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節日有什麼講究
1、湖北省巴東縣溪丘灣平陽壩村的重陽節習俗
湖北省巴東縣溪丘灣平陽壩村的重陽節習俗有賞菊花、九九插茱萸。
重陽節,農歷九月團攔轎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重陽節的習俗為登高,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
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衡明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塌肆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2、春節的習俗【浙江省的】
浙江各地的春節習俗
春節期間,對來拜年的親友,主家大多要留飲擺酒款待,俗稱"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專門設酒宴邀請親友歡飲的。一般酒菜都比較豐盛。如果親友帶著16歲(虛齡)以下的兒女來,那麼,就要給這些孩子壓歲錢,稱為"壓肚兜"。親友離去時,都要有回禮,一般是糖果、糕點、荸薺等。舊俗,若拜年不去,是斷親的表示,所以有些老親(上代親戚)下輩要輪流去拜年,四季八節沒有往來的老親,惟春節時一定要去拜拜年。
廳房布置:元旦日,有錢人家在中堂上,高掛赤金壽屏(家有長壽老人才可)或大幅書畫,屏前有長條桌,左端萬年青,綴以紅花,右端置一個精細雕刻的插屏,中間或擺時鍾,或擺大元寶。左右有一對大錫台(有的重百餘斤,高與人齊),插上大蠟燭。長條桌前排列兩張方桌,兩邊除同樣陳列大錫台、大蠟燭外,還有一對明角燈(俗稱"堂燈"),兩桌中間又有個大元寶(用一斗糯米和紅糖製成),插銀花,纏彩紅,上放幾個橫柑,象徵財源進門。另外則陳列若干江西窯的花盆,上植各種花卉,如梅花、丁香、水仙、佛指甲之類,在花盆上貼著寫有"吉利"兩字的紅紙條,在長條桌和方桌前面,掛著刺綉的大紅緞桌圍,左右兩角配置雕刻精細的金漆欄干,中堂兩旁掛滿書畫。兩邊排列大坐椅和茶幾,披上大紅緞綉的椅披,幾上放置幾碟茶點。如客來,分賓主就坐,除供茶點外,有以漆繪木盤托江西茶盞進茶或蓮子、桂圓等點心,也有湯圓、紅棗。這日,連房間里的床帷、床額、被褥之類,都洗滌換新,連梳妝台及鏡子,都披上綢緞綉花的鏡蓋,所有的樑上、檐上了階沿上面,都掛起美麗的宮燈,只有前樑上掛著兩對紅紗燈,以示隆重。
新春開筆:讀書人用大紅紙,書寫吉利辭名,或"一年四季,讀書大吉"這類,這叫"新春開筆",也有寫比較長的,如"新春開筆,大吉大利。一年四季,萬事如意。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家門清吉,人口康寧。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寫好後,貼在板壁上。會賦詩的人,則觸景生情,做幾首新自勉的詩。
擺元寶:每戶人家用紅糖和糯米、秈米製成大小元寶,取招財進寶之意,凡是家中用於貯藏物件的地方,如谷倉、米缸、書櫥、箱籠、衣櫃、抽屜、壇罐等等,都放上一個小元寶。
穿新衣:初一日,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送舊迎新之意。舊時,富紳、富戶呢毛綢緞穿戴一新;貧戶所穿即使是粗布舊衣,也都整齊清潔,異於平日,以應新春吉日。兒童穿大紅色衣服,年輕婦女當然滿身紅艷,連老婦也系著大紅裙,因為民間以紅色象徵吉祥。小兒平時禁忌穿鮮艷衣服,今天卻是例外,有在紅衣外罩網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還在小兒的腰帶上,掛上小刀劍、貝殼、木刻或銅刻的八卦,是"抵禦邪惡"的意思。現在人們在穿著上已起了很大變化,顏色、樣式、質料更為鮮艷多彩,並向高水平發展。但穿新衣迎新年這一點是不變的。
出行:正月初一出門,要選方向。先在灶神前燒香,然後拿一空鍋,中放一勺,用力旋轉,根據最後停下的柄首所指方向,由一人持剪前去,然後聽見和記住遇見第一人所講之話,以剪裁之(虛擬動作),意即取其一半,歸來占卜,這叫"香卜",俗叫"卜剪聽"。
喜口彩:每逢過年,溫州一帶民間喜討口彩,只准講吉利話,忌講不吉利話。"親戚酬酢,吉語生馨,即歲時送禮亦必加太平錢、萬年青柏等事,否則指為一祥。"(清孫同元《永嘉聞見錄》)
送元寶:初一日,有人把紅糖元寶用紅繩縛在萬年青的樹枝上,沿門挨戶送吉利話,由一人打著竹板,現編俚語,一人搖春柴(樟樹枝葉)專門應"好",這叫"送元寶"或"喊元寶"。溫州有俗語:"正月初一送元寶,句句講好。"講完,每戶給點年糕或零錢。永嘉送元寶之歌雲:"元寶進門台,好!金銀大發財,好!積德積善前世修,好!元寶扭一扭,好!養豬大如牛,好!元寶顯一顯,好!赤腳蓬頭劉海仙,好!劉海仙戲金蟾,好!金錢銀錢送上府來,好!福祿壽禧萬萬年,好!"
