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春節的時候北方吃什麼
1、北方過年吃什麼?
北方過年年夜飯必吃的菜有紅燒魚、燉排骨、醬豬爪肘子、油燜大蝦、冷盤等這些是標配,半夜12點要吃餃子,初一、初五早上也要吃餃子。
磨豆腐 臘月二十五,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豆腐是春節加工菜的重要原材料。炸豆腐、豆腐盒子、製作豆腐繭等菜餚均需要豆腐。
殺年豬 臘月二十六,殺了年豬,除了腌制咸臘肉,剩下的都掛在倉房裡。快過年時拿回屋子裡,「緩」一宿。烀肉時用一口大鍋,底下燒柴火,慢火烀上半天,這樣烀出來的肉入味、好吃。但小孩子往往都等不及,不時地催大人給撈出一塊來嘗嘗。於是,這一天往往一點主食都不吃,光吃肉、啃骨頭就飽了。當然,還要留出一些生肉用來炒菜,還要一些瘦肉剁成餡,留著包餃子、炸丸子。
2、北方過年的風俗吃什麼?
首先,臘月初八,臘八這一天,表示年已經開始了。在臘月二十四號這一天,也就是小年,老北京會有吃一些好吃的,放些花炮以示慶賀。
北京人過春節對食物很講究,根據禮節文化的諧音文化,准備代表吉祥如意等意思的水果和飯菜。蘋果,柿子,等等。但是不能准備梨,因為春節過的是團圓的氣氛。在大年三十之前,就是過年的准備過程,需要采購年貨,布置家。比方說貼春花,剪紙,福字,對聯,掛燈籠。(這里說的燈籠是老北京的一種燈籠,學名叫「氣死風燈」。)采購年貨的最後一樣,必須是荸薺,諧音「必齊」,說明年貨已經准備完全,可以過年了。
今年的立春離除夕不遠,在北京,立春這一天要吃春餅。而且吃春餅要吃完成,從頭吃到尾,寓意為有頭有尾。
大年三十這一天,全家聚在一起,為的是吃一頓年夜飯,年夜飯也有講究,要八個熱菜四個冷盤,這是所謂的四平八穩,其中必須有「雞,鴨,魚,肉」這四樣熱菜。而且魚必須要多做出一條,不是吃,意思是年年有餘。這個時候的年夜飯還沒有餃子。
在年三十兒晚上十二點的時候,就要開始放炮竹了,在過去,「年」是一個怪獸,放炮竹的意思是為了把「年」嚇跑,保證下一年風調雨順。到現在,放炮竹已經演化成單一的慶賀方式了。放完炮竹,就要吃餃子了。
過春節有這樣一個講究,就是不掃地,不刷碗。因為在過去來講,這些都是財。比如說放完炮竹的廢屑,果皮等等。等到正月初五,破五這一天,再打掃收拾,這個時候叫「掃災」,而且在破五之後,一切禮數講究就都不計較了。
大年初一開始,就要串門,孩子可以領到壓歲錢,但是在過去,壓歲錢是給老人的。這個年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就表示這個春節過完了。
3、北方過年一般都是吃什麼啊
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雖然餃子早已是普及大江南北的日常點心,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
「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北方過春節也有吃年糕的傳統。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雖然南方也有吃年糕的習慣,但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
北方過春節吃什麼,雖然與南方不太一樣,但也有幾分相似,都是歷史傳承下來的,只是地域的不同造成現在的多樣化。
4、北方春節必吃的傳統食物 北方春節美食有哪些
<
5、立春北方吃什麼食物
立春北方吃什麼食物
立春北方吃什麼食物,立春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所以大家都很重視這個節氣。在立春到來的時候,會有一些習俗,而飲食也是其中一種。下面來看看立春北方吃什麼食物?
