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縣年貨
1、上海人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上海地處江南,因此,上海的風俗與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處。上海開埠以後,日漸成為一個江海通津、人煙稠密、華洋雜居、五方雜處的城市,又給原有的風俗增添新的內容;上海風俗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
·除夕和春節
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陰歷一年最後一天或這。-天的晚上,故又稱"大年夜"。除夕的"除"字,原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歲除"。按舊俗臘月廿三日為灶日,應祭灶君。臘月廿四日為小年,從這天起直到除 夕,家家都要打掃衛生,購置年貨,農村要殺豬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種點心,腌制各種臘味。另外還要貼年畫。城裡人則往往買些水仙花、臘梅、天竺等插在瓶中以增添節日氣氛。當夜幕降臨時,合家團聚,吃年夜飯,又叫團圓飯,席上菜餚一般是十分豐盛的。
夜間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觀看電視節目,名曰"守歲",當新的一年鍾聲敲響時,霎時鞭炮齊鳴,迎接新春。為保證市民安全,在市中心已禁放爆竹,但以其他方式歡度春節。
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一片喜氣洋洋。舊歷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新年,初一拂曉,人們都穿戴整齊,合家向長輩拜年,平輩間相互拜年。長輩還要給孩子們送紅紙包的壓歲錢,祝賀他們增加一歲。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親友賀年,現在通訊發達了,不少人都用電話或網上拜年。現在可視電話已開始走進人們生活。當你給遠方親朋好友拜年時,對方接聽者的音容笑貌會立即清晰地展現在電視顯示屏幕上。那清晰的聲音,高質量的畫面,能讓你感受到與親朋猶如面對面談話般的親切。
初四,不少人都買了活鮮鯉魚"接財神"。因"鯉"和"利"讀音相近,再因從水裡抓出活鯉魚穿絲繩貼紅紙的時候,頭尾翹起,像大元寶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熱鬧,往寺院進香或逛廟市者絡繹不絕。
商號店鋪在初一至初三都告停業,叫做"封關"。有的停業到初五,這是一年中職工們惟一休息的日子。初五接財神,晚上吃財神酒。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這天晚上稱元宵。鬧元宵算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餛鈍,晚上吃元宵,又名吃湯圓。元宵節,在舊上海城內外好幾處鬧市搭起高大燈棚,各種花燈聚集一起,蔚為壯觀。黃浦江上檣帆林立,有些船隻桅桿上掛起了燈。在郊野田間同樣到處掛著燈,稱做"望田燈",也是預兆五穀豐登之意。"耍龍燈"是郊縣一項熱鬧的節慶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帶尤盛,表演時伴以十番鑼鼓,有時數十條龍燈相會表演搶龍珠。
婦女們在元宵節還要"走三橋",傳說在月色校潔的晚上走過三座大橋,便可終年除卻百病。舊上海城內外,水渠縱橫,橋梁很多,走過三橋是很容易的。在當時去小東門外走一走陸家石橋的人就格外多的了。
·清明節
三月里清明節,人們借著掃墓的機會到郊野去踏青。
三月十五日多去龍華寺進香。這一天龍華鎮上廟市極盛。很多人喜歡看桃花,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清乾隆李行南《竹枝詞》寫道:"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蹤多集古禪關;浪堆載得鍾聲去,船過龍華十八灣。""龍華晚鍾"原是上海八景之一。
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後誕辰,祈求天後神佑,上海的閩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瀾利適"。當時天後宮里信徒供祀天後,並邀戲班子演戲。
·立夏節
四月里立夏節,上海郊縣農民取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用立夏時青嫩的草頭和入米粉,油煎成餅,叫做"攤粞",為上海和浦東地區人民所喜食。還把糖梅子、酒 釀、鹹蛋等作為當令食品,稱為時鮮,取以嘗口,稱嘗"三新"。
·浴佛節
四月初八浴佛節(釋迦牟尼誕辰),這天寺廟要拂去佛像身上塵土,誦經禮拜,城內外大的寺院如靜安寺和方浜路的廣福寺都有盛大廟會,廟會期間,山門外百貨畢集,進行土特產品交流。
·端午節
五月忙著過端午節,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稱角黍,門上都要掛上菖蒲、艾蓬、蒜頭,意為"避邪"。正午飲雄黃酒。以蒼術、白芷、芸香等葯物煙熏室內。以雄黃抹在孩子額上,用來祛濕解毒,消除穢氣,意味著安度炎暑,不染疫癘。當令食物是棕子、批把、黃魚、大蒜。端午節令人最感興趣的是看龍舟競渡。
·觀音誕辰
六月十九日觀音誕辰,佛寺里香風又盛了,很多佛教信仰者,雲集寺廟。
·七巧會
七月七日,是俗傳牛郎織女雙星渡河的時候,這天晚上供瓜果,作"七巧會"吃巧果。
·中元節
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寺廟中做道場,放"焰口",並在水池放蓮燈,稱"盂蘭盆會"。
·地藏王生日
七月三十日,佛教傳說為地藏王生日,舊俗在街巷地上及居家庭園遍插棒香並點燃蠟燭叫做"地燈"。
·中秋節
七八月中秋,是賞月季節。人們出遊看月華,稱做"走月亮"。舊上海很多人喜歡到小東門外陸家石橋觀賞橋下月影盪漾。"石樑夜月"便是"滬城八景"之一。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東城觀江湖,也有人到浙江海寧去觀潮。近年來,還有不少人觀看"上海桂花節"的各種表演。
·重陽節
九月九日重陽節,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陽糕,嘉定和川沙高橋等地則制松糕,都是應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釀酒,人們暢飲重陽酒《這天為應古時桓景登高避災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舉,松江余山及豫園大假山都成為登高勝地。
·菊花會
九月中旬菊花會,很多文人雅士,舉行菊花會,賞菊題詩,有各種各樣的名菊,萬卉齊放,高低疏密,瓷盆竹格,無不盡態極研,爭奇斗艷。
·冬至節
十一月冬至節,冬至前一日,舊俗磨米粉蒸花糕,做粉圓,饋送親友,如同賀年。
·釋迦牟尼得道日
十二月初八,相傳是釋迦牟尼得道日,民間煮食"臘八粥",而寺廟尤為盛行,用胡桃、紅棗、栗、蠶 豆、芋艿、慈姑及蔬菜等與白米一起煮成粥,供奉佛像前,然後僧人分食,並饋送檀越(信佛的施主)。
·送灶神
十二月下旬,人們忙著送年禮。二十四日做謝灶團,以酒、果、團子、元寶糖把灶,送灶神朝天。元寶糖是一種膠牙的飴糖,意為用此膠住灶神的嘴,不讓他上奏人間的罪過。
以上的風俗,在上海郊縣有的農村仍有流行。上海市內則由於時代的變化,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的已經漸遭淘汰,有的則通過變化而繼承下來。總之,上海市內的歲時風俗,處在不斷的漸變之中。如新歲吃湯團,清明食青團,端午包棕子、中秋嘗月餅、重陽吃糕團、除夕包餃子制年糕等仍成為江南地區民俗,"海派"特色的個性。
