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農民一般是怎麼過春節
春節即農歷新年,一年之歲首,是傳統上的「年節」,春節在我國的歷史上是比較悠久的,是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的,在我國每到春節,由於地域的差異,每個地方都以不同的形式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每個地方都帶有濃濃的地域特色,形式的多樣性彰顯了我國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在現代,人們把農歷正月初一定位新年的第一天,一直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是結束了。不過,我們現代人都知道春節是怎麼過的,這里就不細講了,但是很多人應該都不是很了解古人的春節是怎麼慶祝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古代,一般說是漢族的春節,在這個傳統的節日里在飲食上大部分都是以吃年糕、餃子、糯米團、水煮蛋、大肉九、全魚、葡萄酒、金桔、蘋果、花生、瓜子、糖果、茶葉和美味佳餚為主;然後會有很多有趣的活動,比如貼春聯、年畫、剪紙、祝福字、點蠟燭、點熱鬧的火、放鞭炮、守歲、送年錢、拜年、探親等等,參觀祖墳、參觀花市、生火等等。
在古代,每逢春節,街上都會有遊行隊伍。最重要的是,各個朝代和地區都是有區別的:有些地方會上演社會劇,有些地方會有舞龍舞獅的表演。一旦戲曲逐漸成為偉人的主要娛樂,春節期間聽戲曲就逐漸成為古代「春晚」中一個非常熱鬧、最受歡迎的地方。這種遊行在許多地方被稱為「春季表演」。至於古代富有的地主,他們懶得出去看戲。他們通常會在自己家裡搭建一個舞台,然後邀請一個劇團來唱。
中國的新年禮儀自漢代就存在了。唐宋以後,它變得非常流行。如果有人不必親自去,他們會用著名的帖子祝賀他們。中國傳統的春節,在元旦之後,基本上每天都有相應的習俗,但都是元旦的延續。第五天之後,會有一些比較有趣的節日和習俗,比如送窮人、打開市場等等。春節期間,古人還舉行祭祀灶神、寫對聯、做豆腐、切肉、磕頭、打球、跳猴等民俗活動。在最後一個元宵節,首都將有一個熱鬧的夜晚。各地將舉行元宵節,同時猜燈謎和各種戲曲。皇帝也將與人民一起慶祝
現在,春節一到,春節交通已成為全國的頭等大事。雖然古人沒有汽車、火車和飛機等先進的交通工具,但他們也不得不乘馬車、步行或騎驢回家過年,以及探親訪友。事實上,它也相當於一個小規模的春運。從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古人對春節有著極大的熱情。
2、古時候是怎樣過春節的?
古代的人過春節,可能比今天的一個習俗要麻煩很多,他們一整套的要求就是從小年就開始了。從小年開始,他們就要大掃除,北方叫做掃房,而南方叫做撣塵,意思都是一樣的,就是除舊迎新,乾乾凈凈的去迎接新年的到來,其實中國的時候在堯舜禹那個年代,就已經有了要大掃除的一個習慣了,不得不說,還真的是蠻早的。
小年過後,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會在臘月二十五的這一天,家家戶戶去做豆腐。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大家相信在這一天的時候,玉皇大帝會挨家挨戶的奶茶看,那麼大家做豆腐就會顯得自己很清苦,博得他的同情,讓他明年接著賜福。到了年26的時候,就會去割年肉,就是准備過年所需要的一些肉類食物。因為以前的條件不好,一年只有那麼一次吃肉的機會,所以才會叫做年肉。
到了臘月二十七的這一天,就需要去洗衣服,洗澡,全部都會沐浴更衣,把一年的晦氣全部洗干凈,准備迎接新春。28的時候就會貼春聯,其實他們以前是貼桃符的,因為桃符是辟邪之木,所以需要掛在門口。後來宋朝發明了印刷術之後,大家就開始在紙上29的這,到現在也是這樣做的。
29的時候,就會開始記住這一天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去上墳祭祖,據了解,這個習俗從漢代的時候就開始了,只不過我們現在的人都是會在大年初一的這一天去祭祖。大年三十就不用說啦,家家戶戶一起吃年夜飯,准備一大桌子大魚大肉好吃的,然後全家人圍在一起,開開心心的吃一個年夜飯。晚上還要守歲,一般都是不睡覺的,大人聊一個晚上,小孩各種玩,還要放鞭炮。等到初一起來,就挨家挨戶的去拜年。
3、中國古代過年有哪些習俗?
