孩零錢最多、最富有、最快樂的時光。他們會在父母過問和收回前大方地「支配」自己的砸(壓)歲錢和「利是」。
初二「開年」,切年糕,宰雞,還要買鮮活的鯉魚來拜神祭祖先;
初三「赤口」,清早燒炮仗,掃除污穢,還有人寫「題破赤口」的紅紙條貼在門上,認為可以避免是非口舌;
初四接灶君回位(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晚已送灶神回天);
初五、六,一般商店開門做生意;
初七「人日」,清早燒炮仗,宰雞拜神;
初八或初十開始「開燈」和游神。「開燈」是生男孩的人家,在祠堂、土地廟或神廟里燃掛花燈,有人還做燈酒,請親友來慶賀。游神是抬著菩薩神像,舉大旗,打鑼鼓,舞獅舞龍,穿街過巷,各家焚香,擺三牲叩拜,叫「擺盅」。晚上游神,各家都派人提燈籠參加遊行,叫游燈。
初十至十五各村都有人輪流做「齋頭」,請菩薩入屋敬拜。這是難得的榮耀,因而做「齋頭」的都傾盡所能,大擺酒席廣宴親朋,以祈幫福幫運,大展鴻圖。

2、吳川的歷史文化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發展,文化呈多元化,宗教信仰環境寬松,原有民俗民風、理想信念、宗教信仰受到沖擊,形成新思想、新文化、新時尚。外地外國傳入的禮儀習俗,與原有思想、原有文化、原有時尚,互相交融、共存共榮。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生老婚喪祭、歲時節日喜慶、社會禮儀習俗、生產生活習俗、陋規陋習惡習等,既受到嚴重沖擊,又與新思想、新文化、新時尚共存。人們碰到相對應的事,往往既行舊禮、沿襲舊俗,又行新規,開創新時尚。
吳川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後,縣委、縣政府重視開展文化活動,形成了文藝輔導、圖書閱覽、有線廣播、粵劇演出、民間文藝大巡遊等多元化文化發展格局。改革開放後,群眾文化活動更多姿多彩,形成了美術、書法、攝影、詩歌、文學、民間文學等創作熱潮,創作出一大批文藝作品,在省級以上發表和展出。
民間藝術推陳出新,傳統的泥塑展,除了在梅菉頭展出外,解放路、沿江路、海港大道、江心島都有展出。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橋萬人游,十六、十七梅菉頭、梅嶺、隔塘、瓦窯等地居民都裝飾飄色、舞獅、舞龍、舞貔貅出遊。
吳川三絕(飄色、泥塑、花橋)、吳川元宵享譽海內外。1987年2月,美國華盛頓大學音樂系民族音樂博士孫旦禮到吳川考察戲劇和民間藝術。1988年3月8日晚,中央電視台首次播出吳川元宵民間藝術活動實況專題節目。吳川的飄色、花橋、泥塑、活動彩塑、花塔於1990年應邀赴廣州參加「中國首屆旅遊藝術節」。 吳川境內有土白話、東話(黎話)、海話等幾種口音。土白話又有吳陽口音、梅錄口音、塘綴一帶口音的差別。吳川講吳陽口音的人數最多,以靠近湛江的吳陽、黃坡一帶口音最為正宗。吳川話一般泛指吳陽、黃坡一帶的話音。
吳川話最大一個特點就是古味濃重。融合了高陽片粵語、閩語、俚僚古越語的特殊混合型語言,某些發音至今還保留著閩語的特徵。後來由於受高州府白話的影響,逐漸白話化,然而其始終與其他白話保持著巨大的差距,與其他白話分支皆無法溝通。吳川話屬於粵語吳化片,也是吳化粵語的代表方言之一。發音上,吳川話平平仄仄極為協調,全國少有。
對親人的稱謂上,吳川話則頗具古意。如稱呼父親為爸或老竇,也有稱叔、稱哥的;稱呼母親為媽、娘或娜;稱呼父親的大姐為(杯奶),稱呼大姐為(女甫)。稱呼祖父為亞爹,祖母為亞奶,曾祖父母為公祖、婆祖;媳婦稱丈夫的父親、母親為家君爺、家婆;稱媳婦為新婦;稱外祖父為外公,外祖母為外婆;稱母親兄弟的妻子為妗,祖母的兄弟和妻為舅公、妗婆;稱兒子為仔兒或馬騮仔等。
吳川境地除土白話之外還有東話(即雷話)、海話(吉兆話)。
一、土白話分兩類:
一類是以梅錄話為代表的土白話,有梅錄口音、塘綴口音、長岐口音之分。梅錄口音主要通行於梅錄街道;塘綴口音主要通行於西北部的塘綴區;長岐口音主要通行於北部的淺水區和長岐區,和相鄰的茂名、化州白話口音接近。另一類是以吳陽話為代表的「土白話」(當地亦稱為黑話)。它通行於吳陽、黃坡、塘尾、振文等鎮街。據統計,講吳陽話(黑話)的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0%以上;今坡頭區屬湛江市,舊屬吳川縣轄,九成的居民也是講吳川話。梅錄話、吳陽話都屬白話,具有白話的共同特徵,大體上可以互相交流。比較之下,梅錄話跟「廣府話」稍接近,吳陽話跟「廣府話」有明顯不同,這就是所謂「土」。