由於都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市民紛紛提出歲時禁放鞭炮的建議,因為燃放鞭炮易造成火災,傷害事故及環境污染,故市公安局規定內環線以內區域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近幾年春節,許多家庭把給孩子春節壓歲錢的習俗,改為贈送玩具或圖書。春節期間走親戚送禮,許多市民也一改過去送禮盒的習慣,以鮮花禮儀電報代替禮盒已漸成風氣。
2、上海 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上海概況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第一大的城市。市人民政府駐黃浦區人民大道200號,郵政編碼:200000,長途區號:021。上海位於北緯31°14』,東經121°29』。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全市面積6340.5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千米,東西寬約100千米。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千米,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千米,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為1041.21平方千米,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2004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352.39萬人。上海散居著39個少數民族及少數未識別的民族,約有5.3萬人,佔全市人口的0.4%。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其次是滿族,最少的是佤族、拉祜族、毛南族、普米族、京族。
2005年末,本市公安戶籍登記人口1360.26萬人,比上年增加7.87萬人,增長0.6%。截至2006年底,上海戶籍總人口1368.08萬人。
而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上海到2010年常住人口預計達到1900萬,這意味著上海常住人口容量還有120萬左右的增長空間,平均每年約24萬左右。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春秋較短,冬夏較長,日照充足,雨量充沛。2005年,上海全年平均氣溫17.5℃,日照1778.3小時,降雨量1254.9毫米。
■市花
1986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決定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白玉蘭在上海的氣候下,開花特別早,冬去春來,清明節前,它就繁花盛開。白玉蘭潔白如玉,晶瑩皎潔,開放時朵朵向上,溢滿清香。選擇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象徵著一種開路先鋒、奮發向上的精神。
■市標
上海市市標1990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上海市市標是以市花白玉蘭、沙船和螺旋槳三者組成的三角形圖案。三角圖形似輪船的螺旋槳,象徵著上海是一座不斷前進的城市;圖案中心揚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徵著上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著早春盛開的白玉蘭,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機。
區劃沿革
今上海地區,吳淞江以南於公元751年(唐天寶十載)析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崑山南境之地置華亭縣。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華亭縣為華亭府,第二年改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轄有華亭、婁、上海、青浦、金山、奉賢、南匯7縣和川沙撫民廳。吳淞江以北於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設嘉定縣,後又析出寶山縣。長江口的沙洲於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鎮,1277年升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為崇明縣。上海市區原是吳淞江下游的一個漁村,至唐宋逐漸成為繁榮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建上海鎮,鎮因黃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經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設上海縣,轄華亭縣東北、黃浦江東西兩岸的高昌、長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鄉,為松江府屬縣。
1927年設為上海特別市,1930年5月改稱上海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劃為黃浦、老閘、新成、靜安、江寧、普陀、邑廟、蓬萊等20個市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10個郊區。50年代,上海的行政區劃作了幾次調整,至1964年5月,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10個市區,以及上海、嘉定、寶山、川沙、奉賢、南匯、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個郊縣。
1980年,設立吳淞區。1982年,恢復閔行區。1988年,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設立寶山區。1992年,撤銷上海縣和原閔行區,設立閔行區。1992年9月,以川沙縣全境、原上海縣三林鄉和黃浦、南市、楊浦三個區的浦東部分,設立浦東新區。1992年10月嘉定縣撤縣,設立嘉定區。1996年,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和浦東新區14個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個縣和石化地區。
1997年4月撤銷金山縣,設立金山區。1998年2月撤銷松江縣,設立松江區。1999年9月撤銷青浦縣,設立青浦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黃浦區和南市區撤二建一,設立新的黃浦區。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上海市總人口16407734人;其中市轄區14348535人,市轄縣2059199人。各區縣人口: 黃浦區 188743人、南市區 385790人、盧灣區 328918人、徐匯區 1064645人、長寧區 702239人、靜安區 305329人、普陀區 1051672人、閘北區 798620人、虹口區 860726人、楊浦區 1243757人、閔行區 1217309人、寶山區 1227978人、嘉定區 753070人、浦東新區 2402343人人、金山區 580377人、松江區 641156人、青浦區 595863人、南匯縣 785102人、奉賢縣 624285人、崇明縣 649812人。
2001年1月9日,撤銷南匯縣,設立南匯區;撤銷奉賢縣,設立奉賢區。
2003年底,上海市轄有黃浦、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浦東新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18個區和崇明縣。
上海文化
■方言