中國過年大概這幾個習俗,祭灶、掃房子、貼對聯、守歲、放炮、拜年等。從古到今,不少習俗留了下來,也有不少習俗慢慢的不再執行了。
一,祭灶
在過年之前會有一個小年,小年的時候,大家會在灶台旁邊貼上一些小對聯,上面寫著一些祈禱灶王爺上天之後能給家人美言的話。這個習俗在古代每家每戶都會去做,古人更加追求吉祥,貼上對聯的同時,還會擺上可口的飯菜。不過現在的人一般都省去了這個禮節,在小年這一天會做一桌可口的飯菜,包一包餃子,算是提前感受新年的喜悅。
二,掃房子
這項工作一般是在正月二十八九之前做完,古代人們一年到頭在田裡耕種,只有臨近春節的這幾天可以閑下來收拾家,所以便有了掃房子這個傳統。在今天,這個習俗被保留了下來,過年前人們會把家從里到外的收拾一遍,各個地方都擦得乾乾凈凈的,以迎接新年的到來。
三,貼對聯
在古代,大年三十的時候,挨家挨戶在早晨就將對聯貼好,還會在院子外面掛上兩個紅燈籠,以此來祈求吉祥。現在的人們很多都住居民樓,掛燈籠慢慢的就省去了,每家每戶在新年來臨之際都會換上新的對聯,每當貼上對聯家裡的工作便告一段落。
四,放鞭炮、守歲
現在由於禁放煙花,在城市裡幾乎看不到放鞭炮的影子,在古代人們相傳鞭炮聲會嚇走“年”,放鞭炮能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裡健健康康。守歲是說一家人大年三十晚上睡覺,直接到大年初一等待著春節的到來,守歲在古代還是比較常見的,對於現在的人來說,能看完春晚再睡就不容易了。
五,拜年
拜年倒是從古到今的保留下來了,大年初一父母帶著孩子走街串巷,為朋友送去祝福的同時,也收獲了團圓。
4、歷史上古人怎麼過春節
古代人怎麼過春節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古代人是怎麼吃年夜飯的?往下接著看。
古代人吃年夜飯嗎?
年前准備。按中國人的習慣,每年一到陰歷十二月(俗稱臘月),就到了准備過年的時候了,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特別是臘月二十三要祭灶,「臘月二十三,灶王老爺上西天。」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都要祭灶,人們供灶王已經供了2000多年,傳說灶君老爺是原始社會管理火種的人,也有的說是炎帝、神農、蘇吉利、張子郭等。給灶王爺上供的目的是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而祭灶用的就是關東糖。有一種說法是:關東糖是粘的,粘住灶君的嘴,上了天就什麼也不說了。或者說他只說好話,甜話了。除糖以外,祭灶的時候還要預備清水、草糧,這是給灶王的馬吃的。過去祭灶的時候不準婦女參加。
古代人開聯歡晚會嗎?
正月初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再到親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等。此外,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初一之後,幾乎每天都有相應的節俗,但又都是元旦的延續。比如,正月初二這天(北方地區為正月初四),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北方在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古人春節習俗有哪些?
