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春節時期哪些地方可以插秧

春節時期哪些地方可以插秧

發布時間: 2022-12-13 03:39:30

1、宜昌的過年習俗是哪些?

宜昌過年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習俗。宜昌有個龍泉鎮。那兒姓周的家族提前一天過年。其它姓正常。三十早上吃點「元寶」---也就是煮的湯圓加雞蛋。上午十點多貼春聯。把團年飯擺好後,把家裡的長輩請過來,一家人團年,開飯之前放鞭炮。長輩就給列祖列宗敬酒茶飯。過後全家人才上桌吃飯。下午就會去給祖宗送燈(也就是燒紙錢,墳前點個燈,跪下磕頭,求祖上保佑,再放鞭炮就行),當天及初一的垃圾是不能往外倒的,收好了初二才倒。另外,要說吉利話,如吃完飯不能說吃完了,要說吃圓了;睡覺要說挖金子銀子去了等等。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看晚會。初一到最近的叔伯家拜年,初二有岳父母的就是走丈人(給岳父母拜年),沒有的就按親疏遠近拜年。宜昌的春節民俗活動有:賞臘梅、踏水車、玩泥巴等。不知能否達到你的滿意。

2、插秧時農民會舉辦什麼儀式(詳述)?

一、湖南常德風俗:農民很看重栽秧,明人吳申的《栽秧歌》寫道「一年生計在今朝,叮嚀兒女不辭勞。」栽秧之日,主家豐備酒菜,宴請本族本家尊長和栽秧幫工,謂「吃栽秧飯。」飯後,由主家或插秧能手下田扯第一把秧,謂「開秧門」。扯秧前,先用手向秧苗澆水,左三下,右三下,前三下,謂「趕秧風」,以免手腕中「秧風」紅腫疼痛。若中「秧風」,即用扯下的秧苗擦拭。自古以來,常德農村婦女就下田插秧,明人夏言有詩《安鄉道中婦人插田》,「村南村北競插禾,新婦小姑兼阿婆。」在人民公社時期,婦女更是插秧的主力軍。插秧時出於高興,也為了減輕疲勞,有唱歌的習俗。請人插秧,主人雇請歌手二人,在田壠間一人打鼓,一人敲鑼,對唱春歌。一般先唱請神一類歌曲,祈求保佑豐收,接著唱《保收歌》、《上安化》等民間曲調。明時安鄉縣令吳申還特為農民撰寫《栽秧歌》,供歌唱。此俗今失傳。
二、南京棲霞風俗:【開秧門】 插秧第一天俗稱「開秧門」。開秧門這一天儀式隆重,場面熱鬧,家家做糯米飯,備好酒菜 。有的農家還燃放「天地響」,姑娘和青年婦女們來到秧田邊,爾後推出一名全村公認的栽 秧能手拉頭趟,秧苗栽出二三米後,人們紛紛跟著「頭趟」插秧,姑娘和婦女們邊插秧,邊 唱秧歌,俗稱「打插秧號子」。舊時,有人為顯示插秧技能高超,在開秧門時穿長袖白褂插 秧,衣服上不沾一滴泥水。棲霞區有俗語:「小孩巴過年,大人望種田」,開秧門這一天家 家都備豐盛酒菜,表明種田也有「想頭」。插秧的最後一天叫「關秧門」,這一天,主家仍 辦酒菜,招待幫忙的插秧手,以示合作順利,這頓酒席稱為「了秧酒」。歷史上,棲霞 境內稻田區皆有此俗,今已不見。