上海話(Shanghainese)是上海地區獨有的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南方方言的一種。也有人稱上海話為滬語。語音受早期移民中占優勢的蘇州和寧波兩地影響巨大。和寧波話,蘇州話發音接近。據最新考證,認為上海話是松江方言的發展結果,寧波話蘇州話的合成可看成是影響了這種方言的部分因素,如語調等。松江方言是上海話的主脈。
上海郊區方言與普遍意義上的「上海話」在發音和語法上有少許區別,按地區可分為「松江話」、「崇明話」、「浦東話」等方言。
1930年代,是上海話的黃金時期。和香港類似,上海的作家們意譯或者音譯很多英文新單詞,用到書面文本中去,通過當時上海極其發達的各種平面媒體進行傳播,然後被普通話吸收。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上海各學校統一用普通話授課。很多學校對說方言的行為扣品行分處理。而且政府取消了很多廣播電台和電視節目中的上海話內容。上海話的造詞能力也開始嚴重衰退。現在上海仍然是一個吳語城市,普通話也很通用。隨著中國各地移民的日益增加,會說上海話的人比例開始減少。現在,已經很難招聘到發音合格的年輕滬劇演員。從21世紀開始至今,上海輿論界掀起一股「保衛上海話」的浪潮。
■海派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文化)的基礎上,與開埠後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歐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現代,既傳統又時尚,區別於中國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舉辦過多次大型文化活動,並建造了多所全國一流的文化設施,包括了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影城等。歐洲風格的上海音樂廳因市政建設需要被移位,但在內部改建之後已經重新對公眾開放,以舉行交響樂音樂會為主。每年上海還舉辦國際藝術節、國際電影節等文化活動。
人文歷史
豫園、明代庭園1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6項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4座上海市級歷史文化名鎮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現已修復。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個紙醉金迷的地方。當時上海著名的「百樂門」舞廳享有盛名,從英文「Paramont"得來。「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娛樂中心。很多電影院也是非常豪華。例如,大光明電影院始建於1928年,由德國傑出的建築師烏達克(L.E.HUDEC)設計,屬市級優秀保護建築。大光明電影院的歷史。 國泰電影院原名國泰大戲院(Cathay Theatre)。建於1930年,由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採用紫醬紅的泰山磚,白色嵌縫,屬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1932年1月1日,國泰大戲院正式對外營業。當天登在《申報》上的廣告用語是:「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緻舒適集現代科學化之大成」。1949年以後,更名為國泰電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一度改名人民電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優秀歷史建築。
1918年至1925年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也曾經在繁華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東側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歐洲鄉村式樣的小洋房居住過。現被改為孫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園設有陶行知紀念館。虹口公園附近有魯迅紀念館。
上海擁有許多歐美式樣的老建築,其中位於外灘的一組歐洲風格的外國銀行,商家和飯店遺留下來的建築群一直以來就是上海的標志,例如:花旗銀行,和平飯店等。但事實上在市內還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遺留下來的,風格迥異的花園別墅,例如丁香花園、沙遜別墅、馬勒住宅以及現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宮的嘉道理花園等。在上海的市中心,還有當時的面積龐大的上海跑馬廳。
3、靜安區美食
靜安區美食有城隍廟五香豆、上海擂沙湯圓、巧果、水晶蝦仁、排骨年糕等。
1、城隍廟五香豆:城隍廟五香豆用料講究、火候適當。所用原料是專門選自浙江省餘姚縣出產的蠶豆,挑選極為嚴格,黃皮豆和蟲蛀豆都不能用,要使用清一色的青皮豆。
2、上海擂沙湯圓:上海擂沙湯圓上海的擂沙湯圓,已有70多年歷史,舊時是先用一隻內壁帶有梭形紋路的缸瓦土沙盆,再用一支質地堅硬的石榴木作為磨粉漿的「擂漿棍」,往沙盆中放入炒香的干豆,如花生、芝麻或黃豆,干磨出碎末粉狀的「香沙」;最後,煮熟的湯圓在「香沙」里滾來滾去,於是粘粘的糯米丸子粘滿了盈香撲鼻的「香沙」,故名為擂沙湯圓。有的食肆把它作為即點即做的點心,要吃的就是一咬餡料就有如流沙般湧出的新鮮感覺。
3、巧果:巧果是滬式糕點中的傳統產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的形狀。上海郊縣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即新婚婦女在農歷七月初七(俗稱巧日)走娘家時,都從娘家帶些巧果回來送給丈夫。因此,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前後乃是巧果的生產旺季。?
4、水晶蝦仁:「水晶蝦仁」是上海靜安賓館著名的特色風味佳餚之一,曾被評為「上海第一名菜」。它的發展,著名作家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曾經寫道:「說起蝦仁,做得最好的是福建館子,記得北平西長安街的忠信堂是北平唯一的有規模的閩菜館,做出來的清炒蝦仁不加任何配料,滿滿一盤蝦仁,鮮明透亮,而且軟中帶脆。
5、排骨年糕:排骨香酥鮮嫩,年糕香糯適口,汁濃色艷。為上海人喜食的小吃品種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種經濟實惠、獨具風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歷史。
4、哪個節氣拔蘿卜
霜降拔蘿卜。
蘿卜因品種及播種時間的不同,採收時間也不一樣,一般以肉質根充分肥大後為採收適期。收獲過早,產量低;過遲,易遭凍害或糠心、抽芙而降低品質。
春播春蘿卜播種後一般50-60天採收;夏蘿卜生長快,播種後45-60天採收;秋冬蘿卜播種後70-100天採收。如為肉質根大部露在地上的品種,要在霜降前及時採收,以免受凍,肉質根全部在土中的品種,可以遲收以摸高產量。
蘿卜為半耐寒性蔬菜,種子在2℃-3℃便能發芽,適溫為20℃-25℃。幼苗期能耐25℃左右較高的的溫度,也能耐零下2℃-零下3℃的低溫。
蘿卜莖葉生長的溫度為5℃-25℃,適溫為15℃-20℃。肉質根生長的溫度為6℃-20℃,適溫為18℃-20℃,當溫度低於零下1℃-零下2℃時,肉質根會受凍。
蘿卜適於肉質根生長的土壤有效水含量為65%-80%,空氣濕度為80%-90%。空氣濕度大,可提高品質。但是土壤水分也不能過多,否則土中空氣缺乏,不利根的生長與吸收,土壤過於乾燥,則肉質根的辣味增強,品質不良。
5、上海十大郊縣名稱
具體如下。
十縣:
上海縣、川沙縣、南匯縣、奉賢縣、金山縣、松江縣、青浦縣、嘉定縣、寶山縣、崇明縣!