賣技:在蒼南、平陽一帶,正月初一到初三夜,都有賣技隊提著燈籠,上人家門口高聲頌吉祥詞,俗稱"賣技"或"賣奇"。所到人家則送些年糕、香煙或紅包,三宵乃止。有些喜事人家(如結婚、賀壽、建房、生子等)還提前預約,開門迎入堂屋,以香煙、酒席款待,稱"扮新屋"或"扮新娘"。
新年鼓:元旦期間,民間還有文化娛樂活動,如新鼓和吹打樂。新春天亮,小兒結隊成群,攜有鑼鼓,沿街敲打,此往彼來,絡繹不絕,叫"新年鼓"。有些人家則集合鄰友,演奏各種樂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歡樂而熱鬧。
舞龍燈:春節民間有舞龍習俗。在平陽,十餘人手擎彩龍,至廟宇和大戶門前舞龍,主家酬以紅包、年糕、糖果。又有白龍,龍用白色薴布製成,內可點燈,也稱"龍燈",由10多個小青年擎著,一般都到廟宇住宿,設香爐、鑼鼓,由唱書先生唱故事或頌詞,叫"參龍"。廟宇頭家要酬給錢物,安排住宿。活動以一個月為限。
迎年:在平陽等地,元日午夜人們設香燭於室,並在神前放爆竹,謂之"迎年"。
點歲燈:從初一至初五,每夜在寢室中燃燈,直到天明,名曰"歲燈"。
迎灶神:在平陽等地,初三凌晨或初四夜有迎灶神的習俗。謂"灶神於臘月二十四朝天,今日回歸,故祈此迎之"(《平陽縣志》)。在永嘉楠溪江兩岸,則在正月初一清晨迎灶。俗稱灶神爺十二月廿四夜上天,正月初一早晨,從天上回來。每戶人家把新的灶神爺像貼在神龕里,再點上香燭,泡一盞茶,祭拜神像。
收珍:正月初五日,每戶人家把除夕擺在中堂上的祖先畫像及各種珍品和字畫等物收攏藏放起來,這叫"收珍"。收珍時,家中人要祭拜,下輩外親也有來祭拜。在平陽,"五日而撤,或有懸至半月者",在文成,叫"初五花開",人家收起祖宗圖,意為春節告一段落,一切禁忌及特定儀式活動解除,恢復正常生活秩序。舊時,在城鎮,各商店除一部分在初三、初四陸續開市外,大都在初五、初六日開店營業。開市時,各店要鳴放鞭炮,也有景燈掛彩,表示慶祝。
新年禁忌:舊時,正月初一不煮飯(除夕多留飯於新年吃,取"吃剩有餘"之意)、不擔水、不串門、不縫針線。一般不掃地,倘非掃地不可,則須由外向內施帚,禁忌向外掃地,俗謂財富會流失。晚飯早吃,不點燈,放過爆竹(謂"關門炮"),早早入睡。新年期間還有不吵嘴,不動刀斧,不殺生,以及禁討債等禁忌。據說,吵嘴會落彩頭;刀斧是凶器,動了不吉利等;還有不能說不吉利話,不能打罵人等。永嘉茹溪一帶有人在新年打了一下孩子,說是被"開年"了,一年就不順利。在平陽,五日內不挑糞,不倒馬桶,不得敲擊地盤,即如"桶"之類。現在這些習俗已基本消失。過去農村還有"正月慢"的習俗,農民到初七、初八才下田,一般商店到初五才營業。現在風氣轉變,近幾年,打破這一傳統習俗,有的地區,在正月初二就結隊(有的還全家出動)下田揮鋤整地和送肥到田頭了。一些商店也打破慣例,初二、初三就開門。
團拜:建國後,因為夏歷新年是我國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國政府規定為"春節"。在溫州,每年春節時間,黨委和人民政府在元旦要舉行"團拜",也就是集體拜年。這樣既可節約時間,不要一家一戶去賀年,而且人也多,面也廣。黨政軍民和各界人士歡聚一堂,吃些茶點,演點余興的節目,座談慶賀一年來豐碩成果,並計劃座談今年如何獲得更大豐收。大家心情舒暢,感情融洽,充滿歡樂氣氛。
電話拜年:拜年,是祝賀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更好,事業更旺,人更健康。現在拜年更方便,無論國際、國內,路遠路近,不用登門見面,一個電話一二分鍾就夠了,這叫電話拜年。時間從初一一直到初十均可。據說有的人一個上午就接到五十多個拜年電話。
擁軍優屬和擁軍愛民:現在春節期間,還舉行擁軍優屬、擁軍愛民座談會和聯歡會,以增強軍民團結。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除保留和發揚優良的傳統習俗如舞龍、舞獅、猜春謎等活動外,還舉行各種文藝晚會、電影晚會、游園會和展覽會等。
紹興過年習俗
在紹興,一跨入農歷十二月,人們就忙著准備過年:買酒、春糕、裹粽、撣塵、殺雞宰鵝、買魚買肉,准備新年穿戴的衣著鞋帽,購置饋贈親友的禮物等等,可謂忙得不可開交,唯恐籌措不周,鬧出笑話。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種富有粘性的糖,藉此粘住灶神的牙齒,使他沒法向玉皇大帝陳說人們的過失。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聖宗」四字,紹興人叫祝福菩薩、大菩薩,據說是宋代的皇帝。南宋滅亡後,遺臣們懾於元朝統治者的淫威,不敢公開設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靜時悄悄地進行。這種帶有民族意識的祭記,後來不僅廣為流傳,而且增添了答謝神明保佑和祈求來年幸福的意義。照老年人的說法,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憚掃、洗刷得乾乾凈凈。「五牲福禮」煮好後,盛放在木製的朱漆大盤里。其擺法都有一定的規矩,如雞鵝要跪著,頭朝福神,表示歡迎;一尾活鯉魚用紅繩穿過其背刺吊在「龍門架」上,用紅紙貼住色眼睛,是取「鯉魚跳龍門」之意。祭典若在深夜舉行,氣氛更為庄嚴肅穆。男丁按輩份行三跪九叩大禮,婦女和個別忌生肖的男丁都要迴避。別說百身莫陵的寡婦祥林嫂,就是魯府的太太、小姐們也是被剝奪祝福資格的。
祝福後便祭祖(俗稱「請回堂羹飯」)。祝福時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紋橫擺的,祭祖時則改為直擺;祝福時祭掃者朝外行禮,祭祖時則朝內跪拜。祭祖後,便用煮福禮的汁湯燒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賜之「福」放給了一家人。過年的習俗,紹興和外地大同小異。「除夕吃喝,尤已穿著」,這是過年的高潮。在新年舊歲交替的一個月里,人們就是這么忙碌著的。然而,在吃人的舊社會里,對勞動人民來說,過年如過關,祈神祭祖是得不到什麼「福」的。像管四老爺家裡那種闊綽的祝福排場,令人只有在電影《祥林嫂》里,作為歷史的陳跡而重現。
浙江東陽抲年鬼
舊時,浙江東陽一帶,進入歲末臘月,民間有一種「抲年鬼」的風俗。
「抲年鬼」從臘月初一開始,到十五結束。因為,這時候舊歲將要辭去,新年就要到來,為了千家萬戶,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過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間之鬼抲除干凈,以免禍患滋生。
