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我國的春節都有哪些傳統節日

我國的春節都有哪些傳統節日

發布時間: 2022-12-11 12:02:29

1、春節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地。

春節習俗完整版,終於找全了

2、春節都有哪些節日?

臘八:即臘八節 ,在每年農歷臘月初八,古人都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也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小年:又名祭灶,在每年農歷臘月的二十三日(也有部分地區是二十四)。古時候,人們認為灶王爺在臘月二十四日之後需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年的工作,為了讓灶王爺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以給家裡帶來幸福,保佑全家來年一家平安,人們會在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祀灶神 ,請求他上天後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被稱作「送灶」或「辭灶」。而且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

除夕: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這一天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其中,「除」字是「去」的意思,「夕」是指「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是「月窮歲盡」,人們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義。一般都是全家人在除夕晚上吃團圓飯,共同守歲。而這個團圓飯一般都是餃子。

正月初一:又稱大年初一,也就是我國的農歷春節,民間俗稱過年。

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傳統習俗有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地方的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3、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傳統節日,是我國歷史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包含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時期發展到現在,留下了很多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那麼,我國傳統節日主要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社日節、上巳節 、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除夕等。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

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在歷史發展演變中,朝代更迭,古代歷法變動極大,前後共出現過102個歷,有些「傳統節日」的古今具體日期其實並不相同。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曾誕生過許多節日,有的留存至今,有的半路「走失。

4、中國春節傳統民俗活動有哪些

春節的傳統習俗有:除夕祭祖、熬年守歲、貼年紅、吃年夜飯、發壓歲錢、拜祭歲神以及晨齋等。春節的傳統習俗很多,增添了不少節日的喜慶氛圍。

5、春節都有哪些節日風俗

節 日 習 俗

拜年

1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已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如今的人們除了沿襲以往拜年的方式外,又興起了網路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開門炮仗

2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是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貼畫雞

3

中國民間將新正的前八天分別以六種動物和人、谷相稱。正月一日為雞日,即吉日。用雞辟邪之舉,方法是殺雞著門或貼畫雞於門,稱之為貼畫雞,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消災免禍、趨吉避凶的美好願望。

吃年糕

4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吃湯圓

5

大年初一早晨吃湯圓具有著特殊的意義,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團圓美滿。大年初一這一天,湯圓不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

飲屠蘇酒

6

據傳,屠蘇酒是由漢末名醫華佗創制而成,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葯入酒浸制而成。這種葯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癧之邪的功效,後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每年臘月,孫思邈總是要分送給眾鄉親一包葯,告訴大家以葯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孫思邈還將自己的屋子起名為「屠蘇屋」。以後,經過歷代相傳, 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

給壓歲錢

7

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在中國,關於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說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於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並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後來也稱為「守歲」、「壓歲」。

6、春節有哪些節日習俗?

春節節日習俗有如下:

1、掃塵: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每家每戶都要打掃干凈自己家裡,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2、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對聯,慶祝新年的到來。

3、辦年貨: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

4、祭祖: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由於每個地方存在文化上面的差別,每個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掃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這都是紀念祖先。

5、游神:又稱營神、游老爺,即是將神像從廟里請出來在社區里巡視,具有凈土驅邪、保境平安、祈求豐登的民俗意義。每年春節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輪流舉行民間游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祈禱來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壓邪攘災,萬事吉祥。

7、春節有哪些節日習俗

1、春節習俗:祭灶神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2、春節習俗: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3、春節習俗:貼春聯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

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4、春節習俗: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盛行開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是我國三個重要的年畫產地。民國初年,上海出現了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形式,以後發展成為今天的掛歷。

5、 春節習俗: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餚,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

年夜飯之後,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在晉代就有除夕守歲習俗,南北朝時已很普遍,進入隋唐後守歲很盛行,宋代沿襲唐風更盛。另外,漢代已有除夕夜晚飲椒柏酒(用草葯配製的葯酒)以驅邪祛病的習俗,後世改為飲屠蘇酒,王安石有詩「春風送暖入屠蘇」。現如今,我國南方仍有年節時全家老小歡聚酣飲屠蘇酒的風俗。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春節習俗:年夜飯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動手,在家做上一頓豐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的地點放到了飯店。無論在哪裡吃,團圓的主題是不會變的。

7、春節習俗: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託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因此,同學們不要相互攀比壓歲錢的數量,而應該注重它的情感價值。同時,要合理使用壓歲錢,把它用在學習上或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8、春節傳統節日有哪些

春節傳統節日的習俗有:
1、臘月二十三 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