二、東話
東話即黎話,也叫雷話,和雷州、徐聞一帶的雷話很接近,都是屬於閩語方言。它主要分布於蘭石、王村港、覃巴等鎮。據估計,說東話的人數近十萬人。這幾個鎮地理位置上正好位於吳川市東部,且與鄰近電白縣水東鎮相連,電白縣把水東鎮的話叫「東話」,吳川的東話也因此得名。
三、海話
海話也叫吉兆話,分布在吉兆一帶,這是一種瀕危語言。 【元宵風俗】
農歷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吳川元宵節熱鬧非凡,梅菉街道的大街小巷、張燈結綵,遊人如潮,好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電動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聳立的五級牌樓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橋,有浩浩盪盪的大遊行。遊行時鑼鼓喧天,舞火龍、舞獅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將、踩十番、吹長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樣的彩車、「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飄色」,還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隊、彩旗隊、儀仗隊和武術隊,全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尤其是飄色、泥塑、花橋,被為譽為「吳川三絕」,吸引萬千海內外人士前來觀賞。
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元宵節期間,直接參與藝術活動的人數達十萬人,前來觀賞元宵的遊客達100萬人次。中央電視台和廣東電視台曾先後幾次向海內外播放《廣東吳川三絕》和《吳川元宵節大巡遊》專題片,贏得了很高的聲譽。2000年,吳川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2年,吳川市把元宵節正式定為「吳川元宵民間藝術節」。
【吳川三絕】
廣東湛江的吳川市的飄色、泥塑、花橋被譽為「吳川三絕」,吳川飄色1992年和1997年兩次進京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2003年吳川飄色造型作品晉京參加中國首屆文物仿製品既民間工藝品展,榮獲金獎;2000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吳川市梅菉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飄色、泥塑)」, 廣東省文化廳命名黃坡鎮為「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飄色)」;2006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入編「吳川飄色」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吳川飄色被列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7月,吳川飄色作為廣東省唯一一支受邀隊伍參加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節」。2009年10月,吳川泥塑應邀參加無錫全國泥人精品展,泥塑作品被中國泥人博物館收藏。2010年6月,吳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掛牌成立。
飄色