十區:
靜安區、黃浦區、南市區、盧灣區、普陀區、楊浦區、虹口區、長寧區、徐匯區、閘北區!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中國的經濟、交通、科技、工業、金融、貿易、會展和航運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6、阜陽過節民俗有什麼
【民歌】
民歌:阜陽民歌感情朴實,曲調流暢,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淮北特色。曾經廣為流傳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綉》、《看戲》、《貨郎子調》、《李玉蓮》等。
吹打樂:樂器有班鼓、邊鼓、手板、大鑼、小鑼、水鑔、大鑔、架排雲鑼、班笛、小喇叭等,音樂豪爽奔放,善於表現喜樂歡騰的情緒。
鑼鼓棚子:是船民鼓樂班,多以邊舞邊鼓的行樂出現,演奏氣氛熱烈。
響樂班:以吹管樂為主,即嗩吶班,用以婚喪嫁娶活動。
【曲藝】
阜陽在安徽省享有「曲藝之鄉」的美譽。據初步調,源於或流散 全市的曲種有淮詞、清音、鶯歌柳、琴書、墜子、道情、大鼓、評書、三弦書、端公戲、灶書、蓮花落、杠天神、講聖諭、相聲、大小鐃等近20種。
【舞蹈】
龍燈舞:是阜陽人民最喜愛的民間舞蹈之一。表演時,整個龍燈搖頭擺尾,蜿蜒起伏,時而上下翻飛,時而卷縮盤結,表演場面威武雄壯、氣勢磅礴,活靈活現,引人入勝。
鬥牛舞:是阜陽搬運工人從鄉間生活中??牛抵頭的趣事中得到啟發編排出來的。鬥牛舞語匯簡單、粗獷、豪放,表現出搬運工人剽悍、爽朗、頑強的性格特徵。
獅子舞:表演時,由一男一女訓獅武士各執綉球,引獅入場。在熱烈歡騰的鑼鼓聲中,扮獅人表演獅子的各種動作,如:抖威、炸毛、搖頭、擺尾及竄、跳、滾、撲、站、卧、翻等,還可表演上高桌、滾綉球、走梅花樁等高難度技巧。
三仙會舞:流行於阜南朱寨一帶。表演時,3個高大的巨人,左右搖擺,前仰後合,在民間打擊鑼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執撐者)和「架子」(表演者)組成,內容以傳統摺子戲為主,在鼓樂配合下,且行且舞。
趕犟驢:由民間老藝人李賀軒1935年創作,舞蹈表現新婚媳婦騎毛驢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馬:從民間祭祀活動演化而來。舞蹈時,鑼鼓聲聲,旌旗獵獵,表現了馬隊馳騁疆場,奮勇殺敵的戰斗場面。
打玉扇:表現1對青年夫婦在趕會途中發生的趣事,二人載歌載舞,反映出青年夫婦愛情生活的甜蜜和美滿。
花鼓燈:早在宋代就在阜陽流傳,屬安徽省三大花鼓燈流派之一。其表演形式是:由「領傘」引出「鼓架子」(男演員)和「蘭花」(女演員),上場表演歌舞,主要是跑隊形。傳統的隊形有走四門、五朵花、三引場、蛇蛻殼、別籬笆、滿天星、二龍吐須等,全場隊形變化均由領傘指揮,節奏歡快、氣氛熱烈。
【文化活動】
阜陽的傳統廟會和民間燈會也是一條色彩斑斕的群眾文化活動風景線。傳統廟會除開展大型民間商貿活動 外,也利用廟會唱大戲、演雜技、說曲藝、玩雜耍等。阜陽有名的燈會有界首燈會、潁州燈會、沙河燈會等,頗受群眾歡迎。
淮北梆子本稱梆劇,又稱高梆、土梆。其源系秦腔傳入阜陽後吸取當地流行的墜子嗡、灶王戲及民歌小調,逐漸衍化成具有淮北地方特色的梆子劇種。
7、上海有什麼民風民俗
1、除夕
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後,不去就寢,圍爐守歲。 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撞「頭鍾」。玉佛寺一般都是燒頭像的地方,龍華寺是撞頭鍾的地方。
2、上海桃花節
每年3-4月間舉辦,上海人賞桃花的習慣由來已久,南匯是賞花的好地方,上海南匯區多植桃樹,為展示美麗的田園風光和純朴的民風民俗,自1991年起,在桃花盛開的時節,舉辦了上海桃花節,以進一步弘揚桃文化,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
3、春節
自初一以後各日,便是親戚朋友往還拜年之期。客來多攜禮品,待客必請喝「元寶茶」,是為茶內放上青果或茶蓋頂置青果一枚,又必請吃酒飯。上海人一到過年必定要去城隍廟逛一逛,走一走那裡的九曲橋。到正月初五日,為財神(俗稱「路頭神」)誕辰,各地都有接財神之舉。
4、元宵
每家必吃「元宵」,即湯圓,也是取團圓、吉利之義。但元宵之盛還在於「燈」,所以又名「燈節」。家家戶戶、各店各鋪懸燈門前,寺廟、園林、廣場等公共處所,更是大張燈彩。屆時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出外觀燈。城隍廟及西園又是一個活動的中心點。
5、浴佛節
在上海,四月初八浴佛節(釋迦牟尼誕辰),這天寺廟要拂去佛像身上塵土,誦經禮拜,城內外大的寺院如靜安寺和方浜路的廣福寺都有盛大廟會,廟會期間,山門外百貨畢集,進行土特產品交流。
8、上海有什麼民風民俗?
上海人的風俗習慣
如果你見到一個上海人在早晨用開水沖泡昨日剩下的米飯,並以此為早餐津津有味地吃起來,請你不要嘲笑,這是上海人最具地方特色的早餐.上海,「盪馬路」是人們下班後,周末,雙休日以及節假日最流行的休閑方式。走親戚你要記住帶點禮物。你一到,主人會寒暄一番,然後才就坐,一般有人作陪。宴請時主人未入席,請你不要急著動筷,要等主人到位大家才開始進餐。客人未喝完酒,主人不會先吃飯。宴席散後,主人不讓客人收拾碗筷,並且再次上茶,煙,糖果,瓜子等。有客人在,主人不掃地不打罵孩子。客人告辭,主人一定要相送,一般要送出弄堂口,也有送到車站或送上車.