到了初五,有了一些獨立的節俗,如送窮、開市等等。春節期間,古人還祭灶天、寫對聯、做豆腐、割年肉、磕頭、耍球、跳猴等活動。當代許多中國人已經習慣了在除夕晚看春節聯歡晚會,其實古代也有春節聯歡晚會,只不過沒有電視直播。古代,在春節期間,大街上會出現遊行的隊伍,且各朝代各地區都不一樣:有的會演社戲,有的會舞龍舞獅,當戲曲逐漸占據人們主要的娛樂領域後,春節看戲就成了那場鬆散的「春晚」最熱鬧最受人歡迎的地方。這種遊行,有的地方稱其為「演春」。至於古代有錢的人家,就不用出去看戲了,他們會在自己家裡搭戲台、邀請戲班子開鑼。
古代春節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而元宵佳節,帝城不夜,各地春宵賞燈之會,猜燈謎、百戲雜陳,普天同慶。這些充滿濃厚民族特色的傳統風俗,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
總之,古代人雖然沒有汽車、火車、飛機等先進的交通工具,可他們一樣也得坐著馬車、走著路、騎著驢兒回家過年、走親訪友,這其實也是一場小規模的春運。從中可以看到,古人過春節的熱情。我國古人從臘月准備開始,等到正月十五鬧了花燈,年才算過完。
5、古代春節的習俗
1. 穿青衣迎春
立春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春旛,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
——《後漢書禮儀志》
古人相信春季萬物生發,天地翠色,故屬性上對應的顏色是「青」(青綠)。統治階級為表示自己與「天」的關聯性,所以也把穿青色衣服視作儀式之一。
同理,立夏紅色(朱),立秋白色,立冬黑色。
同理,春季對應的方位是「東」。所以天子和文武百官要前往東門之外迎春。
2. 飲梅花酒/椒柏酒
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董勛雲: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採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
——《荊楚歲時記》
梅花酒,元日服之卻老。
——《四民月令》
椒柏酒即以花椒、柏枝所制之酒。是的你沒看錯,古時候很流行喝花椒相關飲料。如《楚辭》亦有「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由此衍生而來又有「屠蘇酒」,配料更多些。
梅花酒不確定。立春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梅花尚未開放,應是上一年採摘梅花釀制而成。類似的食譜《山家清供》里有,不詳述。
3. 食七菜粥
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
——《荊楚歲時記》
中國上古時代的傳說里也有類似《聖經》中創世紀的情節,如「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七菜粥即取七種早春新鮮蔬菜做粥/羹,取迎新去晦之意。
七菜粥如今在日本更為流行,曰「七草」。國內倒是式微了。
4. 食春盤/咬春
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
——《四時寶鏡》
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菜盤,相餽貺。
——《摭遺》(沒查到這本書)
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齊人月令》
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
——《帝京歲時紀勝》
古人認為春日的氣息是向外發散的——經過冬季蟄伏後,草木蓬勃生長,氣溫回升。所以流行趨勢是食用有「辛味」的東西(如前面提到的椒柏酒),新生的野菜(如七菜),「春盤」「咬春」也是由此發展而來。
一般是韭菜、蔥、水芹、蘿卜之類新生的鮮嫩蔬菜,有清新口感的。攤在盤子里,是「春盤」;捲成春卷、春餅之類吃,就是「咬春」。
5. 剪綵綢為燕子,做頭飾迎春
立春之日,悉剪綵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荊楚歲時記》
彩即五色綢之意。
燕子被認為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鳥兒之一,七十二候里也有「春分,玄鳥至」的說法。彩燕迎春,大概就是想要像它們一樣輕巧地迎接新春天吧;)
6. 御風
列子御風常以立春歸於八荒,是風至則草木發生。
——《要覽》
立春日,取弘農宜陽金門山竹為管,河內葭草為灰,以候陽氣。
——《玉泉記》
古人相信四季的「氣」有所不同,春日的「氣」是「陽氣」,輕清上升,所以如果在竹管內放入一些草木灰,即使沒有人動,春氣也會帶動飛灰,甚至發出聲音。古時稱之為「葭管」。
但有的時候「葭管飛灰」也被認為是屬於冬至的——冬至一陽生,已經有陽氣了。
7. 簪花、採花、賜花
立春日,自郎官御史以上皆賜春旛勝,入賀訖,戴歸私第。又士大夫家翦彩為春旛,或綴於花枝之下,或翦為春蝶、春錢、春勝以為戲,東坡立春日,亦簪旛勝過子由,諸子侄笑指雲,伯伯老人亦簪花勝耶。
——《東京夢華錄》
正月八日立春,內出彩花賜近臣。
——《景龍文館記》
紹聖二年上元,幸集禧觀,出宮花賜從駕臣僚各數十枝,時人榮之。
——《聞見近錄 》