3、農作物春耕時節是什麼時候,各地春耕最佳時間

我國農作物春耕時節,受氣候因素的影響,由江南(3月上旬)向北依次往後順延至5月。越往北春耕時節越晚。且每年的具體時間,受當時的氣候影響也有差異

立春過後,春耕即將開始,在中國一些地區一直傳承著試犁的習俗,但由於各地環境和自然條件的不同,寓意春耕生產傳統習俗的方式和時間也有所不同。

(3)春節時期哪些地方可以插秧擴展資料

春耕習俗:立春過後,春耕即將開始,在中國一些地區一直傳承著試犁的習俗,但由於各地環境和自然條件的不同,寓意春耕生產傳統習俗的方式和時間也有所不同。

第一段

桂北地區的開春試犁,城鎮活動比鄉村開展得還要熱烈和隆重。農村因天氣嚴寒試犁生產耕耘,多是拿牛軛走進牛欄,把牛軛往牛頸上一放,表示耕牛拉著牛軛耕田犁地之狀,預示著開春了,新的一年開始播種五穀了,應該作好備耕,搶上季節耕耘播種,千萬不要錯過耕種的時機。

城鎮活動:相傳在過去為渲染春耕生產氣氛,敦促人們作好春耕准備工作,城裡的官府縣衙在立春前一天,就派衙役到縣城的城皇廟旁邊的荒地上搭一個茅草官廠,衙役擂鼓鳴鑼,吹吹打打,抬著縣官和紙扎的春牛、犁,由衙門沿迎春路行至官廠,沿路的群眾,家家鳴放鞭炮,並將米、黃豆拋向耕牛。

表示新的一年五穀豐登。春牛抬到官廠後,要焚香祀奠皇天厚土,儀禮三伏三拜,縣官領頭,眾鄉紳跟隨在後依禮參拜,而後念祭奠天地神祈禱告詞,而後縣官親自扶犁,跟隨春牛之後,演試用牛犁田,以示開始春耕。圍觀群眾吆喝聲響徹雲霄。

縣官試犁後,衙役將紙扎的春牛抬起遊街,提示人們新年開始,五穀待種,百業待興,大家應該送懶,迎接大鬧春耕生產開頭日的到來,游完街巷後,回到縣衙門前打春後,然後把紙扎的春牛燒掉。

第二段

在瑤山,各家的主事人要扛鋤頭到田地里挖幾鋤,或到秧田和菜園里掏幾鋤,表示春耕動土外,還要上山砍幾根竹子插在田裡,表示插田,下地里埋上幾顆種子,表示播種豐收。

還有的地方把二月初一作為開春節。清早起來,家家戶戶把鍋蓋猛敲一陣,表示送懶,迎接大鬧春耕生產開頭日的到來。這天早晨吃過早飯,男人把家裡的農具普遍檢查一遍,看哪些要維修,哪些要更換,一一作出決定。是日便自己動手或請人開始整理農具。

婦女們這天早飯後,就用頭天浸好的糯米,用磨子磨好,並用立冬腌制好的乾菜和臘肉剁碎粘和成香噴噴的餡心,包在糯米粑中間,做成陽春粑,用柚子葉墊好,放在鍋里蒸熟後,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痛痛快快地飽吃一頓「陽春粑」。

在吃「陽春粑」時,家裡的主事人把新年要種的生產計劃、品種安排告訴大家,要大家發奮把陽春搞好,奪取新一年的好收成。

在山西的渾源、朔縣、山陰等縣及河北、內蒙古部分地區。民間流行有擊鼓迎春的習俗。

春耕前,民眾手持羊皮圓扇形手鼓,且敲且唱,祈求消災免病,秋後豐收。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在春耕生產時節,農民表演隊走村串寨,表演反映當地少數民族勞動生活的原生態歌舞,為春耕開犁唱響報春曲。

4、中國那個地方插秧是陽歷三月份?

中國南方地區一般的插秧就是陽歷的三月份啊,他這個就是早稻

5、請問年初時元陽梯田平常何時開始插秧? 插秧前還是插秧後的梯田比較美?

