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民怎麼過的春節
1、武漢過年的風俗習慣
武漢過年習俗
除夕:
男人:這天要把水缸挑滿,保證3天有水用,這叫「福水長流,子孫富足」(有自來水後,該習俗無形廢止)。然後要收拾屋子,換春聯,貼門神。黃昏時開始祭社,過小年(臘月二十四)時請灶神 「上天言好事」,除夕時灶神已回來,歡迎他「下地降吉祥」。
女人:不管多忙,到這天一定要做好全家人的新鞋,這叫「過年穿新鞋(Hai), 喜事一起來」。然後要將牲畜喂飽,囑咐狗不要亂吠,以免嚇跑財神。
年飯:先放鞭驅邪,天亮前吃年飯,「越吃越亮」,吃時魚不能動筷,要「年年有魚(余)」。其間長輩給晚輩「壓祟」錢(今之壓歲錢其實是訛傳)。
守歲:年飯後全家圍爐喝茶聊天,據說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鬼魂就會附體。守歲時家裡燈都要亮著,午夜一過,家家鞭炮齊鳴(武漢1994年開始禁鞭)。
初一:
聽動靜:五更時鳥雀鳴叫則主豐年,群狗亂吠則主亂象。
觀天色:風宜北,諺曰「北風吹到南,無錢也去擔,南北吹到北(Be),有錢也沒得」。
出方:初一起來,衣冠整齊,以酒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長,然後燃鞭出門,向喜神方拜,稱為「出方」。
頭三天:
接年飯:頭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過年時吃剩的飯菜,企盼「有吃有剩」。後來演變為家家煮麵條、豆絲、糍粑當頓。不能向外潑水,也不能掃地,以免走了「財喜」。
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否則就是「欺祖滅倫,寵妻滅母」。初三以後拜親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錢有勢的,這叫「人往高處走」,否則便一年走下坡路。
送年:初三後可繼續拜年,但要開始焚香敬神了,各寺僧侶出來沿家收年飯,施主們都不吝嗇,謂之「越把越有,富貴長久」。
春節期間,武漢娛樂很多,有跳獅、雜技、朝山進香等等。建國以後這其中拜年的習俗仍在延續,但形式已有很大變化,初一、二、三仍是拜父母、岳父母、邀親友聚餐,或帶孩子逛公園。近三五年才開始去酒樓訂年飯、外出旅遊等。
武漢風俗-煨湯待客
許多地方賣豬肉,都是連骨頭帶肉一起賣,買肉的人不願要骨頭,找熟人買,盡量少搭點骨頭。武漢人買肉不一樣,喜歡要骨頭,特別是排骨,爭相購買。排骨供應少時,人們起早床去耐心排隊等候,或者找熟人,想方設法買排骨。因為武漢人講究煨排骨湯待客。如果貴客來了沒有排骨湯,那是很失禮的,好像降低了待客的規格,對客人不夠熱誠,大方。作客的也會覺得沒有受到盛情的招待。 地道的武漢人煨湯待客,並不只是把排骨湯當做席上的一道菜,而是在吃飯之前,先給客人盛一大碗,讓客人吃肉喝湯。客人酒足飯飽之後;熱情的主人還要勸客人再喝一碗湯。外地人開玩笑說:武漢人"奸"得很,客人去了,光用湯也把你灌飽了。多來個把客人,只消往沙吊子(煨湯的器具)里添瓢水就行了。
武漢人喜歡喝排骨湯,除了待客,人們也常煨湯改善生活,或為病人、產婦補養身體。
武漢風俗-除夕凌晨吃年飯
我國人民十分注重舊歷除夕的全家團聚,這一天要吃年飯,也叫團年飯,全國各地皆然。吃年飯的時間,一般在晚上,也有在中午的,但武漢的一些人家卻安排在除夕的凌晨。
這些人家從舊歷臘月二十四日"過小年"起,就忙著辦年貨,忙到臘月二十九日進人高潮。這一天,所有該燉、該煮、該炒、該炸、該蒸的菜餚,都要製成半成品,並把年飯要吃的菜看準備好。每樣菜都象徵一個好兆頭,如一個熟豬頭代表福,大塊熟豬肉代表祿,用筍絲、千絲、粉絲、胡蘿十絲加上黃花、木耳、香菌、芹菜等一起炒成的素什錦代表壽,用肉丸、魚丸、豆腐丸象徵"三元及第"(武漢人"丸"字發音為"元"),用油炸全魚象徵"年年有餘。等。烹制好這些菜看,已是深夜時分。講迷信的人就?quot;轉鍾"(武漢土話,指時鍾轉為零點,以後供神祭祖,然後吃年飯。全家老少,歡聚一堂,邊吃過談,歡聲笑語,持續幾個小時,一直鬧到東方發自,天明大亮。這也是個彩頭,叫做越吃越亮。預示著來年大吉大利。
為了使這頓年飯吃得歡樂,開始拿碗筷時要注意,掌上桌的碗筷只能多,不能少。如果每人都分得了碗筷,還有剩餘的,那就意味著來年要添人進口;如果缺碗少筷,就會結這頓年飯罩上陰影,因為講迷信的老人認為這預示著他們在來年將面對不幸。
2、疫情下的武漢人到底該怎麼過年?