「抲年鬼」者,都為街頭乞丐或無業遊民,頭戴一頂武狀元帽,臉掛一串紅鬍子,手執寶劍,腰系鐵索,很象鍾馗打扮,挨家串戶地進行吆喝抲鬼。後面跟一隨從,為其吶喊助威,主演者吆喝一句,隨從者接應一聲「抲」!這樣邊演邊跑,遍及全村角落,以示把鬼導、怪抲完斬絕。最後由各家各戶給予扮演者應有的謝情報酬。
浙東「抲年鬼」的風俗,源遠流長,起於唐朝。傳說唐明皇一次受瘧疾鬼作崇,久病不愈。一天,他夢見有個大鬼,捉住瘧鬼而啖之,從此病就好了。唐明皇問大鬼叫什麼名字?回答說叫鍾馗,就是前番應試武舉,其貌不揚,末被錄取,因而撞死階前。唐明皇醒後,就叫畫工吳道子畫成畫像,並封他為鬼王。這就是後世傳說能淡鬼避邪的鍾馗,以後一直流傳下來。每當家家戶戶准備殺豬宰羊,祈神祭祖,歡歡喜喜迎接新歲之際,有人就利用鍾馗來為各家各戶「抲年鬼」,藉以討取吉利的年彩,也乘機搞些錢來維持生計。
溫州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中雲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現在放鞭炮在城鎮已被禁止,但在農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接三神:拜過六神後,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後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舊時正月初一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里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並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念經才有效),放鞭炮。最後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舊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員,冠帶乘輿,全副執事,鳴鑼開道,到各廟宇行香,威儀甚盛,每家老年人和當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競先趕到社廟或附近寺院里開殿門和燒頭香,點香燈,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廟宇守等。亥時一過,趕緊燒香,表示虔誠。俗信第一個人趕到點上香最為吉利,故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習俗。俗語說:"誰人最早開殿門,今年一定賺大銀。"老年人到各廟宇拜殿神,主要祈禱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於階層、行業、性別、年齡等不同,來拜神者絡繹不絕,有求做生意發財的,有求農業豐收的,有求子續嗣,等等。較大的廟宇如東甌王廟,拜神者要給廟祝紅包,如祈禱靈驗,每年初一有錢者,要用重達百餘斤的大蠟燭還願。
開正:舊時在洞頭島,每戶人家三十夜守歲到寅卯時左右,都要舉行"開正"儀式。由家中尊長或家庭中生產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凈身"(即除夕夜要戒色)並全身沐浴,"開正"前不得接觸污穢之物。案桌擺大門口或天井裡,桌腳上要墊兩條長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魚肉、水果、糕點、素麵等,兩旁有一對尺長的大紅燭,俗稱"通宵"。"開正"時,主持者點燃"通宵",焚香三柱後,全家跪地,合掌問天,進行虔誠禱告,祈求上天賜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裡平安、發財、萬事如意。祈禱畢,全家肅立,默待一會兒,再燒"金紙"鳴放鞭炮。最後撤饌。80年代以來,已把"開正"時間提前到午夜零時,伴著中央電視台敲響的新年鍾聲進行。儀式也簡便多了,有的只是鳴鞭炮,放焰火。但鳴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幾千響串在一起,聲音響,時間長,熱鬧異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合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裡,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面",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早點:正月初一早餐,溫州人喜歡吃松糕(一種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時,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將醬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兩片松糕之間,吃起來甜中帶咸,別有風味。也有吃湯圓,或者煮一碗粉絲,上面放一個煮熟的蛋。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團圓"的象徵意義。有的人家以過年飯雜煮,兼吃搗糕和松糕。在平陽,吃年糕和湯圓,有的先喝紅糖湯,後加面和雞蛋;在泰順,主婦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頭(鹽漬蘿卜)給合家"嘴頭甜,彩頭好"。惟樂清雁盪一帶,則吃棕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鍋米粽,等歲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據說,吃粽子有兩義,一是因為粽和"宗"同音,取懷念祖宗之意;二是因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樂清,一般人家用紅棗、柿餅、湯圓。在樂清白石鎮,初一晚餐吃湯包、糊邋羹、狀元糕。入睡時,床前擺鞋,求天宮賜福。在市區春節期間,客來有獻元寶茶的習俗,即在茶中放兩枚鮮橄欖,不僅茶味清香,旦見在黃綠色茶湯中漂浮著橄欖,形如元寶,俗稱"元寶茶",含新年吉祥、發財的彩頭。點心有用圓眼肉或蓮子、紅棗,也有肉丸、雞蛋加粉絲的。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內,晚輩按序向長輩叩拜行禮,稱"拜年"。從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如相遇於途,長揖道賀(今點頭握手問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稱"拜年"。到各家登門互賀新喜,亦叫"拜年"、"拜歲"。先是下輩出門到長輩家拜年,然後平輩回拜,則稱"回年"。新婚夫婦初到岳家拜年,稱"拜頭年",後輩到喪事人家拜年稱"拜新年"。