元陽攝影提醒:
1、元陽一般五月份開始插秧,九月份收割,十二月份灌水。所以最好賞景的時間就是十月到來年三月間,其中春節前後最佳,此時極易看到雲海。一般在元宵前後,當地野櫻花、野木棉花、野桃花和棠梨花開,滿山的紅、白色,極為壯觀。當地氣候多變,建議帶上傘,可以遮陽又可擋雨。當地早晚溫差大,注意防寒。
2、龍樹壩和多依樹的日出可算是元陽梯田中非常精彩的部分;老虎嘴更有航拍的感覺;另外,老勐星期天有趕集,傣、苗、哈尼、彝、瑤等民族風情濃厚,特別衣飾上色彩斑斕,建議提早前去,看趕集的同時可抽時間逛逛周邊的寨子。
3、如果不是攝影發燒友,只是隨心看看,大可不必趕著人流去那些拍攝點去湊熱鬧,隨意選一塊地方都可以體味到元陽梯田的恬靜優美。
4、專程去元陽攝影最好是帶上28-70廣角的鏡頭,三角架和遮光罩這些配置也應該帶上。
5.縣城周圍少數民族寨子很多,但都在山上,如果想到寨子里去看看,可以找到路邊擺攤的老鄉領路。這里多數寨子不通公路,基本上都是山路,很難走,最好穿平底鞋,出發前應該吃點熱量比較高的東西,包里備點巧克力、牛肉乾之類的東西會有用的。
(摘錄自遠方網)

希望有幫助

6、二十四節氣中哪些農作物分別適宜在哪些氣節播種?

立春:(2.4)

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連續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22℃為春天,根據這一標准,浙北春天一般始於4月初。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春季也提早來到。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多樣,對於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華南各地入春最早。本節氣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3~4℃,降雨量20~30毫米國。麥田清溝瀝水防漬。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2.19)

冬去春來,氣溫回升,濕度增大,江南一帶,雨日和雨量都有明顯增加,確也名符其實。但是初春的天氣乍暖還寒,變化無常。

本節氣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5~7℃,降水量30~40毫米。其時大小麥陸續進入拔節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溝排水,加強油菜的田間管理。

驚蟄:(3.5)

天氣諺語: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滬);驚蟄聞雷聲,全月雨轟轟(浙、魯);驚蟄滴幾點,九九倒回轉(甘)

本節氣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7~9℃,降水量30~40毫米。麥田要加強肥水管理,看墒(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經驗判斷方法俗稱田間驗墒,將土壤墒情分為5種類型,即汪水、黑墒、黃墒、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澆灌拔節肥、拔節水。

油菜施苔肥。早稻准備育秧,植樹造林。

春分:(3.20/3.21)

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晝夜時間幾乎等長。

本節氣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8~12℃,降水量40~60毫米。

長江兩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後浸種催芽,開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頭搶睛播種。繼續管好小麥、油菜和做好植樹造林,改善、保護生態環境產,調節氣候。

清明:(4.5)

我國黃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氣清新明潔,宜於踏青。從氣候上分析,氣溫進一步回升,如受暖氣團控制,遇上暖好天氣,江、浙、滬、皖最高氣溫可升至25℃以上,當遭到較強冷空氣影響時,最低氣溫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還寒仍是這個節氣的主要特徵。

從降雨來看,本節氣內點雨未下有之,節氣平均雨量60~70毫米。平均氣溫可達12~15℃。大江南北都進入了農忙季節,早、中稻先後播種,小麥拔節,油菜揚花,田間管理不能放鬆。玉米花生播種。

穀雨:(4.20)

清明過後,雨水增多,有利穀物生長,但是,有的年份此時滴水不下,甚至從清明到立夏一直不下雨,出現春旱,這對農業生產影響是很大的。

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節;春播作物播種後需要雨水才能保證出苗率高。一般本節氣降雨量為70~80毫米,日平均氣溫14~18℃。此時,正是農村准備割麥、插秧、種棉的大忙季節。

立夏:(5.5)

