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節不能寫字
1、關於春節的習俗
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 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7、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傳統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8、觀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娛樂活動。社火源於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並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於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9、舞龍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是漢民族傳統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慶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的習俗。
舞龍起源於漢代,經歷代而不衰。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形式。
關於舞龍的來歷,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葯物都吃了,仍不見效。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大夫摸脈後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葯,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說:「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人們便以為龍能興雲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並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10、舞獅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又會在春節或慶典活動舞獅。
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
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獅子的造型、式樣、顏色多與北方獅不同。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密妞扣的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舞獅要使出渾身解
人們為什麼特別喜歡在春節時舞獅呢?相傳明代初年,廣東佛山出現一頭怪獸,每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後來,有人建議用獅舞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那怪獸逃之夭夭。當地百姓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節便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消災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2、中國具有地方特色的春節風俗,習俗與地理的關系。
岳陽地區俗稱"過年",風俗大體同祖國各地相同, 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外,在臘月三十日吃"團年飯",十分豐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魚這個菜,顯示吉祥有餘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區魚較少,為了有"百里魚"這個菜,用木頭雕刻一個"百里魚",放在盆中,撒上蔥花,象真魚一般。人們極重視團年飯,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裡趕,家裡人等了又等。吃團年飯,要關著門,意在不讓財寶跑了。飯後放上一掛鞭炮, 表示已吃過了年飯,人們可以走動往來了。
孝感位於江漢平原,但節令習俗與鄂東北大部分地區基本一致,卻也獨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拜年是不問親疏的,稱為"拜年無大小"。家中來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語有"拜年拜節,糍粑發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為止。
