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初幾有什麼說法
1、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是什麼?
1、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初一早晨,人們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人們早早起床,打扮整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正月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
2、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被稱為「正月不空房」。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還會祭財神。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過去,老北京的大商號會在這天大舉祭祀活動,祭品還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發大財。
3、正月初三
在全國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時間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東等地,卻是初三才「回娘家」。北方一些地區將初三稱為「掃帚日」。因為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掃帚打掃房間了,而且在打掃的時候要從外往裡掃,表示聚財的意思。
在南方地區,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長約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話,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
4、正月初四
按照傳統習俗,正月初四是諸神降臨人間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戶戶都要將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備齊,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
5、正月初五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
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在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這一天也是傳說中財神的生日,也是迎財神的吉日。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6、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被稱為「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這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北京地區,家中的婦女偶爾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門上的掛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稱六六順。
這天也是店鋪開張的日子,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舊時,老闆和店員們會在這一天猛搖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讓店內響聲一片,取「響響當當,大吉大利」之意;門板也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以示吉利。
7、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狀元。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南方一些地區,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8、正月初八
相傳正月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初八這天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
長輩還要向兒孫講「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獨」的重要性,因為「流年照命星宿」時刻在監視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
9、正月初九
民間認為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謂的「玉皇誕」、「天公生」,亦稱「天日」。這一天,道觀要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誦經禮拜。家家戶戶於此日都要望空叩拜,舉行最隆重的祭儀。
此日待人處事皆講求和氣,不可冒犯天神。民間的祭天儀式自初九的凌晨開始,一直到天亮為止。在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須齋戒沐浴,以庄嚴敬畏的心情舉行祭拜。
10、正月初十
相傳,正月初十是石頭節,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並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
11、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相傳在西南地區,尤其是湘西,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多迎祀於家,占卜諸事。正月十一還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
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12、正月十二:搭燈棚、烤火節、過老鼠節、包餃子、「點丁」日
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有藏剪刀,收舊鞋,捏老鼠嘴,搭燈棚等。在石家莊南部一些地區的漢族民間,至今還保留沿承著正月十二烤柏火的風俗習慣。
北京的習俗有抖空竹(和諧之聲)、搖風車(歡樂之聲)、敲鑼鼓(太平之聲)等游樂活動,人們還可以走親訪友、結伴出遊、製作燈籠、排練花會……
13、正月十三:燈頭生日、滾龍燈、扎彩燈、吃湯圓、祭祀關公、做「聖蟲」、祭海、放海燈
漢族風俗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
14、正月十四: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吃麥流、吃「糊辣羹」、伏羲誕辰日、守財神、偷青、走大橋、卜紫姑、卜流花
正月十四即農歷正月第十四天,作為漢族傳統農歷節日之一,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到了這一天,年基本已經過去了,之後便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過後,年就宣告結束了。
15、正月十五:元宵節、燈會、吃元宵、演社火、走百病、偷菜、捏生肖、祈娃娃、拜晚年、游燈、聽香、燒旺火、猜燈謎、搶燈裘。
2、春節初一到初七有哪些習俗和講究?
春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正月初一到初七自然有不少的習俗和講究。初一不掃地,掃走好運氣;初二午飯在娘家,晚飯在婆家;初三曾是「赤狗日」,如今已經可走親訪友;初四祭財神,迎灶王爺;初五「破五」趕窮,放鞭炮吃餃子;初六「六六大順」,商家開門做生意;初七「人日」,尊重每一個人。
所有中國人從小都知道,春節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尤其是初一到初七,要遵守的習俗和做事的講究更是必不可少。
初一時,家裡是不能掃地的,所以通常家裡的長輩都會讓我們在大年三十以前就搞好家裡的衛生。因為傳說初一在家裡掃地,會掃走家裡這一年的好運氣。到了初二,就是女兒女婿回門的日子了,雖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是常回家看看才是孝順。初三曾是古人口中的「赤狗日」,有民間傳說在這一天出門會與別人發生口角,所以不宜出門,但是現在好像已經沒太有人提起了。
初四是祭財神,迎灶王爺的日子,所以在以前,初四的時候大家都不會出門,都會在家裡吃飯,迎接灶王爺。初五則是要「趕窮」,很多家庭會選擇在天剛亮的時候在門口放鞭炮,把家裡的窮氣趕跑。初六,顧名思義就是「六六大順」的日子了,許多商家就會在這一天開門,所以經常在初六清晨就會聽見許多商家在門口放鞭炮,普通的家庭也會把家裡的垃圾全部扔出去。初七則是「人日」,在古代,這一天不會處決犯人,長輩也不會罵小孩。
是不是沒想到初一到初七還有這么多講究?雖然現在很多習俗都已經逐漸消失了,但是作為中國人,我們還是有了解的必要。
3、春節初一到初七的習俗都有哪些
不同省份,不同地方,可能會有著不一樣的習俗。
我是廣東潮汕人,那麼,我就介紹一下,廣東潮汕地區,在春節期間的一些習俗吧!