暮春方去,新暑初回,萬物生長,欣欣向榮。但根據氣象學劃分,候溫(5日為一候)高於22℃時為夏季的標准對照。此時,只有以南真正進入夏季。

有的地區四季不明顯,如黑龍江省的愛琿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區根本沒有夏季。立夏節氣所反映的夏季開始主要是指黃河以南地區。

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19~22℃,節氣降雨量為90~110毫米。春花作物進入黃熟階段,要及時搶晴收割。立夏過後浙江將進入雨季,梅雨汛期開始,要做好防汛准備。

小滿:(5.20)

「小滿」是指黃河流域麥類作物籽粒開始飽滿還未成熟,所以稱小滿。但是浙江此時春花作物籽粒已飽滿成熟,農村一派豐收繁忙景象。

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在20~23℃,節氣降雨量為50~70毫米,與前後節氣相比降雨稍偏少。但華南地區卻先後進入雨季。

大江南北夏熟作物先後成熟,搶晴收割。北方地區需加強麥田後期管理。春玉米、高粱、中耕、除草、培土尤其重要。

芒種:(6.5)

芒是谷實尖端的細毛;小麥、大麥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緊張的夏收開始了,同時又是夏種比較繁忙的季節,所以芒種又稱「忙種」。

民間還流傳著「春爭日,夏爭時」,「小滿天趕天,芒種刻趕刻」,「麥熟一晌,龍口奪糧」。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23~25℃,節氣降雨量為50~90毫米。

要抓緊早稻培育管理,及時耘田、烤田提高土溫,注意防治病蟲害。適時播種晚稻。

夏至:(6.22)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全年白天最長。

北京白天有18小時。往後,白天開始慢慢變短。但此時不是最熱的時間,我國南北溫度相差很小,不過10℃。多數年份降雨量100超過毫米,日平均氣溫24~28℃。

要不失時機加強夏季田間管理,及時清除雜草,防治病蟲害。

小暑(7.7)

「小暑不算熱,熱在數伏天」。7月是全年夏季風最強盛的時期,副熱帶高壓籠罩江南,正常的情況是高溫少雨為主要特色。

日平均氣溫28~31℃,降雨量減少,一般60~80毫米。

小暑面臨著梅汛和乾旱的轉折期,各地在抓好防汛的同時,要及時掌握氣象預報信息,加強蓄水防旱,力求做到防汛、抗旱兩不誤。

大暑:(7.22)

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是炎炎盛暑,這個節氣對全國都適用。從降雨量來看,北方雨季已經到來,降雨量增多。長江流域梅雨結束,伏旱抬頭,晴熱少雨。

在華南此時東南季風帶來南海上空的水汽,降雨量仍比較多,本節氣浙北降雨量20~50毫米。日平均氣溫27~31℃,是全年最高的時段。喜溫作物,行長速度之快達到了頂峰。水肥田間管理一定要加強。晚稻插秧應搶在立秋之前。

立秋:(8.7)

黃河流域真正的秋天要比立秋晚一個半月左右,長江流域要推遲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江南仍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大地上積蓄的熱量,一時尚不能散盡,所以還有秋老虎的暑熱。雨少年份常有伏旱出現。

日平均氣溫29~27℃,開始呈下降,雨量80~100毫米且分布不均勻。對晚稻要中耕除草,發生旱象要灌溉。秋播要抓緊。棉花摘頂,促進秋桃(棉)發育。

處暑:(8.23)

江南有些地方仍炎熱不減,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之說,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25~27℃;

冷暖空氣又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相遇,進入秋雨期,選題為80~120毫米。這時晚稻正處於生長關鍵時期。

白露:(9.7)

全國各地氣溫下降加快,天氣轉涼爽,「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隨著季風轉換,日照漸短,強度變弱,冷空氣開始向南活動,全國大部分地區秋高氣爽,連我國西南地區日平均氣溫也降到22℃以下,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21~24,降雨量70~90毫米。