這里的人們還有以初一這天聽到的飛禽叫聲來判斷新年的生產情況的習俗。五更鳥先叫就宜於養鴨;鵲先鳴宜於養雞;天亮時麻雀噪飛就是豐年;人們還認為初一聽到狗群吠不是好兆頭。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裡會招財進寶
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初三才開始挑水,並在井池邊燒紙錢說是"買水"。門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燒掉,俗諺說:"初三燒了門神紙,各人尋生理。"新年伊始,舉筆寫字時,在過去要先用紅紙寫一幅「新正舉動蛇筆,萬事大吉利」的話貼在牆上。
正月十五是春節的高潮,鑼鼓敲得震天響,沒有鑼鼓或鑼鼓少的時候,人們把鐵罐子也當成鑼鼓敲。所以孝感民間有"正月半敲鐵罐"的俗語。
龍燈會是孝感民間正月十五節慶活動的中心。人們一般從初八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台等樣式。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樂,唱各種彩詞。采蓮船走村串戶,見到什麼人家就唱什麼詞,例如"老者添壽、少者安寧、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穀豐登、鹿鶴同春、七星轉斗、八仙臨門、久久富貴、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語。
元宵之夜,孝感當地還流傳著請七姐、問年成和乞巧的習俗。七姐當地叫做張七姐,傳說是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她最心靈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陽境內(今孝感)有一年輕人姓董名永,因家貧無錢安葬死去的父親,只得賣身為奴。七姐深受感動,私下天庭與董永結百年之好,在大槐樹下成就姻緣。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樹一時高興,把"百年好合"說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只有百日緣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織出了10匹錦絹贖出了董永,准備整治家園恩愛白頭。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宮,七姐不得不忍痛飛去。她的織布校化成了飛梭石,織機留在了人間,人們在夜深人靜時仍能聽到"咔喳、咔喳"的織機聲。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著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後,還要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鵝蛋形狀,讓孕婦燒"鵝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當地民間還傳說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們不能在家裡喧鬧。婦女要在床下點一盞麻油燈,邊拜邊說:"請紅娘子看燈。"據說這樣,一年就沒有臭蟲騷擾了。人們還用竹籃從屋上拋過去占棉花豐歉。仰則主豐收,仆則歉收。
另外,孝感地區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五更時,人們用火照栗、梨等果木,邊照邊用刀斧敲打樹干。一人邊敲邊問:"結不結?"一人在旁邊應道:"結!"據說這樣做新的一年裡就會果實滿枝頭。
全家人都從四面八方匯全了,也就賦予了年節團圓的意義。而過年自古以來講究的就是一個團圓,也甭管遠近,到年三十都要趕回老家團聚,實在不能回的,也要捎封信回去報個平安。此正是老人們所謂的「年齊日齊」。齊就是齊了、團圓的意思。團聚了,吃便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年飯」在年文化中佔了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年飯」指大年三十除夕夜半夜時分的那一頓「餃子」。這頓餃子與平時的不同,有子夜新舊交替的「交子」之意。那時,無人入眠,都在等候著新一年的到來,是為「守歲」,俗稱「熬年」。等到了時候,吃了餃子,便長了一歲。所以這頓飯也叫「增歲飯」,到了下餃子的時候要注意了,此時可不能像平時那樣稱「下餃子」,因為「下」字不吉利,會說話的稱「清水煮金銀」。煮餃子時,為了討吉利,有時男人會向女人冷不丁的問一句:「掙不掙?」,反映快的說「掙了,掙了,掙老鼻子了」。掙就是碎了的意思。然而在這兒是掙錢的意思。為了圖吉利,人們還在餃子里包上銅錢,也有包進紅棗的,稱為「大錢餃子」。大錢餃子只包十來個,吃著的中大獎,標志著今年一年大吉大利,大發橫財。
