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吹嗩吶
1、松滋的民俗習慣
松滋的民俗習慣如下:
1、春節,春節俗稱過年,一、為一年內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自農歷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歷時二十三天,活動繁多,熱鬧非凡。
2、送灶神:臘月二十三,相傳為司命菩薩(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善惡之日,各家各戶點鍋燈,焚香拜,祈求灶神奏善事、驅火災,同時送平時家中奉祀諸神。送神之後,諸神不在家,百無禁忌,開始忙年。但家中如有喪事,當年不送神。
3、過小年,臘月二十四,合家小宴,祭奠祖先,谷稱過小年。民間各種游樂活動多從此日開始,俗曰「鬧春」。又,相傳此日高客子(老鼠)過年(亦有說過喜會),不宜吵鬧,應早睡,保持安靜。否則,「你吵它一天,它吵你一年。」,忙年,臘月三十前,「家家戶戶過年忙」,熬糖、打豆腐、打粑粑、打年貨、貼春聯、貼門神、貼年畫、打掃衛生。打掃衛生一般在臘月二十八,俗語曰:「二十八,洗邋遢。」。
4、團年:臘月三十為大年,在外行人皆趕回家中團年,俗稱「鴉鵲老鴉都有個三十初一」。團年多在上午,亦有天亮前或晚上團年的。團年前,先用豬頭、豬尾、大蒜敬菩薩,燒香鳴炮,然後閉門敬祀祖先,再合家入席團年。席上唯團年魚不能食用,留至來年吃,表示「年年有餘」。吃團年飯的時間較平時吃飯的時間長,即使先吃完,也不能隨便下席。吃完團年飯後,開門納財,俗稱「開財門」。傍晚時分,上祖墳送燈亮。
5、相傳除夕夜晚,各路神仙下界巡視,清點人丁。為讓神仙知道人丁興旺,各家各戶用在樹蔸生旺火,合家通宵敘談,即使小孩要睡,也要睡在渣窩(灶前放柴草的地方里,灶神會奉告各路神仙,此家人不缺人頭)里。俗語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你守菩薩爹爹一夜,菩薩爹爹守你一年。」。
6、出行,正月初一拂曉,合家穿上新衣,洗凈手臉,然後大開正門,選准方位祭拜天地,用柴蔸燃放鞭炮。出行畢,帶柴(財)蔸進屋,緊閉大門,俗稱「緊財門」。進屋後,媳婦給公婆篩糖茶或蛋茶,長輩接受晚輩禮拜,亦給年幼兒孫「壓歲錢」。80的代,城鎮多零點出行,中央電視台午夜鍾聲響後,鞭炮煙花齊放,一片歡騰。
7、拜年,初一不出門,在家拜父母,但若有親友先年仙逝,初一要前往拜祭,俗稱「拜新年」。初二拜丈人。初三以後親友鄰里互拜,直到正月十五,俗稱曰:「有心拜年,十五不遲。」此間,獅子、龍燈、三棒鼓、道情、說鼓、地花鼓、竹馬等沿門鬧春。
8、送年,正月十五,過年結束,城鄉皆舞龍玩獅慶賀,家家戶戶吃元宵、點夜燈,又稱元宵節或燈節。解放後,農村僅點夜燈,顯得較平淡。城鎮較為熱鬧,煙花鞭炮,舞龍玩獅,張燈結綵,盛於解放前。
2、結婚時吹嗩吶有什麼含義?
一是歡樂喜慶好事來,二是嗩吶同「」鎖納」鎖在一起,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納財納福納平安。
3、初聞之聲嗩吶音,人之常情無回聲。安和橋上孟婆在,一碗清湯忘紅塵是什麼意思
吹嗩吶,在我們這里,結婚的時候吹,死人的時候也吹。不了解這首詩中吹嗩吶是為了喜事還是喪事。就當它是喜事吧。
大概意思是這樣的:當聽到嗩吶響的時候知道你要結婚了,喊你你不答應,嗯,這也是是人之常情吧,有了新人誰還答理舊人呢。奈何橋(它這里寫的安和橋是錯的)上跟孟婆要一碗忘魂湯,下輩子永不想見。
4、嗩吶在什麼時候吹?