棉花分批採摘,秋玉米等作物加強後期的田間管理。

秋分:(9.23)

太陽直射點又回到赤道上,全球晝夜平分。從氣候學的角度分析,秋分以後,北方冷空氣活動日趨活躍,有時一場西北風便可吹盡夏暑迎來秋涼。

按常年規律,江、浙、滬的入秋期在9月底至10月初。我國東北、新疆等地多半在8月中下旬入秋,黃河下游地區9月中旬入秋,華南大地10月底到11月都會有秋涼的感覺。

繼續抓好晚稻田間管理。棉花選種收花。冬小麥、油菜做好播種前的准備。

寒露:(10.8)

此時,北方冷空氣熱力增強,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冷的高氣壓控制,雨季結束,經常晴空萬里,日暖夜涼,日溫差大,有利晚稻結實。

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16~19℃,降雨量繼續減少,約15~30毫米。寒露節氣是長江流域直播油菜適宜期,江北地區開始播種冬小麥。

霜降:(10.23)

從黃河流域看,初霜一般出現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氣非常吻合,全國各地的初霜日南北相差很大,如東北的長春,在秋分時就有了初霜,而南方的廣州,通常霜是罕見的,即使有,到冬至才見初霜。

此時,長江中游地區日平均氣溫14~16℃,降雨量20~30毫米。要加強油菜、田園蔬菜的培育管理。森林防火的資金積累工作也要盡早落實。

立冬:(11.7)

黃河中下游開始結冰的日期是11月1~11日,與立冬是一致的,但在長江流域,真正的冬季要比立冬遲半個月左右;

而青藏高原上是「六月暑天猶著棉,終年多半是寒天」;在廣州至南寧北回歸線附近冬無幾日;海南省長夏無冬。

所以立冬這個節氣不適用於全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10~13℃,降雨量20~40毫米。搞好晚稻的收曬。做好冬小麥播種的掃尾工作。

小雪:(11.22)

由於北方冷空氣熱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

黃河流域在小雪節氣,一般開始下雪。就全國而言,長江流域平均情況2月中下旬降雪;東北地區的初雪要提前到11月初以前;在福州、柳州、百色以南,是終年不見雪的。

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7~10℃,降(雨)雪量10~20毫米。做好牲畜保暖越冬工作。

大雪:(12.7)

此時,地上有了積雪,黃河中下游地區,各地12月的積雪日數比11月要多一倍,甚至多四倍。

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下降到5~8℃,降雪(雨)量10~20毫米。要加強冬小麥、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間管理。

冬至:(12.22)

陽光直射南回歸線附近,北半球白天最短;其後陽光直射位置背移,白晝漸長。「過了冬長一針,過了年長一線」。

此時,北方冷空氣強盛,標志著寒冬將至,最冷的時節來臨。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2~5℃,降雪(雨)量10~30毫米。加強冬小麥、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間管理。

小寒:(1.6)

氣候變化除了其自身周期性的變化外,人類活動的深度、廣度、力度以及大氣環流異常、火山噴發塵煙等諸多因素,影響了氣候固有的周期化變化規律。

致使過去連續出現14年的暖冬現象。本節氣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1~3℃,江北0℃以下。降雪(雨)量10~30毫米。

大寒:(1.21)

此時在「數九寒天」,實為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再往後便是「水暖三分」的立春了,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1~3℃,降雪(雨)量10~30毫米。

主要農事活動:積肥、造肥,冬修水利掃尾,開始綠化植樹,清理改造魚塘。

農歷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節氣即: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農歷二十四節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系密切的中國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具有很高的農業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

2006年5月20日,中國農業博物館申報的的農歷二十四節氣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4節氣按照所反應的現象不同可劃分為以下3類:

第一類是反映季節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表明季節,劃分一年為四季的。

二分、二至是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因為是從天文角度上來劃分的,所以適用於中國全部地區。四立便不盡然。