上海民俗
上海地處江南,因此,上海的民俗與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處。上海 開埠以後,日漸成為一個江海通津、人煙稠密、華洋雜居、五方雜處的城市 ,又給原有的風俗增添新的內容;上海風俗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
除夕和春節
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陰歷一年最後一天或這一天的晚上,故又稱" 大年夜",除夕的"除字",願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歲除"。按舊俗臘 月二十三日為灶日,應祭灶君。臘月二十四日為小年,從這天起直到除夕, 家家都要打掃衛生,購置年貨,農村要殺豬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種點心。 腌制各種臘味。另外還要貼年畫。城裡人則往往買些水仙花、臘梅、天竺等 插在瓶中以增添節日氣氛。當夜幕降臨時,合家團聚,吃年夜飯,又叫團圓 飯,席上菜餚一般是十分豐盛的。夜間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觀看電視節 目,名曰"守歲",當新的一年鍾聲敲響時,霎時鞭炮齊鳴,迎接新春。春 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一片喜氣洋洋。農歷正月初一,是我 國傳統的新年,初一拂曉,人們都穿戴整齊的衣冠,依著長幼的輩分,合家 向長輩拜年,平輩間相互拜年。長輩還要給孩子們送紅紙包的壓歲錢,祝賀 他們又增加一歲。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親友拜年,現在通訊發達 了,不少人都利用電話拜年。初五,不少人都買了活鮮鯉魚"接財神"。因 "鯉"和"利"讀音相近,再因從水裡抓出活鯉魚穿絲繩貼紅紙的時候,頭 尾翹起,象大元寶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熱鬧,往寺院進香或逛廟市 者絡繹不絕。商號店鋪在初一到初三都告停業,叫做"封關",有的停業到 初五,這是一年中職工們唯一休息的日子。初五接財神,晚上吃財神酒。
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上元節,這天晚上稱元霄。鬧元霄算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 餛飩,晚上吃湯圓。元宵節,在舊上海城內外好幾處鬧市搭起高大燈棚,各 種花燈聚集一起,蔚為壯觀。黃浦江上檣帆林立,船隻桅桿上掛起了燈,遙 望似繁星閃爍。在郊野田間同樣到處掛燈,稱作"望田燈",也是預兆五穀 豐登之意。"耍龍燈"是郊縣一項熱烈的節慶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帶 尤盛,表演時伴以十番鑼鼓,有時數十條龍燈相會表演戲龍珠。婦女們在元 霄還要"走三橋",據說在月色皎潔的晚上走過三座大橋,便可終年除卻百 病。舊上海城內城外,水渠縱橫,橋梁很多,走過三橋是很容易的。而當時 去小東門外走一走陸家石橋的人就格外多的了。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稱角黍,門上都要掛上菖蒲、艾蓬、 蒜頭,意為"避邪"。正午飲雄黃酒。以蒼術、白芷、芸香等葯物煙熏市內 。以雄黃抹在兒童額上,用來祛濕解毒,消除穢氣,意味著安度炎暑,不染 疫癘。當令的食物是粽子、枇杷、黃魚、大蒜。端午節令人最感興趣的是看 龍舟競渡,過去在黃浦江上的龍舟,多數是從南翔、黃渡等處借來的。
中秋節
農歷八月初八,是賞月季節。家家賞月至深夜。人們出遊看月華,稱作" 走月亮"。舊上海很多人喜歡到小東門外陸家石橋觀賞橋下月影盪漾。"石 梁夜月"便是"滬城八景"之一。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東城觀 江潮,也有人到浙江海寧去觀潮。近年來,還有不少人觀看"上海桂花節" 的各種表演。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陽糕,糕上插小彩旗以祀神佛。嘉定 和川沙高橋等地則制松糕,都是應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釀酒,人們暢飲重 陽酒。這天為應古時桓景登高避災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舉,松江佘山及 豫園大假山都成為登高勝地。
上海的年夜飯
【上海年夜飯】歲時習俗,農歷除夕俗稱大年夜,這一天全家歡宴,稱"吃年夜飯"。古時過年可從農歷十二月十五日開始,直至除夕,各戶人家擇時做年可先後不一,近代以後才漸集中在除夕。除夕傍晚,家中懸掛出先人遺容(即"畫像",也叫"真"),合家祭拜,然後圍坐歡宴。上海年夜飯菜餚很富特色,除魚肉雞鴨外,還添上炒塌棵菜和糖醋銀絲牙兩樣菜底,另外必備如意菜(黃豆芽)和發芽豆,含有"開發"的意思。這頓飯若有家人遠出,也得添上杯筷,以示團圓無缺。上海人在吃年夜飯時,有諸種忌諱,如不許淘湯。據說淘湯吃飯,來年出遠門辦事要受雨淋,雖為無稽之談,亦寄託了百姓求福消災之意。??
9、做個有文化的吃貨:二十四節氣分別吃什麼食物
二十四節氣的特色飲食傳統:
立春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嚼蘿卜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
雨水
一候獺祭魚,要不就吃魚好啦……習俗裡面也有回娘家要帶的罐罐肉……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勸。」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
雨水節的另一個主要習俗則是女婿,女婿去給岳父岳母送節。送節的禮品則通常是兩把藤椅,上面纏著一丈二尺長的紅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長命百歲。送節的另外一個典型禮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鍋燉了豬腳和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給岳父岳母送去。這是對辛辛苦苦將女兒養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謝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節,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願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的意思。
此節氣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清淡飲食,以補充人體水分,菠菜、韭菜等都是不錯的蔬菜,少食油膩之品。食療多以粥為好,可做成蓮子粥、山葯粥、紅棗粥等。此季節,應少吃羊肉、狗肉等溫熱之品。
驚蟄
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在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徵意義。
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了害蟲。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徵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
——看來食俗跟節氣含義真是結合緊密啊
春分
因為要豎雞蛋,所以也可以吃一吃!
昔日四邑(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清明
(作為祭祖大節,指定食用的東西非常多!)