嗩吶主要適用於兩種場合。
第一種場合是有喜事時,主要是結婚遷居新房等,因為嗩吶的聲音高亢嘹亮,能夠表達喜悅的氣氛,因此結婚等場合一般有嗩吶演奏。
第二種場合則是民間舉行葬禮時,由於嗩吶也可以吹奏出非常哀婉凄涼的聲音,在白事時一般也會有嗩吶演奏。
土家族「八月八」嗩吶節
土家族「八月八」嗩吶節是鎮遠土家族的一種民俗節日。
簡介
土家族「八月八」土家族嗩吶節2007年5月29日,被列為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黔東南州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6年12月30日,被公布為鎮遠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鎮遠土家族主要節日和民俗。由於歷史、生活習俗等各方面的原因,這里的群眾對嗩吶吹奏情有獨鍾,素有「嗩吶之鄉」的美譽。
上至耄耄老者,下至垂髫少年,無論男人還是婦女,無老幼之別、性別之分,人人喜愛,個個擅長。茶餘飯後,三個一群,兩個一夥,隨手拈來,自成曲調,其聲悠揚婉轉、悅耳動聽,有喜有怒,有衰有怨,如訴如泣,堪稱尚寨一絕。2000年,全鄉舉行第一屆嗩吶節。以後每年舉行一次八月八嗩吶節。
5、結婚吹嗩吶的習俗從何而來?
其實古代很多時候都有吹嗩吶
不僅是結婚 還有許多重大的喜事 吹嗩吶
表示一種慶幸 就像古文明中人們聚在一起用聲音來渲染情緒 關於老人去世了要吹嗩吶
要是老人是自然死的 那是喜喪 吹嗩吶
表示哀樂 實際上為什麼城市裡的人很少這樣搞而農村的人很多那是因為習俗 是傳下來的在農村,不是為了風光,是傳統,孔孟時候就有此風屬,流傳千年了,只不過今天國家為了讓百姓少花錢一切從儉。人去世之後請吹鼓手來吹嗩吶一般來說有下列幾個說法:
說法1. 人生而在世,這一輩子不容易,含辛茹苦把兒女撫養成人,照顧孫子、重孫。組建了一個大家族。當老人去世之後,小輩們自然要為老人風風光光地辦一場葬禮,以示對老人的尊敬與哀思。
6、古代成親的時候路上迎親時以嗩吶為主吹奏的曲子有哪些?
影視作品中「古代迎親」的嗩吶曲有《抬花轎》、《百鳥朝鳳》、《迎親路上》、《迎送調》、《金蛇狂舞》。
1、《抬花轎》一種傳統民間音樂,根據抬花轎的動作、行走、運動狀態而編配的音樂,廣泛流行於中國民間,是中國傳統的古典音樂之一,表現形式以嗩吶演奏為主。由於歷史悠久,音樂的作者已經無法考證。
2、《百鳥朝鳳》是一首流行於山東、安徽、河南、河北等的民族樂曲。其前身是《百鳥音》,這是一首充分展示嗩吶藝術魅力的優秀樂曲。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3、《迎親路上》是一首由民族樂團譜曲,民族樂團編曲,民族樂團演奏的純音樂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少數民族器樂曲集CD》中,由恆大音樂公司發行於2017-10-01。該張專輯包含了10首歌曲。
4、《迎送調》是一首由佚名譜曲,佚名編曲,網路歌手演奏的純音樂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迎送調》中,發行於2018-05-06。該張專輯包含了1首歌曲。
5、《金蛇狂舞》是聶耳於1934年根據民間樂曲《倒八板》整理改編的一首民族管弦樂曲。樂曲的旋律昂揚,熱情洋溢,鑼鼓鏗鏘有力,渲染了節日的歡騰氣氛。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上就是使用的該曲作為背景音樂來烘托奧運會這一全世界人民的節日的歡騰氣氛和濃郁的中國特色。
7、給別人接媳婦吹鎖嗩說吉利的祝福和好聽的順口溜?