吳川飄色始於清代,以兒童喬裝各種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遊行時手舞足蹈,飄飄如仙,驚險美妙,被譽為「隱蔽藝術」和「東方飄游藝術」。2003年9月,吳川飄色造型赴京參加中國首屆文物仿製品暨民間工藝品展,榮獲金獎,被專家學者譽為「獨具中國嶺南民間藝術風格」。2005年,吳川飄色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6年6月,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邀請,吳川飄色參加了7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香港各屆慶回歸暨特區政府成立九周年慶典大巡遊活動,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評,香港各大報刊、電視台作了專題報道。2006年元宵節,吳川舉辦全國首屆「鼎龍杯」飄色大匯演,吳川飄色3套獲金獎、4套銀獎、1套銅獎。
泥塑
泥塑源於唐代。泥塑人物造形千姿百態,逼真動人,思想性藝術性很高。吳川民間雕塑園是我國首間民間雕塑園。中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潘鶴,為雕塑園題寫「吳川民間雕塑園」園名,園內已塑造一批泥塑藝術品,供遊人欣賞。 梅菉街道素有「泥塑之鄉」的美譽。據傳梅菉的泥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泥塑的興起、發展,與梅菉發達的陶器磚瓦業有關。據傳唐朝末年,有一年元宵節,梅菉瓦窯村一個制陶藝人閑著無事,隨手用陶泥捏起人像來,吸引了許多人來觀看。這樣一來,別的制陶藝人也都來捏泥人,無形中形成了元宵節的泥人展覽。以後,瓦窯村人便捏泥塑像慶元宵,逐漸形成地方習俗,繁衍開來,泥塑藝術也就播及周圍村莊,如梅菉頭、窯地等村莊都深受影響。每逢元宵佳節,在梅菉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莊都會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泥塑。2000年,吳川市梅菉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能獲此殊榮,吳川泥塑功不可沒,只要說到泥塑,人們就會想到吳川,泥塑為吳川增加了知名度。
花橋
吳川花橋始於明代。它橫跨河流兩岸,橋上面高蓋布棚,掛滿五光十色的燈籠、彩旗、綵帶、氣球;橋兩側各種鮮花爭奇斗妍,詩畫琳琅;橋頭有大型泥塑「仙女散花」,雕刻精細,巧奪天工。夜色的花橋,彩燈閃爍,清波流華,有如彩虹橫空,極為壯麗。 【菜式系統】
吳川菜屬於粵菜系統,與廣州菜是一脈相承的。吳川菜承繼了粵菜之傳統,汲取了粵菜之精華。什麼是現代粵菜流行的風味?用「清、鮮、嫩、滑、爽、香」六個字可以做概括,這六個字也可以用於概括吳川菜的特點。吳川的街頭小炒的特點是重香味,求鑊氣。吳川街頭小炒重香味,但只用少量的姜、蔥、蒜茸做「料頭」爆香,而較少用辣椒、胡椒、八角、茴香等辛辣性的味道較濃重的香料做佐料,因而味道不會太過濃重。吳川菜香而不濃,是一種沁人心脾的清香;鑊氣指用武火把鑊(炒菜的大鐵鍋)燒熱,加油,把油燒開後,放下少量姜、蔥、蒜泥爆香,然後猛火快炒,炒出來的菜特別香。這樣炒出來的菜稱之為有「鑊氣」,也就是火候恰到好處的意思。
吳川喜宴的菜式豐富,鄰近縣市的喜宴一般為十三道菜,其中一湯一糖水,而吳川喜宴有十六至十八道菜,一般十八道菜最常見,因為吳川人喜歡「十八」的諧音為「實發」,也就是「一定會發達」的意思。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吳川人擺酒請客,都很多人喜歡在家裡擺,有的甚至臨時借用街道,在街道旁搭起棚架壘起灶,酒肉滿街飄香。左鄰右里,三姑六婆,一起來幫忙,劏雞殺鴨,洗鍋涮碗,搬台擺凳,忙得不亦樂乎。現在有了專業的家庭宴席隊伍,主人家只需點好菜,其餘的一切工作和雜務全部包給了專業隊伍。比起在酒店辦宴席,在家辦宴席既省錢、菜式也豐富,家裡還可以熱熱鬧鬧,親朋摯友一片喜氣洋洋。
吳川人對於別人請自己赴宴,一般是逢請必到的,這是對請客的人的尊重,除非很特殊的情況才不到,但就算人不到禮金也必到。
【名優特產
吳川,物華天寶,資源豐富。這里氣候溫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盛產稻、糖蔗、花生、黃麻、西瓜、柑橙、龍眼和北運菜等農產品。萬畝生態保護區,是各種珍禽、候鳥的天堂,有「天上人參」之稱的禾花雀就是雲集於此。水產品以海蜇、沙螺、米蟹著名。礦產資源有石墨礦、鈦鐵礦、黃金礦以及石英、花崗岩、高嶺土、玻璃砂等。