立春在公歷2月4日前後,春節也是2月。這時候盛開的鮮花並不多,所以這一習俗最初只有貴族/統治階級才能享受。民間多是把彩紙、金箔做成花朵的樣子,插戴。
唐宋以降,人們開始熟練調配鮮花的開放時間,這時候就有更多的花可供選擇了。
8. 剪綵紙、金箔為人
翦彩為人,或縷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花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荊楚歲時記》
這個做法好像是為了祈願,希望自己的形貌精神都煥然一新的樣子。
9. 放燈、觀燈
初八日傳為諸星下界,燃燈為祭。燈數以百有八盞為率,有四十九盞者,有按玉匣記本命星燈之數者。
——《帝京歲時紀勝》
一般認為從立春後到上元節(即元宵節,正月十五),都要以彩燈裝飾屋宇。初八開始就是賞燈的高潮了。
6、古代中國如何過春節
在古時的中國,春節假期不似現在一樣有統一的規定,朝代不同放假的時間與規矩也不盡相同。
古人非常重視春節,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必須舉行的盛大節日活動,因此立春又叫春節。周代,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宮後要賞賜群臣,施惠兆民。
宋代吳自牧在其《夢粱錄》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明清時期,迎春文化更盛:「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在立春這天,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員都要穿戴整齊,去東郊的東直門一里以外的春場去迎春。
唐朝春節是按「元正前後各三日」放的。也就是說,以大年初一為中心,初一之前放假3天,初一之後放假3天,加上初一,剛好7天假。但是某些唐朝官員不一定能享受到像樣的春節假期,因為唐朝有兩個規矩。
第一,大年初一那天文武百官和高級地方官必須早早地上朝給皇帝拜年。因此京官和高級地方官不能在初一當天跟家人團聚,而是要跟皇帝團聚。
第二個規矩是,地方行政長官在春節期間嚴禁離開衙門回老家。這斷絕了地方官在老家過年的可能性,他們要想跟家人團聚,地點只能定在單位。
宋代的春節叫元旦,專指正月初一。春節包括忙年、過年、鬧年(春)3個時段,元宵也是「年」的一部分。在宋朝,春節放假7天(一般是大年初一前後各3天),元宵放假7天,加一塊兒接近半個月。
地方公務員有項特殊福利,每年臘月二十「封印」,停止公務,回家過年省親,與老婆娃兒老爸老媽聯歡,只要在第2年正月二十那天趕回衙門「開印」辦公就行。
首都高級公務員,初一則不得休假,不能請假。先守歲,再打個小盹兒,凌晨就得穿戴整齊,頂風冒雪,披星戴月,往皇宮趕,開「正旦大朝會」。
除了陪皇帝開會和耍樂子,還得陪吃。年前冬至,皇家要設宴。初一辦朝會,要吃正旦宴,規模宏大,允許臣僚帶家屬。普通的朝會之後,也安排吃喝,由皇宮「埋單」,叫「賜食」。賜食又稱「廊餐」或「廊下餐」,宋代廊下餐最出名。
總之朝代不一樣,官員的假期與過節的形式也不同。普通百姓過春節的方式就類同了。掃房、祭灶、春聯、爆竹、……與春節有關的習俗都帶有農耕文明的印記。
古時的春節,具有濃濃的儀式感,老百姓在春節期間虔誠祈願,希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生活安康,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
(6)古代農民一般是怎麼過春節擴展資料:
古代春節同樣「回家難」
古代由於道路建設落後和交通工具簡單,許多人因為路途遙遠,根本無法回家過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對發達的隋唐時期,「回家難」現象也無法改變。
為了解決「人在旅途」者回家過年的難題,古代官府也會積極想辦法,盡量不在快過年的時候安排外出公務。而相當於今天「打工仔」的外出謀生者或經商人士,則會早早動身起程回家。
古代春節「回家難」的背後,其實是「行路難」。因此,中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不忘修路。在殷商時代,中國古人便十分重視道路交通的建設,在安陽殷墟考古中便發現了大量車馬坑。到秦代,陸路交通突飛猛進,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建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網,這也給「春運」提供了便捷。
古代春運的主體也是普通人,一般能坐個轏車回家就很顯擺了。大多數人只能靠兩條腿或牲畜代步,實現「回家過年」的心願。
7、古人是怎麼過年的
在農歷除夕夜,古人要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守歲等祈求新年好運。農歷正月初一,三更過後、五更來臨之時,不僅皇宮中爆竹山響,舉行隆重的元日朝賀禮,尋常百姓也競相燃放爆竹,開始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等活動。
「春節」這個詞在古代是沒有的,是民國時候引入了陽歷之後,才改叫做春節。之前只叫過年。而且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蠟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蠟祭」移至歲末。
那麼古人是怎麼過年的呢?