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蒿餅類似江南的青團,製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與米粉融和成一體,以肉、蔬菜、豆沙、棗泥等作餡,納於各種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蘆葉墊底入籠蒸熟。」蒿餅顏色翠綠且帶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來饋贈或款待親友。此外,清明淮揚還有吃茶葉蛋的習俗。
(清明要吃青的食物,江南的是甜的,嶺南這邊也是吃鹹的。不過甜的確實也很好吃!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穀雨
南方穀雨摘茶習俗,傳說穀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穀雨這天不管是什麼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
北方穀雨食香椿習俗,穀雨前後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香椿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健胃、理氣、止瀉、潤膚、抗菌、消炎、殺蟲之功效。
每年4月20日,是山東省榮成市的漁民節日。該節起源於穀雨節。在我國北方沿海一帶漁民們,過穀雨節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到清朝道光年間(1821)易名為漁民節。由於穀雨這天,山東沿海的漁民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魚蝦豐收。故今天富裕起來的榮城漁民,在穀雨這天,隆重舉行「祭海」活動,向海神娘娘敬酒,然後揚帆出海捕魚
好啦,春天,就吃到這里啦~
夏天開始了
第一個節氣就很多吃的~還記得那個雞蛋嗎~
立夏
,嵊州人在立夏日吃蛋拄心,吃筍拄腿,吃豌豆拄眼,秤人拄身,(拄為支持的意思),其目的是出於祈求身、心、腿等重要部位健康無恙,防止生病,順利度過炎夏的願望。
舊時,鄉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後演變改為倭豆肉煮糯米飯,菜有莧菜黃魚羹,稱吃「立夏飯」。用紅茶或胡桃殼煮蛋,稱「立夏蛋」,相互饋送。用綵線編織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小孩以拄立夏蛋作戲,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
寧波習俗要吃「腳骨筍」,用烏筍燒煮,每根三四寸長,不剖開,吃時要揀兩根相同粗細的筍一口吃下,說吃了能「腳骨健」(身體康健)。再是吃軟菜(君踏菜),說吃後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光滑。
湖南長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的湯丸,名「立夏羹」,民諺雲「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音為「坨」),一腳跨過河」,意喻力大無比,身輕如燕;上海郊縣農民立夏日用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湖北省通山縣民間把立夏作為一個重要節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蝦、竹筍,謂之「吃泡亮眼、吃蝦大力氣、吃竹筍壯腳骨」;閩南地區立夏吃蝦面,即購買海蝦摻入面條中煮食,海蝦熟後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為對夏季之祝願。
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為主。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後製成菜餚,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周寧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主要有兩類,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等,鄰里互邀喝糊湯。這與浙東農村立夏吃「七家粥」風俗有點相似。「七家粥」與「七家茶」也算是立夏嘗新的另一種形式,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這些粥或茶並不見得是多麼可口的食物,但這些儀式,卻可以說是過去農村社會中重要的聯誼活動。浙東農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風俗,就是務農人家左領右舍互相贈送豆、米,和以黃糖,煮成一鍋粥,叫「七家粥」,說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
上海立夏日風俗習慣中,由於此時蛋類食品正是旺季,所以立夏日總要吃蛋,孩子們的脖子上總要掛上一個用紅色網套套著的蛋。上海也有「節交立夏記分明,吃罷攤菜試寶稱。」的習俗(見上圖),立夏之日要吃芋頭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餅,中午時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稱一下體重。
小滿
作為正式相繼進入夏天的節氣,這個時候老中醫推薦吃苦苦菜食療……大概……
櫻桃紅桑葚黑,這個時候也是時令果子開始上市的時候吧
百科中還莫名其妙出現了:小滿節氣台灣彰化附近的海域可捕獲黑鯧,東北部的蘇澳及南部海域則可捕獲到飛魚。高雄縣的旗山、美濃等地的香蕉已經進入盛產期。台灣是有名的香蕉出產地,每年都有很多香蕉外銷到世界各地。
意思是可以吃香蕉和魚么囧
芒種
農忙的節氣,諺語里有個杏子黃,大約也可以吃一吃
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凈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鹼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安苗
芒種打泥巴仗習俗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送花神
農歷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此俗今已不存,但著名小說家曹雪芹的《紅樓夢》提及。
夏至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煙台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煙台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裡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游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
夏至食個荔,一年都無弊
小暑
有條諺語說:小暑吃芒果。這是什麼鬼諺語啊!?所謂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是芒果的成熟盛產期台南縣白河鎮的蓮田盛產蓮蓬和蓮子,素有蓮花之家的白河鎮每年都會舉辦蓮花節。
大暑小暑,有米懶煮。這個倒是典型廣州話腔,想來這個節氣也是要喝綠豆湯~
三伏的演算法跟夏至有關,不過小暑正是初伏前後,「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北方比較常見吧?
另有吃藕一說,蜜汁藕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慣,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及膳食纖維,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
大暑
民間有一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童子雞,是指還不會打鳴,生長剛成熟但未配育過的小公雞;或飼育期在三個月內體重達一斤至一斤半、未曾配育過的小公雞,後來也有專門的品種稱為童子雞。童子雞體內含有一定的生長激素,對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民間亦有「大暑老鴨勝補葯」的說法。老鴨燉食時可加入蓮藕、冬瓜等蔬菜煲湯食用,能補虛損、消暑滋陽。加配芡實、薏苡仁同燉湯,滋陽效果更佳,能健脾化濕、增進食慾。
台州椒江人還有大暑節氣吃薑汁調蛋的風俗,薑汁能去除體內濕氣,薑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
在大暑節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
荔枝 荔枝是莆田特產,其中如宋家香、狀元紅、「十八娘紅」等是優良品種,古今馳名。在大暑節前後,荔枝已是滿樹流丹、飄香十里的成熟時候了。荔枝含有多量的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有一定營養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邑人宋比玉的《荔枝食譜》中載:「採摘荔枝要含露採摘,並浸在冷泉中,食時最好盛在白色的瓷盆上,紅白相映,更能襯出荔枝色彩的嬌艷;晚間,浴罷,新月照人,是啖荔枝的最好時間。」因之,故老相傳:大暑節那天,先將鮮荔枝浸於冷井水之中,大暑節時刻一到取出它,仔細品嘗。這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於是,有人說大暑吃荔枝,其營養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
羊肉 溫湯羊肉是莆田獨特的風味小吃和高級菜餚之一。把羊宰後,去毛卸臟,整隻放進滾湯的鍋里翻燙,撈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鍋內的滾湯注入,泡浸一定時間後取出上市。吃時,把羊肉切成片片,肉肥脆嫩,味鮮可口。羊肉性溫補,食用、葯用(配合葯物)咸宜。大暑節那天早晨,羊肉上市,供不應求。
米糟 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說的是可以「大補元氣」。
(據醫家稱:大暑節氣是在梅雨季節剛過後不久的月份,此時天氣雖熱,但暑主陰,人體容易為暑、濕、邪所侵,甚至發病。吃了這些食物,能增強機體抗病的能力,以驅除暑、濕。←這個……略雷,會數數的人都覺得梅雨過了很久了吧……七月底了魂淡!以我的經驗這個點的荔枝也快過時令了,幾乎要上龍眼了
大暑節台灣周圍的海域大多布滿暖水魚群,東北海域有魷魚,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則有黃鰭鯛等。台灣民諺:大暑吃鳳梨,說的是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另外六月十五日是「半年節」,由於農歷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後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嘗,象徵意義是團圓與甜蜜。
就這么吃著吃著,夏天過去了
秋天,來了。
但是不等於會涼快啦~
因為還有!秋!老!虎!