吳川美食聞名四方,旅遊文化美食節更是吳川的特色和品牌。吳川飲食文化發達,聞名遐邇的沙螺、中國四大名蟹之一的芷寮膏蟹等都久負盛名。除了大型賓館酒樓外,小型飲食檔遍布大街小巷,各種風味小吃通宵營業。吳川美食之多,就不一一列舉了,下面主要列舉幾種比較普遍的美食。 爛鑊炒粉
吳川炒粉以「坡尾炒粉」最出名。坡尾人炒粉的鑊並不用完整的鑊,而是先去掉兩個鑊耳,再把鑊沿削小,戲稱「爛鑊」。據說爛鑊炒粉火勻、火旺、粉香,有「鑊氣」。炒粉時,先把鑊燒旺,下花生油,再下豬油,放蒜子爆香,再下粉絲猛火急炒,接著下醬油、白糖、味精,攪勻後再慢火炒至黃色,最後撒下蔥花或芫荽,即可上碟食用。在梅菉,街頭、巷尾、小食店,甚至高檔酒店都有爛鑊炒粉出售。爛鑊炒粉是吳川美食第一大名片,享「吳川第一炒」之美譽。
吳陽沙螺
吳川地處海濱,水產品極其豐富,其中沙螺、海蜇和芷寮蟹蜚聲遐邇。沙螺,學名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吳陽沙螺在清朝為貢品,因產於鑒江河與海水交匯地方,鹹淡水交融,其肉雪白清脆,其湯甜潤可口,吳陽沙螺粥尤為美味。
芷寮蟹
芷寮蟹,因其產於芷寮海域而得名,芷寮村位於鑒江出海口,水中浮游生物多,蟹體肉質嫩美,頂部膏結如子,有「米蟹」之稱,每年農歷二月為最佳,故有「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羨山珍羨海鮮」的名句。 吳陽海蜇
海蜇,原名水母,吳川人俗稱海蜇為「撈」,吳陽沿海的海蜇最為出名。海蜇的營養極為豐富,加工後的產品,稱傘部者為海蜇皮,稱腕部者為海蜇頭。
塘尾粉皮
粉皮經濟、美味可口,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此項純手工作坊技藝幾乎失傳。現今粉皮食品成了廣大百姓的早餐消夜的首選和至愛。粉皮因為凝聚了風土人情,也蘊藏著厚重飲食文化。
吳川粉皮製作極其簡單:將大米去凈雜質,用清水浸泡1小時,磨成稀粉漿,取適量的粉漿倒在罩有薄布的竹箕內,放進大鍋沸水上,加蓋用旺火蒸熟。取出後反倒在准備好的木板上,揭下薄布則成。
吳川粉皮皮薄,韌而爽滑。因此,它的吃法多種多樣:可撈,可湯煮,可炒。撈粉皮是一種既簡單又實惠的吃法。粉皮現在在吳川的農村很少見了,在梅菉、塘尾、吳陽、黃坡等市場里倒有不少。吳川的粉皮,當數塘尾市場的粉皮最有歷史,把成塊的粉皮捲成卷條狀,切段,澆上醬油、芝麻等便可食。
蟛蜞汁
吳川蟛蜞汁清香可口,消滯化積,是當地人極喜愛的佐餐醬品小食,也是饋贈遠方親友極富地方風味的珍稀禮品。吳川蟛蜞主要繁殖於吳陽的芷寮、限口和黃坡、中山沿海一帶的灘塗或毗接的水稻潮田中。
田艾米乙(音)
每年春耕的田野上長滿灰綠色的田艾,一般採摘頂部田艾芯,然後曬干製成田艾絨,用煮好的田艾絨紅糖水和米粉搓成皮,然後包上白糖、花生、椰絲等做成甜味的田艾米乙,香味的則用新鮮蝦仔、生蔥、瘦肉等作餡。吳川田艾米乙尤以黃坡出名。還有番薯餅、蝦餅也非常美味。
吳川八寶飯
吳川八寶飯於1922年在吳川梅菉鎮創制的。參照宮廷八寶飯,根據吳川的物產條件,結合當地群眾的口味習慣,創制出吳川風味的八寶飯,按吳川的風俗習慣,多數宴席都要上八寶飯。
黃坡蒜頭
黃坡鎮位於鑒江平原,具有製作蒜頭特厚的天候。腌制的蒜頭選用黃坡鎮出產的優質白蒜,去掉須根,放置大缸內,倒入濃醋、鹽,浸三四天,然後撈起另置缸內放淡醋、紅糖、白糖浸十幾二十天。成品呈灰綠色,有光澤,蒜辣醋香撲鼻。
吳川麻通
吳川糖果生產中的獨特名優產品,成品粗如甘蔗,長7~8公分,中空充滿泡沫,入口鬆脆香甜,是糖果中佳品。麻通的製作,在吳川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但其製作技術長期秘傳,直至60年代才公開。 吳川瓦煲狗肉
狗肉是馳名粵西的風味食品,吳川的瓦窯煲狗肉,更以其獨特的香滑味濃而壓倒同行。吳川瓦窯煲狗肉歷史悠久。俗話說:「狗肉滾三滾,神仙企唔穩。」
蘇村番薯
「吳川番薯貴過米。」這是許多人熟知的一句俗話。吳川長岐鎮蘇村種植的番薯尤為出名,是吳川特產之一。蘇村的地理環境獨特,這里的土壤屬粘質土,含各種微量元素,其中土壤里各種鈣化合物含量很高,加上有光照,雨量充足,番薯高產而且味道獨特。