一、祭祖。祭祀先祖,是中華民族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因各地習俗不一,有的地方在年夜飯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後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開家門前祭拜。在北方地區,大年三十的時候要「請家堂」,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到初二早上,送走家堂,然後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應該排在所有事情之前。祭祀是很隆重的,大家還記得魯迅的《祥林嫂》嗎,祭祖的時候祥林嫂都不能動手參與的。
二、祭祖的同時,有時也祭祀天神、土地神。我就見過自家老人在過年的時候祭拜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小年的時候,是灶王爺上天述職的時間,是日起,家家戶戶要做黃面糕,堵住灶王爺的嘴,還要大掃除。
三、放爆竹,俺小的時候叫「點鞭」或者放「炮仗」
唐代詩雲:「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在火葯發明之後,人們在春節仍然燃爆竹。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火葯紮成卷形的爆仗。《武林舊事》:「至於爆仗,內藏葯線,一連百餘不絕。」此指用葯線串在一起的鞭炮。還有二踢腳,明代有詩:「時節到來寒焰發,萬人頭上一聲雷。」
四、吃餃子。餃子原名「嬌耳」,源於中原宛城,產生於一千八百多年前,據說是東漢南陽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
五、要賬。古代有正月不要賬的傳統,舊時商業往來,年底必須結清欠賬,因此債主都要催賬。欠債的人過年之難,猶如過關,故稱年關。所以很多欠賬的人在初一之前要躲出去,初一才敢回來,比如《白毛女》里楊白勞就是如此。
六、貼春聯。春聯,起源於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是用來辟邪的,到現在人們還認為桃木辟邪。據《宋史·蜀世家》,後蜀主孟昶令人在桃木板上寫了一副聯句:『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之一。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8、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古代春節人們如何過?
如果生活在秦朝,那麼恭喜你,你將度過一個秋季版的春節。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規定每年十月初一為元旦。這個時候正好是秋末豐收時節,全國上下沉浸在碩果累累,一片喜氣洋洋的氛圍。當年雖然秦始皇一統天下,但人民生活仍是苦不堪言,一年到頭也就這個豐收時節能夠開心一下,一驅平時的苦悶。暴戾的始皇或許也想與民同樂一番,在這個喜悅的豐收時節,於是決定喜上加喜,秋季的春節就因此而來。
如果你生活在宋朝,又恰巧是吃貨,那春節一定是你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刻。北方人過年喜歡吃的餃子開始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除此之外,餐桌上你還會看到各種各樣的經典美食,撩撥你的味蕾:東坡肉、屠蘇酒、百事吉、春盤、魚生、術湯、索餅五辛盤等等。發完拜年帖,吃飽喝足之後,一家人在通宵不絕的爆竹聲中迎接春節的到來。這個時候,人們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葯做成的爆竹,“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年中人們的辛酸得失在這響徹天際的爆竹聲中統統煙消雲散。如果生活在明朝,你會發現過年的習俗變得十分成熟且相當隆重。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都已經成為了當下盛行的習俗和活動,賞燈尤為受到人們的歡迎。春節期間,各地制燈工匠和商人雲集京城,把自己的產品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燈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燈,應有盡有,專程前來觀賞的人摩肩接踵,好不熱鬧。整個都城都沉浸在五光十色的燈海世界中。
如果你生活在漢代,想要體驗下秋季的春節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漢武大帝時期,經司馬遷提議,漢朝天文學家們創立了“太初歷”,將原來秦朝春節日期改為正月初一。幸運的你熬過了秦末漢初的艱苦歲月,見證了西漢經濟日趨繁榮的局面。作為普通百姓們的你們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也有更多的精力去享受這個普天同慶的節日。作為禮儀之邦的漢朝子民,在春節期間除了祈福慶收之外,祭拜祖先也成為了當時人們最重要的活動和習俗。
9、古代里元朝的普通百姓都是怎麼過年,都有什麼風俗?