春節前後爆發了肺炎疫情,武漢是疫情最嚴重的地方,這里的人們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疫情爆發了,國家已經派出了專家組,以鍾南山院士為首的醫護工作者前赴後繼的前往了武漢進行了治療和指導,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大家一起面對這次肺炎疫情。作為武漢人面對今年的春節,大家都是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這次疫情,配合醫生治療,發病的及時去醫院救治,未發病的要在家裡做好隔離。
1、大災大難面前我們該坦然面對
往日里,我們可以風花雪月的活著,聽歌,追劇,談個戀愛,去旅個游,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是,災難說來就來了,很多人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內心會有膽怯的心理,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們是一個整體,國家,各級政府都行動起來了,以各種形式表達著對疫區人們的關懷。所以,團結友愛,眾志成城之下,大家都學會了坦然面對,接受這種現實,並且勇敢地面對,相信國家,相信科學,相信我們自己,我們這一生一定要與家人在一起,所以一定會平安的。這個年註定是特殊的,但是特殊的意義也會更深遠一些,讓我們學會更加堅強的去面對。
2、和家人在一起就是永恆
一位武漢的朋友說,這個年很特別,很意外,這場疫情的突然而至是他沒有想到的。所以,當疫情來了以後,他選擇和家人待在一起,放棄了一切外出聚會的機會。他說往日里特別忙碌,根本沒時間和家人在一起,這次特殊的時期把他和家人的心緊密地團結在了一起。這一點是他感到最大的欣慰,他雖然覺得疫情很可怕,但是和家人在一起就是永恆。網上很多朋友給他送來問候,鼓勵他們勇敢面對,他覺得每一天都是暖洋洋的。
武漢的朋友們每個人都有信心戰勝這場疫情,所以大家的心態都很好。有困難,大家一起來戰勝,有困難,大家一起面對,一起加油!
3、湖北過春節習俗有哪些呢?
湖北過春節習俗:
1、新婿賀年
在武昌,正月初四為「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岳父母家的人肯定會調戲新女婿,然而苦逼的新女婿只有忍讓和一笑了之的份啦。而黃陂拜年的順序卻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
2、舞龍舞獅
差不多到初六以後,越來越熱鬧,舞獅子舞龍的都來了,仙桃地區的舞龍尤其精彩,沔陽鄉間的舞龍,全長二三十米,用竹篾鐵絲紮成骨架,再敷蓋黃布,龍身上還劃有黑脊,在歡樂的鑼鼓聲中,巨龍翻卷騰躍,小孩兒和大人都來圍觀;舞獅子更好玩,常有人走街串巷,到別人商鋪里去,用一塊紅布掛在梁間,在眾人喝彩聲中舞獅人敏捷地取下來,名曰「取紅」。
3、旱蓮船
旱蓮船又叫采蓮船,是江漢平原鄉間常見的春節娛樂活動。旱蓮船是在鐵絲外用布料縫製成船的樣子,再加上遮陽頂,整個船五顏六色,非常喜慶。表演者穿上戲服,翩然起舞,旁邊會有丑角扮作撐篙人,他們一般會唱著沔陽花鼓戲或者鄉間小調,挨家挨戶表演,人家就會給些紅包、煙酒,討個吉利。
4、龍燈會
龍燈會是孝感元宵節的重頭戲,從初八人們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台等樣式。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樂,唱各種彩詞。例如「老者添壽、少者安寧、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穀豐登、鹿鶴同春、七星轉斗、八仙臨門、久久富貴、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語。
5、鬧元宵
元宵夜時,孝感有些地方流傳著請七姐、問年成和乞巧的習俗。因為傳說七仙女被不願回天庭,在人間化作飛梭石,正月十五晚上,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唱乞巧歌,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鵝蛋形狀,讓孕婦燒「鵝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傳說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們不能在家裡喧鬧。婦女要在床下點一盞麻油燈,邊拜邊說:「請紅娘子看燈。」據說這樣,一年就沒有臭蟲騷擾了。
(3)武漢人民怎麼過的春節擴展資料:
湖北,簡稱「鄂」,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武漢,因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處中國中部,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全省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
4、武漢的年味兒回來了,武漢過年都有哪些習俗?
