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夫妻在節日有什麼講究
1、回民的生活習俗有哪些?
服飾:
回族服飾不論男女都講究整齊、美觀、簡朴舒適、干凈衛生,不穿妖艷華貴的衣服,特別是男子不衣艷色,不著異冠;愛美但不以為奇,「淡妝濃抹總相宜」。平時,其款式與漢族服飾相似,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喜愛戴無沿圓小白帽,俗稱「禮拜帽」,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男老者喜歡留胡須,以顯尊嚴。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最喜悅和最清白的色。在炎熱的夏天,穿白色可以反射熱量等,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為回族服飾習俗的特點之一。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旨在蓋住頭發、耳朵、脖頸。回族人民認為這是女性的羞體,需要全部護嚴。回族人民戴蓋頭的習俗,是受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較少,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制了能遮面護發的頭巾。後來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這種習俗帶到中國。蓋頭多用紗、綢、布等製成,顏色有綠、白、黑及各種花色等。 不過現在開放了。可以不帶。
在日常用語上面,回族人忌諱把宰牲說為「殺」,如忌諱說殺牛、殺羊、殺雞等,應說宰牛、宰羊、宰雞。忌諱說肥牛肉,只說壯牛菜、壯牛肉,忌諱說牛肥,說牛壯。忌諱使用「豬」字,凡使用豬字的詞語,均是侮辱性罵人等等。
回族清真膳食主要以牛肉、羊肉、雞肉、鴨肉、時鮮瓜果蔬菜及其他副食品為主,特別講究清潔衛生,以鮮活為宜,未經宰殺的雞、鴨、牛、羊一概不吃。忌食豬肉和用豬肉、豬油摻與製作的一切食品,禁吃狗、馬、騾、驢和猛獸的肉,禁吃自死之陸地動物和動物的血液,忌飲酒吸煙。
回族清真菜點,與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同時注意吸取外地或其他民族烹調精華,形成了煎、炸、爆、炒、蒸、鹵、燉、燴和使用特產甜醬油的烹調技藝,突出地方風味,極大地豐富了清真菜餚的花色品種。清真菜在雲南眾多的少數民族菜中獨樹一幟,獨具風味。其烹調的各種菜以淡、燙、鮮香沙壯、醇厚回甜、富於營養為滇味特色。如油炸牛乾巴、牛腸肚、涼雞、冷片等。油香被視為聖潔之物,有喪喜事,煎油香請阿訇念經、分送親友鄰居品嘗。回族人在吃油香的時候,要將油香的面子放在上面,要用右手掰著吃,不能一口口咬著吃。
回族熱情好客,禮貌待人,很講究禮節,晚輩見了長輩,要停下來,向長輩問好,並主動用雙手與其握手,俗稱「拿手禮」,回族女性忌諱與異性握手。平輩之間、長輩對晚輩只稱名不提姓,以表示親切。晚輩對長輩按輩份稱,如哥哥、姐妹、叔叔、娘娘、巴巴〔念第三聲(爺爺)〕、奶奶等。客人到家入座時,按輩份年齡入座,長者在前,晚輩在後,並不得在客人面前來回走動。吃飯時,先讓客人吃,然後主人才動筷子,忌諱進食時出聲音、喝茶用口吹或吸出聲音。向客人倒水、加菜時,要向內撥、倒,很忌諱反手向外撥倒。陪客吃飯也很講究,男客人由男主人陪同,女客人由女主人陪同。回族人很講究禮尚往來,婚喪大事都要互送禮物,以表示關心。
回族群眾把飲茶作為待客的佳品,每當過古爾邦節、開齋節或舉行婚禮等家裡來客人時,主人會熱情地給您先遞上一盅茶,端一些瓜子、水果類,讓您下茶。茶,是連接友誼的紐帶,不論是漢族大哥,還是其他民族兄弟,到回族群眾家裡作客,會深深地感到,回族兄弟好客大方,茶香,情更濃。
婚俗:
回族人反對終身不娶不嫁,他們遵循「婚姻無貧富,必擇善良」的准則,反對「問八字、爭聘財」,提倡族內通婚,有條件的允許同外族通婚,但外族的一方必須經過入教儀式方可。雲南南回族的婚俗別具特色,因居住在山川、城鄉的不同,婚姻習俗也不盡一致。回族的婚姻一般經過戀愛、訂婚和婚禮。回族青年戀愛自由,或自己認識,或經人介紹。有父母做主,但本人同意是前提。婚禮在阿訇的主持之下進行。訂婚:若男女雙方情投意合,願結良緣,由男方父母託人向女方父母「提親」,通過進一步接觸、了解,男女雙方都滿意的話,由雙方父母承辦、舉行訂婚儀式,正式確立雙方婚約關系。男子向女方送一定數額的聘禮,現在聘禮多為衣服、布料、金首飾和現金,聘禮多少、貴重根據男方經濟條件而定,定婚儀式常常在女方家舉行,時間為傍晚,屆時,請阿訇念經,請親朋好友和阿訇吃茶點、蒸糕。 婚禮:多在冬季舉行,擇日多為星期五聚禮日,頭天晚上「吃茶」,到親朋好友前來祝賀送禮。婚禮在下午舉行,新郎在親友、朋友的陪同下,到新娘家接親,同時將結婚禮品送至女方家。新娘在親朋好友陪同下,與新郎及迎親人一起到新郎家,同時將嫁妝,送到新郎家。新娘接回家後,由阿訇為新郎新娘念「尼卡哈」(用阿拉伯語念證婚詞 ),並問新郎新娘是否願結為夫妻。回答同意後,由阿訇當眾宣布:「從現在起,你們倆正式結為夫妻。」並且告誡一對新人要互敬互愛,白頭到老,儀式結束後是熱鬧的「耍新郎」。 有些地方還要將公婆耍鬧一番,新郎的父母被蜂踴而至的青年人用早已准備好的墨汁或鍋底黑灰,將臉塗黑,以增添婚禮的喜慶氣氛。新婚之夜還要「鬧洞房」。青年男女們別出心裁地讓新郎新娘表演「節目」,既不出格,又使人捧腹不已,熱鬧異常。三天以後新郎陪新娘「回門」,即回娘家。