盡管也從天文上反映季節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氣候的季風性和大陸性都極為顯著,各地氣候懸殊,因此各地四季開始日期和其持續時間並不相同,有些地區四季分明,有些地區不甚明顯,甚至某一整個季節都不出現。

例如黑龍江省璦琿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帶便沒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傳著:「六月暑天猶著棉,終年多半是寒天」。華南福州以南沒有冬季,有些地區幾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經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雲貴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無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稱。所以四立雖是從天文上劃分得來,卻有很強的地區性,它不能適應於全國。

第二類是反映氣候特徵的。直接反映熱量狀況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它們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熱即將過去等都很確切。直接反映降水現象的有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雖說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也反映出溫度逐漸下降的過程,和每個節氣溫度下降的程度。

先是溫度開始降低,水汽凝露較多;以後溫度下降更甚,不僅露更多,而且涼起來,但還未結冰;最後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從農業生產上看,這三個節氣的熱量意義大於它們的水分意義,具體而生動。

第三類是反映物候現象的。小滿、芒種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向天地萬物通報春回大地的信息。


(6)春節時期哪些地方可以插秧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等。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

象徵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反映降水量的則是: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二十四節氣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就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為「四立」。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來。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陽直射北緯23.5度,黃經90度,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北半球白晝最短。

「分」在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時黃經分別為0度、180度,太陽直射赤道上,晝夜相等。

節氣意義:

二十四節氣中的一部分節氣已逐步成為大眾歡慶節日,並與民俗相結合,發展為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節日文化。例如冬至節,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吃羊肉等習俗。至今,我國台灣地區依舊保存著冬至時節用九層糕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最後,二十四節氣申請世界「非遺」是順應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工程。農歷二十四節氣,是流淌數千年的黃河農耕文明的印記,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沉澱,也是人類天文與農耕技術的空前重大成就,更是人類尊重自然走向自由的里程碑。

它理應跨出國門,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古代創造以及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化和藝術,為世界文明注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

早在2006年5月,農歷二十四節氣就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4月,中國文化部正式啟動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這是一件順天理、應地氣的工程。我們期待二十四節氣申請世界「非遺」早日成功,期待東方智慧之花的再次綻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下稱「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於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會議中心召開。

11月30日下午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節氣規律:

人們一般都通過黃道日歷得知准確的節氣時間,還有一種節氣日期速演算法:

通式壽星公式——[Y×D+C]-L

Y=年代數、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您知道前一年的某一節氣准確時間,可以通過一首歌謠輕易算出,之後的年份就是該節氣的時間,節氣的規律歌訣如下:

立春五日三時頭  驚蟄倒退三時首

一時一刻清時節  立夏九時三刻收

芒種兩日退一時  小暑三日五時求

五日退三立秋節  白露六日退一周

寒露六日加六時  立冬六日七時游

大雪六日四時到  小寒五日九時收

參考資料 網路-農歷二十四節氣

7、什麼地方的人春天插秧

南方丘陵地區(主要是兩廣和雲貴一帶)因水田比較小,不適合機器耕種,一般是清明前後

8、水稻都是什麼時候插秧?

稻田泥溫15℃以上時,大家都知道黑龍江省是中國的最北部,最東部,氣候也是最冷的。我們這里插秧的最佳時間是:「5月七八號到5月20號」,之間,我們這里關於插秧有一句諺語叫,「不育五月苗」,不插六月秧。分櫱期適宜溫度則在日均溫度20℃以上;抽穗期則以日均氣溫30℃左右為佳。所以,種植水稻,要掌控好水稻每個生長階段當地的正常氣候,才利於水稻的正常生長及獲得高產。

另外我們這里只栽培一季中稻,每年立夏前10天開始栽培,在立秋後10就可以收獲了。所以又有一句農諺叫「秋過十天滿天黃」,說的就是水稻在立秋後10天就變黃了,正是人們收獲的好時機。而水稻移栽之後比較適合秧苗快速返青和有著較高成苗率的溫度要求就是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上。所以,從溫度條件上來講,5月中下旬是比較適合水稻移栽。