廣義的年飯指正月十五以前人們的吃喝。除了蒸餑餑外,麵食以發糕為主,取越發越多之意,也有做年糕的,區年年高之意。過年過年,處處都講究個吉利,吃的,喝的,用的,在那時都有另一種名字。比如稱「蒜」為「頤和菜」,稱呼「醋」為「忌諱」。蒜通散,吃醋都不吉利。改之以求順流、順口、順小性兒。
在新年前夕,家家戶戶為過年而忙碌起來:清掃房屋、除舊布新、采辦年貨等。在除夕(年三十晚),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家家戶戶在一起吃團年飯。團年飯的菜式通常都十分豐富,雞鴨魚肉,鮮臘葷素,應有盡有。而且多數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過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買些年花回家,平添了不少過年氣氛。此外,不少父母都會派壓歲錢給自己的子女,勉勵他們好好做人,努力讀書和工作。
大年初一,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他們開始貼春聯(揮春)、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此外,還有不少過年食品,如:年糕、還有炸成金黃色的油角,煎堆,蛋散等。
過新年有許多的禁忌和習慣:
初一:雞日—舊時在元旦貼畫雞辟邪祈福(因雞諧音吉(ji));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日,祭田;
初四:豬日—祭財神,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就不請他來拜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諸多禁忌,五路財神生日,有「接財神」的習俗;
初六: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來的財神紙馬燒掉,店鋪開始復業;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放花炮,起煙火的習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穀日—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廟往往在這天設壇祭星,接受布施;
初九:天爺生日—玉皇大帝誕辰,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
初十:石頭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動用,燒香祭拜石具。
開封過年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我國民間祭灶節,人們為了讓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說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灶王爺的牌位,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
祭灶過後,家家都忙於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於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往這一天,開封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在除夕,開封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迷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一年來收獲,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學習計劃。"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容。當午夜的鍾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這又意味著開封人開啟未來的決心和干勁。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裡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後,拜年活動即告結束。
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舊時初二,開封城關四鄉,鞭炮聲、鳴笛聲、哨子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繹不絕。
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莆田市轄的莆田和仙游兩縣,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同屬於興化這一軍、路、府,因此習慣上只稱興化。興化人家俗例,從農歷新年正月初一早開始,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說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全中國都一樣。但在興化,至今還沿襲"做大歲"、貼"白額春聯"的習俗——