古代里元朝的百姓們過年也是很熱鬧的,但是因為元朝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所以在習俗上與漢民族不同。元朝喜歡白色,所以過年的時候,所有人都要穿白色的衣服。
春節這個節日對於漢民族來說,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但是隨著歷史上不同王朝的更換,對於過春節的要求也都不同,就比如說太平天國的時候,就不允許人們過春節,眾所周知,元朝是由少數民族來統治的一個朝代,那麼那個時候的百姓們是怎麼過年的呢,又有著怎麼樣的風俗呢。
第一,元朝的春節也是很熱鬧的。
元朝是蒙古人統治,是忽必烈建立了元朝,蒙古人是一個游牧民族,他們的生活習慣以漢民族不同,他們是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吃羊肉,喝奶茶,但是後來統治了中原以後,為了穩固統治,他們也接受了漢民族的文化還有風俗,其中就包括過年,所以說元朝統治的時候,過年也是一個非常熱鬧的節日,但是在節日習俗上,蒙古人和漢民族的人不同。
第二,蒙古人喜歡白色。
雖然說蒙古人也接受了漢民族的節日習俗,但是蒙古人還有一些屬於他們自己的風俗習慣。比如說我們漢民族的傳統顏色是紅色,我們認為紅色代表喜慶,還有吉祥,而紅色也是過年的代表性顏色,可是對於蒙古人來說,他們認為白色是最高貴,純潔的,白色代表吉祥,白色的衣服是喜服,就連正月也被他們稱為是“白月”,還有過年被蒙古人稱為是“白節”。
第三,過年穿白衣服。
正因為蒙古人喜歡白色,而元朝又是蒙古人統治的,所以在元朝時期。有規定,不管是橙臣子還是普通的百姓,在過年的時候都必須要穿白衣服,送的禮物也都要是白色的,除此之外其他的都和漢民族過年的習俗差不多,都是很熱鬧的,而且還有很多非常精彩的節日活動。
10、中國古代怎麼過年的?
俗稱「過年」。人們視過年為所有節令中最隆重的節日。一進入臘月即開始籌備:制年糕、縫新衣、辦年貨、撣塵、掃地、疏溝。
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擇吉時放鞭炮開門,謂之「開財門」。全家起床後,要拿糖果糕點、打「早伙」。早餐素食,一般吃年糕、湯圓、米粑、油豆腐等,象徵「團圓」。早餐後,首先到廳屋祖先堂,向祖先跪拜,各家由長輩帶領向全村各家拜年。上午,全村人由長輩引頭,敲鑼打鼓,至祠堂拜祖宗或寺廟朝佛,謂之「出行」;摘回常青樹枝插在門上,謂之「納財」。這一天,忌掃地和往外潑水,意願是免財氣外流。同時忌講不吉利的話。
從初二開始,親友交賀, 拜年。通常先拜岳家,次拜其它親友,俗話說:「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隨便行」。
初三到十五,農村大都舞龍燈、獅子,或演花鼓戲。龍燈前有彩旗牌燈,大鑼大鼓開道,後有幫事隊、樂隊、浩浩盪盪。每到一村,以鞭炮相迎,有的邀吃攔門酒,俗稱「邀座」。此時,龍燈、獅子均得表演一番,以示酬謝。 年是什麼?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獲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
年是什麼?年是一隻怪獸,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來。它一
上岸,所到之處便是洪水泛濫。後來人們在家門口貼起紅紙,院子里燒柴禾、攏旺
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把「年」嚇回逃回了海里。於是就有了除
夕貼對聯,掛彩燈,穿新衣,還要剁餃餡包餃子,晚上還要攏旺火、燒柴禾,--
這就是年了。
那麼古代人是怎樣過年的呢?我們先來聽聽這首「年節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寫聯對,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頭兒,
初三初四耍球兒,
初五初六跳猴兒,
…………
「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霄,這年
才是過完了。那麼我們追溯古人的「年步」,先來祭灶——
灶王爺可是年節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臉的一尊,
祭灶的風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對火、灶的感激、
崇敬之情的表達。在傳說中,黃帝、炎帝、祝融
都是灶神。後世流行的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長