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蒼南,叫"探正月",到一般親戚家裡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農產品比較簡單,大多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每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南貨店,每逢春節,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時後,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之後。有的店在一個紅包內只裝二十多個紅棗。說來可笑,經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後,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著吃了,有時只剩一個,還在送來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帶,在剛結婚的第一個春節,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餅,俗叫"送上門餅"。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搗膩,揉成米塊,然後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內,印成一個個圓而扁的米餅,正面有圖案,如雙仙和合、劉海獻錢、狀元象等人物。數量要做一擔,約50雙到100雙。除此以外,還要有豬肉、松糕、長壽面(索麵)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舊時,如帶來滿周歲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擇三、六、九之日,謂之"三六九無忌"。出門時,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畫上朱紅或黑墨,意避"小鬼"沖犯。正月初四,民間大都不出行,不幹活,因與"死"諧音,說閩南話的人,對正月初九有忌。因"九"與"狗"諧音。
在樂清,初一不出本地探親訪友。白溪等地連初二也列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鄉不問俗者貿然登門,必將受到當面指責。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著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稱"望正月"。禮物以松糕或搗糕為主,其次為魚、肉和荔枝、魁圓等的紅封元寶紙包,習俗規定老親四樣,新親六樣。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長輩親戚,一般都在燈期開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兒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則可遣兒子前去。凡正月第一次探親訪友,不論輩分高低,都要攜帶紅封紙包兩個;被探望者必須泡茶、煮點心,或設宴款待,否則,習俗都認為是失禮。在平陽,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犢的。
在洞頭,同樣是女兒回娘家,則要提"紅桶"給父母親,以示孝敬。所謂"紅桶",是指雕花或紅漆的小木桶,裡面裝著熟食,還有用大魚大肉為佐料製成的麵食或糯米飯,一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語雲:"生兒魂幡竿,生女紅桶寶"。意思是說,生下兒子,死後有人披麻戴孝,送喪時舉魂幡;生下女兒,正月有"紅桶"孝敬。70年代以後,提紅桶的習俗基本消失,"紙蓬包"也絕跡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頭等食品。
3、平陽殺福豬啥意思
殺年豬是為過年做准備,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裡脊、硬肋、後秋等部分分解成塊,和灌制的血腸、粉腸等一起,放進大缸里冷凍貯藏備用。漢族民間有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動刀剪的習俗,一般在除夕前就把這幾天要用的肉料按用途切好剁好,放在缸內的盆碗里,至用時拿出來緩一下就可以加工了。
殺年豬的意義:
慶祝新年。殺豬除了過年之外還有的用來祭拜代表著新的一年的到來新的氣象。為節日的吃食做准備。過年是中國人的傳統大節,每逢過年所有在外打拚的務工人員都回家團聚。親斗返銷朋好友相互走動,吃飯,請客,辦喜事所需食材的量很大。
殺年豬禁忌:1、避開使用亥日或者是農歷四日;在十二地支逢亥日代表的是豬的意思,在玉匣記中記載,逢亥不殺豬,並且在中國非常的忌諱四字,通死字,寓意不吉。
2、逢三殺日,六沖日不殺豬,比如在2015年是乙未年,逢丑日不殺豬,逢申,酉,戌日不殺豬,主不吉。凶日不殺豬,必然會不吉。
3、逢初一,十五不殺豬,在民間信仰,人間一月,陰間一天世此;初一,十五正好是陰間的早上和中午,是吃飯的時候,這個日子一般用於祭拜鬼神,所以不適合有血腥的事情空游發生。
4、來賓市興賓區小平陽鎮的春節習俗
根據查詢來賓市官網得知:在春節期間,興賓區小平陽鎮會精心安排文藝晚會表演、龍獅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師公戲展示、山歌演唱、斗雞比賽、斗鳥比賽等多項文化體育活動,烹制一道道「文體大餐」,讓全區人民度過喜慶祥和的節日,享受到文體惠民帶來的紅利。大年初一、初二,在城區一些主幹道及城南廣場,精彩的龍獅鬧新春表演吸引了不少市民。龍獅隨著鑼鼓節奏,時而翹首仰視,時而相互依偎,不時翻騰跳躍,栩栩如生的動作贏得現場觀眾熱烈的喝彩聲和歡呼聲。不少觀眾拿起手機記錄精彩瞬間塌殲舉。濃濃的年味、喜慶的氛團碧圍充滿了整個活動現場。改判
5、平陽鰲江的風俗,訂婚前需要哪些准備?