立秋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
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2]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處暑
又是一個忙碌的節氣,新米上桌,梨和栗子也熟了,各類瓜果蔬菜大量成熟上市。
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2006年第九屆中國開漁節,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縣舉行。因為;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一般處暑這天,北京人都會到店裡去買處暑百合鴨等。
白露
到了白露節氣,秋意漸濃。舊時南京人十分重視節氣的「來」和「去」,逐漸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節氣習俗。
說到白露,愛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時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後,有的茶客就託人買點白露茶。
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
秋分
養魚餌料不能減,蓮藕採收推上市。
雖然我們這里蓮藕一年四季都有,但果然還是這個時節到冬天才是好時候吧。
蟹也差不多該肥了。不過應該還差一丁點。
毫無過節氣氛!(因為是農忙吧。)所以沒有指定應節食品……
寒露
秋天後半截一溜,攢著中秋和重陽大節,節氣上就不特別要緊了。
寒露時節天漸寒,農夫天天不停閑。
小麥播種尚紅火,晚稻收割搶時間。
留種地瓜怕凍害,大豆收割寒露天。
黃煙花生也該收,晴朗天氣忙摘棉。
貪青晚熟棉花地,葯劑催熟莫怠慢。
大棚黃瓜搞嫁接,保溫保濕是關鍵。
紫紅山楂摘下來,鮮紅石榴酸又甜。
果品卸完就管樹,施肥噴葯把地翻。
採集樹種好時機,鄉土種源是重點。
畜禽喂養講技術,懷孕母畜細心管。
越冬魚種須育肥,起捕成魚采藕芡。
但看看上面顯得略蠢的歌謠,大豆花生、山楂石榴可都是當季佳品~
霜降
秋天最後一個節氣。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聽起來,可以大吃一頓?
古人一般秋補既吃羊肉也吃兔肉。一些地方要吃紅柿,認為這樣可以禦寒,能補筋骨。而泉州老人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的說法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另有些地方這天一定要吃些牛肉。山東農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卜。
另外關於柿子的農諺也不少: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
霜降不摘柿,硬柿變軟柿。
忙完豐收的季節,到了一年裡最後最冷的冬天。
外面天寒地凍有啥娛樂呀,當然就是吃吃吃吃!
立冬
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食俗方面,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少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裡或窗檯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出現了,喪心病狂吃餃子第一波!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小雪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臘肉,不是現在吃啊,是開始動手做啦,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另外在沒有大棚蔬菜的年代,大白菜也要開始存起來了,俗話說「小雪鏟白菜,大雪鏟菠菜」。
大雪
冬至
這是個吃到肚兒圓的節氣。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
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干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廣州也是很重視冬至的,按春節祭祖規格吃一頓~
小寒
南京:吃菜飯
古時,南京人對小寒頗重視,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已漸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並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廣東:吃糯米飯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裡面吃。
大寒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餚,准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時甚至連我國最大的節慶春節也處於這一節氣中。大寒節氣中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歡快輕松的節氣。尾牙源自於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後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闆第二年要解僱誰。因此有些老闆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餚,回家後也能過個安穩年。
10、去上海必吃的著名小吃
上海美食街大全
雲南路:上海人下「館子」去的最多的要數雲南路了。不僅長安餃子樓、金陵酒家、三和樓菜館、老正興菜館等日漸興隆,並且弄口過街樓下也開始設攤供應宵夜,成為滬上聞名的美食街。雲南路上最有名的當屬北京烤鴨和小金陵鹽水鴨。還有「鮮得來」排骨年糕,「小紹興」的白斬雞,「南翔」的小籠包,天津狗不理包子,山東水餃,「老四川」火鍋等,當然最讓人「牽腸掛肚」的要數「新疆烤羊肉」了,老遠就能聞到羊肉的香味,2元錢買上一串,讓你離開雲南路的時候都有些戀戀不舍。
黃河路:從南京路拐進,你會感覺進入了一條森林之路,高大密集的餐館門牌在向你頻頻招手。你已經進入了一條生猛實惠的餐飲超市。
乍浦路:虹口著名的美食街,緊鄰市級商業街四川北路,這里匯聚著各地特色菜餚的飯館、酒樓,是滬上中產階層宴請、聚會的首選。 交通:100、848路乍浦路終點站、63、563路吳淞路終點站,61路天潼路終點站,途經乍浦路,在海寧路上設站的有6、13、14、17、25、147、220、223、510、922路。在天潼路上設站的有19、65、928路。
上海小吃
南翔小籠、香菇素菜包、鴿蛋圓子、擂沙團、油氽排骨年糕、蟹殼黃、鳳尾燒賣、生煎饅頭、桂花糖藕、雞粥、薄荷糕、綠豆糕、千層油糕、太白拉糕、油條、大餅、豆漿、粢飯、鮮肉鍋貼、咖口厘牛肉湯、蝦肉小餛飩、百果餡酒釀園子、油墩子、油炸臭豆腐、烘山竽、開洋蔥油拌面、棗泥酥餅、蘿卜絲酥餅、白糖蓮心粥、牛筋百葉湯、桂花紅豆湯、三絲眉毛酥、五香茶葉蛋、醪糟湯圓、五丁包、八寶飯、油氽饅頭、炒年糕、血糯火羹、冷麵、粉絲雞血油豆腐湯、三鮮豆皮、陽春面、素雞、紅豆沙、海帶綠豆沙
上海小吃-以食為主
南翔小籠饅頭:豫園 蟹黃小籠包、湯包:南翔小籠、松月樓、老松盛(豫園內)
蟹粉小籠:王家沙、鼎泰豐 素菜包子:春風得意樓(豫園附近)、神州豆漿店、新亞大包
鴿蛋圓子:桂花廳點心店(豫園) 擂沙團:喬加柵點心店
棗泥酥餅:綠波廊 豬油百果松糕:五芳齋
排骨年糕:小常州點心店、鮮得來 雞鴨血湯:松盛點心店(城隍廟大門邊)
蟹殼黃:蘿春閣、大壺春、吳苑點心店 開洋蔥油麵:湖濱點心店(豫園附近)
鳳尾燒賣:綠波廊餐廳(豫園) 蝦肉燒賣:沈大成
餃子:大娘水餃、大清花水餃 生煎饅頭:神州豆漿店、豐裕生煎、蘿春閣、小楊生煎(吳江路)
桂花糖藕:五芳齋點心店 小紹興雞粥:「小紹興」雞粥店
油條:神州豆漿店、永和豆漿店 鮮肉鍋貼:大壺春(近大世界)
五香茶葉蛋:綠波廊 素點:龍華寺、靜安寺、豫園(春風松月樓)、功德林、
上海小吃-以地點為主:
豫園:八寶飯、如意糕、松糕、重油酥餅、生煎、大餅、油條、蔥油餅、葷素大包、粢飯、排骨年糕、蝦餃等。
綠波廊:葫蘆腰米酥、蟹肉小籠 喬家柵:鮮肉貓耳朵
順角軒餃子店:餃子(黃興路1616號) 老城隍廟:五仁梅花酥、筍肉青菜餃、冬菜粢毛團、排骨年糕
雲南路、吳江路 、古北區:鹿港小鎮(台灣小吃)、半畝園(抓餅)、鼎泰豐(蟹粉小籠43元/籠)
我認為上海最好吃的小食品
1.阿爾貝多爸爸的泡芙工房の泡芙
乃是本人吃過最美味的泡芙,外層酥皮香香的軟軟的,內里蛋奶滑滑冰冰的,奶香濃郁,很有些冰淇淋的風味.咬一口酥皮,內餡軟軟得好象快要流出來.讓你禁不住迅速消滅它.最多一次,吃了三個...