"做大歲"
明嘉靖41年11月間,倭寇進犯興化,殺戮掠奪,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屍骸遍地,慘不忍睹。
農歷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難的人陸續回來,悲喜交集,既為倖存者慶幸,又為死者悲傷。此時親友之間急先互相探望,然後擦乾眼淚,重過春節,補做大歲,慶賀光復。
因家家都沒過大年節,便決定在初四夜補過。以後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仙游則是在初五"做大歲")。並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示對死難親人的哀悼。
後來因感到春節期間互不登門,終究不便,就變通為初一日如已到親友家拜年過,初二日就不必忌諱了。
"白額春聯"
全國各地春聯均為一色滿紅,唯獨興化春聯有一段兩寸長的白色聯頭,紅白相間,格外醒目。
相傳清兵入關後,實行高壓政策,濫殺無辜,不少人家因辦喪事貼了白聯。時值春節,清廷又強令家家戶戶貼紅聯,以飾"國泰民安"。有人在貼紅聯時,有意讓門上的白聯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餘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額春聯"習俗,流傳至今。
關於新年的來歷,麗江金沙江邊有這樣一個傳說,說的是古時候,有師徒倆修成正果,出去治理人世。到一座山下,老師明日佛見樹上投井下掛塊破布,叫徒弟吉日亮揀來,吉日亮說:"做皇帝用破布做什麼?"老師自己揀進籃里。走一會,見路邊有根繩子,老師又叫徒弟揀,吉日亮說:"去當皇帝用不著繩子。"老師自己揀進藍子里。到山頂,見樹上掛著一個獵人用的茶壺,徒弟不願揀,老師又自己揀進籃里。兩人走累了便就地打野煨茶。老師找柴燒火,叫徒弟找水,吉日亮一滴水也沒找到,老師在塘邊挖了個坑,水就冒上來。剛煨上茶,忽然下起大雨,老師把揀來的茶壺用揀來的繩子吊在樹上,自己變作蒼蠅躲進壺里。吉日亮無處躲,變個兔子擠進壺來,躲了頭就露了尾,一夜被雨淋,腳也被撞傷。次日,徒弟腳痛難行,師傅用揀來的破布替他包紮。明日佛見徒弟既沒有大本事,又懶,只想坐享皇帝的福,就說:"我們還沒有治世的本事,回去吧。"吉日亮不甘心,說:"誰的茶碗開朵茶花,誰去人間做皇吧。"兩人燒好茶坐等,師傅碗里開出一朵茶花,吉日亮悄悄摘自己碗里,忙說:"我去做皇帝了!"明日佛知道徒弟心術不正,又不好明說,只囑咐道:"你去當皇帝,強盜賊人會多,要好好治理……每年頭十五天我先給你做個樣子,十五天後由你自己治理吧。"於是,正月初一到十五,由明日佛管理人間,以後讓吉日亮管。吉日亮功德不足,人間富的富,窮的窮,日子過不安生。挨到正月,由賢明的明日佛管理,人們才天天吃大肉,穿新衣,過上快樂日子,這十五稱為過新年。
麗江地區各民族過年的時間、活動內容各有所區別。納西族、白族等過年時間與漢族相同。小涼山彝族按十月太陽歷過十月年,時間為農歷十二月中旬,普米族則大約在農歷十二月初開始過年,稱為"吾昔節",僳僳族過年則稱"闊時節",時間相當於公歷的12月。摩梭人過年分為小年和大年,小年在農歷十一月十二日,大年在臘月三十日。小涼山彝族稱過年為"庫施",意為過新年。按照十月太陽歷,一年為10個月。1個月為36天,10個月為360天,另剩餘的5天為過年日。每年的彝歷十月初一(農歷十二月十六日左右)以後,小涼山彝族各村寨便先後開始過年,具體的時間並未統一,由各家支根據各自的情況而定。過年除了祭祖先、請客拜年、探親訪友以及舉行摔跤、賽馬等活動外,彝族過年還有殺豬看苦膽、供奉"吉爾"之俗。"吉爾"是指一種認為是常游盪在主人家周圍或依附於某種沒有生命的物質之上的精靈,能暗中幫助主人家人畜平安、吉祥如意、家道興旺。因此,過年時的第一份肉,第一杯灑得先敬自家的"吉爾"。
紹興過年風俗
正月初一,為春節之始,古稱"元旦",又稱"新正"、"大年初一",為紹興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放開門爆竹俗稱"放開門炮仗"。舊時,此舉寓有驅邪除疫和"高升三級"之意。紹興民間且有"早放爆竹早發財"之說,故從凌晨三四時開始,爆竹聲即此起彼落,比戶不絕,以增添新春喜慶氣氛。
紹俗家家戶戶貼春聯,有"元旦書紅,萬事亨通","新正開筆,諸事大吉"之說。舊時,春聯多書"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套語。如今,春聯仍書吉語,但內容新穎,富有時代氣息。
接神。舊時,放開門炮仗後,即於廳堂置湯團、茶葉、水果等供品,家長率家人整肅衣冠拜天地菩薩、灶司菩薩等,祈求神靈保佑,新年萬事大吉。如今,此類寓美好祝願於偶像的迷信習俗已經少見。
吃福橘、湯團、如意糕和喝元寶茶。舊時,大年初一起床後循俗先吃"煙火食"(即以柴火燒煮之食物)後方可開口說話。如今,通常以湯團、如意糕作早餐,並吃福橘。新正,主家習以元寶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欖、蜜棗等,寓有團圓、如意、幸福等祝願。