鑒於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懂溫州(市區)現在訂婚結婚的行情,取現社會現狀行情,按訂婚前的准備和結婚當日的情況給大家做個介紹:
訂婚: 1:雙方父母出席酒宴協商雙方訂婚事宜,主要是訂下黃歷和男方的聘禮多少。禮金多少視雙方家庭條件為准,如果雙方都是普通家庭
(這里的普通家庭指雙方家庭年收入都在10萬RMB左右)目前標準是88888—108000左右浮動
2:到訂婚日之前肯定還有大把的時間的,在這段時間里就是要添置兩人訂婚所需要的東西,我們以男方給女方的東西開始,金飾一套
包括耳環,手鐲,腳鏈,項鏈,對戒一對,鑽戒一枚(鑽戒現在大概價格買到15000左右就可以了,其實也可以去金器點買裸鑽選擇自己喜歡的
式樣打造價格相差很大,大約可以節約35%,註:前提先問過家長,有些家長喜歡買24K的純金覺得可以保值,年輕人就不喜歡了覺得土氣),
還有糖金杏一對。溫州喜糖分大小,所有女方所需要的喜糖全部男方負責包括喜糖內的紅包,女方家父母的朋友等一些除外由女方自己送,(
目前紅包50-100都有人放,視雙方條件跟喜糖的多少而定)。 而女方要購買的東西為,男方結婚訂婚是所穿的西裝一套,襯衫兩件,領帶兩
條,鞋子兩雙(休閑跟皮鞋各一雙)休閑裝兩套,襪子一打,金器:手鏈和項鏈各一條(如果給伴郎的紅包少於580就需要再買條襯衫給伴郎)
碗碟一套有88件98件108件可以選擇,視情況購買,六樣分柑橘,糕點,棗子,桂圓,蓮子,花生。再把男方送的糖金杏回送一隻給男方,所收
禮金按經濟條件情況返還,如果女方條件一般如果收88888的話返還給男方38888-58888不等,剩餘的錢給自己買給男方的東西和以後結婚添置
新房所需之用。如果女方條件不錯,就直接收下全部禮金並購置一輛轎車給男方。
3:訂婚日:溫州人現在訂婚酒席分兩種,一種是中午女方家擺設酒席宴請男方的父母以及伴郎出席,晚上則由男方回請女方。另一種
就是雙方父母加上至親好友一起於某酒店設宴訂婚。一般現在市區選擇後者的比較多,下午男方驅車盛裝至女方家中迎接女方及其父母,並給
女方弟弟或者妹妹皮箱錢(皮箱錢所指的就是女方弟弟或者妹妹不讓姐姐出嫁拉著皮箱不肯走,你要給他錢他才肯放人,上輩人這么解釋的。)
皮箱錢大概在5800-10800不等。到酒店後給雙方父母敬茶,向親朋好友敬酒以見證你們的愛情(反正一個字。喝~~~)
結婚: 1:決定下結婚的日子後就要開始去預定酒店布置酒席了,溫州現在好象要提前一年預定酒席我暈,好日子大家都結婚啊。然後就要先
安個窩了,房價太貴在此不論,130多平方左右的大概要100萬RMB吧。買房子和裝潢當然是男方負責的,裝潢就起碼要2個月了,裝潢好後房間
內的傢具由男方購買以外其他的所有一切都是由女方負責打扮,這可是一筆大費用,電器就別說了,連買裝飾的東西還有廚房的還有床上用品
就是一筆大費用了。
2:選個好時間好天氣兩個人去拍婚紗照,一般現在照相館都打價格戰技術和實力也都差不多,不過一輩子也就這么一次也不在乎那麼
點錢了,只要注意下別看著這張覺得好那張覺得好越挑越多那就花太多了,一般控制在4000-5000用來拍照還是值得的。
3:窩有了照拍了也就差不多萬事OK了提前請好婚嫁,安心等著結婚吧,聯系好結婚當日的攝影租車禮花,不過這些到關系不到現在
滿大街的禮儀公司有全包的,至於請不請司儀就看個人喜好,總覺得你酒席多的話司儀又搞半天你忙到晚上12點也別想好,你等的了人家也等
不了啊。
4:結婚前晚新娘去做個美容去個角質就行了,結婚當日就不用起那麼早了,現在美容師都是直接上門來的9點多起來去做個頭發做
指甲然後吃飯,中午這頓後下一頓可是要到第二天的中飯啊,這里要提醒大家還是要吃飽啊,呵呵。。。然後到一點多化妝師到家穿上婚紗,
披上披肩,化妝和發型大概需要一個小時多。這里要提醒的是,要注意提前電話通知化妝師自己的婚紗是什麼顏色和風格的,這樣便於她會
准備相同顏色和風格的頭飾。男方也是差不多吧,沒女的那麼麻煩,4點種的時候新郎和伴郎就要出發到女方家中去接新娘了,到了新娘家後
伴娘就會想些花招為難新郎,最後當然也是紅包搞定才開門,(紅包是28塊左右,溫州這邊是九個伴娘,加新娘正好一桌)然後就是九個伴娘
加新娘所有的男方親戚隨車一起到新房。這里講下車,溫州這邊是租車,香煙是一定要遞的,否則有些不好的司機就會故意開快開慢,這樣
就不成隊行,錄象拍起來就不太好看。然後到新房裡就是敬茶和湯圓排錄象,還有一定記住敬東西時的長輩次序,否則就會被人說閑話了。
接下來就是又一路車開到酒店,然後就是舞獅子,然後給紅包(紅包也是28)。接下來就是有些伴郎會拿那種噴噴的來狂噴新人和伴娘。
建議新娘把頭紗放下來,而伴娘建議准備件有帽子的舊衣服,進去前先把帽子戴好,呵呵。最後一關當然是敬酒,這個是最重要,當然也是
因人而異,大家各自發揮,在此也免了,還要注意中間新娘要換婚紗和發型。還要注意下的就是溫州現在是男方送給女方4桌酒席包括紅包,
多出來的酒席就是女放自己負責了,而紅包當然是由各自的家長收娶一個溫州老婆的成本核算按照網上的統計方法,我們也來估算一下討一個條件在中上(學歷大專以上、身材相貌較好、有穩定的工作)的溫州老婆得花多少錢。
1.房屋一套(100平米以上,市區),以均價8000元計,8000×100=80萬。 首付50%,向銀行借款40萬 元,如果能貸到期限為20年的貸款,按現在優惠的住房商業貸款年利率5.04%計算,每月還款2648.67元
2.裝修,以中等裝修,100平米算,計15萬。
3.家電及傢具,計7萬(有部分女方以嫁妝形式出資承擔)。
4.轎車,以普通代步車為標准,計14萬. (目前溫州多數新婚家庭汽車由女方出資)
5.辦喜酒,以中等酒店25桌為例,包括自帶酒、煙、糖,計1200×25=3萬。回收紅包以每桌平均1200元計,1200×25=3萬,收支相抵。
6.度蜜月,以港澳、新馬泰、雲南、海南為主要出行地,平均每人費用以8000元為標准,計8000×2=1.6萬。
7.從談戀愛到決定結婚這段時間,包括
出去吃飯、買禮物、娛樂、旅遊、送女友父母節日禮品等,平均每月以1000元為標准,談2年,計1000×12×2=2.4萬。
綜上,各項成本合計40+15+7+1.6+2.4=66萬。
以男方家庭20萬的家產,男人年收入5萬計,省吃簡用後,可支配剩餘為4萬,(66-20)/4=約10年。結婚後,夫妻共同努力,還一個月2000多的房屋貸款應該還不算很大壓力。
最後得出結論為:男人大學畢業23歲,省吃簡用 + 十分努力,在33歲(這個年齡對個男人來說還可以接受)之前能取到一個中上條件的溫州老婆,如果家庭條件還可以,可以考慮提早完婚。所以兄弟們不需要著急,努力努力再努力。
6、溫州傳統節日風俗有哪些?
溫州傳統節日風俗有:
1、剃龍頭
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在農歷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運拆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中國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2、攔街福