3、春節哪天掛燈籠

春節在除夕前後、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掛燈籠,中國的春節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人們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春節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過年的時候家裡掛的燈籠沒有固定的個數,但一般會選擇2、4、6這樣的雙數,是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過一個紅紅火火的吉祥年、紅燈籠高掛頭頂,人在燈下走動,抬頭看燈鴻運當頭,寓意著新年交好運。

4、全國最大燈籠批發市場

全球最大批發市場在中國義烏,第二、第三不好說每個地方都差不了,廣州,成都都挺大的,沒辦法比較。

5、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習俗:

1、賞燈

賞燈一般在元宵節舉辦活動,按字面理解為觀賞燈。東漢順帝時沛國豐人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創「五斗米道」而舉行的「燃燈祭斗」儀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燈會。

2、押舟

押舟,亦稱「壓舟趕鬼」,是流行於粵西地區(特別是吳川一帶)的民間習俗活動,該民俗活動一般於正月十五元宵夜舉行,該民俗傳統已流傳了近四百年。

6、春節的習俗

春節的習俗有拜歲、開門炮仗、齋日、聚財、開年(開齋日)、姑爺節、拜年、燒門神紙、赤口、小年朝、羊日、路頭神、開市、送窮鬼、挹肥、開市大吉、人日、撈魚生、踏磧、年例、順星、穀日、九皇會、天公生、開燈、燈酒宴、石不動、賀老鼠嫁女、子婿日、十二搭燈棚、做齋頭、做醮、標炮、舞獅、飄色、游神、廟會、試花燈、游神、廟會、送蠐蟆、賞燈、游神、游燈、押舟、放煙花、燈會、廟會、吃湯圓、演社火等。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底蘊。

拜歲
拜歲,是古老的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奉祀齋菜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為上古紀元星名,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凶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這一傳統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開門爆竹」一說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齋日
早晨拜神,放炮仗。初一的上午用齋菜拜祭太歲神,早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早吃完,往後便可以大魚大肉。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開年(開齋日)
照傳統說法,除夕辭舊,大年初一迎新,初一迎新要吃齋,初二解除齋解等禁忌,是嶄新的開始,俗稱「開年」。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一般備發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現代人也有將開年飯擺到酒樓吃。一些郊區農村還保留著「放生」的習俗,買活鯉魚,用紅紙蓋上魚眼,拜神之後到河塘放生。

姑爺節
正月初二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家 、岳母拜年。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利是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潮汕人將初二姑爺回岳父母家吃飯稱為「食日晝」,就是吃午飯的意思,姑爺和女兒必須在晚飯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區由於路途的原因可能會住下並吃晚飯)。