拜年又稱"拜歲"、"叩歲"、"賀新年"。舊時,男主人先率晚輩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隨即返歸自家廳堂叩拜除夕所懸先祖遺像。然後,晚輩按輩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長。晚輩向尊長祝福,尊長回施教誨及祝願。最後,晚輩間交拜賀年。其時,子弟一邊鳴鑼擊鼓(俗稱"敲年鑼年鼓"),一邊繞圓圈行走,以相娛樂。如今,拜年遺風猶存,但禮儀大為簡化。
正月初二起,攜桂圓、荔枝、美酒、白糖和糕點等禮品走親訪友,巷賀新禧。親友則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禮。此俗大抵以早為敬。1950年起,人民政府提倡文明過節。元旦至春節期間,紹興城鄉普遍開展擁軍愛民、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及慰問退休幹部、職工等活動,同時舉行各種聯歡會、聯誼會與文娛表演及體育競賽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開門出行,舊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須從歷本尋出喜神所在方向,後循此方向而行。如歷本言"大利東北,不利西南",則自家門出發,向東北方向進發,而不朝西南方向舉步,以此求得喜神護佑,獲取佳運。此俗今廢。
數羅漢舊時,有於正月初一到府城開元寺數羅漢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為自娛。開元寺羅漢時,須按先跨入羅漢堂之腳,確定數羅漢方向。若左腳先跨入,則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紀歲數,一歲一尊,數至與已歲數相同之羅漢,即以其名號、神態卜新年之未來。如是長眉羅漢,便為長壽;如是伏虎羅漢,則身體健壯。
趕雞睡實系"趕緊睡"諧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須提早上床安睡。節前人們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慶特早,小孩亦因連日玩耍,十分疲勞,故晚飯後即提前將家禽趕進塒舍,早早關門安歇。此俗沿襲至今。
禁忌春節期間,為求吉利而忌諱甚多。如忌掃地、倒垃圾,怕掃除和倒掉財氣與運氣;忌動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飯及湯,以防出門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財,倘有失手,則須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藉以消災自慰,還忌吵嘴,忌倒馬桶、夜壺,以免褻瀆神靈。最忌諱提及"死"、"窮"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於年內即行訓誡,並張貼寫有"童言無忌"、"百無禁忌'字樣之紅紙條。此類忌諱多帶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漸淡化。
吉語求乞。往昔,紹興有諺雲:"討飯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於春節期間,以"送搖錢樹"、"跳泥神"、"跳黃牛"、"羊掃地"、"謳順流"等方式求乞。"謳順流",通常為兩丐合演,一人提竹籃,另一人捧巨型紙質"。金元寶",於戶主門前,拋接"金元寶"。
五路日。五路者,五路財神也,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誕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財神之舉,祈禱財運亨通,利市百倍,並自此日起開門營業。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財神者。此俗今廢。
迎春。紹俗重農桑,每於立春前一日舉行迎春牛活動。是日,"自府縣以下之官吏,均高車大馬而出","備有春牛太歲",以"占來歲農事之如何"。春牛有鼓樂前導,差役鳴鑼開道,旗傘儀仗相隨,太守或知縣輩"父母官""持竿而驅行",地方士紳魚貫相送,觀者如潮。及至農村,農民笑臉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為農事伊始標志。自此,農民結束春節期間娛樂,著手備耕生產。
在紹興府城,則"於立春前一日,府縣糧捕廳各官皆朝服儀從,出五雲門迎春於東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欽頌歷本所載《春牛圖》而畫,黃為谷,赤為日,青為風,黑為水,以占水旱豐歉。迎春之次日,擊碎春牛,鄉人拾其土塊歸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興旺。"
波羅誕廟會。是廣州地區最大的民間傳統廟會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年歷史,會期是每年農歷的二月十一至十三,十三日為正誕。這幾天,南海神廟(波羅廟)方圓數十里,包括水上的、陸上的周邊地區都熱鬧非凡,呈現出一派節日景象,那時四鄉雲集,路上行人如蟻,廟中人聲鼎沸,紫煙繚繞,爆竹轟鳴,勝似春節,故民間有"第一游波羅,第二娶老婆"之說。