發現地:太平洋百貨地下(徐匯,淮海),來福士地下
2.季諾麵包坊の墨西哥麵包
麵包我一向愛吃.很多家的很多品種都喜歡,不勝枚舉.這一個,是一旦看到新鮮出爐.就必要買上幾個,除之而後快的.外面的麵包有蛋糕和麵包的雙重口感,即不特別綿軟,邊邊角上又有些硬硬的,內里的奶酥相當濃郁美味.如果是剛出爐的,裡面的餡熱熱的感覺能流動一樣.回味ING...
發現地:季諾麵包坊.(正大地下那家個人覺得做得最美味)
3.麵包新語(breadtalk)
因為喜歡吃麵包,所以從最早在來福士一樓看到它,就在三天內把它家所有品種全吃了個遍....很新鮮美味,而且用料和做法很特別,不同與普通麵包.最喜歡:蕉點(香蕉味的,不知道為什麼,常常買不到,555),(南/北)印度餅(好奇怪,麵包點里怎麼賣餅呢,而且也分不清這北和南有什麼區別...反正就是好吃,裡面是咖喱餡的,非常濃郁,外皮是軟軟的.挺大一個).它家的CHEESECAKE也很美味~
發現地:來福士廣場一樓.美羅城
4.飛龍生煎の蟹粉酸辣湯
說了很多甜的,說個鹹的吧.本來是去吃生煎的,結果卻發現了這個極品美味...特別濃厚的湯,酸酸辣辣的,裡面東東也很多,還有蟹黃呢.中湯碗一盆,喝下去,又鮮又爽...真是妙不可言.它家的生煎也很不錯,是底朝上煎的那種,煎過的部分也非常酥一點不硬.肉肉又鮮又緊實.(小聲說一句,比那天天排長隊的小楊生煎好吃多多了,那東東不過是賣個名氣,人雲亦雲.其實味道真不咋樣.起碼比它好吃的多的是.我吃過一次,再不想吃)
發現地:南京路步行街,靠近置地廣場
友情提示:2客生煎,一碗酸辣湯.一碗蟹粉小餛飩.兩個人吃的話,正正好.
5.第五街咖啡の珍珠奶茶
好象是個連鎖企業吧?反正別地我沒喝過.始終喝的是同濟裡面的那家,很好喝的珍珠奶茶,茶和奶的比例很合適,甜度也剛好.珍珠不軟不硬特別有韌性.讓阿姨放一些些咖啡粉更好喝.比避風塘和仙蹤林的好喝.
發現地:同濟本部大操場旁第五街咖啡屋 友情提示:可以要求放咖啡粉,不加價哦~(PS:品質穩定,好味道始終如一)
6.來福士美食廣場の紅豆牛奶冰
來福士6樓的美食廣場,和其他小吃廣場一樣,基本沒什麼值得好吃的.只有那家賣冰的鋪子.真的很是到位.它家的冰用特殊的機器壓榨,真的好象潔白的雪一樣,而且很細膩很細膩,入口即化,不象有些冰沙,吃進去好象塞了滿嘴沙子,極其粗糙.紅豆煮得很酥爛,吃上去沙沙的,很甘甜.而且很大很大一盤子,只要10元.
發現地:來福士6樓美食廣場
友情提示:所謂牛奶冰,是放煉乳的,你可以和製作人員講一下,少放一些煉乳,這樣不會很甜,但絕不影響口味.
7.糖潮の椰芒奶昔
糖潮是家吃廣東菜的餐廳.點心甜品也做的好,和許留山是一類型的。它家的椰芒奶昔第一次喝就愛上了,吃的到的芒果粒,很新鮮很香.還有小小的西米混合在椰汁里,QQ里的.不甜,非常清爽可口.
發現地:南京西路糖潮食府淮海中路東南亞餐廳
8.荔園の雙皮奶
廣東人開的以潮州小食和甜品為主的小店,卻是真喜歡.店不起眼,但是他家的東西卻不含糊,尤其是雙皮奶,一街之隔也有更加出名的"甜蜜蜜",雙皮奶卻沒有荔園的好吃.奶香濃郁,放在冰櫃里的,吃起來冰冰的,好象吃布丁一樣,口感很Q,喜歡喝牛奶或者吃布丁的女孩子一定喜歡.據說這東東是很需要手藝,做法煩瑣的傳統美食呢.
發現地:吳江路荔園
友情提示:為了保證新鮮和品質,它家每天限量供應,賣完就沒了,所以想吃就要趁早哦.~它家的粥也很有水準.很鮮美,煮又糯又稠.有段時間愛上了,天天去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