如果可以縮寫的話,整個過年,在潮汕這邊,一般就是吃團圓飯,走親戚,回娘家,然後剩下的就是祭祖,拜神,拜神,拜神,拜神。
大年初一,起床以後,就要穿上新衣服,新年新氣象。見到家人,就一定要開口說新年好,說上幾句祝福話。
在這一天,會有親戚到家裡來拜訪,我們也要去其他親戚家裡做客。
當然了,大年初一,由於不能拿刀,所以,團圓飯,一般都是外出吃。別問我飯店的廚子怎麼辦,我也不知道他們該怎麼辦。反正我們是全家人聚在一起,開開心心吃一頓。
在這一天,不管孩子多調皮,多不聽話,也不能打孩子。畢竟,這是過年,要笑。不然第一天就生氣,未來的日子,可不好過啊。
要是不小心打碎東西,就要大聲說出,瓷打碎,大富貴。
另外,在這一天,不論家裡產生了多少垃圾,都絕對不能拿掃把,還有丟垃圾。垃圾都要留到初三那會,才可以丟。
到了大年初二,就是回娘家。
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吃飯,帶上雙數的水果和紅包,給家裡的老人送祝福,送溫暖。
當然了,吃完午飯,就要到娘家的親戚那裡坐坐,畢竟一年到來,見面的次數不多,也就春節期間有走動幾下。
等傍晚以後,才回家。
只是,如果親戚比較多的話,晚上可能還要再到其他親戚那裡坐坐。
大年初三的話,我們這邊要到村裡的氏堂那裡,祭拜先祖。
同一個姓氏,同一個祖先。在那一天,沒辦法睡懶覺,因為你如果睡過頭了,到時候人家都拜完了,東西都收走了, 你想拜也沒得拜。
所以,要早起。當然了,還要把初一初二的垃圾都給扔了。
到了大年初四的時候,就是拜灶神。
初五,拜財神。
初六,村裡請老爺,拜老爺。
在那一天,每個村都會請老爺,所以特別的熱鬧,到處可以看到請老爺的轎子,還有長長的隊伍。
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是先在村裡請老爺,等燒香拜神過後,就要帶著老婆孩子回娘家,觀看那裡一年一度的特大型請老爺儀式。到了晚上還有火把節和煙花盛會,就不知道今年還有沒有機會燃放煙花。
初七,拜老爺,送老爺回廟。
整個過年,在潮汕這邊,除了吃喝玩樂,剩下的時間,都用來拜神了。
所以,一定要在年前准備好多的香,水果,三牲和「元寶蠟燭」。
看似輕松的春節,其實在我們這邊,沒有一天可以輕松的。
曾經有人說過,潮汕人的一輩子,除了喝茶賺錢之外,剩下的時間,都是在拜神了。或許,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但是我們熱愛這樣的生活,可能就是這份信仰,帶給了我們無盡的動力。
4、春節是幾月幾日有什麼風俗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習俗:一般春節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丸子、全魚、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新年禮物,參觀祖墳,逛花市,生火,以及許多其他活動對家人來說是極其愉快的。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家人一起吃團圓飯,看春節晚會。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習俗:看燈籠,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它是農歷正月初一,古人稱之為「曉」,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農歷正月十五叫元宵節。也被稱為小元月,農歷新年或元宵節,它是春節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全國各地關於元宵節的習俗都不一樣。其中,吃元宵、賞燈、舞龍舞獅是元宵節的一些重要民俗。3.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習俗:掃墓和郊遊。清明節的春風很溫暖,你可以去踏青祭祖。掃墓祭祀,緬懷先人悼念,有利於弘揚孝道,喚醒家庭的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有趣。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打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習俗體育活動。4.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習俗:吃粽子,賽龍舟。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也叫端陽節、午節、五月節、夏節、重陽節。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穿五色線、做香囊、在門上插艾葉。
5、春節的正月初一到15,這里每一天都有什麼象徵意義嗎?
春節的正月初一到15,這里每一天象徵意義
1、初一為雞日。聞雞起舞,起早放鞭炮給鄰居、親戚朋友家送餃子和拜年。
2、初二為犬日,這一天做這三件事最吉利,回娘家,祭財神和掃除道。
3、初三為豬日,又稱小年朝也稱赤狗日,相傳這一天女媧娘娘創造了豬,民間傳說初三晚上也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
4、初四為羊日,是中國民間迎神的日子。常說三羊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的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大雜燴,打掃年貨,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這也是中國民俗中的扔窮。
5、初五為牛日,又稱破五,大年初五,三做三不做,三做是大掃除,放鞭炮,吃三樣;三不做事不串門,不偷懶,不貪戀。
6、初六為馬日,迎了財神送窮鬼。把這六個窮鬼一定要送走,懶鬼、貪鬼、怨鬼、怕鬼、守鬼和急鬼。
7、初七為人日。是所有人的生日。這一天要七不出八不歸,大年初七不出門。首先要安排好7件事後方可外出,這7件事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規劃好一整年。就可以過一個准備充分收獲滿滿的豐收年。
8、初八為穀日,這天也是開門大吉的好日子,我們一定要做的三件事就是要開門紅、掃除道、八不歸。
9、初九為天日,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就是三清化生的第一位尊神也是對天的尊稱,可見在正月初九其實就是對天的祭祀。
10、初十為地日。土地所在最厚重的莫過於山川,以石成加之,代表人類改造生產工具的實體時代,人對石頭的運用在社會的進程中占據了很大的作用。這一天大家都點燈燃健康,燒香去病魔。
11、正月十一請紫姑,請子婿
正月十一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
12、正月十二搭燈棚
從即日起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13、正月十三灶下點燈
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即正月十三上燈之日吃圓子,正月十八落燈之日吃面條。
14、正月十四試花燈
在古代,為了准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中國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綵,並做一些游藝節目的預習活動,稱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准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准備販賣,稱為「燈市」。
15、正月十五吃元宵,點花燈
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