拜年
拜年,即是新年期間走訪親朋好友互賀新年的一種方式,拜年是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赤口
古時在中國南方民間,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古時在香港,人們普遍大年初三不拜年,因正月初三是「赤口」,又稱「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是古代讖緯家所謂五帝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俗以為是日赤熛怒下兄,遇之則不吉,故此,「小年朝」例應祀祖祭神。

小年朝
年初三又稱「小年朝」,有祀祖祭神的習俗。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親朋好友之間不可互相走動拜訪,還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小年朝:古載,初三日,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

羊日
《歲占》中說: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路頭神
五路神又稱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四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據說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接五路須主人帶上香燭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財神堂去請接,每接來一路財神,就在門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後,主人和伙計依次向財神禮拜,拜後將原供桌上的馬幛火化,表示恭送財神。儀式才算是結束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送窮鬼
農歷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漢代東方朔《歲占》收錄的古俗認為,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中國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挹肥
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污穢的廁所清掃干凈。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

開市大吉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正月初六,在舊時是大小商家「開市」的日子,門板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人日
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在文字記載上,漢朝開始便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撈魚生
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

踏磧
在西南地區,人們會結伴郊遊。《荊州圖經記》:(奉節)夔府人重諸葛武侯,以人日傾城出八陣磧上,謂之「踏磧游」,婦人拾小石之可穿者,系於釵頭,以為一歲之瑞。

年例
年例,古老傳統賀歲方式之一。年例文化源遠流長,有歷史,乏記載。所謂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是指每年定期(主要集中在新年期間)舉辦的群體大型祭祀活動。年例禮俗以敬神、游神、擺宗台(做醮亦稱擺醮)、祭禮為核心,並伴以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請親朋好友,而開展的群體性祭祀活動;主旨是酬謝天地神祖恩德,驅邪祛疫,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

順星、穀日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後方正中受祀。黃昏後,以北斗為目標祭祀。祭祀後,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陰則年歉,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年稻穀豐收。

九皇會
古時全國許多地方,如廣東、江蘇、浙江等省,均於農歷九月一日至九日連續九天盛行禮斗之俗,謂之九皇會。北斗九皇由北斗七星和左輔、右弼構成。《玉匣記》說:九月初一至初九日,北斗九星隆世之辰,世人齋戒,此日勝常日,有無量功德。九皇信仰的影響很大,這種崇拜在民間逐漸演變為禮斗之俗。據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載:廣東地區於九月九日,多建九皇會以禮斗;在雲南,禮斗已為滇俗,九月朔至九日舉辦,最為虔誠;浙江杭州的禮斗日期則在六月朔至初六,禮俗大抵一樣。

天公生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開燈、燈酒宴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區有開燈的習俗,設開燈酒宴。該日,男孩之父必購八角紙燈一盞,懸掛在祠堂或廟堂正中央,以求讓祖先認識自己的子孫而加以蔭佑,或請神明進行保護。燈酒會的習俗包括開燈、投燈、飲燈酒等一系列習俗活動。

石不動
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石頭生日:在這天是石頭的生日,所有石製品都不可使用。

賀老鼠嫁女
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面餅置牆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櫃,怕驚動老鼠。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子婿日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十二搭燈棚、做齋頭、做醮、標炮
正月十二,搭燈棚,做醮,做齋頭,標炮。「做齋頭」禮儀復雜,當天早上要從廟里請神回家,並安坐大堂之上,供奉糖果香火;「做齋頭」機會難得,是榮耀之事,因為人們普遍認「做齋頭」可得到神的厚愛,會帶來好運,來年會發財勝手,心想事成,因而都隆重而為之;「做齋頭」一般都擺齋頭酒。
從即日起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舞獅、飄色、游神、廟會
正月十三、十四,舞獅、飄色、游神、廟會。也有傳說正月十三是「燈頭生日」, 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

試花燈、游神、廟會、送蠐蟆
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農歷正月十四,四川蓬溪縣有「送蠐蟆」傳統民俗活動,參與活動的人員不僅能吃到正宗農家「壩壩宴」,還能手持竹製燈籠登山,燃放煙花並「送蠐蟆」,迎接農歷新年的好運和良好祝願。

賞燈、游神、游燈、押舟、放煙花
正月十五,又稱元宵節、燈節,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游燈、押舟、放煙花、鬧元宵等。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賞燈與放煙花也是元宵主要習俗之一。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

燈會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比如唐《兩京新記》雲:「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以看燈,光若晝日。

廟會
逛廟會是傳統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吃湯圓
正月十五吃湯圓,「湯圓」亦稱「元宵」。湯圓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湯圓也寓意團團圓圓。

演社火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還要幾個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蹺、跳鍾馗、花車等等。

7、吳川風俗簡介!