寧村「二月二攔街福」是龍灣區獨有的一個民俗傳統文化節日,也是我國古老的攔街福中的一種。相傳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浙江一帶倭患基本盪平,人們為緬懷湯和恩澤,祈求太平,追求美好的未來。
在「龍抬頭」的二月初二,舉行「攔街祈福」儀式,整個活動為期兩天,初二攔街祈福,初三百家宴席。「攔街福」民間民俗活動也有400多年的歷史,成為了當地的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3、迎神賽會
平陽縣麻步鎮在二月二舉行迎神賽會。該廟會歷史悠久,起源於明代萬曆年間。據傳,古時候村民們將神像抬出廟門在魚塘周邊各村巡行,一路上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鳴放火銃,過去甚至還要點燃火堆,在助長神靈出巡聲勢的同時,起到將老虎猛獸驅趕出境的作用,以保護一方平安。
如今,舉行迎神賽會扮悄做驅趕猛獸的原始意義早已經成為過去,但村民們還是一如既往地會舉行規模盛大的迎神賽會,特別是小孩扮演的「掌印吏員」和「七仙女」等神話中人物已經成為當地一種民間風尚,迎神賽會也成為一種類似於中國鄉村的「狂歡節」的全民狂歡游樂活動。
4、吃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並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瑞安縣志》說,「取芥菜煮飯食之,雲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古時候老百姓生活窮困,衛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少葯,皮膚病(如疥廳衡瘡)患者多,且易傳染。
5、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氣溫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時節作為一個祈福納祥轉運的日子。
7、山西臨汾風俗習慣
1、威風鑼鼓:
晉南威風鑼鼓是臨汾一帶由鑼、鼓、鐃、鑔四種樂器共同演奏的一種地方傳統打擊樂藝術形式。威風鑼鼓主要分布在山西晉南地區,尤其是在臨汾市的汾西縣、洪洞縣、霍州市等地流傳最廣。由於其鼓聲如雷,鈸音清脆,鑼鳴鏜鏜,威風凜凜,所以叫做威風鑼鼓。其中,汾西縣的下團柏村更是威風鑼鼓之村,下團柏村威風鑼鼓有著「華夏第一鼓」的美譽
2、晉南花鼓:
晉南花鼓起源於萬榮縣,後來流行於整個晉南地區。據說晉南花鼓是在明朝時期由安徽鳳陽逃荒的人們將它帶到了萬榮縣。萬榮花鼓表演有三種形式:高鼓(鼓置於胸前),低鼓(鼓置於腰間)和多鼓(身體攜帶多面鼓)。表演者邊敲邊舞,通常還伴有大鑼和鐃鈸。象木偶戲一樣,皮影戲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間故事。戲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製成,它們的輪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後為戲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3、炕畫
山西有在炕周圍牆上作畫的習俗。這些畫用來裝飾房間和保護粉刷的牆壁。 炕畫內容豐富,從風景,花鳥,野獸到歷史和傳說故事。在原平發掘的宋代古墓中發現了與現代炕畫相似的壁畫,證明了炕畫這種民間藝術至少已有800年的歷史了。
4、刺綉
山西農村的這種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綉都有它們獨特的形式:有的華麗精美,有的庄嚴清晰,有的簡單精製。 刺綉作品有三種,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禮裝飾。在傳統衣服上,刺綉通常用來裝飾領子、袖子和童鞋、圍兜和童帽。日常用品中,一種典型的刺綉作品是枕頭,有的設計成兩只虎頭、一隻人臉虎頭、一隻魚尾虎頭或一隻青蛙。現在,刺綉更廣泛地作在墊子、鞋墊、錢包和旅遊紀念品。用於典禮的刺綉作品主要有掛在廟宇上的垂簾和殉葬衣服。
5、平陽木板年畫
源於宋朝平陽(古臨汾)的木板年畫藝術在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宋朝滅亡以後,元代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工人從南方遷到平陽,使這里成為印刷工業的中心,從而產生了平陽木板年畫。大部分平陽木板畫是由有此嗜好的農民在業余時間雕刻印製而成的。取材於當地的習俗和傳說故事,木板畫的內容主要是些花、鳥、魚和歷史人物。
採用誇張生動的描寫手法和鮮明的顏色,畫面充滿當地的風味,反映了當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陽年畫根據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種類。有的懸掛在卧室,有的貼在門窗上,有的則用來裝飾廚房或桌子。
6、霍州麵塑
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會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麵塑製品,以象徵吉祥如意、福壽榮華。在寒食節時,上墳祭祖用的麵塑造型是「蛇盤盤」。據說,吃掉「蛇頭」便能「減毒頭,免災禍」。
8、平陽地區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名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不一樣的節日,不一樣的穿著,不一樣的食物,不一樣的民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鄉—江西也有著與這邊不一樣的過節風俗!
我們過節吃的年夜飯是用自家種的大米做的,飽滿粒大。我們還要吃餃子、湯圓,用意是團團圓圓;餃子里會放少許糖,用意是這一年的日子過得甜美;還有一種「長壽果」,大多是給老人吃的,是在餃子里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長壽。我們還把餃子和面條一起煮氏猜,餃子包的像元寶,名叫「金針穿元寶」。