1、一言為定相愛如意,二分明月孝敬有方,三生有幸娶你進門,四喜丸子團團圓圓,五彩繽紛持家得當,六月東風喜上眉梢,七月秋高愛心是寶,八拜之交好友多聊,九行情書看妻看嬌, 十成九穩愛你一人。
祝你:好事接二連三,心情四季如春,生活五顏六色七彩繽紛,偶爾八點小財,煩惱拋到九霄雲外,請接受我十心十意的祝福!
2、一斤瓜子二斤棗,祝你好運來得早;三斤糖果四斤蕉,祝你吉祥不會跑;五斤花生六斤桃,祝你錢財滾滾進腰包。
3、祝你一生一世兩情相悅,三世塵緣四世同喜,五穀豐登六六順暢,七夕有情八方進財,久久恩愛十全十美,百年好合萬千祝福。新婚快樂!
4、祝你:一馬平川、兩億資產、山前有路、四海逢源、五星賓館、六碟一碗、七喜臨門、八面威風、九品官員、十點上班。
5、祝你:從一而終、一如既往、一心一意;二人同心、二人世界;三生有幸、三年五載、三羊開泰;四世同堂、四喜臨門、五湖四海、五光十色、五色繽紛;六六大順、六十花甲;七老八十、七彩陽光、八面來風、八面玲瓏八仙過海;九九歸一、九十大壽、十足人生、十全十美。
6、祝你:一心一意、二人同心、三生結緣、四喜臨門、無(五)微不至、六碟一碗、七彩生活、八方同賀、九九(久久)同心、九天攬月、十全十美、白頭偕老、萬里挑一
8、為什麼吹嗩吶迎送離世的人?
吹嗩吶迎送離世的人,是為了烘托出一個熱鬧的氛圍,可以理解為是想熱熱鬧鬧地送自己的親人離開人世。
在人們眼裡,親人去世是一件大事。在農村,有農村自己的一套白事流程,人們非常重視這些事情。葬禮不僅是對死者的悼念,也是自己家裡的一個“排面”。說白了,就是不能辦的太寒酸,否則會被村子裡的人說三道四的。
在農村,許多地方都有專門負責白事的人。通常,他們都非常精通各種葬禮程序,並專門負責整個白事的各種雜事。在北方,許多農村地區在舉行白事時更注重的是熱鬧。他們通常會營造一種非常活躍的氣氛來“歡送”死者。比如燃放鞭炮、煙花、演奏樂器來達到這個效果。在農村地區,白事上最常見到的一種樂器就是嗩吶。因為嗩吶的聲音足夠響亮,可以說,大部分北方農村地區的白事上都可以聽到嗩吶的聲音。
近幾年,隨著農村移風易俗改革,很多農村都開始禁止吹嗩吶了。前幾年,在山東的某個村就有過這樣的一個新聞事件。村裡牆上張貼了一張“喪葬改革新規”的通知,上面明確指出要取消吹嗩吶、唱大戲這兩項白事活動。主要原因是因為現在農村白事中,開始存在著攀比行為,比如說每家每戶會比誰家的嗩吶吹得更響亮。誰家的號手更多、排場更大、誰家的臉面就更大。
而且,而且對這樣一個龐大的團隊來說,農民也需要支付大量的費用。所以,在禁令實施後,農民們在舉辦這些白事時也可以節省很多不必要的費用。同時,這一禁令也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這種攀比的不良風氣,也將更好地促進農村地區風俗習慣的改變。
9、枝江市有哪些民俗
枝江還文化遺產捏。。我驕傲!。。。
所屬地區: 湖北 · 宜昌 ·枝江市
文化遺產名稱:枝江民間吹打樂
遺產編號:Ⅱ-48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枝江民間吹打樂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湖北省枝江市
遺產級別: 國家
枝江民間吹打樂是由打擊樂器、絲弦樂器、嗩吶等結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間器樂體裁。 吹打樂顧名思義就是吹管樂器與打擊樂器合奏的音樂。在民間流行的吹打樂中,吹的部分除了吹管樂器以外,還常用拉弦和彈弦樂器,因此民間藝人把吹打樂細分為"粗吹鑼鼓"和"細吹鑼鼓"兩種:粗吹鑼鼓--又稱粗十番。指用嗩吶、管子等吹管樂器和"大鑼大鼓"合奏的形式;細吹鑼鼓--又稱細十番或絲竹鑼鼓。指由絲竹樂器和打擊樂器合奏的形式。