一、 花橋簡介
春宵一刻值千金。元宵佳節,又是一個吳川人狂歡的火樹銀花不夜天。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晚,踏著夜色,遊人傾城而出,擁向花橋。花橋是由吳川市梅錄鎮上隔海村群眾裝飾的。他們把梅江上一座橋梁點綴得花團錦簇,燈火輝煌,橋頭龍飛鳳舞,逼真動人。遠遠望去,猶似一條火龍騰出水面,橫跨梅江,氣勢磅礴,無比壯觀。走近花橋,橋的兩側,鮮花爭妍斗麗,詩書畫高懸,彩燈交輝,倒映水中,任人欣賞,隨人聯想。花橋與泥塑、飄色,被譽為梅錄元宵「三絕」,多次被廣東電視台攝入熒屏,響譽中內外。
「正月十五晚行花橋,買支白花生個仔。」這個吳川人民的風俗習慣來由已久。而今,不僅僅是吳川人游花橋、賞花燈,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也趕來吳川一睹風情,更有不少外賓亦慕名而來,這給粵西古鎮――梅錄增色不少。
二、 花橋盛況
傳統的花橋,都是位於吳川市梅錄鎮的上隔海橋。由於地形位置上的限制,舊城區的窄街小巷,容不下潮湧般的人流。人們要行花橋,往往要排成一公里多的長隊伍等候,人潮擁擠,給遊客及管理人員都帶來不便。今年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去年又是吳川人民大豐收的一年。吳川人民的熱情十分高漲,吳川市政府也十分重視,因此,今年的元宵節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搞得隆重。為減輕人流擁擠的壓力,便於疏通管理,今年市政府在江心島大橋上搭起了新的花橋,把游花橋與江心島樂園溶為一休。人們游過花橋,便可到江心島樂園去玩個痛快,嘗遍吳川風味小食。
傳統風俗習慣要被改變,把花橋由梅江搬到鑒江上來,隔海村的群眾可不同意啊。於是,隔海村群眾決定自己籌集資金,在傳統花橋的舊址(上隔海橋)上搭起了傳統的花橋,准備與江心島的新花一爭輝煌。因此,今年的遊客可以觀賞到兩條不同特色的花橋。江心島樂園的新花橋具有新時代的風格。江心島花橋橋寬10米,長200多米,橋頭大牌樓懸掛兩個1.8米大燈籠上的「花橋」兩字十分搶眼,兩支激光彩燈,耀眼繽紛,橋上懸吊著燈籠、彩旗、綵帶、氣球、字畫,處處襯托出節日喜慶熱烈的氣氛。橋頭上「花枝招展迎新紀,橋路寬舒向小康」、「恍惚嫦娥臨月殿,優游士女步花橋」反映遊客發自內心的贊嘆。隔海的花橋則保持著傳統的風格特色,古色古香,傳奇故事色彩繽紛,誘人思緒。兩橋爭相輝映,遊人大飽眼福。
三、 花橋的製作藝術
「花橋」顧名思義。就是用花裝飾點綴的橋。這種解釋用於古時的花橋或許正確。不過,花橋的歷史發展到今天,它的意義已不僅僅是鮮花裝點橋了。今天花橋,與其說是花橋,倒不如說它是一個民間藝術展館更為恰當。它構成包含了雕塑藝術、盆景工藝、燈光效果、詩書情畫意和古牌樓建築藝術風格等等。