得象個美女。他有一個叫「卿忌」的夫人,有六
個都叫「察洽」的女兒,還有好幾位兵將。他除
職掌灶火之外,還要考察人間的所作所為,上告
天帝。人們還用酒糟、飴糖、粘糕等「賄賂」灶
神,同時還喃喃禱祝,求他上天講好話。這個風
俗一直傳到了今天,不過時間是在臘月二十四,
祭食也簡化成了「灶糖灶餅」,可是你要是留心
的話,一定還會聽到奶奶、媽媽在叮囑灶王:上
天說好話,不好的可別說……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
爆竹最初是巫術的一種工具,作用是驅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並不是象現在的
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燒竹子,發出噼叭之聲,驚嚇鬼怪。屠蘇即屠蘇酒,意
為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於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後便將春節喝
的酒統稱「屠蘇酒」。
桃符又稱「桃版」,是春聯的前身。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從
漢代起即有用桃作厭勝之具的風習,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
轉化成春聯據說緣於五代後蜀之主孟昶。紙制的春聯則是明、清才興盛起來。今天的
春聯意在於渲染年節氣氛,祝吉求祥,已經失去了舊時春聯的驅闢作用,而且內容豐
富,形式多樣。
寫了聯對,接下來該准備過年的食物了,年節
飲食很多,諸如年糕、年夜飯、更歲餃子等。另外
還有巫術味很濃的飲食,如桃湯、柏酒、椒酒、五
辛盤。桃湯是用桃煮的湯,柏酒是一種用柏樹葉浸
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
飲用,意為避邪祈福。五辛盤即以蔥、姜等五種辛
辣食品置盤中,又稱春盤。俗謂可以辟惡、除瘟、
通五臟,也有賀新的意思。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
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在歷史上甚
至連監中的犯人也釋放回家團聚。全家人團坐桌前,開始了「團年」、「守歲」的
進程。先是一餐「團年飯」飯後闔家團坐守歲。
此時小輩兒人向父祖家長行禮辭歲,
老人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叫「押歲
錢」「代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
厭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
藉此表示親情愛意。
團年飯後還要「消夜」,一家人吃著
點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細雨,靜待天
明,這便是守歲。另外除夕夜還有鏡聽、
照田蠶、賣痴呆、打灰堆等習俗,以此來
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願新的一年小孩
聰慧,萬事如願。
「鄉村裡過年,從臘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個半月的鑼鼓聲,這聲音單調,
卻打動到咱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坎上。就在這時際,……發現迎春花開了。」
是的,迎春花開了,新的一年來到了!
古人將新正的前八天分別以六種動物和人、谷相稱。正月一日為雞日,即吉日。
古人有用雞辟邪之舉,方法是殺雞著門或貼畫雞於門。從元旦開始,人們開始忙著
拜年賀節。拜年在漢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這天進宮朝拜,君臣同樂。到了
明清兩代,官場拜年則發展成虛文的禮節,往往是「望門投刺」,不管認不認識。
有詩為證: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歡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復了平常的生
活。初五也叫「破五」,這天的習俗活動是「送窮」,而對商家來說,初五這天商
家開業。正月的活動一直到了十五,才漸漸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