枝江民間吹打樂系由打擊(鼓—大鼓、堂鼓、板鼓、書鼓、戰鼓,梆子—木魚、木梆、竹梆,鑼—大鑼、小鑼、蘇鑼、馬鑼、京鑼、雲鑼、虎音鑼,鈸—大鈸、小鈸、川鈸、小京鑔等)、絲弦(二胡、京胡、四弦等)、嗩吶(高音嗩吶、中音嗩吶、大號)等樂器結合在一起進行演奏的民間音樂藝術形式。
民間吹打樂是廣泛活躍於枝江地區的一種民間音樂藝術。枝江民間吹打樂的活動,經過多年來的發展衍變,已形成了一種普遍、實用和極具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風俗。其主要通過民間的婚喪嫁娶以及各種慶典風俗、勞動習俗和歲時節慶活動配合民間舞蹈(如:采蓮船、獅子舞、龍燈舞、踹高蹺等)等音樂形式表現出來。
枝江民間吹打樂按其樂器演奏運用分為粗樂和細樂兩種(又稱武場和 枝江民間吹打樂文場);按其技術流派分為上河(又稱荊河)和下河兩種;按地域又分為南河和北河兩派。粗樂,泛指用打擊樂器組合進行演奏,故又稱武場;細樂,即指在打擊樂器的演奏中夾雜嗩吶、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絲弦樂器,又稱之為文場。上河,系由荊沔(今湖北荊州、仙桃一帶)的漢劇打擊樂傳入並衍變成型,故又稱荊河;下河,系由徽州(今安徽一帶)戲班傳入。南河,即枝江境內長江以南區域的吹打樂為南河派;北河,即枝江境內長江以北區域的民間吹打樂為北河派。枝江民間吹打樂講究十樣「家業」(樂器)的完整組合,並汲納枝江本地山歌、田歌、五句子、小調等民間音樂元素,形成了「十番鼓」的技術種類和風格,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枝江民間吹打樂具有歷史淵源的可溯性、歷史發展的階段性、普及適用面的廣泛性、技術種類和風格獨特的地方性、藝術流派的多樣性、演奏曲目的豐富性、司儀演奏的循序性、演藝活動的依存性、傳承發展的創新性等基本特徵。同時,因其所屬特徵,而具有廣為枝江民間接受使用的實用價值、豐富城鄉居民文化生活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社會功能價值以及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10、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那八月初八是什麼節日?
八月初八這一天漢族沒有節日,過去是否有過,已經不得而知。但不少少數民族有。
趕秋節是苗族的民族節日,一般是每年的農歷八月初八,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八月八」苗族風情節,是興仁縣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源於一個美麗的苗族民間傳說。相傳遠古時代,天降大雨,百日不絕,大地一片汪洋,生靈塗炭。唯有勤勞勇敢的苗家少年阿衣和美麗善良的阿蘭姑娘帶著忠實的獵狗阿嘎寄身於一隻大木盆里,隨波漂泊……他們心心相印,不畏艱險戰勝災害,捧來肥沃的泥土,細心栽種,日夜呵護。終於迎來了新生。農歷八月初八日,即「辰」日這一天,阿衣和阿蘭在喜慶豐收的日子裡結為夫妻,生兒育女。
土家族「八月八」嗩吶節。每年農歷八月初八,是鎮遠尚寨土家族隆重的嗩吶節。每年的葛根會在雲南大理三塔寺內舉行,又稱「耍海節」、「繞海會」,是雲南大理、劍川等地白、彝等族在八月初八至十二日紀念為民除害的英雄段赤誠的祭祀典儀。據傳南詔時,洱海有條惡蟒,經常興風作浪,百姓不得安寧。石匠段赤誠下海捕蟒,最後與蟒同歸於盡。此後每到他的忌日(八月初八),當地民眾都要繞海祭祀,並且大做善事(如打澇溺屍、修築堤防、救濟貧民之類),然後劃船放歌,舉辦野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