一座完整的花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橋身,二是橋的兩端的點綴。花橋的入口處,有一座古建築風格的牌樓,這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風格的繼承,牌樓上有各種各樣的圖案花紋,龍飛鳳舞,紅牆綠瓦,檐角四翹,上有橫匾,兩邊有對聯,十分壯觀。花橋的另一頭,正對著橋有一座以仙女散花為主題的大型泥塑,兩米多高的仙女,坐落在繁花擁簇之中。泥塑精雕細刻,巧奪天工,形態栩栩而生,令人嘆為觀止。這座泥塑不僅工藝精湛,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凡是遊客們買到一支經過泥塑上噴泉噴灑出來的水淋過的白菊花,今年就會生仔,如果是紅菊花,就是生女。因此,這就是年輕的夫婦和情侶特別鍾愛的地方。這也是花橋年年人流不衰的主要原因。花橋最漂亮的地方還是主體部分(橋身)。花橋是在原來的鋼筋混凝土橋的基礎上,用竹木搭架,把整座橋形成一個四方形通道。花橋頂部蓋有彩色塑料膜,縱橫交錯掛著五顏六色的彩旗,裝點著一串串葡萄、草莓等果實及綠葉;上面及兩側的各種顏色的日光燈,把整座橋照得五光十色,燈火輝煌,一串串、一盞盞的彩燈,有如繁星點點,銀河瀉地;橋的兩側貼掛著吳川各界名流文豪們的詩書畫等傑作,走進去如入詩書畫廊。兩邊的繁花擁簇,爭奇斗研。怒放的鮮花,輝煌的燈飾,映入水中,盪漾著一束束瑰麗的光環,溶洽著恰到好處的詩情畫意,真可謂良宵一刻,美景醉人。
四、 花橋的歷史及傳說
今天的花橋,來由已久,據說起源於清朝年間,具休為哪個朝代哪一年,現已不可考究。最初的花橋並沒有現在的花橋這樣五彩繽紛,燈火輝煌。起初是用竹排或小木船連接而形成的上座浮橋,並沒有鮮花和燈飾裝點。有關它的歷史傳說各有不同。
花橋原是隔海村群眾為過江進城鬧元宵而搭起的橋。據說,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連成的一座浮橋,後來因為浮橋危險,就改用竹木搭橋。那時候,因為人們有「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條橋,擁擠時免不了摩肩擦背,於是又改搭男女二橋,還把女橋蓋住,裝飾一番,越裝越美,便成了「花橋」。
又一傳說,很久以前,隔海村群眾為了過江鬧元宵,每年都用小船或竹排連成一道浮橋,把人們渡過江去。有一年元夜,人們正擠擁著過橋,突然一陣大風把浮橋打翻,人們全部跌落水中,男女老少,哭爹喊兒,十分悲慘。正在這時,忽然一位仙女從天上飄下來,把綵帶一揮,綵帶立即變成了一道彩虹橋架在江面上,這條橋全是用花編成的,十分美麗,跌落水中的人們立即爬上花橋,沒一個人傷亡. 從此以後,隔海村群眾為了紀念這位仙女,每逢元宵就仿照這條仙橋的樣子用竹木搭橋,然後裝飾成了花橋,並在橋頭雕造一個仙女的泥塑,以庇佑後世。
有關花橋的歷史記載曰。河北上村,梅江橫其前,聖廟建其後,景色壯麗,風俗敦厚,一水相隔,小舟駕渡,元宵佳節,賽會中心。清前年間,元宵之夜,有女神送花,浮江而來,降臨聖地,灑下花朵,得之財丁興旺。於是每年元宵節目,架搭花橋,恭迎神駕,造福人民,青年男女,到橋取花,成為吉利象徵,紅男綠女,攜手如來,四方賓客,連袂而至。梅六花橋,名揚遐邇,不知幾年幾世矣。梅六架彩橋,澗跨長虹,弦歌燦爛,尋踏月追侶之風情,橋內鮮花燦爛,彩旗飄揚,詩畫滿廊,燈色迷人,身在其中,好似嫦娥臨月殿,廣寒仙子游蓬萊。人傑逢地靈,橋頭泥塑百載傅承不衰,物華耀天寶,神女獻花千秋歷數常興,固取吉利,財丁興旺,善男信女,爭先恐後,到檀取花,構成一幅人間天上的圖景。正是梅六元宵迷遠客,隔海花橋醉遊人。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