過年時我們還要貼對聯、貼年畫、拜祖先、敲鑼打鼓......但最開心的還是我們這些晚輩了,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歷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也表示了長輩們對晚輩新一年的祝福。我們還要到親戚家拜年,不過,我們要送禮物,都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臨走時,主人便會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贈吉祥。
一年又一年。年就這樣在傳統的緊密急促殲爛型程序中、在孩子們收到壓歲錢的喜悅中、在人們吃年夜飯的快樂中漸行漸遠。這也明顯地展示了中國文化風俗的魅力!
9、地方的風俗習慣
苗族:
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苗族婦女的衣著美觀、大方,大襟上衣綉有花飾圖案,下身穿百褶裙,猶如開屏的孔譽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婦女的服飾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苗族婦女擅長紡織、刺綉、虹廳謹亂染,工藝精湛,深得國內外贊譽。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習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戀愛: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歡的一種活動,一般在春秋兩季的佳日舉行,這種活動實際上是青年男女的擇偶盛會。跳月時,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選所歡,互相求愛,因此又被人們稱為戀愛舞。皓月當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著蘆笙,搖著小鈴,唱著情歌匯集到了跳月場。小夥子們吹著蘆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們搖著小鈴排成一排在後面,按傳統的規矩和動作開始跳舞。在蘆笙和鈴聲的伴奏下,隊伍不斷地變換隊形和動作,時而結成幾個大圓圈,時而變成花瓣狀,時而穿梭來往,時而插花交錯。共間夾雜著姑娘和小夥子的歌聲,歡笑聲和驚叫聲,場面十分熱烈。跳舞的時候,男女間可以嬉笑逗趣,小夥子可以把蘆笙吹到姑娘面前求愛,甚至可以用舞蹈動作碰撞對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綠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擲自己看中的小夥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擲二次、三次。場內的人們跳累了,可以坐到場外休息,場外圍觀和休息的人們又來接著跳,這樣輪流著一直跳到天亮。這期間,青年男女可以到場外的草棚里去吃東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場外互相對歌,也可以跟剛剛結識的舞伴竊竊私語,談情說愛,也可以邀約自己的戀人到場外的僻靜處去互表衷腸,盟定終身。總之,一夜跳月下來,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夥子成為戀愛人。有的終成眷屬。
3、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幾禁忌:參加苗族的婚禮、喪禮,應和當地人一樣,帶點錢物表示祝賀或哀悼。在喪禮中,收到了客人的財物後,一 群孝兒扮檔孝女將向客人行跪拜禮敬酒,表示深深的謝意。客人不論喝多喝少,都要接過他們的酒杯,否則被視為無禮。
苗晌森族婦女生了小孩以後,忌諱外人進入,特別忌諱穿雨鞋和孕婦進入。家有產婦,都要在門前懸掛一頂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綠樹枝,以示謝絕外人進入。如果不慎闖入產婦家,主人會端出一碗水讓客人喝。客人應該把水喝乾,切記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著雨鞋闖入產婦家,臨走時主人讓客人把鞋脫下倒拎著出門,客人應尊重主人的請求。苗族習慣,產後3天之內闖入產婦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做孩子的乾爹、干媽。作為禮節,臨走時還應留一點錢物給孩子,以後還要記住這個干兒子或乾女兒。如果嬰兒日夜啼哭或經常生病,苗族認為應該給嬰兒尋找保爺、保娘。尋找保爺、保娘有兩種方法:一是擇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內到家裡來的第一個人,就是孩子的保爺或保娘;二是擇吉日,背著孩子,抱著大公雞,拿著香、紙等,到溪流橋邊搭上新橋,等待第一個過往的行人。能夠撞上苗族人家請保爺、保娘,據說是彼此的福氣,客人不應拒絕,應接過孩子,說些祝福的話,給孩子取一個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臨走時給孩子留下點財物做紀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軍攻陷大理後,有不少中亞、西亞和新疆等地的回族軍民和貴族來雲南定居。元朝時在雲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軍、政、財、文大權的賽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漢語的語言、文字。住房、服飾等也與漢族大致相同。在雲南農村的回民,除從事農業生產外,還兼營小商業和手工業,生產工藝水平都比較高。
絕大多數的回民信仰伊斯蘭教,遵循教規,風俗不吃豬肉,以牛、羊、雞肉為食。
回族節日主要有"爾儀"(開齋節)、"古爾邦"(宰牲節)和"聖紀"(聖會)等
節日:回族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
開齋節,在伊斯蘭教歷十月一日。教歷九月為齋月,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 如不見新月,則再封齋1日,共為30日,第二天為開齋節。
古爾邦節,時間為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聖紀節,時間是伊斯蘭教歷的三月十二日。
禮儀及禁忌:
1、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待人熱情誠實,保持著講禮貌的好傳統。回族親友相逢,以喜悅的面容相待,互道"色倆目"(即互相問好)之禮。
回族是一個非常好客而熱情的民族,有著"持家從儉,待客要豐"的優良傳統,重視待客禮節。當家裡來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讓座,獻上香茶。當南主人與客人愉快交談時,女主人則到廚房准備豐盛飯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謙讓年長者如坐上席。上飯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蓋碗茶。倒茶水時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這樣做,一方面表示這盅茶不是別人喝過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雙手接茶盅。進餐時,上席長者先動筷子,其他人才能進食。席間,不說污言穢語,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氣,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亂攪動,要小口進食。飲水時,不連接吞咽,不能對著杯盞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飲。當客人道別時,回族總是滿臉笑容,並一再挽留,一直將客人送出自家大門。 在回族村寨,當別人請你作客時,要答應他,不能隨便謝絕。如有特殊情況不能應邀,要講清原因,表示謝意。
回族的飲食禁忌頗多,主要有:進入清真寺忌抽煙。忌食豬肉以及凡有犬齒且獵食其他動物的猛獸,忌食自死動物,忌食動物的血液。禁止飲酒。在語言上,對食用的畜禽忌說"肥",而說"壯";忌說"殺",而說"宰";忌說"肉",而說"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間不用禁忌物來比喻。
蘊涵於回族民居文化現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禮儀,為我們揭示了雲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蘊。在許多回族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間里,是絕對看不到任何有人或動物的圖畫、雕塑的。回族建房是絕對不看陰陽、風水的,他們至多選擇一下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陰朝陽,喜好平坦、寬敞、乾燥,忌低窪潮濕和易遭山洪水流沖刷處。民居大門一般禁忌向西開,但也不是絕對的,在某種情況下(受到地形的限制),也可以變通。回族民居內部的布局分配體現"以西為貴",西房通常為老年人居住,西牆是老年人在家禮拜時面對的地方。當老年人做禮拜的時候,切忌旁人從正在禮拜的老人面前走過。
2、節日與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
開齋節,在伊斯冀湯��亂蝗鍘=倘站旁攣��攏�庹�?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新月,則再封齋1日,共為30日,第二天為開齋節。
古爾邦節,時間為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聖紀節,時間是伊斯蘭教歷的三月十二日。
3、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婚姻一般實行族內婚,少數與其他民族通婚者,原則上要求對方隨回族習俗生活。齋月一般不結婚。
回族把人的去世稱做"歸真",實行土葬、速葬、薄葬。土葬送葬時眾親友爭抬"金匣",不穿孝衣,不戴孝帽、黑紗,不哭喪,不鳴鞭炮,不搞弔孝活動。
布依族早在元明時期就進入封建領主制階段,從清代初期至本世紀50年代,封建地方經濟已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
布依族崇拜祖先,有的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
節日除了同漢族相同的"春節"、"端陽"、"中秋"外,還有極富本民族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等節日。
布依族婦女善於紡織和刺綉,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色調淳樸、圖案獨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歡迎。
10、白露節氣有哪些民間習俗?
白露節氣的民間習俗有:收清露、祭禹王、吃龍眼、白露米酒、十樣白。
1、收清露
我國民間在白露節氣有「收清露」的習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飢。」「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飢,肌肉悅澤。」「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因此,收清露成為白露最特別的一種「儀式」。
2、祭禹王
禹王是傳說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漁民稱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里都要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規模為最大,歷時一周。
3、吃龍眼
福建福州有個傳統習俗叫「白露必吃龍眼」。民間的意思是,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因為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
4、白露米酒
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5、十樣白
浙江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於此日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是10種帶「白」字的草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