我國水稻種植的地方很廣泛,南北相差有二三千公里,各地氣溫氣候不同,插秧時間相差較大,地方先後順序相差約有一兩個月的時間(即相差三四個節氣)。總體來說,插秧時間較早的是海南島,其次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一班在五月幾號至五月二十號左右是最好時期。

要看是那個地方氣候不一樣,所以插秧的時候也不一樣,我們這里是插兩造水稻的,所以里在清明過後就可以插秧了,我種地的地方在第二季溫帶下線,第三季溫帶上線。我們在這里一般都是5月9日左右。氣溫穩定通過13度就可以。但是也要根據當時的天氣預報,如果有低溫的過程,在插秧後及時上一層水,起到保溫的作用。

9、安徽春節習俗

(1)安徽過春節俗稱過年,節日氣氛濃厚,無論家人在何處,都要在除夕前趕回家與親人團聚。

(2)除夕的年夜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餃子,皖中和皖南人則在吃飯前要放鞭炮、貼春聯、祭祖。祭祖儀式相當講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須有雞有魚。

(3)吃飯之前,長輩要用紅紙包錢給每個孩子,稱為「壓歲錢」.飯後,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花生、糖果邊聊天,看著中央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直到天明,這就是「守歲」.

(4)年初一清早起床後,開門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稱接門神。家人團拜,互相祝賀,吃棗、栗、茶葉、雞蛋、長壽面,然後出門向其他長輩們拜年。

(5)初一這天不能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備的盆中,不潑出門,意思是不把財氣掃(潑)出去。這天一般不勞動,因而有「趕忙三十夜,清閑初一朝」的說法。

PS:更多安徽的習俗如下:

安徽春節習俗一、過年只吃一頓飯

在壽縣,大年三十一天全家誰也不準吃早飯和午飯,只准吃一頓年夜飯。

吃年夜飯,必須要有一盤鮮魚,但這盤鮮魚任何人不準吃(意味著年年有餘),只有過完大年初三才能動筷吃這盤魚,人人都要吃上一口。吃年夜飯時不準說話(意味著埋頭大發財),吃年夜飯一定要留點飯在碗中。

年三十、初一、初二、初三,四天不許重新開鍋做飯,這也是壽縣當地一特色的年俗。所以,大年三十晚間的每家年夜飯做得很多,有的家庭鍋能做多少飯就做多少飯。

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做得也很有特色。所有人吃罷年夜飯後,年齡最長者將剩下的飯盛出,然後在灶上慢慢烹制鍋巴,大約半個多小時後,一個整體鍋狀的鍋巴就新鮮出爐了。這時,老人虔誠地用雙手將它放在稻屯上(任何人不準吃),意味著來年大豐收。

安徽春節習俗二、「元寶」放在門檻上

開門大發財,「元寶」滾進來,在肥西、六安一帶被當地百姓演繹得活靈活現。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後,「守歲」的人們都關上了大門。當地風俗是,關上大門後就不能再開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門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燒上香,燃了燭,再開門放炮。在這段時間內,當地一些好事者將平時用黃土捏成的、與真元寶大小形狀一樣的假元寶放到大門的門檻上。年初一早上,主人把門打開的一剎那,「元寶」骨碌碌地滾了進來,該戶主人見到「元寶」心花怒放,將這個「元寶」恭恭敬敬地放到香案上,前來拜年的人都要說上幾句吉祥祝福的話語。但是這個「元寶」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後,送「元寶」的人會挨家挨戶討「吉利錢」.