立春北方吃什麼食物11、春盤
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寧津一帶用蔥、蒜、椒、姜、芥切而調食之,稱為五辛盤,它既可以下酒佐餐,又可以作為禮物相互饋送。也有饋送青韭、黃柑的。春盤其實挺簡單的,它就是以涼拌蔬菜為主的拼盤。古時候,每到農歷立春,江南人家通常把生菜、鮮果和餅餌等拼置盤內食用,而北方民間則多將蔥、蒜、韭、芥等辛菜雜和起來吃,皆取迎新之意。
2、春餅
在山東又名薄餅、荷葉餅,上可以入宴席配烤鴨同食,下可以卷大蔥、抹面醬,而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結緣,最是餅中「通品」,深受民眾喜愛。大蔥味辣,為五辛之一,春餅以五辛佐食,這正是古代立春飲食的遺俗。春卷在今天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食品,在有中國餐館的地方,就有春卷。春卷在德國甚至被看作中國食品的代表。這里的春卷當然已經與立春沒有直接關系,不必只在立春食用。人們也大多並不知道,春卷本來是與立春相關聯的,曾是立春的節日食品。
3、蘿卜
在清代,一般人家立春節一到,就要咬食生脆蘿卜,認為這樣可以卻除春困。北京民間立春節咬蘿卜的習俗極為流行,每家每戶都要准備個大而勻稱的蘿卜來咬食。這種蘿卜,有的是「皮心都綠」,有的「皮紅心白」,有的「紫皮白心」,通稱為「水蘿卜」,只可供生食。這種蘿卜,「極甘脆」,有詩人賦詩贊譽日「咬春蘿卜同梨脆」,的確誘人。而仔細品來,不僅滋味好,情調好,還能提精神、解氣悶,難怪它如此受人偏愛。另外,一些富足人家,還要吃春餅和春盤,也叫做咬春。較之單純咬個水蘿卜,要文雅和講究多了。
立春節令活動
1、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扎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2、打春牛
鞭春即打春牛,亦稱「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將泥塑春牛打碎,這是農耕文明時代的`遺風。通過打春牛之俗,提醒農人,春天已到,應該不違農時,及時播種穀物,祈願一年五穀豐登,國泰民安。鞭春之俗與祈求豐收相關,是一項較為古老之節俗。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迎春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立春北方吃什麼食物21、春餅
立春這天,一項重要習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餅,而南方則流行吃春卷。吃春餅和春卷,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美好祝福。因此,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每年立春日,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歷史悠久。《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街東直門外,凡勛戚、內臣、達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這一習俗,可追朔到晉,而興於唐。《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春之意。
北京人吃春餅是用白面擀成圓形的餅,經烙制而成。清《調鼎集》記載春餅的製法是「擀麵皮加包火腿肉、雞肉等物,或四季時菜心、油炸供客。又鹹肉腰、蒜花、黑棗、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餅切段。」這是清朝的吃法。但現在演變為春餅抹甜面醬,卷洋角蔥後食用。
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各種熟食和炒菜。因其葷素搭配,食物種類繁多,故各種營養成分均很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鈣、鉀、鎂、硒等礦物質。又因平時家中不常製做,故而新穎別致,令人見了胃口大開,可以養胃生津、滋陰化燥,特別適合老人孩子食用。
吃春餅時,每人面前最好放一隻干凈的平碟子,將春餅置於其上,放上和菜或其他炒菜,卷好,拿著吃。在吃春餅的同時,還可以配些湯水來滋潤。春餅宜配綠豆稀飯或紅豆小米粥等。但若有一碗酸辣湯,或其他湯類,亦無不可。
2、蘿卜
立春這一日,我國民間「咬春」的另外一種食品是蘿卜。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還可以增強婦女的生育機能,立春蘿卜又稱為「子孫蘿卜」。
過去「咬春」就是買個蘿卜來吃,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胡同里吆喝:「蘿卜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卜給孩子咬咬春。
李時珍對蘿卜更是贊譽有加,認為它「根葉皆可生,可熟,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您看,李時珍開出了一串蘿卜的食譜。而且,蘿卜還有很大的葯用價值,它可祛痰、通氣、止咳,甚至解酒、解毒、補脾胃、御風寒。由此可見,吃蘿卜表面看來僅是一種風俗,實際上它是古人關於營養、健身、祛病的經驗之談。
民間也有「蘿卜上市,醫生沒事」的記載。蘿卜中還有的維生素C可以幫助消除體內的廢物,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尤其是白蘿卜或者水蘿卜,其富含的酶可以起到促進消化的作用。通常,酶能夠吸收食物中的澱粉,更能化解胃中的積食,起到很好的消化效果,預防胃痛和胃潰瘍。
立春北方吃什麼食物3蘿卜
在許多地方,立春又叫「咬春」。北方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蘿卜,吃蘿卜可分為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多種形式。吃蘿卜不僅可以解春困,還可以增強婦女的生育機能,立春蘿卜又稱為「子孫蘿卜」。北方人多愛吃生蘿卜,尤以心裡美和小紅蘿卜為最佳。