波羅雞。波羅誕買波羅雞,是廣州人的"保留項目"。這波羅雞並非真雞,而是一種工藝品。傳說舊時,波羅廟附近一條村,有個張姓老婦,無兒無女,只與一隻大公雞相依為命。村外有個有錢的員外,酷愛斗雞,對張老婦的雄雞早有所聞,派人要那隻雄雞與他的較量,被老婦拒絕。員外不甘心,偷偷地拿了自家最威猛的雄雞去斗,結果被殺得一敗塗地。員外出高價想買老婦的雞,仍被拒絕。他惱羞成怒,一天,趁老婦下田之機,派家丁將雄雞偷了回來。誰知,這只雞從此再不啼叫。員外一怒殺了它。傷心不已的老婦將雞毛一根根撿回家,洗凈曬干,用黃泥作雞身,紙皮作雞皮,把雞毛一根根粘上去,說也奇怪,粘上去的雞栩栩如生,第二天早晨,老婦又聽到雄雞在啼叫。她高興至極,又做了不少這樣的雞,留下最心愛的一隻,其餘的都拿到波羅誕賣。波羅誕上買波羅雞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歲幕新春前,漳州人有互贈水仙花賀新春的習俗。其寓意是向親朋好友送去新春的祝福,祝新春吉祥如意,萬事如水仙花盛開。
說起這一習俗,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6),龍海九湖蔡坂村有個在河南汲縣做官的族人張光惠。那一年,張光惠告老返鄉,帶著家人南歸,乘船過洞庭湖時,在碧水連天的湖上,忽然見到前面出現一片仙景:殿宇巍峨,亭閣錯落,雲霞繚繞,仙樂陣陣。兩位身著白色、金黃色和素白淡黃色霓裳羽衣的仙女走出金碧輝煌的宮殿,翩翩向他們飛來。張光惠一家人見此美景,不由同時揉起眼睛,懷凝自己是否花了眼。待定睛細看時,仙境已煙消雲散,前面湖上漂浮著兩莖鮮花。張光惠急忙讓船家趕上,從水中撈起這兩莖美麗的鮮花。放在船上,芬芳朴鼻。細看,如亭亭玉玄的仙女,美麗、端莊、可愛。
張光惠一家回到故鄉——漳州南郊圓山腳下的琵琶坂村(今蔡坂村),在合家團聚"圍爐"守歲的除夕夜時,這兩球莖又抽出新的花箭開出鮮艷的花朵。
來年,張光惠把這兩個球莖種植在自家花園里,於是萌生出小球莖,越種越多。以後每年新春佳節前,張家就把這些花球分贈親朋好友,並附上一首贈花詩曰:「漳郡圓山穴鱉峰,花含仙露水流香。玉盤金盞仙祝酒,送給君家福壽堂」。人們問:"這叫什麼花?"張家人答"這叫'水上花'"。因為年長月久,代代相傳,"水上花"便叫成了"水仙花"。
以後,張家的親朋和鄰家也學張家種花送花賀新春,這樣形成習俗流傳下來
過年前後井岡山土、客籍居民有一系列活動
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間居民家送灶神過小年,十二月三十日居民家等灶神。送等灶神,均要打米果、燒香燭、燒紙錢、燃爆竹等。
十二月三十日為過年,一年四季在外做工、學習、工作的人都要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除夕年飯又稱「團圓飯」。是全家人最豐盛的一頓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談,互相敬酒,互相祝福。近些年來,飯後一家圍坐在電視機旁觀看一年一度的春節文藝晚會,顯得親情十分濃厚。
三十日那天,民間居民還要到菜園里摘些青菜回家,把它插在大門旁邊,有的還放到廳內的香桌上,以示來年納財。
還有,正月初一那天居民全部吃齋。每逢大年初一早餐,民間居民非但不吃大魚大肉,在餐桌上連一丁點飛禽走獸的肉星都看不見,全都是齋菜。就連大年初一早洗臉、漱回的水都不倒掉,要用桶盛起來,初一燃放的鞭炮,滿地大紅大吉,當天不能掃地。也以示大吉大利,聚財進寶。
3、為什麼過年有很多不可以做的事情?是封建迷信嗎?
並不全是封建迷信。
過年有很多不可以做的事情,是我國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傳承,其匯聚有祖先們的智慧。不過現在人們因生活方式的改變,所以對於其中某些事情不再忌諱而已。這主要還是看個人,有些地方注重習俗就會遵守,有些則不用。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文明的國家,在文化傳承、孝道等方面比其他國家都要重視。作為中國人,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弘揚我們國家的中國文化。如我們中國傳統春節,會包粽子,會結燈彩,會放花炮,會走親戚朋友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習俗。
同樣,在過年裡有適合做的事情,也有不可以做的事情。如在過年的時間里,年初一是不可以理發的,這樣的寓意並不好,代表做會斷個人或者家族的財運,畢竟“發”與發財同音,斷發即為斷財路的意思,所以在中國春節時刻,年初一是沒有人會進行理發的,這是一個習俗,也是很好的一個寓意。
而相對其他國家則不會在這一天里有所顧忌,甚至有許多不知道這些文化的人,包括中國人,其也有喜歡在大年初一會選擇新發型來迎接新年,還預示著要有好心情和好的開始,這明顯是背道而馳的,在中國農村,這絕對是不能接受的。畢竟我國是一個十分注重運氣氛圍的國家,所以對於這些不好寓意的事情,中國人們選擇不做。
同時,在大年初一是不能殺生的。大年初一是一個供奉的神聖日子,這里是禁止殺生的,這也是很多家庭都會在大年三十殺雞鴨做准備,而不是在大年初一殺生,主要也是有忌諱!總而言之,古人的智慧先明,我們後輩有諸多不知可以學習,也不需要一昧否定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