生禮:
起經名,回族也把起經名叫作起回回名,回族嬰兒出生三至七天,一般都請阿訇或德高望重的長者為其嬰兒起經名,這已成為回族的一種悠久歷史傳統和習慣。阿訇將根據嬰兒的性別,將崇高的聖人或聖女的名字選出一個告訴家人,待孩子懂事後再把其經名告訴孩子牢記。男孩一般命名為「穆罕默德」、「歐麥爾」、「達烏德」、「哈立德」、「易卜拉欣」等,女孩多起名為「阿依舍」、「法蒂瑪」、「索非亞」等。這樣給嬰兒命名,一是為了紀念這些聖人、先賢,二是表示吉慶、祝願。給嬰兒選取經名時,可不依聖人、先賢和嬰兒家中人的次序輩分,而與嬰兒家中人的名字不重復就可以了。此外,凡半道歸信伊斯蘭教的成年人,也需請阿訇為其起一經名。 (不過現在有的人都省略了,都該為長輩起名)
喪葬:
主要是按伊斯蘭教的習慣進行。回族人死亡稱「無常」或「歸真」忌用「死」字,把遺體稱作「埋體」,稱殯禮為「送埋體」,亡人的面容身體要美觀清潔,埋體要經過修面、修胡須,理掉過長的頭發,其他部位過長的毛發也要剪短或剃掉。還要修剪手指和腳趾甲,清除污垢。要用湯瓶澆水洗凈埋體。
回族實行土葬,所謂土葬就是把屍體直接放入土中而不用棺槨,紅河地區用豎井橫穴埋葬,以示對先人的緬懷。回族的土葬不分貧富和職位高低,不分男女,不問老少,都用同樣的「卡凡」(包死人的白布)包屍,埋在一塊墓地里,佔用同樣大小的地方,以入土為安,一概不用任何殉葬品。若死者鑲有金屬牙或假牙也要取掉,認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速葬是以死者在家中停放的時間短為好,一般是晨死、午葬;午死,昏葬;晚死,次日晨葬。若死者親人在外地需趕至或料理後事需要時間准備,「埋體」在家一般只停放一夜,最多兩夜,三日必葬。喪葬主人家不請客,不辦喪飯,親屬鄰居反而要送錢米資助。以示一家有難萬家當,既節省喪家開支,又體現了回族的團結。
節日:
回族傳統節日具有交流學習、貿易等文化特點。回族在節日期間,一般以清真寺為中心,在會禮前後,四面八方的穆斯林老少匯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感情,暢敘情懷,加深親朋好友的往來,一些平日有過誤會、矛盾的,節日期間通過長者牽線搭橋,相互問候,並表示道歉。近些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穆斯林兄弟還互相交流經濟信息等。
過年當然是陰歷一月初一了。全國57個民族一起過年。只不過吃的食物不同罷了。
2、回族習俗有哪些?
回族民間節日主要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開齋節在回歷每年9月,從見新月到下月見新月終的一個月里,凡男子在12歲以上,女子9歲以上,都要把齋。
即從日出後到日落前,不得進食,直到回歷十月一日開始為開齋,屆時要歡慶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親友慶賀,並要做油香、饊子、油餜等多達二、三十種節日食品。
回歷十二月十日要過古爾邦節(獻牲節),節日當天不吃早點,到清真寺做過禮拜之後宰牛獻牲。獻牲的牛羊,要體態端正,無缺損,宰後的牲畜按傳統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濟貧,一份送親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西北地區的回族還過阿述拉節,即時要選用當地的五穀雜糧,摻上牛羊雜碎煮熟食用,節日期間宴請客人必備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雞肉做成的各種菜餚。
徠垍頭筿回族民間的筵席講究各種菜餚的排列,結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諱單數,象徵新婚夫婦永遠成雙成對。盛大筵席的菜餚更為講究。
如:西北地區的烤全羊,不用盛器不用爐灶,直接架在炭火上燒烤,食用時外焦里嫩,肥而不膩;再如盛行於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海」是指四種帶湯汁的菜餚一次上桌。