安徽春節習俗三、年飯是在中午吃

在定遠縣的很多農村,年的過法各不相同。在這里,人們常說的「年夜飯」卻是大年三十中午吃。

在定遠縣很多農村,一直以來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飯。很多家庭為了「搶早」,有的上午11點不到,就開始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了。很多做生意的有時因為生意好,才很無奈地把「年夜飯」改在晚上吃。有些做生意的,為了趕在中午吃年夜飯,乾脆在大年三十便把生意停了,一家人從早上便開始准備中午的「年夜飯」.

安徽春節習俗四、凌晨四點就「完年」

在宿松,臘月中下旬,年味就漸漸濃了。

宿松有段民謠,孩子們很小就會唱。「天哪天,莫起風,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殺雞又殺鴨;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講好話,初一初二不挨罵。」宿松做的粑是用米粉和成的,用蒸籠蒸熟,涼了幹了,就用水浸著,可以吃到春耕插秧。粑用桃木雕花造型,有萬字印,有喜字印,有壽字印,還有春字、福字等印。孩子多的人家還雕桃子印。

在吃年飯的時間上,宿松大多數地方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但宿松湖區,靠東洪、下倉一帶卻有些特別:大年三十早上,天剛破曉,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過年」,一家人圍桌吃起了「年早飯」.性急的人家甚至四點多鍾就「完年」了。

宿松人的「小年」在正月初七過。小年過得很隨便,往往是在黃昏放一掛鞭炮就算過了小年。而元宵節卻很隆重。過去有「吃了元宵肉,農夫脫赤足」,即意味著春耕生產又開始了。

安徽春節習俗五、吃飯之前先祭祖

廬江在那裡過年,仍然能感觸到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年俗。

大年三十中飯一吃過,大人們便帶著小孩到祖墳上燒紙。在吃年夜飯之前,同姓年紀最長的再召集兒孫們到祠堂祭祖,意寓過年時不忘記祖宗,先擺上一桌菜,倒上酒,然後,按家族中輩份大小挨個磕頭,忙完了這一切,才能回各自家中吃年夜飯。

安徽春節習俗六、團團圓圓「團圓餅」

蚌埠地區有一個習俗,過年了家家蒸大饃,蒸了一鍋又一鍋,蒸好了放在盛糧食的笆斗里。年前蒸饃時各家都會蒸上一個一尺方圓的餅,當地人叫團圓餅。餅一般連續摞三四層,上面用麵粉做一對小龍,預示著子女都能成龍成鳳;配上蓮子、紅棗等點綴,有早生貴子、紅紅火火之意。蒸團圓餅時,小孩子是絕不允許插手的,蒸好後,要放在自家的糧囤上,也有慶豐收的意思。

安徽春節習俗七、硬幣放進扁食里

在宿州地區,從臘月二十四開始,百姓就開始准備年貨。還要蒸饅頭、炸出各式的面制小糕點。第一鍋饅頭出爐後要燃放鞭炮以祭灶神。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吃團圓飯,飯前會放一串鞭炮,菜相當豐盛,但不一定有米飯也可以是稀飯,晚飯卻很簡單,只是吃些面條或元宵,晚飯後開始捏扁食,全家動手。扁食是作為年初一的早飯,素餡,主要以青菜、雞蛋末、粉絲末作為原料,包制時隨機放進一些硬幣、一元、一角、五角等。扁食完工後,會有一個自願「守歲」的家人照看。初一早飯時,誰吃到包有硬幣的扁食,就代表誰會在這一年裡財運亨通,而且硬幣面值越大,就證明賺的錢越多。

在宿州地區,拜年是在年底進行,大家提著禮品看望親戚。而在正月初二、四、六等雙日期的日子裡,晚輩再到長輩家,這時還會收到長輩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

安徽春節習俗八、紅蠟燭不許滅掉

在阜陽地區的鄉村,人們過農歷新年時有一個自古沿襲下來的傳統民俗,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廳)中點燃兩支紅蠟燭,紅蠟燭的中間擺上一些貢品,像雞、魚、肉等。在這段時間中紅蠟燭絕對不許滅掉。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