說到武漢人的過年習俗,應該從臘月二十三開始。過年的姿勢從這一天開始。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吹起灰塵”,“灰塵”與“陳”諧音,意為去舊迎新。
臘月二十四,就是過小年了。有很多要注意的。俗話說“三人四臣二十五”,意思是皇帝二十三,太子大臣二十五,老百姓二十四。
北方人一般以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人包括老武漢人,都以臘月二十四過小年。並且,作為歷史重鎮的武漢,北方人先後以重工業和重工業為主,加上九省通衢的商業地理位置,許多北方人在這里通商通婚,形成了武漢南北民俗文化大融合。所以,對很多武漢人來說,今天和明天都是一個小年。
在北方,這一天很受重視。小年這天祭祀爐子的王子,被稱為辭爐。供奉的主角是餃子,甜瓜等甜食。出去餃子進門,餃子和甜瓜就是讓爐子的王子馬上乘天,順風的甜瓜希望爐子的王子嘴甜,只說好話。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俗稱“元旦”,是武漢最重要的節日。這一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了一頓豐盛的團圓飯。一般來說,年夜飯要用“三全”(全雞、全魚、全鴨)、“三高”(魚餅、肉餅、羊餅)、“三萬”(魚丸、肉丸、蓮藕丸)等。晚餐時間通常在天黑前,有時在晚上。吃飯前,人們先在門外點掛鞭炮(現在禁止鞭笞),放完鞭炮關上門准備開飯。
飯桌圍成一圈之前,那些守舊的人家還得先祭祖,擺上幾副碗筷請祖宗入席。祭祀儀式結束後,才開始上桌就餐。魚肉是不能食用的,為了祈求年年有豐收。一家人一邊吃一邊談,笑得很開心。月初,天一亮,鞭子一放,便可半開大門出去(錢紙留在門口)。外出拜年。
武漢也重視拜年。初一拜父的爺爺奶奶叔叔;第二天祭拜母系家族的爺爺奶奶叔叔們(在黃陂,第二天外甥大了,可以坐在酒桌上);第三天,拜老婆公公;第四天拜親戚朋友;第五天是財神的生日,商店恢復營業迎接財神(相當多的商人去歸元寺燒頭燒香,祈禱新年的財富滾滾而來)。第六天把第一天堆積的垃圾倒掉,叫做“送窮人”。
5、武漢春節習俗是什麼呢?
武漢春節習俗是:
「春節吃『年飯』,元宵吃『湯圓』,春節側重『家人團圓』,元宵側重『鬧』,走出家門,進入社區,與鄰居、鄉親們一同歡慶」,武漢文史專家是這樣形容春節與元宵習俗的差別。
文史專家介紹了武漢的「五龍朝賀」,這是一種在武漢地區傳統的元宵習俗。他說,在清代最後一座黃鶴樓焚毀以前,每年正月初七,江夏縣(今武昌)有頭面的紳商照例到黃鶴樓集會,商談「五龍朝賀」事項,把這當作一年一度的盛典。
臘月三十是武漢人最重視的節日,俗稱「過年」。這一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一頓豐盛的團年飯。年飯一般要用「三全」(全雞、全魚、全鴨)、「三糕」(魚糕、肉糕、年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等。
近年來人們又在桌子中間置一火鍋,熱氣騰騰,更增添了節日氣氛。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間的。開飯前守舊規矩的人家還要先祭祖,擺上幾副碗筷請祖宗入席。祭祖儀式之後,大家才開始上桌吃飯。魚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餘。
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都要炸制春卷。元宵節的晚上,人們還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餡做湯圓食用,以預祝一年工作圓滿、順利。春節期間,人們還吃糖炸年糕,以象徵新年生活甜蜜、高升。
武漢人最正確的過春節步驟:
正月初一
大家都知道在傳統年俗中,正月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了年獸,所以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娘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
正月初四
正月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此外傳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於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一般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正月初六
正月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裡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又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的日子,因此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或者「接星」。此外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如果在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的稻穀豐收,天陰則欠收。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因此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
在正月初十的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或者是「十不動」。
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6、武漢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1、熱鬧流滴——踩蓮船
正月初一製作彩蓮船時,用幾根細竹竿紮成船形,然後用白皮紙粘糊,再用彩色紙剪出吉祥如意的花樣裝點,船上粘著龍鳳吉祥花,掛上五彩繽紛的綵球,船頭貼著大紅「福」字,扎兩朵鮮艷蓮花燈,船艙後板粘著一尾大鯉魚,一隻造型精緻的彩蓮船就做成了。
2、大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娘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3、元宵習俗——五龍朝賀
春節吃年飯,元宵吃湯圓,春節側重家人團圓,元宵側重鬧,走出家門,進入社區,與鄰居、鄉親們一同歡慶,張篤勤如是形容春節與元宵習俗的差別。五龍朝賀是一種在武漢地區傳統的元宵習俗。
在清代最後一座黃鶴樓焚毀以前,每年正月初七,江夏縣有頭面的紳商照例到黃鶴樓集會,商談「五龍朝賀」事項,把這當作一年一度的盛典。
4、四官殿的——活的
俗話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每逢元宵節,武漢街頭就有一些小販提著紙糊篾扎的各式各樣的燈籠,孩子們舉著點燃了的燈籠,歡天喜地,成群結隊。在武漢地區,賣燈最有名的地方,要數四官殿了。
小販們從這里批購出花燈,用葦稈或竹竿舉著,掛著,走街串巷叫賣「活的,活的」,五顏六色的形如青蛙、魚……之類。由於這些「活的」來自四官殿,所以稱之為「四官殿的」,甚至產生了諺語:「四官殿的——活的。」
5、聽戲曲、戲劇
漢劇舊名楚調、漢調,約有300多年歷史,有「京劇之母」的美譽。武漢地區其他劇種還有楚劇、湖北評書、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另外,武漢還是中國京劇第一世家京劇譚門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