春卷
春卷,又稱春餅、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流行於中國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國南方,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卷和芝麻湯圓。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春卷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
春盤
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春餅
吃春餅是中國民間立春飲食風俗之一。在一些地區立春有吃春餅的習俗,東北,北京一帶春餅口味最為可口,相傳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有待考證。春餅是麵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
最早,春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里,成為「春盤」。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從宋到明清,吃春餅之風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賞賜春盤春餅的記載。明《燕都游覽志》載:「凡立春日,(皇帝)於午門賜百官春餅。」到清代,伴春餅而食的菜餡更為豐富。現在,人們備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餅時隨意夾入餅內。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春芽
春日食春芽,春季要吃時令食物。春天裡所有的植物都生發出鮮綠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萵苣等。春季很多水果蔬菜都大量上市,養生人群,可以多吃些應季果蔬,來調理身體,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
菠菜
菠菜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蔬菜,但以春季為佳。「春菠」根紅葉綠,鮮嫩異常,最為可口。春季上市的菠菜,對解毒、防春燥頗有益處。因菠菜含草酸較多,有礙鈣和鐵的吸收,吃菠菜時宜先用沸水燙軟,撈出再炒。
韭菜
立春養生吃韭菜壯陽效果更佳哦。春天氣候冷暖不一,需要保養陽氣。而韭菜最宜人體陽氣,有天然「偉哥」之稱。韭菜含有揮發油、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有健胃、提神、強腎等功效。
紅棗
立春養生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醫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立春養生少食酸味食品。所以立春養生少食酸味食品。而人們在春天裡的戶外活動比冬天增多,體力消耗較大,需要的熱量增多。但此時脾胃偏弱,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不適合多吃油膩的肉食,因此,熱量可適當由甜食供應。紅棗正是這樣一味春季養脾佳品。
春筍
被譽為「素食第一品」的春筍作為美味佳餚,自古以來備受人們喜愛。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對它贊嘆不已,有「嘗鮮無不道春筍」之說。
櫻桃
素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譽,目前在我國各地都有栽培。櫻桃果實肉厚,味美多汁,色澤鮮艷,營養豐富,其鐵的含量尤為突出,超過柑橘、梨和蘋果20倍以上,居水果首位。
6、北方過年吃什麼食物
北方人過春節必吃的傳統食物有餃子、魚、豬前蹄、柿餅、雞等,這些食物都有「喜慶、吉祥」等美好的寓意。
1、餃子
北方人過年必吃的是餃子,而南方人不一樣,必吃的是湯圓。餃子一般是在除夕的晚上,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有「喜慶團圓、吉祥如意」的美好的寓意。
2、魚
魚肉是北方人春節期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硬菜,當然,南方也是。魚與「余」諧音,有「年年有餘、生活富裕」等吉祥的寓意。
3、豬前蹄
豬蹄也就是豬手,在春節期間吃了豬蹄可以「撓一撓」,預示新的一年可以抓到新的機會和幸福。不過北方人吃豬蹄很有講究,必須是豬前蹄,因為豬前蹄是往回撓,而後蹄是往後蹬,在他們眼中豬前蹄寓意更吉祥。
4、柿餅
南方人過年期間的零嘴一般都是瓜子花生之類,而北方人必吃的零嘴就是柿餅了。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討好彩頭。
5、雞
雞與「吉」諧音,寓意吉祥。雞翅寓意「展翅高飛、飛黃騰達」。一般北方人春節第一餐都喜歡喝雞湯,寓意「清泰平安」。其實雞肉也是南方人過年餐桌上必備的傳統食物。
7、北方過年的風俗有哪些吃什麼
北方過年的風俗有吃餃子、吃湯圓、吃魚、吃豬前蹄、吃柿餅、貼春聯、貼年畫、掃舊、守歲等。
1、吃餃子。北方人春節第一餐吃餃子,餃子頗似元寶,寓有進寶之意。
2、吃湯圓。用自製的湯圓粉或市場上出售的干湯圓粉製成各種餡心的湯圓,潤甜可口。
3、吃魚。意為「年年有餘」。
4、啃豬前蹄。北方過年,啃豬蹄兒是要給來年有個撓頭(撓是指往回賺錢的意思)。
5、吃柿餅。即象徵事事如意。
6、貼春聯。過年當天男人貼春聯,女人在家准備各種美食。
7、貼年畫。北方人喜歡在春節時張貼年畫,給春節增添許多喜慶氛圍。
8、掃舊。新春到來之際家家戶戶大掃除,迎接新春佳節,又有掃除晦氣之意。
9、守歲。一家人不睡覺等待新年的到來,然後一家人吃年夜飯,有辭舊迎新之意。
8、北方的春節吃什麼?
北方的春節吃:
1、吃餃子
北方人春節第一餐吃餃子,餃子頗似元寶,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里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新年裡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各地餃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餃,東北的老邊餃子,江南的水煎餃,玉潤玲瓏,餡鮮味美。
2、吃湯圓
北方也吃湯圓只不過以咸口湯圓為主,用自製的湯圓粉或市場上出售的干湯圓粉製成各種餡心的湯圓,味道又是不同的風味。
3、吃魚
意為「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生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4、豬前蹄
北方過年,啃豬蹄兒是要給來年有個撓頭!(撓是指往回賺錢的意思)買豬蹄兒還有一規矩,就是一定要買豬的前蹄,因為前蹄是往回撓,後蹄是往後蹬。豬蹄紅燒,鹵水都可以,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種做法。
5、雞
雞與吉同音,寓意吉祥雞翅,寓意展翅高飛、飛黃騰達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
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
6、柿餅
柿子也是北方新年市場常見的食品,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會准備糕點瓜果,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柿餅,即象徵事事如意。
9、北方過年吃什麼
春節作為華夏兒女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美食是肯定不能少的。中國被分為七大地理地區,每個區域的春節習俗也各有差異,但我們一般以北方、南方來區別。那你知道北方過年要吃什麼嗎?
餃子
北方過春節吃什麼?
1、餃子
對於北方人來說,餃子是每個重要節日必不可少的食物,春節當然也不例外。北方地區一般在年三十12點前把餃子包好,新年鍾聲敲響後煮餃子吃,這時正好是正月初一,取「更歲交子」之意。同時,餃子與元寶頗為相似,寓意進寶。
2、魚
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過年吃魚是必不可少的。魚與「余」諧音,寓意年年有餘、錢財有餘、生活富裕等。另外,有些地方年夜飯吃魚時要留頭留尾到正月初一,祈盼新一年「有頭有尾」。
魚
3、豬前蹄
豬蹄也叫豬手,春節啃豬蹄是給來年有個撓頭,吃了豬蹄可以「撓一撓」,希望新的一年可以抓到更多的財富和幸福。而北方人過年吃豬蹄還有個講究,必需是豬前蹄,因為前蹄是往回撓,而後蹄是往後蹬。
4、柿餅
柿餅春節前後在北方市場比較常見。有些地方在年三十守歲的瓜果糕點中有柿餅,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討個好彩頭。
柿餅
5、豬肉燉粉條
豬肉燉粉條是最具代表的東北菜,是「東北四大燉」的第一燉。將殺豬肉大塊大塊切下來與粉條一鍋燉,粉條是東北特產的土豆澱粉軋制而成的。
6、粘豆包
粘豆包也叫「年豆包」,是一種甜甜糯糯的糕點。剛過臘月二十三,人們就開始碾面篩面,互相幫襯著包粘豆包、蒸粘豆包。
窩窩頭
7、殺豬菜
殺豬菜在北方比豬肉酸菜燉粉條還要出名,是北方人過年愛吃的一道菜。殺豬菜的做法是將秋天曬好的干白菜用開水煮過後撈起來放入冷水浸泡,然後瀝干水分切碎;把豬板油或肥肉放入鍋里炒出油,並撈出油渣;然後把切好的蔥段、姜塊與其他調料一起熗鍋,倒入切好的干白菜輕炒,再倒入煮肉的湯,加入切好的血腸、豬肉、豬骨頭一起燉煮。煮熟後就是一鍋誘人的殺豬菜。
8、棗花饃
「二十八,蒸棗花」,棗花饃是北方過年都會做的糕點,主要用料是麵粉、紅棗。棗花饃是用來祭祀的貢品。
豬皮凍
9、豬皮凍
肉皮凍是滿族人發明的,是北方年夜飯桌上必備的一道菜。春節前,北方家家戶戶都會殺年豬,然後把豬皮割下來,煮熟後刮掉皮上的肥肉,切成絲放進鍋里慢慢熬制,一直到水變成白色,有點粘手的時候盛出來,待冷卻凝固就做好了。
10、小雞燉蘑菇
小雞燉蘑菇是東北過年的必備硬菜。這道菜既是宴客菜又是款待「貴客」的佳餚。東北有一句話「姑爺領進門,小雞嚇斷魂」,就是說新姑爺第一次到丈母娘家,一定要用這道菜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